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黎族菜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黎族菜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11 06:20:13

『壹』 黎族有什麼歷史淵源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州、定安等市縣。「黎」屬他稱,內部各支系為了相互區別有「哈」、「賽」、「杞」、「美孚」、「潤」等自稱。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黎語屬東亞語系的分支,不同地區有不同方言。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於嶺南的駱越人和駐守嶺南的中原人。秦始皇征服嶺南各部族後,嶺南的駱越人與駐守嶺南的中原人開啟了融合之路。秦末漢初,秦將趙佗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對臨近大陸的海南島進行開發,居住在嶺南的駱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國的主導下登上海南島,並在海南島上繁衍生息,逐漸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國歸漢後,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儋耳兩郡,又有大量中原漢人進入海南島,客觀上促進了黎族先民的發展。自唐朝開始,黎族和嶺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稱為「里」、「蠻」、「俚」、「僚」等。「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下來。元、明、清時期,封建地主經濟在黎族社會中已佔統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與當地漢族相近。

『貳』 海南的特色菜有哪些

1、港門粉是港門的一大特色美食之一,而港門是三亞市的一個小鎮又稱保港鎮現並入崖州區,大家總調侃著這個鎮名是:「香港和澳門的簡稱」。

港門粉的湯味道清甜,不是像糖一樣甜而是像加了海蝦皮一樣,正是這樣的清才能襯出粉和海鮮輔料的香吧。而且三亞的粉和其他地方相比都是細且軟的,輕輕一嚼就咽進肚子里了,和三亞的休閑度假風格相得益彰。

『叄』 黎族資料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宦縣等地,人口111.08萬(1990年人口普查結果)。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已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現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以農業為主,也有手工業、飼養業和商業。黎族地區沿海漁業、鹽業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橡膠生產基地之一。

黎族傳統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干作支架,竹片編牆。

禁忌:平常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部分地區對貓禁殺忌食。

1952年7月1日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州,1988年海南建省後,改建為7個自治縣,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

日常食俗 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眾筒,裝進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若把獵獲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鹽,放進竹筒燒成香糯飯,更是異香撲鼻,是招待賓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區的特產,用香糯米燜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贊譽。粥即稀飯,是黎族同胞常用的主食。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往往是一天煮一次供全天食用。「雷公根」是一種黎族同胞經常食用的野菜,與河裡的小魚蝦或肉骨同煮,是極為可口的佳餚;「雷公根」也可葯用,能消炎解毒。「南摋」是黎族同胞過去常吃的小菜,製法是用螃蟹、田蛙、魚蝦或飛禽走獸等洗凈、剖膛、剁成碎塊,加鹽拌勻,放入葫蘆狀的壇子里,加蓋並用芭蕉葉封好捆緊,放置陰濕處或埋於地下,經一月或數月便可取出食用。但「南摋」製作的衛生條件不易掌握,現已很少製作和食用了。「祥」是黎族的風味佳餚,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食鼠也是黎族的風俗,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時,先把鼠投入火中燒一會,然後颳去毛,除去內臟,再烤或燒即可。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造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黎族同胞平時都喜歡嚼檳榔,吃法是將檳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煙絲,放入口中細嚼,且嚼且香,並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常吃檳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視檳榔為健體長壽食品。

節慶、禮儀食俗 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過春節前,家家年飯、釀年酒,舂「燈葉」(即一種年糕,也吃糯米餅,做法是:將煮好的糯米飯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彈性,然後捏出一塊,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嘗新)。燈葉可存放一段時間,即變得很堅韌,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別有風味。有些地區的黎族同胞還包一種沒有肉餡的過年粽子。除夕傍開始祭拜祖宗,吃年飯,喝年酒。初一都要閉門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門訪親探友,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摸蝦,並舉行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喜慶活動,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結束。黎族特有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每逢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著美麗的民族服裝,男的手執黑傘,攜帶山蘭酒,女的手提小腰簍,巾藏糯米餅、曬乾的臘肉等,到傳說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後一起吃帶來的食物,共同娛樂,相看意中人。相中後,男女雙方對歌互訴心曲,吃一種嵌入糖心的「燈葉」糕餅。

