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猶太民族有什麼歷史觀

猶太民族有什麼歷史觀

發布時間:2022-06-12 04:59:51

『壹』 你了解猶太人這個民族嗎

沉睡的國家在近代以來見得並不少,有很多國家和中國一樣飽受戰爭,今天筆者要介紹的這個國家它能在5個互為聯盟的國家面前以一敵五愈戰愈勇,活生生被逼成當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確實不容小覷。


然而,這把沉睡“匕首”,在磕磕碰碰、夾縫求存的世界也才成立了70年,不知道再給以色列70年的和平發展空間,猶太人又會給以色列帶來什麼驚喜,亦或是把以色列建成啥樣?

『貳』 對德國屠殺猶太人這一歷史的感觸是什麼

因為猶太人太優秀了,德國人怕有後患,希特勒又仇恨猶太人,煽動德國人種的族主義,宣揚日耳曼族的優勢。

一是因為猶太人太聰明。

猶太人在經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面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幾十年來,諾貝爾獎的得主,猶太人所佔的比例遠比其他民族高。猶太人在智力活動中的優勢與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1)豐富的文化底蘊:猶太人雖在長期的民族災難中背井離鄉,分散於世界各地。他們卻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吸收了所在國的文化精華。這樣就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豐富的知識養料。(2)執著的教育追求:國外一位作家寫道:「猶太人家庭在學問方面應受到高度評價,在這方面非猶太人的家庭相形見絀。這個因素構成了其他一切差異的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全國450萬人,有100萬人辦有圖書證。(3)理性的思維方式: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朗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以理。」(4)永恆的探索心境:猶太人家庭不但重視知識,而且更重視才能。他們崇尚創新,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敢於發問。看得出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對大家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當然不能說它不對,但這種思維方式容易造成歷史的簡單化,因為任何事情的影響都來自方方面面,很難分析清楚。比如猶太人問題,納粹的反猶(anti-semitism)可能正如各位以前所受教育(及其推論)所言有經濟上的原因,但歸根結底是宗教上的,沒有這方面的背景知識,分析絕對是片面的。有時候分析不清的時候,就採取「利益判別法」,因為有利與不利相對於正義與非正義來說要容易判斷得多。

二是歷史背景的原因:

基督教一直以來都是反猶的,按照微軟網路全書(我看得頭都大啦)的描述,猶太人因為堅持其猶太教的教義,拒絕承認耶穌作為救世主,從而從4世紀君士坦丁接受基督教以來就受到歧視和迫害。聖奧古斯丁認為猶太人應該為此受到懲罰:接受貧窮和羞辱。這一方面是對猶太人的迫害,另一方面卻又使猶太人在羅馬帝國及其後繼很長一段時間免於滅絕。8世紀之後,歐洲的日耳曼君主們(法蘭克的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紛紛鼓勵猶太人在其疆土的一定位置定居,其原因是猶太人善於經商,而實際上,猶太人不能擁有土地,也無法成為封建主的佃農,因此不會對領主們的權力構成威脅。但這些特權卻進一步加深了根源於宗教的怨恨,然而,由於領主們的保護,歐洲的猶太人至少過了兩百年生命無礙的日子。十一世紀的十字軍運動重新點燃了基督徒們對猶太人的仇恨,Rhineland的猶太人定居點遭到清剿(1096年),在此之後直到文藝復興(16世紀),西歐、中歐的猶太人一直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並不斷遭到各地統治者的驅逐。納粹給猶太人上牌照的做法 古已有之,12世紀的羅馬天主教廷就有此規定,並禁止猶太人在復活節等節日中公開露面,也禁止基督徒以猶太人為鄰。因為教廷也禁止基督徒之間放貸,因此猶太人碰巧成為這一未來銀行業原型的鼻祖。和中國一樣,當時不務農的人就是不務正業的人,放貸更不是什麼好事。至於猶太人因此有了金融業的「天賦」,實在是因禍得福。這一時期,西歐、中歐很多被驅逐的猶太人都逃到了波蘭,並在那裡定居下來。至於原因,我沒查到,我只知道當時的波蘭(包括今天的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不是什麼好地方。有意思的是,猶太人在當時的伊斯蘭世界中所享受的生活遠比基督教世界要滋潤。在文藝復興時期,與科技文化同時進步的是「宗教寬容」,波蘭以及其他各地的猶太人開始陸續返回西歐。但寬容不等於接受,此時的猶太人並沒有獲得公民權,人身和經濟生活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只能生活在擁擠的猶太區中。當時猶太人的地位大概和南北戰爭前的南方黑奴的地位差不多,需要他們貢獻力量,但不能享有平等的權利。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民族主義戰勝了宗教區別,自法國開始(1791)到德國(1871),西歐各國都承認了猶太人的公民權,猶太教也隨之發生了變革,其中一點就是祈禱中不再包含在巴勒斯坦建國的要求。當然,這些變革受到了傳統猶太教徒的敵視。十九末開始的反猶在宗教的基礎上更融入了「種族主義」的因素。種族主義也有相當長時間的歷史了(至少比馬克思主義長),盡管我不同意,但我相信它的出現和相對繁榮肯定有其原因。不管其起因是否合理,它的結果就是猶太人的再次流亡,從反猶最劇烈的俄羅斯到西歐,從西歐又到美洲及其他地方。在巴勒斯坦建國正是此時作為猶太人的對策之一提出來的。二十世紀猶太世界發生了什麼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因為它和「政治」很相關。說到「政治對歷史的姦汙」,我不贊同。歷史是什麼?歷史是昨天的現實,而政治則是今天的現實。歷史是原作,「政治對歷史的姦汙」是再創作。其實我們的歷史教育過程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基本上忽略了宗教對政治的影響力,而實際上至少歐洲歷史與基督教的聯系是千絲萬縷、無法分割的。比如歐洲宗教改革,十五、十六世紀歐洲的各次戰爭基本上都與此有很大關系,這在我們這些長時間在「無神 論」教育(包括儒家的和共產主義的)中熏陶的人中可能很難理解甚至想像。從猶太人的歷史我學到了:1.猶太人受迫害和流亡是主流;2.強大的民族通常會自信、而自信的民族通常會寬容(當然,現在這都有反例,不知道該如何解釋);3.有信仰和堅持信仰的人應該得到尊敬(不一定要尊重),而不管其信仰是否合理。至於說反猶來源於猶大,猶大怎麼說也是耶穌的門徒,怎麼會是信猶太教呢?

