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白銀的由來和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白銀的由來和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發布時間:2022-06-12 09:24:54

① 白銀最早是誰發現的

白銀地區有悠久的歷史,最遲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在白銀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春秋以前,白銀境內沒有建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靖會一帶為隴西郡地,白景一帶則為月氏所屬。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得祁連山和河西走廊,設置了河西四郡,白景一帶為武威郡媼圍縣地,景泰東南部和靖遠西北部一帶為安定郡鶉(音純)陰縣,靖會一帶為安定郡祖厲縣,從此白銀地區全部納入中國版圖。從公元前221年至20世紀80年代的2200年中,白銀地區的行政建制經常變化,歸屬不定。解放前的幾千年中,天災不斷,戰亂頻繁,老百姓始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解放以後,白銀地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文化有了長足發展,人民終於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並以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和煤炭生產聞名於全國。

主題詞:白銀、景泰、靖遠、平川、會寧、歷史。

白銀市在祖國的版圖上,位於東經103°33′—105°31′、北緯35°25′—37°39′的區域內,東鄰寧夏,西接武威,南依隴中,北靠內蒙,轄三縣兩區(靖遠、景泰、會寧三縣,白銀、平川兩區),總面積21158.7平方公里,海拔1275米——3321米,共有人口175萬。白銀市地處甘肅省中部乾旱地區,氣候比較乾燥,各縣、區年均降雨量約200毫米左右,但因日照充足,所以川水地區土地肥沃。黃河流經白銀214公里,祖厲河、關川河總長亦有200公里左右。境內絕大部分都是山區,包括二陰山區和乾旱山區。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幾十座,超過3000米的高峰的兩座。山間盆地有景泰的正路、三台井、景泰川和白銀市區;還有靖遠的劉川和平川的水泉、共和等地。河谷盆地有白銀水川、四龍和靖遠平堡、北灣、中堡、城關、糜灘、東灣以及景泰五佛,還有祖厲河兩岸的一些地方。這些河谷盆地面積雖然很小,但人口卻比較稠密。白銀地區有悠久的歷史,靖遠境內曾發現有原始社會晚期的馬家窯文化,會寧境內也有幾處古老的文化,如牛門洞古墓遺址等,它附近的王家泉、陽山一帶也發現了原始社會時期的陶罐、石斧、人骨等遺存。景泰縣境內的張家台、營盤台、寺灘、喜集水等處出土過陶瓷、陶片、石器、骨珠及細石器等,經考證屬新石器半山類型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跡的發現,說明最遲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在白銀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黃河白銀段為S形,基本上是南北流向,至景泰五佛則由西向東,經黑山峽入寧夏境內。以全市轄地作為整體,景泰縣、白銀區居西北,靖遠、會寧則居東南(平川區暫不論,包括在靖遠內敘述)。兩大地區基本以河為界,一處河西,一處河東(靖遠劉川等到地也在河西)。春秋以前,白銀境內沒有建置,春秋戰國時期,景泰、白銀區一帶還是我國古代羌族人民的駐牧地,靖遠、會寧一帶為義渠戎的活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靖會一帶為隴西郡地,白景一帶則為月氏所屬。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得祁連山和河西走廊,設置了河西四郡,這樣,就隔斷了北方匈奴與西方羌人的聯系,又為漢通西域提供了重要通道。當時白景一帶為武威郡媼圍縣地,景泰東南部和靖遠西北部一帶為安定郡鶉(音純)陰縣,靖會一帶為安定郡祖厲縣,縣治在今會寧郭城驛附近。武威郡、安定郡均屬涼州刺史部。

東漢時,祖厲縣、鶉陰縣由安定郡改屬武威郡,媼圍縣依舊,這樣,今白銀市全屬涼州武威郡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武威郡,十四城,戶萬四十三,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六……媼圍、鸇陰(故屬安定)、租厲(故屬安定)。」鸇(音沾)陰縣和租厲縣在《漢書·地理志》中分別為郭陰縣和祖歷縣,不知為何各造成一字之差。《後漢書·沖帝紀》中出現的「鸇陰河」名後,有唐朝章懷太子作的注語:「涼州姑臧縣(即今武威——筆者注)東南有鸇陰縣故城,因水以為名。」著名歷史學家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中所標鸇陰的位置,在今景泰東南部的尾泉和平川西北部的高家壩與靖遠劉川的荒草梁等三縣區的交界地一帶,靠這里的黃河標示為「鸇陰河」。實際上漢代的鸇陰城在今平川區陡城鄉,至今遺跡尚存,1990年我在殘存的城牆上還發現了引水的陶管。

