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後的晚餐》這幅畫究竟有何意義,為什麼它成了世界名畫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的作品,而這一副畫之所以可以成為一副世界名畫,有很多的方面,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這一副畫雖然是靜止的,只是刻畫了十三個人一起共度晚餐的場景,但是通過這一副畫,我們卻彷彿可以看到整個故事。這就是達芬奇這一副作品厲害的地方。
《最後的晚餐》之所以成為名畫,是因為達芬奇高超的繪畫水平,通過一副畫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故事,也給人們無限的遐想空間。
2. 《最後的晚餐》的大小 作者 畫面內容 歷史價值 感受
<<最後的晚餐>>
【作者】:::達·芬奇
【大小】:::420*910厘米
【畫面內容】:::猶大向官府告密,耶穌在即將被捕前,與十二門徒共進晚餐,席間耶穌鎮定地說出了有人出賣他的消息,達·芬奇此作就是耶穌說出這一句話時的情景
【歷史價值】:::在眾多同類題材的繪畫作品裡,此畫被公認為空前之作,尤其以構思巧妙,布局卓越,細部寫實和嚴格的體面關系而引人入勝。構圖時,他將畫面展現於飯廳一端的整塊牆面,廳堂的透視構圖與飯廳建築結構相聯結,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劃得精細入微,唯妙唯肖。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使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典範傑作
【感受】:::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觀眾感覺房間隨畫面作了自然延伸。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使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作品。
-- - --- - - - - -
望採納 。
3. 最後的晚餐的歷史價值
達.芬奇畢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在眾多同類題材的繪畫作品裡,此畫被公認為空前之作,尤其以構思巧妙,布局卓越,細部寫實和嚴格的體面關系而引人入勝。構圖時,他將畫面展現於飯廳一端的整塊牆面,廳堂的透視構圖與飯廳建築結構相聯結,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劃得精細入微,唯妙唯肖。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使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典範傑作
4. 《最後的晚餐》的歷史價值...急!
《最後的晚餐》是基督教傳說中最重要的故事,幾乎被所有宗教畫家描繪過。但在達芬奇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最後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畫家對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眾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為畫家們對人的內心復雜情感無法表現,從形象上難以區別善惡。由於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並表現出來。
畫家選擇的瞬間情節是耶穌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猶大出賣,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節的晚上與眾弟子聚餐,目的並非吃飯,而是當眾揭露叛徒。當耶穌入座後即席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說完此話,引起在座的眾弟子一陣騷動,每個人對這句話都作出了符合自己個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師表白自己的忠誠;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誰;有的向長者詢問,整個場面陷於不安之中。過去的畫家無法表現這一復雜的場面和弟子們各不相同的內心精神活動,唯芬奇從現實生活中對各種不同個性人物的觀察,獲得不同的個性形象,於是在畫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觀賞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畫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畫家描繪的弟子們的心理和情態,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兒,可是叛變者的形象是很難畫的。達芬奇為塑造猶大的形象已停筆幾天,他常站在畫前沉思。當時請芬奇作畫是按時付酬金的,後幾天不動筆使院長十分惱火,並打算扣芬奇的工資。院長將想法通過總管告訴芬奇,芬奇說了停筆的原因。總管雖能理解,但扣工資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長旨意。這時芬奇轉首看看院長,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猶大的形象,如果實在找不到猶大的模特兒,就把院長的頭像畫成猶大,總管會意地笑了。後來米蘭大公來看芬奇已完成的畫,一見坐在猶大位置上的是院長,他笑了,並說:我也收到修士們的指控,說他剋扣修士們的薪金,他和猶大是一個樣的,就讓他永遠地坐在這里吧。大公對芬奇說:「他對你不公平,你巧妙地報復了他。」芬奇之所以用院長作模特兒,並非完全是出於個人的報復,而是發現院長和猶大都很貪婪金錢,他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猶大是作為貪財、叛賣、邪惡的典型而進入芬奇的作品的。
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牆壁上的宏大畫面,嚴整、均衡,而富於變化,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的緊湊,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手法的純熟上都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它也是人類最優秀的繪畫作品之一,由於它的問世而使達芬奇名揚世界
5. 《最後的晚餐》 的 歷史價值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 油畫 1495-1498 420X910厘米,現藏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
歷史價值
達.芬奇畢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在眾多同類題材的繪畫作品裡,此畫被公認為空前之作,尤其以構思巧妙,布局卓越,細部寫實和嚴格的體面關系而引人入勝。構圖時,他將畫面展現於飯廳一端的整塊牆面,廳堂的透視構圖與飯廳建築結構相聯結,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劃得精細入微,唯妙唯肖。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使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典範傑作
主要內容
畫家選擇的瞬間情節是耶穌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猶大出賣,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節的晚上與眾弟子聚餐,耶穌入座後即席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說完此話,引起在座的眾弟子一陣騷動.
