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家鄉的荷塘美初歷史什麼

家鄉的荷塘美初歷史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1 00:10:20

A. 家鄉荷塘特產 作文 100字

家鄉荷塘

在我家院子的前面,有一眼美麗的荷塘。
清晨,剛剛睡醒的荷塘姑娘披著細紗在微風中翩翩起舞。荷葉裙上的露珠不停地滾動。
中午,太陽爬上了山頂。荷塘姑娘解開細紗,露出她那美麗的身姿。荷葉挨挨擠擠的,占滿了水面,圓形的葉子是那麼大,有的緊緊貼在水面上,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有的舉在空中,像一把把綠傘。綠葉中數不盡的的荷花,千姿百態,一朵比一朵美。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經盛開。粉紅的花瓣,綠色的蓮蓬,金黃的花絲,美不勝收,引來多少人駐足觀賞。一隻蜻蜓飛過來,輕輕的落在花苞上,透明的翅膀上下閃動,使人想起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千古佳句。荷葉上的露珠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得五彩繽紛,像一顆顆彩色的珍珠。池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青蛙躍上荷葉,呱呱地叫個不停。
荷塘的夜晚可寧靜了!只有蛙聲一片,偶爾傳來幾聲狗叫聲。皎潔的月光如流水般照在荷塘上。荷塘姑娘在蛙聲的陪伴下安然入睡,美麗極了。
我家鄉的荷塘有如畫的美景,我愛家鄉的荷塘。

