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歷史上的英雄人物
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
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從
1860
年鴉片戰爭伊始,天津不
斷的遭受外來侵略者無盡的蹂躪,歷經八國聯軍的無情摧殘
又親眼見證了日本的燒殺劫掠也經歷的那段„
,
同樣也親眼
目睹了中國由沉睡到崛起的一段辛酸史。從任人蹂躪到如今
的亞洲強國乃至世界不敢小覷的文明古國,其中的辛酸和努
力,完完全全的都被有形和無形的記錄在了歷史的無言和厚
重當中。天津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了為此奮斗付出或者犧牲過
的每一個人,他們都被在記在了她的眼裡心中,成就了她現
在的風韻和特別。
1) 周恩來與天津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總理周恩來,以其偉大的人格、傑出的才幹被國際輿論稱作「整個20世紀中最傑出的政治家」。周恩來的成長與天津息息相關,他生前曾多次稱天津是他「青年時代的故鄉」,並一往情深地向人談及他在天津生活、學習、戰斗的歷歷往事。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淮安。1913年隨伯父來到天津,考入聞名全國的南開學校。周恩來以優異的成績從南開學校畢業。目睹中國內憂外患的局面,他決心東渡日本以求救國真理。行前留下「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的詩句,被人傳唱至今。 周恩來與天津的淵源千絲萬縷,難以說盡.海河人民、南開學子以各種方式紀念著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民總理。南開校園里矗立著他的巨大雕像,覺悟社舊址被保存至今。
2)鄧穎超在天津的足跡 鄧穎超,1910年來到天津,靠母親行醫和自己課余打短工維持生計。1916年,鄧大姐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在校期間,正值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爆發,年僅15歲的鄧大姐便以滿腔熱情投身反帝愛國的革命斗爭。1919年5月25日,她參與發起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任評議委員和講演隊長,創辦了平民學校,出版了《醒世》周刊和《平民》半月刊,宣傳和發動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婦女抵制日貨,爭取民族獨立,保衛國家領土主權。 「覺悟社」很快成為領導天津革命斗爭的堅強核心
3)吉鴻昌與天津愛國將領吉鴻昌於1930年以有餘堂名義買下法租界40號路這座樓房,第二年全家遷入。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曾任寧夏政府主席的他和馮玉祥等組成抗日同盟軍,並親任前敵總指揮。1933年抗日同盟軍在蔣介石與日本侵略軍夾擊下失敗,吉鴻昌返回天津住在這里,繼續進行抗日活動。他在這所住宅樓內籌措經費,搜集武器,進行秘密革命活動。
4)張學銘與天津無論是開始的睦南道,還是後來的常德道,對張學銘一生而言天津都是個重要的地方。盡管他的晚年是在北京度過,但張學銘卻在天津做了很多頗具影響力的事情,也在這里經歷了數次角色轉換。張學銘早年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後又進入日本步兵專門學校學習,1929年由日本回國後就職於東北軍。 1930年,經國民黨元老吳鐵城舉薦,張學銘出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長。1931年4月,任天津市市長兼警察局局長,日本人策劃的「天津事變」便在此後發生。張學銘粉碎日偽陰謀暴亂取得了重大勝利,而日本失利後,通過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向蔣介石政府抗議,南京政府在日本的所謂「抗議下」妥協退讓,張學銘被迫辭職出國考察。張學銘後來被提任為天津市建設局副局長、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副局長,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天津的市政建設做出重要貢獻。張學銘曾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5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天津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市政協委員等職務。
5)張作相 的天津往事 一九三三年熱河淪陷後,張作相去職到天津隱居。漢奸洪維國(曾任偽滿洲國財政次長)多次到張的住處,利誘威脅,勸他為日本人效勞,張作相嚴詞拒絕。洪原是張學良的下屬,「九·一八」後來華北工作,與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勾結,當了漢奸。偽滿洲國成立後,土肥原又授意洪維國以多種手段拉張作相出山,遭到拒絕,便在天津日租界利用報館拋出「號外」,聲稱張作相已離開天津到霸縣找二叔子張廷樞(東北軍一一二師長,當時駐軍霸縣),准備指揮東北軍。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挑撥張作相和國民黨的關系,因為當時東北軍已由國民黨統一指揮。對此,張作相大為震怒,當面怒斥洪維國的可恥行為。 在誘降張作相時,日軍曾派人將張在沈陽,吉林的箱櫃什物送往錦州「福厚堂」(張寓)交其戚人點收,以討好張作相。張聞訊後,立即告誡家屬子女,一律不準挪動,以示不受拉攏。
6)顏惠慶,上海人,1991年任命國政府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1949年後,曾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7)張自忠(1891~1940),山東臨清人,著名抗日將領.1935年任察哈爾省主席,翌年任天津市市長,曾參加台兒庄會戰、武漢保衛戰1940年與日軍激戰在南瓜店壯烈殉國
8)庄樂峰 江蘇丹陽人,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曾任美商勝家份人際公司買辦、天津英租界華人納稅會董事長,為耀華學校創辦人之一 因為這段特殊的歷史背景,天津有了她獨特的建築風格,走在街上,隨處可見的歷史痕跡,更使這座城市充滿了厚重感。
❷ 天津最早是形容哪位歷史人物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❸ 歷史上的李靖當總兵的陳塘關是今天的天津市的陳塘庄嗎
歷史上有李靖這個人物,是唐太宗手下的一員大將,為唐太宗平定天下,消滅東突厥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他從來沒有當過陳塘關總兵,中國歷史上也不存在陳塘關這個關口城市,所謂的陳塘關完全是小說家虛構,不能當真的。
❹ 天津的歷史名人
【查為仁】(1695~1749)清代詩人。字心谷,號蓮坡,又號蓮坡居士。天津人。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曾建查氏園林別墅水西庄。查為仁於此廣置圖書金石鼎彝,結納國內著名文人、學者。杭世駿、江沆、厲鶚等著名文學家、經學家、詩壇領袖等都曾寓居水西庄,或吟詩作賦,或揮毫書畫,或埋頭經史,或著書立說,或鑒賞金石、書畫、圖籍,產生了大量詩詞、文章、書法、繪畫作品,使天津古代文學藝術事業以水西庄為中心進入了極盛時期。其文人之盛,與揚州馬氏玲瓏山館、杭州趙氏小山堂南北並稱,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文化勝地。查為仁本人也大展才華,與厲鶚合箋《絕妙好詞箋》被收入《四庫全書》。著有《庶塘未定稿》9卷、《外集》8卷、《蓮坡詩話》3卷等。?
