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依據及歷史意義
【分析角度一】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客觀依據
(1)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主要依據是:①科技與革命迅猛發展,科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以科技和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日益突出,和平與發展也就成為當今國際形勢發展的主流和基本趨勢;②冷戰後,發展成為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願望,以經濟和科技競爭為中心的和平競爭取代武力對抗;③戰爭與和平的力量對比方面,和平力量超過戰爭的力量,發生世界大戰的因素基本不復存在。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上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天下仍不太平。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在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依然存在並有新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必須反對霸權主義。
(2)世界和平是促進發展的條件。人類歷史的經驗一再證明,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和平是人類進步與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世界和平是促進發展的前提條件。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維護世界和平是當今世界的根本問題。各國的共同發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要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就必須消除過大的南北差距,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核心問題。
【分析角度二】用哲學原理分析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
(1)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一個也沒有解決,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冷戰結束後,影響和平與發展的因素在不斷增加,恐怖主義危害上升,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霸權主義又有新的表現,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因邊界、宗教、領土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但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展的基本趨勢。看問題要看主流,不能看支流;看總體和全局,不能為局部和支流所迷惑。當今世界,雖然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一個都沒有解決,但是總體和平、局部戰亂;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是世界局勢的基本特點,所以,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2)霸權主義是指某些國家對外關系中奉行的踐踏別國主權,違反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的政策和行為。霸權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強權政治。當今世界的強權政治雖然不再赤裸裸地主張弱肉強食,但憑借勢力,構成強權,力圖按本國利益和意志支配別人、主導世界,仍然是當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基本點,決不可能是什麼仁慈霸權和新型帝國。
威脅世界和平、阻礙世界共同發展的主要根源,是西方國家推行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以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所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正確途徑,是反對西方的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在當前尤其是要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同時,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
【分析角度三】美國霸權主義的新變化、新表現「先發制人」
新表現主要是:①在國際政治格局上,由兩極爭霸變為一極稱霸、單極霸權、單邊外交,更加霸道,連其歐洲盟國都難以忍受;②在理論上,美國的新霸權主義鼓吹其維護國際秩序的責任,以全面推行西方價值觀為重要內容,強調其霸權主義所具有的道德基礎與合法依據;③在實質上,日益露骨地侵犯別國主權,主要是富國、強國、大國欺負窮國、弱國、小國;④在形式上,美國新霸權主義重視運用外交手段、經濟制裁、軍事干預等多種形式。軍事干預不再以武力征服、佔領土地為目標,甚至忌諱「佔領」的提法,而是通過軍事干預來懲罰以致強制改造那些違反美國霸權秩序和西方人權主張的國家,並按照美國的價值觀來建立新的國際秩序;⑤其最終目的是實現美國自身在政治、經濟上最大限度的安全和霸權利益,永遠保持美國領導整個世界。
【分析角度四】美國「先發制人」的打擊政策
霸權主義新理論:①新干涉主義。人權高於主權,人權無國界,發達國家有權超越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部的所謂「人權」問題,包括「人道主義干涉」等,實質是借口人權干涉別國內政,推行西方價值觀念;②「先發制人的打擊權」。美國如果認為某個國家對其構成威脅,有權力在這種威脅、危險真正發生和實施之前就予以打擊、消除,包括使用核打擊,實質上是以任意打擊別的主權國家來追求美國所謂的絕對安全;③新帝國理論。即美國是新型帝國,仁慈的帝國,是以帝國強權推翻專制統治,給別國人民以自由、民主、人權,從專制政權下面解放別國人民,建立民主自由社會;④霸權穩定論。世界上只有服從一個美國超級霸權,才是穩定的。任何可能發展成為與美國抗衡的國家,都是對美國霸權的「挑戰者」,也是對世界和平穩定與自由世界秩序的挑戰。美國有權力、有責任消除這種挑戰。聯合國之所以軟弱,原因在於多極。只有美國的單極霸權,聯合國只有服從美國單極霸權的意志,才能成為能夠解決世界重大問題的國際權威組織。
【分析角度五】中國反對霸權主義的四項主張
(1)中國反對霸權主義不是僵硬地反對某個國家,而是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既反對大國霸權主義,也反對地區霸權主義;既反對舊霸權主義,也反對新霸權主義。同時約束自己,永遠不稱霸。
(2)中國反對霸權主義是堅持獨立自主不怕壓,不怕霸權主義制裁,不允許任何國家、任何人干涉中國內政,也反對任何國家干涉別國內政。
(3)中國強調,反對霸權主義就要努力發展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霸權主義是憑借實力在世界上橫行霸道,只有實力強大才能有效地遏止霸權主義。
(4)中國是正在崛起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反對霸權主義的堅定力量。中國國防建設是一個主權國家的正常需要,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和挑戰。中國的發展,是和平與發展力量的發展。
②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的時間
和平與發展的確是當今世界主旋律,但是在地區上出現以民族、宗教…為主要矛盾的地區沖突。如阿以沖突、印巴沖突…
從其形時間上看,主要顯示了世界范圍的不公平,如阿以沖突,就是西方國家偏袒以色列造成的。還有就是殖民主義的新思路,如印巴沖突,以「分治」實現「分而治之」的目的!
