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測你像哪個歷史皇帝

測你像哪個歷史皇帝

發布時間:2022-06-11 15:45:34

⑴ 可以測我以前是什麼皇帝和幸福指數的軟體是什麼

118

⑵ 常說的三皇五帝,究竟是哪三皇哪五帝

「三帝」和「五帝」是歷史神話人物「三帝」和「五帝」的合稱。原始意義上的三帝是指古代的三位皇帝(皇帝是黃帝、轉旭、胡、湯曜和虞舜)。五位皇帝中的第一位是黃帝。黃帝和炎帝都是熊紹典的兒子(俗語)炎帝在漢泉戰場上戰敗,皇室和五位不投降的皇帝被俘虜並殺死在佐魯營地。他們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的皇帝。他們有不同的意見。

一本解釋《史記》的古籍。它相當於歷史書的注釋。該書的作者和完成時間無法測試。焦點人物是中國的面紗。原始意義上的「三帝」是指古代三位皇帝的「三帝五帝」。仍然存在意見分歧。尤其是書面史料很少。大部分內容是通過口頭傳播的。三個「三帝」是什麼?誰是「五帝」,即原來意義上的皇室、皇室和皇室。

⑶ 歷史上著名的皇帝

始皇帝趙政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嬴姓,趙氏[3][4][5],名政(亦作「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又稱秦始皇帝。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稱之趙政(趙正)、秦王政為妥,但後世多稱之嬴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沛縣)人,漢族。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在秦末農民戰爭中,登高一呼,天下英雄雲集於其麾下,號稱「沛公」;前207年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咸陽,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在戰勝項羽後,定國號為「漢」);前202年劉邦在定陶城邊的汜水北岸稱帝,後建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農民起義領袖轉化而來的布衣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借農民反秦大起義的革命風暴登上歷史舞台,繼而又知人善任,拔出同列,削平群雄,最終戰勝了「一世之雄」的項羽,建立了強大的西漢王朝,不失為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漢武帝劉徹

漢世宗孝武皇帝即劉徹(前156年—前87年),字通,漢朝第七位皇帝,民族英雄,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
,文學家。漢族。漢武帝是漢景帝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的孫子、漢高帝的曾孫,太上皇劉太公的玄孫。其母是皇後王娡。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曾用年號: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後元、太始。謚號「孝武」,後葬於茂陵。《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正如歷史正劇《漢武大帝》所雲: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成為封建正統地位地位鋪平了道路。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宣儒並不等於棄法,法依然是漢武帝時期的最終裁決手段,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節始於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封狼居胥。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於百王」。武帝概況
晉武帝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字安世。晉朝第一位皇帝。政治家。河內溫縣( 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昭長子。曹魏末年,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相繼控制朝政。魏咸熙二年(265)。司馬炎繼位為丞相、晉王、大將軍,執掌全國諸軍事。
晉武帝
同年十二月,司馬炎篡奪政權,消滅曹魏。稱大晉皇帝 ,太康元年(280)滅東吳,結束了分裂長達半個世紀的三國時代。成為繼秦皇、漢祖、光武帝之後第四位統一全國的皇帝。在位期間,封同姓諸王,以郡為國,置軍士,希望互相維系,拱衛中央。
晉武帝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屢次責令郡縣官勸課農桑,並嚴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吳、蜀地區人民北來,充實北方,並廢屯田制,使屯田民成為州郡編戶。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晉武帝鑒於曹魏末期為政嚴刻,風俗頹廢,生活豪奢,乃「矯以仁儉」,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穀人五斛,免逋債宿負,詔郡國守相巡行屬縣,並能容納直言。還重視法律,親自向百姓講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並親身聽訟錄囚。但滅吳後,逐漸怠惰政事,荒淫無度。他為了鞏固皇權而大封宗室。然而諸王統率兵馬各據一方,晉武帝死後,諸王為爭奪中央權力,內訌不已,形成16年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
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541-604年),大隋帝國開國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被尊稱為天朝的「聖人可汗」。
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強大繁榮起來。他不僅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還使隋朝成為政權穩固,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文化發展,甲兵精銳,威動殊俗的強盛國家,史稱「開皇之治」。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由於隋文帝的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他被外國人看做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所仿照原形)和東京洛陽城,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等國的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隋文帝於西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
他在不長的時間內將中國重新置於一個政權治理下,外御強敵突厥、契丹,內令人民安寧生息,功業之偉大,連後世盛唐也沒有完全恢復隋朝的國土面積。
隋明帝楊廣

