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潮流是什麼樣的

歷史潮流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2-06-11 07:23:31

❶ 世界近代歷史發展的主流是什麼

世界近代史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手工業時代(16世紀——19世紀初)
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形態在16世紀成為一股顯見的潮流,這個世紀出現的宗教改革,德國的農民戰爭,新航路的開辟、尼德蘭革命、英圈地運動的擴大、文藝復興運動的擴展、重商主義的興起等現象,無一不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影響和後果。
在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還處在童年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還沒有明顯分開,基本上商業資本控制工業,兩種類型的手工工場,即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都是由商人開辦的(分散的手工工場是多數,集中的為數甚少)。商人作為早期的資產者,不僅控制著工業,而且其上層即大富翁還逐漸成為金融家,這就是金融資產階級,也被稱為大資產階級(金融資產階級主要是通過包稅和放國債發跡並形成為一個階層的)。他們是整個資產階級當中的最富有、經濟實力最雄厚的階層。商業資本控制工業,金融資產階級在資產階級中雄踞首位,並不意味著工商業發展平平,少有起色;當時工商業的發展水平已相當可觀,進出口貿易也相當發達,17、18世紀的商人們,尤其是組成海外貿易的商人們,奔波於世界各地擴張殖民,謀求霸佔市場和原料場地。三次英荷戰爭,英法十年戰爭等國際戰爭,本質都是商業戰爭,爭奪市場,達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反過來也可證明工商業的發展已達到了前所沒有的高度,國內市場的容量已難以滿足其需要了。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是當時經濟領域的大趨勢,以圈地運動為例,說明英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瓦解過程。
土地所有制的變化:封建土地所有制被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所取代。
經營方式的改變: 建立資產階級農場和牧場,僱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
階級結構的變化: 新貴族的形成,在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了領導作用。
勞動力條件: 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
政治: 那時的資本主義力量也同樣處在童年時期,已建立起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才四個,其餘國家和地區都還處在封建主義或封建主義之前的發展階段,從力量對比來看,資本主義所佔的分量實在是微乎其微,不過,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新生事物,它的生命力是強勁的,它終將取代前資本主義制度的大趨勢是無法阻擋的.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變,基本上不外乎革命與改革兩種方式,英、法等國是通過革命的方式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但是多數國家走的是改革的道路,革命常常能顯示出將封建統治一舉擊潰的威力,這是改革的方式難以比擬的,因為改革基本上是由具有明智頭腦和長遠眼光的原封建統治者進行的,由於不發生政權易手的斗爭,就使得改革的方式有著演進、溫和的特色,而且其措施都是首先從經濟方面著手進行,一時間極少涉及政治方面。因此以改革方式向資本主義過渡,必定是個較長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還會留下較濃厚的封建殘余,但改革很少引發大的動盪,有利於保護生產力,這一階段還沒有通過改革完成向資本主義過渡的事例。
民族解放運動:當時的殖民主義者實行的統治政策並不完全相同,一種是偏重於把殖民地當作自己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場地;一種是以搶劫掠奪財富為主。前者是資本主義經濟較發達的殖民者,如英、荷;後者是封建國家,以西、葡為代表,兩者都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只是目的、手段有所不同.由於這種不同,就使殖民經濟的後果有了區別.在英荷的殖民地出現了某些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商企業,而在西葡的殖民地,這種情況極為罕見。這就使得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運動的結局顯而不同,在美國建立了資本主義合眾國,而拉美各國建立的是獨裁性質的有濃厚特點的專制政權(考迪羅制)。盡管如此,推翻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仍然是進步現象,是民族運動的勝利。
意識形態:這一時期的主潮流同樣體現了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資本主義興盛的客觀規律,17世紀時啟蒙運動從英荷興起。18世紀更是被稱為「啟蒙時代」或「理性時代」,一大批法國的偉大思想家將啟蒙運動推向頂峰。
國際關系:這一階段之中,發生了一場震撼全歐洲的國際戰爭——拿破崙戰爭。不管對拿破崙及其政權作出什麼樣的評價,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拿破崙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勢力,他的對手反映的是各國封建王朝的意願,至於英國,只要是將法國視為競爭對手。拿破崙的失敗表明:即使是在資本主義力量最為強勁的歐洲,也還是封建勢力更強大些,更不用說世界其他地區了。從資本主義本身的情況來看,工場手工業階段的生產力水平還無力將封建制度徹底消除,資產階級要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只有到工業革命後的工業資本主義時期才能夠實現。
第二階段:蒸汽機時代(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19世紀的歷史實際是在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開始的,這兩大事件的影響,從經濟和政治上極大的加強了資本主義力量。尤其是工業革命,使有關國家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對世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力量的加強,推動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和革命,自由主義運動日趨強大;工業革命造成的新階級——無產階級從誕生後不久便開始了爭取自身利益的斗爭,工人運動使商品輸出成為資本主義的生命線。資產階級掀起了殖民擴張的狂潮,引發了民族運動的高漲。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成為19世紀三股交錯存在的歷史潮流。其中自由主義潮流是主流。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以及工業革命前老式資本主義體制的矛盾。
自由主義:即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在還處於封建統治下的國家裡,其根本任務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在已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裡,主要是工業資產階級勢力與工業革命前的舊體製作斗爭;從國際范圍看,則是推翻1815年維也納會議炮製的反動秩序。
史實:19世紀20年代的西班牙革命,義大利革命和希臘獨立革命,30年代法國的七月革命和七月革命影響下的比利時革命。
1848年歐洲革命,英國則進行了一系列適應工業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如1832年第一次國會改革,1846年廢除「穀物法」,40年代開始的自由貿易政策以及1867年第二次國會改革。
19世紀60——70年代俄國廢好,德、意統一,法蘭西第二帝國推行的新型經濟政策,(這是工業革命得以完成的重要原因),1867年奧匈二元制帝國建立,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這一切都是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取得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即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最終得以確立。資本主義確立,既包括上述一系列國家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還包括世界上的大片領土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不少政治上獨立、卻在經濟上被資本主義列強所左右的國家(如拉美),這樣,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社會主義:工人運動是工業革命的直接後果,真正的工人運動是從三大工人運動開始的。
史實:三大工人運動即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義,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及其活動,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這一階段的工人運動大體有如下的特點:
(1)自發性;(2)暴力多;(3)政治斗爭為主。