黎族竹竿舞慶祝三月三

典型食品 竹筒飯是黎族的傳統風味食品。此外還有:「祥」,黎族風味菜,有兩種,即漢語稱為「魚茶」和「肉茶」;糯米餅。

節日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

三月三

每年的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族同胞帶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釀好的米酒、做好的糕點去看望寨內有威望的老人;年輕的男子則結伙外出狩獵、打魚,姑娘們烤魚、煮飯。夜幕降臨,小夥子們跳起了傳統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對唱山歌,一旦情投意合,姑娘則把親手編織的七彩腰帶系在小夥子的腰間,小夥子也會把耳鈴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

『肆』 誰有黎族的習俗資料啊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宦縣等地,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 黎族有自已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現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以農業為主,也有手工業、飼養業和商業。黎族地區沿海漁業、鹽業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橡膠生產基地之一。

黎族傳統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干作支架,竹片編牆。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獨特的魅力。現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

黎族習俗孩子長到十三,四歲便要搬到"隆閨"去居住,不與父母同住。"隆閨"是黎語,大意是"不設灶的房子"。男子自己上山備料蓋"隆閨",女人由父母幫蓋,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邊較偏僻的地方。 "隆閨"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別,男子住的稱"兄弟隆閨",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閨",大的住三五人,小的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識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閨"的式樣和住屋相似,不過要狹小得多,室內一般不間隔。"隆閨"僅開一個非常矮小的門,只可彎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部分地區對貓禁殺忌食。

「夜 游」

"夜遊"是黎族青年男女談情的一種獨特形式,它與"隆閨"有密切的聯系。每當夕陽西下,男青年們便穿戴整齊,跋山涉水到遠山別村的"姐妹隆閨"去,通過對歌和吹奏口弓、鼻簫來尋找情人。可以說是真正的自由戀愛。

進入"姐妹隆閨"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門,女方若同意他進來,就回應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丟去一首不開門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

待到男子進得門來,還不可隨便亂坐,要對唱見面歌和請坐歌才行。坐下後,男子便要開門見山地表明來意,說明是來找情侶還是來求婚的,女子回應是否已有情人。

要是進入的"隆閨"里姑娘多,不知哪個姑娘願投情,男女便要唱試情歌,願意的姑娘自然就會回應他的。接下來,那種表達愛情的對歌聲、口弓聲和鼻簫聲就會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

情投意合後,男方就向女方送銀元、銅錢、針、布衫、腰簍、竹笠等等物品,作為同床過夜的禮物。往後相互邀約,夜間常來常往。這種往來關系,有的達一月半年,有的達二三年。當然,也有花謝蒂落的,那就互唱斷情分離歌。之後便互不幹涉,各自尋找新的情人去。

黎族習俗與婚俗

定 親

倘若小夥子與姑娘情意相投的話,小夥子必須告訴家長,然後請兩名媒妁。她們是善於言辭,見縫插針的。穿著漂亮的花桶裙,戴著嶄新的精製斗笠。用兩條新毛包頭上四個要好的檳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試探女方父母對此婚事的態度)若女方家長輩開毛貼吃檳榔,則表示同意,接著雙方就可商定放檳榔的時間及議價。時間多定於農歷六月或八月的雙日,象徵成雙成對。

放檳榔

如果一對黎家情人恩愛難斷,需締結秦晉之好時,他們便把婚事告訴自己的父母。然後,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選定吉日,帶上聘禮,這其中一定要精心採摘檳榔,到女方一家去提親。

檳榔要挨家挨戶的送,讓大家給予美好的祝願,因為檳榔象徵做婚姻常綠常新,預示男女雙方相親相愛,和睦美滿。黎族稱"放檳榔"或"放衣服"。 媒人分送檳榔看輩份,大的給吃,小的只好自己討吃,有時小輩想吃檳榔竟把媒人妁圍得水泄不通。款宴時,女方家也只要兩名婦女待客(忌寡婦)。桌上只四人、吃飯時諱忌掉筷,碰盤之類事發生。菜類多為雙尾魚 (即尾巴開的魚),一般不吃肉類。媒妁送來的600個檳榔中, 40個是刻上形色多樣的花紋,這是專送給父母,至親的。

結婚問日

男方籌足資金後,便於農歷十二月份,又派兩名媒人挑著一對鴨、兩小壇米酒、八個檳榔往女方家"問日"(問日包括擇日,議商品價)。一般情況下,還得交給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幣,筒裙兩套,戒指一隻,百斤以上的豬一頭,米酒八壇,待男方家許諾後,女方家方同意擇定吉日, 多定龍、牛、馬、羊雙日。

