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東高州有多少年歷史了
幾百年了
Ⅱ 廣東茂名市高州縣的歷史資料
「高州」這個地名概由「高涼郡」演變而來。高涼郡以今高州市曹江鎮銀塘管理區的高涼嶺而得名。「高涼」兩字來由,據《讀史方輿紀要》載:「高涼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涼。」,高州為梁大通中(公元527--528年)正式命名。 高州府禹貢楊州南境,秦為南海郡地。漢為合浦郡高涼縣地。三國晉宋為高涼、高興郡地。梁為高州地(梁大通中(527—528年)正式命名高州)又分置電白郡,隋平陳郡廢為高涼,永熙二郡地,時茂名電白屬高涼郡,良德屬永熙郡。 唐初屬高州,貞觀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涼移治良德。天寶初(742年)改高州曰高涼郡,潘州曰南潘郡,五代屬南漢。宋開寶五年(972年)省潘州入高州仍曰高涼郡,屬廣南西路。景德元年(1004年)州廢屬竇州,三年(1006年)復置。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高州路安撫司。十九年(1280年)改總管府屬湖廣行中書省。明曰高州府屬布政司使。 本朝(清)因之屬廣東省領州一(化州)縣五(茂名、電白、信宜、吳川、廉江)。茂名縣(即今高州市)漢為合浦郡高涼縣地,隋置茂名縣(開皇18年公元578年)屬高涼郡。唐初屬高州,貞觀元年(627年)改屬南宕州。八年(634年)於縣置潘州。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改曰越裳,後唐同光初(923年)復故。宋開寶五年(872年)州廢,以縣屬高州。景德元年(1004年)屬竇州。三年(1006年)還屬高州。元復屬高州,大德八年(1304年)徒高州路來治(茂名縣)。明為高州府治本朝因之。 史載明代廣東下轄十府一直屬州。領上六府廣州府、惠州府、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肇慶府,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瓊州府,和羅定一州。統稱廣東十府一州。(南雄,清初沿明制為府,嘉慶十一年,降為直隸州,十六年,復升為府,十七年,又降為直隸州。嘉應,舊程鄉縣,隸潮州府,雍正十一年,升為嘉應州,嘉慶十二年,升為嘉應府,十七年,仍改為直隸州。)清代沿明制此時高州府轄有化州、茂名、信宜、電白、吳川、廉江等一州五縣,屬高陽雷道,府治茂名縣。由於高州轄地較大,地理位置又處於戰略要沖地帶,因此便把高州府稱為廣東下四府之首府。 「高州」的由來 高州地處粵西山區,秦以前為百越民族中西甌和駱越兩部族雜居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高涼縣,屬合浦郡。三國吳從合浦郡分出高涼郡,依舊設高涼縣。南朝宋國將高涼郡廢去高涼縣。梁武帝時置高州。隋朝設茂名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高州為高涼郡,轄茂名。唐設潘州,治茂名縣。宋朝並潘州入高州,治電白。元朝改高州為路,仍治電白。明、清年間茂名縣為廣東省高州府台。民國時期,縣名仍舊,初隸高雷道,後隸第七行政區,道尹和專員公署均設於高州城。新中國建立後於1958年在茂名境內分置茂名市,同時改茂名縣為高州縣。1993年6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高州縣,設立高州市(縣級市)。 又內蒙古赤峰市太平地鄉哈拉木吐村古城。高州原為唐代信州,武後中以契丹早期室活部所建之城,所以《遼史》地理志又將遂州(本高州)置於頭下城。州境有土河,三韓縣,附郭,今當地居民仍有稱高州城為高麗城者。
Ⅲ 高州市城東站有多少年歷史了
高州市城東站建於2002年,距今已經有18年的歷史了,當然,這期間有重修過。
Ⅳ 從古到今高州市出了多少名人呢
潘茂名、馮盎、高力士、今龍禪師、李少朴、湯振畿、蘇三娘、楊頤、周朝勛、張錦芳、陳龍韜、楊永泰、老天壽、呂鴻基、譚惠泉、熊英、丁穎、梁華盛、丁衍庸、江茂森、梁白雲、吳源興、葉世芙、陳椿元、丁揚忠、江可伯、聞山、朱伯儒
民國時期將官錄:
中將梁華盛
中將莫福如(1914-1990,分界儲良坡福地山村人,陸軍大學畢業,曾任國民黨166師副師長,63軍軍長,去台後任台灣國防部基礎教育視察組組長,國民第一軍軍長)