出現這樣一些特點,是當時的社會條件造成的.在19世紀70年代之前,除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之外,其餘開展工業革命並出現了工人運動的國家。在政治上並未進行大的順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變革,依然保持著以往傳統的統治方式,有的國家(如德國)還是封建性質的.這些國家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立法,處理社會反抗運動時,以高壓政策為主,即使是新型的工業資產階級,也受到壓制。資產階級當然更不被當權者放在眼裡,政治上沒有權利,公民的選舉權也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包括財產資格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廣大工人很自然的認定,自己的悲慘遭遇是由於沒有社會地位、缺乏政治權利造成的,一旦起來斗爭,便將爭取政治權利和選舉權利的口號喊了出來,甚至要求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或者直接去爭取政權.所以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多半是政治斗爭。
同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資產階級仍然保留著以榨取絕對剩餘價值為主的剝削方式,如延長工時、壓低工資、增加勞動強度,僱傭童工、女工等手段,這也是勞動生產率相對不高的反映。這種非人的待遇,使工人胸中充滿憤怒,一旦起來斗爭,滿腔怒火便爆發出來。這是工人運動多採取暴力斗爭的原因。(巴黎公社革命典型的體現了上述特點)。
民族起義:最為突出的地區是在亞洲,即亞洲革命風暴。
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尋求和擴大海外市場成了資本主義的當務之急,列強的殖民擴張基本上是將商品輸出放在首位。在西方列強使被侵略國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中,都把開辟通商口岸放在首位,正表明了這一時期殖民主義的特點。
亞洲革命風暴有其時代局限性所造成的特點。這些特點往往就是造成其失敗結局的原因。總的來說,這些斗爭都是傳統的中世紀反抗斗爭的繼續,缺乏近代的內容。
①有些運動仍帶著改朝換代的封建性傳統;
②一些起義打著宗教的旗號;
③所有的運動都沒有提出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綱領;
④運動的領導者都是農民領袖或王公貴族。
指出這些特點,決不是貶低亞洲革命風暴的意義,那些反抗者及其領袖們,仍是名垂史冊的英雄.這些特點是時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其根源是那時亞洲各國除日本之外還沒有自己的民族資本主義,這說明民族運動有一個從舊類型向新類型演變的過程,並不因為發生在近代史時期便都是一個模式。
意識形態:第一階段的啟蒙運動將「天賦人權」當作主題,幾乎完全是針對封建專制與特權的,突出反封建的主題。進入蒸汽時代以後,機器生產將商品輸出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自由競爭的學說隨之興盛起來。同時要求進行政治上的改革,以適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也提上了歷史日程.反映到意識形態上,自由主義思潮也就增添了新內容,即不僅要反對特權和封建傳統,而且要將自由主義當作管理經濟和治理國家的導向性理論。
還有一股是社會主義思潮,工人運動興起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此外還有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各類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等.科學共產主義誕生後,也只是眾多社會主義流派中的一個,並未能取得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指導地位,只有一些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學說,如威廉,李卜克內西,倍倍爾等,他們建立了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共產黨宣言》所闡述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但是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生命力的估計上有誤差,未能預計到大工業的發展,生命力的迅猛提高,使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能力大為增強。所以在半個世紀以後,恩格斯非常實事求是地宣告,原來的估計是不對的,「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歷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巴黎公社的失敗證明了這一點。巴黎公社的失敗早已註定。即便不犯任何錯誤,也必然要失敗,其根本原因在於:法國當時處在兩次工業革命之間,小生產還占絕對優勢,法國的資本主義制度還處在向上發展時期,遠沒有進入成熟階段,無產階級奪權的時機並不成熟,這次革命並不是由於生產關系阻擊了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阻擊了經濟基礎的演變而爆發的。而是由於第二帝國晚期的腐敗和普法戰爭的失敗,以及「國防政府」的無能,激發了巴黎人民的義憤而引起的。
國際關系: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甚至爆發了一些局部性的國際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就是典型代表。
第三階段: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已演變到了帝國主義階段。經濟上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壟斷組織作為組織經營的手段,政治上以民主代議制為主要政治體制,實行政黨政治,公民參與,自由競選,可以說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基本定型.資本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變本加厲,將整個世界瓜分完畢。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也最終確立。
社會主義: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在特點上出現了新的變化,首先是有組織的斗爭增多了,其次是合法性斗爭成為主要形式,暴力性武裝斗爭幾乎不現,最後是經濟斗爭已多過政治斗爭。(八小時工作制,提高工資,勞動保護,工傷賠償等)這主要是西歐、北美的情況.東歐的俄國另當別論,那裡盛行專制主義,既沒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自由,也不允許隨意罷工,更不用說抗議和反對政府了,因而那裡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只能以秘密的地下斗爭方式開展,走武裝起義道路。西歐、北美工人運動出現這些特點,是社會環境與條件的變化造成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大大發展,工人的生活狀況也大為改善,工資提高的速度明顯超過了物價上漲的速度。根據人之常情,人們生活上能夠維持溫飽,必需的方面還差強人意,那麼誰還肯甘冒死亡、坐牢的危險去進行斗爭呢?歷史上的武裝起義、暴動,都是「逼上樑山」的結果.政治上,各國的政治改革使男公民基本上獲得了普選權,集會結社和出版報刊的權利也已獲得.第二國際曾在法、德、英、瑞士等國開過多次代表大會,從未受到官方的禁止和侵擾,既然當年奮力爭取的政治權利已基本獲得,且以成為工人運動正在運用的工具和手段,那麼斗爭目標自然就更多地集中到了經濟要求方面。
民族主義:這一階段民族解放運動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過去的舊式民族運動演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與革命。同時19世紀末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使得民族資本主義和無產階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誕生,通常是無產階級誕生在資產階級之前,因為先行設廠的外資企業所僱傭的工人都是當地人。
民族資本主義是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及落後國家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生事物。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族運動的旗手,提出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奮斗綱領和口號,這就改變了民族運動的性質,其突出事件是亞洲的覺醒和古巴、墨西哥的資產階級革命。
體現新型特點的民族運動,常常有個從改良到革命的發展過程,印度國大黨溫和派19世紀末領導的運動,以及20世紀初國大黨激進派以提拉克為首進行的斗爭,就體現了這種發展趨勢。中國近代史上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更是由改良轉變為革命的典型表現。
意識形態:同樣,由於環境與條件的改變,社會主義思潮也有了一些變化,主張以漸進的、和平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的學說興起並流傳開來,這就是修正主義學說。另外還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誕生(哲學領域中的民眾的權力意志哲學和超人哲學,體現帝國主義爭霸的背景)。
國際關系: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形成了三對基本矛盾,矛盾沖突愈演愈烈,導致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終於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❷ 什麼是歷史潮流(學術上的探究)