結婚、鴛鴦圓夢

結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議價物品給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結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內兩名女青年帶上檳榔,香煙,糖果到女方家迎親(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到)。

一入晚,嫂或 (堂表、嫂)幫嫁女梳妝打扮。完畢、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擁嫁女抱頭痛哭。哭聲象徵了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感懷。依依惜別,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 此時,姐夫(或堂,表姐夫)從簇擁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兩方爭奪,哭聲震天。姐夫也得拚命,若多個姐夫,便好辦了。一位出客堂,嫁女邊哭邊托著檳榔盤,讓親戚朋友吃檳榔。於是有兩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後面。被一行樂隊,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莊。

一到村莊,新郎伴郎便對弟弟、嫁女鞠躬,連行三遍。嫁女一踏進門檻, 鞭炮轟響,接著便拜堂(須穿上婚禮專用長筒)、一般均在雞叫前、拜堂完後,鬧洞房,通宵達旦、此晚夫妻兩個不能洞房花燭月,強熬強耐。

天一亮,親戚朋友便蜂擁而至。喝喜酒,約上午10點,夫妻還得回娘家,到女方家問候父母,叫"迴路"。婚禮結束。

『伍』 黎族人是怎樣發展至今的 黎族歷史簡介

早在原始時代,勤勞的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據海南的獨立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用自己的雙手培植出適於旱地、刀耕火種的旱稻品種——「山欄稻」。1932-1933年,中山大學農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崖縣(今三亞市)發現了「龐粒」的野生稻種,在保亭亦有類似的野稻栽培種發現。史書記載:「山稻,種於內圖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為糞,不需牛力,以錐土而播種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實,連歲有收,地乃去之,更擇它處。」山欄稻經過黎族的長期選育,成為適應性很強的旱稻品種,米質白,粘性強而芳香可口。如史書所記:「其粒絕白」,「味頗香美」的「黎米」「一家煮山欄飯全村香」。用黎米做「酒酉平」,十分香甜,是待客的美味佳釀。
黎族人民及其先民精明能幹,很早就懂得利用本島「土生土長」的「吉貝」紡織「吉貝布」,吉貝布經手工藝術加工成了「廣幅布」, 並創造了紡、織、染、績四大工藝,為中華民族棉紡織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紡織"廣幅布"的原料是「海島棉」,黎族稱為「吉貝」。其品種有兩種,一是「吉貝盎」,種植在山欄地,4月種,10月收。其枝葉繁多,耐旱,抗伏,高約2米左右;二是種在屋前或室後的「吉貝」,易種植,一株可分數千萬小樹椏,要搭架,面積有室庭大。《尚書·禹貢》雲:「島夷卉服,厥篚織貝。」

有專家考證「島夷」含有黎族先民;「吉貝」即黎族的「吉貝」。可見用「吉貝」紡織加工成的「廣幅布」至少應是春秋時代。漢代,廣幅布有極大發展,大量的「黎錦」、「黎單」、「黎幕」、「黎衤甬」、「黎毯」等的出現,《漢書·地理志》雲:「黎族人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除自用外,還遠銷廣西桂林等地,被「桂林人悉買以為卧具」,並成貢品;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說:「國初時,有一嫗名黃道婆者,自崖州來。
乃教以造捍、彈、紡、織之具,至於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人既受教,競相作為,轉貨他郡,家既就殷……」傑出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將黎族人民種植海島棉的傳統技術和紡、織、染、績四大工藝傳給中原地區的漢族人民,促進了宋元時代棉紡織業的發展,使中原地區成為中國紡織業的中心,並促進了民族大團結~