中將吳斌(1900年生,分界兆黎村人,黃埔一期畢業,任61師少將參謀長,洛陽警備司令,濟南防守司令,抗戰時一戰區警衛軍副軍長、一戰區戰干團教育長、抗戰後第六兵團副司令、廣東十三區行政專員,去台任東南長官司令部中將高參、國防部高參,1958年退役,曾任台灣中國銀行顧問,台灣高雷同鄉會理事長)
中將冼盛楷(長坡古南塘村人,抗戰時92師少將副師長、代理沅芷師管區司令、抗戰後湘省沅江司令)
少將陳生(1910年生,長坡石骨人,中央軍校畢業,曾任十九路軍60師少將副師長、代理師長、高欽師管區司令)
少將林宴(抗戰中64軍155師旅團長)
少將康一鳴(抗戰四戰區政治部少將專員、處長)
少將盧宗城(駐滇干訓團少將處長)
少將黃覺(64軍少將參謀長)
少將梁為焯(99軍少將參謀長)
少將江茂森(1901-1982,1933出任第一集團軍軍墾處少將處長)
少將莫國煊
少將龔建民(1905—1986,頓梭鎮高垌人,抗戰勝利後任國民黨駐日代表團團員和國防部一廳少將參議)
少將鍾洪麟(1901年生,泗水下村人,留學美國航空學院,空軍少將)
少將黃茂權(雲潭大洞人,19路軍任營長、團長,1932年「1·28」淞滬抗戰有功,1933年升任十九路軍少將旅長)
冼世炎(1908年生,古丁鎮石塘村人,1939年黃埔軍校畢業,曾任團長、師長)
丘奇(1927年生,長坡鎮銀坑新屋村人,1947年國民黨海軍軍官學校畢業,曾任國民黨海軍司令部中校,海軍艦長)
莫勁松(副師長)
麥學富(炮兵副師長)
凌奎(1911年生,謝雞鎮上水乾亮村人,曾任台海軍總督察室上校副主任)
楊國柱(1901年生,大井鎮大坡山村人,曾任國民黨上校駐德國武官,1949年移居新加坡)
盧慶春(1920年生,沙田鎮人,國立法科學院畢業,抗戰時任中央軍委政治部上校政工隊長,掃盪報主任)
高州進士錄:
宋朝 趙荊(任欽州判官)
李鰲
明朝 容善(任北流知縣)
周益(任武宣知縣)
李佑(任歙縣知縣)
伍玉(任雲夢知縣)
顏寶(任兵部給事中)
吳志盛(任撫州府同知)
張正(或為張貞,任安慶府同知)
胡罕遵(任陽朔知縣)
陳彬(任周府長史)
張光(任陽朔知縣)
吳宗蔭(宿松知縣)
李冠祿(任翰林院檢討)
清朝 梁聯德(曹江帥堂人,任興國、宜黃知縣)
黃如栻(大嶺人,任國子監監丞)、李應孫(大井長沙人)
梁昌和(曹江帥堂人,任山西陽城知縣)
楊頤
李少朴
曾耀南(曹江荷垌人,欽點主事,簽分刑部軍功獎敘,充出使美國、日本、秘魯等國參贊官,加四品銜)
清武進士何文光(根子人,任陽江水師營守備)
梁廷一(欽點侍衛)等
Ⅳ 高州原來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1萬年前,高州就有了人類活動。在南部的祥山鎮出土有兩件穿孔石球,是當時舊石器時代晚期製作和使用的捕獵工具。這是高州發現最早的石器工具。新石器時代,高州出現了多處人類聚居點。目前,高州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2處,新石器文物出土點11處。出土有石斧、石錛、石環、石珠等磨製石器,還出土有陶紡輪、陶網墜等原始陶製品,距今約4000年至6000年。高州先民在原始社會里,開始步入人類文明社會,並以部落形式維系著原始社會組織。先秦時期,高州歸屬於西甌、駱越部族。
秦統一嶺南後,設南海、桂林和象郡,高州市當時處於桂林和象郡之間,即中北部屬桂林郡,南部屬象郡。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置交趾部合浦郡,郡治今合浦市,郡內置高涼縣,縣治在今陽江市北30公里,今高州南部時屬合浦郡高涼縣,北部屬蒼梧郡端溪縣。東漢末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孫權析合浦郡高涼縣分置高涼郡(治所今恩平北)和高興郡(治所今陽江西)。高州市南部時屬高興郡,北部屬蒼梧郡端溪縣。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高興郡並入高涼郡,郡治在安寧(今陽江西30里白沙)。東晉永和七年(351),蒼梧郡增設晉康等郡,高州市當時北部屬晉康郡端溪縣,南部屬高涼郡高涼縣。晉康郡、高涼郡同隸廣州。
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28年),梁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陽西縣。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30年),置電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長坡舊城,屬高州;同時在今化州升羅州縣為羅州,今高州市西部、西南部屬羅州高興郡;北部屬瀧州梁德郡;中部、東部屬電白郡,南部屬南巴郡。
