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安曾經是中國古代第一帝王之都,為什麼現在卻默默無聞了
西安,十三朝古都,中國古代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唐朝之後這座古都似乎就在歷史上風光不再,一系列的災難將這座城市的元氣消耗殆盡,最終成為人們永遠的回憶。
1.自然災難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曾經也是水草豐美,物產豐富。古代城市的建立對於自然條件的要求比較高,西安脫穎而出正是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的優越。可是人們的一千多年的過度開發導致悲劇的發生,水土流失嚴重,洪水、旱災、蝗災、地震洶涌而至,黃土高原正逐漸變禿,附近的自然環境已經變得十分惡劣,並不適宜將都城坐落在這里,很多文明都是因為過度開發導致覆滅,我國地大物博還不至於顛覆,但西安無論如何已經不適宜建都了。
不過如今的西安又有了新跡象,向著現代化大都市邁進,希望他們建設得越來越好,讓人們能通過古都了解到更多歷史與文化寶藏。
⑵ 西安的歷史文化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建國以來,世界上已經有200多位國家首腦和政要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跡,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鍾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佔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毀,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1921年馮玉祥第一次督陝,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場)修改房屋,駐扎軍隊。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湧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⑶ 西安有超過多少年的歷史
西安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0萬年到115萬年的藍田人。西安建城於周文王時期的公元前12世紀。
藍田人遺址屬舊石器時代,位於西安市東南藍田縣公王嶺和陳家窩兩地。 1963年在陳家窩村厚30米的紅色土層底部發現了一個老年女性的下頜骨化石和牙齒10餘枚;1964年5月,又在藍田縣城東20公里的公王嶺紅土層底部的鈣質結核土中,發現了一個基本完好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和一批古生物化石,舊石器等。
建城歷史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由周文王營建,建成於公元前12世紀,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13 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四個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
⑷ 概述西安的歷史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長安縣灃水中游西岸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一年,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是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是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西周歷12代約300年,公元前771年亡於犬戎。�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西周厲王十分殘暴,將原來國人(平民)可以自由利用的山林川澤收歸國有,禁止國人利用。國人對此強烈不滿,怒罵譴責,沸沸揚揚。周厲王遂命衛國神巫監視國人。公元前841年,終於爆發了國人暴動。國人沖進王宮,厲王倉皇逃走,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厲王奔彘後,朝政由周公、召公共管,史稱"共和行政"。共和行政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國確切的不間斷紀年的開始。�
秦遷都櫟陽
【秦遷都櫟陽】秦獻公二年(前383),將都城自雍城(今寶雞市鳳翔)遷至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鄉)。公元前356年,商鞅在此主持變法。公元前349年,秦孝公將都城由此遷咸陽。�
秦建阿房宮
【秦建阿房宮】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大規模地修建離宮別館。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渭河以南上林苑中的朝宮開始營建。由於工程過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前殿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可以容納萬人,四周修有"閣道",向南直抵終南山,向北跨過渭水,與咸陽相接。秦始皇又收天下兵器,熔鑄成十二金人(銅人)立於殿前。前殿的東、西、北三面築有城牆,稱為"阿城"。始皇死後,二世胡亥又繼續了這項勞民傷財的巨大工程,直至秦亡,尚未全部竣工。項羽進關中後,將其付之一炬。�
鴻門宴