『陸』 黎族的民族飲食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區,地處亞熱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
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於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
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竹筒,裝進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
若把獵獲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鹽,放進竹筒燒成香糯飯,更是異香撲鼻,是招待賓客的珍美食品。
香糯米是黎族地區的特產,用香糯米燜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贊譽。
"雷公根"是一種黎族同胞經常食用的野菜,與河裡的小魚蝦或肉骨同煮,是極為可口的佳餚;"雷公根"也可葯用,能消炎解毒。"南殺"是黎族同胞過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殺"製作的衛生條件不易掌握,現已很少製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風味佳餚,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
黎家人喜愛吃鼠肉,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製捕鼠器,一次安裝幾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幾十隻鼠。黎族人習慣將捕來的鼠燒去毛,除去內臟洗凈,內放些鹽、生薑等佐料,在火上烤熟或煮熟吃。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黎家人常用這種酒款待貴賓。有的地方習慣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同胞平時都喜歡嚼檳榔,吃法是將檳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煙絲,放入口中細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常吃檳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視檳榔為健體長壽食品。
在熱帶地理環境的條件下,黎族飲食方式,具有獨特的風格。飲食是人人每天關注的中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飲食也不斷得到改善。黎族傳統飲食習俗,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並形成特有的飲食文化。
黎族人的主食分為以下幾種:
一、大米飯。材料為稻米。稻米又分白米、紅米和糯米3種。米飯的製作過程為,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鍋,把鍋內的水煮沸後,按水下米,用勺子攪均勻,火候適中。米飯煮半熟時蓋上鍋蓋,將灶里柴火取出,用火炭的余熱將米燜成香噴噴的米飯。
二、山欄米飯。山欄米質好,營養豐富,煮成米飯,清香撲鼻,是黎家迎賓待客的上品。
三、竹筒飯。用水把米浸泡、濾干後,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適量食鹽拌勻填入竹筒(用生山竹或家種雲竹的幼竹製作)內,再灌上適量清水,用芭蕉葉堵塞封口。然後把竹筒放進火堆里慢慢翻烤,製成竹筒干飯。黎語稱竹筒飯為「眉萬」。竹筒飯芳香可口,人們出門遠行多帶竹筒飯用餐。喜慶佳節也要製作竹筒飯。竹筒飯不易變質,可保存一周。當代竹筒飯已成為賓館酒店宴席上人們品嘗黎家風味的佳品。
四、紅薯飯。黎族家家戶戶都種紅薯。紅薯飯的製作頗具特色:把生紅薯洗凈切成小塊,先下米待煮半熟時放入紅薯,以三成米、二成紅薯混合煮成稀飯或干飯。另一種是把紅薯切成小片曬干,摻米煮成稀飯。夏天吃紅薯稀飯清甜可口,涼爽解熱,有保健的作用。
五、南瓜飯。五指山地區,人們常煮南瓜飯食。製作南瓜飯時,先削去瓜皮,清除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塊摻米下鍋,煮成稀飯或干飯。或是糯米摻南瓜肉,用蒸鍋蒸成米飯後,用木臼舂爛,製成南瓜飯團,這是一種獨特的風味。
六、黃姜飯。把生黃姜舂爛,取其黃色姜水煮米飯。飯質黃色,有獨特的香味,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給產婦補身。
七、玉米飯。山區多把玉米種植在山欄園,收回的玉米脫粒曬干。將干玉米粒放進木臼里加入適量清水,把玉米舂成碎粒後用簸箕揚去殼,保留均勻的玉米粒。可熬成玉米稀飯,也可摻進大米煮成干飯。玉米飯營養豐富,是黎家主食之一。
除了以上幾種,還有山薯飯、山果飯、磅薯飯、包子果飯、雞頭果飯等
在黎族的飲食結構中,菜餚品類豐富。有家種的南瓜、葫蘆瓜、冬瓜、木瓜、黃瓜、豆角、西紅柿、韭菜、蘿卜、蓮藕、小白菜、空心菜等蔬菜。野菜主要有木耳、山菇、山芋、山竹筍、莉嫩、子溫、子干、卜凡、白花菜、雷公根等。肉類有家禽(雞、鴨、鵝),家畜(牛、羊、豬)等。
黎族男女善捕撈,男子平時愛好上山安裝各種捕獵器具,捕捉鼠類、鳥類、蛇類和野豬,以及五指山草龜、金錢龜等野物;還善於下河捕撈水鱉、團魚和麻魚等。在農閑、節日時,全村集眾上山放狗圍捕山豬、黃猄、野鹿等,並把獸肉熏干保存日後食用。黎族日常下田勞動,男子帶刀簍,女子帶小腰簍,捕捉田蛙、田蟹、稻蝦等動物,回家雜燴煮後食用。菜味新鮮,營養豐富。
黎族菜餚習慣把肉菜一起煮,或者把幾種菜混合煮。食鹽是菜餚的主要調料,小辣椒是平時餐桌上的佐料。黎族居住熱帶地區,喜好清淡,少食炒炸食物。黎族傳統飲食中,除上述菜餚外,有獨特風味的還有糯米粽、糯米團。每逢喜慶佳節、探親訪友都要製作米粽、糯米團食品。
黎族的水果及零食。日常生活中,有家種的荔枝、龍眼、芒果、菠蘿、楊桃、黃皮、波羅蜜、香蕉、甘蔗、酸豆等;另一種是野生果,如包子果、春告、春芭、山石榴等。家種和野生的水果,都是季節性水果。爆玉米花、焗煮番薯和木薯,是黎家的零食品。
黎族人熱愛生活。生活習慣上,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節日、婚娶、喪葬;入新屋、生育、社交和舉行宗教儀式等活動,都要擺席設宴飲酒。平時迎賓會客也以飲酒為情禮。黎族熱情好客,酒為俗禮,敬酒對歌常通宵達旦,形成自己的酒文化。
黎族飲食方式有所改變,普遍學習漢人菜餚製作技術。

