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井字的由來
井(拼音:jǐng)是漢語常用字[1],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2]。井的古字形傳統認為像水井周圍的欄桿。「井」的基本義是指從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後來字義擴大,指凡是形狀像井的事物,如:礦井、油井。古代因井設市,所以稱人口集聚的地方為市井。先秦「井」字又指一種土地制度——井田制。由於「井田制」劃分時,有章可循,分布整齊,所以「井」有條理分明的意思。
井[jǐng]
漢語文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Eternal恆愽
井(拼音:jǐng)是漢語常用字[1],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2]。井的古字形傳統認為像水井周圍的欄桿。「井」的基本義是指從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後來字義擴大,指凡是形狀像井的事物,如:礦井、油井。古代因井設市,所以稱人口集聚的地方為市井。先秦「井」字又指一種土地制度——井田制。由於「井田制」劃分時,有章可循,分布整齊,所以「井」有條理分明的意思,如:井井有條。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3])
中文名
井
漢語拼音
jǐng
注音字母
ㄐㄧㄥˇ
平水韻部
上聲二十三梗[4]
字級
一級(0077)[1]
快速
導航
詳細釋義古籍釋義字形書法韻書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井」字始見於商代。傳統認為甲骨文(圖1)的「井」字模擬的是木料或石料圍起來的井欄桿,當中空為井口。西周以後,「井」字當中多出一圓點,指井中有水,也可能表示汲水用的桶或罐子。[2]
有人認為,「井」字是商周奴隸社會時「井田制」的產物。奴隸主為了便於管理,將一里見方的土地,劃為九個區,形狀像「井」字。每區約一百畝地,八家各佔一區,負責耕種收獲。當中那一塊為公田,勞務由八家共同負擔。而在公田中央,掘有水井供八家灌溉農田,人畜飲用。[5]
河姆渡遺址水井復原圖(左)與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水井(右)
還有人認為,根據新石器時代的浙江河姆渡遺址的一口水井來看,外圍近圓形,裡面是一個方形豎井。先民取用坑中的水,當坑內水源枯竭時,就在坑內向下挖成一豎井。為了防止井壁坍塌,挖井前先民先在坑中打入四排木樁,組成一個方形樁木牆,然後將排樁內的泥土挖出。排樁內頂還套了一個方形木框,其外觀正是古老象形文字所描畫的形象。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中發現的兩口水井底部也發現了木質「井」字形方框結構。由此可見,「井」字模擬的應是這種用於加固的水井方框支架,也即後來文獻所稱的「井干」。這個「井」字就像從很高的位置俯視下去看到的井底。[7]
西周中晚期,不加飾點的字形和加飾點的字形曾出現過分化寫詞的趨勢,但最終沒能成功。僅有一點之差的繁簡二體卻並行至東漢。漢代隸書(圖8-11)開始右部一豎改為一撇。楷書從簡,取中間無點的形式為規范。[2]
❷ 越王井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越王井在廣州市應元路旁,已有2000多年歷史,從秦代一直使用至今,是廣州最古老的井,相信沿用這么長時問的水井,在世界上也不多見。相傳,趙佗率秦朝大軍進駐嶺南,為解決將士們飲水,趙佗命人開鑿了此井。
後趙佗割據嶺南,成立了南越國,他一直飲用此井的水,致使其「肌體潤澤,年百有餘歲,視聽不衰」。故人們稱之為「越王井」。
據屈大均《廣東新語》稱,越王井「其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
故歷代君王都想獨霸此井。南漢主劉美曾占此井,稱玉龍泉,「禁民不得汲」。清平南王府也霸佔此井10餘年之久。
在宋代時,番禺縣令丁伯桂為了方便百姓汲水,在井台加了九孔石井蓋,使人們可以從各孔汲水,不相抵觸。
近年以來,這口使用了2000多年的古井幾乎被湮沒,幸廣大市民及有關部門的大力呼籲,才得以保護下來。
❸ 柳毅井多少年歷史了
柳毅井,是傳說故事《柳毅傳書》中洞庭龍宮入口,在洞庭湖畔君山和太湖洞庭東山各有一處柳毅井。
蘇州東山席家湖啟園畔柳毅井,旁為桔林,距太湖不足200米,明代東山大學士王鏊於正德九年(1514年)手書「柳毅井」三字石碑,至今尚完好。
❹ 井的歷史
檀木水井是洞口縣聞名的幾千年的大水井,井是由天然生長的石頭圍繞而成,這口井幾千年來一直養育著這里的幾千口人,灌溉著這里上千畝糧田,檀木村裡最年長的老人都說不清,有的說有幾百年,有的說有上千年。
