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中歷史簡答題怎麼答

高中歷史簡答題怎麼答

發布時間:2022-06-12 03:08:24

① 做高考歷史簡答題有何技巧

高中歷史解題技巧指導

總體概述

成績的取得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抓書本知識,二抓解題策略即應試能力。

1、是細心審題:

不管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都必須先看清時間、限定詞和求答項,尤其是在關鍵詞上不能犯低級錯誤

2、是規范答題:

格式規范:不同題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錯就可能全盤皆輸,如評論式的問答題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較式問答題要先答比較項再展開具體內容。

語言規范:也就是語言表達要用學科語言,我們應盡可能用書本語言去答題。要點表述規范:一是強調答案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點而丟了得分點;二是表述必須條理化,不能雜亂無章,不知所雲。

3、是遷移知識:

這種遷移能力對考生來說至關重要,很多學生看到一個題目往往不聯系書本知識,不知道用書本語言來表達,結果造成不能得分。我們要重視知識的遷移:

(1)、做選擇題時,不少題目在確定選項時很難判斷,但如果結合書本知識的相關內容就很容易判斷;

(2)、做材料題時,有的材料很難理解,只要聯系書本相關知識就會迎刃而解,看到問題中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就必須回歸書本找答案。

(3)、做問答題時,這點更重要,遇到比較靈活的題目也是最容易丟分的地方,做這類題目時,要求學生先必須學會解剖題目,理解題意,不能雲里霧里,然後在腦子中過濾這段時期的有關內容,從中挑出題目需要的內容組合答案,如果能養成習慣的話,解答這樣的問答題就很簡單了。

4、是掌握技巧:

(1)、採用一題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講選擇題時一般至少用兩種解題思路幫助學生開闊思路,訓練發散思維。

(2)、抓住一般規律,切忌滿天撒網。例如,比較改革運動一般都是要從背景、目的、性質、內容、結果、影響等方面去找比較項,同時注意抓住參照項來思考。

(3)、不同題型有不同的思維方法:如材料式選擇題,所選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確的反映材料原則。程度式選擇題就要學會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題,方法很多,但至少要養成一個習慣:先看問題,帶著問題抓有效信息,並且將找到的信息予以標注,然後再組織答案。

分例解說

一、關於選擇題的解題方法

一、高考歷史選擇題常見類型簡介

根據近幾年選擇題的命題特點和常考題型,選擇題的題型主要分七類:

1.排列選擇題(組合選擇題)

近幾年排列選擇題的排列一般分三種:(1)按某一類事件的時間順序排列。(2)按歷史地理知識的排列。(3)按因果關系順序排列。

例如:王安石認為「公私常以困窮為患者,殆以理財未得其道」,下列變法措施中,與解決這一問題有關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將兵法 ④市易法 (2004年江蘇高考題)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因果關系型選擇題

這類選擇題考查的角度主要有兩種情況:(1)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形式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在考查原因時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內因、外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政治原因、經濟原因、思想原因等。(2)由原因推斷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形式為題干是因,備選項是果。

例如:東晉南朝時期江南農業迅速發展,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廣東高考題)

A.商品經濟水平較高,起到推動作用 B.北方人口南遷並帶動先進生產技術

C.江南越人開始從事農耕生產 D.江南的氣候、土壤對農業發展有利

3.程度型選擇題

程度型選擇題中的四個備選項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題干要求的標准,但這些備選擇的內容與題干要求的標准之間,「不同於一般選擇題的正、誤關系」,而是一種「質、量關系,或者說是程度關系」。這種題型的題干往往設置一個程度的副詞或形容詞,如「主要」、「重要」或者「最主要」、「最重大」等等,其考查往往側重於因果關系,考查范圍往往注重於歷史結論。

例如:五四愛國運動後新文化運動陣營發生分化,主要原因在於其成員:(2004年廣東題)

A.對文學革命的理解不同 B.對中國傳統禮教的認識不同

C.對科學與民主觀念的宣傳方式不同 D.對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不同

4.材料型選擇題

材料型選擇題中引用的材料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歷史文獻、考古報告、文學作品等;另一類是圖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種地圖、圖畫、照片、統計圖表等。