隋開皇九年(589),廢電白郡、海昌二郡置電白縣,廢連江、南巴二郡置連江縣、南巴縣,隸高州,高州治所仍在高涼縣(今陽江西)。廢高興、石龍二郡置石龍、吳川縣。開皇十八年(598)增設茂名縣,三縣均隸羅州。今高州市中部、西部屬電白縣、南部屬南巴縣、西部屬茂名縣、北部良德縣。隋大業三年(607)高州、羅州被廢,復置高涼郡,治所在高涼縣(今陽江西),今高州市屬高涼郡。
至唐武德四年(621)廢高涼郡,電白、連江等縣隸廣州,武德六年復置高州,州治仍在陽江,延至唐貞觀二十三年(646),高州治遷良德縣(今高州東北)。開元元年(713)高州治所又遷連江縣(今電白馬踏),唐天寶元年(742)改高州為高涼郡,郡所保安城(連江改名,今電白馬踏),仍轄良德、電白、連江三縣。乾元元年(758)高涼郡被廢,復稱高州郡。至大歷十一年(776)遷州治至電白縣城(今高州長坡舊城),領電白、良德、保寧三縣,一直延續到北宋初年。
南朝梁在信宜東北置瀧州梁德郡,今高州市東北屬此郡。南朝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在今高州東北境內析置務德郡,縣治今高州市東岸鎮東,隋開皇九年(589)廢務德郡置良德縣,時隸瀧州(大業三年607年廢瀧州置永熙郡),唐武德六年(623)劃歸高州。
Ⅵ 茂名有多少年歷史
茂名市名起源於人名,由人名而至縣名,由縣名而至市名。
據明萬曆《高州府志》記載:西晉末,永嘉年間(307-313年),今高州地內有個潘茂名的人,他入山遇著道士下棋。道士欣賞他的對答和相貌,教他予黃精不死的丹方。他便在東山采葯煉丹,而後升仙於西山(觀山)之上。解放前,高州城文明門外洗太廟門前尚有他用的石船及其丹灶古跡,今該廟內還有一塊生長著少許苔蘚的石船破石存在,作為傳說中的潘仙遺跡的歷史見證(又一說是冼夫人遺物)。
後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為民滅病除害和用石船救水災居民的歷史功績,就把他住過的山叫做潘山,把他煉丹所在地叫潘仙坡,把潘仙坡附近一帶地方稱作茂名。傳說鎮南大將軍馮游後來來到兩山間築城,取潘道士的名字,建了潘州的茂名縣。有些史書記載:隋始置茂名縣。其實東晉就已置茂名縣,後廢,南朝梁復置,「隋唐因之」。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潘州為高州,茂名改屬高州。明清的茂名縣,仍為高州府治。中華民國期間,廢高州府,茂名縣先後屬高雷綏靖處督辦、南路行署第七專區所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茂名縣先後屬南路、高雷、粵西、湛江專區(行政區)所轄。
1954年開始,中央有關部門派來地質勘測隊,在茂名縣南部和電白縣西部一帶進行勘探,並成立了勘探石油工區。1955年,國家批准了在茂名縣南部一帶開採石油。1958年,成立了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建處,並將茂名縣南部的金塘、公館,袂花、鎮盛、鰲頭等地區總共418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出,正式以「茂名」的名字建立了茂名市,將原來的茂名縣改稱高州縣。
茂名市初建時,因未定市名,而暫叫茂名工礦區。當時成立的一些屬於市籌建處的直屬單位,叫茂名工礦區城建局、茂名工礦區財政局等等。這個市叫什麼名稱,省委要市籌建處提出意見上報。有人建議,就叫「茂名市」。「茂名」是茂名縣的縣名,覺得奪去縣名不妥,再加上「茂名」是紀念傳說中的仙人潘茂名的,有封建色彩。又有人建議叫「公館市」而公館又帶有庄園氣味。還有人建議叫「金塘市」,又嫌其未能概括幾個礦區的特點。最後有的領導提出從金塘、羊角、石鼓、低山幾個礦區的名稱串成一個市名,從「金塘」中取「金」、從「羊角」中取「羊」,以同音取「陽」,叫「金陽市」,意思是在金色的太陽照耀下,創建美麗的城市(後來有條馬路叫金陽大道,有的商店叫金陽商店,緣由就是從這里來的)。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建處對這四個市名都分別陳述理由,以正式文件向省委推薦,由省委作決定。省委考慮茂名工礦區在世界上都出了名,再改用別的名稱,容易引起錯覺,為了連貫性起見,決定叫「茂名市」,將茂名縣改為高州縣,報國務院批准,1958年8月26日將茂名工礦區正式定名為茂名市。