檀木古井,水源自地下河流,百年不旱。由溶洞口出水。水流量大,以至用於灌溉農田。
❺ 關於「井」姓的起源
1、出自姜姓
是炎帝的後代,取吉利的意思作為姓氏。井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盡的意思。
2、出自姬姓
周公四子邢侯之後,見楊寬《西周史》.周朝有大夫叫井利,就是用「井」作為姓氏。見《穆天子傳》。
3、同宗
周代時,姜子牙建立了齊國,而姜子牙的後代中,又有人到虞國當了大官,被虞國國君封為井邑的首領。又封為伯爵,被人們稱為井伯,井伯的子孫,有的姓井。
井伯又有個後代,叫井奚,後來到秦國去做了大官,被秦穆公封為百里邑的首領,被人改稱為百里奚。百里奚的後代,也以封地為姓,世代姓百里。所以井姓和百里姓的老祖宗是一個。見《姓源》。
4、蒙古姓氏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又作合答斤、哈塔斤、合底忻,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母阿蘭豁阿的第三個兒子不忽合答吉,組成的部落,世居揚什木(又作陽石木,蒙古游牧地,博古羅特氏、和爾欽氏、喀克錫哩氏、錫爾弼氏、錫喇德氏世居地,遼寧 彰武西)。
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清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和爾欽氏等多冠漢姓為井氏,讀音皆作jǐng(ㄐㄧㄥˇ),滿語拼音為Hercin Hala
5、始於春秋
是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的。春秋時,虞國有個大夫被封到井邑(今地不詳),稱為井伯。他的後代就用封邑名「井」作為自己的姓氏。
❻ 開鑿水井的古人們,開始打井是起源於哪個時期
「井」是我國古代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汲水文化源泉。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原始社會早期人們想要飲水,會直飲江河、湖泊、溪流中的水。當「井」出現之後,人們在飲水問題上,開始從被動向主動轉變。可以說「井」既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飲水史上的重大變革。
各種史籍中關於「井」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但根據考古學家推斷,以及大量文物逐步證實,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時期,河姆渡人就已經掌握了打井技術。筆者認為「井」的誕生,是人類再一次探索自然的成功體現。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曾作《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廢井曾未竭。石甃冷蒼苔,寒泉湛孤月。秋來桐暫落,春至桃還發。路遠人罕窺,誰能見清徹」。
桓溫雖然已經千古,但他挖的這口井卻依然清泉長涌。
唐代冷門詩人蘇味道,也曾以《詠井》為題賦詩:
「玲瓏映玉檻,澄澈瀉銀床。流聲集孔雀,帶影出羵羊。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錦芳。帝力終何有,機心庶此忘」。
這首詩以一個「詠」字為題,生動的描繪了一口古井的魅力。
❼ 井這個姓氏的起原及歷史名人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取吉利的意思作為姓氏。井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盡的意思。 2、出自姬姓周公四子邢侯之後.見楊寬《西周史》.周朝有大夫叫井利,就是用「井」作為姓氏。見《穆天子傳》。 3、始於春秋是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的。春秋時,虞國有個大夫被封到井邑(今地不詳),稱為井伯。他的後代就用封邑名「井」作為自己的姓氏。 4、井姓與百里姓同宗周代時,姜子牙建立了齊國,而姜子牙的後代中,又有人到虞國當了大官,被虞國國君封為井邑的首領。又封為伯爵,被人們稱為井伯,井伯的子孫,有的姓井。井伯又有個後代,叫井奚,後來到秦國去做了大官,被秦穆公封為百里邑的首領,被人改稱為百里奚。百里奚的後代,也以封地為姓,世代姓百里。所以井姓和百里姓的老祖宗是一個。見《姓源》。 