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很重要嗎為什麼要學這個
1、讀史可以明鑒、指導國家未來
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加以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會受益無窮。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聞目睹、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整理、提煉和保存,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其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通過了解歷史,我們常常會發現身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祖先的事跡那裡找到答案,這有助於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歷史能為當代人的生活提供借鑒,有助於我們對國家關系,社會習俗,民族發展等各個方面的理解。如對民族史政治史等方面的研究,會對我們當代的社會生活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對經濟史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對經濟發展的模式、規律等諸多因素加強了解,從而對經濟問題做出更准確的判斷。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在閱讀和研究了我國史志、方誌、古詩、游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線索之後,才寫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著名論文。因此,歷史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不了解歷史就難以很好的把握現在,科學地展望未來;不了解歷史的人,其人格也難以准確定位;忘記歷史的民族是不會有什麼希望的。
歷史不能重來,我們從歷史長河中,總結國內反思世界歷史中的中國從輝煌到衰敗、再到重新崛起的歷史經驗教訓,對國家和我們自己都是一種思考。有些歷史已經讓我們的前輩付出過沉重的代價,重復這種歷史只會讓我們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品讀歷史朝代的興衰和更替,吸收其他國家和各民族的歷史教訓和經驗,堅持「改革開放」、「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才能使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更好更快的發展。
2、讀史可以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從國家歷史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本國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自豪感、榮譽感、歸屬感和整體的凝聚力。我們應該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如蜚譽世界的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等直到今天還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稱贊。我們應該為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要保護和發掘歷史遺產,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根基。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站在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講,我們學習世界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國家,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通過與發達國家經濟騰飛相比較,進一步了解國情、增強使命感,還可以通過吸取東歐、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失敗的教訓,深刻理解新時期黨中央制定的各項政策方針,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偉大抱負。
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能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進國家發展,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條件,民族凝聚力的喪失會使國家陷入動盪和內亂。「欲滅一國,必先去其史」,可見學習和了解民族歷史的意義十分重大。
3、讀史可以激發個人的聰明才智
「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講得非常正確和精闢。歷史上各朝代的興衰、存亡和更替,一場場你死我活的較量,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中國歷史好比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心手相連,血脈相通。一部盛唐史,是多少中華兒女的美麗夢境;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華兒女的血和淚。讀中國史,猶如欣賞一個人的生命,每當讀到一些歷史人物的點點滴滴,我們的心也會隨之跳動。讀「三國」,看到諸葛亮將一切國家大事都運籌帷幄,一片忠心幫助劉備成就大業。讀「漢史」,看到韓信在劉邦和項羽兩人的歷史爭斗中,立下赫赫戰功,而最後自己卻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讀「唐史」,看到李世民發動的宣武門之變,為了爭權奪利,和兄弟及父親反目,自相殘殺、血肉模糊的中國宮廷內部皇族成員之間的殘酷斗爭。
