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近現代史部分的歷史時間總是記不住怎麼辦
你把近代史當作小說來看,搜索發掘近代史中每個時間點的趣聞異事、精彩故事等等,以此慢慢培養興趣,逐漸地也就能理解性記憶了。
『貳』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
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一個世紀是100年,有些同學以為年代與世紀的換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實是不對的。如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世紀,1994年不是19世紀,而是20世紀;同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1世紀,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為公元1年是1世紀,101年則是2世紀,1001年是11世紀,2001年是21世紀,依次類推。所以,若將世紀換成年代,就應該將世紀數減去1再乘100,同樣,把年代數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紀數。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如隋統一全國(581—589年),安史之亂(755—763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都經歷8年時間,所以只要記住其開始(或結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結束(或開頭)年代,這樣只要記住一頭就行了。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召開,第三國際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數字特徵來記憶。有些年代的數字很特殊,若將它編排在一起,就容易記住。
A自然數排列:1234年蒙古滅金,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B.兩位數字相同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
C.首尾數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D.間隔時間相同的: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時間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我們可藉助它來推算年代或事件,便於記憶。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蘇丹反英大起義;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34年紅軍長征;1901年《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592年朝鮮抗日;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歷史學習記憶法十種
一、歸類記憶法
整理、歸類歷史知識,可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不僅便於學生記憶,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例如,中國古代史講完之後,可把教材內容按中央集權制度、社會經濟發展、賦稅制度的演變、土地制度的發展、科技文化的發展、民族關系、對外關系、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等進行歸類。再如,中國古代文化史內容,又可按天文學、醫葯學、農學、科技著作、繪畫作品等線索歸類。通過歸類,對學生鞏固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即把一些繁雜的內容進行概括、濃縮,提煉成幾個要點,使學生能提綱挈領地掌握其重點。而如果將要點擴展,又能呈現出歷史內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濃縮」成如下要點;
背景:帝國主義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中所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加劇戰爭危機。
時間:1914~1918年。
經過:(1)三條戰線。即:東線、西線、南線。(2)五大戰役。即:馬恩河戰役、馬祖爾湖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性質和後果:是帝國主義間掠奪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它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例二,美國獨立戰爭的發展線索,主要抓住六點:(1)爆發:來剋星頓槍聲。(2)建軍:第二屆「大 陸會議」決定成立大陸軍。(3)建國:《獨立宣言》發表。(4)轉折:薩拉托加大捷。(5)勝利:約克 鎮英軍投降。(6)和約:英美簽訂和約。
三、串線記憶法
通過串線,使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按歷史發展的線索,呈現於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和鞏固。例如,中國古代史中賦稅制度的演變可整理為:
(1)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
(2)西漢的「編戶制度」。
(3)北魏的租調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調制。
(5)唐後期的兩稅法。
(6)明後期的一條鞭法。
(7)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徵收地丁銀。
再如初中《中國歷史》教材中有關李大釗的主要革命活動的內容散見於第二冊和第三冊部分章節中。教學時,我按時間的先後把它整理為:(1)領導新文化運動;(2)領導「五四」運動;(3)創辦《每周評論 》。宣傳馬克思主義;(4)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5)參與組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義。
四、歌訣記憶法
歷史年代、歷史朝代、政權名稱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學生也難記住。有的則可編製成歌 訣的形式。如記戰國七雄各國的方位可編為:
齊、楚、秦、燕、趙、魏、韓。
東南西北到中間。
再如唐之後的五代十國名稱則可編為:
五代:梁、唐、晉、漢、周,前面加上後。
十國:南、北、漢、閩、楚、吳,
南唐南平前後蜀,
還有吳越毋疏忽。
五、趣味記憶法
有趣味的知識學生印象就深刻,記得也牢。因此,可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時聯系教材內容,採用講述歷史故事,引用詩、詞、對聯,編造謎語或用諧音等方法,使學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可提高記憶效果。例如我講巨鹿之戰時,就簡略補充「破釜沉舟」成語典故。講楚漢戰爭時補充「背水一戰」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講赤壁之戰時朗誦蘇軾的《赤壁懷古》等詩篇。講商鞅變法告訴學生用「欠三壺酒 」的諧音來記前359年這一時間,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六、規律記憶法