三是宗教和經濟上的原因。

猶太人不信基督的,而是信猶太教,當年就是猶太教的人出賣了耶穌,所以基督徒對於猶太人有著難以化解的歷史冤讎。基督徒家庭的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猶太人是邪惡的化身。在經濟上,猶太人在寄居的各個國家總是屬於比較富有的階層,其實一些人確實為富不仁,其實現在很多猶太人也是一樣,比如搞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金融大鱷索羅斯,雖然極度富有,但是對於同樣是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國卻一毛都不拔。猶太人的富有和不會做人,造成了民眾的普遍厭惡。希特勒當年碰到了經濟危機,在無法解決社會矛盾的情況下,把矛頭對准猶太人,給所有的社會問題提供了一個發泄的渠道。其實在他之前,其他國家也很討厭猶太人的,包括代表了正義的英國,事實上在二次大戰打起來之前,英國還和德國協調,和猶太復國主義份子一起把很多的德國猶太人強行移民到了巴勒斯坦猶太人區。後來就是在這個地方建立的以色列國,只所以直到現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還是沒能和平,禍根從30年代就存在了,那地方本來就是阿拉伯人的地方,硬被英國人打著國聯的名義劃了一塊給猶太人的。後來德國還曾經考慮把所有的歐洲猶太人流放到馬達加斯加島去,讓他們自生自滅,後來是發現根本沒這么多資源,特別是運輸的能力完成,乾脆來了個最終解決,才開始真正大規模的殺猶太人的。說穿了,歐洲那些國家幾乎都討厭猶太人,但是希特勒是笨人動了手,其它國家歧視但是沒這么殺人,所以就顯得高尚一點。這種宗教上的敵視,就象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的仇視,是我們中國人覺得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中國人的宗教從來都不是排他的,無論道教佛教,都不是一個神,雖然有過佛道之爭,但起碼在百姓看來都是正教,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問題。但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不是這樣的,他們都是單神的,上帝就一個,信我的就對,不信我的就是異教徒,非常的不能兼容。歷史上十字軍東征有記載的大概就有11次的樣子,死了N多人,直到18世紀土耳其帝國還圍攻過維也納。現在也有很多阿拉伯人說美國和伊拉克的戰爭實際就是宗教戰爭。我想肯定不全是,起碼有一些原因是為了石油的,但是宗教因素很難說在現代社會就不起作用了。

