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霸王龍有多少年的歷史

霸王龍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12 09:48:28

㈠ 霸王龍生活在哪個時期

霸王龍生活在距今6500萬年至6800萬年以前,生活在北美洲,每隻腳上只有3個爪子,走得很快,約每小時走30多千米,滿嘴有50個鋸形牙齒,每個牙齒有6寸多長,它們就是用這種巨牙捕食動物的,霸王龍喜歡吃的動物有鴨嘴恐龍、三角恐龍以及其他食草動物等。

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近日展出了一個新的霸王龍模型,該模型是由日本的一家公司製造的,長23英尺,高近14英尺,造價33萬美元。這個模型可不是一般的模型,它與眾不同,不僅能夠活動,還能發出可怕的吼叫,這還不算什麼,更奇的是它還發出氣味。

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大型食肉動物,所以它身上的氣味應該很復雜,真的不太容易「復制」出它原有的氣味。霸王龍的氣味是由沼澤地的腥味、酸辣味以及泥土的氣味混合而成的氣味。

㈡ 霸王龍那個時候滅絕的

最早的恐龍生活在大約二億二千萬年前,最後的一批恐龍生活在六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地球上大約繁衍了一億五千萬年。

恐龍滅絕之謎

統治地球達1億多年之久的恐龍,於大約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給科學家們留下一個難解之謎。美國《科學文摘》將其列為當代科學尚未解決的懸案之一。圍繞恐龍滅絕之謎,科學界展開了熱烈的爭論和探討,提出了許多理論來解釋。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氣候突變論。有些學者根據深海地質鑽探的資料,推測650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發生過異常變化,溫度突然升高,使恐龍這種散熱能力較弱的動物一時不能適應,造成內分泌系統紊亂,特別是雄性生殖系統嚴重破壞,致使恐龍斷子絕孫。但這種推測證據不足,難以令人信服。

加拿大阿爾伯達省南部德拉姆希勒附近的雷梯爾河畔,有個舉世聞名的恐龍公墓。根據埋藏於中層的恐龍的遺骸的密度推算,每平方公里至少有100條以上的恐龍,其中包括甲龍、角龍、鴨嘴龍和霸王龍等。據研究,這些是屬於地球上最後的一批恐龍,因此它們成為探索恐龍滅絕的最好的場所。加拿大政府於1980年將其辟為公園,作為世界性科學遺址。有人分析,當時那裡是個近海沼澤區,氣候暖濕,各種蕨類繁盛,為恐龍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到了7500萬年前,那裡地殼運動趨於頻繁,海陸屢有變遷,使北美大陸抬升,原來的內海和沼澤消失了。恐龍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環境。

有人認為,恐龍屬於卵生動物,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孵化會受到影響,因而恐龍的傳宗接代過程受到破壞。但是上面所說的氣候和環境的變化是個漸變過程,恐龍的新陳代謝也應是漸變的,恐龍的消失就不應該是突然的。可是,加拿大阿爾伯達省的恐龍公墓里至少有300個個體死在一塊,顯然是集體的突然死亡。另外,如果真的是氣候的突然變化也應當有其他動物的屍骨埋在一起,事實上只有恐龍而無其他動物,這不能不使人懷疑它們是集體自殺或被殺。

我國廣東的南雄、始興、番禺、三水、河源等地盛產恐龍蛋化石,也有人以此為證來推測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氣候突然變化。

大陸漂移論。堅持大陸飄移論的學者強調,遠古泛大陸的解體改變了古洋和古陸環境,從而引起化學和氣候的變化,以致造成恐龍的滅絕。

性別比例失調論。據法國《科學與生活》雜志報道,著名生物學家克皮奧博士認為,恐龍是一種與龜有相似之處的爬行動物,它的繁殖機制與龜相似,從龜的性別分化中可以探索和推測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他經過長期試驗發現,歐洲淡水龜和摩爾龜的繁殖與外界溫度密切相關。克皮奧博士推論說,地面溫度發生巨變促使恐龍不能按正常的性別比例繁殖,結果無一例外地全部是同一性別的恐龍,使之無法繼續繁殖後代而滅絕。