歷史發展有其規律性。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能為預示未來發展的方向提供借鑒,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例如,無論上中國史還是世界史的內容,首先我都要求學生重視其目錄,明確課本內容中的社會發展規律。另外,重大歷史事件,我們都可從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找出規律。如分析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的原因時,雖然引起起義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無非是:(1)殘酷的刑法,沉重的賦稅、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災害等等。
七、聯想記憶法
對容易混淆的歷史事件,年代、概念,教學時則可採取聯想的方法,幫助學生加以區別。例如阿拉伯帝國在我國史書上稱大食。三個哈里發國家分別稱為黑衣大食、綠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學們死記硬背,常常弄錯。我在上這段歷史時這樣敘述:巴格達哈里發國家地處沙漠附近,沙漠地區氣候炎熱,人們被太陽曬的墨黑, 因此稱為黑衣大食;開羅哈里發國家地處尼羅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莊稼蔥綠,所以稱之為綠衣大食;而科爾多瓦哈里發國家地處大西洋東岸,遠眺大海,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故稱白衣大食。這樣三個國家的 地理環境和國家名稱一聯系,學生很容易地就記牢了。
八、圖示記憶法
圖示法的特徵是形象、直觀,一目瞭然。我在講《西歐封建國家的形成》這節課時就採用下列圖示:
(附圖圖略)
教師出示這一圖示後,就能幫助學生理解這節課的中心內容。認識西歐主要封建國家是怎樣慢慢建立起來的。再如講到清初的疆域四至時,我就採用坐標圖示法:
(附圖圖略)
圖示法的板書設計可以多樣化。它能生動、形象地揭示復雜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既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又能幫助學生記憶知識。
九、比較記憶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所謂比較,就是對性質相同或相似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找出異同。例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倫實行改革擴大了奴隸制統治的基礎;同年,中國春秋時期的魯國實行「初稅畝」標志著我國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的瓦解。再如,457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西歐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而中國在公元前475年的戰國開始就已進入封建社會,比西歐早了近1000年。
比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如把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所提出的口號相比較,認識到農民斗爭的水平在不斷提高。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還有可把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過程作比較,把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比較等等。
十、重復記憶法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時教師應該:第一,在課堂中指導學生抓重點,攻難點,反復強調歷史諸因素。創造各種條件,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內容、性質、意義、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學生腦海中。第二,課後練,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敘述課堂所學的內容,完整地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及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所提出的問題。第三,單元練,即對學生進行單元復習,對部分教材內容進行重點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第四,綜合練,就是某一斷代史教學結束後對學生進行綜合復習和訓練。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把所學知識分類歸納、比較、分析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評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記憶、表達、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叄』 怎樣記歷史啊,好難啊!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一個世紀是100年,有些同學以為年代與世紀的換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實是不對的。如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世紀,1994年不是19世紀,而是20世紀;同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1世紀,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為公元1年是1世紀,101年則是2世紀,1001年是11世紀,2001年是21世紀,依次類推。所以,若將世紀換成年代,就應該將世紀數減去1再乘100,同樣,把年代數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紀數。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如隋統一全國(581—589年),安史之亂(755—763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都經歷8年時間,所以只要記住其開始(或結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結束(或開頭)年代,這樣只要記住一頭就行了。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召開,第三國際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數字特徵來記憶。有些年代的數字很特殊,若將它編排在一起,就容易記住。
A自然數排列:1234年蒙古滅金,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B.兩位數字相同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
C.首尾數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D.間隔時間相同的: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時間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我們可藉助它來推算年代或事件,便於記憶。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蘇丹反英大起義;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34年紅軍長征;1901年《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592年朝鮮抗日;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歷史發展猶如一條長河,任何歷史事件都是發生在特定的時間里,時間是構成歷史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牢固而准確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歷史年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悠悠歷史長河,年代既多又雜,單單一個五千年文化的中國就足以讓大多數學生頭疼了,若再加上世界上其他國家,豈不讓學生更是談「史」色變。即使靠死記硬背記下來,但時間一長,也往往會弄得張冠李戴、笑話百出。