自武帝打通河西走廓、興起絲綢之路以後,兩漢都極為重視同西域的聯系,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各國。絲綢之路從長安到張夜一段的行走路線共有三條,其中北路經過靖遠和景泰,渡口是景泰與平川之間的索橋,它的通行,促進了這里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武帝承「文景之治」,加上他自己勵精圖治,使國勢依然強盛。他也是我國古代比較賢明的君主之一,一生多次出京巡查,會寧一帶就有他的足跡,如「元鼎五年(前112年)冬十月,……逾隴,登空同(即今平涼崆峒山——筆者注),西臨祖厲河而還」(《漢書·武帝紀》)。

東漢開始,國勢日漸衰落。安帝時,天災人禍不斷發生,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涼州「大飢,人相食」(《後漢書安帝紀》),「安帝信讒,無辜死者多」(《後漢書·五行志》)。順帝漢安二年(143年),武威郡等地發生大地震,從九月開始至次年四月止,長達半年之久,「凡百八十日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傷害人物」(同上)。地震還沒結束,鸇陰附近又成了戰場,三月,「護羌校尉趙沖追擊叛羌於鸇陰河,戰歿」(《後漢書·沖帝紀》)。這一系列天災兵禍,使白銀人民蒙受了重大損失。

三國魏時,曹操統一北方,河西一帶內亂時有發生。鸇陰為戰略要地之一,東臨海源,西護武威,南屏金城、北拒匈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河西叛軍往往屯兵於此。這里,也是絲綢北路的必經之地,占據了它,能攻可渡河西進,南下金城;相距時則佔有優勢,地位主動;不利時便西退武威,北走大漠。因此,它成了著名的古戰場之一。一次,涼州生亂,武威告急,魏將張既率兵征伐時,就曾於叛軍「七千餘騎」相拒於鸇陰,因為不易攻打,便迅速改道直奔武威(見《三國志·張既傳》)。

西晉時,今白銀市境內無治,皆屬涼州武威郡地。當時武威郡轄七縣,只有5900戶,還不足西漢戶的百分之六十,由次可見,無治之地更是人煙稀少,這主要是戰亂所至。

西晉統一的時間不長,就被「八王之亂」結束了。「永嘉南渡」以後,北方處於五胡十六國的長期戰亂之中,地方政權紛紛割據,更迭頻繁,白銀地區歸屬不定。公元327年前後,白銀地區基本上以河為界,西北為前涼所屬,東南為前趙占據。366年前後,前秦占據東南,382年左右,又取代前涼。至此,白銀境地全屬前秦。395年左右,又被西秦入主,409年前後,又全部易手後秦。《讀史方輿紀要》載:「東晉義熙五年(409年),西晉乞伏乾歸自苑川(今榆中縣境內)徙都度堅山,七年(411年)置秦興郡治焉」。這說明,西秦統治時,曾將都城建於度堅山。度堅城遺址位於今武川鄉宋梁村左家溝,1950年前後尚存部分城牆,1956年白銀公司露天礦大爆破後遺址全毀。

② 銀在中國出現在哪個朝代

中國白銀的貨幣歷史

在我國,白銀作為貨幣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平淮書》里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是指黃金,白是指白銀,赤就是銅。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白銀了。先秦銀質貝幣與春秋楚國的銀布幣等出土已經被考古學界所認同。

中國貨幣史上正式以白銀作為交易貨幣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為抑制豪門大族的巧取豪奪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現,於是改革幣制,採用了「白金三品」幣作為國貨。「白金」的面值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而我們所講的這種「白金」其實就是銀錫合金,其中白銀的含量比錫少,這種白金貨幣的流通前後只有二年就被廢除。盡管如此,「白金三品」是中國見之於史書的最早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鑄出圖案的銀幣。嗣後,新朝王莽頒行「寶貨制」,也鑄過「銀貨三品」,但只是曇花一現。

五代時,白銀已被使用在進獻、輸入貨物、納款、行賄等領域,每次用銀的數量也相當巨大,但只隨便鑄成銀鋌、銀錠、銀餅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參與流通。

到了宋代,除「交子」紙鈔和銅錢、鐵錢外,白銀也被作為貨幣使用,當時的白銀貨幣有碎散的,也有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五十兩,甚至千兩,其中比較多的是束腰形長條銀塊,個別也有方形、圓形。