【梅成棟】(1776~1844)清代詩人。字樹君,號吟齋。天津人。道光年間倡立輔仁學院,主講席10餘年。曾在天津水西庄與文人名士結成梅花詩社,有許多詩作在士林傳誦,是當時天津詩壇公認的領袖。著有《欲起竹間樓存稿》、《四書講義》、《管見篇》、《吟齋筆存》等,輯有《津門詩抄》。
【張明山】(1826~1906)民間藝術家。名長林。天津人。泥人張第一代。幼初入塾,即喜為粘土之戲。經成年累月地細心揣摩與刻苦實踐,對捏塑泥人技術終獲獨得之秘。操作時優游自得,若不經意,而得心應手。為人捏像只須對坐談笑,摶泥入手,頃刻而成;且能藏泥於袖,悄悄摶塑人像,形神畢肖,栩栩如生。其作品有古裝仕女、戲曲角色和各行業人像,馳譽遐邇,被稱為南北塑像者之冠。其作品曾獲巴拿馬賽會一等獎和南洋各地展覽會獎狀、獎牌20多件。?
【孫菊仙】(1841~1931)京劇演員。原名濂,字寶臣,號學年。天津人。早年是武秀才,曾參與鎮壓太平軍。30多歲以後由業余愛好京劇而下海從藝,師事程長庚,唱老生,噪音寬亮,唱腔淳樸蒼勁,能以氣行腔,吞放自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孫派,與汪桂芬、譚鑫培齊名。孫戲以《完璧歸趙》、《逍遙津》、《罵楊廣》等著名。孫菊仙不僅演技高超,品德也為人敬仰,不以名角自居,不賣高價票,90歲高齡時,還在津京兩地為慈善事業舉行義演。在上海演出時,被旅滬天津人親切地稱為老鄉親,後來叫響,他便以老鄉親為藝名。晚年終於天津故居。?
【張兆祥】(1852~1908)畫家。字和庵。天津人。師從孟綉村,多才多藝,通曉西洋照相技法和詩文書畫,尤擅寫生,畫花鳥,並吸收郎士寧西洋畫法,開一代畫壇新風,自成一派。其作品傳世甚少,尤為寶貴。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石榴花》,色彩濃艷,風姿絕倫,堪稱珍品。其弟子陸文郁等人也在畫壇名噪一時。?
【嚴修】(1860~1929)教育家。字范孫,號夢扶。天津人。清末翰林。任貴州學政時,倡新學,以奏請開經濟特科名於世。1897年任滿辭歸,熱心於鄉里興學。先約張伯苓來教家塾,後又辟私宅為敬業中學堂(今南開中學前身),又聯合士紳創辦民立第一、第二小學,協助地方當局辦起多所官立小學與半日學堂、補習所等多種教育機構。之後,在私宅創辦女子小學、保姆講習所(幼師)、蒙養園,對天津新式教育的興起,起到了啟蒙與促進作用。1918年與張伯苓創辦南開大學。晚年倡組城南詩社、崇化學會,講義理、訓詁之學。著述存稿有詩、文、日記、函札多種,輯錄出版有《嚴范孫先生遺著》、《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等書。其書法俊逸瀟灑,嫵媚多姿,為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
【華世奎】(1863~1941)書法家。字啟臣,號璧臣。天津人。清內閣閣丞,民國成立之後,以遺老自居,終生不剪辮子。同嚴修組崇化學會,主其事。其書法走筆取顏字之骨,氣魄雄偉,骨力開張,功力甚厚。手書的天津勸業場五字巨匾,字大1米,蒼勁雄偉,可謂其代表作。書法作品小至蠅頭小楷,大至徑尺以上榜書,結構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蒼勁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首。?
