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中國古代各名典籍簡介
1、《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2019年2月報道,從海昏侯墓出土簡牘5200餘枚,專家釋讀後發現包括《春秋》在內的儒家經典及其訓傳。
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4、《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5、《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
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
《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文史典籍
② 歷史典籍包括什麼 代著名的史書典籍有哪些
歷史典籍包括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藝術、詩歌、小說等…典籍的范圍是很大的…
歷史典籍有:《六韜》《楚辭》《莊子》《老子》《荀子》《韓非子》《晏子春秋》《齊民要術》
《秦簡》《公孫龍子》《東觀漢記》《世說新語》《鹽鐵論》
《申子》
《洛陽伽藍記》
《說文解字》
《 勝之書》
《水經注》《管子》
《竹書紀年》
1、《三國演義》
2、《水滸傳》
3、《西遊記》
4、《紅樓夢》
5、《儒林外史》
6、《隋唐演義》
7、《東周列國志》
8、《楊家將》
9、《前漢演義》
10、《後漢演義》
11、《兩晉演義》
12、《南北史演義》
13、《五代史演義》
14、《殘唐五代史演義》
15、《隋唐兩朝志傳》
16、《元史演義》
17、《明史演義》
18、《清史演義》
19、《民國演義》
20、《毛公案》
21、《彭公案》
22、《三俠五義》
23、《史記》
24、《漢書》
25、《後漢書》
26、《三國志》
27、《晉書》
28、《宋書》
29、《南齊書》
30、《梁書》
31、《陳書》
32、《魏書》
33、《北齊書》
34、《周書》
35、《隋書》
36、《南史》
37、《北史》
38、《舊唐書》
39、《新唐書》
40、《舊五代史》
41、《新五代史》
42、《宋史》
43、《遼史》
44、《金史》
45、《元史》
46、《明史》
47、《論語》
48、《孟子》
49、《大學》
50、《中庸》
51、《尚書》
52、《禮記》
53、《周易》
54、《春秋左氏傳》
55、《詩經》
③ 典籍是指什麼
典籍:泛指古今圖書。典籍在今天的主要含義是歷史上重要的文獻名錄之總稱。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
④ 典籍的概念是什麼
典籍之「典」,甲骨文作『』(《殷契拾粹》四五○)、「」(《殷契釋編》七八四),會意造字,作雙手或單手捧冊之狀。金文的「」(見「召伯虎敦」)與《說文解字》中的小篆「」比較相似,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丌是放書幾案,將冊置於幾案上或以手捧冊,皆有尊奉之意。《尚書》中有《堯典》,記述了古代君王堯訓示臣民的言論和治國的法度,可知「典」是指記載法則、制度的重要文獻。「籍」字出現較晚,未見甲骨文和金文,《說文解字》的小篆作「」,曰:「籍,簿也,從竹耤耩聲。」即簿冊、書冊之意。
典籍兩字聯起來並作為一種名稱大概始於戰國時期。《孟子·告子下》曰:「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左傳·昭公十五年》曰:「昔爾高祖伯魘,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這里的典籍,或指先祖法度,或指國家法則。典籍的合稱仍然包括了「典」的含義,指記載法則、制度等重要的書籍。只是到了漢代以後,典籍才用作各種書籍的統稱。《後漢書·崔宣傳》稱崔宴「少沈靜,好典籍」。《三國志·蜀志·譙周傳》記載譙周耽古好學,以讀書為樂,「誦讀典籍,欣然獨笑,以忘寢食」。這里所說的「典籍」,便與當今泛指一切圖書的意義相同了。
典籍僅僅依靠辭義的詮釋自然是遠遠不足的。要揭示典籍的實質,還必須深入探討我國古代文獻中,典籍這一文化載體的具體構成;認識歷史文化發展長河中,典籍這一文化產品所具備的特徵。
⑤ 二十四史的典籍,你都知道哪些
引言:中國的古代歷史博大精深,在2000多年朝代不斷更迭的過程中,官修的史書也從未斷絕過,在每一朝的歷史中,都有一部史書用來歌頌當代皇帝的功德以及平民百姓之間的故事,包括一些父慈子孝的傳統美德,也包括戰爭。下面和小編一起看看二十四史典籍有哪些歷史故事。
三、故事
班固當在寫漢書的時候,中途被徵召去打匈奴,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他跟隨的主將卻因為專權,使得班固也受到了連作死於獄中,但他的漢書卻還沒有完成,他的妹妹接著編寫,所以漢書的作者其實是班固兄妹兩人。明史也是清政府編寫的,後來編寫過兩次,第一次因為清政府編寫而停辦之後,清朝的文字管理非常的嚴格,加上清政府為了突出自己的合法,所以民事有很多的偏見和不足。
⑥ 中國第一部歷史典籍是
尚書。是中國第一本歷史書籍。記錄了從堯到春秋時期的很多歷史檔案原文。但尚書毀於秦火,現在的尚書是漢朝時候一個九十多歲的老儒生靠記憶力口述的。稱為「今本尚書」。後來漢朝時期孔子後代在家裡裝修的時候,破壞了牆壁,偶然發現了暗藏的書籍,其中包括尚書。稱為「古本尚書」,當時兩種版本的出入不大,但古本的比今本的全一點。可見,那個老學者的記憶力是可信的。
晉朝,古本尚書失傳,出現了偽古本尚書。這個偽古本尚書雖然大部分內容根今本尚書一樣,但在某些個別地方有破綻。一直被歷代學者懷疑。現在的人認為。雖然現存的古本尚書是晉朝偽造的,但當時的學者沒有指出其偽,說明還有大量內容是可信的。
目前研究,一般根據今本尚書。
中國古代史書,一般有三種題材:紀傳體,由史記開創;編年體,由春秋開創;紀事本末體,由《資治通鑒紀事本末》開創。但有人認為尚書是最早的紀事本末體。
