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外歷史戰役有什麼區別

中外歷史戰役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2022-06-11 00:53:51

⑴ 戰爭和戰役之間的關系

兩者之間存在著概念不同的關系。

1、戰役: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全局性的目的,根據戰略賦予的任務,在戰爭的一個區域或方向,於一定時間內按照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和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斗的總和。

戰役是介於戰爭與戰斗之間的作戰行動 。它是戰爭的一個局部,直接服務和受制於戰爭全局 ,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它直接運用戰斗,也為戰斗的成敗所直接影響。

2、戰爭:當事者之間事情矛盾爭端到達白熱化之後對對方採取的粗暴的毀滅行動。也可以譯成:一種不能通過其它手段解決問題的解決方式。

戰爭是政治集團之間、民族(部落)之間、國家之間的矛盾最高的斗爭表現形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決辦法。也可以解釋為使用暴力手段對秩序的破壞與維護、崩潰與重建。古今中外的戰爭,概莫能外。

(1)中外歷史戰役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1、戰爭——起源

戰爭是在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的。據考古資料證明,最早的戰爭出現公元前21世紀初中石器時代的初期。這說明,人類從原始人群到公元前21世紀初,在大約二三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有戰爭的歷史還不到一萬年(另一說法年數上萬)。

原始社會的戰爭是由氏族部落之間或部落聯盟之間,為了爭奪賴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財富,甚至為了搶婚、種族復仇而發生沖突,進而演變成原始狀態的戰爭。這種戰爭,同階級社會的戰爭有著本質的區別。

它不具有政治目的和階級壓迫、奴役的性質,戰爭中的俘虜,不是殺掉,就是吃掉。後來,隨著生產力和畜牧業的發展,父權製取代母權制,農業、手工業、商品生產有了發展,生產物品有了剩餘,有了私有財產,出現了主人和奴隸,萌發了私有制、階級,使「古代部落對部落的戰爭。

已經開始蛻變為在陸上和海上掠奪家畜、奴隸和財寶而不斷進行的搶劫,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

2、戰役——來源

在外國,17世紀以前,多把大規模作戰稱為「會戰」。「戰役」一詞,在中國始見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史料中,當時稱甲午海戰為「甲午戰役」、「日清戰役」等。1908年,蔡鍔提出戰役是一個作戰等級,並指出:「軍者,戰役中能獨立專任一方面之戰事者也。」

此後,戰役作為一個軍事術語使用日漸廣泛。在前蘇聯,使用戰役這一術語始見於20年代。美國長期不使用戰役概念,直至1982年才在其《作戰綱要》中使用了「戰役」一詞。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役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之上的,是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戰役,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單一的陸軍戰役到諸軍兵種合同戰役的發展過程。戰役通常由戰役准備和戰役實施兩大部分組成。