【周學熙】(1865~1947)實業家。字緝之,別號止庵。安徽東至縣人。1894年中舉。初官於浙江,後為山東候補道員。1900年入直隸總督袁世凱幕下,主持北洋實業。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業,回國後曾作直隸工藝總局總辦、天津道、長蘆鹽運使,民國後兩度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任期內在天津先後創辦商品陳列所、植物園、鐵工廠、高等工業學堂、教育用品創造所、灤州煤礦公司、啟新洋灰公司、京師自來水公司、耀華玻璃公司、華新紡織公司以及天津中國實業銀行等,成為一個典型的企業集團,奠定了北洋實業的基幹,本人亦成為與南方張謇齊名的著名實業家。著有《止庵詩存》、《止庵詩補集》。?
❺ 中國近現代史上與天津有關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查為仁】(1695~1749)清代詩人。字心谷,號蓮坡,又號蓮坡居士。
【梅成棟】(1776~1844)清代詩人。字樹君,號吟齋。
【張明山】(1826~1906)民間藝術家。名長林。天津人。泥人張第一代。
【孫菊仙】(1841~1931)京劇演員。原名濂,字寶臣,號學年。天津人。
【張兆祥】(1852~1908)畫家。字和庵。天津人。
【嚴修】(1860~1929)教育家。字范孫,號夢扶。天津人。清末翰林。為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
【華世奎】(1863~1941)書法家。字啟臣,號璧臣。天津人。清內閣閣丞,民國成立之後,以遺老自居,終生不剪辮子。居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首。
【周學熙】(1865~1947)實業家。字緝之,別號止庵。
【張相文】(1866~1933)學者。字蔚西,號沌谷。
【梁啟超】(1873~1929)學者,政治家。字卓如,任甫,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人稱任公。
【張伯苓】(1876~1951)教育家。名壽春。天津人。張伯苓和嚴范孫創立的南開大學、中學、小學,是中國近代私立學校的典範,培育了周恩來等眾多英才,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王襄】(1876~1965)學者。字綸閣,號?室。天津人。從20歲起酷好考古研究,是中國較早鑒識和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學者。
【李叔同】(1880~1942)藝術家,佛學家。原名文濤,法號弘一。
【馬千里】(1885~1930)教育家。名仁聲。天津人。南開中學、北洋大學畢業。曾在南開中學、直隸女子師范學校任教,既是周恩來的老師,又是鄧穎超的老師。
【劉奎齡】(1885~1967)畫家。字耀辰。天津人。
【劉鳳鳴】(1889~1978)民間藝術家。回族。天津人。天津著名刻磚藝人。
【楊石先】(1896~1985)化學家、教育家。是中國教育界一代名師。
【哈荔田】(1911~1989)醫學家、教育家。
❻ 古代哪些名人是現在的天津人
天津歷史名人 天津名人
【查為仁】(1695~1749)清代詩人。字心谷,號蓮坡,又號蓮坡居士。天津人。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曾建查氏園林別墅水西庄。查為仁於此廣置圖書金石鼎彝,結納國內著名文人、學者。杭世駿、江沆、厲鶚等著名文學家、經學家、詩壇領袖等都曾寓居水西庄,或吟詩作賦,或揮毫書畫,或埋頭經史,或著書立說,或鑒賞金石、書畫、圖籍,產生了大量詩詞、文章、書法、繪畫作品,使天津古代文學藝術事業以水西庄為中心進入了極盛時期。其文人之盛,與揚州馬氏玲瓏山館、杭州趙氏小山堂南北並稱,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文化勝地。查為仁本人也大展才華,與厲鶚合箋《絕妙好詞箋》被收入《四庫全書》。著有《庶塘未定稿》9卷、《外集》8卷、《蓮坡詩話》3卷等。�
【梅成棟】(1776~1844)清代詩人。字樹君,號吟齋。天津人。道光年間倡立輔仁學院,主講席10餘年。曾在天津水西庄與文人名士結成梅花詩社,有許多詩作在士林傳誦,是當時天津詩壇公認的領袖。著有《欲起竹間樓存稿》、《四書講義》、《管見篇》、《吟齋筆存》等,輯有《津門詩抄》。
【張明山】(1826~1906)民間藝術家。名長林。天津人。泥人張第一代。幼初入塾,即喜為粘土之戲。經成年累月地細心揣摩與刻苦實踐,對捏塑泥人技術終獲獨得之秘。操作時優游自得,若不經意,而得心應手。為人捏像只須對坐談笑,摶泥入手,頃刻而成;且能藏泥於袖,悄悄摶塑人像,形神畢肖,栩栩如生。其作品有古裝仕女、戲曲角色和各行業人像,馳譽遐邇,被稱為南北塑像者之冠。其作品曾獲巴拿馬賽會一等獎和南洋各地展覽會獎狀、獎牌20多件。�
【孫菊仙】(1841~1931)京劇演員。原名濂,字寶臣,號學年。天津人。早年是武秀才,曾參與鎮壓太平軍。30多歲以後由業余愛好京劇而下海從藝,師事程長庚,唱老生,噪音寬亮,唱腔淳樸蒼勁,能以氣行腔,吞放自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孫派,與汪桂芬、譚鑫培齊名。孫戲以《完璧歸趙》、《逍遙津》、《罵楊廣》等著名。孫菊仙不僅演技高超,品德也為人敬仰,不以名角自居,不賣高價票,90歲高齡時,還在津京兩地為慈善事業舉行義演。在上海演出時,被旅滬天津人親切地稱為老鄉親,後來叫響,他便以老鄉親為藝名。晚年終於天津故居。�
【張兆祥】(1852~1908)畫家。字和庵。天津人。師從孟綉村,多才多藝,通曉西洋照相技法和詩文書畫,尤擅寫生,畫花鳥,並吸收郎士寧西洋畫法,開一代畫壇新風,自成一派。其作品傳世甚少,尤為寶貴。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石榴花》,色彩濃艷,風姿絕倫,堪稱珍品。其弟子陸文郁等人也在畫壇名噪一時。�
【嚴修】(1860~1929)教育家。字范孫,號夢扶。天津人。清末翰林。任貴州學政時,倡新學,以奏請開經濟特科名於世。1897年任滿辭歸,熱心於鄉里興學。先約張伯苓來教家塾,後又辟私宅為敬業中學堂(今南開中學前身),又聯合士紳創辦民立第一、第二小學,協助地方當局辦起多所官立小學與半日學堂、補習所等多種教育機構。之後,在私宅創辦女子小學、保姆講習所(幼師)、蒙養園,對天津新式教育的興起,起到了啟蒙與促進作用。1918年與張伯苓創辦南開大學。晚年倡組城南詩社、崇化學會,講義理、訓詁之學。著述存稿有詩、文、日記、函札多種,輯錄出版有《嚴范孫先生遺著》、《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等書。其書法俊逸瀟灑,嫵媚多姿,為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
【華世奎】(1863~1941)書法家。字啟臣,號璧臣。天津人。清內閣閣丞,民國成立之後,以遺老自居,終生不剪辮子。同嚴修組崇化學會,主其事。其書法走筆取顏字之骨,氣魄雄偉,骨力開張,功力甚厚。手書的天津勸業場五字巨匾,字大1米,蒼勁雄偉,可謂其代表作。書法作品小至蠅頭小楷,大至徑尺以上榜書,結構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蒼勁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首。�
【周學熙】(1865~1947)實業家。字緝之,別號止庵。安徽東至縣人。1894年中舉。初官於浙江,後為山東候補道員。1900年入直隸總督袁世凱幕下,主持北洋實業。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業,回國後曾作直隸工藝總局總辦、天津道、長蘆鹽運使,民國後兩度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任期內在天津先後創辦商品陳列所、植物園、鐵工廠、高等工業學堂、教育用品創造所、灤州煤礦公司、啟新洋灰公司、京師自來水公司、耀華玻璃公司、華新紡織公司以及天津中國實業銀行等,成為一個典型的企業集團,奠定了北洋實業的基幹,本人亦成為與南方張謇齊名的著名實業家。著有《止庵詩存》、《止庵詩補集》。�
【張相文】(1866~1933)學者。字蔚西,號沌谷。江蘇泗陽人。光緒丙戌歲試補博士弟子員,後棄科舉,殫心新學,尤喜中外地輿科學。1899年入上海南洋公學專攻史地,後轉該校教習。1901年編寫初、中等地理教科書。1907年任天津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堂長,出版《地文學》,將生物界納入地理學,有開創意義。與張伯苓、吳鼎昌等創辦中國地學會,任會長,編輯《地理雜志》月刊。1920年從事佛學研究。性喜游名山大川,足跡遍塞外,考證秦長城之舊址所在,發現成吉思汗陵寢故址及其碑誌,糾正當時歷史學家之誤,對學術界頗有貢獻。著作有《佛學地理》、《南園叢稿》等書。�
【梁啟超】(1873~1929)學者,政治家。字卓如,任甫,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人稱任公。廣東新會人。1890年入京會試得識康有為,拜為師,並接觸西學。1895年從康有為入京,協助其發動公車上書,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文,風靡大江南北,與康有為並稱康梁。1898年再次進京,辦理保國會,參與新政,多次上書請廢八股、設編譯局、獎勵工藝製造。7月光緒皇帝召見,命其籌備京師大學堂,主持譯書局。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創辦《清漢報》、《新民叢報》,主張君主立憲,參加保皇會。辛亥革命後回國,在津創辦《庸言》月刊,後在袁世凱政府任職。察覺袁的復辟野心後,於1915年定居天津。同年袁謀稱帝愈急,梁啟超策動其學生蔡鍔回滇起義,親自在寓所草成討袁檄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送滬發表。袁倒台後梁啟超赴歐考察,1920年回國辦《改造》半月刊,並在清華、北大任教。此後即脫離政界在津專心著述,完成《清代學術概論》、《墨子校譯》、《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專著,並在南開大學及寓所書房飲冰室講學授課。著述收入《飲冰室合集》,共148卷,約1400萬字,涉及哲學、史學、文學、經濟、法律、道德、宗教等許多學科,時間上囊括古今,地域上兼及中外。尤其在先秦和明清、近代的學術思想研究方面,留下了一大批頗有見地的著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張伯苓】(1876~1951)教育家。名壽春。天津人。北洋水師學堂畢業,任海軍士官生,親睹甲午之戰,憤然立下教育救國大志。1903年隨嚴范孫赴日考察教育,1904年創辦南開中學。1917年,張伯苓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考察教育,研究私立大學的組織方式。1919年,由江蘇督軍李純贈50萬銀元,張伯苓在天津西南八里台一帶購地400畝,建造校舍,創辦了南開大學。1923年創立南開女子中學。1928年,又建南開小學,從而完成了南開由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制。後來,又於1931年成立南開經濟研究所,次年成立應用化學研究所。1936年在重慶成立南渝中學。1938年任國民參政員並當選為副議長,1945年出席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48年出任考試院院長。