外國歷史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生活軌跡,又會深深的影響了世界的歷史和足跡。居里夫人為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於獻身精神,哥倫布、麥哲倫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品質等,都給人們以強烈的感染力。讀世界史,尤其要讀歐洲史,因為歐洲的歷史悠久。讀英國作家利頓·斯特萊切的《女王不出嫁》,看到給英國帶來強盛的英國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的才華與成就。讀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在革命的斷頭台上:瑪麗王後的最後歲月》,看到一個普通的女子,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悲慘命運。讀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的故事,看到他是如此的好學,並給俄羅斯帶來繁榮和強盛。
讀歷史,欣賞歷史上一個個留下足跡的歷史人物的生命,品讀歷史人物的生活點滴,了解他們所有的對和錯,那些歷史教訓,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欣賞歷史人物,品讀歷史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會激發我們的聰明才智,使我們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有利於我們在未來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健康順利的發展。
4、讀史可以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
Ⅱ 為什麼需要專業的歷史學
歷史教會了我們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避免歷史中出現的悲劇在現在出現。讀史使人明智。這個「明智」內涵非常豐富: 一,你通過學習歷史,可以了解古今中外曾經發生的事情,增廣見識; 二,任何事物都有前因後果,目前人類社會的任何現象都有它的過去,都與它的過去緊密相關,就像今天你14歲,你現有的身材、性格、知識都與你過去的成長有關。當你了解事情的過去,你就理解它的今天。如中日之間的尷尬關系與曾經的日本侵華相關;恐怖分子的恐怖襲擊是政權或國家之間的歷史沖突的遺留;等等; 三,歷史不會重復,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如果你了解歷史,今天發生的某些和歷史相近的現象你就可以有所預測它的本質和發展趨勢,也可以幫你作出決定。知道「一國兩制」嗎?它的智慧就是為了使兩種人能夠在一起和睦相處,就用相應的方式去滿足他們不同的習慣和需要。這是鄧小平的創造,但他的靈感也來自歷史,如遼朝用過的「南北面官制」,「用漢制治漢人,用國制治國人。」你明白了嗎?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靈感。 總之,當你認真地、充滿興趣地去學習歷史,你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會與眾不同,看問題會比別人透徹、清楚,這就是歷史給你的智慧。 我高中分科時選的是歷史,大學也是歷史專業,現在是中學歷史教師;我曾經懷疑過自己的選擇,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越來越清楚自己有多麼幸福。呵呵。 歷史專業不單可以做歷史老師,也可以成為行政人員,還可以進入博物館做講解員、研究員等,文員也可以的。相對英語等其他科目來說,可能是就業面不是太廣。建議你把它當作興趣吧,閑事多看歷史書,不是專業人員不用看太專業的,看看冷成金的作品吧,比較適合興趣者。 祝你在歷史興趣中找到智慧與快樂。
Ⅲ 作為學生為什麼要學歷史學呢
我們很難」以史為鑒「,因為今天不可能和過去的事一樣,歷史上由太多照搬過去經驗而失敗的例子。但是」讀史可以明智「倒是真的,這與歷史學的意義是分不開的。我們已經無法回到過去,歷史學的任務便是回溯過去,縱使想反函數接近坐標軸一樣,只能無限的靠近,而不能真正的貼合。在回溯過去的途中,一個人的思維便會得到鍛造。
歷史學並不是一門向前看的學科,它是一門真正的基礎學科,它是一切人文社科的基礎。現實問題如何解決,這個重擔是由社會科學承擔的。由此,一個民族的歷史便得以明晰。一個人,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都不能沒有歷史。忘了來時的路,就像樹失去了根。
Ⅳ 為什麼要學歷史
為什麼要學歷史?我認為: 1、歷史可以讓你記住自己的根。哲學上有一個主題就是「你是誰」,要回答這個問題,有一個方面就是你從哪裡來,不知道你從何處來,就不可能解決「你是誰」的問題。而歷史可以讓你知道你從哪裡來,你的祖先是誰。有根的人更踏實,更有力量。 當然,有些人很灑脫,不要根,要做自由人、世界人——OK,沒問題,但是這樣的人是浮萍。這個世界是團體的世界,團體給人力量、給人安全。越寒冷,越要抱團取暖。脫離團體,可能一時混得好,但是是非成敗轉頭空,可能一個大浪過來就被拍死了。 2、歷史可以鑒往而知今。人類歷史幾千年,發生了無數事,有過無數經驗教訓,知道這些經驗教訓,你就知道今天該發揚什麼、避免什麼。前人犯過的錯誤、走過的錯路,你有必要重來一遍嗎?但不知歷史,人們往往就會做這樣的蠢事。 3、歷史是智慧之學,對歷史了解的越深、理解的越透徹,你就越智慧。世界上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大多對歷史有深刻的認識。 4、歷史可以通向未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歷史有一定的規律,摸透了這些規律,你就對未來有了洞察力。未來是不可捉摸的,但歷史卻是一把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 5、你要有所作為,就要學習歷史,一方面是借鑒前人的智慧,另一方面也是避免盲目。比如你要在某個領域有所發明創造,你能一點不事先了解一下這個領域的歷史和現狀,就盲目投入嗎?若是,則很可能你費了半天勁,卻是重復了前人的工作,做了無用功。
Ⅳ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一位北大教授的回答(轉)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Ⅵ 你為什麼要報考歷史這個專業
喜歡歷史,學習歷史可以學到很多故事,得到豐富的歷史經驗,更能夠參與到歷史之中,去挖掘不為人知的真相,為人們講述真實的歷史故事。歷史是一個探索性和想像性極強的學科,是最浪漫的學科之一。
Ⅶ 為什麼選歷史學作為專業
同學你好!