隋明帝
隋明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隋文帝楊堅次子,母文獻獨孤皇後。
隋明帝604年登基後,動用200多萬民力修建大運河,長城和洛陽城,並於大業八年(612年)徵集百萬軍隊攻打高句麗。隋明帝在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引發貴族大規模的叛變。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
唐太宗
(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人,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生卒時間: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52歲)
廟號:太宗
謚號:文皇帝(唐高宗加謚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加謚文武大聖皇帝、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歷史地位:民族英雄、天可汗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趙匡胤稱帝後,先後攻滅後蜀、南漢和南唐等割據政權。
趙匡胤統治時期,吸取唐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接受大臣趙普的建議,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武官的權力,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朝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問題。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會比較安定和公平,文學、哲學、美術、科技、教育等也比較發達。但重文輕武的結果也導致宋朝軍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戰爭多以敗仗收場。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與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得年49歲。關於趙匡胤的死,《續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
北宋除趙匡胤外,其他皇帝為其弟趙匡義(宋太宗)的後代;而南宋除宋高宗外,其他皇帝為趙匡胤之後代。趙匡胤之子趙德芳的後代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後代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幼主。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又稱成吉思可汗,蒙古族,蒙古帝國奠基者、政治家、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孛兒只斤氏,奇渥溫姓,乞顏(起延)部人。而按照蒙古起名傳統,鐵木真全名應為奇渥溫·孛兒只斤·鐵木真。1271年元朝建立後,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謚號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在他眾子中,最為著名的四位分別是術赤、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術赤和察合台為國主,欽定窩闊台為繼承人。成吉思汗死後,拖雷自動退出繼承人的選拔、擁護自己的三哥。征服中國金朝後,拖雷去世。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朱元璋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通過廷杖大臣、廢宰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勛)等諸多辣腕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於朱元璋在位期間的這些舉措,使得大明朝276年時間內,無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宦官也沒有形成唐末的氣候,黨爭現象亦未形成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

⑷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為何各個皇帝都長著差不多的一張臉

我覺得這不是一個絕對的事情,我認為每一個皇帝的長相都不一樣,畢竟龍生九子還各有不同的呢,更別說本來就沒有什麼關系的帝王了。

但是事情並不是絕對的,總會有另一種解釋的角度,比如說我們在畫像當中了解到這些皇帝的長相,大部分都是相似的,因為對於古代的畫師而言,他們的繪畫技藝有可能沒有那麼高超,所以在給皇帝畫自畫像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畫一個大概的輪廓,如果那個皇帝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話,基本上畫出來的效果都差不多,所以也就形成了現在我們認為的這種局面。

⑸ 中國最牛的3個皇帝: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你最看好哪個

漢武帝 第一,漢武帝實施了一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和發展。

漢武帝剛剛登上皇帝寶座時,由他的祖母竇太後掌握大權。公元前135年,竇太後死去,漢武帝開始把一切大權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首先打擊了外戚丞相田■,然後加強了他身邊收轉文書的尚書、中書的地位,使丞相成為有名無實的職位。自此,中書和尚書成了中央發號施令的機構。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徹底解決藩國問題,他命令藩王們不能把封地僅僅傳給繼承王位的長子,還必須劃出一部分來分封給其他幾個兒子,並且互不統屬。這樣一來,藩國的土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後來就無法與中央對抗了。這是漢武帝的聰明之舉。

漢武帝還加強了原有的監察制度,並建立了一套選用官吏的新制度。他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命令各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人,並用「公車上書」的辦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給皇帝建議國事,意見合乎治國要求的,就根據上書人的特長授給官職。

