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文明的碰撞與交流對世界各地區各民族有什麼歷史意義
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世界各地區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間的聯系與友誼;傳播了先進的文化與生產力,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息息相關的整體)。
『貳』 多種形式的民族交流,有何歷史意義
位於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華夏族在這里肇興,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在中原地區形成,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從東北、西北進入中原地區並建立了政權,後來又因融合入漢族而消失於史乘之中。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既有刀光劍影、桴鼓相攻的一面;也有經濟文化交流,互通婚姻,最後融合為一體的時期。
這一時期在中原地區與夏人、殷人、周人錯雜而居的還有蠻、戎、夷、狄等少數民族,如東周都城洛陽附近便有陸渾之戎、伊雒之戎。到了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一部分少數民族消失於史乘之中,表明他們已與華夏族融合,成了新的華夏族。這個華夏族是由黃河中下游的炎黃集團及部分東夷集團為主體形成的。這其中除了夏人、殷人、周人的血統,還有一部分少數民族的成分,可見華夏族本身便是多民族融合的共同體。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則是在華夏族的基礎上從漢代開始形成的,它的血統里融合了許多少數民族的血液。漢族的形成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中產生了一個強有力的凝聚核心。
夏、商、周三代族別不同、發祥地各異,但都尊奉黃帝為共同祖先。直到魏晉以降,南下建立政權的北方少數民族還尊奉黃帝、夏禹為祖先。盡管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已經證明華夏民族並非來源於一個祖先,而千百年來人們卻一直把炎黃二帝作為中華民族始興與統一的象徵,不管走到哪裡,都自稱是炎黃子孫。這種發端於遠古而歷久彌新的觀念,成為不同地域的人們所共有的民族意識。
『叄』 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有什麼重要意義
一、重要意義:
1、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
2、有利於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加強相互了解,發展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關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建設和諧世界。
3、有利於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於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4、在現代,這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5、有利於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斷,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6、有助於綜合國力的提高.人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與時俱進、促進技術、文化等方面的發展。
二、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已經開始了文化交流的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交流日益加深,最終成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一部分。
三、位於亞洲大陸東部的中國,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逐漸由近及遠地與別國接觸聯系,進行文化交流。它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四、中國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度廣度各有不同,彼此所受對方影響深淺及產生的結果,也因國家與時代而異。但中國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是歷史的必然,而在與各國交光互影的漫長過程中,總的來看是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拓展資料:
1、鴉片戰爭(1840)至1949年,中國國際地位淪落,與外國的交往也不如過去之自由、平等而廣泛。但由於振興中國的需要,近百年來,中國學習日本及歐美,文化交流不論主動或被動,仍然頗為密切、廣泛而深入,超過以往各個時期。日本明治維新後,中國曾有學習日本的高潮。康有為變法,即以日本為藍本。
2、1905年廢科舉後,全國各地設立學堂,大都聘任日本人任教習,而赴日留學的青年更不計其數。他們通過日本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各種社會政治學說,馬克思主義最早就是通過日本刊物得知的。20世紀初中國的先進人物,幾乎都在日本受過教育,回國後在各領域發生很大影響。19世紀中國設立了同文館教授外文,翻譯西書。以後嚴復和林紓(1852~1924)所譯西方社會科學與文學名著風靡一時。西方基督教教士來華,布教之外也傳播西方文化。
3、19世紀時,中國已有少數留學生派往美國,但赴歐美國家留學的高潮,是在進入20世紀以後。留學生學習內容,比以前赴日所學遠為廣泛,政治、經濟、法律和理工農醫之外,不少人去學文學、哲學、歷史、教育以及繪畫、雕刻、戲劇、音樂等等,從歐美各國全面吸取西方文化。
4、中國各級學校制度仿效西方,西方教會也在中國創辦各類學校,文化交流滲透社會的許多方面。五四運動提出"民主""科學"後,歐風美雨鋪天蓋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也日益擴大。若以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與百年前鴉片戰爭前後相比較,思想、宗教、文學、藝術以及衣食住行、婚喪禮俗,等等,幾乎社會一切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這些變化有利或不利於中國社會的發展,都是與外國(主要是西方,先是通過日本,以後則直接)文化交流的結果。
5、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對中國的觀感雖有變化,但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則逐漸深入,對中國藝術的愛好不減當年。這一百年中外文化交流中佔主導的,卻始終是中國接受西方的影響。
6、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外文化交流進入了新的階段。
『肆』 舉兩例關於古代文明交流的歷史意義
促進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比如佛教的傳入
『伍』 結合史實說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自我完善發展的強大推力。從歷史上看,我國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在交融中和諧共贏,在每一次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後,都會產生更加強大的、比原來的民族更加優秀的群體,其結果都是形成更加強大的政權和更大范圍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
一是經濟的交流發展。驢、騾,小麥都是由少數民族經西亞傳入中原的,玉米、高梁(也是由少數民族傳入內地的,而游牧民族生活必需品則全部來自中原地區。中原的糧、絲、茶與游牧民族、漁獵民族的肉類、奶類、油類等產品,構成整個中華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產品。這種經濟上相互補充,互相依存的兼容性,必然形成經濟上的民族親合力,由此而產生政治上的凝聚力。
二是科學文化的進步。普通話的形成和發展歷經了遼南語、燕京語與通古斯語等語系的相互沖擊、吸收和錘煉。漢字也吸收了不同民族文字和宗教文化的內容。各民族通過文化及科學上的相互交流和促進,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和科學的發展。
三是各族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進。漢族的菜餚製作方法和以穀物為主的飲食結構,逐步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同樣由周邊民族地區傳來的磨面技術、燒酒製作技術也被漢族充分利用並得到了發展,從而豐富了各自的飲食文化。中原地區的磚、瓦結構的建築已被幾乎所有的民族接受並付諸實施,而由少數民族傳入中原的床、桌、椅等,又被各民族所喜愛並廣泛使用。
『陸』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是什麼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
1、中外文化交流對促進中華文化有重要意義。
一是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維護民族文化。
二是將中國先進文化推向世界,有利於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三是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四是有利於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
2、中外文化交流,有利於促進實際文化的共同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長期以來各民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是該民族得以生存、繁榮與發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3、文化交流既是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動力,同時也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樣化的內在要求。
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和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是整個人類社會寶貴精神財富和文明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6)交流歷史的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則:
1、堅持民族化,理性看待中外文化的差異。
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融合與文化的民族化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文化的民族化不僅包括對本民族文化的強調,也意味著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的對話與交流關系的認可。
2、堅持一元主導、多元並存,有效化解中外文化沖突。
充分了解並虛心學習發達國家與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就必須堅持一元主導、多元並存和共同發展的原則,力爭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國際語境下發展民族文化。
3、鼓勵和支持文化交流,推進民族文化振興。
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對話,它所強調的不是文化的單一化,而是多樣性的共存。因此,各個民族都應該為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協調共存、推進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各自的貢獻。
『柒』 中美正式建交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中美建交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結束了長期的對話,開始了兩國關系的新階段。
2.提高了兩國的戰略地位,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重大的意義。
3.有利於兩國的經濟、貿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
4.中國處於美蘇之間的關鍵性制衡地位,使中國戰略地位空前提高。
5.尼克松訪華,促使西方國家同中國建交,形成中國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捌』 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我借用宋神宗的話,「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玖』 陸上絲綢之路的背景,路線,物品交流,歷史意義
路上絲綢之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
海上絲路可分三大航線:
1、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朝鮮、日本。
2、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
3、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絲綢之路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9)交流歷史的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古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
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