碰撞論。1977年美國地質學家沃·阿爾瓦雷茨等人在義大利加比奧地區研究岩層時,發現白堊紀和第三紀地層交接的一層淡棕色薄粘土層中,銥的含量特別豐富,後來還在丹麥、西班牙、紐西蘭、美國和大西洋海底都發現了富銥層。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有近40個國家和地區相繼報道了富銥層的存在。1980年,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科學發展協會上,阿爾瓦雷茨提出曾有一顆小行星與地球相撞,造成恐龍滅絕。有人認為,彗星與地球相撞比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大,屠殺恐龍的真正兇手是彗星。地球上現存的許多隕石坑就是這種災難的證據。

也有人對上述理論提出質疑,彗星撞擊地球帶來的CO2濃度增大和氰化物塵埃未必有如此巨大的破壞力,退一步說,即使有,恐龍和其他爬行動物死掉,為何哺乳動物和一些植物沒有消失反而興旺繁榮起來呢?因此,這也不是恐龍滅絕的原因。

周期性絕滅論。1983年,羅普等人提出,歷史上生物大規模絕滅是規律性的,大約2600萬年一次,下一次絕滅將在1300萬年之後出現。但他們並沒有揭示為何會有這種規律。

地球化學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當時的地質構造運動劇烈,伴隨著火山爆發,改變了生物生存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影響地球化學環境,污染食物和水質。那時生態環境中稀土元素已呈飽和狀態,其濃度已達到足以使動、植物致命的程度。所以說,地球化學變化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一個重要原因。

酸雨論。1987年,一些古生物學家在北緯70°的阿拉斯加的一條河流中,發現了一種屬於食草類的恐龍化石。美國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一種新假說:即地球上大量的酸雨致使恐龍大規模滅絕。他們推測,一顆由冰塊組成的質量相當於12萬億噸的彗星撞擊地球,引起地球大氣層中的放電現象,導致大量的氮氧化物形成酸雨降落地面,酸雨本身的毒性與蓄電池的酸水相當,可使恐龍滅絕。

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試圖揭開恐龍滅絕之奧秘,盡管已提出許多理論,但沒有一種能完全自圓其說。看來,要提出一種能無懈可擊地解釋恐龍滅絕之謎的理論,還有待於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㈢ 霸王龍生活在哪個時代

霸王龍又叫雷克斯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主要存在於6850萬年到6500萬年,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成年體長在11-15米之間,站立時頭部高約4-6米,平均體重約9噸,最重可達15噸,比現在最大的陸生動物非洲象的體型還要大一些,頭部長度可達1.55米以上,牙齒長15厘米以上,嘴巴咬合力在10噸以上,是有史以來陸地上出現過的體型最大的肉食動物,如今食物鏈頂端的老虎獅子和霸王龍比起來,就好像一隻貓跟老虎獅子比起來差不多。
霸王龍這種巨獸的確非常可怕,然而很多生物學家認為霸王龍雖然個頭巨大,卻並非擅長獵殺的猛獸,它極有可能是一種食腐動物,就是以大型腕龍和梁龍等的屍體為食,當也會堅持小型恐龍的屍體,其最擅長的獵殺技巧,也只是和現在的科莫多巨蜥類似。
生物學家認為霸王龍如此巨大的身體,卻只靠兩條後腿奔跑,而且還很難像袋鼠那樣跳躍,這樣的動物勢必跑不快,而且只靠兩條後腿掌握身體的平衡,前腿又那麼短小,這樣的體型既不適合奔跑,也根本不適合打鬥。
其實如今的貓科動物才是陸生獵殺型動物應該具有的完美體型,其奔跑速度快,動作敏捷,又有力量,但是霸王龍除了咬合力強之外,基本上不具備這些特徵。
所以,霸王龍極有可能是一種食腐動物,他們主要以撿拾大型恐龍的屍體為食,如果沒有大型恐龍的屍體可供使用,那麼他它們也會像科莫多巨蜥那樣,悄悄潛到其他恐龍的身邊,上去猛咬一口,造成獵物重傷,或者它們的口中有類似科莫多巨蜥的細菌或者毒液,獵物被咬後肯定會逃走,霸王龍就一路跟隨,等到獵物體力不支後倒地,霸王龍就上去食用。
兩條腿的動物一般都跑不過四條腿的動物,同等體重之下,霸王龍很可能還沒有大象跑得快,因此霸王龍只能靠偷襲,就像科莫多巨蜥那樣,獵物受傷後逃走,霸王龍也是追不上的,但是如果獵物看到霸王龍並沒有追得很近,那麼也就不會跑得太快了,但是受傷後的獵物通常都無法再存活下去,因此霸王龍只需要不緊不慢地跟隨著受傷的獵物,最終仍能吃掉獵物。所以,霸王龍並非獵殺高手,如果我們看到了霸王龍對獵物的獵殺過程,可能會很失望。

