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古代有多少狀元
歷代應有多少狀元?
也許有人要說:考過多少次就有多少狀元。雖然大體上是可以這樣說的,但具體考察起來,其實不那麼簡單。比如說唐代,有考了不算數的,也有考是考了,也算數,但是沒有產生狀元的;元代一榜出兩個狀元;金代則一榜時而一個狀元,時而兩個狀元,時而三個狀元。所以,我們得分朝代進行具體分析統計。
隋代,雖然首創科舉 取士之法,也開有進士科,但每次取人極少,在筆者所能見到的史籍之中,尚未見有排名次的記載,故不計。
唐代,據《文獻通考�6�1選舉考》及《登科記考》等書記載,共舉行科舉考試265次,其中,有一次因考題泄密而作廢,剩下的264次是否每次產生了狀元呢?
為了談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哪些人能算狀元。筆者以為,狀元應是:由朝廷任命的知貢舉主持,用同一套試題,在同一個地點開考,然後又經統一閱卷、排名,並經最高當局認可的進士第一名。
依這個標准,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乙丑科、昭宗乾寧二年(895年)乙卯科進士考試,都經過兩次排名,第一次排名均被最高當局否定,其「狀元」在重新排名時被刷掉(均見《登科記考》該年),自然都不能再稱狀元。還有12次進士考試是沒有產生狀元的。
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丁酉科,因安史之亂,交通阻隔,分4處開考,各派知貢舉,各自出題,考後亦未統一排名(見《登科記考》該年)。雖然4處都有個第一名,但我們既不能說這4個第一都是狀元,也沒有理由說其中哪一個是狀元,所以這科沒有產生狀元。
代宗朝,自永泰元年(765年)至大歷十年(775年)處於安史之亂後的殘局中,時艱歲歉,進士科及其它科目的考試都未能統一舉行,也未能統一排名,而是分上都(即長安)、東都(即洛陽)兩處開考,且各派知貢舉,各自出題,各自排名、放榜。每年兩處各有個第一名(均見《登科記考》該年及《唐摭言》卷上)。同樣,我們既不能說這11科每科有兩個狀元,也沒有根據說其中哪邊的第一名算狀元。因此,這11科也沒有產生狀元。在這個問題上,連《文獻通考》和《記考》都是界限不清的,致使現在不少人沿誤。除掉這12次,唐代共產生狀元252名。
五代:中原5朝,據《文獻通考�6�1選舉考》 和《記考》,共開進士科47次,產生狀元47名;據《十國春秋》、 《馬氏南唐書》、 《陸氏南唐書》、《江南余載》等,南唐開進士科19次,產生狀元19名;又據《十國春秋》等,筆者推估吳、前蜀、後蜀、南漢4國共產生狀元55名;也就是說此期共產生狀元121名。
宋代,據《文獻通考�6�1選舉考》、《宋史》、《續資治通鑒》及《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共開進士科116次,加試兩次,產生狀元118名。
遼代,據《遼史》、《遼史紀事本末》及《續資治通鑒》等,共開進士科57次,產生狀元57人。
西夏,據《西夏史稿》等,亦有進士舉,次數未見記載,也無法推測,目前僅知其中1位狀元姓名。
金代,據 《金史》、《金史紀事本末》、《中州集》、《歸潛志》等,我們發現,其貢舉情形較為特別,同是進士舉,有時分辭賦、經義兩科,各自產生狀元;有時又分辭賦、經義、策論3科,也是各自產生狀元;後期仍分3科,但又明確規定,經義第一視同辭賦第二;鑒於向來沒有完整的記載,亦無人作系統研究,筆者曾撰有《金代貢舉考略》一文,考證出本朝共開進士舉43次,產生狀元74 名(其中辭賦狀元43名、經義狀元13名、策論狀元18名)。
此期還有個國中之國-偽齊,據《大金國志校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它也開科舉,產生了兩名狀元。
元代,據《元史》、《續通鑒》等,其科舉考試時開試停,共考過16次,每次都分「南北榜」,各有1名狀元,狀元總數是32人。
明代,據《明史》及《明史紀事本末》、《明清進士提名碑錄索引》等,基本上是3年考1回,但有一年卻考了兩回,稱「春夏榜」,共考89回,產生狀元89人。
又據《寄園寄所寄》、《平寇志》、《蜀碧》、《明末農民戰爭史》等,明末張獻忠在四川所建立的「大西」政權,開過6次科舉,有兩次以大屠殺告終,只有4次是成功的,產生狀元4名。
清代,《清史稿》、《清史列傳》、《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等有載,共開進士舉112次,其中有兩次象元代那樣分「滿榜」和「漢榜」,各榜都有狀元,因此狀元總數為114人。
又據《江南春夢庵筆記》、《遁鼻隨聞錄》、《賊情匯纂》、《金陵癸甲紀事略》等,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明目繁多,有男科、女科;天試、東試、北試、翼試等,共考過21次,有一次分男、女科,產生狀元22名。
綜上所述,我國歷史上共約產生過狀元886名。
② 古代哪個省狀元最多,南北差異大
自隋朝開創科舉取士以來,能夠查到籍貫的狀元共有357位。