張伯苓和嚴范孫創立的南開大學、中學、小學,是中國近代私立學校的典範,培育了周恩來等眾多英才,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王襄】(1876~1965)學者。字綸閣,號?室。天津人。從20歲起酷好考古研究,是中國較早鑒識和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學者。所著《�?室殷契類纂》、《�?室殷契文證》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還著有《流沙墜簡勘誤記》、《秦前文字韻林》、《古文源流臆說》、《古陶今?》等書。王襄的書法也頗具功力。1949年後任《甲骨文會集》編委,天津文史館館長,天津市政協委員。�
【李叔同】(1880~1942)藝術家,佛學家。原名文濤,法號弘一。天津人。童年讀詩書,喜好舊詩詞,擅長書法金石。1905年赴日本學習西洋畫與音樂,並與曾孝谷、歐陽予倩組春柳劇社,主演《黑奴籲天錄》、《茶花女》等名劇,開中國話劇運動的先河。回國後曾執教於天津、上海、杭州、南京。全國教音樂、西洋畫的教師,多得其親傳,豐子愷、劉質平等名家皆其得意高足。李叔同前半生既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又是詩人、音樂家、畫家、書法篆刻家,均有名作問世。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專研戒律,被尊為南山律宗大師,律宗第十一世祖,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僧。所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曾影印成書。�
【馬千里】(1885~1930)教育家。名仁聲。天津人。南開中學、北洋大學畢業。曾在南開中學、直隸女子師范學校任教,既是周恩來的老師,又是鄧穎超的老師。馬千里是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之一,擔任天津各界聯合會副會長、抵制日貨委員會主席,發動群眾罷課罷市,請願示威。大革命前後,馬千里積極支持共產黨的革命活動。資助周恩來赴日留學,周恩來旅歐時常與馬千里通信往來。馬千里還將周恩來寫的《警廳拘留記》、《檢廳日錄》在自己創辦的《新民意報》上發表。1921年,馬千里創立天津達仁女校,積極支持鄧穎超、劉清揚等組織女星社,開展婦女解放運動。還曾擔任葯王廟小學校長、河北省立一中校長、南開校友總會主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曾兼任天津紅十字會幹事長和副會長,一生忘我工作。�
【劉奎齡】(1885~1967)畫家。字耀辰。天津人。南開中學首班畢業生,自幼學習郎世寧畫法,研究五代、宋、元諸家,尤其是明代呂紀、清代沈銓的畫技,並將西洋畫之色彩、透視比例融合於中國傳統工筆國畫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其作品纖細逼真,神態自然,以《孔雀圖》最為著名,深得徐悲鴻贊揚,在中國近代畫壇獨樹一幟。�
【劉鳳鳴】(1889~1978)民間藝術家。回族。天津人。15歲開始隨外祖父馬順清學習刻磚技藝。馬順清是天津著名刻磚藝人,在清道光年間,將天津磚刻發展為獨立於建築之外的民間藝術,並開創了堆貼法,擴大立體空間,使作品層次分明。劉鳳鳴繼承和發揚了馬順清的貼磚法,創造了天津刻磚的獨特風格,被譽為刻磚劉,以立體和半立體透雕見長,在方磚上所刻山水、花卉、人物、鳥獸形象生動逼真,構思精巧,極具藝術欣賞價值。
【楊石先】(1896~1985)化學家、教育家。安徽懷寧人。蒙古族。1931年在美國獲化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南開大學理學院院長。1947年任南開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化學會理事和天津科協主席。是中國有機農葯研究事業的開拓者,曾在1956年參加周恩來親自主持的科技發展規劃制定工作,擔任綜合組組長,先後發表過40餘篇論文,研製成功10多種農葯,並培養了大批人才,是中國教育界一代名師。
【哈荔田】(1911~1989)醫學家、教育家。河北保定人。回族。出身中醫世家,早年師從國醫泰斗施今墨,三四十年代便享譽津門,在中醫診治和理論研究上造詣頗深,尤擅長婦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創立了天津首家公立聯合診所,又遵照周恩來親自指示,創建天津中醫學院,為教育和培養中醫人才、弘揚中華傳統醫學付出畢生辛勞。其醫術之精、醫德之高蜚聲中外,所診治過的患者無論是普通群眾還是高層領導或海外政要,無不交口稱贊,臨終之前還堅持為群眾義診
❼ 霍元甲是真實歷史人物嗎
霍元甲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
霍元甲出生於1868年,是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小南河村人,他出生於無數世家,父親霍恩第常出入東北為客商當鏢師,頗有名望,是迷蹤拳的第六代傳人。
霍元甲幼年體質羸弱,不具備習武的潛質,父親怕他毀害霍家聲譽,禁止他習武。倔強的霍元甲踏上了偷學、偷練自家武藝迷蹤拳,最終成為迷蹤拳第七代傳人。
1909年揚名上海,並創辦了精武體育會,將霍家迷蹤拳開始向社會大規模傳播,毫無保留地公諸於世。培養了大批武術人才,為強健國民體質、傳承武術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早年經歷
