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學 川大和東北師大 哪個容易考謝謝!報志願了,十萬火急!
一般來說,東北師范大學的歷史學比較好考。東北師范大學和四川大學歷史學側重方面不同。東北師范大學的歷史學主要側重教育方面,為初高中培養高級的教育人才方向培養,研究生方面也同樣不乏同樣的方向。而四川大學的歷史學是培養系統掌握歷史知識,稱為各個行業都勝任的歷史高級人才。但是具體專業方向,不同學校還是有不同的擅長。東北師范大學在世界歷史、東北亞歷史研究等方面全國很厲害,而四川大學在世界歷史等比較強。具體四川大學歷史學全國能排12名,東北師范大學18名,名次都很好。
❷ 四川大學的歷史系實力怎麼樣
川大歷史還能算有點名氣,不過不算很強.
全國最好的是北大和社科院.
然後就是復旦/南開/南京/北師/華中師范/華東師范/中山/武漢等等.
川大是第三個檔次的了...
❸ 四川大學歷史學專業怎麼樣
四川大學的歷史學專業水平還不錯,2017年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國史得分B+,世界史得分B,都還可以
❹ 四川大學歷史專業考研情況如何
答:川大啊,去年我一朋友就是考的川大的歷史系,她當時看中了川大新近引進的一個導師,是牛津還是劍橋的博士去了,才30幾歲就是副教授還是教授了的樣子。研究的課題也很多。加之川大的歷史學非常強,並且地處B區,英語分數線沒有A區那麼高。每年考川大的挺多的呢,不過川大不算很難考的基本330就很穩了吧,一般進復試的分數線在300~310分左右的。
不過川大的文獻學全國第一,非常難考的,前年我一個學長考川大的文獻學325分沒上,被調劑到暨南大學去了。他要是考其他的專業估計就穩上了。
❺ 四川大學歷史系怎麼
在川大中,文科名氣和排名最靠前的專業就數歷史系了。
❻ 如何評價四川大學的歷史學專業
四川大學的歷史學專業很不錯,四川大學在文史類地位頗高,川大的歷史學科很強,全國第5-10名左右吧。其中歷史文獻學,全國第1名。專門史,全國第2名。考古學,全國前5名。
四川大學歷史學科具有悠久的學科傳統,可以追溯至清末的尊經書院和四川高等學堂。1902年四川高等學堂開設外國歷史公共科。1910年,四川大學的前身之一存古學堂即設有經學、史學、辭章等科,其中史學科發展成為歷史系,迄今已逾百年。
現下轄歷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博物館4個系所和城市研究所、人類學研究所、東西方社會文化比較研究中心、長江文明研究中心、西藏考古與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
系國家教育部首批博士與碩士授權點單位、「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專業設置,現有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3個本科專業;擁有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文獻學、世界史等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以及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教育部藏學研究基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❼ 四川大學歷史系怎麼樣
四川大學在文史類地位頗高。川大的歷史學科很強,全國第5-10名左右吧。
其中,歷史文獻學,全國第1名。
專門史,全國第2名。
考古學,全國前5名。
中國古代史和近現代史,也都是前10名左右。
最近幾年史學界的重大文獻成果,諸如《全宋文》、《儒藏》史學50部等,都是川大完成編撰的。總之,川大的歷史系實力是相當強的,穩居全國前幾名。
❽ 我是大三的英語專業的,想跨專業考研,我喜歡歷史,看中了川大歷史專業。不知道怎麼樣這個專業,就業如何
四川大學歷史專業 全稱歷史學專業基地班(只招收基地班學生)。培養系統掌握歷史學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有較高理論修養、較強的專業與實際工作能力及寫作能力的歷史學高級專門人才和實用人才。本專業屬國家歷史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在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3個方向上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就業方向:到機關、學校、企事業及新聞、出版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宣傳、文秘、教學、科研、采編、出版及涉外工作。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基地班。培養系統掌握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有較高理論修養、較強的專業與實際工作能力,從事考古學和文博研究、高校文博學教學、考古發掘、文物收藏、鑒賞與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就業方向:到高等院校、博物館及文物保護等單位從事考古發掘與研究、文物鑒定保護、行政管理、文博及歷史類教學、編輯出版、公安內保及商檢等特種行業檢驗等工作。近年該專業畢業生在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名列前茅,反映了學生綜合素質高的特色。 旅遊管理本科專業。培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熟練掌握旅遊管理基本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和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專門管理人才。