【鴻門宴】公元前206年,項羽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市東北)攻破秦軍,進駐鴻門(今臨潼區東北)。此前,劉邦已由武關(在今藍田縣)入關中,接受秦王子嬰投降,駐軍霸上(在今西安城東灞橋區)。按當初楚懷王心與二人的約定,劉邦當以先入者為關中王,但考慮到項羽的驕橫和強大勢力,劉邦只好應邀前往拜會項羽。席間,項羽謀士范增曾數次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不聽。范增又命部將項庄在席前舞劍,以助興之名,借機刺殺劉邦,未遂。劉邦在張良和樊噲的幫助下脫險,逃回霸上。這是楚漢之爭的轉折點。此後劉邦厲兵秣馬,最終擊敗項羽;而項羽也因"放虎歸山"而自食惡果。�
漢高帝定都長安
【漢高帝定都長安】漢高帝六年(前201)五月,劉邦在擊敗項羽之後,都洛陽。婁敬、張良等人認為關中是形勝之地,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建議建都關中。劉邦即採納此建議,遷都於櫟陽(今閻良區武屯鄉)。翌年又將都城由櫟陽遷至長安。西漢歷12代208年,公元8年亡於新莽。�
西漢建長安城
【西漢建長安城】漢高帝五年(前202),西漢開始營造長安城。漢高帝命丞相蕭何主持營建工程,在秦興樂宮基礎上興建了長樂宮(皇宮),以秦章台為基礎修建了未央宮。惠帝時期,曾兩次征發京兆、馮翊、扶風三郡30餘萬人建築城牆,歷時4年完工。漢城為不規則的方形。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故稱"斗城"。城內宮廷官署與民居雜處,有九條主街干線互為經緯。漢武帝時期,又修築了桂宮、北宮、明光宮和建章宮,並在城西開辟了上林苑,開鑿了昆明池。當時長安面積36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一大都市。漢長安城在漢以後屢遭破壞,又不斷修葺,曾作為新莽、東漢(獻帝)、前趙、前秦、西晉(愍帝)、後秦、西魏、北周和隋的都城,隋建大興城後圈在宮苑之內,宋以後廢棄。�
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張騫應募從長安出發,出使西域,尋找被匈奴驅逐西遷的大月氏以牽制匈奴。元朔三年(前126)張騫由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返回長安。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5年陪同烏孫(今新疆伊犁河和中亞伊塞克湖一帶的古部族)使者數十人返回長安,拜為大行。從長安通往地中海東岸全長7000公里的"絲綢之路"從此開通,成為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對中西文化交流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長安太學建立
【長安太學建立】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丞相公孫弘等奏准建太學,為五經博士(即老師)設弟子50人,在長安城南安門外(今蓮湖區大土門北)修築太學校舍,這是中國最早的國立最高學府。�
新莽定都長安
【新莽定都長安】西漢居攝三年(8)十一月,王莽即天子位,定都長安,改國號為新。翌年正月,改長安為常安。�
劉玄稱帝
【劉玄稱帝】新地皇四年(23),綠林軍諸將擁立西漢宗室後裔、河南南陽大地主劉玄為皇帝,國號"漢",年號"更始"。公元24年,更始政權機構由洛陽遷至長安。更始三年(25),劉玄被赤眉軍絞殺。�
東漢獻帝遷都長安
【東漢獻帝遷都長安】東漢初平元年(190)正月,袁紹、袁術自渤海起兵,發動關東各州郡,組織聯軍,進討董卓。董卓在陷於關東各州聯軍和黃巾軍兩面夾攻的威脅之下,殺弘農王(少帝劉辯),挾獻帝遷都長安。臨行前,燒毀洛陽宮室、官署、民居,以步騎驅使人民西徙長安。�
西晉愍帝即位長安
【西晉愍帝即位長安】晉建興元年(313)四月,皇太子司馬鄴在長安即皇帝位,是為晉愍帝。建興四年(316),愍帝被劉曜殺害,西晉滅亡。�
劉曜遷都長安
【劉曜遷都長安】前趙光初二年(319)四月,匈奴族人劉曜由蒲子(今山西隰縣)遷都長安。六月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後趙太和二年(329)為羯人石勒所滅。�
前秦建都長安
【前秦建都長安】前秦皇始元年(351),氐族人苻健在長安稱天王大單於,國號大秦,史稱前秦。後秦建初元年(386)為姚萇所滅,歷時35年。�
後秦建都長安
【後秦建都長安】後秦建初元年(386)二月,羌人姚萇在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秦,史稱後秦。旋改長安為常安。永和二年(417)滅亡,歷時31年。�
赫連勃勃在常安稱帝
【赫連勃勃在常安稱帝】東晉義熙十四年(418)十一月,匈奴族人赫連勃勃進入常安,十二月在霸上即皇帝位。翌年返統萬城,以常安為南台,由其子赫連王貴鎮守。�
西魏定都長安
【西魏定都長安】北魏永熙三年(534)閏十二月,大丞相宇文泰毒殺孝武帝。翌年立南陽王鮮卑族人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文帝,定都長安。公元557年滅亡,歷時23年。�
北周建都長安
【北周建都長安】北周閔帝元年(557)正月,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在長安代西魏稱天王,改國號為周,是為北周孝閔帝。至大象二年(580)楊堅受禪稱隋,歷時23年。�
隋建都長安
【隋建都長安】北周大象二年(580),掌握朝政大權的相國外戚楊堅脅迫北周靜帝宇文闡禪位,改國號隋,以長安為都。�
隋建大興城
【隋建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而且宮室形制狹小,不能適應新建的統一國家都城的需要。加之幾百年來城市污水沉澱,壅底難泄,飲水供應也成問題。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開皇二年(582)正月,命宇文愷負責設計建造新城--大興城,翌年三月竣工。宇文愷參照北魏洛陽城和東魏、北齊鄴都南城,把龍首原以南的6條高坡視為乾之六爻,並以此為核心,作為長安城總體規劃的地理基礎。"六坡"是大興城的骨架,皇宮、政權機關和寺廟都高高在上,與一般居民區形成鮮明對照。岡原之間的低地,除居民區外,則開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大興城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增大了立體空間,顯得更加雄偉壯觀。大興城的平面布局整齊劃一,形制為長方形。全城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完全採用東西對稱布局。外郭城面積約佔全城總面積的88�8%,居民住宅區的大幅度擴大是大興城建築總體設計的一大特點。�
創立科舉制
【創立科舉制】隋開皇十八年(598),文帝命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大業三年(607),煬帝詔以十科舉士,標志著科舉制度的確定。唐代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分為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每年考試,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童子八科;制舉則是根據需要由皇帝自定名目選考,有文辭清麗、博學通藝、武足安邊、軍謀越眾、才高未達等科。�
李淵反隋稱帝定都長安
【李淵反隋稱帝定都長安】隋大業十三年(617)二月,太原留守、唐公李淵起兵反隋。其子李世民佔領關中渭北,弟李神通、女平陽公主在今戶縣起兵,佔領今周至等縣。婿段綸在藍田起兵響應。十一月克大興城,立隋文帝孫楊侑為隋恭帝,自為大丞相,進爵唐王。翌年在大興城太極殿稱帝,建立唐朝。�
唐建長安城
【唐建長安城】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唐高宗永徽五年(654),曾兩次整修外郭牆,在東、西、南三面9個城門上修建起高大城樓。龍朔二年(662),高宗又命人對大明宮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年(714),又在外郭城東面春明門內的隆慶坊營建興慶宮。此外,唐玄宗和憲宗分別於開元十四年(726)、開元二十四年(736)和元和十二年(817)在外郭城東、北兩牆外面修築了3段與之平行的城牆,名為"夾城"。�
王孝通撰《緝古算經》
【王孝通撰《緝古算經》】唐武德八年(625)五月,王孝通撰《緝古算經》在長安成書,這是中國現存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
第一批日本國遣唐使到達長安
【第一批日本國遣唐使到達長安】唐貞觀五年(631)十一月,日本國舒明天皇派遣以犬上御田鍬為大使、葯師惠日為副使的第一批遣唐使團到達長安城。此後,到唐昭宗乾寧元年(894)的264年中, 日本國共派出13次遣唐使團。�
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唐貞觀十四年(640),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相國祿東贊來長安,以黃金5000兩、珍寶數百件作聘禮,請求和親。太宗以宗室女為文成公主,許配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入藏使漢族高度發展的文化與生產技術得以輸入吐蕃。�
玄奘天竺取經著《大唐西域記》
【玄奘天竺取經著《大唐西域記》】玄奘俗名陳?,13歲時被隋朝廷破格錄取為僧,15歲隨兄西抵長安。以後又遍訪名師。25歲時再到長安,已成為佛學後起之秀。他精通《經藏》、《律藏》和《論藏》,被譽為"三藏法師"。他發現諸師之說各有淵源,但隱顯有異,莫知所從。於是決心赴印度取經,請求西行,但遭到朝廷拒絕。玄奘不屈,於貞觀三年(629)毅然私自離開長安,時年28歲。玄奘從涼州出玉門關沿絲綢之路冒死出國。途中歷盡艱險,九死一生,但他百折不撓,歷時4年,穿越數十國,終於抵達天竺(今印度)那爛陀寺。玄奘在此苦讀5年,成為第一流學者。貞觀十九年(645)攜帶657部經書返抵長安,長安數十萬眾夾道歡迎。此後玄奘先後在長安最大的皇家寺院弘福、慈恩、西明諸寺譯經傳教,創立唯識宗。他在宰相房玄齡的幫助下,從全國選出20名高僧參與譯經,歷時19年,譯經74部,1335卷,1300萬字,在中國譯經史上前無古人,成為古代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玄奘還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筆錄,寫成《大唐西域記》12卷,記述親身經歷的110國和聽聞28國的情況,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中亞及中國西北古代歷史的重要文獻,現已被譯成多國文字,成為廣泛流傳的世界不朽名著。玄奘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明朝吳承恩據傳說寫成著名章回小說《西遊記》,玄奘(唐僧)也因此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
頒布《新修本草》
【頒布《新修本草》】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唐朝廷頒布蘇敬等編撰的《新修本草》,載葯850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葯典。�
劉知幾撰《史通》
【劉知幾撰《史通》】 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史學家劉知幾撰《史通》20卷在長安成書。這是中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
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制定《大衍歷》
【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制定《大衍歷》】 自唐開元十三年(725)開始,僧一行(張遂)率領一個科學考察隊實測滑州白馬(滑縣)、汴州太岳台(開封市)、許州扶溝(扶溝縣)、豫州上蔡武津館(上蔡縣)一線緯度,得出了子午線一度為351�27唐里。開元十五年(727),僧一行編成《大衍歷》,糾正前代歷法中的許多錯誤,是這一時期歷法的集大成者。�
安史叛軍攻陷長安
【安史叛軍攻陷長安】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安祿山叛軍攻入長安,大肆搶掠財物,殺戮百姓。長安城受到破壞。次年,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率兵在回紇的幫助下,收復長安。�
杜佑撰《通典》
【杜佑撰《通典》】 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宰相杜佑撰《通典》200卷在長安成書,是為中國第一部記載歷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專史。�
賈眈繪《海內華夷圖》
【賈眈繪《海內華夷圖》】 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宰相賈眈在長安繪成《海內華夷圖》。用100里1寸開方,朱、墨兩色分注古今地名,創中國沿革地圖製法的先例。�
二王八司馬事件
【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王叔文、王亻丕掌權,革新朝政,任用韋執誼、柳宗元、劉禹錫、凌准、程異、韓曄、韓泰、陳諫等。這次革新維持了146天,以失敗而告終。王亻丕、王叔文被殺。柳宗元等8人被貶為遠地各州司馬,時稱"八司馬"。�
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
【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 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宰相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在長安成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全國地理總志。�
黃巢攻佔長安
【黃巢攻佔長安】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十二月,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黃巢在大明宮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改元金統。中和三年(883),黃巢退出長安。�
唐長安城被毀與韓建建新城
【唐長安城被毀與韓建建新城】 自安史叛軍攻佔長安後,長安連續幾次受到破壞。昭宗天�元年(904)正月,宣武、宣義、天平、護國四鎮節度使朱溫(全忠)劫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毀長安宮室和民舍。至此,長安城遭到毀滅性破壞。留守西京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從防禦考慮,放棄原有外郭城和宮城,只將子城(皇城)加以改建,是為"新城"。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面積5�2平方公里。�
宋敏求撰《長安志》
【宋敏求撰《長安志》】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宋敏求撰《長安志》20捲成書。該書考訂古跡,對唐代長安郭城、坊市記載頗詳,是一部重要的地方文獻。�
呂大防繪制《長安圖》
【呂大防繪制《長安圖》】 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五月,知永興軍事呂大防主持繪制的《長安圖》刻成石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圖。�
西安碑林的創始
【西安碑林的創始】 唐開成年間,朝廷將12部儒家經典校訂刻石,作為士子應試進士的標准版本,稱《開成石經》。唐亡廢棄。北宋哲宗元�二年(1087),漕運大使呂大忠把《開成石經》由故唐尚書省西南隅(今鍾鼓樓廣場)移置長安府學北面,以利保存。即今西安碑林所在。�
駱天驤纂成《類編長安志》
【駱天驤纂成《類編長安志》】 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駱天驤以宋敏求《長安志》為底本,補充金、元資料,分30類目編成《類編長安志》10卷。�
元建安西王府
【元建安西王府】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鎮守關中,節制川、陝。十六年(1279)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安西王府建在今西安市區東北部斡爾垛,元末被毀,現存遺跡。�
李好文編撰《長安志圖》
【李好文編撰《長安志圖》】元代,李好文編撰《長安圖記》3卷。上卷為漢唐城市宮坊等圖,以宋呂大防所跋之《長安城圖》為藍本,訂正其疏訛;中卷為古跡、陵墓圖,以宋游師雄圖為藍本;下卷為《涇渠圖說》及圖志雜說18篇。後人將《長安圖記》與宋敏求《長安志》合刊,改名《長安志圖》。�
明建西安城
【明建西安城】 明王朝建立後,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朱元璋又封次子朱木爽為秦王,駐西安,在城東北部(今省政府一帶)建秦王府。由於原來的城垣比較狹小,而且已經殘破不全,為了保衛城內的秦王府,占據有利的地勢以利防守,明朝廷於洪武三年(1370)開始增修西安城,將東城牆向東擴展了近千米,將北城牆向北擴展了五六百米。城牆高三丈,厚四丈七尺,全部用黃土分層夯築,每層厚8~12厘米。城垣周長約14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城設四門: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處城門都有三重城樓,即正樓、箭樓和譙樓。四隅有角樓,環城牆上有堞樓98座。城內配有登城設施。明中期以後,西安城牆又經歷了幾次修葺。隆慶二年(1568),陝西巡撫張祉在城牆外壁和頂部砌了一層青磚。崇禎九年(1363),陝西巡撫孫傳庭又在城門外四關增修了四郭城。�
嘉靖大地震
【嘉靖大地震】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夜半大地震,西安城房屋倒塌近半,死者約1/3。大雁塔塔頂墜落。碑林《開成石經》有40塊斷裂。�
關中書院創立
【關中書院創立】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陝西布政使汪可受令咸寧、長安兩縣(西安城由兩縣分治)將寶慶寺東小悉園改建為關中書院(在今西安城南門內東側書院門街),由罷官歸里的工部尚書、理學名儒馮從吾主持講學。當時,川、甘、豫、晉等地青年紛紛前來拜師就學。�
李自成攻陷西安城
【李自成攻陷西安城】明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攻陷西安城,改西安府為長安府,稱西京。建國大順,自稱大順王,年號永昌。翌年撤出西京。�
創辦西安機器局