例如:19世紀中期一位英國經濟學家說:「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這段話表明:(2004年廣東)

A.英國在歐洲沒有殖民地或自治領 B.各國經濟都依賴對英貿易

C.世界經濟聯系加強 D.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5.否定型選擇題

否定型選擇題有一個很突出的特徵,就是在題干中往往用「不正確」、「錯誤」等否定式的詞語予以提示。

例如:下列關於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背景的敘述,不正確的是:(2004年廣東高考題)

A.拉丁美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 B.拉美人民受啟蒙學說影響,民主意識增長

C.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西班牙、葡萄牙不斷衰落

D.美國的獨立鼓舞人民的鬥志

6.比較型選擇題

比較型選擇題考查分析、比較歷史的能力,其特點是在題干中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或幾個相同點及不同點,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沒有敘述過的新的結論,要求應試者通過比較後選出正確答案。

例如:以下關於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的表述,正確的是:(2004江蘇高考題)

A.都是帝國主義戰爭的產物 B.總部都設在美國

C.都曾經受到大國操縱 D.都一貫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

7.填空式選擇題(單純識記題)

填空型選擇題,其特點是題干表述不完整,用選項補充完整,其實是填空題的變形。這類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是否准確。

例如: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2004年廣東高考題)

A.明州 B.揚州 C.泉州 D.廣州

二、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方法

1、做好選擇題的關鍵——審題

一選擇題知識覆蓋面廣,要求考生要踏實、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學基礎知識。同時要培養概括、分析、評價等能力,提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問題的水平。這是做好選擇題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在具備這些前提條件之後,再輔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選擇題。

二認真審題,對選擇題尤其關鍵。要根據選擇題的特點,採用立體式的審題方法,仔細閱讀題乾和選項,領會題意和要求。在此前提下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正確解讀命題用語;

第二,妙用解題技巧。

三、審題的鑰匙—— 正確解讀「命題用語」

(1)明確題目結構,注意題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細推敲題干,搞清題干中主幹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搞清時空范圍。

(2)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

(3)注意題干中敘述的轉義

(4)注意題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確」、「不包括」、「無關」、「都屬於」、「共同點」、「相同之處」等。

(5)注意區別題目中的比較固定的各種用語

近幾年的歷史高考,由於強調了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所以試題中要求學生回答歷史事件的過程、內容即回答「是什麼?」的相對減少,而要求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現象產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條件等),即回答「為什麼?」以及「如何評價?」(含性質、特徵、作用、影響等)的試題則大量增加,這種命題特點不僅體現在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上,還突出表現在選擇題上。

二、關於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方法

1、通讀材料、明確主題

在命制一道材料題時,命題者往往是先確立一個主題,再圍繞這個主題去尋找材料、構思設問,所以,一般來說,每道材料解析題都會有一個主題。在解答材料題時,首先要通過瀏覽材料,盡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題意圖或材料的主題,這樣就能迅速調動所學知識點,從而使解題明確方向,集中思維,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礎。

2、分析問題、細讀材料(很重要的環節)

在明確材料的主題後,接下來應該認真分析命題者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設問句中的關鍵字、詞,明確作者問的是什麼,需要回答什麼。再根據這些問題,仔細地閱讀材料,力爭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題思路。閱讀的過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過材料的任何一個部分,包括題頭、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信息,往往是解題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題所提出的問題絕大部分答案應該從材料中得出,因此這時應根據仔細閱讀材料後的思路,再次結合問題到材料中去尋找信息,把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都提取出來,寫在草稿紙上備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關信息都找出來,取決於答題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後把找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復的信息,根據所學知識,把這些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列好提綱,准備答題。

4、審查提綱、流暢表達

在上述步驟進行完畢後,還要最後瀏覽一遍材料及其設問,審查自己列出的提綱是否正確或有無遺漏,最後就可以在試卷上動筆答題了。答題時一定要做到依據提綱,一氣呵成,言簡意賅,擊中要害,不可羅里羅嗦,言之無物,塗塗改改,答非所問。

例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樂二年,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私載海舡,交通外國,因以為寇,郡縣以聞。遂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樂實錄》卷二十七