霍元甲幼年體弱,父親霍恩第不讓他習武,擔心元甲習武日後有損霍家名聲,拒不授藝於他。但元甲志存高遠,偷藝於父傳兄弟之機。苦練於舍外棗林之僻。後為父知,受責。元甲保證絕不與人比武,不辱霍家門面,方准父兄一起習武。
元甲天資聰穎,毅力驚人,功藝長足進步,在兄弟之中出類超群,並在24歲那年5分鍾之內擊敗了一位打敗了霍元甲的哥哥與弟弟的人。父見此,一改舊念,悉心傳藝於他。霍元甲以武會友,融合各家之長,將祖傳「秘宗拳」發展為「迷蹤藝」,使祖傳拳藝達到了新的高峰。
1890年秋天,霍元甲打敗了一個找上門來比武的武師,有了「武藝高強」的名聲。之後,由於喜歡行俠仗義,霍元甲逐漸在天津一帶有了名氣。霍元甲在腳行(惡霸剝削搬運工的組織)做過管事,後來又到天津城北門外懷慶葯店打工。在葯店幹活期間,他能挑動千斤葯材,力推兩個大青石碌碡,人們送給他一個綽號:「霍大力士」。
❽ 元代天津歷史名人都有誰
姜振尚,元朝末年將領。元末農民起義時,姜振尚跟從察罕帖木兒組織地主武裝,鎮壓紅巾軍。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兒遇刺身亡後,他獨當一面,曾被封為天津王、中書左丞相。在宣光二年(1372年)大破明軍於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天下奇男子」。
❾ 求天津歷史英雄人物事跡 急急急!
霍元甲(1868年7月~1910年)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漢族。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今屬天津市西青區南河鎮,為紀念霍元甲這位名震中外的愛國武術家,經天津市民政局審核並報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故鄉天津西青南河鎮自2009年1月18日起更名為精武鎮),為精武體育會創始人。他的武藝出眾,又執仗正義,繼承家傳「迷蹤拳」絕技,先後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英雄,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轟轟烈烈,充滿傳奇色彩。
黃元申飾演的霍元甲 生平
霍元甲生在一個密宗拳的世家。父親霍恩第以保鏢為業,因霍恩第的迷宗拳出神入化,所以很都大商人都求他保鏢,霍恩第只鏢窮苦百姓,清白之人,對貪官污吏決不保鏢。霍恩第有三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棟,元甲排行第二。據說霍元甲幼年體弱,父親霍恩第不讓他習武,可是霍元甲暗中練習,並在24歲那年5分鍾之內擊敗了一位僅僅用三式打敗了霍元甲的哥哥與弟弟的人。之後霍元甲創辦了迷蹤拳
霍元甲成年後在天津經營葯材商店,後到上海辦「精武體育會」(精武門),為發揚中華武術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上海,他曾經在擂台上擊敗俄羅斯大力士(有資料顯示,俄羅斯大力士被霍元甲親自擊敗)有一次日本一個大力士團來中國要求比試,霍元甲因病為理由派弟子劉振聲接戰比試,結果打敗了日本力士。「精武體育會」是1910年由霍元甲在上海創立的武館,霍元甲在創立精武體育會之後數月內即逝世。元甲被商會下毒而死。
霍元甲幼時體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顯一時的秘宗拳師。他擔心元甲習武日後有損霍家名聲,拒不授藝於他。但元甲志存高遠,他日日留心,處處參察,偷藝於父傳兄弟之機。苦練於舍外棗林之僻。後為父知,受責。元甲保證絕不與人比武,不辱霍家門面,方准父兄一起習武。 元甲天資聰穎,毅力驚人,功藝長兄亢進,在兄弟之中出類超群。父見此,一改舊念,悉心傳藝於他。後元甲以武會友,融合各家之長,將祖傳「秘宗拳」發展為「迷蹤拳」,使祖傳拳藝達到了新的高峰。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山東大俠劉振聲慕名來津,求拜於元甲門下。霍察其正直,遂收為弟子。從此破了霍家拳「傳內不傳外」的先例。 元甲俠肝義膽。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譚嗣同變法遇難,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難津門,與元甲一見如故,遂成至交。後王子斌在京遇難,被八國聯軍梟首示眾。元甲與劉振聲潛入京城,盜回首級,並取得《老殘游記》作者劉鶚協助,將義士身首合葬,盡了朋友之義。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國人來津在戲園賣藝,他在報紙上登出廣告,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國無敵手。霍元甲見了廣告,並聽說俄國人還當場信口雌黃,侮蔑中國人無能,極為氣憤,當即邀懷慶會館主人農勁蓀和徒弟劉振聲前往戲園,見到俄國大力士在台上吹噓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國」如有能者,可登台較量。霍元甲在台下哪裡還坐得住,不顧眾人勸阻,一個箭步,氣宇軒昂地跳上戲台,開門見山地說:「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願在這台上與你較量」。此時翻譯將霍元甲生平來歷告知俄國人。此俄國人聞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連忙將霍元甲讓進後台,霍元甲當場質責俄國人:「為何辱我中華?」並提出三個條件:一是重登廣告,必須去掉俄國人是「世界第一」的說法;二是要俄國人公開承認侮辱中國的的錯誤,當眾賠罪謝過;否則就是第三個條件:我霍某要與之決一雌雄,並命其當機立斷,色厲內荏的俄國力士哪敢出場比武,只好答應了前兩個條件,甘願登報更正和公開承認藐視中國人的錯誤,從而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
