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事實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什麼啟示急!!
一、我們的改革要順應歷史的潮流,就如商鞅變法。
二、改革者要有堅定的決心,例如孝文帝。
三、改革要切實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例如中國的土改。
❷ 作為一名中學生,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歷史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中國要想發展就必須對外開放,閉關自守,只能使國家落後;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活力源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國家所制定的路線必須得是符合本國基本國情,適合國家,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一個國家要想得到發展就必須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運轉的動力,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為國家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盡一份力。
❸ 改革開放30年來帶給我們哪些深刻的歷史經驗和啟示
一、經驗:
1、找到了一條道路: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沿著這條道路,大幅度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2、舉起了一面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
3、堅持了一條路線: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事業能夠經受風險考驗、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
4、得出了一句結論:實踐充分證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是完全正確的。
二、啟示:
1、底子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佔有資源少,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居安思危,長期艱苦奮斗。
2、新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面臨著新的考驗和諸多新的問題。如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這些問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依靠社會主義制度,是可以在前進中解決的,也只有在前進中才能解決。
❹ 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何啟示
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啟示有兩點,第一,改革思路正確,第二,管理需要完善。對於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述。十七大報告把這一歷史經驗概括為「十個結合」,全面、准確、深刻、權威。
必須始終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 中國國情問題歷來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首要問題。建國後的前29年,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嚴重失誤,歸根到底都是由於脫離了中國的國情;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現在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是我們推進改革、擴大開放、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
(4)中國改革歷史啟示是什麼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兩段話,高度概括了我們為什麼要改革,我們應當深刻的領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種高度的理論概括。
改革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在黨領導下的改革,改革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每次重大改革的決策,都是中央通過決定作出的決策,說明黨是主動地推進改革。第二,我們的改革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國家那樣一步到位的。
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❺ 改革開放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對於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述。十七大報告把這一歷史經驗概括為「十個結合」,全面、准確、深刻、權威。 必須始終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 中國國情問題歷來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首要問題。建國後的前29年,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嚴重失誤,歸根到底都是由於脫離了中國的國情;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上和實踐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歸根到底都是由於符合了中國的國情。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現在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是我們推進改革、擴大開放、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只有立足於此,我們才能避免「左」、右兩方面錯誤傾向對改革開放的干擾,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在改革開放新的征程中不迷失方向。 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 3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以思想大解放促進生產力大發展的歷程。正是通過解放思想,我們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破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堅持解放思想,要立足於我國的國情,把我們的思想從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制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堅持解放思想,要落實和體現到解放生產力上,必須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來展開,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來進行。當前,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上來,破除一切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觀念、體制和做法,把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轉變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 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人類歷史上嶄新的社會形態,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改革開放的歷史表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的事業就興旺發達;偏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我們的事業就會遭到坎坷和曲折。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 改革開放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推進這個工程,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當代中國,這個領導核心只能是中國共產黨。