『柒』 黎族有什麼飲食習俗黎族的名菜是什麼

黎族的主要糧食是稻米,其次是玉米、番薯和木薯等雜糧。常吃的菜有南瓜、木瓜、葫瓜、白菜、野菜、田菜、田螺、蛙、蛤類等。黎族農家普遍愛吃沖冷水稀飯。日食三餐,晚餐常是入夜才吃。昔日,由於糧食不足,一般情況下不吃干飯。
改革開放後,大多數農戶糧食充裕,吃干飯已成常事。黎族農民喜用生魚生肉製作「酸魚」「酸肉」,即用煮得半熟的熱干飯,把切好的魚、肉與飯混淆均勻,再加些鹽,盛於缸壇中,密封發酵,7天後取出吃用; 另一種俗稱「南殺」的漿類佐料,取料於牛、豬、鹿的脊椎骨,或野菜類,斬碎後用半熟的熱干飯拌攪、盛入罐中,一個月後取出煮熟吃。由於吃「南殺」的習俗,並仿效漢人的飲食調味技術,促進身體健康。
黎族人還有吃竹筒飯的習慣,即取楠竹一節,從一頭開個口子,把米和水灌進去,然後封口子置於火堆上烤熟,取出,破開竹筒,便是香噴噴的竹筒飯,這種飯多數在上山打獵或砍山時吃用,風味獨特,現已成為高級餐廳中的珍美食品。黎族農民普遍愛好喝酒。一般農家晚飯時,不管菜餚豐儉,男主人總要先喝幾口酒,然後吃飯。黎家的酒類品種多,其中以山蘭(旱稻)糯米酒為上品,此外還有米酒、粟米酒、番薯酒、芭蕉酒、野果酒等。逢年過節,還舉行飲酒對歌活動,增進未婚青年男女的情戀。在孝黎地區的中老年婦女還有喜嚼檳榔的習慣。即將新摘下的檳榔果切成小片,用蔞葉(野生植物)拌貝殼灰一起放進嘴中咀嚼,且嚼且香,並有醇勁,象喝薄酒一樣,精神煥發。

『捌』 關於黎族的歷史和發展,你了解多少

黎族來源於嶺南的駱越人與駐扎嶺南的中原人。始皇帝吸引嶺南各部落後,嶺南的駱越人和駐扎嶺南的中原人打開了結合之途。秦末漢初,秦將趙佗據嶺南創建「南越國」,對鄰近內地的海南島開展開發設計,定居在嶺南的駱越人與中原人在南越國的核心下走上海南島,並在海南島上生息繁衍,慢慢結合產生今日之黎族華夏民族。

黎族是中國嶺南中華民族之一。依據第五次全國各地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分析,黎族人口總數為1,247,814。以農牧業為主導,女性專注於紡織品,「黎錦」,「黎單」聞名世界。黎族沒有產生統一的民族宗教,全國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導,也是有當然欽佩,某些地方還殘存著宗族圖騰崇拜的印痕。黎族信鬼,尤其是先祖鬼,拜祖起先黎族的關鍵宗教信仰主題活動,而求先祖保親人安全。黎族大家為追念黎母繁殖黎人的偉績,並勸誡後代,女人綉面,刺青是先祖定出來的規定,女性若不綉面,刺青,去世後祖先不重逢--祖先欽佩。

『玖』 關於黎族

我有一個黎族的同學,我覺得她的性格比較靦腆!黎族人的性格比較溫和吧!