宣統元年(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皮音(也稱奧比音)在上海登廣告,辱我「東亞病夫」。霍應友人邀赴上海約期比武。懾於霍元甲拳威,對方以萬金作押要挾,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應願出萬金作押。對方一再拖延,元甲在報上刊登廣告,文曰:「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一試」。「並聲言」專收外國大力士,雖銅筋鐵骨,無所惴焉!霍公之聲威使奧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膽而逃,連公證人,操辦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後改名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贊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1910年9月,日本柔道會會長率十餘名技擊高手與霍較藝,敗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間見霍嗆咳,薦日醫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於9月14日身亡。終年42歲。
霍元甲逝世後,當時精武會弟子和上海武術界愛國人士為霍元甲舉行了隆重葬禮,敬獻了「成仁取義」輓聯,安葬於上海北郊。轉年,由弟子劉振聲扶柩歸里,遷葬於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後,海內外精武分會達43處,會員逾40萬之眾。
有傳說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葯害死之後,他的愛徒陳真替他報仇。這個傳說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龍搬上銀幕(電影《精武門》,李小龍演陳真)。但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陳真」這個人物。
此外還有有關霍元甲的長篇歷史小說《津門大俠霍元甲》,作者:馮育楠,百花文藝出版。通過作者考證的一些史料,基本再現了一代大俠霍元甲的風貌。
[編輯本段]【故居紀念館】
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小南河村 ,1986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政府整修了霍元甲故居、修建了霍元甲陵園,用以紀念這位名震中外的愛國武術家。1997再次修葺了霍元甲故居,擴建了霍元甲陵園,辟為「霍元甲故居紀念館」 , 霍元甲故居紀念館由霍元甲故居和霍元甲陵園兩部分組成 。故居建於清同治初年。1997年,在其原址翻蓋成青磚瓦房的三合院。跨進小院門樓,是一鑲有「福」字的影壁牆。影壁牆後面是一明四暗五間正房,小院左、右各有廂房一間,中間正房掛著霍元甲遺像,兩側是霍東閣在霍元甲遇害後所寫的唁聯「一生俠義,蓋世英雄」。西屋霍元甲書房牆上高掛著孫中山為精武體育會的題詞:「尚武精神」。故居內陳列了一些霍元甲練武時所用的武器和精武會的會旗等文物,以及霍元甲生前用過的遺物。霍元甲陵園位於小南河村南,佔地近一公頃,整體建築採用軸線對稱式布局。由神道、石獅、享殿、石牌坊、寢園組成。陵園還設有霍元甲生平事跡陳列館,展覽包括四部分:
一、幽燕之初露鋒芒
霍元甲故居 二、奮發智勇,誓雪國恥
三、創建精武,強國強種
四、愛國精神,發揚光大
霍元甲的棺木於1989年4月29日遷葬於此。
霍元甲故居紀念館從建成之日起已有數萬的愛國人士前來參觀瞻仰,重溫霍元甲這位愛國英雄的傳奇事跡和感人精神。如今,紀念館已列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天津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編輯本段]【關於霍元甲的逝世】
「下毒說」是武俠小說、影視安排主角之死採用得最普遍的一種做法,一個武功高強、智慧過人、道德高尚的俠客和英雄,如果他非死不可的話,他的死一般來說總是對手卑鄙暗算的結果。霍元甲死於日本人的惡意下毒,這樣的劇情處理是比較經濟的選擇。一方面這樣編織劇情比較簡單、輕松,不必再像荷馬先生那樣絞盡腦汁想出個阿喀琉斯的腳後跟卻費力不討好;另一方面這樣安排可以加強霍元甲的「殉難」色彩,英雄總是以身殉義,霍元甲與日本人結仇不是個人的私事,他是為國家和民族的大義而以身相殉的,這就突出了英雄的偉大,也更容易調動觀眾的愛國情緒和同仇敵愾之心。所以下毒說作為一種為眾多編劇者採納的說法並不完全是編劇者的偷懶或取巧,它是有多方面的考慮的。但這樣說,未免唐突英雄,據我了解,下毒說並非空穴來風的瞎編亂造,而是有一定的歷史根據的。早期的精武會史料中有個說法:「力士(指霍元甲)歿之翌晨,秋醫(即醫生秋野)已鼠竄歸窟,力士門弟子大疑,檢力士日服之餘葯,付公立醫院察之,院醫曰:『此慢性爛肺葯也。』」這段話是1919年為紀念精武會成立十周年而出版的《精武本紀》提出來的,可以說是下毒說的最有力的證據。相較於下毒的外因說,還有一種霍元甲死於自身病症的說法,我們姑且稱之為內因說。這種內因說涉及霍元甲是否練內功和是否因練內功得病的問題,武俠小說寫作史上的內功觀念也就因而與之產生了關聯。無論是外因說還是內因說,都指向一個事實——霍元甲有病,因為沒有病就不需吃葯,不吃葯就不會中毒。在外因說裡面,無論是精武會內部的人投毒還是日本醫生秋野下毒,都是趁霍元甲有病要吃葯的機會做的小動作。