5、和爾欽氏Hercin Hala 本蒙古姓氏,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又作合答斤、哈塔斤、合底忻,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母阿蘭豁阿的第三個兒子不忽合答吉,組成的部落,世居揚什木(又作陽石木,蒙古游牧地,博古羅特氏、和爾欽氏、喀克錫哩氏、錫爾弼氏、錫喇德氏世居地,遼寧省彰武西),後冠漢字姓井。名人井勿幕 井勿幕曾參加護國運動。 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 。井勿幕,初名泉,字文淵,陝西蒲城縣三合鄉人,生於1888年2月12日,是中國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井岳秀(1871-1936)西北軍的一位奇人,井字嵩生,排行十,人多稱「井十」,原籍蒲城井家原,少年時武功高強,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結交江湖游俠,在關中頗有名,早年中過武秀才,是張作霖的拜把子。
❽ 「井」這個姓氏的來歷和遷徙分布
井姓的起源與中國古代天文學有關,井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天文分野在陝北一帶。所以早在上古三代就出現了有所成就的井姓人物。又如井姓,即神農氏後裔。在古史上出現很早。最早的姜姓井族很可能建立國家在河北邢台一帶;西周時井姓望族大都分布陝西周原;而事實上在米脂縣就有井姓人家因為族滅分而為五jing。jin;姓的傳說[京景荊金靳],那裡也有山上的古跡叫「五分路」。事實上在「京景荊金靳」這五姓活躍的歷史時期,而其本源之姓井卻很難發現。我們不了解這個姓分出五姓之後到底隱藏的多久,但是至少也有一個朝代的歷史之久,怎麼恢復起來的,應該也有傳奇的故事吧。在近代,結束清政權的人就是陝西同盟會領袖井勿幕,其胞兄井岳秀在20世紀30年代鎮守陝西榆林號稱"榆林王",是個一等一的「土皇帝」。現在的井姓多保留在陝西和遼寧,占井姓的五分之三。
井姓起源有:
一、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取吉利的意思作為姓氏。井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盡的意思。
二、出自姬姓,周公四子邢侯之後.見楊寬《西周史》.周朝有大夫叫井利,就是用「井」作為姓氏。見《穆天子傳》。
三、始於春秋,是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的。春秋時,虞國有個大夫被封到井邑(今地不詳),稱為井伯。他的後代就用封邑名「井」作為自己的姓氏。
四、井姓與百里姓同宗。周代時,姜子牙建立了齊國,而姜子牙的後代中,又有人到虞國當了大官,被虞國國君封為井邑的首領。又封為伯爵,被人們稱為井伯,井伯的子孫,有的姓井。井伯又有個後代,叫井奚,後來到秦國去做了大官,被秦穆公封為百里邑的首領,被人改稱為百里奚。百里奚的後代,也以封地為姓,世代姓百里。所以井姓和百里姓的老祖宗是一個。見《姓源》。
五、【和爾欽氏】Hercin Hala 本蒙古姓氏,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又作合答斤、哈塔斤、合底忻,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母阿蘭豁阿的第三個兒子不忽合答吉,組成的部落,世居揚什木(又作陽石木,蒙古游牧地,博古羅特氏、和爾欽氏、喀克錫哩氏、錫爾弼氏、錫喇德氏世居地,遼寧省彰武西),後冠漢字姓井。
井姓典故
源自炎帝;望出扶風。南陽曾拒五王遠權勢1;為官三科稱賢能2。 注釋:1東漢太學生井丹,字大春,郿人。博通五經,生性清高,不結交權豪,曾拒五王之邀,閉門隱居,讀書自樂。2明代給事中井田,字九疇,刑台人。任戶、兵、刑三科給事中,以賢能著稱。 六郎贊襄,政令維親感戴3;五經博洽,京師傳說紛綸4。 注釋:3宋代官吏井綱的事典。 4東漢太學生井丹,博通五經。時有「五經紛綸井大春」之諺。
傷心痛哭幾無淚;悲楚行吟盡是憂5。注釋:5近代名人井勿幕自題聯。井勿幕曾參加護國運動。 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
井勿幕,初名泉,字文淵,陝西蒲城縣三合鄉人,生於1888年2月12日,是中國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在辛亥革命中,他積極奔走,以年輕的熱血之軀奉獻於祖國和人民,被孫中山譽為革命的「後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幼時聰敏好學、志向遠大。1903年冬,15歲的井勿幕遠渡重洋赴日留學,1905年8月20日加入了孫中山在東京創建的同盟會。同時,他很想陝西也盡快成立這個組織,遂向孫中山請求回國,孫中山被其年少志大所感動,便同意其回國的請求。回陝後,他便奔赴渭北各縣,宣傳同盟會綱領,秘密發展了30多名成員,成立了同盟會陝西支部。從此,反清的火種在三秦大地燃起!