⑵ 會戰、戰役、戰斗、戰爭有什麼區別

會戰、戰斗、戰役、戰爭是敵對雙方有組織、有計劃地投入兵力所進行的武裝對立和暴力行動,但四種形式的規模、性質、目的和時間、空間都有本質區別。
戰爭雙方主力或戰區主力間的作戰。也指戰爭雙方主力的決戰。會戰一詞含義隨著戰爭實踐和軍事學術的發展而有所變化。中國古代兵書《孫子·虛實篇》中就有「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的論述。那時會戰系指在預期的時間、地點同敵軍相會並交戰。此後,會戰也指會聚己方軍隊同敵軍進行規模較大的作戰行動。現在世界各國對會戰的解釋不盡相同。蘇聯認為會戰是指交戰雙方重兵集團在極重要的方向或戰區為獲得戰爭(戰局)的戰略性勝利而同時或先後所實施的一系列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美國認為會戰是指兩軍具有相當規模的武裝力量之間的一次沖突。中國人民解放軍很少使用「會戰」一詞,只在解放戰爭後期,有時將在主要戰略方向或戰區進行的重大戰役稱為會戰。
戰斗是敵對雙方投入大到師團、小到班排兵力所進行的有組織的武裝沖突。戰斗是達成戰役或戰爭目的的基本手段。目的是殲滅或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奪取或扼守目標。其基本類型分為進攻和防禦戰斗。其特點是參戰兵力有限、作戰時間持續不長。戰斗的樣式,可以從不同角度作不同的區分。按展開的空間區分,有地面、海上和空中戰斗;按作戰地區的地形區分,有平原地、山地、居民地戰斗等;按作戰時間區分,有晝間和夜間戰斗;按特殊地形和氣候區分,有沙漠地、熱帶山嶽叢林地戰斗等;按參戰的建制單位區分,有班、排、連、營、團、師的戰斗。
戰斗從屬於戰役,受戰役指導,同時又給戰役以影響。戰斗的實踐屬於戰術范圍,指導戰斗的理論是戰術,研究戰斗的實踐和理論的學科是戰術學。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僅八路軍、新四軍對日進行的戰斗就有大大小小十萬余次。
戰役是為達到戰爭局部的或全局性戰略目的,根據戰略賦予的任務,戰役兵團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按照統一的作戰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斗的總和。雙方參戰兵力的多少決定著戰役的規模。
大型戰役(戰區戰役)可能包括若干中(方面軍)、小(集團軍)型戰役。如太原會戰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等,徐州會戰包括台兒庄戰役等。
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型戰役有「八一三」松滬抗戰、武漢會戰等,雙方投入總兵力超過百萬;中型戰役有徐州會戰、太原會戰、百團大戰等;小型戰役有忻口戰役、台兒庄戰役等。
按照戰役的基本類型可分為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按照參戰的軍兵種可區分為諸軍兵種合同戰役和軍種戰役,包括海上戰役、空中戰役、核襲擊戰役和核反擊戰役等。
研究戰役規律,並指導戰役的學科是戰役學,戰役學處於戰略學和戰術學的中間地位,從屬於戰略學,又指導戰術學。
由於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堅持的是敵後游擊戰爭,所以,對日寇軍事行動的規模都不太大,基本屬於戰斗的范疇。而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採取的軍事行動規模一般較大。抗戰中大的戰役基本上以國民黨軍隊為主,而且大都是防禦性戰役。當然,我八路軍在一九四○年八月至十二月發動的百團大戰不僅是戰役級的軍事行動,還是進攻性的戰役。抗戰期間進行的大小戰役大約有二十餘次。
有些戰斗規模較大,故有時也稱作戰役,如平型關大捷。該戰斗雖然影響較大,但從參戰的人數、戰場時間來看稱其為戰役不妥,應稱作戰斗。人們往往將平型關戰斗(大捷)和平型關戰役混淆,平型關戰斗是平型關戰役的一部分,而平型關戰役是太原會戰的第一次戰役。
戰爭是敵對雙方為了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暴力行動。它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特殊社會現象,是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斗爭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通過暴力手段的繼續。按其性質可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按其形式可分為正規戰爭和游擊戰爭,按其規模可分為全面(世界)戰爭和局部戰爭,按使用的武器可分為常規戰爭和核戰爭。戰爭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和發展,也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消亡。
戰爭一般包含戰役,整個戰爭由一系列戰役組成。
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是戰略。目前,「戰略」一詞的概念出現向橫向和縱向擴展的趨勢,如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外交戰略及各行業的發展戰略等。
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學科是戰略學。它在軍事學術中處於首要地位,統帥戰役學和戰術學,它服從並服務於政治,揭示戰爭矛盾運動的各種因素及其內在的規律性,闡明駕馭戰爭的理論和方法。
人們常聽說「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就是指指導戰爭、戰役和戰斗的方法。

⑶ 關於古今中外戰爭的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

線。一個月後,奧匈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

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土耳其、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

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關系,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

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宣戰,並迅速佔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

力范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

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

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

國軍隊同奧匈、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的戰爭具有決定作用。這次大戰可分

為三個階段:

1914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進攻。馬

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軍隊的抵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使德軍速決戰的計劃破產。西線的交戰

雙方接著就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交戰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決定性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出現了

三次大型戰役: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的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戰場,日德蘭海

戰後英國人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的末期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佔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1916年,德國企圖突破英國的海上封

鎖,出動了北海艦隊。5月底,英德艦隊在丹麥日德蘭半島西北海面遭遇,發生激戰,雙方都受到

嚴重損失。結果,德國沒有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直到大戰結束,德國艦隊始終不敢再度冒險出

戰。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牽扯到戰爭中,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

質和精神損害。它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這次大戰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俄羅斯帝

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垮台;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國

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具有劃時代

的歷史意義;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出現了高漲

的新局面。

不列顛之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空軍對英國實施的空中進攻作戰。1940年6月德軍佔領西歐大陸後,於7月制定從海上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計劃規定作戰行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戰略轟炸和海上封鎖,第二階段為登陸和佔領。

⑷ 中國的古代戰爭和西方的古代戰爭有什麼不同

1,軍隊骨乾的構成不同。

中國古代上戰場的都是征來的泥腿子,很多亂世出名的戰將,都是泥腿子或下層小吏出身,以軍功卓著博取功名,關羽張飛袁崇煥曾國藩左宗棠都是這樣,沒聽說世家子弟踴躍參軍的。