在30年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只有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還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主體。在改革開放新的征程中,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最重要的,還是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做到改革開放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開放成果由人民共享,繼續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改革開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依靠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和集中起來的無窮智慧,奪取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發展的新成就。 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 回顧30年的歷程,在改革開放的每個重要歷史關頭,我們黨都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新理論,指導新實踐。這是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經驗。黨的十七大對此作了科學總結,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才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才能真正做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
❻ 回顧改革開放30年歷程,啟示和感想 800字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感想
從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今天2008年即將到來的奧運會,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30年了…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改革開放之後的成就有: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國家堅持把農業放在首位,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糧棉產量穩步增加,躍居世界首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1987年,產值已經超過農業總產值。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如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近年的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也打開了新局面,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增加,還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科技、教育、文化事業也都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如火如荼。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利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具體而言: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再沒有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夠說明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如果從1978年開始算起,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今天經歷了整整的三十年。三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
今天,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會說我們中國人是劣等公民,說我們是東亞病夫。蓬勃發展的經濟,接連上天的衛星,奧運賽場上一面又一面的金牌讓那些嘲笑中國人的高傲自大者無話可說。
(二)中國的發展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形態發展要經歷原始社會--努力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個形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人類文明發展的兩條主要道路和兩種基本模式。資本主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社會主義階段的重要環節。從人類文明整體發展進程看,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是不可逾越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一個歷史事實:資本主義的整體發展和文明進步,固然與資產階級及其制度自身的歷史進步性有關,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其「整體文明」是以某種程度的與文明精神背道而馳的手段實現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只使少數國家在其歷史發展中實現了「血淋淋」的「文明和進步」,而使大多數國家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狀態。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發展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表明,社會主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社會主義社會發揮出其強大的優越性。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今年是奧運年。我們更需要記住的是今年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創舉,它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普遍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三十多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回顧這三十年來的巨變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新中國在剛剛成立之初,在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之時,卻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禮。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後中國再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這樣一個岔路口許多人在彷徨猶豫。不知道中國改走怎樣一條道路。就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策略。這猶如一聲春雷驚醒了整個中國,也激發了廣大中國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的決心與信心。
回顧這三十年,我個人的想法是「發展是硬道理」。建設小康社會,中心任務是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小康社會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發展是包括經濟和社會在內、以人為中心的全面發展。小康社會是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社會,其核心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❼ 歷史上重大改革給人們的啟示800字
什麼叫改革呢?古人把改革稱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舊政」,或者叫做「變法亂常」。古書上是這樣來解釋改革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除舊布新,打破常規。它意味著對原有的權力配置、利益關系、社會秩序乃至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進行新的調整。