辛亥革命前夕,陝西反清浪潮洶涌澎湃,這與井勿幕的精心策劃、積極奔走是分不開的。 1906年夏秋之後的兩三年間,他又曾兩度赴日,除讀書並籌建同盟會東京陝西分會外,他又於1907年2月回國並親自去南方會見了黃興和秋瑾,了解革命形式。後即赴日向同盟會東京總部負責人吳玉章做了匯報,這次在東京住了一年,一面研究國際國內形勢和思潮,一面籌劃陝西籍留日學生在東京創辦《夏聲》雜志。他以「大無畏」、「俠魔」等筆名發表許多文章,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和腐朽,宣傳民主共和思想,聲援國內反清斗爭。1908年秋,「蒲案」爆發,井勿幕遂在《夏聲》雜志第八號發表了《蒲案感事》一文,揭露蒲城知縣李體仁封閉學堂,毒打師生,違法濫刑,草菅人命的罪惡行徑。在國內外輿論壓力下,清政府最終將李體仁革職查辦。1909年春,於右任因創辦《民呼日報》宣傳革命,被上海英租界捕房逮捕,井勿幕立即在《夏聲》上發表文章揭露事件真相,呼籲社會輿論支持正義,引起國內外的震動,英方最終只好釋放了於右任。尤其在1908年發表的長篇政論文章《二十世紀之新思潮》一文,盛贊社會主義理論,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以成「晚照斜陽,行將就沒而黑雲蔽空」,「沖天之大浪來者,即此社會主義新思潮也」。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全省乃至全國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但最終被袁世奪了勝利果實。而此時同盟會內部也出現了分化,有的人倒向了袁世凱。但井勿幕始終堅持革命,堅決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1915年12月,袁世凱陰謀稱帝,反袁怒潮席捲全國,蔡鍔將軍首舉義旗討袁。井勿幕在上海同熊志武等人商定反袁,隨即赴雲南參加反袁斗爭。歷任參謀和前敵總指揮,轉戰四川滬洲、敘府一帶。後來他策應陝西的反袁護國斗爭,喬裝商販徒步回陝。此時袁世凱在全國的一片唾罵中憂懼而死,但陝西仍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爪牙陳樹藩控制。井勿幕十分氣憤,旋既赴京聯絡革命志士,開展反對陳樹藩的斗爭。1917年12月,陝西國民黨革命派響應孫中山廣東軍政府號召,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廢棄《臨時約法》,成立靖國軍,打響了護法戰爭。於右任被陝西的國民黨人士從上海請回,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分兵六路進攻陳軍。陳樹藩驚慌失措,請井勿幕以調解人身份去三原,企圖借井之聲望分化瓦解靖國軍。井勿幕素孚眾望,加之靖國軍多系井之舊部,所以他一到三原就被推舉為陝西靖國軍總指揮,一時間士氣大振,陳樹藩更加惱火。 1918年10月,雲南靖國軍第八軍軍長葉荃率部援陝,到達第一路軍郭堅駐防的鳳翔縣。11月中旬,井勿幕一行前往鳳翔慰勞葉部,當井勿幕返回三原途經興平時,忽然接到郭堅來信,約井勿幕於21日赴興平南仁堡參加軍事會議。井勿幕明知赴會有險,但他認為「只要對革命有好處,我是不怕犧牲的。」並如期赴約,結果他一到就被陳樹藩勾結的靖國軍內部敗類郭堅部營長李棟材殺害,年僅31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悲歌從天落,壯志未酬身先死。