B. 與<<荷塘月色>>相關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朱自清先生的不寧靜來自政治方面。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有的研究者就認為不寧靜是因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表現了作者嚮往光明的主題。此說不無道理,因為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知識分子不可能對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無動於衷,也不可能不嚮往光明美好的生活。然而任何判斷總要結合實際,不能套用一種貌似合理其實滑稽的思維模式。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四一二」之後朱自清的心情。 1927年5月的一個下午,朱自清心緒難平,寫了一首《和李白菩薩蠻》: 煙籠運樹渾如冪,青山一桁無顏色。日暮倚樓頭,暗驚天下秋!半庭黃葉積,陣陣鴨啼急。躑躅計行程,嘶驄何處行? 6月23日,他又寫了一首《前人更漏子》: 錦衾寒,鴛枕膩,紅燭搖搖欲醉。微雨暗,小風喧,紙窗花又殘。攜手處,江頭路,知否幾番凝佇!一夜夜,一更更,思量夢不成。 9月27日,他寫了《一封信》,其中有: 南方這一年的變動,是人的意想所趕不上的。我起初還知道他的蹤跡;這半年是什麼也不知道了。他到底是怎樣的過著狂風似的日子呢?我所沉吟的正在此。 從以上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朱自清時時刻刻掛念著他的好朋友葉聖陶和夏丏尊等人,正是「為伊消得人憔悴」了。作者對朋友的惦念並非始於「四一二」,只不過此時更加強烈,以至於夜不能寐了。1928年2月,朱自清寫了一篇長文《那裡走》(《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詳細展示了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是研究朱自清思想的重要資料。他在文中寫自己心中「常覺有一點除不去的陰影」,「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頗有些惘惘然」。作者自己解釋說:「我知道這種心情的起源。春間北來過上海時,便已下了種子;以後逐漸發育,直至今日,正如成蔭的大樹,根株蟠結,不易除去。那時上海還沒有革命呢;我不過遇著一個電車工人罷工的日子。……」作者所寫的事情發生在1927年1月,朱自清回白馬湖將家眷接至北京,路經上海作短暫停留。這時的上海正是工人運動走向高潮的時候,為了配合北伐軍的進攻,1926年10月上海工人發動了第一次武裝起義,失敗後又積極准備第二次武裝起義。朱自清從寶山路向天後宮橋走,街上擠滿了人,「如密雲似的,如波浪似的,如火焰似的」。(《那裡走》)就在那天晚上,他的好朋友葉聖陶前來看他。此時的葉聖陶正積極地投入到反帝反軍閥的斗爭活動中,寫了著名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他打破了夜裡九點就寢的慣例,一邊撰稿一邊編排,有時奮戰一個通宵。二十二天里,葉聖陶以筆名「秉丞」先後發表九篇文章。(參見《葉聖陶傳》,劉增人著,江蘇文藝出版社) 中國新文學作家的急劇向時代大潮靠攏乃至匯合,大體上都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尤其在「四一二」之後,國共兩黨的合作破裂,許多進步作家看清了國民黨的反動面目,旗幟鮮明地站到了革命隊伍里來,或者在政治態度上傾向於共產黨。「四一二」政變發生後,葉聖陶對國民黨的倒行逆施恨得咬牙切齒,他把國民黨的黨證撕得粉碎,與國民黨一刀兩斷。1927年10月10日,他發表了短篇小說《夜》,用藝術的形式揭露了國民黨的慘無人道。 而此時的朱自清「近年來為家人的衣食,為自己的職務,日日的忙著,沒有坐下閑想的工夫;心裡似乎什麼都有,又似乎什麼都沒有」。「現在的思想界,我竟大大的隔膜了」(《那裡走》)。北京離時代的「火焰或旋渦」較遠,朱自清也不是熱衷政治斗爭的人物,於是有朋友說他「退步」了。但哪裡走呢?他因此而彷徨,越彷徨越是思念遠方的朋友。 直接激起朱自清心中漣漪的是他和家眷到京後的一個晚上: 到京後的一個晚上,栗君突然來訪。那是一個很好的月夜,我們沿著水塘邊一條幽僻的小路,往復地走了不知幾趟。我們緩緩地走著,快快地談著。他是勸我入黨來的。他說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加入他們一夥工作。工作的范圍並不固定;政治,軍事固然是的,學術,文學,藝術,也未嘗不是的——盡可隨其性之所近,努力做去。他末了說,將來怕離開了黨,就不能有生活的發展;就是職業,怕也不容易找著的。(《那裡走》) 陳孝全先生寫的《朱自清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128頁說:「栗君是國民黨員」,那自然是勸他加入國民黨。朱自清先生說要找朋友商量商量。他問了幾個朋友,他們都不同意他加入國民黨。他自己對此也不感興趣。於是,此事便告結束。但它在朱自清先生心靈深處激起的浪花卻好幾天不得平靜。「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當時的朱自清對國民黨認識並不太深,對共產黨也缺乏了解。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他又說:「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是想找一件事,鑽了進去,消磨了這一生。我終於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此時的朱自清先生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並開始作古體詩詞。姜建、吳為公在《朱自清年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中寫道: 進入清華,因講授古典詩詞的需要,朱自清開始作舊詩詞。在作詩上,他拜古文學家黃節(晦聞)先生為師,在作詞上,他常向俞平伯請教。 至此我們可以說,《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的主要原因是國家政局動盪,作者惦念遠方的好友,同時為自己面臨選擇人生道路而苦悶。 朱自清的情懷是可以理解的。從性格上來說,朱自清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在時局動盪,民不聊生的時候,他自然會惦念「旋渦」中的朋友。朱自清是南方人,從小生活在山鄉水鄉、醉鄉夢鄉的揚州,眼前的荷花自然勾起他對家鄉的思念、對好友的牽掛。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朋友的奉勸,他的確無法保持心中的安寧。朱自清又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進步知識分子,面對國家政局的混亂,他憂心忡忡。他沒有倒向國民黨的懷抱,是難能可貴的。他追求一種寧靜、自由的學術之路,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盡到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是令人敬佩的。今天,重新學習這篇美文,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似乎可以用陸游的詩句來作結:「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第三段不應該刪去,因為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好像是我的」,反映作者想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呀!這里的「天地」是思想和精神的生存空間,是自由馳騁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擾和牽制的「真空」,這種境界是無數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另一世界」是理想的世界,映射出現實世界並不理想。作者說:「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是的,朱自清先生是一個很謙和的知識分子。他既有與別人共同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也希望有一個相對安靜獨立的生活空間。離開了家人、朋友和同事,就會感到孤獨,因為熱鬧的生活可以帶來樂趣。另一方面,安靜獨立的生活空間,可以用來思考人生和社會,用來鑽研學問。大概「鬧」與「靜」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兩種境界,這兩種境界的交替存在是支撐生命的基石。此時的朱自清先生最需要的是「靜」,因為外來的干擾使他內心不寧靜,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精神的天平發生了傾斜,於是就感到痛苦、彷徨、煩悶。他想到寧靜的荷塘月色中去梳理一下紛亂的思緒,使生命的天平保持平衡。他說:「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讀至此,我們似乎明白了——作者在白天不自由!開頭所言「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原因就是缺少了自由。是哪方面不自由呢?作者說:「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那就是說,白天有些事是不願意做的,不得不做;白天里有些話是不願意說的,不得不說。這樣的感受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常見的,許多人都有同感。但朱自清的煩惱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雖然作者沒有說明白,細心的讀者是能體會出來的,作者閃爍其詞,含蓄委婉,既不讓你一覽無余,也不是讓你一點看不出來。這樣的語言頗值得玩味。 如果說荷塘月色是眼前實景的話,那江南采蓮可就是作者想像之景了。作者展開想像的翅膀,飛向那遙遠的年代,飛向那風流的季節!「采蓮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喜悅神往的感情。這一段過去也被刪掉,很是可惜,影響了對原作的正確理解。作者從《西洲曲》的「蓮花過人頭」聯想到眼前的荷塘,「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為什麼不見流水的影子就不行呢?因為「蓮(憐)子清如水」啊!沒有清水一般的純情,怎能算是完美的畫面呢?這未免有些遺憾。聯系前面一處:「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讀者可以體會出,朱自清先生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一點什麼,是什麼呢?是熱鬧?是樂趣?所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了」。就在作者沉醉於江南采蓮的想像中的時候,「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前後形成了巨大的起伏,字面波瀾不驚,背後浪濤千萬。