Ⅶ 茂名的荔枝有多長的歷史了你們來過茂名嗎
高涼古郡茂名,是鑲嵌在粵西大地、南海之濱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是全國著名的南方油城和全國最大的荔枝生產基地。茂名石油文化底蘊深厚,荔枝文化源遠流長。
「百果之王」的茂名荔枝,歷史悠久,名聞遐邇。據史料記載,茂名從公元前118年起已種植荔枝,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自唐朝開始,茂名荔枝就成為歷朝貢品,至今茂名尚存的「進奉」、「妃子笑」等品種因此而得名。唐玄宗殿前的高力士(高州人)還將家鄉的荔枝推薦給深鎖宮中的楊貴妃品嘗呢!並有詩為證:「新歌初譜荔枝香,豈獨楊妃帶笑嘗;應是殿前高力士,最將風味念家鄉。」大詩人蘇東坡對嶺南佳果荔枝發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贊嘆。荔枝尚未登場,楊貴妃已望穿秋水,一旦得之,便露出燦爛的「妃子笑」。悠久的歷史,美麗的傳說,形成了獨特的茂名荔枝文化。
如今,茂名境內還留存幾處原始生態荔枝園,群眾世代承傳叫「貢園」。千年古荔達400多畝,380多棵,其中有高州市根子鎮的柏橋貢園、泗水鎮的灘底貢園、電白縣霞洞鎮貢園和茂港區羊角鎮的祿段貢園。
Ⅷ 高州市的歷史
「高州」這個地名則是由」高涼「演變而來。隋朝以前,高涼郡治所為今恩平、陽江一帶;隋唐以來,逐漸向西部一帶發展,政治中心也隨之轉移到今高州境內;到元明清,道、路、府、縣治所均設置在茂名縣城(今高州城),茂名縣成為粵西地區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民國時期,撤府留縣。茂名縣先後隸屬廣東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區、第七行政區、第十三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茂名市成立,茂名縣剩下的大部分地區與信宜縣遂改為高州縣(後來分出信宜);1993年撤縣設立縣級市,是為高州市。
高州,廣東省茂名市代管縣級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粵西南部,東近南海,南踞鑒江平原,西連廣西,北靠雲開大山,扼粵桂六縣市要沖,東連陽春市、電白區,南接茂南區、北鄰信宜市,西南與化州市、西北與廣西北流市接壤。
高州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源地,「中國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高州木偶戲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盛產嶺南三大名水果——香蕉、龍眼、荔枝,被譽為「全國水果第一縣(市)」。
Ⅸ 高州有什麼歷史文化價值存在嗎
高州冼太廟,是紀念被周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而建,距今1000多年歷史,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Ⅹ 高州的歷史沿革
「高州」這個地名概由「高涼郡」演變而來。一說高涼郡以今高州市曹江鎮銀塘的高涼嶺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載:「高涼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涼。」高州為南朝梁代正式命名。
唐堯虞舜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1世紀初,今高州境屬南交。 夏、商、周至秦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初至公元前256年,今高州境屬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高州境屬桂林郡。秦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取桂林、象郡,稱南越武王,及至西漢前期,今高州境屬南越國。
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漢滅南越國,分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高州境屬合浦郡高涼縣。