『拾』 關於黎族風情的內容!!!急!!!

族名:

自稱「賽」,各地方言還有「歧」、「閏」、「美孚」等不同的稱呼。公元9世紀末,在漢文書籍中出現了關於海南黎族的記載。黎是他們對「山嶺」的發音轉化。

人口分布

截止到1990年為111.099萬人。

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苗族自治州,其餘散居在萬寧、屯昌、瓊海、澄邁、櫓縣、定安等縣與漢族雜居。

歷史由來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著密切的關系。遠在秦漢以前,「駱越」的一支就從大陸渡海到海南島,隋代稱海南島居民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作為黎族的專用名稱,約在宋代以後,一般認為「黎」為「俚」的轉化。黎族以土著海南島自居。他們在海南島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新中國成立前,基本上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居住在保亭、樂東、白沙三縣交界五指山腹地的一萬多黎族還保留著原始家族公社殘余的「合畝制」。黎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榮革命傳統,特別是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起,與漢、苗族人民一起進行革命斗爭,黎族聚居的五指山區是海南島的主要革命根據地。
語言文字

使用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方言。由於長期與漢族接觸,不少黎族兼通漢語。使用漢文,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宗教文化

奉行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對「萬物有靈」的迷信很重。靠近漢族的地區受道教影響,部分地區還曾傳入基督教。在樂東番陽地區,村內有教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口頭文學豐富,民間故事和歌謠眾多,民間樂器有口弓(口弦)、鼻蕭、「拜」(排蕭)等。

習俗及社會

黎族多同姓聚居,過去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黎族婦女穿對襟無扣上衣和筒裙,有的地方穿套頭式上衣,束發腦後,扣以骨管,披綉花頭巾,戴耳環、項圈和手錫。婦女紋身,一般紋面部、手背及腳裸。四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女子已經不紋身了。男子結發於額前或腦後,上衣無領,對襟。

人死後,鳴槍報喪,用獨木棺葬於本村公共墓地。

五指山中心地區舊時住傳統的船形屋,山區黎族的住房,從側面看呈金字形,以茅草作頂、竹子作房架,用竹子或樹枝編成的籬笆上面再糊泥作牆。這種房子的房檐很矮,離地面僅一米。

黎族主要從事農業,也有手工業、飼養業和商業。黎族居住地方,處於亞熱帶,水稻可一年三熟,也是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地。由於四面環海,漁業、鹽業資源豐富,適於發展水產業和林業。歷史上紡織業比較發達,所織「黎錦」馳名中原。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與苗族聯合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節日

黎族一年中有春節、過年仔(元宵)、清明節、端陽節(五月初五)、鬼節(七月十四日,有些地區十五)、三月三。

黎族民間過春節稱為過舊年,從除夕至初四止。殺雞宰豬,裹糯米粽子,跟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當天祭祀祖先,是夜在家祖先神位前燃燈通宵達旦。解放前,沒有手錶時,就由村中長輩在除夕傍晚時分,在菜地的瓜藤尾端做記號,夜裡大家到瓜棚下去看,如果發現瓜藤尾端超出原來的標記,即表示新的一年到來了,大家鳴炮迎春,住在娘家的出嫁女要回丈夫家過年。大年初一,殺雞裹粽,祭祀祖先,當日全村男子集體上山打獵,女子集體下河捕魚。行獵前請「道公」作一次雞卜,吉凶不管,只是一種儀式而已。捕到獵物的前後腿肉各1份,餘下的腿肉分給獵狗主人,其餘的平均分配。大年初一至初三,忌闖他人住宅和過鄰村串門,男女不能同床,。初四開始親戚朋友互訪。

過年仔(元宵)

正月十五不作生產,家家戶戶殺雞買肉放爆竹,並裹粽祭祀祖先,加茂地區則分為漢人年仔節和黎人年仔節兩種,漢人年仔節即元宵,黎人年仔節要舉行兩次,第一次是除夕後12天(按照生肖屬日計算,如除夕為牛日,12天後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當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產,男子上山行獵,女子下河捕魚。當夜燈火燃至通宵。第二次年仔與第一次相隔12天,包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出生產,停止行獵和捕魚。

