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陶的歷史
陶器在中國有上萬年的歷史,一般以一種易熔粘土製造。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與之混合,以減少收縮。這些製品的燒成溫度變動很大,要依據粘土的化學組成所含雜質的性質與多少而定。以之製造磚瓦,如氣孔率過高,則坯體的抗凍性能不好,過低又不易掛住砂漿,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間。燒成後坯體的顏色,決定於粘土中著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燒成氣氛,在氧化焰中燒成多呈黃色或紅色,在還原焰中燒成則多呈青色或黑色。我國建築材料中的青磚,即是用含有Fe₂O₃的黃色或紅色粘土為原料,在臨近止火時用還原焰煅燒,使Fe₂O₃還原為FeO成青色,陶器可分為普通陶器(cmmon pottery)和精陶器(fine earthenware)兩類。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瓮,以及耐火磚等具有多孔性著色坯體的製品等。 陶姓概要陶承陶唐虞舜 源起陶丘虞城。
B. 紫陶在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建水紫陶產生於清代,始於道光(1821-1850)年間。在建水陶瓷發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2008年6月,建水紫陶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從此,建水紫陶開始蓬勃發展,短短幾年時間,就吸引了無數人的眼光投向了這個西南的邊陲縣城,投向了古老傳統的紫陶工藝品。
也就是1821-1850年間產生的。
C. 請問建水紫陶有幾年的歷史了
你好,建水紫陶的歷史悠久,自南宋末年間建水就有陶器了,距今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宋末雖有陶器但過去名氣並不大,真正有名氣是從建國後開始,1953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建水紫陶被列為我國四大名陶之一,與江蘇宜興陶、廣東石灣陶、四川榮昌陶並駕齊名。
D. 中國陶瓷歷史有多久
中華向號瓷之國,景德鎮歷稱瓷之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的瓷器稱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
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武稱為「瓷都」的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 史書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古代叫新平鎮)。早在漢代,當時的這個地區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這樣,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歷史已有兩千年。
史書上的景瓷生產
據有關史料記載,漢代以後的景德鎮地區,已有各種各樣的瓷器生產。晉代時,有個叫趙慨的人,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世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華的庭台樓閣,下詔令要這里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 ,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煬帝又要這里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說明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有了較大的影響。
強盛的唐帝國建立之後,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當時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 個出名的制瓷人物,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他們所造的瓷器"瑩如玉""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送到京都出售,被稱為"假玉器",轟動市場,皇帝下令作貢品,"於是昌南瓷名天下"。
E. 中國發明陶瓷的歷史比歐洲早多少年
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瓷器,歐洲的瓷器是中國於唐代時期傳入的。
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統稱,同時也是我國的一種工藝美術品,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風格粗獷、朴實的彩陶和黑陶。
到了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紀——十一世紀)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便已出現。至魏晉時期(公元220—420年)我國就已完成了用高火度燒成胎質堅實的瓷器這一重大發明。
唐代(公元618—907年)陶瓷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造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東銷日本、西銷印度、波斯和埃及以及歐洲等國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博得了「瓷國」之稱。
明清時代(公元1368—1911年)的陶瓷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了前代。
(5)陶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現代陶瓷的分類:
現代陶器的坯體結構較疏鬆、緻密度較差的陶瓷製品,通常具有一定吸水率,斷面粗糙無光,沒有半透明性,敲之聲音粗啞,主要分類有
一、按陶瓷概念和用途來分為普通陶瓷和特種陶瓷。