專業選擇是由考生自己決定的,所以原因也在於是考生自身。就專業而言,歷史學屬於文科類。
詳細:http://ke..com/view/94887.htm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Ⅷ 為什麼要學歷史學歷史知識有什麼作用和用處
首先,」讀歷史「和」學歷史「,大相徑庭。
「讀歷史」,更泛化。比如,你可以把《史記》當故事書看,看李廣、魯仲連、刺客列傳、滑稽優伶們的傳奇故事。可以看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把他們的傳記當勵志書看,諸如此類。
確切的說,我們經歷過的一切,以及我們此時此刻經歷的人生,都正在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讀歷史,就是知道過去發生過的一切——或者說,公認發生過的一切。至於其作用,直接摘名人名言。
唐太宗:「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培根:「讀史令人明智。」
但「學歷史」又是另一回事。讀點二手歷史普及書、看看精簡本《後漢書》,都不能算「學」。提問的這位既然說到了「歷史學專業」,那就該當明白:
學歷史的人得閱讀大量原文。得學習各個史學家的作品、觀點和方法論。同一段歷史,陳寅恪、唐德剛、錢穆和黃仁宇有何不同。對歷史進程的演變,可以有多少種角度、細節和入手點。
總之一,「學歷史」的人能夠掌握的,不只是比「讀歷史」的人更廣泛、堅實、專業的歷史細節知識,而是各家各派的論述。你能擁有一個更宏大、更順理成章的知識體系——在你自己的世界裡。
實際上,「學」任何成型的學科,都不只是學這玩意本身,而是學習歷史上已經有過的諸位大神們,為這門學科所潑灑的智慧和血汗。
「學XXX有什麼用」,這觀點其實很是功利。如果考慮到人總有一天會死,學什麼都未必有大用。只是世上就是有許多東西:你不能考慮其有沒有用,只是這東西過於美好過於有趣,你有機會而不去學一學,實在可惜。
歷史是其中之一。
Ⅸ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因為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學習歷史能使我們更好了解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創造歷史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不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就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人民的抱負和夢想,很難全面把握中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認識當今中國,要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
學習歷史的方法:
逐個朝代學習。很多人學習歷史前一榔頭、後一斧頭,非常容易搞混淆,也不容易記憶,不好學。而且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有時候籠統學習也會給人一種量大的感覺,反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建議可以參照某些有趣的網站或書籍。
由點到面法。由點到面指的是先學習某個點,如想了解秦朝歷史可以學習某些重要的知名人物,了解知名人物的情況以及經歷,從而可以衍射出某個時代的具體發展,就織成了一個網,這樣學起來興趣較足,也容易接受,也更有深度,非常受到學生與歷史愛好者的歡迎。
Ⅹ 為什麼要學歷史呢
學歷史,有很多作用。
為啥學呢?
(1)教育部要求。客觀原因
(2)了解。就比如近代史,日本為什麼打中國,英國為什麼發動鴉片戰爭,美國為什麼拿原子彈炸日本等等。
(3)學習/增長見識。比如人們常說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就是從歷史中歸納出來的。和第二點差不多。
(4)上大學要用。有的大學專業就是需要,也是必須要學歷史的。
(5)更好的看待現在的時事。就比如有很多台灣人親日(或者說對日本人很友好),why?是因為他們不愛國?是因為《馬關條約》把台灣割給日本五十多年,某種程度上也給台灣帶來了發展。至今台灣還有不少日本人。
(6)豐富個人內涵/寫作素材。寫作文的時候,經常要引用歷史啊。比如寫一篇關於「人類對太空的認識與發展」的議論文,就可以引用什麼萬戶飛天,西方的地心說,日心說,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等等。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