那麼,面對如此多的國家,如此紛繁復雜的歷史年代,應當如何記、如何背才能更有收效呢?根據幾年來的教學經驗,現就這個問題,簡單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順口溜記憶法
即藉助於某些通俗押韻的/頃口溜,將歷史事件記住。以中國古代史朝代的更替為例,可將朝代順序編成順口溜:「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短短的二十八字,就把中國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漫長歷史概括進去了。又如清朝皇帝的順序:「努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十二個字記錄了清朝十二個皇帝,這方法既記得牢,又不會顛倒順序。
二、特徵記憶法
即在熟悉歷史事件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找出具有特徵數字的重要年代來加以記憶。它可分為兩類:
(一)一肩雙挑數字:即中間一個或兩個相同的數字,它的前後兩個數字相同組成的年代。如: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滅亡埃及。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書坑儒。
383年,淝水之戰。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1881年,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二)重復數字:即兩組年代數字相同重復出現。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818年,馬克思誕生,德國十一革命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
三、順序記憶法
這種記憶是最普通的記憶方法:即根據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利用自然數順序排列記憶。如: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滅遼。
1127年,金滅北寧。
1234年,蒙古滅金。
1392年,高麗建立李朝,改國號為鮮朝。
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達美洲。
1592年,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萊剋星頓槍聲,第一次大陸會議召開。
1776年,第二次大陸會議召開,《獨立宣言》發布,美利堅合眾國成立。
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
四、間隔(跳躍)記憶法
即根據中外數千年的歷史事件,通過掌握重要歷史年代間隔若干年的特點來幫助記憶。如間隔兩年的:
1911年,辛亥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7年,張勛復辟,護法運動。
1919年,「五四運動」。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孫中山逝世,「五卅」運動,省港工人大罷工。
1927年,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1929年,古田會議召開等。
又如間隔五年的:
1487年,迪亞士航行到好望角。
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
1497年,達·伽馬到達印度
又如間隔十年的:
1901年,《辛丑條約》。
1911年,辛亥革命。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31年,「九一八」事變。
1941年,皖南事變。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以上這些年代數字的排列,雖然是硬性編排在一起,缺乏意義。但是由於經過排列組合,也有巧合之處,可以掌握年代的間隔特徵,易於記憶。
五、對稱記憶法
即指將公元前相對稱的歷史年代聯系起來,便於記憶。如公元前476年,春秋結東戰國開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王滅亡,西歐奴隸制崩潰封建制度開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221年,後蜀(漢)建立。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起義。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六、對照記憶法
即將發生在同一年的中外歷史事件,系起來記憶,這樣可以引起聯想記憶。如
公元前594年,(中)魯國實行初稅畝倫改革。(外)雅典梭倫改革
1689年,(中)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外)英國通過《權力法案》。
1861年,(中)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外)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1864年,(中)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外)第一國際成立。
1937年,(中)「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外)德日意軸心國形成。
1941年,(中)皖南事變。(外)德國突襲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七、上掛下聯記憶法
即把握住一個歷史年代加以上掛下聯,印象深刻容易記憶。如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上掛一百年1689年,是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下掛一百年是1889年,是第二國際的成立。
1851年至1864年,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上掛五百年是1351年至1364年,元末紅巾軍起義。
八、歸類記憶法
即把性質相同的歷史事件,加以歸類記憶。如中國共產國黨領導的三次統一戰線:
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1937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1949年,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建立。
又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三次武裝起義。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1792年8月,巴黎人民攻佔王宮。
1793年5月底6月初,巴黎人民推翻吉倫特派統
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三次突然襲擊。
1939年9月1日,德國襲擊波蘭。
1941年6月22日,德國襲擊蘇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
九、顛倒式記憶法