【創辦西安機器局】1869年,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左宗棠在西安創辦西安機器局,生產洋槍、子彈和火葯。這是西安最早的近代工業。�
創辦學堂
【創辦學堂】1905年,護理陝西巡撫李紹芬將原有的在咸寧、長安書院和崇化書院基礎上設立的陝西大學堂改為陝西高等學堂。1906年,將原有少墟書院(西關馮公祠,今西安42中校址)改為長安縣立高等小學堂。�
創立易俗社
【創立易俗社】1912年8月13日,陝西省修史局總纂李桐軒與修纂孫仁玉等在土地廟什字小學(後遷武廟街即今西一路)創立易俗伶學社(後稱易俗社),招生排演新編秦腔劇目,進行戲劇改革,倡導社會新風尚。魯迅於1924年暑期在西北大學講學期間,曾5次觀看易俗社的演出,給予好評,並親筆題贈"古調獨彈"匾額。講學結束後,將自己的部分講學酬金捐贈易俗社,以支持其秦腔改革。在民國時期的37年中,易俗社共招收了13期學生,畢業或肄業的近600名。劉箴俗、劉迪民、王天民、宋上華、馬平民、蘇牖民、劉毓中、耿善民、沈和中、王秉中等是其佼佼者。這期間,專業編劇和社外作者共創作大小劇本600多個,先後擔任易俗社主要領導工作的李桐軒、孫仁玉、范紫東、李約祉、高培支、呂南仲編寫的劇本就佔一半以上。1949年後,易俗社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至今仍是西北地區最有影響的戲曲團體,延續時間之長世界罕見。�
西北大學創立
【西北大學創立】1912年3月,陝西督軍張鳳歲羽商請甘肅(含今寧夏、青海)、新疆兩省協作,合並陝西高等學堂、陝西農業學堂、陝西法政學堂,在西安創辦西北大學,錢鴻鈞任校長。西北大學是中國西北地區創辦最早的高等學府,1924年改為國立,現為全國重點大學。�
魯迅來西安講學
【魯迅來西安講學】1924年暑假期間,魯迅應陝西省教育廳和西北大學之邀來西安講學。從7月21~29日,魯迅為暑假學校學員講《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所講內容經西北大學記錄整理、魯迅本人審訂後收錄於《國立西北大學、陝西教育廳合辦暑假學校講演集》第二集中。1994年,西北大學在逸夫樓前立魯迅石雕像以紀念這次講學活動。�
隴海鐵路通車至西安
【隴海鐵路通車至西安】1934年12月27日,中國最大的東西主幹鐵路線--隴海鐵路鋪軌至西安,通車成功。西安由此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鐵路交通樞紐。�
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繼續進行內戰。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和以楊虎城為首的十七路軍因受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及民眾抗日運動的影響,與紅軍實現了停戰。12月上旬,蔣介石到西安督戰,迫張、楊進攻紅軍。張、楊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被蔣訓斥。12日凌晨,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臨潼華清池扣留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隨即,張、楊發表了對時局的通電,提出了八項抗日救國主張。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為全權代表來西安調停,爭取蔣抗日。經過談判,蔣介石被迫答應抗日。25日,蔣介石被釋放,由張學良陪同飛回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
【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西安。25日,成立西安人民政府,賈拓夫任市長。�
西安工業基地建設
【西安工業基地建設】1949年後,西安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城市之一。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西安重點發展工業,工業基建投資占總投資額的62�91%。在156項國家"一五"重點建設的項目中,西安就有17項,如西安棉紡織三廠、四廠、五廠、六廠,灞橋熱電廠,黃河機器廠,秦川機械廠,西安儀表廠,西安飛機製造公司,慶安公司等,促進了西安經濟的發展。工業基地建設在西安古城西形成電工城,在古城東形成韓森寨機械城、灞橋紡織城,在渭濱閻良形成飛機城。城區的迅速擴大客觀上超出了西安的承載能力,為西安可持續發展留下了隱患。�
交通大學遷校西安
【交通大學遷校西安】1955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由上海遷移西安。1956年開始在西安招生,1957年停止搬遷,遷到西安的大部分系科、教師、圖書資料和實驗設備為交通大學西安部分,留在上海的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1959年,交通大學的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獨立建校,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
半坡博物館建成開放
【半坡博物館建成開放】1956年9月2日,位於東郊氵產河東岸半坡村北的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遺址博物館--半坡遺址博物館動工興建,1958年4月1日建成開放。郭沫若為"半坡遺址"題名。�
"藍田猿人"發現
【"藍田猿人"發現】1964年5月2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一基本完整的中年女性猿人頭骨化石。屬距今約100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初期,定名為"藍田中國猿人"。�
秦始皇兵馬俑發現
【秦始皇兵馬俑發現】1974年3月29日,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生產隊農民楊志發等人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發現陶兵馬俑,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後經發掘和研究確認為秦代兵馬俑。�
西安-臨潼高速公路建成
【西安-臨潼高速公路建成】1990年12月28日,中國西部地區第一條高速公路--西(安)臨(潼)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全長30多公里。�
第五屆世界歷史都市會議
【第五屆世界歷史都市會議】1996年9月10~12日,第五屆世界歷史都市會議在西安古都大酒店舉行。錢其琛副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在會議開幕式上致詞。會議以"歷史都市的振興"為主題,有京都、巴黎、莫斯科、巴格達等70多個城市的市長或市長代表出席。會議結束時成立了"世界歷史都市聯盟",西安市當選為聯盟總會副會長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是這次會議的資助項目。
⑸ 陝西西安是哪13個朝代的古都
西安古稱鎬京、長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歷史上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共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如今還有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牆。
第一個在西安建都的是西周。周人興起於今陝甘一帶,慢慢走下高原,都城也不斷遷移,從豳到岐陽周原,周文王又遷都到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周武王姬發又在灃水東岸建立了鎬京。豐京、鎬京合稱豐鎬,為西周都城,位置就在今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作為都城的歷史從西周到唐朝唐昭宗被迫遷都洛陽為止,持續近兩千年,這在整個華夏歷史中的分量不可謂不重。西安是我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因此得以與羅馬、雅典、開羅並稱世界四大古都。
⑹ 求西安歷史
西安,古稱長安,又曾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從奴隸制臻於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會達到巔峰狀態的唐王朝,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達1100餘年之久。又曾為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政權的都城。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臨潼八區及長安、藍田、周至、戶縣、高陵五縣。
西安地處中國中、西兩大經濟地域結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華東的門戶與交通樞紐,第二條歐亞大陸橋隴海蘭新線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國經濟總體布局上具有承東啟西、東聯西進的重要戰略地位。優越的地理區位和深遠的歷史淵源,使西安成為中國北方西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與物資集散地。悠久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人文資源,使西安居中國六大古都之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著名的旅遊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迅速發展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基地、科技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 重大歷史事件 西安是一座具有三千餘年文明史的都市,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無數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公元前約11世紀,周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後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並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開創了西安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重大社會改革。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頂峰時期。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了以長安為起點,連接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唐王朝建立後更名長安。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西安人民為推翻腐朽反動的清朝政府奮起戰斗。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陳得才部圍攻西安,於三兆、杜曲等地大敗清軍,在西安地區播下武裝起義的火種。陝西回民起義隨後爆發。清同治五年(1866年)西捻軍入陝,在西安東郊十里鋪大敗清軍。這幾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同南方的太平天國起義遙相呼應,震憾動搖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後,西安是最早起而響應革命的省會城市之一。陝西革命黨人同哥老會聯合,於10月22日發動起義,經兩天激戰控制西安,不僅推翻了清王朝在陝西的統治,有力地支援了武昌起義,打破了清王朝企圖以西北為基地地反撲的夢想,而且促進了北方革命高潮的到來。 1919年,「五四」運動揭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消息傳到西安,愛國學生奮起響應,遊行示威,組織演講,喚起民眾,宣傳抵制日貨,成立陝西學聯,選派代表進京請願,大聲疾呼「吾陝西學生,素稱愛國,高舉義旗,焉能後人!振臂而起,誓作北京學生之後盾;登高號呼,喚喊國民之忠忱」。西安的學生運動,有力地響應和支持了北京的學生運動。
