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類的名字代表著什麼含義
朋友,您想過嗎?在世界上始終如一地伴您度過一生的不是你父母,不是愛人,不是子女,也不是金錢,而且是您的名字。
名字,不僅是代表著生命的專用符號,它是有著深刻的內涵:它是一個人的形象、素質、品味的體系,它將直接影響著人的事業、婚姻、健康和人際關系。注入了人生理念的名字不僅寄託著人們的期盼和願望,更暗示著大自然對人類具有極強的,不可抗拒的信息誘導力。
古人說:「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
名字是家庭教育的起步,是父母對孩子人生前景的信息密碼的鎖定,是強化個人願望或社會責任的固化劑「灌注了人生信念的名字,講規范和作用、影響著人的一生。所以中國的社會是重「名」的社會。中國的知者無不重「名」。」
古人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儒雅風流的大學士蘇東坡說:「世間唯名實不可欺」。作為「萬物之靈」的每個人,都必須
要有自己的稱謂。「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稱呼,是人類社會交往中代表個人的符號,它能
使人顧名思義,把名字同一定的含義、形象聯系在一起。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名字甚至可以
決定人的前途和命運。
清代同治七年,時逢全國科舉考試,江蘇考生王國均,名列前茅,榮幸參加殿試,本為一等,因慈禧太後見他的名字與"王國君"諧音,大為不滿,馬上下旨降為三等。王國均被發往安徽任知縣,又被議改
任教職,在山陽縣任教官二十年,才以才幹卓著被選任雲南某縣令,未上任便去世。
清代光緒三十年,直隸人劉春霖參加科舉名列進士三甲末等,因其名"春霖"有春雨之意,再加其姓與「留」諧音,很受慈禧太後青睞。
她認為此人名字吉祥,符合自己恩澤永垂的心境,便下旨將劉春霖拔耀為甲等第一,成為清代最後一名狀元。僅因姓名,王國均與劉春霖的人生境遇便有天鑲之別。
名字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何謂好名?雖然「仁者見仁,知者見智」。
但有一點是大家共識的:名字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要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名字不僅僅是自我評價問題,還有一個他人審美、社會評價的問題。
一個人的名字折射出了不同家庭在文化素養、思想觀念、情趣追求、社會層次上的差異。
歷史上許多偉人、名人,他們的名字絕大多數都是好名。這些偉人、名人,為社會作出貢獻,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他們在造福於社會的同時也獲得了人們的尊敬,他們的大名深深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流芳百世。
歷史的結論:好名納福。
古人雲:「藝由已立,名有人成。」給孩子起個好名兒,有一個好的人生開端,只是第一步,日後還要向他們講述名字的含義及來源,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做到名符其實,
為祖國做出貢獻。
一個好多人名,寓含著一種期望,一個好的商品名,是一個溫柔的誘惑;
一個好的企業名稱,可以樹立一個良好的企業外部形象。
好的名字給人以信心、自豪和期盼!