C. 寫荷塘月色時,朱自清處於怎樣的歷史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D. 《荷塘月色》的當時歷史背景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E. 小學生作文夏天的荷塘

《夏日荷塘》

仲夏時節,我去鄉下阿婆家探親。走在雨後鄉間的小路上,迎面撲來的是濕潤中帶著野花芬芳的清空氣,讓我心曠神怡,精神倍爽。
走著走著,我忽然想起阿婆家屋後那一方純凈的荷塘,雨後的它定是另一番風情吧,不知不覺我來到了荷塘邊兒。
環顧荷塘四周都是些鬱郁蔥蔥的楊柳,像沐浴初妝後的睡美人。池畔邊翠綠的蘆葦隨風飄盪,猶如翩翩舞女的圍裙。荷塘的水漲了起來,陽光下顯得格外明亮,一陣微風劃過水面,漾起了一道道粼粼波光。荷塘里彌望的是層層疊疊的荷葉,這些肥碩碧綠的葉子,你挨著我,我挨著你,有如親密無間的兄弟,或是情投意合的姐妹。幾只金紅色的蜻蜓輕盈地穿梭在荷葉間,或嬉戲,或小憩荷角邊。綠葉襯托下荷花更是引人注目。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風怒放,有的婀娜多姿,有的嬌艷欲滴……那粉得似霞,白得似雪,紅得似火,千嬌百媚,楚楚動人。你瞧這盛開的花兒好像熱情奔放的姑娘迎接遠到的客人,那打著朵兒的彷彿文靜害羞的少女,「猶抱琵琶半遮面」。風過荷塘,花與葉子翩翩起舞,正如「接天荷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簡直美不勝收了!

成群的魚兒嬉戲在清澈透明的池水中,彷彿一碧如洗天空里自由翱翔的小鳥。天地間被夏日的陣雨洗刷的無比清凈了。雨後的金蟬顯得格外活躍,蟬鳴聲此起彼伏。一串銀鈴般的笑聲打斷了我的思緒,順聲望去,只見幾位十六七歲的姑娘劃著藕盆采蓮蓬。她們一邊采著一邊說笑著開心事,藕盆像小船一樣忽東忽西,漂來盪去。伴隨著蜓飛蝶舞和著蟬鳴蛙聲以及不時的歡笑聲,讓我彷彿置身於一幅有聲有色的江南水墨丹青畫卷之中了……