③ 中國白銀有那些歷史呢

中國真正使用白銀為通用貨幣應該是從明清開始,之前的朝代都是以銅幣為主,金銀為支撐的體系,南宋時期還出現了鐵錢,其原因就是中國的商品交易體系過於龐大,銀子不夠用,宋朝時期由於對外貿易發達,每年的銅幣也不夠用(日本、馬來西亞等鄰國是不鑄幣的,直接用我朝貨幣),直到17世紀日本銀礦大發現和美洲銀礦大發現(日本的石見銀和墨西哥、秘魯銀礦),才使得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直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在對外貿易中一直處於順差地位,白銀為代表的貴金屬普遍集中於中國。

以下維基網路中找的相關資料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宋遼金西夏錢幣
中國宋代是鑄幣業比較發達的時期,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前代,是繼王莽錢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宋朝貨幣以銅錢為主,南宋以鐵錢為主。北宋以後的年號錢才真正開始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錢文有多種書體。同時,白銀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

金國由女真族所建,曾統治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其所鑄錢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南宋的影響較大。

元明清錢幣
在元代,紙幣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貨幣,銅錢的地位減弱,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後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清朝主要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採用模具制錢,後期則仿效國外,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④ 白銀這個名字的由來

白銀市名的由來:

白銀充滿著神奇和魅力,地質環境破壞較為嚴重, 據志書記載,白銀礦藏的開采,始於漢代,明朝洪武年間,官方曾在現市政府駐地設立辦礦機構「白銀廠」,有「日出斗金」之說,白銀緣此而得名。

白銀市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乾旱地區,東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海原、西吉縣接壤,東南部與平涼市靜寧縣相連,南部及西南部與定西市通渭縣、安定區為界,西部與蘭州市榆中、皋蘭、永登縣毗鄰,西北部與武威市天祝、古浪縣相接,北部及東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左旗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連接。

(4)白銀的由來和哪個歷史人物有關擴展閱讀

白銀市歷史沿革

1949年8月、9月,會寧、靖遠、景泰三縣相繼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會寧、靖遠隸定西專員公署,景泰縣隸武威專員公署。

1956年1月,景泰縣劃歸定西專員公署。6月,成立白銀市(縣級)。

1962年11月,設立白銀市郊區。至此,白銀市共轄三縣一區(靖遠、景泰、皋蘭、白銀市郊區)。

1985年8月,恢復白銀市建制。由靖遠縣析置平川區。白銀市轄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及白銀、平川兩區。

⑤ 古代白銀產量很低,遍及中國的白銀是哪裡來的

(圖)絲綢之路

中國的生絲、瓷器等商品,經由澳門、菲律賓的馬尼拉等中轉港,運往歐洲,而歐洲殖民者從美洲掠奪到的大量白銀,由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斷地運到馬尼拉,陸續流入中國。由今天墨西哥西海岸的阿爾普爾科,到菲律賓的馬尼拉,再到中國的澳門,構成了16、17世紀的「太平洋絲綢之路」。

太平洋絲綢之路,給中國輸入了大量的白銀。然而,在進入中國後,白銀便在這里沉澱下來。1621 年一位葡萄牙商人談道:「白銀在全世界游盪,直至流入中國。它留在那裡,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對這一說法的一種解釋是,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的中國,需要大量的貨幣;另一種解釋是,中國人把白銀用於置田買地,或者儲藏起來。美國學者弗蘭克在其《白銀資本》一書中認為,17、18 世紀全世界白銀產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流入了中國。大量的白銀流轉的數字表明,15—18 世紀的中國,依然是世界的經濟中心。

15世紀末期的地理大發現,讓16世紀進入一個全球化時代。亞洲、歐洲、美洲之間,開始實現密切的往來:交往的主要通道是海洋,而交流的主要媒介則是白銀。16世紀始,世界各地的商人們,都在使用源自美洲的西班牙銀幣作為標準的交換媒介。奧斯曼帝國、明代中國和印度,都用大量白銀來支撐他們各自的通貨體系。從此,原本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中國深深地捲入了世界經濟體系之中。

然而,在同時期的非洲,仍然是以貝殼作為貨幣,而俄國一直到彼得大帝時代,仍然以毛皮作為貨幣。但是,富庶不代表先進。著名經濟史家吳承明先生評價彭慕蘭《大分流》時說:「18世紀,中國與西方比,無論在國富或民富上都勝一籌,至少旗鼓相當。但是,富的不一定先進,往往更保守。中國在科技和制度,尤其法律與經濟制度改革上,已落後於西方了。」



▌摘自華夏版五卷本《中國通史》,卜憲群總撰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華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授權合作稿