第二,漢武帝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董仲舒認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來管理人民的,上天給了他統治人民的權力,絕對不能違反。這種說法正好迎合了漢武帝的心意,漢武帝便採取這種思想來做統治思想和維護封建制度的工具。在舉行測試的時候,漢武帝對其他各派學說的人一概不取,獨取儒生。於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學說,士人都變成了儒生。

第三,漢武帝出兵抗擊匈奴,使西漢王朝的政權更加鞏固,國家更加統一,為西漢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從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作戰,最後取得了抗擊匈奴的全面勝利,充分體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漢武帝還用大量移民的辦法來充實邊防,發展生產。

第四,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公元前138年,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聯合大月氏共同防禦並打擊匈奴勢力。公元前119年,張騫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隨後,中亞、西域各國以朝貢為名,經常到長安訪問和貿易。中國和西域各國之間的人員和貿易往來,從西漢開始,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續了1000多年。

第五,漢武帝開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數民族和漢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漢武帝使越族三個部落歸屬漢室後,把他們遷移到長江、淮河、南海等地,與漢族人民長期共居,彼此逐漸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來沒有完成的「大統一」局面。漢武帝在開拓西南地區的過程中,把鐵制生產工具和較高的漢族文化傳到這些地區,或多或少地破除了這些地區的閉塞性,推動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六、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漢武帝在位時修建了漕渠、白渠、龍首渠,還在秦朝開成的鄭國渠旁邊開了6條輔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數萬士兵堵住了黃河決口。經過這次治理,黃河下游大約有80年沒有鬧過大水災。

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屯圍、屯墾等發展農業的重大措施。他還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農具,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總之,漢武帝在位期間,充分施展了他的雄才大略,把西漢王朝推向了極盛階段。