6. 《最後的晚餐》的賞析(不少與200字)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賞析:1、《最後的晚餐》是為米蘭聖瑪利亞修道院餐廳所畫的壁畫,取材於《聖經》中最重要的故事。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築結構緊密聯結在一起,畫面占滿了修道院食堂大廳的整個牆面,使觀者感覺畫中的情景似乎就發生在眼前。2、在人物布局上,一改前人繪制「最後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而讓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穌座在最中間,在使每個人物均具有充分表現力的同時,不使畫面凌亂、分散。以耶穌為中心,左右各為兩組人物,所有人的性格都生動地從他們的行動與手勢中表達出來。達芬奇挑選了一個關鍵時刻進行描繪。3、達芬奇這幅畫,已揚棄了過去所有這一題材的表現缺點,從人物的活動、性格、情感和心理反應等特徵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過耶穌與猶大的沖突反映出人類的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對立。實際上它所展現的,正是當時義大利社會上凡是正直的人們,都能看到的光明與黑暗的斗爭的縮影。4、畫面中心是耶穌,當他得知自己被叛徒出賣的消息後,在這個最後的晚餐上對門徒們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 這時周圍的門徒嘩然波動起來:有的驚叫,有的憤慨,有的表白自己……5、夾雜在人群中的叛徒猶大卻表現出不同的神態與動勢,他捂著錢袋,半傾著身軀,掩飾不住他內心的詭詐。耶穌的神態自若, 更對比出猶大的卑劣品質。畫家十分重視組織畫面的整體結構和透視 ,經過深思熟慮地推敲,他把一切透視 線都集中在耶穌的頭部,其他的人物亦分為幾個組合,互相區別,又相互呼應。由於畫家 注重人物心理狀態的外在表現形式,所以他才捕捉到了表達人物性格特徵的典型形象語言。6、此畫高4.6米,寬8.8米,畫面利用透視 原理,使觀眾感覺房間隨畫面作了自然延伸。為了構圖使徒坐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並且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
7、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後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彷彿一道光環。他的雙眼注視畫外,彷彿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8、《最後的晚餐》的畫中窗外顯示是白天,因此被人列為疑點之一。 此外,這幅畫之中多了一隻不屬於任何人的手,就是位於伯多祿(左4)腰間的那一隻手,此為這幅畫最神秘的地方。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不僅標志著達·芬奇藝術成就的最高峰,也標志著文藝復興藝術創造的成熟與偉大。這件作品達到了素描表現的正確性和對事物觀察的精確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對現實世界的一角,在構圖處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組合構成了美麗的圖案,畫面有著一種輕松自然的平衡與和諧。更為重要的是,他創造性地使聖餐題材的創作向歷史源流的文化本義回歸,從而賦予了作品以創造的活力和歷史的意義。
7. 《最後的晚餐》的創作思想和藝術價值
《最後的晚餐》的創作思想:
《最後的晚餐》取材於《新約聖經》,據《新約聖經·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於無人帶路。
正在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猶太教祭司長告密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猶太教祭司長就給了猶大30塊錢。
於是,猶大跟祭司長約好:他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逾越節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坐在一起,共進最後一次晚餐,他憂郁地對12個門徒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
12個門徒聞言後,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後的晚餐》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
《最後的晚餐》的藝術價值: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不僅標志著達·芬奇藝術成就的最高峰,也標志著文藝復興藝術創造的成熟與偉大。
這件作品達到了素描表現的正確性和對事物觀察的精確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對現實世界的一角,在構圖處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組合構成了美麗的圖案,畫面有著一種輕松自然的平衡與和諧。
更為重要的是,他創造性地使聖餐題材的創作向歷史源流的文化本義回歸,從而賦予了作品以創造的活力和歷史的意義。
(7)最後的晚餐有什麼歷史價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5世紀90年代,小說家馬泰奧·班代洛還只是個孩子,那時他在米蘭的聖瑪利亞感恩教堂道明會修道院做見習修道士,他的叔叔維琴佐當時是那裡的院長。班代洛常會看著列奧納多·達·芬奇在修道院的北牆上工作來打發時間,達·芬奇當時正在繪制斯福爾扎時期一幅偉大的傑作——《最後的晚餐》。
作者簡介: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義大利語: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義大利著名畫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稱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之一。
8.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畫面內容、大小及歷史價值
畫面內容:《最後的晚餐》取材於《新約聖經》,據《新約聖經·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於無人帶路。正在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猶太教祭司長告密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猶太教祭司長就給了猶大30塊錢。
於是,猶大跟祭司長約好:他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逾越節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坐在一起,共進最後一次晚餐.