⑦ 什麼叫史書典籍
古代史書指古籍中專門記載歷史的書,在四庫分類之中就是史部。
中國西周末年各諸侯國已有歷史記載,如晉國之《乘》、鄭國之《志》、楚國之《檮杌》、魯國之《春秋》等,《墨子》裡面說墨翟曾見過「百國春秋」。早期的史書都是以編年史的形式存在,晉朝太康年間汲冢出土的《竹書紀年》也是編年體。東漢末年,荀悅撰成《漢紀》,開創了編年體的斷代史。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編年體的優點是方便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還避免敘事重復,《資治通鑒》的成功開創了撰寫編年史的高潮。陳寅恪曾說:「中國史學莫盛於宋。」。編年體盛行起來,從而產生了綱目體與紀事本末體,梁啟超以為:「蓋紀傳體以人為主,編年體以年為主,而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夫欲求史跡之原因結果以為鑒往知來之用,非以事為主不可。」
范曄撰著《後漢書》時曾對紀傳體和編年體進行過比較。他說:「《春秋》者,文既總略,好失事形,今人擬作,所以為短;紀傳體,史班之所變也,網羅一代,事義周悉,適之後學,此焉為優,故繼而作之。」張輔根據《史記》、《漢書》字數多寡來評價作者,「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所以認為《史記》優於《漢書》。干寶《晉紀》,「其書簡略,直而能婉,咸稱良史。」
袁宏談及寫作動機說:「予嘗讀後漢書,煩穢雜亂,睡而不能竟也,聊以暇日,撰集為《後漢紀》。」袁山松撰寫《後漢書》,他總結說:「書之為難也有五:煩而不整,一難也;俗而不典,二難也;書不實錄,三難也;賞罰不中,四難也;文不勝質,五難也。」
杜佑推出《通典》後,史書增加了典制體,又衍生了會要體。
章太炎在《中國通史略例》主張以《表》、《典》、《記》、《考紀》、《別錄》等五種體例來撰寫歷史;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主張以《年表》、《載記》、《志略》、《傳志》四種體例撰寫歷史。
梁啟超在《新史學》將史籍劃分為十種二十三類,即正史(官書、別史)、編年、紀事本末(通體、別體)、政書(通體、別體、小紀)、雜史(綜記、瑣記、詔令奏議)、傳記(通體、別體二)、地誌(通體、別體)、學史、史學(理論、事論、雜論)、附庸(考據、注釋)等。
《史記》用宋慶元黃善夫家塾本,《漢書》用宋景祐刻本,《晉書》以幾種宋刻本配齊,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書》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舊唐書》用宋紹興刻本,《新唐書》用宋嘉祐刻本,《舊五代史》世無傳本,用清人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慶元刻本,宋、遼、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
我國的史書卷帙浩繁,種類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正史:以紀傳體、編年體的體例,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紀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方面情況的史書叫正史。如,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除少數是個人著述(如司馬遷的《史記》、范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分正史是由官修的。
別史:主要指編年體、紀傳體之外,雜記歷代或一代史實的史書,如《東觀漢紀》、《東都事略》、《大金國志》以及《通志》等史書都屬於別史。由此可見,別史實際上是正史類史籍的重要補充部分,猶正史之別支,所以《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別史類敘》中才有「猶大宗之有別支」的說法。由著名學者創作的,有時與雜史難以區分。如《漢晉春秋》。
雜史:只記載一事之始末,一時之見聞或一家之私記,是帶有掌故性的史書。它不同於紀、傳、表、志等體例齊全的正史,也不同於關系一朝執政的別史。它不受體例限制,博錄所聞,雖雜荒疏淺,卻可彌補官修史書的疏漏與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類別。
野史:有別於官撰正史的民間編寫的史書。
稗史:通常指記載閭巷風俗,民間瑣事及舊聞之類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類鈔》,近代人徐珂的《清稗類鈔》。有時也用來泛指「野史」。
按照體例分類:
紀傳體:紀傳體史書創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它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用「本紀」敘述帝王;用「世家」記敘王侯封國和特殊人物;用「表」統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書」或「志」記載典章制度;用「列傳」記人物、民族及外國。歷代修正史都以此為典範。又如《漢書》。有個別的正史沒有書或者志,比如《三國志》
編年體:編年體史書按年、月、日順序編寫,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以編年體記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如《左傳》、《資治通鑒》等都屬於這一類。《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紀事本末體:創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這種體裁的特點是以歷史事件為綱,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現有九部紀事本末體的古籍。