二、按坯體的物理性能分類:按陶瓷製品坯體的本質,即坯體結構及其相應的基本物理性能的不同來分類,是較為科學的一種分類方法。
這種分類法,按照陶瓷坯體的結構不同和所標志的坯體緻密度的不同,把所有陶瓷製品分為兩大類:陶器和瓷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陶瓷
F. 陶器的歷史到底有多久呢
中國作為最古老的國家,當然它文物什麼的歷史也是很悠久的,古人喜歡製作陶器,現在的人們喜歡收藏古老的瓷器,但是你真正了解瓷器的歷史嗎?瓷器是用什麼製作的呢?最為新一代的人,我們更應該去了解我們古人的傳統文化,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瓷器到底是什麼?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陶器可區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釉。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瓷器的歷史:
中國的仰韶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這時的陶器是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紅陶分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兩種。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摻雜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細泥彩陶具有獨特造型,表面呈紅色,表裡磨光,還有美麗的圖案,是當時最聞名的。細泥陶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將仰韶文化稱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發掘的彩陶盤也是屬於仰韶文化的產品。
陶器的出現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它加強了早期人類定居的穩定性,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中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岩、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
經過小編的述說,是不是對瓷器的歷史有了初步的了解,瓷器最為古人留下的不朽文化,我們應該傳承下去,當然不是意味的守舊,我們也在這之上做好改善,提高技術,並且把我們的文化傳承的更好,瓷器對一個時代的文化,經濟文化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相信大家一定會更好的發展瓷器文化。
G. 中國彩陶藝術有多久歷史
彩繪陶是指陶器燒成後再繪彩紋的陶器,彩陶發源於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H. 制陶技術有多少年歷史
3000多年啦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 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准了。
東漢之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紹興、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所謂窯系,是指某一著名窯場與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窯場均生產某一種或幾種相同類型的產品,這些窯場就構成一個窯系,以主要和最有影響的窯場命名。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西晉時又出現了了扁壺、雞壺、燭台和辟邪等新產品。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當時還有婺州窯、湘陰窯和豐城窯等著名窯址。
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於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蓮瓣罐是北朝典型產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圓系、條系的區別,均從肩至腹堆塑成肥碩的蓮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產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4件蓮花尊。其體積最大的一件高約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貼花,飾飛天紋、寶相花紋、獸面紋和蟠龍紋。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層堆塑上覆下仰蓮瓣紋。
北方瓷器生產雖晚於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後,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長沙窯的復彩瓷均有較大的發展。
其中,長沙窯的瓷器在亞非13個國家、73個地點都有出土,說明它的影響遍及國內外。從其產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棗、棕櫚紋樣及書寫阿拉伯文等方面來看,可能出現了專門為外銷而生產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礎之上,出現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並稱於世的現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國瓷器生產承前啟後的轉折時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創新和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和飲譽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元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為突出的則是青花和釉里紅的燒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鈷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罩以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一經在景德鎮出現,就以極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成為生產的主流達數百年之久,並遠銷國內各地及亞、非諸國;釉里紅是用銅紅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繪以紋飾,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呈釉下紅彩的瓷器。