他憂郁地對12個門徒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12個門徒聞言後,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後的晚餐》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
大小:《最後的晚餐》寬420厘米,長910厘米。達·芬奇不僅在繪畫技藝上力求創新,在畫面的布局上也別具新意。
價值:達·芬奇的創作不可能再回到普里西拉墓室的「分麵包」的多義性之中去,他也不可能採用中世紀時期冷冰冰的圖案符號式的人物造型和手法。
經過幾代人文主義者和藝術大師們的努力,悠久而豐富的古代文化,與現實生活的人性與情感在藝術的創作中是不應該再被分離的了。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在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創新發展的結合上是做得最好的典範之一。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的最初創作構思起步於卡斯塔尼奧的作品。在達·芬奇的草圖中,一字形排開的構圖,猶大獨自坐在長桌的另一邊,耶穌正把面餅遞於猶大的面前,眾人的注意力都轉向了猶大。為了形成眾人對猶大的壓倒一切的氣勢,達·芬奇在草圖中升高了視平線。
達·芬奇在草圖中也學習了卡斯塔尼奧的做法,讓門徒約翰伏在桌上。而以前傳統的畫法是根據聖經原典的描述,讓約翰投於耶穌的懷中。草圖上的每一個人,幾乎都照搬了來自生活的素材,人物都具有劇烈的情態,動作幅度較大,卻少有相互的聯系。
達·芬奇繼承了卡氏對宗教題材的情節化的處理方式——在畫中講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這種宗教題材的世俗化傾向在15世紀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當時,許多畫家喜歡把聖經故事展現於此時此地的現實環境中,並常常在其中畫上自己和朋友的形象,以此為榮。
9. 最後的晚餐的歷史價值主要內容是什麼(3句)
《最後的晚餐》是義大利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從1495年起,在米蘭的聖馬利亞·德烈·格拉契修道院內的餐廳牆壁上創作的壁畫。壁畫內容取材於《聖經》,畫中表現的年代甚至出現錯誤———畫中所描繪的桌子、桌布、直背椅和餐刀都是達·芬奇生活的15世紀時修道院里的常見物品,而並非1500年前的耶穌時代。在《達·芬奇密碼》(blog)中,提彬爵士為這幅傳世名畫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註解。這副壁畫高4.57米,寬8.84米,取材自《聖經》的一節。畫中耶穌位於正中央,雙手攤開,兩臂與周圍的空間形成了
一大一小兩個倒三角形。一直以來,人們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猶大身上,但提彬認為道三角形以及耶穌右手邊那位年輕門徒,正是解開密碼的重要線索。
最後的晚餐
--------------------------------------------------------------------------------
在米蘭,我們參觀了舉世聞名的達·芬奇的名畫《最後的晚餐》的原作。這幅畫是達·芬奇在一四九五年畫在一個修道院餐廳牆壁上的。原作面積約合四十四平方米,高四點九七米,寬八點八五米,共畫了兩年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個修道院隔壁的聖馬麗亞教堂被炸,畫著這幅名畫的餐廳雖未直接中彈
,但也被震垮了,所幸名畫所在的那堵牆壁沒有坍塌,也沒有損傷。這是因為當時義大利人民為了保護這幅無價之寶的名畫,事先曾用麻袋裝上沙土,把整個牆壁四周都堆得嚴嚴整整。戰後,他們又照原樣修復了這間屋子,使《最後的晚餐》仍完整地保存在那裡。現在,就在這幅名畫的前面,還展覽著兩張當年的照片,反映炸後房倒屋塌,以及人民用沙袋保護名畫的情景,這也是很有歷史意義的資料了。