國別體:國別體史書創始於《國語》。國別體史書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分載多國歷史。如《戰國策》都屬於這一類。
按時間和空間分類:
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
斷代史:記載一朝一代歷史的史書稱為斷代史,創始於東漢班固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其餘都屬斷代史。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史書。如《戰國策》。
另外,還有記載各種專門學科歷史的史書稱專史,如經濟史、思想史、文學史、史學史等。
紀傳體史書的體裁:
⒈本紀:是按年月順序編寫的帝王簡史,以記載帝王的言行為中心,兼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
⒉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譜寫人物和事件。
⒊書:是有關各種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專編。
⒋世家:用來記載王侯封國以及歷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動。
⒌列傳:主要是人物傳記。
⒍志:記載《地理志》、《樂志》等,志在正史的地位很重要又比較深刻難寫,梁朝江淹說過:「修史之難,無出於志。」《宋書》的《志序》是一篇不可不讀的好文章,概述志的源流和《宋書》志的緣起,也講到志的撰述之不易。
⒎載記:最早用來指被廢黜的帝王之史,而到《晉書·載記》後用來指稱那些曾立名號而又被斥為僭偽者的歷史記載。
史書未必一定能如實紀錄歷史,而是收集各地事件,再編集成書。中國王朝歷史的真實性一直受到質疑,被指是統治者的治國工具。劉知幾稱之:「自戰國以下,辭人屬文,皆偽立客主,假相酬答。」其中有諸多不合理或以神鬼描述的文字,如皇帝未出生便有龍氣包圍之類。而在當時修書時皇帝必定會對史官加以控制,增加奉承之說話,刪除負面事件,如唐太宗的皇位問題。而後代的皇帝亦會對前朝的歷史加以篡改,以保證江山正統,清朝的歷史則被指是褒揚滿族對中國的貢獻。即便在現代,不論資訊如何發達,亦常常出現消息被封鎖的情況,所以學者只能認為史書皆有不少虛構成分。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⑧ 二十四史的典籍有哪些
二十四史的典籍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北史》《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等。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⑨ 中國最早的典籍是哪一本書
中國最早的典籍是《尚書》。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 。
(9)歷史典籍是什麼擴展閱讀: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
西漢初存29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較《今文尚書》多16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25篇)。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
上古歷史文獻集。《左傳》等引《尚書》文字,分別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總稱為《書》,漢人改稱《尚書》,意即「上古帝王之書」(《論衡·正說篇》)。《尚書》的真偽、聚散,極其復雜曲折。2009年清華簡中發現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書》。
⑩ 典籍什麼意思
典籍之「典」,甲骨文作『』(《殷契拾粹》四五○)、「」(《殷契釋編》七八四),會意造字,作雙手或單手捧冊之狀。金文的「」(見「召伯虎敦」)與《說文解字》中的小篆「」比較相似,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丌是放書幾案,將冊置於幾案上或以手捧冊,皆有尊奉之意。《尚書》中有《堯典》,記述了古代君王堯訓示臣民的言論和治國的法度,可知「典」是指記載法則、制度的重要文獻。「籍」字出現較晚,未見甲骨文和金文,《說文解字》的小篆作「」,曰:「籍,簿也,從竹耤耩聲。」即簿冊、書冊之意。
典籍兩字聯起來並作為一種名稱大概始於戰國時期。《孟子·告子下》曰:「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左傳·昭公十五年》曰:「昔爾高祖伯魘,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這里的典籍,或指先祖法度,或指國家法則。典籍的合稱仍然包括了「典」的含義,指記載法則、制度等重要的書籍。只是到了漢代以後,典籍才用作各種書籍的統稱。《後漢書·崔宣傳》稱崔宴「少沈靜,好典籍」。《三國志·蜀志·譙周傳》記載譙周耽古好學,以讀書為樂,「誦讀典籍,欣然獨笑,以忘寢食」。這里所說的「典籍」,便與當今泛指一切圖書的意義相同了。
典籍僅僅依靠辭義的詮釋自然是遠遠不足的。要揭示典籍的實質,還必須深入探討我國古代文獻中,典籍這一文化載體的具體構成;認識歷史文化發展長河中,典籍這一文化產品所具備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