㈣ 我想知道霸王龍死於多少萬年前

霸王龍又名暴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公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此前科學家曾認為包括霸王龍在內的恐龍物種是由於一顆巨大彗星碰撞地球而導致滅絕,但實際上它們更可能是遭受了一種仍可殺死現代鳥類的單細胞寄生物的攻擊。科學家在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對一具被叫做「休」的霸王龍骨骼化石進行了深入分析,他們發現在這具雌性霸王龍顎部存在著小洞,這是由於一種叫做「毛滴蟲病(trichomonosis)」的鳥類寄生蟲感染。 直到這項研究發表之前科學家們都認為這具霸王龍顎部的小洞可能是與其他恐龍爭斗時留下來的。目前科學家指出,這只42英尺長、7噸重恐龍的喉部和嘴部曾遭受嚴重的寄生物感染,並最終導致無法進食飢餓而死。 這項最新研究關注「休」這具雌性恐龍和其他9具霸王龍化石標本喉部損傷狀況,此前科學家們主要認為這是恐龍之間打鬥撕咬或者是細菌感染造成的。 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恐龍專家伊萬-沃爾夫(Ewan Wolff)是該項研究的合著作者之一,他說:「在現代鳥類疾病中的毛滴蟲病引起了我們的關注,這可能是解釋恐龍喉部神秘損傷的潛在主要原因。當我們開始深入關注毛滴蟲病時,發現恐龍有許多傳染毛滴蟲病的跡象。」 在鳥類身體上,毛滴蟲病是由一種叫做毛滴蟲的寄生物引起的。這種寄生物通常是通過鴿子等鳥類進行傳播,鴿子通常攜帶著毛滴蟲,卻很少出現疾病症狀。而獵鷹和鷹傳染之後卻會導致喉部嚴重損傷。沃爾夫稱,這種喉部損傷類型非常接近於恐龍喉部出現的小洞傷口。 沃爾夫強調稱,霸王龍和其他恐龍之間的打鬥傷口並不常見,同時這種損傷類型與當前在喉部出現的損傷有著明顯差別。由毛滴蟲導致的小洞傷口看上去邊緣更加整齊平滑,而打鬥撕咬造成的傷口卻顯得十分粗糙,同時他們的傷口和骨骼上留下的痕跡並不相同。 霸王龍是一種群居動物,它們時常聚集生活在一起,在一起獵殺進食,甚至有時它們會彼此之間進行嗜殺。沃爾夫稱,毛滴蟲病很可能是通過唾液或者同類嗜食進行傳播,但值得科學家們注意的是這種傳染病並未出現在其他物種恐龍身體上。這使我們猜測霸王龍很可能是毛滴蟲病的主要來源,該病症僅在它們的生存環境中進行傳播。 沃爾夫指出,毛滴蟲感染在霸王龍體內具有傳播「優先性」,甚至這種病是導致它們消亡的直接原因。當它們的喉部出現嚴重的感染損傷時便無法進食,無論它們身體再強壯,也會由於飢餓和身體虛弱而導致死亡。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已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志上。

㈤ 霸王龍的資料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Tyrannosaurus Rex),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

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5)霸王龍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霸王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龍生前的風采,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他們只好將他組合成直立而遲鈍的模樣。

㈥ 霸王龍屬於那個世紀的

恐龍是距今1億3千萬年前地球上爬行動物的總稱。它們的種類很多,身體大小、形狀、生活習性各不相同,陸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龍類爬行動物的活動場所。大的如中國四川省合川縣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全身長22米,體高3.5米,體重40~50噸。平時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體,以水中的藻類為食物。小的鸚鵡龍整個身體只有一隻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飛翔,像長尾的喙嘴龍,有尖利的牙齒和長長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塊像蒼蠅拍形狀的膜,飛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馬拉雅魚龍,食肉善游,上下頜特別長,形成長吻,口內有牙齒,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陸上的武士,如劍龍,身長6米,頭小,背部高拱,有兩排三角形的骨板豎立著,尾尖處有骨刺,是御敵的武器。到了1億3千萬年前左右,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所引起的地形、氣候的變化,稱霸一時的恐龍在地球上就完全滅絕了。恐龍滅亡的原因至今沒有定論,但應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是當時外界環境的改變與恐龍內在因素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身材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的身長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達到18米!!體重達到130噸!!!也就是說,2到3條震龍頭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從足球場的這個大門排到另一個大門。而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話,它那碩大的巨腳每一次踩到地面都會使大地發生顫抖,就像地震一樣。這就是「震龍」一名的含義。