釉里紅的燒成難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純正者少。釉里紅呈色鮮艷,白地紅花引人矚目,極受人們的歡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兩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最鼎盛時期,瓷器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高峰。景德鎮作為「瓷都」的確立,使景德鎮窯統治明清兩代瓷壇長達數百年,直至今日。當時,各種顏色釉瓷和彩繪瓷是景德鎮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
進入漢代,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間的交流,中國逐漸被譽為「絲國」;進入中世紀後,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又開始以「瓷國」享譽於世。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開始向外輸出。經晚唐五代到宋初,達到了一個高潮。這一階段輸出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邢窯(包括定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彩繪瓷和橄欖釉青瓷(即廣東近海一帶的窯口生產的碗和作為儲藏容器的罐)。輸出的地區與國別有:東北亞的朝鮮與日本;東南亞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亞的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亞的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東非的肯亞和坦尚尼亞。此時海上交通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從揚州或明州(今寧波)經朝鮮或直達日本的航線;二是從廣州出發、到東南亞各國,或出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經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灣的航線。當時有些船隻繼續沿阿拉伯半島西航可達非洲。前述亞非各國中世紀遺跡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經過這兩條航線而運輸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國瓷輸出的第二個階段。這時向外國輸出的瓷器品種主要是龍泉青瓷,景德鎮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紅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窯瓷,贛州窯瓷,福建、兩廣一些窯所產青瓷,建窯黑瓷,浙江金華鐵店窯仿鈞釉瓷,磁州窯瓷,定窯瓷,耀州窯瓷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鮮新安海底沉船經11次發掘,出土陶瓷器2萬余萬件,除極個別的為朝鮮瓷和日本瓷外,均屬中國所產,其中絕大多數已判明所屬窯口。宋元外銷瓷輸往的國家較前大為增加,有東北亞、東南亞的全部國家,南亞和西亞的大部分國家,非洲東海岸各國及內陸的辛巴威等國。宋、元、明初時期的航線,主要有航行到東北亞、東南亞諸國的航線及通往波斯灣等地的印度洋航線。這時期中國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印度洋航線上。一是可從波斯灣沿海岸向西行進而到達紅海的吉達港,然後上岸陸行至麥加;也可以在蘇丹邊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馱行至尼羅河,再順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開羅);還可以從紅海口越曼德海峽到東非諸國。二是開辟了從馬爾地夫馬累港直達非洲東海岸的橫渡印度洋的航線。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餘年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黃金時期。輸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鎮青花瓷、彩瓷、廣東石灣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較精緻的外銷瓷多是國外定燒產品,其造型和裝飾圖案多屬西方色彩,還有些在紋飾中繪有家族、公司、團體、城市等圖案標志,稱為紋章瓷。這時期的外銷瓷數量很大,17世紀每年輸出約20萬件,18世紀最多時每年約達百萬件。輸出的國家有東亞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東南亞及歐美諸國。運輸路線一條是從中國福建、廣東沿海港口西行達非洲,繼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達西歐諸國;另一條是從福建漳州、廈門諸港至菲律賓馬尼拉,然後越太平洋東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上岸後陸行,經墨西哥城達大西洋岸港口韋臘克魯斯港,再上船東行達西歐諸國。在17和18世紀,中國瓷器通過海路行銷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商品,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I. 中國的陶器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J. 陶的發展史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的發展歷程