井勿幕的被害,使辛亥革命失去了北方的一面大旗。於右任當時致函國會眾議院:「天乎何心,壞我長城!」「唯有誓滅國賊,慰我先烈。」廣州孫中山護法大元帥府特贈井勿幕陸軍中將,明令嘉獎撫恤。辛亥革命著名革命家章炳麟親自為他撰寫了墓誌銘,予以高度評價,井勿幕的一生從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事業,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井勿幕之死———民國初年的一樁公案
被孫中山先生譽為「西北革命巨柱」的陝西辛亥革命先驅井勿幕,於1918年11月在陝西興平縣南仁堡被人謀害。他的死,成為民國初年的一樁疑案。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並欲恢復帝制。井勿幕奮起曰:「斯時不起,民國為無人」,協助孫中山、黃興、蔡鍔等發起了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及反對段琪瑞的護法運動。井勿幕曾由越南潛入雲南,參加反袁的護國戰爭,任護國軍熊克武部前敵總指揮,轉戰川南。護法運動中,井任陝西靖國軍總指揮,領導了陝西討段反陳(陝督陳樹藩)之役,從者數萬。井並派人與廣州護法軍政府西南靖國軍聯帥唐繼堯及熊克武等聯系,由是川滇黔各軍葉荃、但懋辛、王安瀾、呂超等率軍援陝討陳。陝西靖國軍因之聲勢大震,關中西部除戶縣、興平,悉數被靖國軍佔領。
1918年11月20日,井勿幕西行鳳翔慰勞雲南葉荃援陝部隊,歸返三原途經興平之際,接陝西靖國軍第一路軍司令郭堅專函,約井於次日同到附近南仁堡會商攻取西安計劃。井勿幕乃帶隨從8人乘馬前往踐約。井抵南仁堡即被郭部營長李棟材迎入一廳房內,而井未見郭至,始覺有不測發生。井怒斥李並擲手中水煙袋擊李,紛亂中忽有人自門外報告「郭司令到———」勿幕起身視門外,而在場的郭堅馬弁任申娃、李新生從井身後開槍射擊,井即仆地殞命,年僅31歲。
井被害後,隨從除一人逃脫,均被射殺。李棟材用刀割下井勿幕首級,而後傳令全營渡渭河南去西安。李部屯兵西關草陽村,獻井首級給陝督陳樹藩。井勿幕遽死,陝西護法運動局面「遂大壞」,西南援軍亦因失去援手,不久退回四川去了。
井案發生後,輿論大嘩。紛紛議論主謀者何人。時人謂首嫌是郭堅,以井勿幕因靖國軍各部擾民,軍紀不整,曾大力進行整頓。而郭堅第一路軍軍紀最差,井對郭多次批評。郭則素懷野心,難以駕馭。井對其整訓,郭多有懷恨,因此想殺井後,再借獻頭之機圖陳,一箭雙雕。只因陳樹藩有所防範,棟材未能得手。殺井兇手任、李兩位皆郭之弁目,但非但未予追究,日後皆將二人升任連長。郭堅之外,又有人謂殺井主謀是陝督陳樹藩,李棟材只是為陳收買的槍手而已。當時於右任有輓聯曰:「我哭井勿幕,耿耿愛國熱忱,不亞宋漁父(宋教仁);誰言李棟材,明明殺人兇犯,就是陳樹藩!」
井勿幕夫人馬氏居西安,聞噩耗攜女多次去督府討說法,陝軍田玉潔、雲南援軍葉荃及井之胞兄井岳秀亦糾責勿幕死因並緝兇手甚急。陳樹藩懾於各方壓力,乃先遣資二萬元驅李棟材逃匿漢口租界,然後將井首級交還井舊將田玉潔。陳樹藩而後又將李棟材逃匿處告知井岳秀,一為開脫自己,二也恃李棟材在漢口租界里岳秀奈何他不得。
先是,井被殺時逃脫的一隨從警弁,當夜又潛回南仁堡,冒險負無頭井屍身回到靖國軍防地。田玉潔為安全計,派人將井遺體運至涇陽。至此,井屍身首得以保全。