即把歷史年代的數字顛倒次序記另一個年代。如:184年,黃巾大起義,顛倒年代數字481年,法蘭克王國建立。
1271年,元朝建立,顛倒過來為1721年,彼得建立俄羅斯帝國。
十、推算年代起迄記憶法
即將一般歷史事件劃分成歷史階級,只要記住一個年代,即可推算出另一個年代。如我國奴隸制社會夏、商、西周大約經歷五百年,記住夏朝建立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向下推算五百年即是商朝建立於十六世紀,再向下推五百年,即是西周建立的年代。又如太平天國運動長達十四年之久,只要記住1856年金田起義,即可推算出)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除此以外,記憶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要求多記多練,才能牢固地掌握住這些重要的歷史,也才能不混淆歷史年代
『肆』 怎樣輕松記憶歷史大事
第一類,趣味式
所謂「趣味式」,即用感興趣的方式來幫助記憶歷史年代。
(1)諧音法。如馬克思生於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諧音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諧音為「嗚嗚」,合起來就把馬克思生日說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資本家嗚嗚直哭。」又如:古希臘著名的學者「亞里士多得」,可諧音為「鴨理食多的」。再如:1492年哥侖布發現新大陸的時間,可諧音為「醫師救兒」。
(3)口訣法。也叫順口溜法。有朝代口訣:「唐堯虞舜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隨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訣:「順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緒宣統三」;也有公元年代口訣:「960,建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一些重要會議,也可編成口訣:「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屆二中會,已經到49」。這里概括了黨的九次會議,古田會議,一大、二大、三大、八七會議分別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開;遵義會議,瓦窯堡會議都在1935年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則在1949年召開。
在古代史中,有人把朝代和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簡便易記,效果很好。如「從夏至今四千年,公元前後各兩千,後漢以後公元後,後漢似前公元前。」這就是把我國歷史分成兩大段,雖不十分准確,卻也大致差不多。又如「夏商周秦前後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繼兩宋,下接元明和清朝。」這一口訣記述了我國朝代興衰次序,二十八個字活畫中國史長河的大體輪廓,再經過具體填充,朝代興衰演變史的全過程就顯得更清楚了。
第二類,對照式
所謂「對照式」,即用中外對照或古今對照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
(4)古今對照法。也稱遠近對照法。公元零年為對稱軸,進行前後對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公元後221年蜀國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國奴隸制結束,公元後476年西歐奴隸制結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後841年則是唐武宗會昌元年。
(5)中外對照法。把世界史和中國史和年代對照記憶。如我國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倫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午戰爭是1894年開始,朝鮮甲午農民戰爭也是1894年。
再如公元476年,是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西歐奴隸制度的崩潰,而我國公元前476年則是春秋時期的結束,標志著我國奴隸社會的終結。
第三類,比較式
所謂「比較式」,即用互相比較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知道一個歷史年代比較另一個歷史年代,早幾年或晚幾年,便可由一個年代比較出另一個年代來。
(6)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國近代史早200年,中國近代史是1840年,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再如世界現代史比中國現代史早兩年,中國現代史是1919年,世界現代史便是1917年。
(7)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晚16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便是1856年。
第四類,推導式
所謂「推導式」,即根據記住的歷史年代,經過推導而記住另一個或幾個歷史年代。這只要有一個基點數,然後通過人物,事件之間的歷史關系,就可推出歷史年代來。可從基點數向前推,向後推,同時向前後推。也可互相推。
(8)前推法。從基點數向前推導。例如知道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清軍入關,均在這一年。
(9)後推法。從基點數向後推導。如知道1818年馬克思誕生,恩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即1820年誕生;列寧又比恩格斯小50歲,即是1870年誕生。
(10)雙推法。從基點數向前後推導。如記住了抗日戰爭開始於1937年,往前推,十年內戰開始於1927年;往後推,八年抗戰結束於1945年。
(11)互推法。幾個密切相關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導。如三國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國建立,221年蜀國建立,222年吳國建立。只要記住其中一個,就可推導出另外兩個。
(12)干支推導法。也稱甲子法。用天乾地支紀年推算出公元年代。我國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紀年法。近代史上也經常使用甲子法表示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等等。學會這種方法,只要記住一個歷史事件是公元某某年,就可推算出另一個歷史事件的公元年代。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條約是倒轉去了十個天乾地支,應是1901年,庚子賠款接著倒轉去了一個天乾地支,應是1900年。
第五類,聯想式
所謂「聯想式」,即用聯想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有相關聯想、相似聯想、相對聯想等等。
(13)相關聯想法。通過相關事物的聯想來記住有關歷史年代的方法。如記住1927年我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而由此聯想為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統治,同年周恩來,朱德等同志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毛澤東同志於九月八日領導了秋收起義,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同志領導了十二月廣州起義。再如現代史的三個重要事件的年代,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1919年我國發生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三件事密切相聯,每隔兩年發生一件,只要記住一件事發生的年代,其它兩件事發生的年代也就聯想起來了。