⑹ 你最欣賞中國歷史上的哪個皇帝為什麼

在中國皇帝中,子龍欣賞漢光武帝。理由:一個國家在衰亡之際,能夠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救國於為難,拯民於水火。這樣的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劉秀就是這樣一個蓋世英雄。 劉秀於更始三年(公元25年)夏,在鄗縣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鄉內)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次年定都洛陽,建立東漢政權。劉秀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繁榮局面,史稱「光武中興」。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大家想到的肯定是三皇五帝,楚霸漢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明太祖,康乾盛世。但對東漢開國皇帝,神武不可測,允冠百王的劉秀卻知之甚少。這位廟號世祖,溢號光武帝的劉秀名氣顯然不如前面所提的幾位皇帝和那些著名的亡國之君。但在作為方面絲毫不遜色。 劉秀在河北地方勢力的支持下,在建武元年,30歲時稱帝,採用先關東後隴蜀的策略,用13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國。重建了漢王朝。建國後,又輕徭薄賦,解放奴裨,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又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歷史上稱他統治的時期為光武中興。 歷史上的皇帝中,秦皇嚴酷,唐宗好色,宋祖貪杯,明祖嗜殺。而光武身上卻沒有這些讓後人印象深刻的特色東西。 光武帝和漢高祖 漢高和光武無論在為人和取天下的過程方面,完全是兩種不同風格。漢高為人豁達大度,多大言,少成事。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產作業。見到秦始皇的車仗,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光武正好相反,性格內斂謹慎。性勤於稼穡。看到蔡少公通過圖讖推算劉秀將為天子。光武戲曰:「何用知非仆耶?」 漢高取天下多靠別人之力,蕭何,韓信對他作用極大,張良,陳平雖然不如蕭韓,但對高祖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光武恰好相反,主要還是自身之力。手下28將中只有鄧禹作用大些,但也未到舉足輕重的地位。劉邦的班底之強,只有有唐太宗可與之媲美。而光武帝的手下和高祖比起來平庸了很多。連良,平之輩都沒有。可這更襯托出光武帝的強大。 對待儒生,高祖不學無術,瞧不起讀書人,動甄用儒生的帽子撒尿。光武本人就是太學生出身,(在開國君主中,劉秀是學歷最高的)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漏逸。先是,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自是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趙翼說,高祖手下功臣多是亡命之徒,而光武手下諸將都有儒者氣象。 高祖和光武的個人能力比較 漢高智勇俱劣,光武文武雙全。南宋葉適的評價較為公允,光武材過諸將以氣柔之,高祖才不及諸將以氣挫之。韓彭瞧不起漢高,但如果他們和光武一個時代卻未必就瞧不起光武。在軍事上,劉秀手下的統兵大將馮異,吳漢,鄧禹在戰術方面都得到過光武的指點,而東漢名將之一的馬援在討論軍事方面也總和劉秀相同。「伏波論兵,與我意合」。 而劉邦卻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倒是犯了錯誤得到張良的提醒,沛公引兵過而西。張良諫曰:「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漢高在軍事史上能留下他名字的就是彭城之戰,60萬大軍被項羽2萬軍隊殺得大敗。而光武的昆陽之戰確是歷史上不多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漢高兩次突然到韓信的軍中收其軍權,這其實也是心中無自信的表現,而光武卻長期讓馮異,寇詢,吳漢等率軍在外,獨當一面。