中國陶瓷的蒙昧時期(約1萬年前—約公元前13世紀)
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
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製造還處於一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製造工藝而言,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岩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藉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連續性和統一性,可中國各地的考古證明,各地區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源頭。
我曾前後實地考察過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溪遺址、仰韶遺址、馬家窯遺址、龍山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紅山遺址、三星堆遺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並對其進行了大量比較鑒別。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都能在各自獨立的環境中創造出來,歐洲已發現二三萬前的陶器。我所見到的這些文化遺存,可以說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而決不是所謂「中國文明西來說」,不是中國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國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中華文明起源於中原而後光被四夷」的觀點。「文明西來」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雖然已知歐洲制陶歷史早於中國,但要從歐洲流傳過來,幾乎沒有可能性。當年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揚此說,但到了晚年也徹底改變了這種看法。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區形成不同文化的特點,導致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豐富內涵,最終逐步走向一體化,成為大中華的主流文化,這猶如無數條涓涓細流最終匯入浩瀚的長江、黃河一樣。
陶器製造和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以後發明創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處於一個孕育時期。人們仔細鑒賞這一時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從中可以汲取智慧,誘發靈感,激揚豪情與自信,在精神上獲得巨大享受。
中國陶瓷的萌芽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公元1世紀)
中國瓷器經過古陶器漫長的孕育,終於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約在夏商之際,原始瓷器發軔於贛、浙一帶。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經像模像樣了,它可能為我國瓷器的鼻祖,屬於瓷器的萌芽時期,這為瓷器的發明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盡管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隻是偶然的現象,還不具有普遍的意義。
當商代冶煉青銅的爐火在神州大地閃爍以後,陶藝的光彩就日趨黯淡。此時,原始青瓷終於橫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產要具備下列條件:1、瓷土須是高嶺土;2、要有玻璃質感的釉色;3、通常燒制的溫度在1200~1300℃。與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質地堅硬和清潔美觀的優點,敲擊聲清脆悅耳。當中原國家大規模鑄造精美的大型禮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時,越人卻用珍貴的青銅鑄造工具、農具和兵器,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努力務實地發展經濟,將「耕戰」視為國家事務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勢建造龍窯,提高了窯爐溫度。採用泥條盤築法為成型工藝,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黃色釉,又因釉中含鐵,瓷器呈青綠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窯遺址時,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先生告訴我:商代最大的窯場已在鷹潭市童家鎮角山被發現,據專家對原始青瓷測試數據表明,它和近現代瓷器沒有什麼區別,遺址面積3萬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發現饅頭窯和龍窯爐近10座,先後出土完整和已修復器物570餘件,器形有鼎、壺、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見的平底器。裝飾紋樣最多的是雲雷紋、方格紋、葉脈紋、弦紋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時見過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蕭山、諸暨、紹興交界處考察印象特別深刻,那裡有質量很高的原始青瓷,春秋時期這里好似今天的經濟開發區:煙囪林立,作坊滿地,窯場遍布,是當時手工業制陶和交易的中心,這為越國贏得巨大的利潤,也為最終越人擊敗吳國,作好了財力上的准備。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規范,胎泥精選,釉料配製,拉坯由手工盤條改進為輪制,器型紋飾部分借鑒青銅工藝漸趨美化。這證明長江流域、南方地區在商代同樣有發達的文明。