(14)相似聯想法。通過相似事物的聯想來記住歷史年代的方法。如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119」這個三位數字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火警的電話號嗎,由公元前119年,聯想到「119」火警的電話號碼便好記了。
(15)相對聯想法。通過相對事物的聯想記住年代的方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經過四年,由爆發年代(1914年)可以聯想到結束年代(1918年);反之,由結束年代也能聯想到爆發年代。
(16)分組聯想法。請看下列一組歷史年代:
這11個年代,只要記住一個,便可順勢想出其餘10個。這個年代可定為1661年,因為這是個特殊年代(中間兩個「6」一邊一個「1」),很好記。它與1684、1689、1694三個年代,都是有關台灣問題的。(這當中,只需留意鄭成功收復台灣與康熙出兵台灣差21年。)然後,康熙就解決東北邊疆問題,上一組四個年代關系是「第二年--所謂」馬不停蹄」。接著,又引出下一組年代,康熙帝解決西北邊疆問題。它與上一組年代的關系也是「第二年」,聯系十分緊密。這三組年代緊緊相連,概括了康熙政績的一個側面。三組九個年代,開頭一個(1661年)減100年,即一百年前,是另一位民族英雄戚繼光。結尾一個(1696年)加100,即一百年後,爆發了白蓮教起義。這樣以「1661年」為「龍頭」,連鎖反應,演繹出十個年代。它的好處,不單以少及多,而且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囊括了一大堆史實。
(17)中介聯想法。要無一遺漏地記憶中外歷史的全部年代,是不可能的,也是沒必要的。但首先記住一些劃時代年代和最重要的事件的年代,不但是辦得到的,也是必需的。比方鴉片戰爭、「五四」運動、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事件發生的時間,應能脫口而出,不假思索,叫做「不記憶年代」。如果連這些最基本的年代也在苦思冥想,那就無從再記其它了。正如上述11個年代,「1661年」,也不能記住,那麼「分組式聯想」也就成了泡影。牢記一些基本歷史年代的好處,還在於它們可用為「參照物」,去聯想與之有關聯的其它年代。《心理學》告訴我們: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相接近的事物容易聯想;在物質形態上相似的事物也容易聯想。由原因想到結果,或由結果推及原因,這當中的關鍵,是尋找「中介性線索」。比如,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在世界近代史上,它是個極其重要的年代,必須牢記,屬「不記憶年代」。在此一百年後,即1889年7月14日,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黎開幕,於是出現了「第二國際」。這不是偶然,是為了紀念法國人民攻佔巴士底獄一百周年。會上,根據法代表團提議,通過了關於「五一」節——「國際示威洲遊行日」的決議,而這個日子的確定,是為了紀念三年前,即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工人爭取八小時工作日的罷工。這樣,1789-1889-1886三個重要事件,通過1789年這個「中介性線索」進行聯想記憶,可謂水到渠成,勢如破竹。又如,講到宋元時期少數民族的興亡。可以1127年金滅北宋為核心,它前二年,1125年,是金滅遼;滅遼100年前,1115年,女真建立金政權。這就是說,金建立100年後滅遼;102年後滅北宋。另外,1127年的100年後,即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這個年代是「自然數列」,極好記)蒙古滅金。「1271」忽必烈改國號為元。而「1127」與「1271」是相同的四個數字,只不過千位的「1」,移到了個位上而已。這樣,以「1127」為參照物,一氣呵成,便可記住其它幾個年代。
再比如世界史年「開辟新航路」。四位航海家,涉及四個年代,關鍵在抓住哥倫布航海時間。他是1492年出海。五年前,1487年,迪亞士出海;五年後,1497年,達加馬出海。迪亞士與達加馬剛好差10年。至於麥哲倫,記個「1519」就行了。於是以哥倫布為橋梁,可記住這個系列年代(1487→1492→1497→1519),同樣的方法記憶「三國鼎立」的年代,可以公元221年劉備建蜀為中心。一年前,220年,曹丕建魏;一年後,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吳大帝)220←221→222,記起來也非常便當。
(18)巧合聯想法。有些歷史年代,存在某種偶然的巧合。如果能有意識地將它們聯系起來,記憶效果極佳。關鍵是「有意識」,正所謂「竅門遍地跑」看你找不找。舉例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它揭開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而鴉片戰爭爆發,1840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聯系起來記,又清楚又深刻。又如,中國的戊戌變法,發生在1898年,失敗了,30年前,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這兩件大事,同屬社會變革,剛好相差30年,又如1861年,林肯領導反對黑奴主叛亂的斗爭,摧毀了南方黑奴制度。同年,沙皇亞力山大二世實行了廢除農奴制改革。黑奴制、農奴制,廣義上都屬奴隸制。同是指向奴隸制,又是同一年,這種巧合,也為記憶提供了方便。歷史事件往往是偶然中有必然。公元7世紀,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朝。其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在國際上有相當影響,特別是對日本、朝鮮等「一衣帶水」的鄰國。公元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進入封建社會,646年,大化改新,使日本進入封建社會。亞洲另一個大國:阿拉伯,公元622年出現伊斯蘭教,促進了各部落統一,向封建社會過渡,也是在七世紀。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19)反思聯想法。有些歷史年代,相互本無聯系,分別屬中國史和世界史。但我們可以把同一年代發生的事件,通過「再思」加工,進行聯想。如公元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頒布了《權利法案》;同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二者全然無關,但作為「復習」、「反思」,聯想一番,對記憶是有益的。公元962年,教皇在羅馬為德意志國王奧托舉行加冕,神聖羅馬帝國建立。與此幾乎同時,中國發生了什麼事?公元960年(只差兩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北宋王朝建立。兩個皇帝,中外對照,時間大體相當。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起義,而公元73年,東漢政府班超出使西域成功。記住一個「73」聯想出兩件史實。又如當學習公元221年劉備建蜀時,不妨聯想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劉備與秦始皇,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二者相差四百多年。(公元前73年--公元73年,公元前221--公元221年,一字之差,不可忽視。)1592年,是朝鮮反擊日本侵略的壬辰衛國戰爭;1392年,是高麗大將軍李成桂建立李朝,改國號為朝鮮,1192年,日本進入歷時六百多年的幕府統治時代。當學到1592年時,可依次聯想學過的另兩個「92」年,這三個「92」年又都是日本和朝鮮的歷史。當然還有個1492年,那是哥倫布橫渡大西洋。