震龍

震龍生活的時代是大約1億6千2百萬年到1億3千6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在動物分類學上,它屬於蜥臀目、蜥腳亞目、梁龍科。除了震龍之外,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身體巨大的蜥腳亞目(一般稱為蜥腳類)恐龍還包括梁龍科的梁龍(身長26米)、雷龍(身長21米,體重25噸)、超龍(身長42米,肩部高5.19米,臀部高4.58米)、馬門溪龍(身長22米)以及腕龍科的腕龍(身長25米,體重30~50噸)等等。

這些巨大的恐龍都是吃植物的,高大的身軀和長長的脖子使得它們可以吃到高樹上的葉子。如此巨大的身材肯定需要特別大的食量,但是這些恐龍卻全都長了一個相對來說很小的腦袋和不大的嘴,怎麼來滿足那麼大的食量呢?大概它們只能不停地吃了。科學家推測,馬門溪龍一天要用23個小時的時間來進食!這恐怕也是世界之最了。

想一想,一頭馬門溪龍23個小時要吃下多少樹葉呀,還有成千上萬其它的馬門溪龍呢,還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腳類恐龍呢。看來,那時侯地球上肯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環境非常地優越,才使得這么多的龐然大物能夠悠閑地生活在地球上。

現在,我們在陸地上再也見不到如此龐大的動物,能夠與它們相比的大概只有生活在海洋里的藍鯨了。雌性藍鯨可以長到30多米,體重可以達到200噸重。

最後滅絕的恐龍

三角龍

作為一個大的動物家族,恐龍統治了世界長達1億多年。但是,就恐龍家族內部而言,各種不同的種類並不全都是同生同息,有些種類只出現在三疊紀,有些種類只生存在侏羅紀,而有些種類則僅僅出現在白堊紀。對於某些「長命」的類群來說,也只能是跨過時代的界限,沒有一種恐龍能夠從1億4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一直生活到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之末。
霸王龍

也就是說,在恐龍家族的歷史上,它們本身也經歷了不斷演化發展的過程。有些恐龍先出現,有些恐龍後出現;同樣,有些恐龍先滅絕,也有些恐龍後滅絕。

那麼,最後滅絕的恐龍是哪些呢?顯然,那些一直生活到了6千5百萬年前大絕滅前的「最後一刻」的恐龍就是最後滅絕的恐龍。它們包括了許多種。其中,素食的恐龍有三角龍、腫頭龍、愛德蒙托龍等等;而肉食恐龍則有霸王龍和鋸齒龍等。

世界上最長的恐龍足跡

20世紀90年代,一個由美國丹佛科羅拉多大學恐龍足跡專家馬丁-洛克萊教授率領的古生物考察隊在位於土庫曼和烏茲別克邊境上的一片泥灘上,發現了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長的恐龍足跡化石。其中,有5串足跡都比過去在葡萄牙發現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長恐龍足跡還要長,其長度分別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

這些足跡是由20多條巨齒龍留下的。巨齒龍是一種與霸王龍相似的食肉恐龍,但是它們生活在距今1億5千5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那個時候霸王龍還沒有出現呢。

新發現的足跡與過去在北美洲和歐洲發現的巨齒龍的足跡非常相似,說明在侏羅紀晚期的時候巨齒龍的分布范圍很廣。

每個足印的大小與霸王龍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長。足印還顯示其足後跟比較長。足跡顯示的跨步長度表明,這些巨齒龍的身體只比一般身長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龍略微小一點。像所有的肉食恐龍一樣,巨齒龍的足跡顯示它的一隻腳的足印並不落在另一隻腳的前面,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間有90多厘米寬的間距。科學家據此推測,巨齒龍很可能像鴨子那樣搖搖擺擺地走路。

㈦ 霸王龍的來源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霸王龍的動物公諸於世,意為「恐龍中的霸王」。霸王龍,又名暴龍,屬暴龍科中的一種,在晚白堊世稱霸一時,名字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龍和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它們是肉食恐龍中出現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種,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強的食肉動物。身長約13米,肩高約5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

閱讀全文

與霸王龍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