至於最後漢高殺韓彭,逼蕭何自污才能活命和光武厚待,恩養功臣又豈能相比。和光武比,漢高的能力只剩下知人善用了。但韓信就在身邊他也沒有發現。知人善任也要打折扣了。其實漢高最大的優點就是從善如流。自己沒能力,好話再不聽那就更糟拉。 至於說個人品德方面漢高和光武差得更遠,漢高更遠遜於光武,漢王敗,不利,馳去。見孝惠、魯元,載之。漢王急,馬罷,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卒得脫,而致孝惠、魯元於豐。連自己親生的兒女都不要拉。而劉秀呢,漢兵敗小長安,諸將多亡家屬,光武單馬遁走。遇女弟伯姬,與共騎而奔。前行復見元,超令上馬。元以手捴曰:「行矣,不能相救,無為兩沒也。」 待人方面,劉邦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並且把自己的部下比為獵狗。而劉秀待人推心置腹。 後人為何認為光武不如漢高 很多人認為光武重建漢朝或多或少是借了劉邦的光。但要看到光武漢室宗親的身份也是雙仞劍,「劉秀在關中處處被人輯,劉秀在河北處處被人抓。」而且東漢初年的割據勢力,或多或少都和劉氏有點關系,更始,赤眉,劉永都是正牌宗室,血統比劉秀還近支(劉秀的祖先是景帝的庶子長沙王劉發,舂陵 這支在長沙王這支里是比較遠的,劉秀的家族在舂陵里還是遠支,所以血統是很遠的)而王郎,盧芳也自稱是漢室之後。所以這一方面對大家幾乎是公平的。 高祖只用了6年就統一了中國,而光武用了13年。如果以此認為漢高強於光武那也很可笑。漢高出關後,唯一勁敵就是項羽,而光武的對手,赤眉,劉永、張步、董憲、隗囂,公孫述等,對手很多。高祖被封為漢王入漢中後尚有兵3萬人,而光武單車空節去河北,王郎造反,河北只有兩個郡支持劉秀,其餘都尊奉王郎。劉邦討伐項羽有諸路諸侯相助,而光武卻只有河內一地為根基。而且項羽也只是在戰術方面比較突出一些,別無所長。假使讓劉邦帶著雲台28將,和赤眉,隗囂,公孫述等交手,劉邦能否一統也成問題。 後趙石勒的一席話。勒笑曰:「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朕當在二劉之間耳,軒轅豈所擬乎!」 石勒輕視劉秀,這也很正常,畢竟連光武帝的哥哥也小看自己的弟弟。這個石勒大言不慚,吹牛的工夫確實不錯,他自己連個祖逖都對付不了,還要自比韓彭,也就一割據的水平。石勒為何抬高漢高,其實石和漢高有些方面很相似,他自己就是個老粗,光武的文武全才,自然不是他所能仿效的。所以自然要抬高自己的FANS。 唐太宗和漢光武帝 唐太宗擒建德,降世充,一下擊敗兩個勁敵,掃平河南。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右者,此言非虛。貞觀之治對後世的影響力顯然也大於光武中興。看兩唐書和通鑒不能不承認唐太宗是前無古人的明君,當然太宗實錄的上部在唐太宗的生前就修好了,並且李世民也也親自過目了。唐宗和光武都是個人能力出色的皇帝。都屬於拿破崙那種類型的人物。但唐宗的軍事和政治才能顯然又要強過光武。而唐宗的對手竇建德,王世充,薛仁杲等顯然要比公孫述,隗囂,張步等難對付。 大軍西上賈胡堡,隋將宋老生率精兵二萬屯霍邑,以拒義師。會久雨糧盡,高祖與裴寂議,且還太原,以圖後舉。太宗曰:「本興大義以救蒼生,當須先入咸陽,號令天下;遇小敵即班師,將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此為賊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納,促令引發。太宗遂號泣於外,聲聞帳中。高祖召問其故,對曰:「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須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而止。 同樣的事情,劉秀也碰到了。諸將見尋、邑兵盛,反走,馳入昆陽,皆惶怖,憂念妻孥,欲散歸諸城。光武議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強大,並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勢無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陽即破,一日之間,諸部亦滅矣。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反欲守妻子財物邪?」諸將怒曰:「劉將軍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會候騎還,言大兵且至城北,軍陳數百里,不見其後。