培養要求是:學生主要通過旅遊管理、旅遊文化和旅遊規劃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學習,接受旅遊經營管理和旅遊服務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在畢業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能力:掌握旅遊管理學科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備運用這方面的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掌握旅遊服務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備運用這方面的知識從事旅遊服務的基本能力;掌握旅遊文化方面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具備運用這方面的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掌握旅遊規劃方面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具備運用這方面的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掌握我國有關旅遊業發展的政策和法規;熟悉旅遊業的發展動態;具備一門外語的綜合運用能力。旅遊管理本科專業學制為4年。主要課程設置有管理原理、旅遊學概論、會計學基礎、旅遊經濟學、旅遊古漢語、旅遊地理學、旅遊心理學、飯店管理、旅行管理、旅遊市場營銷、導游學、旅遊政策與法規、旅遊規劃與資源開發、旅遊信息系統、旅遊工程學、旅遊實用外語等。就業方面:到旅遊管理部門、旅遊專業學校、新聞媒體、旅行社、旅遊公司、賓館飯店、風景名勝區等單位從事科研、教學、宣傳、服務、管理、導游、旅遊地(風景區)規劃開發等工作是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現有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3個本科專業;0了
❾ 四川大學歷史學碩士專業怎麼樣誰能簡單介紹下
四川大學歷史學專業介紹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是在四川大學最古老的系科——歷史系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現下轄歷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博物館4個系所和城市研究所、人類學研究所、東西方社會文化比較研究中心、長江文明研究中心、西藏考古與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系國家教育部首批博士與碩士授權點單位、「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專業設置全面,現有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3個本科專業;擁有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文獻學、世界史等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以及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教育部藏學研究基地。
四川大學歷史學科具有悠久的學科傳統,可以追溯至清末的尊經書院和四川高等學堂。1902年四川高等學堂開設外國歷史公共科。1910年,四川大學的前身之一存古學堂即設有經學、史學、辭章等科,其中史學科發展成為歷史系,迄今已逾百年。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授(研究員)30餘名、副教授(副研究員)24餘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4人、碩士生導師46人。在長達百年的辦學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平實、穩健、謹嚴、求新的學術傳統,人才眾多,碩果累累,在國內學術界備受矚目。改革開放以來,學院為國家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00餘人,本科生1682多人。近五年獲得國家和部省級科研項目100餘項,經費總計1176.68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55篇,出版專著227部、其中教材18部。獲得各種獎項100餘項,省部級以上重要科研獎項30餘項、教學獎5項。其中有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提名1篇,獲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1名,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2名,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2名。
學院現有中外文藏書近10萬冊和多種刊物,現代化辦公教學設備齊全,為專業學習和研究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川大學旅遊學院前身為四川大學旅遊系。本專業在國內同行中起步較早,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歷史系基礎上設置了旅遊文化與管理專業,招收專科學生。1992年起,在歷史專業本科中正式開設了旅遊管理與文化方向。1996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增設旅遊管理本科專業。1997年,旅遊系建制。2000年7月12日四川大學旅遊系升格為四川大學旅遊學院。