在1924年至1927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一次高潮中,擁護孫中山革命政權的國民軍於1925年把軍閥劉鎮華逐出陝西,控制西安。1925年10月。西安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誕生。當北洋軍閥向國民軍反撲時,劉鎮華率鎮嵩軍圍攻西安達8個月之久。西安軍民在李虎臣、楊虎城率領下,克服缺糧斷炊的嚴重困難,奮起抗擊,殊死搏鬥,保住了西安這一革命陣地。當北伐戰爭推進到華中地區時,國民軍聯軍進駐西安。在中國共產黨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的合作努力下,西安地區革命運動風起雲涌。1927年初,共產黨人劉含初、史可軒、鄧小平等人在西安創辦中山學院和中山軍事學校,培訓大批革命骨幹。西安附近的農民運動也蓬勃興起,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日本軍國主義步步進逼,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在民族存亡系於一發的危急關頭,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以民族大義為重,毅然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向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這種充滿愛國熱忱的浩然氣概,有力地振奮了全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民族精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全民族團結抗日奠定了基礎,成為中國現代歷史的重大轉折。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西安地方組織和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克服重重障礙,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5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安。5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賀龍任主任,賈拓夫、趙壽山、甘泗淇任副主任。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賈拓夫任市長、方仲如任第一副市長,張鋒伯任第二副市長。西安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邁入嶄新的歷史階段。
古都西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僅名列《二十五史》和其他史書中的人物,就有一千多人。他們或是土生土長,或者長期生活創業於斯,但都創造了光輝業績,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演進作出巨大的貢獻。如古代政治家周公、呂尚、商鞅、呂不韋、晁錯、蕭何、張良、張敞;思想家董仲舒;歷史學家司馬遷、班固、杜佑、劉知幾;發明家馬鈞;建築學家宇文愷;醫學家孫思邈;天文學家落下閎、李淳風、僧一行;軍事家周亞夫、霍去病、衛青;法學家張釋之、張湯;農學家趙過、汜勝之;畫家、書法家吳道子、閻立本、薜稷、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文學家、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韓愈、柳宗元、司馬相如、杜牧;翻譯家、旅行家玄奘;外交家張騫;地理學家賈耽、李吉甫;數學家王孝通;目錄學家劉向、劉歆;關學家張載、王九思、馮從吾。在近現代,又有辛亥革命人張鳳歲羽、井勿慕、於佑任;早期共產黨人史可軒、魏野疇、雷晉笙;水利專家李儀祉;著名記者張季鸞;現代詩人王獨清;書畫家閻甘園、趙望雲、石魯;著名作家柳青以及戲曲家孫仁玉、范紫東、馬建翎、封至模等
⑺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書是什麼
1.《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時魯國自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間,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79年)的歷史大事。
2. 《資治通鑒》國內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3.《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
⑻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他是由誰編寫的
《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被人們稱為信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3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史記》是歷史上第一本「紀傳體」史書,它不同於前代史書所採用的以時間為次序的編年體,或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從此以後,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盡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為傳統。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⑼ 西安的文明歷史!