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霍元甲患的到底是什麼病,是什麼原因致病的?所有的霍元甲死因說裡面都不可迴避地遇到一個問題:霍元甲患有肺病。肺是主呼吸的,呼吸就是氣流的出入,而「氣」正是內功的本質,這就與內功產生了聯系。霍元甲之死的外因說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患病以後的事情上,但沒有很好地交代其肺病產生的原因,而內因說則關注到這一點,這可以說是二者最大的區別所在。根據早期精武會的實際操辦者之一的陳公哲後來的回憶,霍元甲原來患有咯血病,經常會發作,日本人賣葯給霍元甲,說是可以醫治咯血、治癒肺病,霍元甲相信了,買來服下之後,病情反而嚴重了起來。陳公哲說這段話時沒有是非判斷,他沒有說日本人下毒,但又肯定了霍元甲購服日本人之葯病情加重的事實。陳公哲這段話的後面,直接點出了霍元甲生病的原因,是霍元甲少年之時,曾練氣功,「吞氣橫闕,遂傷肺部」,因而導致咯血,面色蠟黃,故有「黃面虎」之稱。(《精武會五十年》)陳公哲的意思很清楚,他不同意下毒說,他傾向於認為霍元甲是死於自己練氣功不得法而導致的病症。
❿ 天津的名人有哪些
天津名人眾多,簡單介紹幾位:
1.張伯苓(1876—1951)名壽春,字伯苓,以字行,天津人。北洋水師學堂畢業,任海軍士官生。親睹甲午覆師、威海易幟之辱,奮然立教育救國之志。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應嚴修之聘,教其子弟,遂與嚴修成為天津最早提倡民辦教育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又兼教鹽商王奎章家館。光緒三十年(1904年)隨嚴修赴日考察教育。歸國後合並嚴、王二館,辦起一所中學,定名「私立中學堂」,不久改名「私立敬業中學堂」,1907年校名改為「私立南開中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張伯苓代表直隸赴美參觀漁業博覽會並考察教育
2.曹錕 民國十大軍閥,北洋軍閥二十四位上將,中華民國主要領導人
3.李純 北洋直系軍閥 (1874~1920)
4.劉趕三,清末京劇醜行演員。名保山,字韻卿,天津人。他的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傳神,同時又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能根據劇情自編唱詞唱腔,改變以往醜行重念不重唱的狀況。他不僅擅演《連升店》、《請醫》、《法門寺》、《十八扯》、《拾黃金》 等老戲,尤其對一些丑婆戲演得最拿手,如《探親家》的鄉下媽媽,演來冠絕一時。劉趕三(1817--1894),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名保山,別名遷升,字韻卿,號芝軒,寓所名寶身堂,位於宣南韓家潭。因其藝高,常被多處邀請,他同時在三個戲班趕場演出乃為常事,為此被諷為趕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劉趕三為藝名。
5.卜庸,原名汝宣,號榮久,1908年出生於河北省薊縣城關鎮板橋(現屬天津市)一個世代勤勞苦做的貧寒之家。由於反動政府昏庸腐敗,封建軍閥混戰頻仍,地痞惡霸敲榨0,卜庸一家掙扎在死亡線上。為了改變家境,含辛茹苦的父母節衣縮食供卜庸上學。卜庸牢記父母的囑托,每天總是早早來到學校,勤學苦練,手不釋卷,就連往返的路上,都在默默地背誦課文。當時的薊縣,經濟、文化都非常落後,鄉村裡可見到的書籍十分稀少,卜庸每得到一本書,總是愛不釋手,如飢似渴地閱讀。1922年春,他以各科均優的成績升入薊縣唯一的高等學堂——薊縣完小。
6.馮鞏,出生於1957年12月6日,原名馮明光,馮國璋曾孫,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相聲表演藝術家,師承於相聲演員馬季,現為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客座教授、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全國青聯常委。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民革中央常委,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總監
7.王毓寶(1926- ),著名天津時調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為天津市藝術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工黨黨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曲藝家協會理事。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她博採眾長,不斷從前輩藝人的演唱中汲取營養,從內容到形式創立了「天津時調」,並形成了自己質朴、爽朗、甜潤的風格。
8.郎平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冠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女排運動員,郎平,1960年12月10日出生於天津市,中國籍女子排球運動員、教練員,與美國名將弗羅拉·海曼、古巴名將米雷亞·路易斯並稱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現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一職。
9.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