公元147年(東漢建和元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168年(東漢,建寧元年)改高興郡為高涼郡,旋廢;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分高涼縣立高涼郡治思平縣,吳又立高興郡治廣化縣,俱屬廣州,今高州境屬廣州高興郡地(高興郡領廣化、莫陽、海安、西平、化平五縣;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右下見圖冊),廣化在今陽西境,莫陽在今陽春境,海安在今恩平或台山境,西平、化平均未知所在;今高州不知具體屬高興郡何縣)。
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太康中,撤高興郡並入高涼郡。
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宋,今高州境大部屬高涼郡(當時高涼郡領思平、安寧、莫陽、羅州、西鞏、平定、禽鄉七縣;思平在今恩平境,安寧在今陽江境,莫陽在今陽春境,羅州在今化州境,西鞏疑在今陽春境,平定、禽鄉未知所在;今高州尚未知具體屬何縣,疑西部、西南部屬羅州縣);東北部屬海昌郡。
齊,除西南隅屬越州高興或永寧郡外,其餘同宋制。
梁大通中(公元528年),梁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陽西縣。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30年),置電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長坡舊城,屬高州;同時在今化州升羅州縣為羅州,今高州市西部、西南部屬羅州高興郡;北部屬瀧州梁德郡;中部、東部屬高州電白郡及海昌郡,南部屬高州南巴郡。
陳永定二年(558),置務德縣(隋改稱良德),縣治今高州東岸鎮良德墟旁,轄今高州北部,隸瀧州梁德郡。至此,今高州中部、東部屬高州電白郡,南部屬高州南巴郡,西南部、西部屬羅州石龍郡,北部及東北部屬瀧州梁德郡務德縣及高州海昌郡。
隋開皇九年(589),廢電白郡、海昌二郡置電白縣,廢連江、南巴二郡置連江縣、南巴縣,隸高州,高州治所仍在高涼縣(今陽江西)。開皇十年(590),廢高興郡置石龍、吳川、茂名三縣(一說開皇十八年增設茂名縣),三縣均隸羅州。今高州市中部、東部屬電白縣、南部屬南巴縣、西部屬茂名縣、北部良德縣。隋大業三年(607)高州、羅州被廢,復置高涼郡,治所在高涼縣(今陽江西),廢瀧州為永熙郡。當時電白縣(今高州中部、東部屬之)、南巴縣(今高州南部屬之)、茂名縣(今高州西部屬之)屬高涼郡,良德縣(今高州北部屬之)屬永熙郡。
唐初屬高州,貞觀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涼移治良德。天寶初(742年)改高州曰高涼郡,潘州曰南潘郡。
後梁開平元年(907)茂名縣更名為越裳縣,龍德三年(923)復茂名縣,屬南漢。
宋開寶五年(872年)州廢,以縣屬高州。景德元年(1004年)屬竇州。三年(1006年)還屬高州。
元復屬高州,大德八年(1304年)徒高州路來治(茂名縣)。 清代沿明制此時高州府轄有化州、茂名、信宜、電白、吳川、廉江(時稱石城)等一州五縣,屬高陽雷道,府治茂名縣。由於高州轄地較大,地理位置又處於戰略要沖地帶,因此便把高州府稱為廣東下四府之首府,茂名縣為粵西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註:高州府不等同於今高州市。)
民國時期,撤府(高州府)留縣(茂名縣),茂名縣即現今高州市的主體。茂名縣先後隸屬廣東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區、第七行政區、第十三行政區。
新中國成立後,茂名縣先後隸屬南路專區、高雷專區、粵西行政區、湛江專區。
1958年9~10月,將茂名縣南部的原公館鄉和袂花鄉、鰲頭鄉的部分地域劃入茂名市;將原小良鄉劃入電白縣;將原石鼓鄉的南盛、鰲頭鄉的蘭石和龍首鄉劃入化州縣。同年11月,茂名縣與信宜縣合並為茂信縣,12月茂信縣定名稱高州縣。
1961年4月,高州縣分高州、信宜兩縣,高州縣隸屬湛江專區。
1983年,實行市帶縣制,高州縣隸屬茂名市。
1993年6月,撤縣設市,高州縣改為高州市,由茂名市代管。同年12月正式舉行撤縣建市掛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