改革往往會引發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過程中,及時化解這些新出現的矛盾,保持社會穩定,就是保證改革順利進行、促進社會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是實現長治久安的不可缺少的手段。這也是古人所說的要善於以「小變」來求得「大變」。
古往今來,無數歷史事實都證明,改革、發展和穩定這三者之間互為條件,相輔相成,我們只有找到這三者結合的結合點,穩妥地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大體上都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激化情況下發生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時候,必然導致各種社會矛盾的凸顯,危機加深。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改革來調整社會生產關系就成為克服社會發展障礙的最常見、最有效的途徑。
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不勝枚舉的改革和變法,但影響比較大的改革有十幾次,研究這些不同性質、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改革,它的發生條件以及策略和方法是否運用得當是很有價值的,無論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是我們的無價之寶。
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幾種不同類型的改革。一是變革型改革,二是修正型改革,三是盲動型改革。我們就分三講,對三種類型的改革做一些粗略的考察和分析。
一、變革型改革
下面,我們先講第一種類型的改革,即變革型改革。所謂變革型改革,它是指在社會形態轉變時期,為了用一種社會制度代替另一種社會制度而進行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講,變革型改革即是革命。我們將這一類改革按照它的時間和性質分成三種情況。
(一)春秋戰國時期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改革
第一種情況,春秋戰國時期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改革。春秋時代,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由於牛耕和鐵器的發展,逐步地推廣,荒地開墾日益增多,私田急劇地增加,建立在集體勞動之上的井田制的弊端就日益地顯現出來,出現了公田不治,公田沒有人去耕種這樣一種現象。
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田裡不鬻」,即原來規定的田地不可以買賣的格局就被打破了。當時奴隸主之間爭奪土地的斗爭就層出不窮。上至天子,下至大夫,還有大大小小的奴隸主都在競相的購買土地。
與此相適應的是階級關系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部分奴隸主轉化為封建的地主,獲得小塊土地私有權的奴隸和平民也轉化為個體的農民,由此封建依附關系和租佃關系就產生並發展起來了,而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就成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各種社會矛盾也日益地尖銳。
當時針對腐朽的奴隸制這樣一種關系,而且針對奴隸主殘暴統治的奴隸起義和平民暴動是此起彼伏,還有工匠斗爭和國人暴動越來越高漲,再有的是「私家」(指當時的大夫)對於「公室」(諸侯國君)之間的斗爭也愈演愈烈。
再有是新興地主階級向奴隸主貴族展開了奪權斗爭,比較有名的是田氏代齊,還有三家分晉這些都相繼出現。被稱為「戰國七雄」的各國國君為了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到宗族滅亡、社稷瓦解的這樣的厄運,因而他們都紛紛地變法圖強,進行了政治與經濟各方面的改革。
著名的改革有這樣幾個,如由齊國的「管仲改革」、鄭國的「子產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燕國的「樂毅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這些變法相繼經過了60、70年的時間。在這些變法當中最有名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我們今天來看各國變法的性質是由於舊奴隸制度所積累的各種社會矛盾集結所以造成了各國的變法,所以在各國的變法中封建化就逐漸地實現,所以我們可以給它定性為「它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
各國變法的結果就使奴隸主貴族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奴隸制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基本上被廢除,由奴隸制引發出來的各種社會矛盾就逐漸地得到了化解,生產力得到了解放,社會和經濟文化得到發展,中國歷史由此邁入了蓬勃發展的封建時代。
下面,我們就以秦國的商鞅變法為例,來介紹一下改革的內容和措施。春秋時期,秦穆公當政時期的秦國曾經是一個西方的大國,但在秦穆公以後,由於幾代當政者不求進取,所以使得秦國國勢日下,到了戰國初期的時候已經衰落得各國都看不起秦國,不與它會盟這樣一個地步。到了戰國中期以後,秦獻公繼位,奮起圖強,著手進行改革,來挽救秦國衰退的趨勢。秦獻公的改革就使得秦國的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有所恢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來富強秦國。
秦獻公死了以後,當時年僅21歲的秦孝公即位,秦孝公雖然年輕,但他雄心勃勃,他有志於來統一天下,成就霸業。
他在上台以後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史書》上記載它是「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用此來籠絡人心,安定內政。同時他還下令求賢,他明確地宣布說:賓客群臣,有才華的人如果能提出奇計,使秦國富強的話,我將要給他很高的官職與他來分享這個國土。所以,這就提出了很優惠的條件來爭取各國的賢才到秦國來,商鞅正是看了秦國招賢的命令以後就來到了秦國。
商鞅他原來名字叫公孫鞅,是魏國陳,原來叫魏鞅,後來他因為帶兵打敗了魏軍,受秦王的封邑,封在了商這個地方,一共有15個億,所以人們就稱他為商鞅。他從小就喜歡「刑名之學」,抱負宏大,嚮往著李悝、吳起的改革事業。
商鞅進入秦國以後就晉見了秦孝公,主張霸道,提出了變法的主張,提出了秦孝公的賞識,雙方一拍即合,最終就確定了變法的根本大計。
秦孝公就任命商鞅為左庶長來主持變法,這個變法一共進行了20多年的時間,其中集中變法有兩次,一次是在公元前359年,一次是在公元前350年。030600.net下面我們就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次變法的內容。
第一次變法的內容主要有這樣幾點:一個,獎勵耕織,發展生產,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鞅認為:農業是本業,商業是末業,所以他下令:「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如果你努力地耕織,努力搞農業生產,導致你的糧食增產,你家庭富裕了,可以免除你的徭役,如果你從事商業,而導致你懶惰,結果貧窮的話,官府就要收你為奴,連通你的妻子、兒女都淪為奴隸,所以這樣一項政策就是鼓勵農民去從事農業生產。而且商鞅還把獎勵、開墾荒地作為重點,制定了幾十條措施來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同時他還發布了不少抑商的政策,如提高商稅、不準私自販賣糧食、商人要向政府登記他所擁有的各種奴隸的數量和名字,以便官府用來攤派徭役,國家還壟斷了鹽鐵和糧食的購銷,這些政策都是抑商的政策,這個政策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從商鞅變法開始,再往後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堅持的一個很重要的國家的政策,這個政策對封建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增強了封建政權的經濟力量,鞏固了政權的根基。
第一次變法的第二個內容是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限制舊貴族的特權。商鞅他頒布了分為二十等的軍功爵制,確定了這樣一個制度,立功受獎,怎麼受獎?具體到斬獲敵人的一個首級的話,就賞爵位一級,另外還賜給土地和宅院。軍功越大,爵位和田產就越多,同時他又明令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宗室貴族如果你沒有戰功、軍功的話,你就要被從宗室貴族的簿籍當中除名,除了名以後,你就不能再繼續享受爵祿和特權,這樣一個政策就打擊了舊貴族的腐朽勢力,為中小地主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結果就收到了這樣一個效果,有軍功的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如果沒有軍功的,即使你是宗室貴族的話,你家裡可能還有財富,但你不可以鋪張,不可以炫耀,形成了這樣一個局面,這是第二個內容。