西安,一個充滿神奇和活力的地方,走近它,你會為歷史遺存的完美博大所震嘆,又會為現代建設的勃勃生機所感喟!西安,古稱長安,是當年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筆下《馬可·波羅游記》中著名的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羅馬哲人奧古斯都說過「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永恆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書,一幕幕,一頁頁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早在 100 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以西安的藍田猿人為代表,揭開了人類文明的一頁。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為中國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歷史上周、秦、漢、唐等十二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 1100 多年。中國意為中央之國,中國的中心之點或叫大地原點就在西安,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傑作阿房宮,在驪山建造了規模巨大、埋藏極為豐富的歷史寶庫秦始皇陵,在漢唐時期,西安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西有羅馬,東有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至今,西安與世界名城雅典、開羅、羅馬齊名,同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無愧於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跡遺存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全省境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54 處,其中陝西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9 處,陵墓 8822 處,古遺址 5700 余處,文物點 2 萬 1 千 1 百餘個。秦始皇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遺跡,明代古城牆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牆遺址。近年,漢陽陵的開發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轟動,其出土的裸體彩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市內有 6000 多年歷史的半坡遺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塊、被譽為石質歷史書庫的碑林博物館;文物儲藏量全國之最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譯經之地大雁塔;西北歷史最長的清真寺化覺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周邊的華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黃帝陵;漢武帝劉徹之墓漢茂陵;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釋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處法門寺等馳名中外的景點。自然景觀峭拔險峻,獨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西嶽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王順山、驪山、樓觀台、輞川溶洞等風景名勝區,更有周邊的森林公園十餘個。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輝映,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⑽ 西安在古代叫什麼有多少種叫法
西安在古代有長安和豐鎬兩種叫法。
長安是西安在古代時候的稱呼,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之為京的都城,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早在周文王時期,就定都在了西安,並且建造和設立了豐京,周武王繼位以後又相繼建造了鎬京,合稱為豐鎬,自此西安簡稱為鎬也是來源於此。
在公元前202年的漢高祖時期,西安被設立為長安縣,在渭河的南岸,阿方宮的北側和秦興樂宮的基礎上修建了長樂宮。
公元200年,漢高祖劉邦命人修建未央宮,同年漢高祖把劉邦從櫟陽遷移至此,因為當時地處長安鄉,所以也叫作長安城,寓意是長治久安。
(10)西安記錄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什麼擴展閱讀:
西安,是秦人祖祖輩輩的征程,西安,古稱長安,是《馬可·波羅游記》中著名的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羅馬哲人奧古斯都說過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
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書,一幕幕、一頁頁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當然這里也有多流傳至今的歷史傳說。
比如華胥,上古女神,生了女媧,伏羲,又比如女媧娘娘,在西安驪山補天地,驪山老母,教出各個時代中的英雄女將。
如齊宣王的妻子鍾無艷、薛丁山的妻子樊梨花、高君保的妻子劉金定、祝英台、千年白蛇白素貞等,都為驪山老母的門下弟子。
還有牛郎織女,其發源地就是在西安市斗門鎮。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古跡俯拾皆是。
清代江南詩人袁枚就曾說:聞道關中多勝跡,男兒須到古長安。直到今天,來西安的人也多是前來尋覓長安遺跡的,古城牆。
碑林博物館、大雁塔、小雁塔、陝西歷史博物館、回坊、鍾鼓樓、大明宮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等都是旅遊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