傍晚,遠處傳來阿婆熟悉的呼喚聲,把我從荷塘的美景中拉回來。我依依不捨這夏日荷塘,更難舍這荷塘散發出的濃濃鄉情。

F.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寫的當時朱自清的境遇如何

《荷塘月色》寫作背景《荷塘月色》究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的,反映了作者彼時彼地怎樣的心 境,是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1.「超然」與「矛盾」的心語《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的優秀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在清華大學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於苦悶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麼呢?他曾經對夫人陳竹隱說:「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陳竹隱《憶佩弦》).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於這種「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活寫照. 2.彷徨苦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這篇作品寫於1927年7月,這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期,這時朱自清思想十分苦悶,他不滿現實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義思想影響下,他感到「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做些自己愛做的事業」(《那裡走》). 文章開頭一句說:「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是怎樣的「不寧靜」呢? 他在《一封信》(九月二十七日)里寫過這樣的話:在北京住了兩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過去.要說福氣,這也是福氣了.因為平平常常,正象「糊塗」一樣「難得」,特別是在「這年頭」.……現在終日看見一樣的臉,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於是木木然,心上什麼也沒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著我的渺小,有些戰栗起來;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象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象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理是一團亂麻,也可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正可借來作近日的我的注腳. 讀了上面的話,就比較清楚地看得出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現實的不滿情緒.在前一年,北京發生「三?一八」慘案,作者懷著憤怒的心情寫了《執政府大屠殺記》、《哀韋傑三君》(悼念「三?一八」死難的清華學生).寫文章的這一年,上海發生「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全國出現了白色恐怖的情景.以上種種,不都是作者「心裡頗不寧靜」的背景嗎?可見《荷塘月色》寫景抒情,並不是悠閑者的自我消遣.細讀文章,「我」於夜深人靜時出遊荷塘,對待象徵聖潔、光明的荷花、明月,賞心悅目,抒發個人淡淡的喜悅,藉以消除「不寧靜」的心情,也就是內心的矛盾、苦悶,表現了那一歷史時期里部分知識分子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潔磊落的情懷. 文末「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是畫龍點睛,含蓄地揭示出「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江南時期的朱自清,在共產黨的影響下,曾經以革命民主主義的姿態戰斗過,呼喚過;大革命失敗以後,嚴酷的斗爭現實使他陷入極度的苦悶和彷徨.從表面上看,作品處處扣住一個「靜」字,從各個側面、用各種手法描寫、渲染荷塘的「靜」.實質上,處處扣住「心裡頗不寧靜」一句,正是為了突出地抒寫心靈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不『靜』,正是為了抒寫回首江南斗爭生涯的苦悶和彷徨. 3.理想破滅,追求剎那安寧他在文章中用「靜」——小路的「靜」、踽踽獨行的「靜」、荷塘的「靜」、月色朦朧的「靜」,反襯自己「心裡頗不寧靜」,靜到了「路上陰森森的」,月光「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則內心可怕的孤寂可見,而自己曾經嚮往的革命如同現在「惦著」的江南采蓮的盛景一般,去而不復了.理想的破滅使《荷塘月色》的山光水色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再也見不到《綠》中那種柔美、明快的感情和生機勃發的精神了. 為了獲得心裡暫時的寧靜,他獨自沿著荷塘小徑背著手踱著,忽然覺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這「世界」就是在「茫茫的月色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人」的「獨處妙處」的境界.這種無牽無掛獨自受用無邊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擺脫由現實擾亂「心裡頗不寧靜」,而追求剎那安寧的心境的反映. 《荷塘月色》寫作背景A「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B「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參加革命與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鑽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於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

G. 荷塘月色描寫了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葉連波、荷下流水以及月色。

現代·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 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

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 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7)家鄉的荷塘美初歷史什麼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

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

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致,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

H. 求一篇寫荷塘的作文{原創}

朱自清荷塘月色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月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wěng)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án)女,盪舟心許;鷁(yì)首徐回,兼傳羽杯;欋(zhào)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I. 作文:荷塘的美