為記憶某些歷史年代,還可進行多方位聯想。比如公元前119年,是西漢政府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成功,也是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騎兵主力。這個年代很重要。怎麼記?「119」,火警。反擊匈奴,十萬火急,不算太牽強。公元前359年,是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這是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359」怎麼記?黨史里有個「大生產運動」、王震359旅開進南泥灣。其實,商鞅與359旅風馬牛不相及,實在牽強,但實際證明,它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記憶效果。
這種現象,在教材中還有一些,只要留心是不難尋覓的。如:三大宗教創始的時間:佛教是公元前6世紀,基督教是公元1世紀,伊斯蘭教是公元7世紀。6+1=7。又如公元1452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又是東羅馬帝國被土耳其滅亡。公元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又是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屆大總統……利用這種聯想,也可減輕記憶負擔。
(20)同月聯想法。對另一些歷史年代,可抓住相同的月份記憶。請看下列幾組年代:
這些「合二而一」的記憶,都是因為月份相同。 這不僅可以減輕記憶負擔,而且容易形成某種史實聯想,便於理解教材。
另外,中國近代史的開篇,連續有四件事發生在六月份,它們是:
(1)1839年6月--虎門銷煙;
(2)1840年6月--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3)1841年5月末6月初--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4)1842年6月--陳化成在吳淞陣亡。
兩個月後,1842年8月,鴉片戰爭結束,《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將這些同月份的年代組合在一起,便於記憶重大史實的全過程。
(21)年內聯想法。有些重要的歷史事件,集中發生在一年內,人們常說:「難忘的××年」就是這種情況。比方中國史的1927年、世界史的1917年就是: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5月--許克祥挑起「馬日事變」;
7月--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
8月--南昌起義和「八七會議」;
9月--秋收起義;
12月--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兩周年,1929年12月,鄧小平領導廣西左右江起義)。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沙皇;
4月--列寧《四月提綱》發表;
7月--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鎮壓人民的「七月流血」事件。
11月--彼得堡起義,十月革命爆發。
一年內的大事件集中記憶,突出了歷史轉折關頭,與「同月式聯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六類,排列式
所謂「排列式」,即根據數字排列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主要有重復排列、順序相連、倒序相連三種方法。
(22)重復排列法。根據數字重復排列的特點來記憶歷史年代。如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金後,1818年卡爾·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都是前兩位數字與後兩位數字相同,重復排列。
(23)順序相連法。歷史年代中的各位數字順序相連,排成自然數。如公元前123年蓋約·格拉構改革,三位數字順序相連。1234年蒙古滅金,四位數字順序相連。再如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末三位數字順序相連。這類數字的特點是按順序排成自然數。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24)倒序相連法。歷史年代中各位數字顛倒順序排列。如987年拜占廷發生福加斯暴動。這類數字的特點,是按著從後往前的順序,排成顛倒的自然數。即由大到小。倒序排列。
第七類,整數式
所謂「整數式」,即把歷史年代是整數的集中在一起進行記憶的方式。
(25)整十法。如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公元前30年屋大維的元首政治開始,末尾都是一個0。
(26)整百法。如官渡之戰是200年,祖沖之去世是500年,法蘭克王查理在聖誕節加冕稱帝是800年。末尾都是兩個0。
(27)整千法。如唐福發明火葯箭是1000年,埃及形成統一的奴隸國家是公元前3000年。末尾都是三個0。
『伍』 如何學好中國近代現代史
①要培養自學能力。
高中歷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同學們在學習每章之前,要認真閱讀一下「引言」,把每章內容的線索和重點了解清楚。
形成習慣後,有助於培養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選用的插圖、表格、史料都要認真理解領會,以幫助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所以課前預習、課後復習是必須的。總之,自己掌握了主動權,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學習歷史至關重要。
②注重知識的聯系結合,樹立整體知識觀。
首先,高中歷史許多概念比較抽象,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須結合政治常識方能理解。在目前各類歷史試題中,理解性的題目占據了主要地位,如果對教材處理不好,做選擇題時,就會出現判斷錯誤,做材料題和問答題時則容易答非所問。
其次,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系。平時,在學習中應注重多分析、多比較,找出其異同處,加深對史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③注重跨學科的聯系,學以致用。
高考實行「大綜合」的趨勢,要求各科加強滲透。學生在平時應關注當前國際國內重大時事等熱點問題,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加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鴉片戰爭
英國資產階級以鴉片作為侵略中國的手段。鴉片的泛濫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嚴重危害。
道光皇帝派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1839年6月,虎門銷煙標志著禁煙運動取得勝利。
英國政府以保護通商為借口,於1840年6月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此戰以中國戰敗告終。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規定了割讓香港、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等條款。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使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遭到破壞,中國的封建經濟日益解體,開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陸』 怎樣背記中國近現代史有誰知道好的速記方法哦
根據歷史發展的順序,你可以理出一條線索,以便記憶,其實歷史也不需要死記硬背的,只要上課認真聽,平常有多溫習就OK了?我也是讀文科畢業的,考試的時候也不見的要怎樣去背啊,《歷史》其實挺有意思的,你只要把它當成你喜歡,感興趣的書來閱讀,就會記得牢了!試試看吧,祝你好運!成績蒸蒸日上!