於右任在井遇害後立即致函國會眾議院:「天乎何心,壞我長城」,「惟有誓滅國賊,慰我先烈。」並以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名義,呈請廣州護法軍政府以陸軍中將陣亡例追恤。但是當時軍閥割據,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失敗,根本不能顧及此事。不得已,井的遺體由田玉潔將軍從涇陽移至蒲城井之故鄉,草草葬於縣城東十二里的紫荊原南麓。於右任有詩哭井勿幕雲:「十日才歸先軫元,英雄遺憾復何言。渡河有恨收群賊,殉國無名哭九原。秋興詩存難和韻,南仁村遠莫招魂。還期破敵收功日,特起邱山擬宋園。」
話分兩頭,再說井岳秀知李棟材藏匿處後,誓欲手刃此獠以雪弟恨。他以重金買通湖北督軍王占元,設計捕李。李在漢口覺察出有異,乃欲乘火車外逃。而喬裝成商人的岳秀手槍隊隊長李福成等早有準備,於火車未發之際一舉擒獲李棟材。福成隨即押解棟材乘火車抵太原,山西閻錫山與井岳秀關系密切,故全力相助。李棟材由太原起解後,施以雙鐐,閻派人節節護送,而井岳秀則令人每天給李棟材身上刺一大針,直至井之鎮署榆林。
1919年中秋夜,井岳秀令將李棟材縛於鎮署西花廳的葡萄架柱上,旁設勿幕靈堂,將李剖腹剜心致祭。李高聲叫罵,聲不絕口。岳秀殺李後,將其屍拖至校場,剝去其皮,蒙於馬鞍上坐騎,以解心頭之恨。但是,到底殺井的主凶是何人,仍無定論。此後世事推移,而天下局勢無一日安寧,此一樁公案,無暇論及,逐漸為人淡忘了。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想起了這位已歷27載曠野荒城,未封正冢的井勿幕先賢。乃經國民黨中央常委會決議,由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立傳,並由國民政府明令褒獎。同時決定擇址長安南郊風光秀麗的少陵原清涼寺旁購地12畝,重建陵園。蔣介石為其墓題寫了「追贈陸軍上將井勿幕先生之墓」的巨型石牌坊。1945年井勿幕忌日這天,時任南京政府監察院長的於右任來陝主持了井勿幕遷葬事宜。
井勿幕死後27年得享哀榮,不料井案則又起風波。忽一日,勿幕昔日參謀、同盟會員華孝康具狀陝西高等法院,告發殺井主凶為該省府新增委員馬凌甫。原來這華孝康多年來暗中搜集井案證據,集結為《井案紀實》一書,秘不示人。那馬凌甫曾追隨郭堅與禍陝的劉鎮華,素為陝人所不齒,故數十年未嘗回陝。井勿幕安葬後。華孝康於偶然中得知陝西省政府改組,而新委員中有馬凌甫,遂有具狀告馬之舉。訴狀言當年郭堅本不同意在興平召開軍事會議,但馬凌甫以參謀長職權命郭堅隨身副官張擬郭堅字體和名義擅發公函,誘殺井勿幕。華並出具張與當年郭堅隨從心腹馮紹芳往來信件,證驗其字與郭酷似,以為證據。華極力要求懲辦主凶馬凌甫,為井申冤。華還將其所錄《井案紀實》公之於世。後法院以井案已逾三十年不予受理,但馬凌甫因此而聲名狼藉,不久棄職而去。井案似因此應有個眉目了,誰料在1946年9月18日,華孝康由戶縣乘轎車赴西安途中遭人暗殺,又再度使此事更添諸多詭秘。井勿幕被害一案終成了一件難以搞清的歷史懸疑。馬凌甫解放後才死,他談及井案總是閃爍其辭,一直堅稱為郭堅部營長李棟材所為。但世傳馬凌甫殺井原因系當年留日學生中,分為咸長(咸寧、長安)和渭北兩派。而張鳳歲羽、井勿幕則隱然為首。馬雖為渭北人卻加入咸長派,曾因事為渭北派所毆。馬一直認為系井指使,由是懷恨。加之郭堅、馬凌甫從小集團利益出發,認為井訓戒本部隊是排除異己,從而起圖井之心。
井墓在「文革」期間曾遭徹底毀壞。1981年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井墓陵園得以重修。井勿幕蒙難60多年後歷經三次安葬,終在地下得以安息了。