心底的荷塘

荷塘,是孩子大人都愛去的地方。是朱自清眼中的「剛出浴的美人」,是楊萬里眼中的「連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也是男孩眼中的「練功池」,女孩心中的水墨畫。
荷塘月色
家鄉的荷塘遠不如公園中的那麼艷麗,沒有碧珠天的雄奇,也沒有成群活潑的鯉魚。但隨時隨地散發著一股靈秀之氣,小片小片的荷葉遮住了碧紋,只在上面零星地撒著點白花。夜晚,月光灑在初放的花瓣上,籠著花苞,輕輕將荷塘摟進夜的懷里,微風過處,荷葉微微顫動,荷花輕輕搖曳,安靜不動。荷塘便成了個小姑娘,安靜地睡著,睫毛有時微微顫動,額發輕輕飛揚。
這籠著青紗的夢,與朱自清眼中的固不相同,也流露出一番別樣的風味。
夕陽映荷
快到傍晚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荷塘里,像碎了一池塘的金子,閃閃發光,又像是一池塘的星,浮在水上,調皮地眨巴眼睛,那幾朵荷花便忽然害了羞,純白中透著點艷紅。荷葉也鑲上了一道金邊。感謝似的。留出點空地給夕陽照個影兒。天,是金色的,水,是金色的,荷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在水面上排成了一別架雲梯,通往光的深處。呵,楊萬里眼中的荷塘這時便在家鄉的荷塘上演著。
練功池
換著褲腿,握著石片,一大幫小子們在池邊「打水漂兒」。稍稍一使勁,石片便輕盈在跳起了芭蕾,飛躍著跳向對面。
有的孩子技術高,便石片打到高的荷葉邊上,大荷葉一歪腦袋,石片便飛躍著落到小荷葉上,再落入水中,正可謂「大珠小珠落玉盤」啊!
水墨畫
荷塘,在女孩眼中總是夢幻而又美妙。
淡白加碧綠,透著一層韻意,像名畫手下的畫。荷花卧在葉了,葉卧在水上,很有寧靜之美。
女孩們抱著畫夾,握著畫筆,小心翼翼地描繪著心低的茶塘,畫時,嘴角露出了不經意的微笑。
這就是家鄉的荷塘,心底的荷塘。

J. 《荷塘月色》具體的背景介紹及分析!!!!

《荷塘月色》究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的,反映了作者彼時彼地怎樣的心境,是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1.「超然」與「矛盾」的心語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的優秀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在清華大學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於苦悶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麼呢?他曾經對夫人陳竹隱說:「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陳竹隱《憶佩弦》)。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於這種「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活寫照。

2.彷徨苦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這篇作品寫於1927年7月,這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期,這時朱自清思想十分苦悶,他不滿現實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義思想影響下,他感到「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做些自己愛做的事業」(《那裡走》)。

文章開頭一句說:「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是怎樣的「不寧靜」呢?

他在《一封信》(九月二十七日)里寫過這樣的話:

在北京住了兩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過去。要說福氣,這也是福氣了。因為平平常常,正像「糊塗」一樣「難得」,特別是在「這年頭」。……現在終日看見一樣的臉,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於是木木然,心上什麼也沒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著我的渺小,有些戰栗起來;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理是一團亂麻,也可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正可借來作近日的我的注腳。

讀了上面的話,就比較清楚地看得出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現實的不滿情緒。在前一年,北京發生「三·一八」慘案,作者懷著憤怒的心情寫了《執政府大屠殺記》、《哀韋傑三君》(悼念「三·一八」死難的清華學生)。寫文章的這一年,上海發生「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全國出現了白色恐怖的情景。以上種種,不都是作者「心裡頗不寧靜」的背景嗎?可見《荷塘月色》寫景抒情,並不是悠閑者的自我消遣。細讀文章,「我」於夜深人靜時出遊荷塘,對待象徵聖潔、光明的荷花、明月,賞心悅目,抒發個人淡淡的喜悅,藉以消除「不寧靜」的心情,也就是內心的矛盾、苦悶,表現了那一歷史時期里部分知識分子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潔磊落的情懷。

文末「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是畫龍點睛,含蓄地揭示出「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江南時期的朱自清,在共產黨的影響下,曾經以革命民主主義的姿態戰斗過,呼喚過;大革命失敗以後,嚴酷的斗爭現實使他陷入極度的苦悶和彷徨。從表面上看,作品處處扣住一個「靜」字,從各個側面、用各種手法描寫、渲染荷塘的「靜」。實質上,處處扣住「心裡頗不寧靜」一句,正是為了突出地抒寫心靈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不『靜』,正是為了抒寫回首江南斗爭生涯的苦悶和彷徨。