下面,變法的第三個內容,頒布了法律,編制戶籍,實行什伍連坐法。商鞅認為,國家要用法制才能夠治理好,所以他就在秦國頒行李悝的《法經》,並且實行輕罪重刑的政策,他的目的是要以刑去刑(我用刑法來去掉刑法),我雖然有刑法,但因為老百姓都不去違反刑法,所以刑法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商鞅他還進一步整頓編制了戶籍,他把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這樣編完以後就可以使一伍一什互相監督,如果有人犯罪,就必須進行告發。如果你不告發的話,查出來以後,那十家都會受到牽連,所以這個是什伍連坐法,這個政策就使得農民被牢牢地掌握在國家政權的手中,就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新法的順利推行,這是商鞅變法當中第一次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
第二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改革田制,廢井田,開阡陌。商鞅下令:為田開阡陌封疆,他把田制以240步為一畝,實行一戶給100畝030600.net土地這樣的授田制度,同時,還規定:國家分配給你的土地可以終身使用,這樣就從制度上解決了秦國當時地多人少的矛盾,保障了土地和勞動力穩定地結合,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提高了土地和勞動力利用的效率,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商鞅的這項措施是對所有制實行的根本變革,也是秦國得以富強的根本保證。
第二個內容,改革稅制,均平賦稅。為了改變各地農民賦稅負擔不太合理的狀況,商鞅決定「訾粟而稅」,按糧食產量來核算田稅,以粟來交納,這項措施效果是很顯著的,它就達到了上一而民平,上面統一了,老百姓所承擔的賦稅相對地均平了,這樣的效果就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賦稅收入的增加。
第三個內容,統一度量衡。商鞅命令人製造了標注的度量衡器,命令全國都以此為標准。現在上海博物館裡面展示的就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大良造」的是什麼呢?是商鞅督造的銅方升,一升的標准。這個標準是全國統一的,以它唯一的標注。除了升以外,還有丈、尺、權、衡,這些都全國統一。由這些出土文物,當時統一度量衡是非常嚴肅、認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有利於全國各地的經濟交往,維護了集權統治的經濟基礎。
第四項內容也很重要,廢除了分封制,普遍推行了縣制。縣作為一種行政機構,早在春秋初期,各國當中就有實行縣制的,商鞅在廢除了井田制的同時也廢除了分封制,就在全國設立了31個縣,當然有的史書記載是40餘個縣,這還是有爭議的。每個縣的長官都是由朝廷統一任命的縣長、縣令,縣以下有若干個鄉,在此之前,秦國是自然村落,沒有統一的國家的一個行政區劃,劃分縣以後,這就屬於秦國的一項重大的政治改革,它就確定下行政的體制了。這樣就有對於以後秦國所進行的統一戰爭、統一的調配軍力和物資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是第四項內容。
第五,遷都咸陽。為了便於變法的順利進行,圖謀日後030600.net向東的拓展,商鞅建議秦孝公把國都從岳陽(今陝西臨潼的東北),岳陽這個地方舊貴族的勢力比較強,所以,為了避開強大的守舊勢力,商鞅就勸秦孝公把國都遷到了咸陽,並在那兒修建了宮殿。咸陽那個地方處在秦國的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水陸交通很便利,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利於秦國未來的發展,所以遷國都的決定是商鞅極具戰略眼光的,對他日後統一六國也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六個內容,革除落後的習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商鞅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時居住,一戶如果有兩個以上成年兒子不分開居住的話,結果加倍地徵收戶口稅,這是他定的規定,這樣一來,就使得過去同財共居的大家庭就開始逐漸地瓦解,出現了千百萬個一夫一妻制的小農家庭。這個做法就為的是增值人口,還有便於增發徭役和戶口稅,所以它是適應了當時秦國的農業發展的水平,對於鞏固小農經濟有著重要的意義。
以上,我們講的是商鞅變法的這兩次變法的內容,這些內容大家可以看出來,它是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對於奴隸制進行了一次掃盪,促進了封建制的發展。秦國經過這20多年的改革就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由原來的落後轉變為富強。
❽ 1.新中國7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給我們帶來哪些經驗和啟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我國取得輝煌經濟發展成就的重要經驗和啟示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經濟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不斷引領發展邁上新台階。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動力;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發展奇跡。
(8)中國改革歷史啟示是什麼擴展閱讀: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從新中國成立伊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構建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到改革開放後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再到新時代提出以新發展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黨總能順應時代潮流,為我國現代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指明方向。
從推動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各種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到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加快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黨總能發揮其他政治力量不可替代的作用。
❾ 新中國70年的歷程給予我們什麼啟示
新中國70年的歷程給予我們的啟示:
1、理想信念是革命的力量源泉,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對革命理想的追求。我們黨從成立伊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神聖使命。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一以貫之堅持理想信念,始終秉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咬定青山不放鬆,風雨無阻朝著偉大目標前進。
2、革命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新中國成立後,黨帶領人民開始大規模、有計劃的經濟建設,迅速改變了舊中國長期存在的經濟停滯局面。
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辯證統一的,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推動上層建築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人民建立了符合我國實際的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4、人民群眾是社會革命的決定力量,必須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新中國的成立,宣告了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70年來,億萬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以主人翁的姿態,滿懷豪情積極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譜寫了人民創造歷史的輝煌篇章。
5、社會革命離不開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黨的自我革命不斷推動偉大社會革命。從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看,無產階級政黨與社會革命的關系是最重大、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能否正確把握這一重大關系,直接關繫到黨的生死存亡,關繫到社會革命的興衰成敗。黨的領導是革命事業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