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秦朝的歷史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秦朝的歷史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1 02:52:26

⑴ 大秦帝國的歷史啟示

重讀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那段歷史,更加值得我們關注和討論的是,那個群雄崛起的年代,如何就造就了那樣波瀾起伏的思想革命,由此思想革命,又如何造就了那樣一種群體的精神氣質?
「如果中國歷史和其他各國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異,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統一全國。隨著青銅時代的終止,全國立即完成政治的統一,這種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創造了一個驚人的紀錄,在此後千百年間樹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傳統。」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這樣說。
時隔2000多年後,秦帝國的崛起依舊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東方政治奇跡。美國著名漢學家顧立雅說,中國在公元之前,由皇帝遣派官僚向幾千萬人民徵兵抽稅受理訴訟及刑事案件,已擁有20世紀超級國家的姿態。而春秋戰國至秦統一之間的200多年,為中國歷史上思想火山大噴發時期,士人、智者在政治、文化舞台上最為活躍。縱橫捭闔的時代,西漢人劉向所輯《戰國策》33卷中,出場人物多達600餘人,諸侯、學者、隱士、縱橫家、游士、俠客、兵家、名將,無不形象鮮活生動,飽滿濃艷。原因就在於周室衰微,群雄並起,大批下層卿士視改換門庭、權力嬗代為尋常事,各國戰事外交改革變法之頻繁,刺激了志向高遠的雄主輩出,士人們有了千載難逢的廣闊舞台。
我國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曾經說過,國家本為精神的產物,每個民族在自我身份認同遭遇迷茫與惶惑的時候,追溯過去的偉大與傳統是一種近乎本能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無論小說《大秦帝國》還是電視劇《大秦帝國》,其意義都超越了小說與電視劇本身。小說與電視劇在重述這段遙遠的歷史中做出的嘗試和探索,使我們更看重它的精神理念——它要喚醒我們靈魂中失去的東西。「很多讀者通過《大秦帝國》驀然發現,我們還有過那樣一個輝煌壯麗的時代,還有過那樣高尚、朴實、壯勇的祖先。」小說《大秦帝國》的作者孫皓暉這樣說。而在《大秦帝國之縱橫》電視劇總導演丁黑看來,秦帝國崛起與形成的年代,就是中華民族充滿朝氣、熱情和生命力的青少年時代。在今天,重溫我們這個民族的青少年時代,可能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這是《大秦帝國》電視劇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播出後反響熱烈,第二部播出令人期待,也是我們關注這部小說、關注這部電視劇的原因。
秦人的命運,其實從一開始就被歷史所註定。顧頡剛在《秦與西戎》中說,由於長期與戎狄為鄰,導致「秦人剽悍,《詩·秦風》多田獵戰伐之事」。《漢書·地理下》也有「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的說法。宗法、封建制淡薄,國君子弟和貴族都無寸土之封,以及野蠻的人殉長期留存,秦國的落後與野蠻,反而讓其在大變局中擁有了某些先天優勢。長期酷烈的戰爭,使秦國「較早就發展出了相當高的政治控制和社會動員能力」。芝加哥大學社會歷史學專家趙鼎新稱戰國變法運動為「戰爭驅動型改革」,稱各國變法動力為「戰爭驅動型理性化」,各諸侯國頻繁的兼並與摧毀性戰爭,成為各國「變法」,瓦解世襲貴族制度、建立官僚科層化集權國家的肇因。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以「富國強兵,獎勵耕戰」,出於相鄰地區三晉的法家政治思想與具備濃烈軍國主義色彩秦國的結合,就顯得順理成章。《荀子·強國篇》也說,秦地百姓朴實剽悍又馴順畏官,士大夫官吏終日忙於公事無暇謀私,實在是尋求富強,致力「法治」者的天賜。
法家不過是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中的一顆星辰。按照著名歷史學家杜正勝的觀點,戰國時代諸子百家思想爭鳴時代的興旺,正是西周封建制度下「官學」瓦解的結果。一方面,隨著人口增長,有資格享受「官學」教育的「國人」數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世襲貴族社會的瓦解卻使得這種教育結構一並衰落,取而代之就是教育主張相對活躍自由的「私學」,出現了所謂「受教育權與智識的下移」。
春秋末期大變局中,傳統把持各諸侯國政權的世家大族紛紛陵夷,以商鞅、張儀、公孫衍為代表的「布衣將相」在變法和日後的縱橫捭闔中大顯身手。許倬雲曾經對有關戰國時代各國主政宰相的出身略作統計,在其所列的81位宰相中,出身非世族者佔到總數的58%。世家分封制解體後,俸祿制度則與取而代之的官僚行政相適應,只有祿而無封土,使得職業官僚文吏逐漸取代春秋前期的卿大夫世家貴族,成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政治舞台上的主力。
「那時候的人,是帶著朝氣,凜然站在歷史舞台上的。」丁黑說。而孫皓暉則製造了一個詞彙叫「強勢生存」,認為這批人「體現了中國前3000年累積和爆發的精神力量……變法的難度和曲折、法家的犧牲精神、危亡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以及他們的命運。這種強勢生存精神就是《大秦帝國》最重要的靈魂」。
各國為了在形勢瞬息萬變的「爭霸」中搶得先機,無不爭相延攬他國客卿。與世襲貴族政治氣息濃厚的六國不同,秦國世襲公族的勢力非常之弱,在春秋經傳中,秦國九世以上世襲貴族世家不過兩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襲貴族居然為零,遠遜於周室,以及齊、楚、晉等東方諸侯國,長期的人殉制度也從某種程度上打擊了世家大族通過嬗代繼承政治權力的方式,從而使得秦國變法遇到的阻力較小,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一旦建立,幾乎無可挑戰、秦國之所以最終力壓群雄,一統天下,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些布衣之士,他們能夠在秦、這個阻力最小的空間里最大限度發揮其才智與勇氣。秦帝國霸業的奠基者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登基伊始,即發布「求賢令」,提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自此,各國客卿就源源不斷湧入秦境,出自三晉或與三晉之學有淵源者眾多。除了大秦帝國制度的「總設計師」、孝公初年入秦的商鞅,其他秦代「四世而霸勝」前來助力的主要客卿中,韓非是韓國貴族,尉繚來自魏國。黃留珠在《秦客卿制度簡論》中做過統計:在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六位國君統治期間,「先後擔任秦國相國要職的共有22人,其中18人是受人推薦的客卿,張儀、公孫衍、范雎、李斯……秦國遂成為戰國時代外籍布衣將相最為密集的國家,其中出身低微者眾多」。商鞅為「衛之庶公子」,范雎「家貧,無以自資」,姚賈更是出身低賤的「世監門子」。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戰國七雄爭奪天下,爭相任用四方游士,然而在相國這個手握實權的高位上,六國都只授予諸侯宗族與本國人,只有秦國例外,且用人不疑。洪邁由此得出結論——秦國「之所以並天下者,諸人之力也」。
今天的我們,重讀那段歷史,對秦朝長久的制度利弊所造成的影響的思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思想革命與精神氣質,其實才應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⑵ 秦朝的興亡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對國民施仁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國家衰落就是早晚的事。