諸將遽相謂曰:「更請劉將軍計之。」光武復為圖畫成敗。諸將憂迫,皆曰:「諾」。 這體現了兩人處事方法的不同,王船山評價光武,昆陽之戰,光武威震天下,王業之興肇此矣。王邑、王尋之師,號稱百萬,以臨瓦合之漢兵,存亡生死之界也。諸將欲散歸諸城,光武決迎敵之志,諸將不從,臨敵而撓,傾覆隨之。光武心喻其吉凶,而難以曉譬於群劣,則固慨慷以爭、痛哭以求必聽之時也。乃微笑而起,俟其請而弗迫與之言,萬一諸將不再問而遽焉駭散,能弗與之俱糜爛乎?嗚呼!此大有為者所以異於一往之氣矜者也。 唐宗和光武都能不殺功臣,但光武不殺降,對降主都能保全。而唐宗在王世充投降後,殺王手下多人,又將俘獲的竇建德斬殺,造成河北竇的余部不肯歸降,奉劉黑闥為主,又花費了很多氣力才平定河北。 凌煙閣24傑和雲台28將 確光武的 雲台28將基本上都是武將 而唐宗的凌煙閣的24位文武都有,凌煙閣24人的才能顯然要強於雲台諸位。以唐宗的才能加二李,房杜在中國任何一段歷史時期都能統一中國,李世民的班底在中國歷史上只有漢高能與之貔美。但雲台28將里只要和皇室有親戚關系的都沒被列入,如光武的表兄來歙功勞很大,最後也未被列入。舉賢不避親,但最後論功行賞時讓自己的親屬下來,把機會留給別人,光武的這份胸襟實在難能可貴。凌煙閣的24位,第一個就是唐太宗的大舅子長孫無忌。真看不出這個傢伙有什麼功勞,估計都是見不得光的(就是在奪位過程中給唐宗出了不少主意,史書上當然不會有記載的)。這件事上只能說唐宗任人唯親。 唐宗武功遠勝漢武,滅突厥。但晚年迷信武力,親征高麗結果遭到慘敗。其實李世民根本不用親征,派李世勛率一偏師即可。執政的後期昏招不斷,和光武立了漢明帝這位優秀的皇帝相反,唐宗立了個最差的繼承人。而且在魏徵死後的態度,也說明他的小氣。 明太祖和漢光武帝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明祖,就是暴。誠然,明祖確實是英雄,但其太過殘暴。嗜殺成性。形容光武就是柔字了,以柔術取天下,又以柔術治天下。明祖曾說,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不知明祖說他不嗜殺人愧不愧心,不殺降,優待降主,在打天下時是不亂殺人,但治天下就把以前沒殺的人全都補上了。胡藍案,空印案,數以萬計的人死於非命。光武在度田事件中也殺了許多違法的官員,但沒有象明祖那樣打擊面那麼大,株連那麼多。更不會濫殺無辜。明祖和光武都屬於那種內斂的人,但明祖明顯疑心重,在晚年誰也不信任。而光武則心胸比較開闊。 劉基說明祖,宋元因為寬縱而失天下,亂世當用重法。明祖納之,明朝立國前後就開始嚴刑峻法。同樣的情況,光武也碰到了。統(梁統)在朝廷,數陳便宜。以為法令既輕,下奸不勝。宜重刑罰,以遵舊典。但光武卻沒有採納他的意見。這可能也和明祖,光武為人,性情,風格不同吧。 光武和明祖都重用自己的老鄉,光武的28將大多是南陽,穎川人,河南集團。明祖的21功臣多是淮西人。地域性都比較突出。28將最後都能善終,而21功臣除了早亡的,好多隻是因為一點小小的過失,而被明祖處死。如,馮勝,傅友德。 明祖和光武還有一點相似,就是取天下的最後一步都是四川。劉秀最後滅公孫述,朱元璋最後收拾明升。夏被明滅後,明升手下的大將丁世珍被自己手下的小卒殺了,小卒來邀封。但明祖卻沒兌現封賞。因為,為人手下,殺主來歸,不忠。他(明祖)這么做其實就是不想鼓勵這種事。看得出明祖是個很傳統的中國人。對忠孝仁義很在意。光武時,漁陽彭寵反叛,彭的家奴殺彭夫妻,提著首級來降。劉秀猶豫再三,封彭的家奴為不義侯。這件事的處理上光武確實不如明祖。但關於光武處理此事,後人的評價明祖肯定是知道的。 明祖和光武一樣,都想集中權力,使大權不旁落。光武是雖置三公,事歸台閣。就是架空三公,把權力控制在尚書台一些低級別官員手中。尚書台的官員直接向皇帝負責。明祖更是一刀切,乾脆就把丞相廢了,還不允許子孫後人恢復。這兩位其實都是擔心權臣篡權。只不過劉秀是利用外戚防宗室和權臣,而朱是利用同姓藩王防權臣。但他們改的制度其實都是對君主能力要求比較高的,可這二位都沒想到,後漢3代之後全是娃娃皇帝,明在宣宗後除了孝宗外,一堆懶皇帝。結果祖先的心血都白費了。 明祖的最大過失不是殺人,而是在驅逐蒙古人後,未能恢復宋朝的開明專制。他統一後,建立了錦衣衛,實行特務統治。並且發明了密折制度,允許大臣們告密。又天才地發明了廷杖這種制度,用來羞辱讀書人,大臣。開中國文字獄的先河。重農抑商,對外關系厚往薄來(就是人家進貢一點東西,回賜給對方好多東西),最早提出反對奇技淫巧的人,又下禁海令。明祖創建的好些制度,被明清兩代延續貫徹使用,即使在今天還有那時的影子。 明祖對中國此後幾百年的影響極大,也極壞。顯然他的地位不能高過光武。

