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西的歷史
江西歷史: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15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② 會昌的年號簡介
開成五年正月,唐文宗李昂去世,唐武宗李炎即位沿用,次年改元會昌。
會昌六年三月,唐武宗李炎去世,唐宣宗李忱即位沿用,次年改元大中。
③ 江西省一個縣,人口超4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嗎
江西省,省會南昌,簡稱“贛。對於江西這個省名及其簡稱,在歷史上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江西省東鄰浙江省、福建省,南連廣東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長江。目前,江西轄境面積共16.6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0餘萬。其中,就安遠縣來說,人口超4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安遠縣因為一條河流而得名!
三
最後,明洪武二年(1369),改贛州路為贛州府,安遠縣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贛州府。清朝這一歷史階段,安遠縣隸屬於江西省贛州府。1912年,也即清朝滅亡後,安遠縣直屬於江西省。1914年,安遠縣屬江西省贛南道。1926年,安遠縣再次直屬於江西省。1999年7月1日,地級贛州市正式成立,安遠縣屬之至今。如今,安遠縣面積達2374.59平方千米,占贛州市面積的6%,江西省面積的1.4%,總人口約為42萬人。安遠縣縣城距贛州市172千米,距省會南昌市586千米。
④ 會昌是哪個朝代
唐
會昌(841年正月—846年十二月)是唐武宗李炎的年號
⑤ 會昌縣的歷史沿革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劃於都縣東南六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屬江南西路之虔州。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為贛州,紹定四年(1231)升會昌為軍,咸淳五年(1269)復為縣。而據《會昌縣志》載: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始設縣,適逢鎮人鑿開得磚12塊,磚上刻有「會昌」篆字,故以「會昌」為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大德元年(1297)會昌升為州,轄瑞金縣。明洪武二年(1369)復為縣,此後明清二代會昌均屬贛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清代府州制,次年統一為縣制,各縣直屬省。會昌屬江西省。
民國21年(1932),江西省劃為13個行政區,會昌屬第十二行政區(長官公署設寧都)。
民國24年(1935),江西省劃為8個行政區,會昌屬第八行政區(專署設寧都),直至1949年8月會昌解放。 1929年,毛澤東、朱德率紅軍來到會昌,建立了紅色政權——中共筠門嶺地下區委;1931年10月成立會昌縣蘇維埃政府和中共會昌縣委員會;1932年7月,會昌、尋烏、安遠三縣聯合成立中心縣委;1933年2月在會昌縣內設會昌、筠門嶺、西江三縣;1934年9月三縣又全並為會昌縣。
1931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會昌北部地區,10月成立「會昌縣革命委員會」,先駐庄埠,後遷至縣城,隸中央蘇維埃政府。1932年1月,撤銷會昌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會昌縣蘇維埃政府。1933年7月,建立西江、門嶺縣,會昌一分為三,隸粵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5月,西江縣劃為中央直屬縣。同年,會昌縣蘇與門嶺、尋安縣蘇在於都小溪合並成立尋安會縣蘇,隸贛南省蘇。西江縣隸中共瑞西特委。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後,會昌、西江、門嶺縣蘇維埃政權先後解體,會昌復為一縣。
1949年8月22日會昌解放,成立會昌縣人民政府,屬贛州專署。9月中旬,成立寧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會昌隸屬之。1952年8月,撤銷寧都分區,會昌屬贛州地區專員公署。此後,贛州行政區劃多次易名,會昌一直隸屬之。
⑥ 江西會昌歷史上出過那些名人
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盧肇
盧肇在唐武宗李炎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狀元及第,且是江西第一個狀元。他是宜春縣文標鄉人,他老家的具體所在地在今分宜的楊橋鄉觀光村(分宜在寧朝時才劃原宜春縣的文標等八鄉立縣)。現該村有狀元橋,在暮雲(木葉)坳還有盧肇的墓。肇生於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二月初三日。盧肇政事之餘,勤於筆耕,一生著述很多,有《文標集》、《屆堂龜鑒》、《盧子史錄》、《逸史》、《愈風集》、《大統賦注》等等一百幾十卷。盧的詩文,才智,特別是他的德行,《唐摭言》、《雲溪友議》,著術中比較著名的是《漢堤詩》、《海潮賦》、《天河賦》。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鍾山,謚文。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詩人,書法家。修水縣人。其父黃庶(字亞父)慶歷二年(1042)進士,仕不得志,遂刻意於文詞,作詩學杜甫,有《伐檀集》傳世。舅父李常(字公擇)也是一位詩人兼藏書家。使黃庭堅從小生長在文學空氣濃厚的書香家庭。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貧,他的母親以荻畫地,教他寫字。