第一名:江蘇60人
第二名:浙江54人
第三名:河南37人
第四名:福建33人
第五名:山東30人
第六名:江西29人
第六名:河北29人
第八名:安徽21人
第九名:四川13人
第十名:山西10人
第十名:湖北10人
第十二名:陝西9人
第十三名:廣東6人
第十四名:廣西5人
第十五名:湖南4人
第十六名:甘肅3人
第十七名:貴州2人
第十八名:黑龍江1人
第十八名:遼寧1人
從隋朝科舉初創,一直到北宋,我國北方的狀元更多一些。一共出過74位狀元。唐朝河南出了15名狀元,河北出了11名狀元,遠多於南方各省,此時文化中心仍在北方。
而從南宋開始,北方屢遭戰火,經濟和文化中心南移。這時的狀元則多出自南方,以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為主,江西和福建也很多。明清兩朝,北方僅22位狀元,南方則狀元人數則高達146位。
③ 山西歷年高考狀元
陳勝勝
1999年山西文科狀元
畢業中學:康傑中學
高考成績:632分
考取院校:北京大學
現狀:北京律師事務所工作
1999年7月31日下午,在中央電視台《第二起跑線》600平方米的演播大廳里,當主持人賀斌將山西省文、理科狀元的獲得者介紹給台下觀眾,並請他們暢談自己的學習方法時,全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這名文科狀元就是康傑中學的陳勝勝,理科狀元則是康傑中學的另一名學生董力庚。
陳勝勝1981年出生,山西省芮城縣人。1995年6月,他從芮城縣南曹初中畢業,同年9月考入康傑中學。在校期間,他曾榮獲信息學全國奧林匹克聯賽(山西賽區)二等獎及「校三好學生」稱號。
提起在康傑中學就讀時的陳勝勝,他的班主任老師秦光明用兩個字作了精闢的概括:聰明。秦老師說,陳勝勝的接受能力特別強,腦袋瓜特別好使,還非常善於獨立思考。在課堂上,陳勝勝並不多提問題,主要是他對於所學的內容基本都能理解。
每次上自習課,他並不是從頭到尾一直往下看,而是看一會書便放下書本,思考一陣後,才接著往下看。
秦老師說,陳勝勝家庭條件比較差,當時他考上康中後,學校為他免除了所有學費。他性格比較內向,一直坐在教室後面的角落裡,但從不請求老師給他調換座位。
「勝勝考上大學後,我在北京見過他一次,這時的勝勝已經非常健談了,與高中時簡直判若兩人。」秦老師說,「勝勝畢業後成了京城的一名律師。」
陳勝勝說,1999年考入北大後,他一直在該校法學院攻讀法學,2003年畢業後在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做助理律師。去年通過律師資格統考,獲得了法律執業資格證書。目前,他主要從事非訴訟法律事務的代理。
提起律師工作,陳勝勝明顯感到了工作的忙碌和壓力。但他說,自己學的就是法學專業,因此短期內不會改行。
陳勝勝稱,由於在北京還沒有買下房子,住所不穩定,他至今沒有談女朋友。他說:「我年齡還不大,個人問題等事業有成後再考慮。」
清華讀博鑽研科技
董力庚
1999年山西理科狀元
畢業中學:康傑中學
高考成績:682分
考取院校:清華大學
現狀:清華大學直讀博士
1999年山西理科狀元董力庚也來自康傑中學。1996年7月,董力畢業於河津市新城初中,同年9月考入康傑中學。在校期間,曾獲獲全國奧林匹克聯賽(山西賽區)數學競賽一等獎、化學競賽一等獎。
翻開康傑中學校史,在大事記(1999年)中,記者看到了這樣一段話:參加高考者1049人,被錄取者784人,占考生的74.7%,其中董力庚和陳勝勝,分別以682分和632分的成績,獲山西省文、理兩科狀元,同年,有14名畢業生入黨。這14名入黨的畢業生中,董力庚就是其中的一個。
「董力庚的組織能力特別強,從不甘落人之後。」董力庚昔日的班主任老師郭樹立對自己的學生作了這樣的評價。郭老師說,董力庚天資聰穎自不必說,最主要的是他組織能力強,把自己要乾的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每天從起床到晚上睡覺,哪一段時間要干什麼、該干什麼,他提前就做好了計劃。
郭老師說,董力庚在學習方面有一種「爭強好勝、勇為人先」的精神。董力庚在班裡擔任班長,同學們有什麼事都找他解決,他也很樂意替他們想辦法、出主意。剛上高三時的董力庚英語學得不太好,但幾個月後,他的英語突然大有進步,在期中考試中還獲得了高分。「我當時向他詢問學英語的心得和方法,他說:『我是班長,同學們平時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常來問我,我怕失面子,就刻苦鑽研,慢慢就學得很好了。』」
經多方打聽,董力庚正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讀博士。董力庚說,目前,他正跟隨導師負責研究「國家863計劃」中的一個項目即智能視頻處理技術。這項技術是國家十大科技攻關項目之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研究成功後可使人們的生活更趨現代化。
