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掌故是什麼意思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官員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逸聞軼事。出自《史記·儒林列傳》:「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
造句:
1、當然,這兩種傳說無非是附會而已,吃餛飩時說說這種掌故,則自有一種樂趣。
2、這本書節奏明快,另外還穿插了一些趣味盎然的文史掌故。
3、顧起元學問淵博,通曉典籍掌故與古今人物,晚年著作頗豐。
4、我聽本朝掌故,當年太祖爺炮轟功臣樓,殺的這些人,何曾不是同生死共患難來著的。
Ⅱ 掌故是什麼意思啊!^O^
1、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遺聞軼事。2、官名。漢文學官之一種
Ⅲ 掌故和典故的區別
一、掌故:
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官員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遺聞軼事。
二、典故:
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的解釋有三:
1、典制和掌故;
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3、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
三、區別:
掌故和典故雖然有區別,但它們又同宗同脈,同根同源。一般來說,適合於掌故的分類,典故也適合。譬如,我們把掌故按內容分為文學掌故(如:《西遊記》掌故)、文化掌故(如:飲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飾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國十大名曲》掌故)、歷史掌故(如:三國掌故)、地方景點掌故(如: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為上述類型,但無論掌故和典故都是為文學創作服務的,它們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還可以按國別分類,外國文學中也有典故,由於國外不像中國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蓋的范圍更廣,分類也更多,如數學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Ⅳ 「掌故」是什麼意思
1、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官員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遺聞軼事。
2、讀音:zhǎng gù
3、出處:漢 置,太常屬官,掌管禮樂制度等的故實。舊制舊例;故事,史實。
Ⅳ 「掌故」一詞原意是指什麼
亦作「 掌固 」。官名。 漢 置,太常屬官,掌管禮樂制度等的故實。《史記·儒林列傳》:「是時 伏生 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 朝錯 往受之。」《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宜命掌故悉奏其儀而覽焉。」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久應旁求掌故,咨詢天官,斟酌繁昌,經營高邑。」 南朝 宋 鮑照 《論國制啟》:「伏見 彭城國 舊制,猶有數卷,雖多殊革,大綱可依,愚謂宜令掌固刊而撰之。」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八:「 平原 猶豫不能決,欲留其人,處以掌故,其人力辭,竟去。」 清 盧文弨 《鍾山札記·掌固》:「固,本與『故』通,掌故亦可作『掌固』……與《周禮·夏官》之掌固,其職自殊。」
Ⅵ 掌故一詞的原意是指
官職 掌故原是一種官職。從漢朝開始,掌故就是太常所屬太史令的官,專門管理國家歷來的故事,所以叫掌故。《舊唐書·職官志》中,列有內侍掌故和州郡掌故的官職,分掌宮廷及各地流傳的故事、軼聞、考證等。 唐代的翰林學士有兼掌歷史沿革之職能,也稱。掌故◇來歷朝的文人筆記,凡搜集有關上層社會人士的軼事、朝野遺聞、民間傳說,也統稱之為掌故」。現在。掌故多指對歷史人物故事的考證敘述,帶有一定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Ⅶ 「掌故」是什麼意思
【詞目】掌故
【拼音】zhǎng gù
【釋義】1、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遺聞軼事。
望採納
Ⅷ 人物掌故什麼意思
人物掌故是指關於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遺聞軼事。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買記》:「為了文字獄,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但一面卻也使昧於掌故。」
用法:
1、從一些資料,以前以書面,掌故已發言。
2、當然,這兩種傳說無非是附會而已,吃餛飩時說說這種掌故,則自有一種樂趣。
(8)歷史掌故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掌故和典故雖然有區別,但它們又同宗同脈,同根同源。一般來說,適合於掌故的分類,典故也適合。譬如,我們把掌故按內容分為文學掌故(如:《西遊記》掌故)、文化掌故(如:飲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飾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國十大名曲》掌故)、歷史掌故(如:三國掌故)、地方景點掌故(如: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的掌故)等等。
因此典故也可以分為上述類型,但無論掌故和典故都是為文學創作服務的,它們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還可以按國別分類,外國文學中也有典故,由於國外不像中國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蓋的范圍更廣,分類也更多,如數學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Ⅸ 掌故的意思是什麼模糊的意思是什麼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官員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遺聞軼事。
模糊:側重表達的對象的不確定性,留給聽眾一個可供領悟、體會、選擇的彈性空間的一種言語技巧。
Ⅹ 「掌故」最開始的時候指什麼
「掌故」最開始的時候指:
舊制舊例;故事,史實。
如:
《史記·龜策列傳》:「 孝文 、 孝景 因襲掌故,未遑講試。」 宋岳珂《愧郯錄·服章入銜》:「此南渡而後,掌故散訛之失也。」《明史·楊廷和傳》:「好考究掌故、民瘼、邊事及一切法家言。」 清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於朝章掌故也,明於兵刑錢谷也。」魯迅《且介亭雜文·買記》:「為了文字獄,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但一面卻也使昧於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