⑥ 古代的銀子是誰發明的,怎麼加工的

銀子的發現來早於春秋戰國,據史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認識銀礦,並且採集、提煉白銀,加工製作飾物。人們普遍的認為銀子是一種貴重金屬,再到後面的王朝時期,君王開始以銀子作為一種賞賜,也開始有人開始以銀子進行賄賂。隨著時代的進步,慢慢的民間也開始使用銀子, 銀子就開始轉變為一種貨幣,在魏晉至隋朝,銀子先以幣的形式開始流傳,朝廷將銀子製成銅幣模樣作為貨幣流通,再到金朝,銀子開始出現錠的形式,開始加大質量,再隨著時代的發展,銀子開始慢慢被製成元寶的樣子。官銀是朝廷印有標志的銀子,民間不得私用,民間的銀子大多都是碎銀和一些沒有標志的銀子。銀子的加工早期用火煉法後期用貢融法或者灰吹法 火煉法就是將白銀融化後用鐵棍攪動,裡面的雜質會氧化附著鐵棍帶帶出。貢融法灰吹法就是將打碎的銀礦石加入鉛,錳熔化,除去浮起的鐵等雜質,製成貴鉛(銀和鉛的合金),將貴鉛在「灰吹床」上加熱熔化,鉛滲入灰中,只有銀留在灰上,以此達到分離的目的.之後重復進行同樣的工序,提高灰吹銀的純度.

⑦ 銀子在我國哪個朝代開始出現

中國白銀的貨幣歷史

在我國,白銀作為貨幣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平淮書》里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是指黃金,白是指白銀,赤就是銅。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白銀了。先秦銀質貝幣與春秋楚國的銀布幣等出土已經被考古學界所認同。

中國貨幣史上正式以白銀作為交易貨幣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為抑制豪門大族的巧取豪奪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現,於是改革幣制,採用了「白金三品」幣作為國貨。「白金」的面值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而我們所講的這種「白金」其實就是銀錫合金,其中白銀的含量比錫少,這種白金貨幣的流通前後只有二年就被廢除。盡管如此,「白金三品」是中國見之於史書的最早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鑄出圖案的銀幣。嗣後,新朝王莽頒行「寶貨制」,也鑄過「銀貨三品」,但只是曇花一現。

五代時,白銀已被使用在進獻、輸入貨物、納款、行賄等領域,每次用銀的數量也相當巨大,但只隨便鑄成銀鋌、銀錠、銀餅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參與流通。

到了宋代,除「交子」紙鈔和銅錢、鐵錢外,白銀也被作為貨幣使用,當時的白銀貨幣有碎散的,也有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五十兩,甚至千兩,其中比較多的是束腰形長條銀塊,個別也有方形、圓形。

到了金、元時期,白銀被更為廣泛地使用。金代的「承安寶貨」銀鋌,從一兩到十兩分為五等,這是我國用法定計數銀鑄幣的開始。元代更進一步確立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開始鑄一批每枚重五十兩的銀元寶。元寶的名稱雖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鑄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銀錠稱元寶即從元代開始,以後「元寶」成為固定的代名詞。

白銀的廣泛流通
明初,為了推行大明寶鈔,明政府曾明令禁止用金銀交易。據《明史·食貨志》載,洪武八年(1375)「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罪之,以金銀易鈔者斬。」但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市場對白銀的需求增加,明政府逐漸解除了禁銀規定。開放銀禁後,部分官庫貯藏白銀便隨著支付官俸和軍餉而被投入商品流通,從而使官庫存銀變成活銀。

明朝中後期,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當年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後,由於受條件限制,北京官員的俸祿仍要在南京支付,負責經辦的人員「將各官俸米貿易貨物,賣貴賤酬,十不及一,朝廷虛廢米祿,各官部得實惠。」到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戶部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決定將江南租賦改成白銀、布帛等物品運往北京發放官俸,次年又將蘇州、松江、常州存留的近73萬石糧食也折換成白銀給官員發放俸祿。明朝政府的這些決定,使白銀成為當時中國官方認定的合法貨幣,從此以後,中國各朝代的財政收支也逐漸轉向以白銀為主的貨幣支付方式。

隨著經濟貿易的擴大和發展,國內白銀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因為世界各國的金銀比較不同,外國的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更使得白銀成為主要的貨幣廣泛流通。

萬曆年間全世界興起開礦熱潮。明政府因自身白銀需求量增加,便在國內大興開礦,從而使國內白銀產量有所增加。明朝中葉以後,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增加也使外國白銀不斷流入我國。其中由西班牙人經菲律賓運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僅隆慶五年(1572)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間,就達4OO0多萬庫平兩。