另外就是世界范圍的軍備升級。各國都加強軍備為本國經濟保駕護航,從而引發全球的「軍備熱」這些從本質上說,都與西方輿論的鼓吹炒作有莫大的關系,如:西方散布「中國威脅論」,東盟諸國開始大量軍購。
即使如此,不能改變「和平與發展」這一主題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③ 進入21世紀以後,和平統一成為了時代的主題 對嗎
是的。鄧小平根據世界經濟與政治發生的重大變化,敏銳地把握到時代的主題已開始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及時提出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鄧小平對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基本思想。
第一,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我們有可能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我們黨才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決策。
第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帶有全球性的戰略問題。鄧小平指出,當今世界有很多問題,但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即和平與發展問題。
第三,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首先,當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東西方還存在對抗與世界要和平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形成了東西對峙、美蘇爭霸世界的兩極格局,給世界和平帶來極大威脅。
第四,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是指和平與發展代替戰爭與革命成為當代世界面臨的兩個重大課題,並不意味著這兩個問題已經解決。世界大戰可以避免,但戰爭的危險並沒有根除;經濟發展越來越成為各國的共同要求,但南北差距仍在擴大,世界各國遠未實現共同繁榮。
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各國才能保持正常的經濟交往和順利實現本國的發展計劃。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就是得益於世界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戰亂和沖突則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
戰亂不僅使參戰國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交通運輸癱瘓,國際貿易中斷,給世界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和平事業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而經濟貿易往來則能增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
具體地說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增進了各國間的交流和聯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戰爭的爆發;經濟的發展有助於消除世界不穩定的因素,減少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
④ 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是何時提出的
1985年1月19日,鄧 小 平會見香港核電投資有限公司代表團。鄧 小 平談話時說,中國的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政策,是一項長期持久的政策。中國的開放政策不會導致資本主義。3月4日,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談話時指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
⑤ 中國共產黨確認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的會議是什麼
1987年黨的十三大確認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這一深刻論斷。
20世紀70年代末以後,鄧小平對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有過多次比較深入的分析,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逐漸形成了新的判斷。他先是提出,國際形勢是好的,我們有可能爭取多一點時間不打仗。同時,我們也要防備別人早打、大打。後來,隨著國際形勢的進一步發展,他又指出,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出現重要變化,和平因素增長超出戰爭因素增長,世界大戰打不起來,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是可能的。鄧小平把握時代的脈搏,於1984年10月敏銳地指出:「國際上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南北問題。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像這兩個問題關系全局,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 1985年鄧小平進一步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這一思想科學揭示了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徵和發展趨勢,揭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1987年黨的十三大確認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這一深刻論斷。
鄧小平對時代主題的判斷,其基本觀點是:第一,世界大戰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可以避免,我們有可能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第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帶有全球性的戰略問題,是東西方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矛盾全局的集中體現;第三,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則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第四,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並不意味著這兩個問題已經解決。
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這一論斷的依據。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這是世界各種矛盾發展變化和世界抑制戰爭因素不斷增長的合力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後,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的追求十分強烈,和平發展成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世界經濟的發展加深了各國利益的相互交織和相互依賴;冷戰結束後多極化進程使世界各種主要力量彼此制衡,成為制約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核武器等毀滅世界的戰爭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為制約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廣大發展中國家力量的發展,尤其是中國的發展壯大,對世界和平與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生存與發展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首要任務,繼續發展和保持優勢則是發達國家面臨的問題,對內圖穩,對外思和,是多數國家的政策取向,對抑制戰爭起到積極作用。
⑥ 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出現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即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變了當今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面貌。首先,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經濟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經濟全球化發展,使世界各國的生產、流通、投資等日益聯結為一個整體,各國經濟發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同時,各國之間又充滿了矛盾和激烈競爭,而矛盾和競爭的核心是經濟問題,或者說是發展問題。其次,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使世界政治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動。世界多極化的趨勢逐漸顯現,國際形勢總體上出現了相對和平的發展趨勢。盡管世界並不太平,局部地區的戰爭仍有發生,但制止戰爭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長,在較長時期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總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成為時代的潮流。
⑦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1985年
1985年,鄧小平對當今世界形勢作出高度概括,他說:「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鄧小平在深刻洞察世界格局變化的基礎上抓住世界的主要矛盾,並精闢地概括為「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從而明確無誤地告訴全黨,我們面臨的將是一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
⑧ 是誰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
鄧小平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把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確立了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這不僅需要國內有正確的政策,而且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
經過冷靜觀察和客觀分析,中國領導人改變了戰爭不可避免的估計,認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是可能的。
在此基礎上,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這一科學論斷意義十分重大,影響極為深遠,從此中國外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8)和平成為歷史主題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時代的命題,需要國際社會以團結、智慧、勇氣,扛起歷史責任,解答時代命題,展現時代擔當。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緊相連。把握機遇、應對挑戰,需要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展現新擔當新作為。面對時代命題,中國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
中國願同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全球夥伴關系,拓展友好合作,走出一條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國與國交往新路,讓世界更加和平安寧,讓人類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⑨ 戰爭與和平是什麼時候成為世界的主題
親,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當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而不是「戰爭與和平」。
和平的觀點基於以下原因: 飽嘗戰亂之苦的世界各國人民渴望和平,反對戰爭;核戰爭的毀滅性後果,使某些核大國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貿然發動戰爭;國際上各種力量互相制約,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發展的觀點基於以下原因:發展問題是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謀求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是人類永恆的課題。
⑩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時間
20世紀80年代未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局勢發生急劇變化。鄧小平指出,對於國際局勢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經過冷靜觀察和分析,他說,當前世界局勢的發展,充分表明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極化發展。蘇聯解體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終結,舊格局已經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美國是當今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但一家獨霸世界力不從心,歐洲聯盟的建立,加快了經濟和政治一體化進程,成為國際經濟、政治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積極努力,爭取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邁進;俄羅斯現有的實力,決定它仍會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影響不可低估;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必將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國際社會分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和密切結合的趨勢。經濟全球化在內容上包括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從根本上有助於推動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世界主題的形成和發展,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趨利避害,促進自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