四是其他方面的原因: 1、希特勒在沒有崛起之前,曾經吃了很多猶太人的虧或是受過其奇恥大辱。 2、殺雞儆猴,試想最聰明的民族我都可以殺絕,其他的民族就投降吧。 3、個人興趣,好玩。

『叄』 猶太人的歷史起源和發展

猶太人(Jews)

又稱希伯來人、以色列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 。主要分布在美國、以色列、俄羅斯,以及歐洲和其他地區 。以色列猶太人以希伯來語為國語,屬閃 - 含語系閃語族;美國猶太人通用英語,不少人懂希伯來語或以地語;其餘使用所在地語言。19世紀以前,流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由於彼此隔絕,在社會文化、宗教禮儀和生活習俗上產生一定差別 ,遂形成3大支系:阿什肯納茲人 、賽法丁人和東方人 。信仰猶太教,歷史上曾有一部分人改信基督教。正統派教徒進行割禮,禁與未受割禮的外族人通婚。定星期六為不務俗事的安息日。改良派遵守教規不嚴。有一部分人來到中國,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整個中世紀,在基督教世界,猶太人始終背著出賣耶穌的罪名,到處受到仇視和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600 萬歐洲猶太人更慘遭納粹德國無辜殺害 。猶太人嚮往復國 ,1948年5月 ,在英美支持下部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後來又有不少猶太人從世界各地遷至以色列,已有460多萬人。

歷史變遷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以色列在立國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鄰國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鄰之手。」盡管歷屆以色列總理一再重申這一呼籲,但始終遭到拒絕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斷襲擊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國家不僅支持和鼓勵襲擊行動,而且還實行經濟和外交抵制,封鎖以色列海運的國際航道並挑起全面戰爭。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對蓄意挑釁作出反應。1973年,以色列擊退了阿拉伯鄰國同時從三條戰線發動的全面進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屢遭恐怖分子的襲擊,以色列採取行動,摧毀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動的基地。
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應貝京總理邀請訪問耶路撒冷,從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這次訪問導致了雙方的談判,其結果是1979年3月26日簽署《埃以和平條約》並達成《戴維營協定》,該協議包括實現中東和平的有關條款及就1967年以來以色列管理的猶地亞、撒馬利亞及加沙地帶未來地位所做的一項安排。隨著這些地區在1987年爆發了暴力抗議行動,阿以沖突的焦點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確信有關各方只有通過直接談判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對由美俄主持下,於1991年10月30日在馬德里舉行的中東和平會議提供的對話機會表示歡迎。這次會議使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以及約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團坐在一起,為以色列隨後與其每個阿拉伯鄰國間的雙邊談判及為解決區域問題舉行多邊會談奠定了基礎。
猶太人將自己稱為「記憶的民族」。亞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隸生活,先知的言行,賢人的智慧,民族的歷史、與聖城耶路撒冷的關系,猶太人靠著「記憶」將這些繼承下來,並告訴子孫過去所發生的一切。說猶太人是「記憶的民族」,是為了表示他們記憶和繼承歷史的遺產。在這些記憶中,不光有民族的偉業和光榮,還有那些迫害、離散、痛苦和失敗。猶太人通過記憶,將這些痛苦和教訓世代相傳,以警後人。
歷史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烙印的記錄。猶太人認真記憶民族歷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過這個方式,讓離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認識到猶太人的一體性。但是,歷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對人格的全方位啟發,這一點猶太人也是相當認同的。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教育不僅是強調光榮的歷史,還要正視歷史中的失敗、挫折、迫害和沒落,從中進行反省,取得教訓。在這層意義上,猶太人試圖將教育定義為「痛苦的教育」。他們不但告訴孩子們人生有喜悅和幸福,更告訴他們人生會有黑暗和失意。
普陵節(也稱普珥節)就是每到二或三月舉行的化裝遊行。在古代,成為王妃的猶太人以斯帖曾經不惜一切地拯救過猶太人的生命。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段歷史。
在普陵節上,人們要吹笛、敲鍾,孩子和大人們都化裝上街遊行。在進行這個愉快的遊行之前,孩子們必須學習這個節日的由來。以斯帖曾經捨身向國王通報屠殺猶太人的陰謀,結果陰謀的主犯被處決,猶太人在千鈞一發之際保住了生命。表達猶太人的感謝之情就是普陵節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歷時八天的獻殿節。在古代,為了反抗希臘的暴政,馬喀比派舉行起義,恢復了猶太人自治。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次起義而設的。在這個節日里,人們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褻瀆和猶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剝奪的歷史進行學習。
還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臘軍隊親手破壞了耶路撒冷神殿。為了紀念這次事件,每年八月猶太人都會回顧歷史,實行一天的絕食,祈禱神殿的再建。
另外,還有西班牙的猶太人遭流放,猶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彈壓,被徵收苛捐雜稅,一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殺,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關,猶太人都會調查清楚,詳細地記載和記憶。
猶太人選擇的使命就是不再讓這些悲慘的歷史重演。過去的苦痛就是將來的教訓,所以,猶太人會把這種使命傳於下一代,告訴他們:對人生不能採取安逸的態度;對民族、對世界都要有責任感;學習歷史不應該只停留在過去,還要對未來敞開自己的胸懷。
一個民族擁有自己的歷史,一個人同樣也擁有自己的歷史,比如人的成長、體驗、家庭、朋友和故鄉。每一種體驗都和有關的歷史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大的歷史板塊。歷史就是個人和他所在共同體的產物。學習歷史不是要羅列過去的歷史事件,而是要考慮這些事件和現在之間的關系以及它所具備的意義。對猶太人來說,歷史就是對現在的挑戰和對未來的發問。
舉例來說,猶太人的教科書中不會單純記錄猶太人怎樣遭法西斯屠殺,而是要設問:如果你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會怎樣對應?學生們會被要求參考先人寫的各種關於集中營生活的文章,把自己想像成受害者。根據情況不同,有的人如果有從集中營中倖存下來親戚朋友,可以與他們進行座談,聽一下最真實的體驗。
學生們通過這樣的學習,更能直觀地認識歷史,從中進行反省和看到未來的方向。法西斯德國的罪惡再不可饒恕,也要和德國人民建立友好的關系,這就猶太人對歷史採取的歸納法的態度。從失敗中,能認清善與惡,正面事物和負面事物,並進行區別。猶太人最忌諱的就是無視事實,對所有的事物都做一刀切式的規定。