⑶ 秦國的崛起,強大到衰亡的歷史過程給你帶來怎樣的啟示

首先,任何朝代都有崛起、強大、衰亡的過程;
其崛起、強大 從經濟學上可以認為,是從貧瘠偏遠的地方向文明、發達地域的擴張,這個容易理解,東方諸國較發達,物產較豐富;比如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即南方,其實也是為了衣食無憂的富庶生活,這個其實是人生活的客觀需要導致了又這樣的發展趨勢;可謂地理、經濟之必然;
其次,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格本身好鬥(即好戰、好強),對仇家必然報復的族人心理和旺盛(可以理解為民風彪悍,知道現在那地方也是),而國家並沒有聽之任之,而是在制度的約束和引導下把這種性格轉變為戰斗的熱情,轉化到軍事上,就變成一種對外的力量,使之軍團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國策;商鞅變法從根本上(注意是徹徹底底的)用法家的思想變革了秦國的國策,法度,經濟等各個方面;當時的國策是適應國家和當時歷史的發展的,是積極進步的,其必將推動社會進程;變法先後頒布的法令條例,可以認為是秦國之本,即一個國家的憲法和基本國策;我們都知道看一個國家的體制、文明程度和國民素質,就看憲法,憲法是立國時保證長期不能改變的基石;
四者,秦國的君主;可以說,六代君主全部基本保證了憲法的完整和實施,你很難能夠找到有那個國家能夠延續六代君王都比較積極向上,且用戶憲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其政治統治的統一性保證了正確方針、法度的實施;
第五,外交政策---連橫;附庸弱國,以弱國攻打其他弱國,直接消耗東方各國的實力,而自己卻基本不受影響;聰明的保存實力並漁利其它;換到現代,也是征伐大國應該效仿的外交策略;
所以,秦國的強大是必須的~
另外,統一天下後的統治仍舊保持了戰事的方針,但其實長期征戰已經對天下各方疲敝,但統治上還是四處征伐,嚴令五申,並沒有在統一後,在弱化地方的事情上軟化處理(這場情況,建國後應該息兵,擴大生產,增加人民收入,給百姓一個和平的環境),同時實施所謂的「暴政」,接班人秦二世也不是雄主,反而親信宦官,犯了君主的大忌;誤國誤民,起義四起,所以說,政治策略上沒有隨著國家統治而進行邏輯上的轉換,說白了就是不適應統一集權國家的政治體制,當然導致迅速滅亡;
先說這么多吧,希望你滿意!