董力庚在大學期間曾擔任過本年級的黨支部書記等職。現在由於學習和研究工作都比較忙,董力庚很少兼職,但目前還擔任著學校信息技術協會的副會長,其工作主要就是經常和學信息技術的同學們就該領域相關的事宜進行溝通和交流。
談起畢業後的打算,董力庚用輕松的口氣告訴記者:「我將來有可能出國讀博士後,也有可能在國內某家研究院參加工作,具體干什麼,等畢業後根據具體情況再定。」
④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狀元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涌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
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山東德州人)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⑤ 清朝有那麼多的狀元,為啥雲南、甘肅、山西顆粒無收
⑥ 曾先後走出二十五名狀元的山西,為何在明清時期顆粒無收
古代的山西省是我國的重要城市之一,顯著的地理位置優勢使得山西省在文化與經濟的發展上得到高度的繁榮,由於眾多統治者十分重視山西省的發展這就使得山西省成為當時中國的重要文化發展的中心城市,山西省的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曾經創造過25個狀元,山西省也一度被古人稱之為“狀元省”,但好景不長,明清時期的山西省卻成為一個文化沒落的省份,統治者的不重視和國都的轉移都影響了山西省的發展。
山西省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作為曾經的文化大省,山西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文化名城。如今的山西成為人們紛紛前往的著名旅遊地區,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山西的文化,我們可以將其作為旅遊的地點。
⑦ 歷史上狀元最多之地
歷時上狀元最多之地:古江南省(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江蘇、安徽、上海兩省一市范圍)
自隋煬帝創立科舉制度以來,從隋唐至明清的1300多年間,共舉行科舉考試788次,產生了留有名字的狀元共有671名,而出產狀元最多的地方就是江南省,其中蘇州府和徽州府名列前茅。例如,明清兩朝,共產生狀元204名,其中來自蘇州府的有34名;清朝共有狀元114名,蘇州府佔了27名。
為什麼出產狀元最多的地方是江南省?因為江南省是當時全國最富裕的省份。富裕到什麼程度呢?清初時,每年僅江南一省上繳的賦稅額就佔了全國所收賦稅總額的近三分之一。經濟富裕帶動文教發達,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數就佔了全國的近一半,於是民間便有了「天下財經和狀元,半數盡出江南!」一說。
⑧ 中國歷代狀元各省分布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從隋唐開始,徹底打破秦漢以來依靠血緣世襲和世族關系的用人制度,到清朝末結束,經歷了1300年歷史,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選拔人才方式,本篇講述的是中國歷朝科舉考試狀元數量南北方各省的對比情況。
中國古代歷朝科舉狀元總人數為356人,其中南方236人,北方120人。
NO1.明朝時期狀元人數89人,其中南方78人,北方11人。
NO2.清朝時期狀元人數78人,其中南方68人,北方10人。
NO3.唐朝時期狀元人數57人,其中南方17人,北方40人。
NO4.北宋時期狀元人數51人,其中南方23人,北方28人。
NO5.南宋時期狀元人數38人,其中南方38人,北方0人。
NO6.五代十國時期狀元人數16人,其中南方10人,北方6人。
NO7.金朝時期狀元人數14人,其中南方0人,北方14人。
NO8.元朝時期狀元人數7人,其中南方2人,北方5人。
NO9.遼朝時期狀元人數6人,其中南方0人,北方6人。
從唐朝到清末這近1300年的科舉考試狀元數,各省排名如下:
NO1.江蘇(60人);NO2.浙江(54人);NO3.河南(37人);NO4.福建(33人);NO5.山東(30人);
MO6.河北、江西(29人);NO7.安徽(21人);NO8.四川(13人);NO9.湖北、山西(10人);
NO10.陝西(9人);NO11.廣東(6人);NO12.湖南(5人);NO13.廣西、甘肅(3人);NO14.貴州、遼寧(2人);
⑨ 山西歷代狀元有誰
隋代
溫彥博
唐代
王維
裴格
五代十國
王溥
宋代
王嗣宗
張觀
遼朝
邊貫道
金代
劉偽
任忠傑
王澤
楊雲翼
張檝
李俊民
李獻能
鄭時昌
武明甫
趙安時
趙安榮
劉海
李安
張繼祖
張益
元明清三代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