『柒』 中國現代史記憶口訣
一、學習中國近代史不可不了解清朝的帝王,可經常十個中漏了幾個,如果你有口訣:「順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緒宣統三」 。就能輕松記住清朝的十個皇帝的年號順序了。
二、學習《南京條約》開放的五個沿海通商口岸,我們可以用「廣廈福寧上,五口先通商」或用「商(上)人(寧)福廈廣,沿海北到南」來輔助記憶。廣廈尚寧否?其中尚同上即上海,否同福即福州。
三、鴉片戰爭中有許多愛國將領英勇抵抗犧牲,課文有一個表格,列出了愛國將領的姓名、犧牲地點,要一一對應記下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可以用「大沙虎定鎮吳江,秦(陳)關三總欲(裕)沉(陳)海」來記憶。
四、《天津條約》規定開放十個通商口岸,口訣「九江淡水煙天台,汕營瓊漢鎮不驚」就幫上大忙了。獲者也可編口訣為:牛登台,淡朝窮漢,久難鎮。牛即牛庄,登即澄州(煙台),台即台灣,朝即潮洲(汕頭),窮即瓊州,漢即漢口,久同九,指九江,難同南,指南京。
同時配合第二條口訣,我們就不會把《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所開放的口岸混淆了。
五、中國近代史,太平天國部分事件較多,可以編個口訣來記憶。「鴉片戰,促驚醒,太平天國勃然興。洪秀全自金田起,宣傳斬妖享太平。克永安,定天京,北伐西征旌旗明。頒布《天朝田畝制》,人間天堂分糧均……」
六、《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工廠。用「割賠開廠」四個字來對應四項內容,就起來就省事多了。
七、《辛丑條約》八國聯軍進北京以後,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奧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有四項:①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可化簡為「錢」;②要求清政府嚴禁人民反帝,可化簡為「禁」;③允許外國駐兵於中國鐵路沿線,可化簡為「兵」;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可化簡為「館」。這四項內容可化簡串聯記作:「前進賓館出新(辛)丑」。新教材有六條內容,我們可以用六個字來記憶「賠劃拆、懲改修」,一一對應六條內容,應該不難了吧?