⑵ 對題目「豐碑」的理解
長征中的一個故事,講軍需處長處長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給自已而被凍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豐碑。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傑作或偉大的功績,課文中指軍需部長的高尚品德與舍己為人的精神。
⑶ 《歷史的豐碑>>主要內容
歷史的豐碑
我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一名革命隊伍里的老戰士,懷著十分崇敬、隆厚的心情來出席這個會議的。
在進入正題以前,我想講一個關於鄧小平同志的傳說。當年在延安革命隊伍里流傳很廣,連我們普通的年青學員都知道。抗戰時期,八路軍129師戰斗在抗日最前線。師長是劉伯承,政委是鄧小平。一次,劉伯承同志要率領部隊去完成一項戰斗任務,行前,師長征詢政委還有什麼指示?鄧小平同志說:「按照唯物辯證法辦就是。」當時我們很年輕幼稚,並不理解傳說的含義。後來隨著對小平同志更多的了解,特別是親自目睹了他在文革中大起大落的表現,親自感受到他的理論和戰略決策帶來的社會變化,使我重新回憶起這個傳說,略知鄧小平同志那時已經鑄就了徹底唯物主義的品格,因而這個傳說作為佳話流傳在革命隊伍中間。這段插話與我下面要說的內容不是沒有關聯。
時間與實踐對於任何人都是最客觀最公允的評判,偉人也不例外。或者說更是如此。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革開發社會發展的實踐,越來越證明鄧小平同志的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和鄧小平理論的深刻指導意義。這同樣體現在文藝方面。
鄧小平同志1979年在第四次全國文藝工作大會上的祝辭,今天來看,更加顯示出我國當代文藝史上的劃時代意義。第四次全國文代會是在「祝辭」的思想指引下召開的,總結過去,開創未來,在我國當代文藝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通過這次會議在文藝上有重大調整。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兩點:
一、關於文藝的總口號。長期以來,我們文藝的總口號是「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從第四次文代會後調整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當然,兩者並不矛盾,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如果認為這僅僅是詞句文字上的微調,那就低估了其調整的重大意義,忽略了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歷史經驗的總結,深刻歷史教訓的汲取。譬如關於為政治服務的調整,就是汲取了這方面的歷史教訓。長期以來,我們文藝創作上普遍存在著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用丁玲同志的話說已成「頑疾」。為什麼?追究其根源,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於「為政治服務」。
記得法國著名作家紀德曾應邀到蘇聯訪問,他從當時蘇聯文學創作中看到的「嚴重危機」是「普遍的正統概念」,也就是概念化。他說這「使藝術陷入保守主義」。他根據文學史得出結論是:「作品中符合某種學說的東西,從來不會使藝術作品具有深刻的價值,也不會使它長久存在,哪怕那種學說最健全,最顛撲不破。使作品經久不衰的,恰恰是它提出的新問題。」可見這一針見血的針砭具有普遍的理論意義。
二,關於創作方法。長期以來我們遵循的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長期以來創作上的公式化與奉行一種創作方法不能說沒有關系。後來用「革命的浪漫主義與革命的現實主義相結合」簡稱「兩結合」的創作方法取代。這主要出於當時中蘇關系齟齬的政治背景和「大躍進」年代的現實背景。「兩結合」所強調的是革命浪漫主義。當時頗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沒有浪漫主義的現實主義是自然主義」。「兩結合」創作方法取而代之後,凡重要的文藝會議和重要的文藝報告、文件,無不強調提倡。而在第四次全國文代會上的報告中卻未再提及,另外也沒有提新的創作方法,也未就此說明。這絕非是無意的疏漏。
最近有人在舊貨市場地攤上,發現和收購了一份周揚同志的手記。周揚是四次文代會報告的起草人和報告人,根據分析判斷,這是他在起草報告過程中所作的思考筆記。其中就有關於「兩結合」的一段:「創作最不能有框框,有公式,『兩結合』也不應成為公式。」這也是一個證明。
小平同志在大會上就創作問題從根本上作了果斷的結論:「至於寫什麼,怎樣寫,應該由作家自己去決定,不要橫加干涉。」這在文藝工作者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如果沿用過去「解放文藝生產力」的說法,那麼,這是對文藝生產力的最大最徹底的解放,徹底解除了對創作者頭腦手筆的束縛。後來文藝創作的五彩繽紛,對此作了充分的證明。
這兩者的調整具有方向性和原則性的意義,為我國的文學藝術開創了無限廣闊的前程。鄧小平同志的《祝辭》是劃時期的歷史文獻,第四次全國文代會是中國當代文藝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都是歷史的豐碑
⑷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意思是什麼
革命烈士的肉體雖然早已消失,但他們的革命精神仍然活在我們的心中,他們的事跡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
永垂不朽, 垂:流傳後世;朽:腐爛,磨滅。指姓名、事跡、精神等永遠流傳,不會磨滅。【出 處】 《魏書·高祖紀下》:"雖不足綱范萬度,永垂不朽,且可釋滯目前,厘整時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