秦漢之際的原始青瓷技術從理論上講應該不斷前進,但事實卻出現了大倒退。戰國末年空前的征戰,引發社會動亂,導致原始青瓷技術發展的停頓,甚至中斷。秦漢的原始瓷好像完全是另起爐灶的,看不到直接的傳承關系,故只能稱之為「釉陶」。但是原始瓷在越國故地復興,又似乎說明原始瓷的工藝傳統和影響並未完全斷絕。秦漢的原始瓷以仿銅禮器的鼎、盒、壺、鍾為常見,很少發現戰國時盛行的碗、缽、盤、盅等一類的飲食器。裝飾的紋樣以弦紋、水波紋、雲氣紋等為主,甚至完全不用戰國時常用的S紋等裝飾。
漢代由於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從墓葬出土來看,器物還是沿襲仿造青銅禮器隨葬的舊俗。西漢晚期燒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盤、罐、碗、耳杯等為主,同時出現了屋、倉、豬欄、羊舍、牛羊雞犬等明器和瓷塑。我們在浙江漢代龍窯遺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瓷向瓷器演進的整個過程,青瓷終於隨著社會進步從萌芽走向成熟,這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陶瓷的建制時期(約公元2世紀—約公元6世紀)
凝聚著古越人智慧結晶的龍窯技術及其產品在浙江大地上日臻完善,在經歷戰國秦漢數百年的動盪與停滯以後,東漢晚期以上虞小仙壇窯址為代表的寧紹平原東部地區,終於率先燒制出成熟瓷器,瓷器完成了歷史上的「隸變」,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瓷器從此走進了建章立制的偉大新時代。中國是陶瓷的故鄉,「China」邁向世界,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從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細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得相當牢固;釉層透明,瑩潤光澤,清澈淡雅,秀麗美觀。越人率先奏響了成熟瓷器誕生的前奏曲,並最終成就了青瓷的發明創造。這件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事件在浙江完成,是越人智慧、創造力的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
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造價低廉;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容易推廣燒制。瓷器這一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以頑強的生命力在中華大地茁壯成長。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南方的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等窯爐林立,爭奇斗艷,出現空前繁榮的景象。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器型更趨完備,成為引領瓷器潮流的帶頭羊。
瓷器到了三國時,吳國統治者盛行以青瓷陪葬。對平民百姓來說,價廉物美的隨葬器皿莫過於陶瓷製品。厚葬之風對制瓷業的刺激作用是可以想見的,更促使青瓷製作技藝提高。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瓷器生產躍進時期,晉代首次出現了中國文字史上的「瓷」字,「晉瓷」不僅數量多,而且器型更加豐富多彩。青瓷製瓷區域也由南及北推進,特別是北方山東淄博窯在北齊時期已生產優質青瓷。我到淄博窯考察過,那裡的青瓷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是仿造南方越窯的。青瓷一統天下,燒制的地域進一步擴大,但此時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釉瓷被發現。這個時期,社會動盪,戰亂不斷,民族的融合及佛教文化的傳入,促使陶瓷藝術風格的多樣化。
青瓷、白瓷、黑瓷的相繼出現,標志著中國瓷器建制已大功告成。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從出土文物看來,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迄今發現最早的白瓷是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業四年(608年)的李靜訓墓,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質潔白,釉面光潤,其中的龍柄雙邊瓶和白瓷龍柄雞頭壺為最精。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可能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黑瓷的原產地在浙江德清,我前年在遺址考察時還拾得春秋時代的褐黑釉瓷片,可見黑釉瓷產生也有漫長的孕育發展過程。東晉之後,北方也開始燒制黑瓷。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這一切都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打下堅實基礎,也是唐宋瓷業高峰時期到來的序曲。
中國陶瓷的高峰時期(公元618年—公元1270年)