歷史潮流是非人力所能改變·
所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比分。這就是潮流·
三國時期就是這樣的,魏蜀吳三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比較著名的一段時期,自赤壁之戰(公元211年)起,至西晉統一中國(公元280年)止。期間,曹氏的魏國,劉氏的蜀國和孫氏的吳國三國鼎立。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天下各路諸侯聯軍討伐。其中,作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參與了討伐。從此之後,曹操勢力日益強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漢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消滅北方的袁術、呂布、張綉、袁紹等人,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公元208 年,曹操率八十餘萬大軍,准備一舉擊潰東吳孫權的勢力;此時,劉備的謀士的諸葛亮力勸東吳與其聯手,合力抗曹。孫權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並在赤壁一戰中以火攻擊潰了兵力占優的曹軍,而劉備則趁機奪取了漢中與蜀地,三國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22年,劉備為給關羽報仇,發兵大舉進攻東吳,但被東吳大將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逃至白帝城,次年病死於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是為蜀後主,由諸葛亮等人的輔助。為了實現劉備的遺願,諸葛亮自蜀建興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234年)六次出兵伐魏,但均告失利,本人也於公元 234 年卒於兩軍陣前。 此間,魏帝曹丕已於魏黃初七薨(公元226年)。其子曹睿繼位,以司馬懿為輔政大臣。此後,魏國大權逐漸落入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多次出兵漢中,與諸葛亮、姜維等蜀將交戰,遏制了蜀國的北擴。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遣鍾會、鄧艾等數路人馬伐蜀,並於當年攻佔成都,後主劉禪降魏,蜀漢滅亡。