清明節

據傳1927年以後保亭才有清明節,是日殺雞買酒,在家祭祀祖先神明。攜酒、飯、菜到祖墳上祭掃,除草修墓,添新土。黎族清明掃墓通常是新墳祭祀3年不再掃墓,稱為「封山」,如今有的和漢人一樣每逢清明都掃墓;有的依舊「封山」。

鬼節(七月十四日,有些地區十五)

是日殺雞買肉拜祖先,晚上插路香,由小孩子插在家門前,家家戶戶都如此,一直將香插成一條香火通至村外,並燒紙錢以祭無主孤魂。

三月三

原是東方、昌江、樂東等縣黎族人民喜慶新生、追求愛情的傳統節日。從1984年起,保亭縣黎族苗族人民也過「三月三」節,每年農歷「三月三」這一天,未婚男女都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在鼓笛齊鳴之中起舞同歡對歌傳情。改革開放給這個傳統節日賦予更新的內涵和活力。如今的「三月三」即是「情人節」又是「文藝匯演」和「物資交流會」,熱鬧非凡。

補充:
習俗
黎族習俗孩子長到十三,四歲便要搬到「隆閨」去居住,不與父母同住。「隆閨」是黎語,大意是「不設灶的房子」。男子自己上山備料蓋「隆閨」,女人由父母幫蓋,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邊較偏僻的地方。「隆閨」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別,男子住的稱「兄弟隆閨」,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閨」,大的住三五人,小的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識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閨」的式樣和住屋相似,不過要狹小得多,室內一般不間隔。「隆閨」僅開一個非常矮小的門,只可彎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部分地區對貓禁殺忌食。
婚俗
「夜遊」是黎族青年男女談情的一種獨特形式,它與「隆閨」有密切的聯系。每當夕陽西下,男青年們便穿戴整齊,跋山涉水到遠山別村的「姐妹隆閨」去,通過對歌和吹奏口弓、鼻簫來尋找情人。可以說是真正的自由戀愛。進入「姐妹隆閨」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門,女方若同意他進來,就回應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丟去一首不開門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待到男子進得門來,還不可隨便亂坐,要對唱見面歌和請坐歌才行。坐下後,男子便要開門見山地表明來意,說明是來找情侶還是來求婚的,女子回應是否已有情人。要是進入的「隆閨」里姑娘多,不知哪個姑娘願投情,男女便要唱試情歌,願意的姑娘自然就會回應他的。接下來,那種表達愛情的對歌聲、口弓聲和鼻簫聲就會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情投意合後,男方就向女方送銀元、銅錢、針、布衫、腰簍、竹笠等等物品,作為同床過夜的禮物。往後相互邀約,夜間常來常往。這種往來關系,有的達一月半年,有的達二三年。當然,也有花謝蒂落的,那就互唱斷情分離歌。之後便互不幹涉,各自尋找新的情人去。
如果一對黎家情人恩愛難斷,需締結秦晉之好時,他們便把婚事告訴自己的父母。然後,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選定吉日,帶上聘禮,這其中一定要精心採摘檳榔,到女方一家去提親。檳榔要挨家挨戶的送,讓大家給予美好的祝願,因為檳榔象徵做婚姻常綠常新,預示男女雙方相親相愛,和睦美滿。黎族稱「放檳榔」或「放衣服」。
食俗
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眾筒,裝進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若把獵獲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鹽,放進竹筒燒成香糯飯,更是異香撲鼻,是招待賓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區的特產,用香糯米燜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贊譽。
「雷公根」是一種黎族同胞經常食用的野菜,與河裡的小魚蝦或肉骨同煮,是極為可口的佳餚;「雷公根」也可葯用,能消炎解毒。「南殺」是黎族同胞過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殺」製作的衛生條件不易掌握,現已很少製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風味佳餚,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
食鼠也是黎族的風俗,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時,先把鼠投入火中燒一會,然後颳去毛,除去內臟,再烤或燒即可。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
黎族同胞平時都喜歡嚼檳榔,吃法是將檳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煙絲,放入口中細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常吃檳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視檳榔為健體長壽食品。
典型食品:竹筒飯是黎族的傳統風味食品。此外還有「祥」,是黎族風味菜,有兩種,即漢語稱為「魚茶」和「肉茶」;糯米餅。

閱讀全文

與黎族菜至今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