『肆』 猶太人簡史

猶太人簡史
從民族起源一般意義上來說,希伯來人(Hebrews,古猶太人)是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the Eupharates,和底格里斯河,the Tigris,流經的區域,位與現代中東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古代諸民族的一員,被希伯來人稱為族長的亞伯拉罕(Abraham)就出生在兩河流域古代文明中心地帶的一個名為吾珥(Ur)的蘇美爾(Sumerian)城市。從種族起源上看,猶太民族無疑是起源於今日阿拉伯半島的閃族(Semites,古代包括巴比倫人、亞述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等)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閃族語系的一支。
由於史料的匱乏,希伯來人與其他民族一樣,其早期的歷史是朦朧不清的。據他們自己的傳說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前後,希伯來人在族長亞伯拉罕的帶領下,離開兩河流域,前往被視為「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聖經》中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古迦南地(Canaan),即今日所通稱的巴勒斯坦地區。希伯來人的稱謂中的「希伯來」一詞的含義為「自河(指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那邊過來的人」,形象地說明了他們的身份。
迦南地是連接埃及和西亞的紐帶,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商路從這里經過。同時,它還是古代文明的交匯之地,古老的各種文明在這里留下烙印和影響。這一地理特徵對來到這里生活的希伯來人的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
來到古迦南地的希伯來人在那裡生活了三代人(亞伯拉罕、以撒Issac、亞各Jacob分別被視為三代人的族長)時間,史稱「族長時期」。後因飢荒,希伯來人不得不寄居臨近的古埃及。由於最初受到埃及法老的善待,他們在埃及生活了約400年的時間。很可能是在法老拉美希斯二世時期(約公元前1304年—公元前1237年),希伯來人在埃及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開始淪為奴隸。當時埃及統治者採取的民族排斥和迫害政策使希伯來人面臨民族滅亡的危險。為了擺脫奴役,獲得自由,希伯來人在一個名叫「摩西」(Moses)的希伯來偉人的帶領下逃離埃及,返回「應許之地」——古迦南地。據信在返回途中,希伯來人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加強,以一神思想為基礎的猶太教(Judaism)開始出現並得到了確立。
希伯來人離開埃及、返回上帝的「應許之地」——古迦南地標志著希伯來民族歷史的新階段,同時其歷史也進入了一個有史可據的年代。重新進入古迦南的最初200年為希伯來人歷史上的「士師時代」,一群被稱為士師的人在組成希伯來民族的12個支派(即組成希伯來民族的部落)中起著組織、領導和調解社會矛盾的作用。士師權力的局限和不穩定決定了他們無法改變各支派各自為政的分散局面。各希伯來支派不僅各行其是,有時還相互間發生沖突。後處於有效抗擊來犯的非利士等外族的需要,分為12個支派的希伯來人開始意識到同意王權對於民族存亡的重要,產生了希望有一個民族王的想法,德高望重的士師撒母耳(Samuel)根據民意挑選出了希伯來歷史上的第一位國王——掃羅(Saul,約公元前1040年起在位)。這樣「士師制」便過渡到了「君主制」。
掃羅王的出現標志著希伯來民族統一的開端。掃羅一生征戰,最後戰死疆場。希伯來人在著名的大衛王(David,在位時間約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70年)時代完成對異族的征戰,建立了以耶路撒冷(Jerusalem)為首都的統一王國。王國的疆域大大超出了古迦南地:東北到幼發拉底河,東南至亞喀巴灣,西南抵埃及邊界。開創了希伯來歷史最輝煌的篇章。耶路撒冷從此成為希伯來人心中永恆的都城。大衛王亦被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
大衛王死後,其子所羅門王(Solomon,在位時間約公元前968年—公元前928年)繼位。他於公元前956年前後在耶路撒冷興建了猶太教的聖殿(the Holy Temple)。聖殿在耶路撒冷的建造和啟用是希伯來民族歷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事件。聖殿成為希伯來人的祭祀中心,所有對上帝的獻祭儀式都在聖殿舉行,希伯來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識因此得到了增強。從該聖殿的建成到它的毀滅在希伯來民族的歷史上被稱為「第一聖殿時期」。作為希伯來統一王國京城的耶路撒冷從此成為希伯來民族心目中的宗教中心,「聖城」(the Celestial City)的地位從此確立。不僅如此,該聖殿後來在希伯來人面臨一系列民族滅絕危險時還成為鼓舞人心的一種象徵。所羅門王功勛卓著,除了建造聖殿外,還開辟了商路並開發了自然資源,在國內大興土木。通過訂立條約和聯姻,所羅門王鞏固了與周邊民族的關系,古希伯來統一王國成為該地區一個繁榮的國家。所羅門王本人還因其智慧被視為古代國王智慧的典範。