3.理想破滅,追求剎那安寧

他在文章中用「靜」——小路的「靜」、踽踽獨行的「靜」、荷塘的「靜」、月色朦朧的「靜」,反襯自己「心裡頗不寧靜」,靜到了「路上陰森森的」,月光「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則內心可怕的孤寂可見,而自己曾經嚮往的革命如同現在「惦著」的江南采蓮的盛景一般,去而不復了。理想的破滅使《荷塘月色》的山光水色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再也見不到《綠》中那種柔美、明快的感情,生機勃發的精神了。

為了獲得心裡暫時的寧靜,他獨自沿著荷塘小徑背著手踱著,忽然覺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這「世界」就是在「茫茫的月色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人」的「獨處妙處」的境界。這種無牽無掛獨自受用無邊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擺脫由現實擾亂「心裡頗不寧靜」,而追求剎那安寧的心境的反映。

《荷塘月色》究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的,反映了作者彼時彼地怎樣的心境,是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1.「超然」與「矛盾」的心語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的優秀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在清華大學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於苦悶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麼呢?他曾經對夫人陳竹隱說:「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陳竹隱《憶佩弦》)。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於這種「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活寫照。

2.彷徨苦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這篇作品寫於1927年7月,這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期,這時朱自清思想十分苦悶,他不滿現實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義思想影響下,他感到「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做些自己愛做的事業」(《那裡走》)。

文章開頭一句說:「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是怎樣的「不寧靜」呢?

他在《一封信》(九月二十七日)里寫過這樣的話:

在北京住了兩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過去。要說福氣,這也是福氣了。因為平平常常,正像「糊塗」一樣「難得」,特別是在「這年頭」。……現在終日看見一樣的臉,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於是木木然,心上什麼也沒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著我的渺小,有些戰栗起來;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理是一團亂麻,也可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正可借來作近日的我的注腳。

讀了上面的話,就比較清楚地看得出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現實的不滿情緒。在前一年,北京發生「三·一八」慘案,作者懷著憤怒的心情寫了《執政府大屠殺記》、《哀韋傑三君》(悼念「三·一八」死難的清華學生)。寫文章的這一年,上海發生「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全國出現了白色恐怖的情景。以上種種,不都是作者「心裡頗不寧靜」的背景嗎?可見《荷塘月色》寫景抒情,並不是悠閑者的自我消遣。細讀文章,「我」於夜深人靜時出遊荷塘,對待象徵聖潔、光明的荷花、明月,賞心悅目,抒發個人淡淡的喜悅,藉以消除「不寧靜」的心情,也就是內心的矛盾、苦悶,表現了那一歷史時期里部分知識分子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潔磊落的情懷。

文末「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是畫龍點睛,含蓄地揭示出「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江南時期的朱自清,在共產黨的影響下,曾經以革命民主主義的姿態戰斗過,呼喚過;大革命失敗以後,嚴酷的斗爭現實使他陷入極度的苦悶和彷徨。從表面上看,作品處處扣住一個「靜」字,從各個側面、用各種手法描寫、渲染荷塘的「靜」。實質上,處處扣住「心裡頗不寧靜」一句,正是為了突出地抒寫心靈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不『靜』,正是為了抒寫回首江南斗爭生涯的苦悶和彷徨。

3.理想破滅,追求剎那安寧

他在文章中用「靜」——小路的「靜」、踽踽獨行的「靜」、荷塘的「靜」、月色朦朧的「靜」,反襯自己「心裡頗不寧靜」,靜到了「路上陰森森的」,月光「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則內心可怕的孤寂可見,而自己曾經嚮往的革命如同現在「惦著」的江南采蓮的盛景一般,去而不復了。理想的破滅使《荷塘月色》的山光水色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再也見不到《綠》中那種柔美、明快的感情,生機勃發的精神了。

為了獲得心裡暫時的寧靜,他獨自沿著荷塘小徑背著手踱著,忽然覺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這「世界」就是在「茫茫的月色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人」的「獨處妙處」的境界。這種無牽無掛獨自受用無邊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擺脫由現實擾亂「心裡頗不寧靜」,而追求剎那安寧的心境的反映。

閱讀全文

與家鄉的荷塘美初歷史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