室內燈光很暗,為了怕損害壁畫,整個屋子不敢開窗,只有少許的燈光照明,但畫面的各個部分都還看得十分清楚。幾次我拿起相機,想把這幅名畫拍下來,可惜由於光線太暗,室內又不許使用閃光燈,所以始終未能拍成,實在遺憾得很。
我站在畫前仔細欣賞著這幅名畫,總覺得同我過去所看到的一些復制印刷品有所不同,至少在感情上的享受就大不一樣。畫中主人翁耶穌和他的十二個弟子,每個人的面部表情似乎都耐看得多。各人的神態反映著各人當時不同的心理狀態。從每個人的動作和表情上看,他們正在紛紛議論。作者用驚人的藝術力量渲染了這最後一次晚餐上那種森嚴而又緊張的氣氛。畫面是無言的,但看著這栩栩如生的人物,耳邊就彷佛聽到了他們竊竊議論的聲音。
耶穌的表情是憂郁的。因為就在這次晚餐上,他向弟子們說出在他們中間有人背叛了他。十二個弟子聽到這話之後,紛紛議論。畫面上可以看出,有人在表白自己對耶穌的耿耿忠心,有人在猜測這背叛者究竟是誰呢?有人手裡握起餐刀,准備一旦耶穌說出這個背叛者的名字,就立刻殺死他。十二個弟子中只有猶大一個人背過瞼去,面部整個是黑暗的。顯然作者的畫意是,他的臉是不敢面對光明的。
整個畫面遠遠望去,縱深很遠。透過耶穌背後的窗口,可以看到耶路撒冷地區美麗的黃昏景色。據說這是達·芬奇用他家鄉米蘭的景色加以想像畫戍的。餐桌上麵包、酒杯、刀叉的擺法,都是作者長期在餐館中仔細觀察得來的。它是那麼自然、逼真,看起來「最後的晚餐」確實已經進行到最後了。
畫面由於已經經過了將近五百年的歷史,色調有些變暗了,但彩色並未消褪。據說曾有人刮下一小塊油彩研究過,認為達·芬奮當年是用牛奶、雞蛋調和色彩畫的。究竟是不是這樣,由於當時配製油彩是畫家的一大秘密,達·芬奇從未透露過,現在也就無法證實了。
對於這樣一幅油畫能保存五百年,實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義大利人民為此不知費盡多少心血,公平地說,他們是有功的。現在人們都擔心它是否還能長遠地保留下去。牆壁終究不是畫布,它搬不走,藏不住,實在難以保管。現在世界上不少輿論都發出搶救《最後的晚餐》的呼籲。有些更公開批評義大利政府保護不當,沒有盡到本國政府應盡的責任。據說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已決定要組織一批專家,帶著最先進的科學儀器,到米蘭現場去研究挽救的辦法。我們參觀的時候,畫前已搭起工作架,是不是他們已開始工作,我們也無從打聽。談起這件事來,很多人都說當年達·芬奇作此畫時犯了一個錯誤,他不應該畫在牆壁上,給後代人造成這么大的困難。可是,我想,當時恐怕連達·芬奇自己也未必想到,這幅作品幾百年後竟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一件無價的珍寶。
米蘭還保留著達·芬奇當年居住過的房屋,設有一個名叫達·芬奇研究中心的機構,可惜這些地方我們都沒有時間去參觀、訪問。米蘭市中心有一座達·芬奇的雕像,他面對著斯卡拉大劇院,廣場就以他的名字命名,顯然,這里是米蘭一個文化藝術的中心。我們到達的第二天晚上,義大利最大的報紙《晚郵報》的社長,就在廣場附近一個過去文人經常聚會的飯館里,請我們吃飯。這家飯館古色古香,牆上掛滿了油畫,櫃櫥里陳列著從十六世紀以來,義大利獲得文學獎金的書籍、畫冊。他們特意選擇在這里宴請我們,也許是要我們更多領略一些義大利古代文化吧。
從參觀《最後的晚餐》,到訪問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佛羅倫薩,無論是油畫、雕塑以及古代建築,都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義大利的古典藝術,確實足世界瑰寶,人類智慧的結晶,有機會觀賞這些藝術品,對人們來說都是難得的享受。
我曾和義大利朋友們多次談起這些優秀的藝術傳統繼承的問題,在這一點上,他們都表示非常遺憾,特別是在繪畫方面。有人指著那些掛在旅館廳堂里的現代繪畫,感慨地說:「這叫做什麼藝術?誰也不明白他們畫的是些什麼!」從達·芬奇到這些誰也看不懂的畫,它所反映的問題是很值得深思的。從這一角度來考慮,我覺得,挽救《最後的晚餐》固然十分重要,但如何挽救歐洲古典藝術的傳統,使其不致中斷,就更具有重大和緊迫的意義,這不僅在義大利,而且在整個歐洲。
10. 為什麼說《最後的晚餐》具有革命性意義
因為這幅畫,它有它背後的歷史,它描繪出的是當時社會的一種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