材料二 順治元年,清政府頒發「遷海令」,將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四華里,並且將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
——《台灣外紀》卷十二

材料三 夷貨非衣食所需,可謂中國不缺耶。絕之則內外隔而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①根據材料概括明清兩朝海外貿易政策的相似之處。

②根據以上材料,比較兩朝海外貿易政策目的有何區別。

③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對上述政策進行客觀的評價。

步驟分析

第一步:瀏覽材料、明確主題。

從材料中的「永樂二年」、「順治元年」等有關時間和內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題所考查的是「明清時期的海外政策」——這就是本道題的主題。這時,應該馬上從腦海里調出有關這一主題的相關知識,如鄭和下西洋、華僑開發南洋、戚繼光抗擊倭寇、葡萄牙占據澳門、鄭成功收復台灣、抗擊沙俄的斗爭、鴉片走私和禁煙運動等知識點和「閉關鎖國」這一外交政策,從而為進一步閱讀材料打下基礎。

第二步:分析問題、細讀材料。

顯然,本題是要求比較明清兩個時期海外貿易政策的異同點,並歸納出其歷史影響。帶著這個問題,仔細的閱讀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體意思,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比如材料二的摘引「台灣」就很重要,它隱含著當時清政府制定政策時的心態和目的,即「害怕反清勢力的增長,維護滿清的長久統治。」

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先帶著問題到材料中尋找有效信息,如第①問,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許下水」、「不許越界」,材料三的「內外隔」等;第②問,材料一的「因以為寇」,材料三的「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題重要的材料信息。

再根據材料意思和所學知識,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第①問的「相似之處」很好概括,就是「禁海」;第②問的「不同」,應具體從材料中的意思出發,結合所學,得出「海患」、「固統」這一關鍵區別。第③問,應該從對外貿易的角度去理解其歷史影響。

這樣,已經初步形成本題的答題提綱。

第四步:審查提綱、流暢表達。

根據上述提綱,在試卷上寫出自己的答案。注意要用簡潔規范的語言文字進行恰當的概括說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簡單翻譯材料,避免「泛泛而談」,要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

參考答案

①都不允許民間船隻出海,禁止海外貿易。

②明朝是為了防止居民與外敵聯系,形成海患;清朝是為了防止居民與沿海反清勢力聯系,威脅其統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於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導致中國近代貧窮挨打的重要原因。

解答材料解析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解答材料題一定得緊扣材料,上述四個步驟始終沒有離開材料,其中關鍵步驟應該放在第二、三步上,這兩個步驟做好了,動筆書寫答案應該是非常迅速、非常准確的。而考生們恰恰容易忽視這兩個環節,不少考生害怕時間不濟,往往是材料都沒有讀完,意思也沒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筆,結果是離題千里,答非所問,命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題(包括問答題),一定要養成「明題意、列提綱」的良好審題習慣。

2、下筆作答時,應該根據材料的語言環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師授課的講述和材料中的原話照搬照抄,同時做到語言精煉、流暢,書寫清晰、規范。

由此可見,解答材料題是有其特殊規律和方法的,考生們如果能很好的落實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四步法」,一定會在高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三、關於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一、問答題的種類

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

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

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

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

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

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

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

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

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

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問答題的讀、審、答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

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

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

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

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3、答案規范化。
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

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

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麼。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

第五、認真檢查,及時更正:對題目和答案要認真而嚴格地檢查一遍。看審題是否偏差,題意是否抓准,要點是否齊全,答案是否完整。通過檢查,應及時更正,做到對題作答,要點分明,書寫規范,亦無錯別字。