鍾樓
位於榆林城內大街中心。民國10年(1921)榆林紳士白伯英、郭維藩等在為井岳秀祝壽時倡議建「井公祠」,即在榆林大街原被火焚牌樓的舊址動工,次年落成,取名「長春樓」,後改為鍾樓。
蓮花池公園
蓮花池公園,位於榆林市新二街西側(體育場北側)。清代俗稱青草湖,北與文廟拌池相連。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府趙銓引普惠泉水流入,至此,湖池常滿。民國7年(1918)春,井岳秀辟湖池從關中引進蓮籽種植,並在湖池中建茅亭、架曲折木橋,四周種植柳樹,置石桌、石鼓凳、備小船。每年6、7月間,蓮花盛開滿池,故人們稱之為蓮花池。
於右任題書"崧生公園"和"風歸遠挹陶長柳,遺愛常留召伯棠"楹聯,分刻在大門額上及兩側,以褒獎井岳秀建園功績。建國後,改稱蓮花池公園,增建噴泉、假山等。"文革"初,被視為資產階級的玩樂場所,池中蓮花被挖掉,改成養魚池,園中設施盡遭破壞。1977年復種蓮花。並增建門庭、畫廊、花圃溫室、八角樓亭、引種花草樹木70餘種,增加兒童樂園,配置游樂設備。現園佔地93.3公頃,並成立蓮花池管理所。1998年秋冬至1999春歷時149天大旱,池中水干,蓮花枯死。後用灑水車拉水屯池,有關方面著手再次引種蓮花,恢復蓮花勝景。
井岳秀
井岳秀(1871-1936)西北軍的一位奇人,井字嵩生,排行十,人多稱「井十」,原籍蒲城井家原,少年時武功高強,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結交江湖游俠,在關中頗有名,早年中過武秀才,是張作霖的拜把子。1905年,受其弟井勿幕(同盟會創始人井勿幕,是陝西最早的同盟會員,孫中山的得力助手)的影響,加入同盟會,並一起創立同盟會陝西支部。他積極活動,先後參加了著名的「蒲案」、「西安起義」等反清運動。辛亥革命勝利,委以工兵獨立營營長。1913年9月,首次北上榆林,妥善處理了「神團」反洋教、反產煙苗事件。1916年,升任陝西第三區警備司令,適逢陝北盜匪猖獗,他率部剿滅,沿途滅盜甚多,於同年再次到達榆林。1917年,大總統黎元洪任命他為陝北鎮守使,此後一直鎮守榆林,幾經變更,先後由劉鎮華委以騎兵旅長,吳佩孚委以西北路聯軍總司令。1925年段祺瑞執政府任命為陝西軍務幫辦。1927年由國民軍總司令馮玉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駐陝副司令,兼第九路軍總司令,後縮編任命為十八師師長。1931年,蔣介石改任為八十六師師長。
井岳秀在陝北也辦過一些實業,先後籌措創立榆林女子師范學校、榆林職業中學;擴建高等小學、創辦《上郡日報》,籌辦陝北地方實業銀行;鼓勵民眾合股辦工廠。他本人也私設商號,合股經營「裕惠號」,「太原惠記軍衣庄」,「榆林惠記工廠」,「神木官鹼局」等。1936年農歷1月20日,因手槍走火身亡。
井岳秀久鎮西北,長期鎮守榆林,人稱「榆林王」。屬於西北軍中「一字並肩王」的地位。難得的是此人權力慾望不強,並不多擴張勢力,楊虎城打不過北洋軍的時候他曾經仗義收留,等楊作了十七路軍總司令,井卻依然是一個八十六師師長,他也恭執部下之禮,毫無驕檁之意。
外蒙宣布獨立的時候,伊克昭七旗王公在蘇聯唆使下也准備叛國,井岳秀出兵河套,通過交友、賽馬、拜把等方法,終於說服了這些蒙古上層人士,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功不可沒。
井江——