嘉靖年間,我國的金銀比價為一比六到一比七之間,而日本由於白銀增產,金銀比價是一比十。受利益驅使,日本白銀從不同渠道被大量運往中國,因為從日本運銀到中國可兌換更多黃金。葡萄牙人為了能夠從日本與中國的白銀差價中謀利,曾從澳門把中國的絲絹運到日本售取白銀,然後折回澳門購買中國絲絹,以便去日本換取更多的白銀。另外,美洲的白銀通過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商人對華貿易、菲律賓華僑對祖國的貿易,以及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等也有許多白銀輸入中國。通過這些直接或間接的貿易往來,國際市場的白銀在明朝後期被大量地運往中國。

外國白銀的大量輸人,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貨幣制度的演進,但是這些來自不同國度的白銀貨幣之間無固定比價,並且各自計價流通,各種形狀和重量的銀塊出現在貨幣市場上,因此使中國本就繁雜的貨幣體制更加無序和混亂。

從銀兩到銀元
清朝初期,白銀成為中國當時最主要的流通貨幣。在政府的財政收支和國內外工商貿易的交往中,絕大多數經濟行為都是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民眾以擁有白銀作為財富,金融機構以白銀為庫存,銀行間結算也以白銀為標准。

在當時,中國的茶葉、生絲和陶器等商品對外國人很有吸引力,而當時中國貨幣市場上習慣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因此很多外國商人都用滿船的銀元到中國購買滿船的中國商品回去。因為中國當時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很少購買國外的商品,所以白銀一直都是凈流入到中國的。

當時流人中國的外國銀元種類很多,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英屬地銀元、日本龍洋等,其中西班牙本洋是流人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據東印度公司記錄,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153年中,輸人中國的銀元和生銀塊有7000多萬兩,其中大部分是由東印度公司輸入的。本洋是由世界上產銀最豐富的墨西哥鑄造的。由於墨西哥是西班牙的屬地,而且幣面上刻有雙柱形和西班牙皇帝像(查理第三、第四),所以人們把墨西哥本洋誤認為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鷹洋是墨西哥獨立以後鑄造的銀幣。因幣面花紋刻有鷹,俗稱鷹洋,世面上誤作英洋,我國北方又名正英。這種洋錢的質量比其他外國銀元純,銀色為90.3‰ ,一般按九成四計算。英屬銀元在中國流通的有兩種:一種是1866年至1868年間由香港造幣廠鑄造的,另一種是1895以後由印度造幣廠製造的。龍洋是日本明治時代通用的銀元,定名為「圓」,因幣面刻有龍紋,俗稱龍洋或龍番。

外國的銀元製作精美、分量標准,且便於計枚核值,非常收中國民眾的歡迎,外國銀元在中國的貨幣市場不斷擴大。為了減少外國銀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清政府最終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式設置錢幣製造局,決定自己鑄造計量標准、受國民歡迎的中國銀元。清政府清朝在鑄造銀元時,基本沿用明朝的鑄錢習慣,並對本朝所鑄的銅錢通稱為「制錢」,以區別於早先使用的「古錢」。

當時中國鑄造的銀元都是白銀含量很高的,這又讓外國商人發現其中的暴利空間,他們用銀元與中國進行交易時,用含純銀九成左右的洋元兌換中國鑄造的「十足」紋銀,然後運往外國投機取利。外國資本主義者以浮價掠奪的純貨幣交易對中國經濟進行資本侵略。加上當時的外國銀元與中國自鑄銀幣都有自己的計價標准和流通范圍,彼此之間沒有固定的比價和匯率,這就使得我國當時的貨幣流通市場及其混亂繁雜。

清朝後期,由於鴉片貿易、條約賠款以及關稅和鹽稅主權喪失等因素,我國白銀開始持續地外流,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使得國內的白銀少而昂貴,以白銀表示的物價下降,以制錢表示的物價上升。白銀外流造成的銀貴錢賤,加重了國內民眾的負擔,使中國農業和手工業受到嚴重損害,而且由於賦稅減少和國家歲人下降,清政府開始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清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便大量增收關稅和厘金。由於過度增發無法兌換的流通貨幣,結果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是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都受到嚴重的沖擊。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因為巨額賠款和世界銀價持續下跌的雙重打擊下,中國貨幣機制的運行更加混亂無序。為了挽救頹敗的經濟狀況,我國的士大夫和經濟學者多次上書光緒皇帝,倡議改革現行幣制,以維護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他們建議在北京設立鑄造銀錢的總造幣廠,統一發行新式銀錢;國內所有上繳款項,均用所發行的新式銀幣;部庫省庫的歲人收支,必須遵守國家統一規制,不許巧立名目擅自徵收;設置中央財政處,專門監督新貨幣的發行、流通和使用,並負責整頓國家財政及幣制。