⑷ 從秦朝的興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啟發

第一,統一戰爭的勝利,只不過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日後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秦始皇想讓自己的江山傳到千世萬世,首先要做的就是為這個目標而繼續努力,而不是躺在統一的功勞簿上睡大覺.同樣,當你希望成就一件事,就必須為了這個目標持續努力,不能只看到階段性的成果而沾沾自喜,否則你的失敗可能瞬間就會到來.
第二,秦朝的滅亡和他殘暴的統治有直接的關系,在賦稅的沉重上是史無前例的,居然達到60%,老百姓一年忙到頭可能連生存都成問題,這樣就不可能安心生產,社會經濟自然不會好.重稅之外,秦始皇殺起人來也可以說震撼古今,一個噩夢就可以導致一批人被殺,這樣的「黑色恐怖」有誰能夠忍受?是想在當年的大澤鄉,如果囚徒們還有一絲活路,他們還會不會造反?他們造反還會不會有人響應?所以說,在生活中,對自己周圍的人好一點,寬容一點,自己的空間也會很大,至少不至於四處碰壁.
第三,秦朝的滅亡和兩個能說會道但又心術不正的人有很大關系,這就是徐福和趙高.徐福一番花言巧語,騙得了秦始皇的萬貫金銀,而且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騙,秦國剝削來的民脂民膏就這么輕易地被一個騙子拿走了,想起了就痛心.趙高更是不得了,先是說服李斯立胡亥繼位,繼而指鹿為馬鏟除異己,最後哄騙皇帝大權獨攬,最終殺掉胡亥,亡掉整個秦朝江山.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很輕易的就相信別人的花言巧語.

⑸ 從秦漢的統治中我們得到什麼啟示

秦朝始皇暴政,重武輕文,鉗制思想,焚書坑儒,橫征暴斂使得民不堪忍而起義,最終二世而亡。但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是有利歷史的進步的。
劉邦立漢後,對秦的暴政進行了撥亂改正,但有些地方過猶不及。後來,西漢年有王莽之亂,東漢末年有十常侍之亂,都導致國家的混亂和政權的更迭。
歷史是在不斷的反復中前進的,沒有直線前進的。總體是在進步,雖然中間有所反復。

⑹ 我們從秦朝的歷史事件學到什麼

第一,改革需要循序漸進而不是一步到位,民可使由之這個道理很重要。
第二,完善的監察制度的建立對一個國家而言相當重要,秦朝的滅亡在制度上,在乎於相權的集中以及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度的下降,表明在建立中央集權方面秦朝還有很多方面不完善。
第三,族群文化的毀滅是激起族群意識的重要導火索,秦朝在統一以後,統一文字以及對地方文化的打壓,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雖然是所謂的促進民族團結,但是客觀來說,秦始皇的這一舉動無疑於毀滅了大量中華的傳統文化,並且導致六國當時認為這是要亡國滅種,秦人要把他們從根拔起,導致舊六國的人民有強大的心理認同感和反秦的意識,直接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的一呼百應。

⑺ 秦朝短短十五年的統治給你有何啟示

秦亡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民主不要專制,信仰集體的智慧而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再賢明的君主也有發昏的時候,而且不可能進化到神的地步,所以難免有私慾和自己的喜怒哀樂,所以我們依賴民主和法制,有不同意見大家可以討論,可以投票,而不是將人民和國家的未來交給個別人,那樣無疑承擔了極高的風險,要防止個人崇拜。
秦興的啟示第一個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秦朝能統一天下和他的用人分不開,百里奚、商鞅、呂不韋、李斯等等,秦國本國人才產量不佳,但是他大膽啟用別國人才,為己所用,所以我們現在也要大量吸引人才,你看看美國就知道了。第二個就是變革,在秦朝的歷史上,有幾次重要的改革,最著名的就是商鞅變法,從變法中也可以吸取很多經驗和教訓,當前我們也正處於改革開放的第二輪大變革,這個就意會吧。事物的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這個過程存在挫折和可能的反復,但是大趨勢是不會變,但是要付出代價。

⑻ 從秦國崛起的歷史中獲得什麼啟示

商鞅變法中確立的信譽,讓自己的抱負更得以施展,短時間內貫徹!長時期的發展!秦國的大主流證明商鞅變法的成功,
其後又有戰國時的張儀,韓非,白起等政治法律軍事人才!讓秦國國力的底子遠超各國!
到秦始皇,就著手准備統一列國,一個有實力的國家有了目標,自然攻無不克!
尊重人才起了什麼作用不言而喻!有了人才,發展跟完成歷史使命自然事半功倍!