⑺ 為什麼我的名字測試我的前世是皇帝

如果你信就別問為什麼?如果不信也別問,因為只是種游戲。

⑻ 我在開心網上測試前世,他說我前世是苦力,為什麼啊,我怎麼總覺得我的前世是明朝皇帝呢

哄人玩的小把戲而已,何必當真。

你不會以為你是崇禎那位悲情皇帝吧?!

⑼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測字皇帝是誰

談到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測字皇帝,人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魏武帝曹操(嚴格地說,曹操不算皇帝,他是在死後才被其大兒子曹丕追封為皇帝的),因為有關曹操測字的故事實在流傳太廣了。故事之一:曹操曾送給眾人一瓶酪,瓶蓋上寫了個「合」字,大家不解其意。曹操的主薄楊修見了,說,魏王叫大家一人一口酪,吃,別客氣。故事之二:還有一回,那是曹操當宰相時,有一天,他親自去看相府的施工情況,在大門上寫了個「活」字,工頭百思不得其解。楊修時任相府秘書,工頭來問他,楊修說,這還不簡單,宰相是嫌門太大了,趕快改小一點。如果說曹操稱得上測字四段的話,那麼他比起測字九段的高洋來說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有人曾計算過,從秦朝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長達二千一百多年間,傳統史籍中認可的,有生卒年月可考的皇帝有二百一十二位,在這其中要推出最著名的測字皇帝就非高洋莫屬了。北齊文宣帝高洋在中國歷代皇帝中並沒啥名氣,但他卻是個名符其實的測字皇帝,其測字的技巧確實達到了出神入化,令人簡直難於置信的程度。公元550年,高洋廢東魏,建立了北齊。開國皇帝高洋當然要給自已創建的王朝起個大吉大利的新國號,他讓大臣們議一議。有人提議名叫天保,讓老天爺保佑北齊萬年萬年萬萬年吧。眾人齊聲叫好。高洋卻說道,好是好,可這「天保」兩字拆開來不就是「一大人只十」嗎,你們是笑我在位只有十年啊。高洋一向喜怒無常,荒淫殘暴,平時他就常將煮殺人的大鍋,肢解人的長鋸、銼、礁等刑具擺在庭中,喝醉了酒之後,就以殺人取樂。左右大臣無故慘遭屠殺的有多人。有一次,就連丞相楊愔也差點被他用刀捅去上腹的皮。這時眾大臣都嚇得跪地求撓,誰知高洋卻哈哈大笑說,沒事,沒事,這是天意,不怪你們。我有十年皇帝做就不錯了。 有意思的是,高洋不但知道自已在位幾年,甚至連何年何月何日要壽終正寢也曉得。有一年,高洋帶著美若天仙的皇後李祖娥上泰山,在岱廟的天貺殿向老道問卦。高洋問,你看我有多少年的天子位可坐?老道不暇思索地說,三十。高洋面露喜色地對皇後說,你看,老道也說我只有十年的時間了。皇後不解道,老道不是說三十嗎?高洋解釋道,這三十是指十年十月十日,三個十加起來不就是三十嗎。後來,高洋果然在天保(公元五五九年)十年十月得了暴病,食不能下咽,餓了三天,就在十日這一天病逝。 更有意思的是,當太子高殷將入學時,高洋特請國子監愽士邢子才替他起個字型大小。邢子才思索再三,得意地說,字正道,人間正道是滄桑嘛。誰知高洋一聽大叫,糟了,正字是一止,我兒子恐怕很難繼承大統了。邢子才嚇得魂不附體,慌忙懇求重新起字型大小。高洋喟然長嘆,不用了,這是天意,就是改了也枉然。高洋環視眾臣對他的同母弟常山王高演說,阿演仔,我要是現在殺了你,師出無名,反而落個千古罵名。只求你日後手下留情,要篡位就篡位,可不要亂殺無辜啊。高演一聽跪在地上磕頭不止,連說,不敢,不敢。高洋死後,高演位至太師,矯詔殺了他的侄子,年僅十七歲的高殷和尚書令楊愔,果然如高洋所料。 話說候景在梁作亂失敗後,將傳世玉璽交給侍中趙思賢讓他轉交自已的屬下,趙思賢見候景東山再起無望,便將玉璽送給新主子北齊南兗州剌史郭元振作為投靠的見面禮,郭元振又上交頂頭上司辛術,幾經周轉玉璽終於落到了高洋的手中。一日,高洋問眾大臣,你們說說看,為何候景已經得到了傳世玉璽結果還是保不住天子的寶座?諸臣無言以答。高洋破解道,候景曾對他的部下說過,你們要知道我候姓的人字旁不是作人看,要作人主看。不錯,候景確實是當上了天子,可他忘了不能光看候姓還要同名字景連在一起看,候景兩字拆開來就是「小人百日天子」。所以他的天子寶座屁股還沒坐熱就滾下台了。我算了一下,他以辛未年十一月十九日攻破建康,篡位成功,到壬申年三月十九日兵敗,總共是一百二十日。而候景在三月一日便離宮前往姑孰,剛好在宮殿只住了滿百日。眾臣聽了無不欽佩高洋的神機妙算。

閱讀全文

與測你像哪個歷史皇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