② 高中歷史簡答題怎麼抓材料中隱形信息

答題方法:
1、審題抓關鍵詞
拿到材料首先讀題,不要急於看材料,審題包括審該題干中有幾個要回答的問題,每個問題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換言之,就是找准問題的關鍵詞。只有弄清楚了這些問題,才能帶著問題去讀材料,更有針對性地解答問題,從而節省做題時間。
2、讀材料找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題反映了「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特徵,讀懂材料是答好題的前提。做好這一步的關鍵是仔細閱讀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閱讀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後提示性的文字,即時間、地點、人物、材料的標題或出處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後,再帶著問題讀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詞,材料之間的對比處,即有效信息。
3、鏈接所學內容
鏈接就是將材料與課文所反映的相關知識建立聯系,判斷材料所反映出的歷
史時期、歷史事件,聯想該內容在教材中是怎樣論述的,據此而建立答題的大方向。任何材料題的答案都離不開課本知識,換言之,材料題只是對課本知識的新應用.
4、組織答案答題
材料題主要有兩種問法:一是「根據材料回答」; 二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第一種答案比較簡單,根據材料的內容即可答出,如果問的是根據這幾段材料回答,請綜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別寫出;第二種問題答案不僅要從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部分答案還必須根據材料提示的內容聯系課本知識總結答案

③ 高中歷史簡答題的答題技巧,意義、目的之類的問題都很難回答!

一、要切中要害,抓住要點。
二、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
三、在平時上課哈要多注意教員的總結,一些東西也需要平時花功夫背背。
謝謝採納。

④ 高中歷史答題歷史大題如何作答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一,歷史單選題應試策略和技巧
(一)審題方法
第一,明確題目結構中答題項,主幹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是指答案包括的內容和項目,主幹語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定語是對回答內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時間,地點,空間,人物,設問角度 .
第二,搞清時空范圍.根據限定語,特別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從近四年歷史高考選擇題看, 題干中含有限定語的題目至少佔了1/3.因此,抓住限定語,無疑是正確作 答的一個前提.
第三,推敲備選項.對備選項要認真推敲.近年來,備選項的干擾性日益增強,需認真分析.
(二)解題方法
1,直選答案.即直接根據掌握教材知識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可謂"一擊即中".
2,最佳選項
特點是選項與題干隱含著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它選項雖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合題意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
題干求答項前後,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和形容詞.
3,因果選擇題
___ 通常將歷史現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據題乾的指向列出相應的原因的或結果等.考查的角度有兩方面:
第一種形式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
第二種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是題干為因,備選項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___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主要著眼於歷史現象的背景,條件,結果,影響等方面的考查.要審清題意,明確因果關系,搞清命題意圖.
根本原因
同一歷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著決定作用並帶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
①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原理分析.
②從階級本質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③從影響歷史事物主要矛盾來分析.每一歷史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4,否定選擇題(逆向選擇題)
此類選擇題通常要求選出與史實不符的選項.其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無","沒有","不正確"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
解題方法:解答此類題可採用逆推法,即根據題意,首先找出與題目要求相符的三個備選項,剩下的備選項就是題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類題也可用正向思維或排除法.
5,推理選擇題
___ 推理選擇題是指對這類選擇題可以通過推理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問題,考生通過對歷史規律的掌握,來分析具有同類性質的歷史現象
6,排序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把歷史事實或歷史現象按一定的順序加以排列,如時間先後等,其形式有序號式或非序號式兩種.
————————做此類題型時可用排除法!!___
7,比較選擇題
___ 此類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
___ 解題方法: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找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判斷.
8,材料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答法.多在題干中提供一則或數則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其現背後的歷史真實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
___ ___ 解題方法:分三步進行:
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它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
第二,讀通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及與題乾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
二,材料解析題解答
讀——是解答的前提
1.先讀設問,後讀材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
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

②讀懂,讀透材料.應讀三遍:
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
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
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
找——是解答的關鍵
___ "找"就是從材料和有關知識中,找取解題的信息點,信息源,它往往是與"讀"交織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___ 1.從材料內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從材料與課本(回到教材)的關聯——找取相似點.比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
這里的關聯
一是指試題以課本知識為背景或依託.
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課本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
3.從材料內容與設問角度——找取相關點.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材料本身在解題中的價值.
答——是解答的落點
1.注意答好第一問 .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確,完整,直接影響著下一問的作答.
2.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
3.注意設問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

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得分差別.
如:1997年第46題"談談你對西進運動的認識",只答出掠奪印第安人或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給1分;兩方面都答出的,給2分;答出兩方面並指出推動經濟發展是主導方面的,給3分.由此可以看出,對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學觀點的運用.如"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等.
6.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 答案補充 三,歷史問答題解答策略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
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答案補充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通常是原因,影響,異同點,特點,性質,結局,意義之類.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 .題目的限定條件包括時間,空間,人物,設問角度等,要找出這些要素,將答題范圍明確界定出來.
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