多誦古人篇章,為詩文,「下筆出人意表」。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任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言事,得罪宰相被貶,歐陽修寫信斥責司諫高若訥不主持正義,被降知夷陵縣。康定元年(1040)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慶歷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誥。五年,杜衍、范促淹、韓琦、富弼等名臣相繼被排擠出朝,歐陽修上疏為他們分辯,因被貶知滁州,後又改知揚州、潁州。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和宋祁等一同編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晚年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太子少師。神宗熙寧五年(1072)卒於家,謚文忠。
曾鞏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聰慧,十二歲作《六論》,一揮而就,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贊賞,從此名聞四方。青年時,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詩文往來,並將安石推薦給歐陽修。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後,調任太平州司法參軍。翌年,召回京師,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三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父朱松,進士出身,對二程理學窺研彌深,因不附和議,得罪秦檜,失官居家,以教書為業,恪守孔孟之道。其父對朱熹要求嚴格,不僅以儒家經書對他進行嚴格教導,而且對他講授「古今成敗興亡大致」,教育他關心民族社稷安危和社會現實問題,樹立抗金必勝思想和信念。朱熹嚴守父訓,刻苦讀書,青少年時代,精心研讀儒家主要著作,廣泛涉獵各家學說和各種格致之學,學業猛進,十九歲登進士第,賜同進士出身,授泉州同安縣主簿。曾任南康軍兩年零一個月。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後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天祥幼時,就學於歐陽守道。寶佑四年(1256)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帝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
嚴嵩
嚴嵩懂得「關系學」,籠絡世宗親信。兩面三刀,委罪於人。能伸能屈,使用苦肉計。從嘉靖二十三年到三十五年的十多年時間內,嚴嵩先後在宜春、分宜兩縣捐金修建了四座石拱橋:宜春秀江上的廣澤橋,下浦的廣潤橋(上浦、下浦各一座的總稱),分宜清源河上的萬年橋,共花三四萬兩銀子。同時還出資修茸了分宜縣學等等。這些錢,雖刮自人民的血汗,建橋又有狹隘的鄉土觀念和光宗耀祖的思想,橋成又盡管有媚上之嫌,但也是為人民做了點好事
解縉
解縉(1369-1415),字大紳,一字縉紳。吉水縣人。明初學者、文學家。
解縉生而秀異,穎敏絕倫,其母畫地為字,於襁褓中教之,一見不忘,六七歲就能即席吟詩作對,一時傳為神童。因此,關於他幼年的傳說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家喻戶曉,以迄於今。
況鍾
況鍾(1383-1443),字伯律。靖安(今靖安縣)人。明代官吏、詩人。
早年曾在尚書呂震屬下為小吏,因有奇才,為呂震所重視,並推薦為儀制司主事。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因薦為禮部郎中。宣德五年(1430)升任蘇州知府。當時蘇州豪強污吏相互勾結利用,百姓賦稅繁重,是全國有名的難治之府。況鍾上任後,許多問題者等待他去處理。開初,不少屬下和群吏都站在他四周,看他如何理事。他假裝不懂,左顧右問,只按群吏的慾望辦事,群吏們都很高興,私下以為這位新任太守是很容易欺侮的。幾天後,他召集群吏宣布:前幾天某件事是應該做的,是某某不讓我做;某件事是不應該做的,是某某強行我做的!你們有些人長期以來玩弄這種手段,罪當死!於是將罪大惡極的數人處以死刑,並訓斥那些貪虐庸懦的官吏。因此大震全府,上下都奉法職守。
宋應星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奉新人。明代著名科學家、詩人。
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人。崇禎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諭,舉世矚目的科技名著《天工開物》寫成於任職期內。崇禎十一年(1638)任汀州(今福建長汀)府推官,十四年(1641)任毫州(今安徽毫縣)知州。崇禎十七年(1644)明亡,棄官歸家。後又在南明任過職。清順治年間仍在世,約於順治與康熙之交去世。
參考資料:互聯網
⑦ 會昌元年是什麼時候
會昌(841年正月—846年十二月)是唐武宗李炎的年號 ,會昌元年是841年
⑧ 會昌有多少年歷史具體時間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劃於都縣東南六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屬江南西路之虔州。
距今有1034年歷史
⑨ 江西省會昌縣怎麼樣
概況
會昌縣位於江西省的東南部,武夷山余脈西,南嶺余脈北端。東經115.19度至116.02度,北緯25.09度至25.55度。東鄰福建、南靠廣東。縣域境內東西56千米,南北長85千米,總面積2722.18平方千米。總人口44.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7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文武壩鎮。郵編:342600。代碼:360733。區號:0797。拼音:Huichang Xian。