但在歐洲,和國王這個全國最大的領主上陣砍人一樣,各個封建領主、騎士往往構成了軍隊有生力量的核心。

2,兩種軍政制度不同。

歐洲的軍人很專業,騎士階層是從小訓練的職業軍人,打仗是他們至高的義務和榮譽;古中國沒有軍事貴族,泥腳子是主力。從這一點看似乎歐洲軍隊的職業化程度很高。

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的話,結論可能正好相反。如果套用企業制度的話,古中國軍隊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相分離的,在政治統帥與文官制度外,有一批被稱為「武將」的職業經理,類似於今天各國的軍事制度。

3,戰爭動員程度不同:
中世紀歐洲無常備軍,打仗是臨時召集軍隊,打仗的主要是中上層的貴族騎士,平民一般不參加軍隊。

中國軍隊特別多。由於中國人吃糧食、糧食的保存期比較長,不容易腐化,能養很多的軍隊。軍隊規模大,打起仗來必然死得人多。加上用人海戰術圍城,糧食很快消耗完,經常發生大規模人吃人的現象。

打仗時,很多中國人躲到城裡,結果還是被相互吃掉了,留在鄉里的人被攻城軍吃了,躲到深山老林好些,可見「苛政猛於虎」。

⑸ 戰斗、戰役、戰爭有什麼區別呢

戰斗:敵對雙方兵團、部隊、分隊(單機、單艦)進行的有組織的武裝沖突。奪取戰爭勝利的主要手段。戰斗的基本類型是進攻和防禦。根據戰斗展開的空間、地形、天候條件以及參加戰斗的軍種、兵種的不同,有地面戰斗、海上戰斗(見海戰)和空中戰斗(見空戰);有一般地形、氣象條件下的戰斗和特殊地形、氣象條件下的戰斗;有晝間戰斗和夜間戰斗;有單一兵種戰斗和諸軍種、兵種的合同戰斗。戰斗的目的是殲滅或擊潰敵人,攻佔或扼守地區和目標。戰斗從屬於戰役,但戰斗又有其獨立性,依據情況和需要,可獨立進行。戰斗的理論和實踐屬於戰術范疇。現代戰斗是立體的合同戰斗,具有殺傷破壞力大、高度激烈緊張、情況變化快、戰斗樣式轉換迅速、指揮協同復雜和勤務保障艱巨等特點。
戰役: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全局性的目的,根據戰略賦予的任務,在戰爭的一個區域或方向,於一定時間內按照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和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斗的總和。戰役是介於戰爭與戰斗之間的作戰行動 。它是戰爭的一個局部,直接服務和受制於戰爭全局 ,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它直接運用戰斗,也為戰斗的成敗所直接影響。現代戰役,通常是諸軍種、兵種共同進行的合同戰役。按作戰的目的和性質分,有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按參戰的軍種分,有陸、海、空等軍種的獨立戰役,有陸海、陸空、海空及陸海空等幾個軍種的聯合戰役。按作戰行動空間分,有陸上戰役、海上戰役、空中戰役等。按作戰規模分,有大型戰役(如大的戰區或方面軍群進行的戰役),中型戰役(如中等戰區或方面軍進行的戰役),小型戰役(如小的戰區或集團 軍進行的戰役)。在一次大型戰役中通常包括幾個中小型戰役。其中陸上戰役,按作戰形式又分為:陣地戰戰役、運動戰戰役和游擊戰戰役以及幾種形式相結合的戰役等。陣地戰戰役依陣地堅固程度不同,又分為野戰陣地和堅固陣地的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還可按地形和氣候條件分為各種地形和氣候條件下的戰役,如江河水網地區、荒漠草原地區、高寒地區、熱帶山林地區等進攻和防禦戰役。
戰爭:當事者之間 事情矛盾爭端到達白熱化之後對 對方 採取的粗暴的毀滅行動。

也可以譯成:一種不能通過其它手段解決問題的解決方式。

戰爭是政治集團之間、民族(部落)之間、國家之間的矛盾最高的斗爭表現形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決辦法。
也可以解釋為使用暴力手段對秩序的破壞與維護、崩潰與重建。古今中外的戰爭,概莫能外。

人類出現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伴隨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 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直接原因;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獨立和新生國家的誕生;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如國共內戰。

戰爭與武裝沖突相比,對抗形式,戰爭表現為,一是殘酷性,雙方以一切可用的暴力手段攻擊另外一方;二是毀滅性,對抗的時候以一方消滅另外一方為代價;三是目的性,直至對方屈服、達到目的;四是持久性,常規戰爭持續時間長達幾年或者數十年,現代的高科技戰爭持續數月到幾年。任何戰爭都經過了策劃和准備。
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如國共內戰。除此之外,在西方,由於宗教信仰而發生宗教戰爭,也是常見的歷史現象。

閱讀全文

與中外歷史戰役有什麼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