學院現設有四個系及一個研究所:飯店管理系、旅行企業管理系、旅遊規劃及景區管理系、旅遊文化系,及旅遊規劃與開發研究所。目前每年平均招收本科生60餘人,碩士研究生40多人。學院具有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綜合學術優勢,有堅實的學科理論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在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的規劃與開發方面有相當的理論造詣和實踐經驗,曾先後主持參與了十餘項地方旅遊發展規劃和旅遊課題研究,目前學院已出版專著和教材20餘部,發表相關學術論文近80餘篇,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學院現有教師18名,其中高級職稱者7人,占總數的38.8%;博士3人,佔16.7%,在職博士生5人,今後兩三年內博士比例將達到44.4%;中青年教師占教師總數的94%。全校教學與科研人員中,高級職稱者比例在48.28%左右,博士比例在26.8%左右。相比之下,本院在全校范圍內的「雙高」比例並不低。由於中青年教師占絕大多數,所以可以預期今後幾年內本院「雙高」人數將繼續攀升(這還未將引進人才計算在內)。此外,還有部分教師曾在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留學或進修。概而言之,本學院師資隊伍特點體現為:職稱、學歷「雙高」比例較高、專業門類齊全、年齡結構合理。教師專業包括旅遊經濟、工商管理、旅遊規劃、專業外語、博物館學、建築學、宗教學、考古學、歷史學、生態學等等。這樣一支隊伍可謂教學科研力量雄厚,具有較強的發展後勁。近三年來,為國家培養碩士研究生37人,本科生144人。
旅遊管理碩士學位授予點是四川省最早設立的旅遊類學科碩士點,專業設置全面,有一定的學科優勢,在中國西部高校旅遊學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目前,我院共有旅遊資源規劃與開發、旅遊企業管理、飯店管理、旅遊文化4個研究生研究方向。
旅遊學院起步較晚,但起點高、人才眾多,近年來取得了多項學術成果,受到同行的矚目。據不完全統計,本學院近年出版專著20餘部,發表論文85篇左右,提交相關部門審定通過的調研計劃30餘份。同時獲得各種獎項20餘項,其中「旅遊管理專業教學改革與區域旅遊經濟的成功結合」獲得四川省普通高校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學院擁有較完備的教學科研設備,現有中外文藏書10餘萬冊和多種刊物,有微機室、閱覽室、資料室各1個,多媒體教室1間以及現代化設備的學生實驗用房,為專業學習和研究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研究所、中心
中國藏學研究所。成立於2000年。系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詳細內容請參見本書「科學研究」部分的相關內容。
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系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實體性研究所。主要從事全宋文的整理、出版和宋代文化研究。有全國不可多見的、藏書十分豐富的資料庫。該所在宋代文化研究領域有深入研究,出版了規模巨大的學術成果。
歷史研究所。成立於1980年。系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系所合一研究所,有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考古學研究、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研究、西南民族史研究、專門史研究、文獻學研究等8個方面。在先秦史、魏晉南北朝史、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西南民族史等研究領域有眾多全國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
城市研究所。成立於1990年。有中國城市史、區域城市比較研究和城市發展與規劃研究等方向。城市史研究和區域城市比較研究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已出版了多部填補空白的力作。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於2000年。有蜀文化與巴文化研究和區域文化交流研究等方向。近年發表和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在同類研究中處於一流水平。
人類學研究所。成立於2005年。由一批青年教師籌備而成,得到了學校和國內外眾多同行專家的支持。
三國文化研究中心。有三國文化研究、三國志校注與研究等方向。其研究成果受到了日本、韓國和北歐國家的關注,研究水平居全國前列。
旅遊規劃設計研究所。成立於2000年。先後承擔了省市科研項目21項,已經主持或參與完成地(市)級和縣級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及旅遊營銷策劃16項。學院教師已編寫出版專著20餘部,在全國核心期刊和重要報刊上發表論文80餘篇,提出了許多對地方旅遊發展有價值的觀點。其中省級教改課題「旅遊管理課程體系改革與區域旅遊發展的成功結合」階段成果獲2000年四川省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四川大學校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旅遊經濟管理培訓中心。成立於1998年。它積極為各旅遊企業和旅遊行政管理部門進行崗前培訓和職培訓,已先後為省、地(市)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和旅遊企業培訓中高層管理人員及員工50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