公元前928年,所羅門王去世,希伯來人內部的不和和對權力的爭奪使希伯來統一王國一分為二。由12個支派中的10個支派組成了北方王國,史稱「以色列」(Israel)王國,定都撒馬利亞。由其餘2支派(猶大支派和便雅明支派)組成了南方王國,史稱「猶大王國」(Judah),仍以耶路撒冷為都。公元前722年,在近東地區崛起稱霸的亞述帝國(Assyria)揮戈南下,北方的以色列王國無法抵禦亞述的強大軍隊的進攻,被一舉消滅。由於亞述統治者執行一種將被征服民族分散到本民族居住地以外地區的政策,組成以色列王國的10個支派的希伯來人在亡國後被分散流放到亞述各地,久而久之被當地人同化,從此不知去向,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丟失的10支派」之迷。
猶大王國因國小地偏,強大的征服者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從而僥幸躲過了亞述人的洗劫,但內患外憂並沒有結束,國內信仰混亂,民心不一。在約西亞王時代,猶大王國進行了一場「申命運動」,清除異教影響,凈化民族信仰,確立一神教思想的獨尊地位。這一改革盡管最終沒有能夠挽救猶大逃脫亡國的命運,卻對猶大民族的民族信仰的加強和民族的留存起到了積極作用。由於希伯來文明主要是通過組成猶大王國的兩支派保存和發展,希伯來人據此亦被外族成為「猶太人」(Jew)。
當歷史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又一個帝國——新巴比倫決意在該地區稱霸時,猶大王國的滅亡也就在所難免。公元前597年,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虜走猶大王約雅敬,立西底家為傀儡國王。10年後,猶大王國試圖反叛新巴比倫,尼布甲尼撒二世再次率軍前來征討。公元前586年,在新巴比倫的強大進攻面前,猶大王國無力對抗而遭滅頂之災,京城耶路撒冷連同聖殿一起被毀。猶太民族歷史上的「第一聖殿時期」就此結束。
失國的猶大王連同上萬名猶太上層人士和學者被征服者擄至千里之外的巴比倫,過著囚虜般的生活,史稱「巴比倫囚虜」。「巴比倫囚虜」時期(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盡管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在猶太人歷史上卻佔有十分重要地位。這一歷史經歷對於猶太人民族凝聚力的加強,對於猶太教的進一步發展,乃至對「猶太回鄉觀」的根植都具有重要影響。
公元前538年,在西亞地區崛起的波斯帝國出人意料地迅速征服了新巴比倫,獲勝的波斯王居魯士大帝以少有的寬容政策善待在巴比倫過著屈辱生活的猶太人,不僅允許猶太人重返自己的家園,而且同意他們重建聖殿。當聖殿於公元前516年建成後,猶太人的歷史邊進入了「第二聖殿時期」。
盡管在隨後的200多年中,猶太人的家園一直是在波斯帝國的統治之下,猶太人只是憑借波斯的寬容生存,但從總體看,波斯並沒有過多地干涉猶太人的日常事務,只派駐一位波斯官員負責保證該地區的安全並監督稅收,日常事務全部由猶太人自己管理。在經過最初的內部整素,消除外邦人影響後,猶太人社會平靜,生活穩定,猶太民族得到休養生息,傳統文化得到鞏固和加強。政治體制上,君主制沒有能夠得到恢復,主持聖殿祭祀的祭司階層顯然掌握著主要權力。
然而,到了公元前333年前後,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打破了那裡的平靜,猶太人生活的家園和近東其他地區一道旋即成為希臘帝國(希臘帝國在亞歷山大死後分裂,猶太人的家園先後為盤踞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以敘利亞為中心的塞琉古王朝管轄)的一部分。席捲地中海地區的希臘化運動在猶太人的家園也聲勢浩大,馬其頓和希臘的移民在這里建立了近30座設有希臘式祭壇,競技場和劇院的新興城市。希臘式生活方式導致了對猶太人的生活方式的沖擊和宗教信仰的迫害,使決意固守自身文化的猶太人不得不進行捍衛民族文化的斗爭。這場斗爭隨著安條克四世對猶太教的禁令和對猶太民族的迫害而加劇,猶太民族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於公元前165年舉行了史稱「瑪喀比起義」。起義獲得了勝利,塞琉古王朝的統治者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讓步,允許猶太人按照起民族的傳統方式生活,猶太民族獲得了相當的自主自治權,在自己的故土上建立起了具有半獨立性質的哈斯蒙尼王朝。不過,異族的統治和希臘化影響使得猶太人的生活主體猶太教發生了糾紛和分裂,撒都該派、法利賽派、艾賽尼派、奮銳黨人等不同派別出現,一個被稱作耶穌的猶太人也有自己的活動派別。