唐宗宋祖,一代天驕。盛唐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彌漫在社會氛圍中。文人也出入邊塞,習武知兵,當時著名詩人很少沒有親歷過大漠苦寒、兵刀弓馬的生涯。這與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文武全才、生活浪漫的巨人們非常相似。到了唐玄宗時李白那種豪邁氣度,依舊躍然紙上,這就是大唐氣象。陶瓷進入了唐代,才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跨入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瓷器高峰時代。奔騰的駿馬,「沙漠之舟」駱駝,肥碩的仕女俑,雄健的武士俑等,色彩艷麗的唐三彩成為唐代陶瓷工業繁榮的標志。唐代商貿極度繁榮,使得銅錢不敷應用,為了聚銅制錢,朝廷詔諭天下禁用銅器。瓷器使用越來越廣泛,加上茶道盛行,茶具需求量大增,也引起了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下詔「制器進御」,同時派官員前來管理燒制瓷品,銷行全國。
盛唐時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南方專門燒制青瓷的越窯,聰明的工匠試制出了一種特殊的瓷器,瓷胎輕薄緻密,釉層晶瑩細潤,在入窯前還要在匣缽上加以特殊處理,最終燒成了潤澤如玉、清亮似水的「千峰翠色」秘色瓷!北方以「白如雪」為代表的邢窯生產的白瓷,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叩之發出金石之聲。四川等地也燒制白瓷,唐代大詩人杜甫晚年生活在成都,他就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詩雲∶「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杜甫將距成都不遠的大邑白瓷描繪得細致確切。黑、黃、花瓷及絞胎瓷器燒造成功,以長沙窯為代表的彩瓷、鞏縣青花瓷的出現,壽州窯黃釉瓷的燒制,打破了「南青北白」比較簡單的抗衡。從唐末五代開始,中國瓷器史上出現了名窯林立的鼎盛局面。
公元960年,趙匡胤被部將擁戴為皇帝,建號宋,從此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比較穩定,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社會進步,但盛唐時期那種雄健尚武的精神逐漸喪失。貴族出身的趙氏皇帝文化素養極高,喜歡素雅嫻靜的釉色,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色調。兩宋時期官窯制度確立, 「五大名窯」即官窯、汝窯、哥窯、定窯、鈞窯等各領風騷。官窯的瓷器形成了不同於民窯器物的藝術風格。這標志著中國瓷器製作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宋朝是中國科技、文學和藝術高度發達的時期,陶瓷業蓬勃發展,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地方風格濃郁。宋瓷的美學風格,近於沉靜素雅,鈞瓷雖燦如晚霞,但也不像唐三彩的熱烈華麗。宋瓷所創造的新的美學境界,不僅重視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色質地之美。宋代統治者為從根本上摧毀吳越國的政治基礎,將生產秘色瓷的上林湖窯工征調到北方,從而加強技術力量,使北方諸窯興旺發達起來。秘色瓷曾經是中國陶瓷史上登峰造極的佼佼者,卻伴隨著唐王朝的衰落而沉寂了。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宮廷專職文物保管員呂大臨編撰《考古圖》,所收銅器210件,玉器13件。書中繪制器形圖,還記錄器物的尺寸、銘文等供人們研究。從此文物鑒定與學術研究融合一起,這在宋以前是沒有的。這種著錄在文物鑒定史上是一種創舉,為後世文物研究開了先河,也為瓷器全面仿製先秦禮器奠定了基礎。
宋代還出現了「六大窯系」即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系、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此外還有著名的建窯、吉州窯、潮州窯、繁昌窯等。窯系的形成是我國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學習、不斷創新的結果,也是制瓷工藝在傳播過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生活習俗的影響應運而生的產物。同時因為競爭,一種瓷器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會導致鄰近瓷窯的相繼仿製,繼之就是瓷窯的增加與窯場的擴大,形成瓷窯體系。此時不同的窯口的瓷器有各自不同的獨特風格,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南宋時為應付宮廷、官府的需要,開始生產一種富有詩意的名稱叫梅子青、粉青釉的龍泉瓷器。龍泉窯迅速發展,除了龍泉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還因入金以後,北方瓷業衰落,南宋立國水鄉、海隅,水上交通發達,有利於商業、貿易的發展。南宋政府又以發展海外貿易為國策,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為防金銀外流,「命有司止以絹布、錦綺、瓷器之屬博易」(《宋史·食貨志》),這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龍泉青瓷在東亞和東南亞及東非、阿拉伯諸國都是很受歡迎的商品,這種情況到了元代仍有盛無衰。有海外市場的支持,終於迅速發展為一個窯場眾多的龐大窯系。
同宋並列的遼金,是我國契丹族與女真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遼代的制瓷業主要是由戰爭中俘獲來的漢人發展起來的。據《遼史》記載,從太祖至世宗多次對定州等地進行掠奪。定州是定窯所在地。離定州不遠的邢窯一帶60多年之中發生戰禍28起,《資治通鑒》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載。遼金制瓷的工匠,大多是來源於中原的磁窯鎮和定窯。遼金的瓷窯,已知的有赤峰缸瓦窯等7處之多,遼金的瓷業成就主要來自華北地區漢族工匠的創造。
唐代瓷器的輸出,主要是作為禮品賞賜來使和饋贈外國王室的,晚唐五代時期才通過貿易渠道出口。唐代越窯、邢窯、長沙窯等瓷器的輸出主要靠「絲綢之路」,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敘利亞及地中海沿岸各國,同時還通過交州、廣州、泉州、揚州四大港口的海路運往國外。宋代我國瓷器運銷到外國,出口主要靠海路,如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港口。在地中海沿岸、東南亞和東亞等國出土大量的中國古代瓷器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宋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瓷器作品的儀態和風范高貴、典雅,為後世陶瓷業長期模仿,令人贊嘆並為之傾倒。