在這些有識之士整頓中國混亂幣制的努力和倡議下,清政府多次下令統一貨幣流通單位,尤其是兩、元並用的貨幣計價單位,以解決嚴重阻礙中國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易的貨幣體制。為了統一幣值,清政府一度在用『兩』還是用『元』之間來回變更換計價單位。直到宣統二年(1910年),由度支部頒布幣制則例,規定國家貨幣統一採用『元』單位制度,才暫時結束了中國貨幣史上兩、元並用的混亂局面。

銀本位制度確立與廢除
辛亥革命前夕,外國銀元大量流人中國貨幣市場。到1910年,在中國市場流通的外國銀元已達l1億元左右,其中墨西哥鷹洋大約有4萬元,佔三分之一左右。當時在中國流通的貨幣除了白銀、制錢、銀元、銅元等金屬貨幣外,還有清政府戶部、官銀號、各地錢庄、票號發行的信用貨幣,以及外商銀行和中國自辦銀行發行的各種紙幣。加上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閥割據和頻繁的戰亂,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貨幣機制由於貨幣鑄造權和發行權長期不統一所造成的混亂局面。

1914年,北洋政府為了整頓貨幣體制,加強國家財政能力,實行了貨幣體制改革,並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條例同時規定,凡在中國境內從事經濟貿易等商品交易活動時,必須以新鑄造的銀元為交易手段。隨後,為了便於收兌各種龍洋改鑄新幣,又將一元銀幣的成色改為八九。白銀成為我國的本位貨幣,暫時結束了中國混雜的貨幣流通局面,使中國近代幣制暫時達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1914年12月,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首鑄新版銀幣,其正面刻有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刻有嘉禾紋飾與幣制值,俗稱「袁大頭」,鑄有一圓、二元、二角、一角、五分等幣值。因為新銀幣的幣型統一花樣全新,重量成色比較准確,又易於識別,很快在全國推行。在1914年至1921年間,這種新幣種曾多次鑄造。由於新幣種流通數量非常可觀,成為當時中國流通貨幣中最重要的幣種。

1914年的國幣條例雖然確立了我國的銀本位制度,但當時國內外的經濟貿易還是以銀兩、銀元同時並用,本次幣制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混亂的貨幣流通局面。到了19世紀末,西方各國工業國家紛紛放棄白銀的貨幣作用,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以銀為本位的國家。

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的蕭條。為了擺脫經濟困境,發展國家經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放棄金本位制度,實施紙幣流通。當時,西方列強為了轉嫁國內危機,便把本國過剩的資本和商品以黃金為計價單位大量輸入中國,這對使用銀本位的中國經濟造成巨大打擊。由於國內貨幣市場由於銀、銅、金的同時流通的局面更加混亂,國內強烈要求「廢兩改元」,統一幣制。而當時國民政府嘗試引入的金本位制度在國內行不通,不得不放棄。

1933年3月,在國內經濟專家、學者反復爭論與商討之後,國民政府下令施行「廢兩改元」貨幣改革。法令中規定所有用銀兩徵收的稅款及關金,一律改為銀本位幣,其他各項以銀兩實行的收支,也都改用銀幣。此次改革雖然結束了中國兩、元並用的貨幣制度,使銀本位被正式確立為中國的貨幣單位。

1934年起,在西方各國相繼放棄金本位幣制、美國人為抬高白銀價格後,國際銀價急劇上漲。國際市場銀價的持續上升,給使用銀本位貨幣體制的中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打擊。為了徹底擺脫國際銀價對中國經濟的嚴重影響,挽救瀕臨破產的貨幣金融體制,國民政府最終於1935年11月3日實行法幣政策,規定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為法幣,禁止銀元流通,但流通領域禁而未絕。全國解放後,人民政府按一定比價收兌銀元,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宣布銀元不再流通,以銀元作為貨幣的歷史從此結束。

⑧ 白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作為貨幣的

在4000多年前,白銀就開始作為貨幣。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在我國清代,1兩銀子約相當於今天的400-500元人民幣(長美注)。


(8)白銀的由來和哪個歷史人物有關擴展閱讀:

分類

1、銀圓

銀圓,也作「銀元」,是我國過去市場上流通的一種貨幣,種類繁多,以清末各種龍洋,民國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袁世凱頭像銀元、孫中山像船洋最為多見,還有中華蘇維埃幣、四川"漢"字幣等,此外一些外國銀元,如站洋、坐洋、鷹洋、日本龍洋等也在國內流通。

2、銀條

外性長條狀,尺寸不等,重量300克左右,好的成色950‰左右,一般成色900‰左右,以925‰最為多見,是製作銀飾的原料。900‰以下的呈灰白色,質堅硬敲打有銅聲,底面無蜂窩,火燒後表面顯黑紅。

3、松江錠

外貌形狀似乳頭,表麵灰黑色,重量180克左右,成色950‰左右,有突出的鉛釉,底部具深細蜂窩,每錠上附有15克鉛釉,有的地方(北京地區)已經去掉,有打擊痕跡,形成上方下圓。

⑨ 白銀的由來

白銀--因礦得名,因企設市

明朝洪武年間,白銀開采興盛,官方在此設立采煉機構「白銀廠」,有「日出斗金」「積銷金城」之說,白銀緣此而得名。
白銀的由來
白銀是一個美好的名字。 白銀市是一塊寶地,早在漢代就有采礦業。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松山之南,礦爐20座」,采礦點30餘處,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據市區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白銀歷史悠久。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的 文化遺址有16處之多。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從事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西漢以後,境內置祖厲、鸇陰、媼圍三縣,是白銀地區建縣之始。西魏至唐,屬古會州之地。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為吐蕃所據有。北宋以後,又長期為宋、西夏、金爭戰的前沿。明置靖虜衛、會寧縣。清置紅水分縣(今屬景泰縣)、打拉池分縣(今屬平川區)。至此,境內有4個縣級行政單位。民國以後,撤消打拉池分縣,形成了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建制的格局。自漢開通絲綢之路後,白銀就成為絲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橋梁。唐「貞觀之治」時,會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貢駝毛、褐野馬、革履、鞍氈、鹿舌、鹿尾」。「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說明白銀物產豐饒,經濟繁榮。白銀地區貯藏著豐富的金、銀、銅、鉛、鋅、錳等礦物。民國時期,白銀是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的地方之一。1936年10月,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49年9月,白銀解放。從此白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經過近40年的崢嶸歲月,勤勞的白銀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開拓出一片片綠洲,建成一座座現代化工廠,經濟建設蒸蒸日上,社會發展生機勃勃,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白銀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強灣鄉蓮花山南麓的齊家文化遺址,說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度堅城初築於1600年前駐牧境內的鮮卑乞伏氏,後為曾統治整個隴右地區的西秦乞伏乾歸政權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興郡郡治所在地。
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區境主要為羌族人游牧地。
秦末漢初為匈奴族游牧地。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區境歸漢王朝版圖,隸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武威郡媼圍縣。
西晉初,區境為鮮卑禿發氏據地。西晉末,仍屬晉之武威郡。
東晉義熙五年(409),西秦乞伏乾歸自木包(今臨夏)遷都度堅城(今露天礦址)改元更始,並立秦興郡,區境屬之。
南北朝時,先後隸北魏平涼郡、西魏會州、北周會寧防。
隋初,區境隸武威郡。煬帝大業三年(607),置會寧郡,區境屬之。
唐初,隸會州烏蘭(今靖遠)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屬隴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為黨項族據地。
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境內為西夏西壽監軍屬地。
南宋寶慶二年(1226),蒙古大軍入境滅西夏,境內為蒙古族居地。
元統一中國後,屬甘肅行省永昌路西寧州。
明代屬陝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虜衛(今靖遠)。
清代,今四龍鎮屬蘭州府靖遠縣,今水川鎮、強灣、王峴、武川鄉境屬蘭州府皋蘭縣。
民國初期,境內分屬蘭山道靖遠縣、皋蘭縣、紅水縣,民國17年(1928)廢道,直隸甘肅省政府。民國22年(1933)設置景泰縣,紅水縣並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轄境仍分屬靖遠、皋蘭、景泰縣。
1956年6月,國務院批准成立白銀市籌備委員會(縣級);1958年4月,白銀市升格為地級市。1961年11月,設置白銀市市郊區;1963年7月,白銀市建制撤銷,市郊區改稱白銀區,劃歸蘭州市。1985年8月,白銀市建制恢復,白銀區劃歸白銀市。