當羅馬帝國取代希臘成為世界霸主後,猶太人開始生活在羅馬人的統治下。羅馬的暴政和對猶太教的褻瀆迫使猶太人再次起義,起義於公元66年打響。然而,這一起義遭到羅馬方面強有力的武力鎮壓。公元70年,猶太人當時的政治中心耶路撒冷終於被羅馬軍隊攻破。破城的羅馬人放火焚毀了猶太人的第二聖殿,猶太人被趕出聖城和家園,開始了全民族的「流散」生活。盡管猶太人於公元132年在巴爾?科赫巴領導下曾再度起義,反抗羅馬人的統治,但終因力量懸殊,起義在公元135年徹底失敗。羅馬統治者為了防止猶太人再進行反抗,宣布禁止猶太人在聖城居住。至此,猶太人完全失去了在自己家園生活的權利,向外流散過程加劇。從總體上說,猶太民族在自己家園生活的歷史就此結束,猶太民族的古代歷史部分也到此結束,猶太民族的歷史進入了長達1800年的「大流散時期」(Diaspora)。
盡管猶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他們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宗教,並且不斷地給它增添新的內容。他們先是將有關猶太法律系統化,並記錄下來,寫成舊約首五卷(Torah)。公元2世紀末,猶太拉比(rabbi)(大主教)將法里賽(Pharisee,一種猶太人宗教組織)教義匯編成猶太教義(Mishna),由來有經過了300餘年的使用和傳播,到了6世紀前夕這些猶太教義里又加進了一些評論,遂編成了著名的《猶太教法典》(Talmud)。
與此同時,猶太人往世界各地不斷遷移,受到了各種迫害和驅逐。公元3世紀,巴比倫提供了猶太人的臨時避難所。公元10世紀,許多猶太人又遷移到西班牙。公元1215年,基督教教會頒布了《猶太標志法》,禁止猶太人佔有土地,迫使他們只好經商和從事金融活動。從13世紀起,歐洲又掀起了一股迫害猶太人的浪潮。1290年猶太人被逐出英國,1394年被逐出法國,1492年被逐出西班牙,1497年被逐出葡萄牙。而在德國和義大利,他們則被限令住在猶太人區。到了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對猶太人的迫害更是達到了高潮,許多猶太人在此期間死於非命。1948年5月14日,聯合國宣布成立現今的猶太國——以色列,允許猶太人重新回到自己祖先居住過的地方重建國家。但這有引發了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乃至所有阿拉伯人的矛盾和沖突,造成了曠日持久的中東問題。
根據1970年的統計數字,全世界約有1400萬猶太人,其中北美約600萬,主要是在美國,南美和中美約75萬,南非和澳大利亞約20萬,西歐有100多萬,大部分在英、法兩國,前蘇聯約有200多萬,以色列約250萬。