一、年號
會昌(841年正月—846年十二月)是唐武宗李炎的年號,共計6年。
會昌六年三月唐宣宗李忱即位沿用。
二、地名
會昌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東鄰福建、南靠廣東,為贛、閩、粵「三省通衢」之地。現轄19個鄉鎮,44萬人口,國土面積2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8萬畝,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全國第二批生態農業建設示範縣。
會昌是革命老區,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足跡和寶貴的精神財富。鄧小平擔任第一任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毛澤東寫下了《清平樂·會昌》,盛贊「風景這邊獨好」,現存有大量紅色革命遺址。
會昌有豐富的資源,現已探明開發的礦藏有錫、鹽、螢石、石灰石、稀土等30餘種,其中錫金屬儲量全國第三,岩鹽儲量為江西之首;森林覆蓋率達79%;可利用的水電蘊藏量達5.86萬千瓦;旅遊資源有省級風景名勝漢仙岩、會仙溫泉等旅遊休閑景觀。
會昌工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礦產冶金、氟鹽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小水電等主導工業。錫金屬、氟化鹽、螢粉、水泥、會昌米粉、會昌醬乾等產品頗有特色,其中米粉遠銷歐美等十多個國家。農業以水稻、制種、煙葉、生豬、臍橙為主。
會昌城市、交通等發展明顯加快,城區規劃面積達18平方公里,境內有323、206國道和贛龍鐵路穿過,成廈、濟廣高速會昌段正在擬建。
2005年,全縣實現縣內生產總值185249萬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789萬元、利稅6386萬元,實現利用外資總額2824萬美元、實際利用內資6.8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1568萬元,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368萬元,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完成果業開發面積2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1530元。
「十一五」期間,我縣將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施「對接長珠閩、建設新會昌」發展戰略,堅持以民為本,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勇爭一流,以開放型經濟為主線,突出新農村建設、招商興工、項目帶動、城市建設、隊伍建設、基礎教育、綜合治理等重點,把工業做大、農業做優、財政做富、城市做美,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努力把會昌建成開放的會昌、生態的會昌、和諧平安小康的會昌。
2006年,我縣堅持大開放的主戰略,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科學的方法、更加統籌的理念,扎實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按照「五新一好」的總體要求,結合整村扶貧開發,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是大力推進「十大體系」建設。從會昌的實際出發,完善政策法規、技術標准、社會保障、產權交易、金融服務等體系的建設。
三是大力推進招商興工。整合力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突出招商引資重點,圍繞錫深加工、氟鹽化工、水泥、旅遊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貢江流域開發等重點項目招商;招商引資又以主攻工業為重中之重,努力打造礦產冶金、氟鹽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小水電五大工業集群,做強錫、鹽、螢粉、水泥、米粉五大工業支柱產業。
四是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降低門檻,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服務業。強勢推進旅遊業發展,做好毛澤東舊居、文武壩革命舊址、會尋安中心縣委舊址、鄧小平舊居等紅色景點和漢仙岩、會仙溫泉自然景觀的開發利用,同時積極開發綠色生態旅遊。
五是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完善城市功能,穩步推進市政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管理,深入開展園林城市的創建,打造山水靚縣,彰顯山水特色。
六是大力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水平,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加快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好頭、起好步至關重要。全縣上下將進一步認清形勢,調整好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轉變工作作風,為實現「十一五」規劃而努力奮斗。
會昌縣位於中國江西省南部,歸贛州管轄。面積2722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342600。縣人民政府駐文武壩鎮。
行政區劃
轄7個鎮,13個鄉:
鎮:文武壩鎮、筠門嶺鎮、湘江鎮、庄口鎮、西江鎮、麻州鎮、周田鎮。
鄉:清溪鄉、右水鄉、高排鄉、曉龍鄉、珠蘭鄉、洞頭鄉、中村鄉、站塘鄉、永隆鄉、富城鄉、小密鄉、庄埠鄉、白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