中國陶瓷的「獨秀」時期(公元1271—公元1911年)
元帝國的建立,結束了宋、金、西夏對峙的分裂局面,它為明清兩代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瓷器發展史上,元代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國內市場的統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刺激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元政府重視對外貿易,至元廿一年(1284年)起,政府欲將海外貿易變為官辦,禁民間私自貿易,但事實根本無法禁絕,官營和民營的海外貿易都十分發達。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游記》中說,「元朝瓷器運銷到全世界」,可見其外銷之廣。元代的瓷器生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官方瓷業機構,專門負責官府用瓷及官辦貿易所需瓷器。瓷局代表朝廷,集中了人才、技術、原材料等多種優勢,這對景德鎮瓷業的發展是一個有力的促進。明代初期,景德鎮設御窯廠,專門燒制官府用瓷。為確保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官府把在戰亂中失散的工匠又重新集中起來,景德鎮制瓷規模空前龐大起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反映了瓷業繁榮的景象。中國制瓷業由宋代「百花齊放」,進入了景德鎮窯「一枝獨秀」的「獨秀」時代,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贏得了「瓷都」的桂冠。
景德鎮制瓷業在元代進入了一個創新時期。工匠們改進制胎原料,採用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燒成溫度,減少了器物變形。卵白釉瓷「樞府瓷」馳名天下,聞名遐邇的青花瓷出現後,很快占據了我國瓷器生產的主導地位,另有剛剛問世的釉里紅,以及各種單色釉瓷,藍地白花瓷等,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單一影青釉和單一刻劃花裝飾的局面。元青花瓶,最近在國際拍賣市場拍出2.3億人民幣的天價。
青花瓷使中國繪畫技巧與制瓷工藝的結合更趨成熟,強烈的中國氣派與風格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所謂的青花是指應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特點:一是青花發色鮮艷,色彩穩定;二是青花為釉下彩,紋飾永不褪脫;三是我國雲南、浙江、江西都有青花的原料出產,也可從波斯進口,供應充沛;四是白地藍花,明凈素雅,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凸現出來;五是價廉、實用、美觀。青花瓷的這些明顯優點,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起來,景德鎮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明代瓷器生產幾乎由景德鎮一統天下,各類陶瓷藝術品璀璨生輝。景德鎮不僅官窯興旺,民窯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了「官民競市」的局面,這種競爭促進了瓷業的發展。景德鎮已成「天下窯器所聚……萬杵之聲殷地,炎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的江南雄鎮。永樂、宣德年間的銅紅釉和其他單色釉的燒製成功,釉上三彩、五彩、多彩等在工藝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並研燒出了鬥彩瓷。以成化鬥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制瓷史上的空前傑作,它表明了當時制瓷業高超的技術水平。景德鎮將我國瓷器裝飾技術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清初,隨著封建政權的相對穩定,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順治二年手工業「匠籍」的廢除,國外對中國瓷器的需求量的增加,使景德鎮瓷業生產在清代前半期達到復元,代表了整個時代的水平。自康熙十九年御窯廠正式恢復到乾隆中葉,瓷業生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制瓷技術更趨嫻熟精湛,品種尤為豐富多彩。高低溫顏色釉「瑩潤純全」,琺琅彩、粉彩精細秀雅,特別是康熙青花、五彩、三彩風格別致,雍正墨彩樸素清逸,釉里紅發色純正,鮮艷瑰麗,而乾隆瓷器以奇、巧、新、精取勝,玲瓏和瓷雕等工藝瓷巧奪天工。造型精巧、裝飾靡麗、瓷質瑩潤三者兼備,構成了康雍乾三朝瓷業的輝煌成就。此時,景德鎮瓷業步入了黃金時代。
潮漲潮落,中國瓷器終於盛極而衰,景德鎮瓷業到嘉慶至宣統時期,無可奈何地走向衰敗了。特別是讓中華民族蒙受屈辱的鴉片戰爭後,景德鎮更是加劇萎縮。去年在紀念景德鎮建鎮千年時,我與我的老師汪慶正在「探索景德鎮千年之功過」對話時,汪老指出:「我們要重振中國瓷業的雄風。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編《中國陶瓷史》一書時講過,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但現在各地都在追趕,景德鎮要有所作為。目前中國瓷器在世界排名第六、第七位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飯店根本不用中國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國外地攤上賣:無論是工藝、原料都落後了。現在國外用動物骨頭做原料,配上瓷土,既白又輕,圖案新穎,細膩精美,好的一隻盆子值我們一桌青花瓷的錢。我們不能老是吃老祖宗的遺產,老是搞仿古沒有出路,總要走進死胡同的。我們必須在實用瓷的開發上下功夫,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奪回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