⑤ 哪位高中歷史高手告訴下 那些歷史簡答題的答題方向 如答原因要回答哪些方面之類的

1、 歷史背景
(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方法題的解題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⑥ 高中歷史答題的過程中有哪些技巧

‍‍我覺得對於高中歷史來說沒有什麼技巧。遇到基礎題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死記硬背,如果是論述題的話可以結合一些自己讀過史書上的一些例子,這樣會得到更高的分數。‍‍

⑦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及方法

高中歷史題都是根據高考導向而出的。一般都是出一段材料,閱讀材料,然後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這就需要首先要讀懂材料,然後看看所問的問題,看看與過去所學過的知識怎樣應用上。一定要理解題意。做好這種題的前提是要對教材的掌握程度和會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⑧ 答歷史簡答題有和技巧

答歷史簡答題有和技巧?
我來答

poseLiu_shine
LV.9 推薦於 2017-09-24
一、成績的取得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抓書本知識,二抓解題策略即應試能力。
1、是細心審題:
不管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都必須先看清時間、限定詞和求答項,尤其是在關鍵詞上不能犯低級錯誤
2、是規范答題:
格式規范:不同題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錯就可能全盤皆輸,如評論式的問答題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較式問答題要先答比較項再展開具體內容。
語言規范:也就是語言表達要用學科語言,我們應盡可能用書本語言去答題。要點表述規范:一是強調答案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點而丟了得分點;二是表述必須條理化,不能雜亂無章,不知所雲。
3、是遷移知識:
這種遷移能力對考生來說至關重要,很多學生看到一個題目往往不聯系書本知識,不知道用書本語言來表達,結果造成不能得分。我們要重視知識的遷移:
(1)、做選擇題時,不少題目在確定選項時很難判斷,但如果結合書本知識的相關內容就很容易判斷;
(2)、做材料題時,有的材料很難理解,只要聯系書本相關知識就會迎刃而解,看到問題中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就必須回歸書本找答案。
(3)、做問答題時,這點更重要,遇到比較靈活的題目也是最容易丟分的地方,做這類題目時,要求學生先必須學會解剖題目,理解題意,不能雲里霧里,然後在腦子中過濾這段時期的有關內容,從中挑出題目需要的內容組合答案,如果能養成習慣的話,解答這樣的問答題就很簡單了。
4、是掌握技巧:
(1)、採用一題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講選擇題時一般至少用兩種解題思路幫助學生開闊思路,訓練發散思維。
(2)、抓住一般規律,切忌滿天撒網。例如,比較改革運動一般都是要從背景、目的、性質、內容、結果、影響等方面去找比較項,同時注意抓住參照項來思考。
(3)、不同題型有不同的思維方法:如材料式選擇題,所選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確的反映材料原則。程度式選擇題就要學會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題,方法很多,但至少要養成一個習慣:先看問題,帶著問題抓有效信息,並且將找到的信息予以標注,然後再組織答案。
二、關於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方法
1、通讀材料、明確主題
在命制一道材料題時,命題者往往是先確立一個主題,再圍繞這個主題去尋找材料、構思設問,所以,一般來說,每道材料解析題都會有一個主題。在解答材料題時,首先要通過瀏覽材料,盡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題意圖或材料的主題,這樣就能迅速調動所學知識點,從而使解題明確方向,集中思維,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礎。
2、分析問題、細讀材料(很重要的環節)
在明確材料的主題後,接下來應該認真分析命題者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設問句中的關鍵字、詞,明確作者問的是什麼,需要回答什麼。再根據這些問題,仔細地閱讀材料,力爭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題思路。閱讀的過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過材料的任何一個部分,包括題頭、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信息,往往是解題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題所提出的問題絕大部分答案應該從材料中得出,因此這時應根據仔細閱讀材料後的思路,再次結合問題到材料中去尋找信息,把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都提取出來,寫在草稿紙上備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關信息都找出來,取決於答題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後把找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復的信息,根據所學知識,把這些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列好提綱,准備答題。
4、審查提綱、流暢表達
在上述步驟進行完畢後,還要最後瀏覽一遍材料及其設問,審查自己列出的提綱是否正確或有無遺漏,最後就可以在試卷上動筆答題了。答題時一定要做到依據提綱,一氣呵成,言簡意賅,擊中要害,不可羅里羅嗦,言之無物,塗塗改改,答非所問。
三、關於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①問答題的種類
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
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
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
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
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
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
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
②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
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
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
③解問答題的讀、審、答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
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
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
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
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0 16
更多回答(5)
高三歷史答題技巧 「滿分學霸的選擇」精英老師1對1輔導
高三歷史答題技巧 ,學習成績差?學習沒目標?滿分學霸做榜樣,歷屆考點全掌握,高三歷..
上海掌小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廣告
文綜答題技巧 抓住高考"必考點"沖刺...
文綜答題技巧 ,學習成績上不去?看學霸講解,緊扣必考點,學渣也能逆襲變學霸,成績..
呼和浩特市龍纜昊東線纜有限公司廣告