⑼ 通過學習秦的歷史,你得到什麼啟發

《阿房宮賦》對秦國的統一到滅亡過程有極其深刻的認識,以下該文的譯文,供樓主參考。

六國覆滅,天下統一。四川山林中的樹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宮殿得以建成。(它)覆蓋了三百多里地,幾乎遮蔽了天日。從驪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陽。渭水和樊川,浩浩盪盪地流進了宮牆。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長廊如帶,迂迴曲折,屋檐高挑,象鳥喙一樣在半空飛啄。這些亭台樓閣啊,各自憑借不同的地勢,參差環抱,迴廊環繞象鉤心,飛檐高聳象斗角。彎彎轉轉,曲折回環,象蜂房那樣密集,如水渦那樣套連,巍巍峨峨,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那長橋卧在水面上(象蛟龍),(可是)沒有一點雲彩,怎麼會有蛟龍飛騰?那樓閣之間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並非雨過天晴,怎麼會有虹霓產生?高高低低的樓閣,幽冥迷離,使人辨不清南北西東。高台上傳來歌聲,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溫暖;大殿里舞袖飄拂,使人感到寒氣,彷彿風雨交加那樣凄冷。就在同一天內,同一座宮里,而氣候冷暖卻截然不同。

(六國的)宮女妃嬪、諸侯王族的女兒孫女,辭別了故國的宮殿閣樓,乘坐輦車來到秦國。(她們)早上唱歌,晚上彈琴,成為秦皇的宮人。(清晨)只見星光閃爍,(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又見烏雲紛紛擾擾,(原來是她們)一早在梳理發鬢;渭水泛起一層油膩,(是她們)潑下的脂粉水呀;輕煙繚繞,香霧彌漫,是她們焚燒的椒蘭異香。忽然雷霆般的響聲震天,(原來是)宮車從這里馳過;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不知它駛向何方。(宮女們)極力顯示自己的嫵媚嬌妍,每一處肌膚,每一種姿態,都極為動人。(她們)久久地佇立著,眺望著,希望皇帝能寵幸光臨;(可憐)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終未曾見過皇帝的身影。燕國趙國收藏的奇珍,韓國魏國聚斂的金銀,齊國楚國保存的瑰寶,都是多少年、多少代,從人民手中掠奪來的,堆積如山。一旦國家破亡,不能再佔有,都運送到阿房宮中。(從此)寶鼎(看作)鐵鍋,寶玉(看作)石頭,黃金(當成)土塊,珍珠(當作)砂礫,亂丟亂扔,秦人看著,也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所想的,也是千萬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歡繁華奢侈,老百姓也眷念著自己的家。為什麼搜刮財寶時連一分一厘也不放過,揮霍起來卻把它當作泥沙一樣呢?甚至使得(阿房宮)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裡的農夫還要多;架在屋樑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織女還要多;參差不齊的瓦縫,比人們身上穿的絲縷還要多;直的欄桿,橫的門檻,比九州的城廊還要多;琴聲笛聲,嘈雜一片,比鬧市裡的人聲還要喧鬧。(這)使天下人們口裡雖不敢說,但心裡卻充滿了憤怒。秦始皇這暴君的心卻日益驕橫頑固。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攻破函谷關;項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華的宮殿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唉!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滅秦國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國的國君能各自愛撫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了;(秦統一後)如果也能愛惜六國的百姓,那就可以傳位到三世以至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滅亡他呢?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後代人為它哀嘆;如果後代人哀嘆它而不引以為鑒,那麼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嘆他們了。

⑽ 秦漢的鼎盛和衰亡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實行仁政和民心十分重要,歷史總是不斷進步的。
秦朝始皇暴政,重武輕文,鉗制思想,焚書坑儒,橫征暴斂使得民不堪忍而起義,最終二世而亡。但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是有利歷史的進步的。
劉邦立漢後,對秦的暴政進行了撥亂改正,但有些地方過猶不及。後來,西漢年有王莽之亂,東漢末年有十常侍之亂,都導致國家的混亂和政權的更迭。

閱讀全文

與秦朝的歷史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