八、中共歷史上召開了多次重要的會議,歷次會議的時間經常容易混淆,例如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七大」、「八大」、「九大」召開的時間分別是1921、1922、1923、1945、1956、1969,我們可以以一句口訣來記住,「123-789,123-569」,前者是中共全國代表大會的系數,後者是所在年份的末位數,一一對應就不會記錯了。另一種方法:「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屆二中會,已經到49」。這里概括了黨的九次會議,古田會議,一大、二大、三大、八七會議分別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開;遵義會議,瓦窯堡會議都在1935年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則在1949年召開。是不是輕鬆了許多。
九、1953年中央確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讓你記住工業化和進行三大社會主義改造是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主要任務。
十、1984年中央開放了沿海14個沿海開放城市:口訣「一天兩連通三州,煙波江上北兩島」讓你一個也不會少!也可串記作:「聞您父親逛大連(溫州、寧波、福建、秦皇島、廣州、大連、連雲港),天南海北宴請咱(天津、南通、上海、北海、煙台、青島、湛江)」。
『捌』 歷史要怎麼記 有方法么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玖』 中國近代史綱要學習如何記錄
中國近現代史斷為三個歷史時期,即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1840-1919)、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1919-1949)、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49-2007)。
1、從鴉片戰爭之前的十八、十九世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我們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政治制度、社會文化方面均落後於西方列強,而此時的西方世界正處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不惜一切追求經濟利益的原則驅動著他們向世界每個角落擴張,這當中包括傳說已久的中國。此時的中國又沒能及時解決自從明朝以來就有的「海禁」這一歷史問題,與同時期的西方嚴重缺乏交流,導致在科學技術上落後於西方,同時又不能像唐朝政府那樣對外族進行積極的宣傳和威懾,最終使兩個文化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引發戰爭。
2、中華民族在主觀上是進步的,是希望擺脫民族危亡的,但是客觀條件對其嚴重製約。鴉片戰爭之後,一些開明地主主張「師夷長技」,而後的洋務運動又把這一主張得以貫徹施行,維新變法又破天荒地對皇權提出限制要求,說明在我們民族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愛國」的,是能夠接受先進思想的。但是局限於當時的條件:西方列強雖然賣給我們炮艦和機器,卻並不希望我們強大;愛國志士渴望民族獨立,也渴望中國能像西方國家那樣成為列強,卻受到中外反動勢力與不同利益體的絞殺。所以會出現上面所講的這個規律。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我們的國民好像都睡著了」,而最終中華民族的「強國夢」還是在迷茫中覺醒了,人民不再相信西方列強的欺詐,不再寄希望於滿清政權,爆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東方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拾』 中國近代歷史知識點的記憶技巧
—、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
例如1:濃縮中國近代史的內容,並巧妙地構建它的知識框架。
一種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
四大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
五股思潮:封建主義、平均主義、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
六國列強:英、法、美、俄、日、德;
七款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
八個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蔣介石;
九次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
十場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護國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大革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例如2: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內容,可概括為「一化三改造」即: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例如3:《南京條約》內容可記作「五議港元」。「五」指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議」指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由中英雙方商(議)定;「港」指將香港島割給英國;「元」指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
例如4:袁世凱的復辟帝制活動,可總結為「一轉正、兩解散、三修改」。
一轉正:1913年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
二解散:1913年解散國民黨,次年又解散國會。
三修改:廢《臨時約法》並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改總統選舉法(總統可無限期連任)。
例如5:一五計劃經濟建設的重大成就可總結為「一橋二鐵三公四廠」。 即武漢長江大橋;寶成和鷹廈鐵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山無縫鋼管廠、長春一汽、沈陽飛機製造廠和沈陽機床廠。
二、數字歸納記憶法。
在歷史知識中,我們感到年代最難記,也最怕記。如果採用數字特徵記憶法記年代,就可做到多記、記活、記牢。
(一)採用連續數記憶:
例如:1916年,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1920年,國際聯盟建立;1921年,華盛頓會議召開;1922年,蘇聯成立。
(二)採用間隔等差數字記憶:
例如:1911年武昌起義,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戰爭。
(三)採用一數多項聯記:
例如:在1861年發生了下列歷史事件:
1、俄國農奴制改革;2、美國內戰爆發;3、義大利王國成立;4、清政府設總理衙門;5、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6、清廷任命沈葆楨為江西巡撫。
三、諧音趣味記憶法
即把某一歷史知識的幾個關鍵知識用諧音或組成有趣味的幾個字幫助記憶。
例如1:記蘇聯在1922年剛成立時的加盟共和國,可記做「烏外兩只鵝(俄)」。即烏克蘭、外高加索、俄羅斯、白俄羅斯。
例如2:清軍入台,1683年。可記做「清軍入台,一路爬山」
四、關鍵字詞法
即抓住某一歷史知識的關鍵字詞歸納成要點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例如:我們可將形成的過程用幾個關鍵字掌握:即①開始;②進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後聯系幾次列強侵華戰爭的影響:①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④八國聯軍侵華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
五、字頭法。抽出核心字(多為首字),串在一起,押韻更好,然後多念幾遍即可。
例如:清朝最後的九個皇帝依次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記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六、歌訣記憶法。
歌訣記憶法就是把重要的歷史知識編成詩歌、民謠、順口溜等形式來記憶。歌訣記憶法的好處是記憶時朗朗上口,並且生動輕松,久久難忘。
例如: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新主張, 「師夷長技以自強」。
中央代表恭親王,地方(曾)國藩李鴻章,
張之洞 左宗棠,興工業 辦工廠,
建海軍 開學堂, 「自強」「求富」似夢鄉。
洋務運動雖失敗,未使中國得富強,
但引科技和經驗,客觀作用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