『伍』 猶太人的歷史是怎樣的

遠祖亞伯拉罕(阿拉伯語發音為易卜拉辛)原來居住在蘇美爾人的烏爾帝國附近,後來遷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帶)。他有兩子,嫡幼子以撒成為猶太人祖先

根據《聖經》和《古蘭經》的記載,亞伯拉罕與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長子以實瑪利(阿拉伯發音易斯瑪儀)的後代就是阿拉伯人。所以在原始血緣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很近。

猶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發音為葉爾孤白),雅各是以撒的兒子、亞伯拉罕(阿拉伯發音為易卜拉欣)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與神角力者」,而且因為他在和神搏鬥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

據傳雅各生有12個兒子,由於約瑟的關系,在七個荒年的第二年遷移到埃及,受到當時統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建立的埃及第十五和十六王朝的優待(約公元前15世紀),居住在尼羅河下游,轉變為農業民族。

西克索人被努比亞人暴動趕出埃及後,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劇下降,淪為埃及人的奴隸,他們在摩西(阿拉伯發音為穆薩)的帶領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雅各的12個兒子的後代形成十二個支派,原來在巴勒斯坦分居,後來統一成一個國家,先由便雅憫支派中的掃羅作王四十年。之後由猶大支派中的大衛擔任國王。

大衛(David)名字的意思是「被蒙愛者」,以色列國家在大衛的兒子所羅門(阿拉伯稱為蘇萊曼大帝)擔任國王期間達到鼎盛。

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繼承王位,後來也終於被巴比倫帝國攻佔,人民被擄到巴比倫成為奴隸。

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後。猶太人被允許回故土,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後來相繼淪為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民。公元1世紀,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人,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破,聖殿被拆毀,猶太人流落到世界各地。



民族特點

這個民族非常重視知識,猶太人在孩子剛會說話時就開始教他們念書,到了三四歲時,他們開始在學堂裡面學習,每個孩子剛走進教室都會受到大家熱烈鼓掌歡迎,以讓他覺得學習是快樂的,猶太人認為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所以孩子四歲時就開始完全的思考行為。

那時候,大人會告訴孩子們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不要拘泥於一個想法,因為還有很多的其他的思考方法。孩子到了五歲時就要記住全部《舊約》。《舊約》是一本大部頭經典,能全部記住水平就是非常高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猶太人

『陸』 猶太人到底是什麼人為什麼人們對他們有偏見

猶太人又稱猶太民族,閃米特人的一支,和阿拉伯人同源,人種為歐羅巴人種閃米特-含米特亞種,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宗教意義)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民族意義)都屬於猶太人。

在宗教上,基督教是世界上流傳最廣、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在歐洲,特別是西歐,人們普遍信仰基督耶穌。雖說基督教的經典《聖經》之一的《舊約全書》,原是猶太教的經典,兩教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但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難接納猶太人。

(6)猶太民族有什麼歷史觀擴展閱讀:

中國猶太人是指生活在中國並且基本上漢化的猶太人,猶太人在中國的歷史既悠久又神秘。雖然中國關於猶太人最早的文獻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到8世紀間,但猶太人可能在更早的漢朝就已經來到了中國。

從唐宋年間一直到清朝,猶太人都一直生活在一個相對隔離的社群中,大部分都居住在開封。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幾乎所有的中國猶太人都放棄了他們的宗教和文化信仰。不過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一些國際猶太人組織開始幫助中國猶太人恢復他們的傳統。

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隨著中國向西方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割讓半殖民地,許多猶太人移民到中國的上海、香港等商業中心。隨後又有數萬名猶太人為了躲避俄國的大革命和納粹的屠殺而來到中國。

在貿易擴大和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有來自不同國家和不同宗教背景的猶太人暫時性或永久性地居住在中國當代的商業中心。