引領昆明一二一數碼城走出「差異化」市場
園西和賽博的各行其道,並不能證明園西和賽博在昆明電腦城競爭中就能占據有利地位,一二一數碼城近期的出色』表現』也證明了其自身所具備的不凡實力。一二一數碼城副總經理井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一二一現如今的經營狀況一直按照我們預期所制定的目標有序的進行著。目前我們就是採取一種』差異化』的經營路子,所謂的』差異化』模式,簡而言之,就是與其他電腦城的操作方式區別開,不走別的電腦城走過的路,我們所要作的就是建立一套適合一二一、屬於一二一的經營模式。當然,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一二一數碼城也會考慮向3C或者4C的經營模式靠攏。目前一二一數碼城整個經營都是以數碼為主,力求成為昆明本土一個相對專業化的電腦賣場。在管理方面,我們有著和賽博實力相當的企劃管理隊伍,而硬體設施上,一二一同樣擁有本土數一數二的物業基礎設施。擁有如此完善條件的電腦城如果再走出一條適合其自身條件的』差異化』經營道路,必將使一二一成為未來昆明IT界的一支生力軍」。
那麼,擁有如此實力的一二一數碼城又會如何應對將來的發展呢?井江稱:「一二一數碼城目前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實力。只要我們能在未來的發展中使出更為豐富的炒作方式,保持產品線的齊全,合理的整合產品資源,並對產品消費起到引導作用,提供互動性較強的買賣空間,加強對外宣傳力度,必定能使一二一數碼城在將來得到更好的發展。
井在
〔清〕(約公元一六六二年前後在世)字存士,順天文安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聖祖康熙初前後在世。登順治十六年(公元一六五九年)進士。初任平陽司李,精敏獨特,決獄多平反。令永安時,除李唐宗與劉盡忠之謀逆。再遷興縣,因事罷歸。歸後,日以詩文自娛。在著有鐵潭詩集六卷,文集二卷,合河署詩集一卷,簏潭集四卷,天文纂要八卷,講約六諭解一卷,(均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井玉樹
〔清〕雍正時(一七二三―一七三五)直隸(河北)文安人。字丹木,號柏亭。工八法,精篆、隸。善山水、法沈周,巨幅尤佳。每飲酒半酣,揮灑淋漓,若有神助。有柏亭鐵戲印譜。《墨香居畫識、廣印人傳、墨林今話》
井姓網同第一館 井秀田紀念館 (井秀田) 建館於2000-5-9 16:12:47
井姓網同最新館 聚源堂 (井順) 建館於2006-7-13 5:15:03
井姓網同人氣館 井氏網上宗祠 () 當前訪問量為4105人次
井姓網同第一譜 井氏族譜 (2903) 園區
井姓網同最新譜 族譜 (235)
井姓網同人氣譜 井氏族譜 (2903) 園區
快捷注冊&建館(一鍵建館)>>> 查找井姓紀念館>>>
❾ 家鄉水井歷史,形狀,存在時間的描述
我的老家在吉林的一個郊區,記得小時候家門前有一口水井,井口是正方形的,是用石頭砌成的,。夏天下雨的時候,水滿滿的,甚至從井裡面往外淌水,到了冬天,水位下降到一米半深,每次挑水都要用扁擔,把水桶送到井下,再用木頭桿子把水桶壓到水裡,再把水提上來,非常吃力。這口井的歷史非常久遠,聽父輩們講我的曾祖父就住在這個老房子里,吃的就是這口井裡面的水,她養育了我家好幾代人,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