網路知道
十分鍾內有問必答
立即下載
相關問題
歷史簡答題回答技巧 7
簡答題,突出的是用相對少的字數去回答清楚問題。所以你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重要的要點,充其量後面加一句兩句補充。 另外每個要點要習慣用數字型大小標出。 比如:1、2、3. 能保證讓老師把要點看出不就行了。
怎樣答歷史簡答題
結合所給材料。或者問題中的關鍵點,回答書上的原話。簡單明了
做高考歷史簡答題有何技巧 2
做歷史簡答題,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把簡答題當成填空題做,不要啰嗦,要突出重點。再一個就是如果自己記不準的,就盡量寫的模糊點。比如說問你為什麼兩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中斷?回答是西夏占據了河西走廊。你如果實在不確定是哪個政權占據了河西走廊,你就說少數民族政權占據了河西走廊。再一個及時具體事情具體分析!
如何做歷史簡答題? 10
歷史簡答題:審清題意,答出要點,有時想不起的話,就根據題意像做政治題一樣答題其實歷史最主要還是背,比如說歷史事件的大概經過、原因、意義之類的最好都要弄清楚; 參考書上對課本上有些沒有詳細說明過的一些事件的補充分析最好也看一下,至少要有個印象; 還有,最好在看書的時候自己把同類歷史事件都作個比較,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比如說可以比較兩個朝代中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的原因的相同點(政治穩定、國家統一、生產力的發展、周邊環境的安定、統治者採取了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措施、輕徭薄賦、中外交流的增多之類),或者是兩次變法或改革的相同與不同點之類,這樣可以鍛煉做題的思維,同時加強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考試的時候也經常會出這類要進行比較的題目; 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要清楚,即使有些難記也要盡量記,至少要知道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一道題目做過以後,把你的答案和標准答案對比一下,如果有答不到或是答不全的地方,最好補充上之後再作個標記,復習的時候把錯的地方都重新看一下;
歷史簡答題如何答才能得高分? 3
第一要有針對性,也就是問什麼答什麼,怎麼問怎麼答, 第二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也就是言之有理和言之有物,不能泛泛、空洞。 第三要得分點清晰,主幹知識和關鍵性的詞語一定要有 第四要體系完整
歷史必修二簡答題技巧 15
一是看材料,勾畫出有用的,關鍵的句子(總結性的句子一定要看),然後看問題,如果問題要求根據材料做答,你就在材料中找和問題有關的句子縮減了超上去,多答沒關系,千萬不要漏答,只要你覺得可能是的,盡管寫。如果問題要求根據所學知識回答,那就是背書了,背到就有分。
更多相關問題
為您推薦
歷史的學習方法
下面好癢好濕
怎樣找少婦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高中文科的學習方法
怎樣學好初中歷史
學習方法
中考歷史復習資料
精彩推薦
向網友提問
十分鍾內有問必答
立即下載
cq20050518的知道 退出 反饋 申訴
電腦版 ©2018 Bai
京ICP證030173號-1 京網文【2013】0934-983號