魏滅蜀之後,蜀吳聯盟不攻自破,吳國完全處於魏的包圍之中。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帝曹奐,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的西晉王朝,司馬炎是為晉武帝。此時,東吳的皇位已傳於孫皓。吳主孫皓沉於逸樂,不問國事,致使司馬炎大舉發兵伐吳。晉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公元280年,晉軍攻克建業,孫皓面縛請降,至此西晉統一全國。

❸ 歷史潮流與時代潮流的區別和關系

逆歷史潮流而動,逆時代潮流而動,就是反動。

  1. 在任何一個歷史時代和藝術潮流中,喪失民族特性的藝術家和作品都會成為外來藝術的附庸和追隨者。這不但使民族文化處於被改造的弱勢地位,還會讓藝術家喪失民族自信心,這樣的創作無疑也是缺乏活力的。近些年,當代繪畫的活躍和繁榮,不僅僅利益於藝術家日益擴大的視野和活躍的創作思想,更得益於中國藝術家對於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挖掘。

  2. 歷史潮流根據視角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釋,總體而言,從新航路開辟以來,朝現代化、工業化發展。現在的主旋律是經濟、政治等全球化。

  3. 經濟發展全球化,金融貿易速度化,信息交流網路化化,文化交流自由化,平等,自由,博愛是人類一直追求的。時代的特點是經濟和文化差異性的相互滲透與同化,如何保證自己的特色和吸收別人的優點是我們應該做的。

❹ 在工業革命影響下出現的三股進步歷史潮流指什麼

在工業革命推動下,世界歷史出現了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即: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運動,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這三股潮流,組成了這一時期世界歷史的基本內容,
原因;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工業化的開端,是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的深入發展。它促進了生產力的迅猛提高,工業資產階級代表的使用機器的企業發揮了巨大威力,使資本主義勢力大為增強。於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與革命運動開展起來;工業革命還使工業無產階級誕生,從而使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很快發展起來;另外,工業革命造成的產品劇增,促使各工業國家加速了佔領殖民地以擴大市場的過程。這樣就刺激民族獨立運動高漲起來。於是就形成了三股在政治上進步的歷史潮流。其中,自由主義潮流是主流,佔有中心地位。

❺ 各個時代的歷史潮流是什麼

歷史是人民大眾的歷史,人民大眾是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違背人民意願就是逆歷史潮流。但事實上自古以來人民大眾希望的都只是安安穩穩的過自己的小日子,革命啊戰爭阿都不是人民大眾希望的,所謂保衛一個民族或是其他什麼說辭的共同體也只是為了統治者服務而已。

❻ 歷史發展的總潮流是什麼

中國歷史發展具有連綿不斷的特點,每次分裂後,就會出現一個新的統一的國家,歷史就會向前邁進一步,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希望能夠幫助你

❼ 中國近代前期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什麼

由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魏源、林則徐的開眼看世界,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李鴻章、曾國藩的洋務運動,到甲午戰爭的失敗,19世紀末的的維新思潮,二十世紀初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1911的辛亥革命,再就是新文化運動,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由此不難看出,我們的歷史發展都是在戰爭一次次失敗後,進行的救亡圖存的運動,領導的階級也在發生著改變,由地主階級,到農民階級,到資產階級,最後到無鏟階級。這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潮流,每個階級代表著各階級的利益進行救亡圖存,民族獨立的運動,失敗者退出歷史舞台,最後留下的就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階級,可以完成救國大業的階級。

❽ 中國古代史的歷史潮流是什麼

1.君權不斷提升,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明初廢相。
2.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
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❾ 歷史潮流與時代潮流的區別和關系(詳細一點)

歷史潮流是指社會發展的大方向吧,比如現代化和工業化之類的。
時代潮流是指引領某個時代前進的人或物,是當時這個時代的潮流,比如工業時代的蒸汽機~

❿ 19世紀中期政治領域中的三股歷史潮流是什麼

19世紀的歷史,特別是歐洲史,可以說是在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這兩大事件的帶動下發展的。工業革命開啟了工業化的進程,法國大革命則促進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這兩大趨勢造成了三個進步的歷史潮流,就是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這三股潮流。自由主義,是按照國際史學界的說法,就是指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與革命;社會主義是指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民族主義是指民族振興與復興和民族獨立運動。這些都是在兩大潮流帶動下發生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潮流是什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