⑩ 白銀的采礦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哪個朝代

白銀生產的重要分水嶺是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從而發現墨西哥、玻利維亞和秘魯的銀礦,因此帶來了世界白銀生產快速增長的巔峰時期。這段巔峰同時伴隨著白銀提煉技術的升級,從質和量上提高了開采銀礦的利用率。隨後的技術革新,尤其是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主要是加強了白銀生產的基礎,並且提高了銀礦開採的速度。

從累計產量來看,世界上只有大約25%的白銀是生產於16世紀70年代以前。在18世紀前的紀錄仍然不完整,但是對歷史累計產量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下將介紹白銀生產的歷史。

舊世界的白銀(公元前4000年-公元1500年)

安納托利亞(現在的土耳其)被認為是首個開采白銀的主要發源地,為小亞細亞地區的工匠提供原料。安納托利亞地區為近東、克里特和希臘地區的西方文明提供白銀資源。

銀器工匠主要集中在小亞細亞和希臘各島,以及希臘大陸上邁錫尼文明統治的地區。

銀礦集中開采大約是在公元前3000年開始的。首次成熟的銀礦石加工是在公元前2500年,占星家使用「灰吹法」從鉛銀礦中提取出白銀。當時對銀器的需求,主要來自於繁榮的克里特文明和稍後的邁錫尼文明,令現今是亞美尼亞的地區對銀礦的定位和開采逐漸發展起來。

在公元前1600年克里特文明遭遇災難性毀滅、以及大約公元前1200年邁錫尼文明隕落之後,白銀生產的中心地區轉向靠近雅典的Laurium地區。該地區為處於萌芽時期的希臘文明提供白銀。另外,小亞細亞和北美地區的白銀貿易在公元前8世紀開始大規模擴張。

Laurium的礦產非常豐富。從歷史文獻和古礦場遺留下來的實際證據來看,當年該地區巔峰時期(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白銀產量大約是每年100萬盎司。實際上,到公元1世紀前的一千年中,Laurium是產銀最多的一個地區。除了Laurium,其他產銀區主要在小亞細亞、撒丁島等其他希臘地區,以及亞洲部分地區。

隨著希臘Laurium地區礦產全盛期的結束,迦太基人對西班牙銀礦的開采繁榮了起來。在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三次戰爭之後,羅馬人取代迦太基人成為西班牙銀礦的開掘者,並且把銀礦開採的觸角伸向了歐洲大陸的其他地方。

西班牙在近一千年的時間內都是非常重要的白銀來源,但這一切在摩爾人於公元8世紀征服西班牙後一度暫停。西班牙銀礦不僅滿足了羅馬帝國大部分內在需求,還是展開亞洲香料貿易的重要白銀資源。為了滿足尚在萌芽的貿易需求,希臘、小亞細亞、義大利也是除西班牙以外的白銀重要產區。

摩爾人入侵西班牙,讓白銀開採在更多的國家普遍起來,主要是在歐洲中部。在公元750-1200年間發現了幾個重要銀礦,包括德國著名的開姆尼斯、Rammelsburg、哥斯拿和薩克森地區。同時,奧匈帝國和東歐其他一些地方也發現了銀礦。

基於目前的歷史文獻和檔案,從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000年期間,白銀產量不太可能較Laurium地區的每年大約150萬盎司有大幅增加。西班牙礦產在公元後一千年內風光無限,同一時期的Laurium和小亞細亞逐漸衰弱。白銀產量的實際擴張是在公元1000-1500年間的500年以內,那時礦產地數量增加,采礦和加工技術也開始提高。

新世界的白銀(1500年-1875年)

技術上的巨大變革以及1492年「新大陸」的發現,引發了白銀產量數量級式的增長,尤其是在汞齊化加工方法發展後。「新世界」時期首個主要開采地是玻利維亞的Potosi地區。雖然很難准確衡量玻利維亞1500-1800年間的實際產量,但西班牙的歷史記錄顯示當時生產了大約10億盎司。同時,墨西哥在1700-1800年內生產了大約15億盎司的白銀。

秘魯的高產更持久一些,在1600-1800年內平均每年產量超過3百萬盎司。從歷史來看,塞羅德帕斯科(Cerro de Pasco)地區一直是秘魯最主要的銀產地之一。

西班牙人到墨西哥開發銀礦是從14世紀初期開始。

在1500-1800年間,玻利維亞、秘魯和墨西哥佔世界白銀生產和貿易的份額超過85%。其餘份額主要來源於德國、匈牙利和俄羅斯等歐洲國家,以及智利和日本。

閱讀全文

與白銀的由來和哪個歷史人物有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