在中國開展共產主義運動高潮的時代,有不少著名的外國顧問和技術專家也是猶太人。其中不少人甚至入了中國國籍,成為永久居民。

全世界信仰猶太教的人很少,只局限在猶太人內部,還沒有信仰錫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但每一部介紹宗教的書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猶太教,主要是因為其影響巨大。

『柒』 猶太族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

猶太民族是一個聰明能幹、英勇頑強、精誠團結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命運多舛的民族,她的歷史堪稱一部可歌可泣的悲劇。

巴勒斯坦東靠阿拉伯海,西瀕地中海,沿岸內陸是一片肥沃平原,平原以東和沙漠之間則有許多丘陵高地,境內的約旦河從北向南流入世界上最凹陷的內陸湖死海,雖然氣候比較乾燥,在西亞沙漠丘陵較多的條件下卻是一塊適於農耕的富饒之鄉,是一塊「流著乳和蜜的土地」。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有一批塞姆族人移居此地,他們的語言稱為希伯來語,自稱其民族為以色列,後因建立以色列和猶太兩個王國故也可稱其為猶太人。這三個名稱都指同一民族,現今使用時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慣例:希伯來主要用於稱其語言、文學;以色列多用於與政治、歷史有關方面;猶太則指其民族和宗教。據《聖經》記載,老家在阿拉伯沙漠的猶太人曾浪遊四方,兩河流域的烏爾和尼羅河三角洲都曾留下他們的足跡,在埃及時受法老奴役,全靠其民族英雄摩西率他們擺脫桎梏,逃出埃及,經西奈沙漠定居於巴勒斯坦。

公元前1012年,大衛統一以色列和猶太兩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國勢達到鼎盛。在其子所羅門統治時期(前972~前932年),建成了耶路撒冷第一聖殿。這時的以色列雖不能憑武力稱霸,卻也能以外交和經濟聯系而成為西亞南疆頗負盛名的繁榮之邦。但好景不長,所羅門死後,國家南北分裂,以色列定都撒馬利亞,猶太則仍以耶路撒冷為都。由於埃及、赫梯已衰,亞述尚未興起,兩國對峙局面維持200年之久。由於兩國爭斗,國王為政暴戾,階級分化劇烈,人民痛苦不堪,猶太教得以誕生。當亞述帝國已成氣候並大軍壓境之時,自鬧分裂的兩個小國便難以生存,從此開始了猶太人苦難的歷程。

『捌』 猶太民族有著謎一般的歷史,他的祖先究竟是誰

猶太人的祖先叫做雅各,現在猶太人主要生活在以色列歷史上的以色列是一個民族的名字,現在是國家。

“以色列”這個詞的含義是“與神角力者,這和猶太人又有什麼關系呢,是因為猶太人的祖先雅各在與神角力中獲勝了,神將他的名字改為“以色列”。但是在這場角力中,雅各被神挑斷了腳筋,所以現在猶太人宰殺動物都會把腳筋丟棄,因為這事猶太人還有了一個綽號“挑腳筋教”。

現在他們又聚在一個國家,也是很神奇了,畢竟這么多年過去還是堅守心中的信仰,真叫人佩服。

這得益於他們的宗教。他們的宗教有著非常強的關聯性,並且猶太外族加入猶太教要通過重重的考驗,現在只有一小部分的不同膚色的人群加入猶太教。各種研究表明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其實是親戚,論輩分是“親叔侄”的關系,雅各是亞伯拉罕的孫子,而阿拉伯的祖先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不過現在兩國的關系並不是很好

『玖』 猶太人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種族他們的來源,歷史發展和現狀如何為什麼會有「排猶」之說

猶太人
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以色列國分裂後與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國對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巴比倫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徵,其他10個支派於公元前721年亞述滅亡北方王國後四散而同化於其他民族。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各派猶太人都承認由猶太婦女所生者即為猶太人,而改革派則認為,雙親中有一人是猶太人者即為猶太人。一般地講,從純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猶太人環境中而保留猶太教許多基本教義的社團,作為整體被認為真正猶太人,但作為個人,這種人不能任意同猶太人結婚。
猶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國有580萬,以色列442萬,法國60萬,俄羅斯60萬,烏克蘭44.6萬,加拿大36萬,英國30萬,阿根廷25萬,南非11.4萬,澳大利亞10萬,巴西10萬。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

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參考資料: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club=0&groupid=100:11035&st=&sc=&messageid=3573&titlepage=1&gpc=0&ggpc=0

閱讀全文

與猶太民族有什麼歷史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