⑨ 怎麼答好高中歷史大題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一,歷史單選題應試策略和技巧
(一)審題方法
第一,明確題目結構中答題項,主幹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是指答案包括的內容和項目,主幹語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定語是對回答內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時間,地點,空間,人物,設問角度 .
第二,搞清時空范圍.根據限定語,特別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從近四年歷史高考選擇題看, 題干中含有限定語的題目至少佔了1/3.因此,抓住限定語,無疑是正確作 答的一個前提.
第三,推敲備選項.對備選項要認真推敲.近年來,備選項的干擾性日益增強,需認真分析.
(二)解題方法
1,直選答案.即直接根據掌握教材知識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可謂"一擊即中".
2,最佳選項
特點是選項與題干隱含著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它選項雖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合題意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
題干求答項前後,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和形容詞.
3,因果選擇題
___ 通常將歷史現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據題乾的指向列出相應的原因的或結果等.考查的角度有兩方面:
第一種形式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
第二種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是題干為因,備選項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___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主要著眼於歷史現象的背景,條件,結果,影響等方面的考查.要審清題意,明確因果關系,搞清命題意圖.
根本原因
同一歷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著決定作用並帶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
①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原理分析.
②從階級本質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③從影響歷史事物主要矛盾來分析.每一歷史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4,否定選擇題(逆向選擇題)
此類選擇題通常要求選出與史實不符的選項.其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無","沒有","不正確"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
解題方法:解答此類題可採用逆推法,即根據題意,首先找出與題目要求相符的三個備選項,剩下的備選項就是題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類題也可用正向思維或排除法.
5,推理選擇題
___ 推理選擇題是指對這類選擇題可以通過推理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問題,考生通過對歷史規律的掌握,來分析具有同類性質的歷史現象
6,排序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把歷史事實或歷史現象按一定的順序加以排列,如時間先後等,其形式有序號式或非序號式兩種.
————————做此類題型時可用排除法!!___
7,比較選擇題
___ 此類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
___ 解題方法: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找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判斷.
8,材料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答法.多在題干中提供一則或數則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其現背後的歷史真實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
___ ___ 解題方法:分三步進行:
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它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
第二,讀通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及與題乾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
二,材料解析題解答
讀——是解答的前提
1.先讀設問,後讀材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
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

②讀懂,讀透材料.應讀三遍:
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
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
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
找——是解答的關鍵
___ "找"就是從材料和有關知識中,找取解題的信息點,信息源,它往往是與"讀"交織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___ 1.從材料內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從材料與課本(回到教材)的關聯——找取相似點.比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
這里的關聯
一是指試題以課本知識為背景或依託.
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課本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
3.從材料內容與設問角度——找取相關點.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材料本身在解題中的價值.
答——是解答的落點
1.注意答好第一問 .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確,完整,直接影響著下一問的作答.
2.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
3.注意設問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

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得分差別.
如:1997年第46題"談談你對西進運動的認識",只答出掠奪印第安人或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給1分;兩方面都答出的,給2分;答出兩方面並指出推動經濟發展是主導方面的,給3分.由此可以看出,對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學觀點的運用.如"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等.
6.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 答案補充 三,歷史問答題解答策略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
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答案補充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通常是原因,影響,異同點,特點,性質,結局,意義之類.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 .題目的限定條件包括時間,空間,人物,設問角度等,要找出這些要素,將答題范圍明確界定出來.
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

⑩ 高中歷史考試怎麼答問答題選擇題該怎麼做

選擇題答題步驟(三步走):

1、題干: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關鍵詞,時間.空間限制

2、選項:(1)劃出主要詞彙,排查每個詞彙是否符合題干;(詞彙弄懂字面涵 義並能結合史實分析)
(2)選項本身邏輯關系正確與否;(3)是否與題干有必要的邏輯聯系。

3、再對不確定的選項進行比較分析(1)分析要全面、注意每個選項的側重不同,(2)最後再讀題干,(3)比較哪個選項符合題乾的一切限定條件,表達更客觀科學就選定答案。
主觀題答題
標好每句順序,圈號關鍵詞,整理關鍵信息,然後結合書本,做到史論結合,再答題。。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簡答題怎麼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