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電池發展歷史最久的是什麼電池

電池發展歷史最久的是什麼電池

發布時間:2022-06-12 11:49:21

⑴ 電池的歷史

電池發展歷史
1800年
Alessandro Volta 發明世界上第一個電池.
1802年
Dr. William Cruikshank 設計了第一個便於生產製造的電池.
1836年
John Daniell 為提供穩定的放電電流,對電池做了改進
1859年
Gaston Planté 發明可充電的鉛酸電池.
1868年
George Leclanché 開發出使用電解液的電池
1881年
J. A. Thiebaut 取得干電池專利.
1888年
Dr. Gassner 開發出第一個干電池.
1890年
Thomas Edison 發明可充電的鐵鎳電池
1896年
在美國批量生產干電池
1896年
發明D型電池.
1899年
Waldmar Jungner 發明鎳鎘電池.
1910年
可充電的鐵鎳電池商業化生產
1911年
我國建廠生產干電池和鉛酸蓄電池(上海交通部電池廠)
1914年
Thomas Edison 發明鹼性電池.
1934年
Schlecht and Akermann 發明鎳鎘電池燒結極板.
1947年
Neumann 開發出密封鎳鎘電池.
1949年
Lew Urry (Energizer) 開發出小型鹼性電池.
1954年
Gerald Pearson, Calvin Fuller and Daryl Chapin 開發出太陽能電池.
1956年
Energizer.製造第一個9伏電池
1956年
我國建設第一個鎳鎘電池工廠(風雲器材廠(755廠)

⑵ 電池的發展史

電池的誕生基於人們對於獲取持續而穩定的電流的需要,它的發展史如下:

1746年,荷蘭萊頓大學的馬森布羅克在發明了收集電荷的「萊頓瓶」。因為他看到好不容易收集的電卻很容易地在空氣中逐漸消失,他想尋找一種保存電的方法。

有一天,他用一支槍管懸在空中,用起電機與槍管連著,另用一根銅線從槍管中引出,浸入一個盛有水的玻璃瓶中,他讓一個助手一隻手握著玻璃瓶,馬森布羅克在一旁使勁搖動起電機。

這時他的助手不小心將中另一隻手與槍管碰上,他猛然感到一次強烈的電擊,喊了起來。馬森布羅克於是與助手互換了一下,讓助手搖起電機,他自己一手拿水瓶子,另一隻手去碰槍管。

1780年,義大利解剖學家伽伐尼(Luigi Galvani)在做青蛙解剖時,兩手分別拿著不同的金屬器械,無意中同時碰在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彷彿受到電流的刺激,而如果只用一種金屬器械去觸動青蛙,就無此種反應。

伽伐尼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動物軀體內部產生的一種電,他稱之為「生物電」。

伽伐尼的發現引起了物理學家們極大興趣的,他們競相重復枷伐尼的實驗,企圖找到一種產生電流的方法,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在多次實驗後認為:伽伐尼的「生物電」之說並不正確,青蛙的肌肉之所以能產生電流,大概是肌肉中某種液體在起作用。

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伏特把兩種不同的金屬片浸在各種溶液中進行試驗。結果發現,這兩種金屬片中,只要有一種與溶液發生了化學反應,金屬片之間就能夠產生電流。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把一塊鋅板和一塊錫板浸在鹽水裡,發現連接兩塊金屬的導線中有電流通過。於是,他就把許多鋅片與銀片之間墊上浸透鹽水的絨布或紙片,平疊起來。用手觸摸兩端時,會感到強烈的電流刺激。

伏特用這種方法成功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池——「伏特電堆」。這個「伏特電堆」實際上就是串聯的電池組。它成為早期電學實驗,電報機的電力來源。

1836年,英國的丹尼爾對「伏特電堆」進行了改良。他使用稀硫酸作電解液,解決了電池極化問題,製造出第一個不極化,能保持平衡電流的鋅—銅電池此後,這些電池都存在電壓隨著使用時間延長而下降的問題。

當電池使用一段時間後電壓下降時,可以給他通以反向電流,使電池電壓回升。因為這種電池能充電,可以反復使用,所以稱它為「蓄電池」。

也是在1860年,法國的雷克蘭士(George Leclanche)還發明了世界廣受使用的電池(碳鋅電池)的前身。它的負極是鋅和汞的合金棒(鋅-伏特原型電池的負極,經證明是作為負極製作材料的最佳金屬之一),而它的正極是以一個多孔的杯子盛裝著碾碎的二氧化錳和碳的混合物。

在此混合物中插有一根碳棒作為電流收集器。負極棒和正極杯都被浸在作為電解液的氯化銨溶液中。此系統被稱為「濕電池」。雷克蘭士製造的電池雖然簡陋但卻便宜,所以一直到1880年才被改進的「干電池」取代。

負極被改進成鋅罐(即電池的外殼),電解液變為糊狀而非液體,基本上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碳鋅電池。

1887年,英國人赫勒森發明了最早的干電池。干電池的電解液為糊狀,不會溢漏,便於攜帶,因此獲得了廣泛應用。

1890年愛迪生(Thomas Edison)發明可充電鐵鎳電池。



國家標准

IEC標准即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mmission),是由各國電工委員會組成的世界性標准化組織,其目的是為了促進世界電工電子領域的標准化。

其中關於鎳鎘電池的標准為IEC285,關於鎳氫電池的標準是IEC61436,鋰離子電池IEC標准,一般電池行業依據的是SANYO或Panasonic的標准。

電池常用IEC標准有鎳鎘電池的標准為IEC602851999;鎳氫電池的標准為IEC614361998.1;鋰電池的標准為IEC619602000.11。

電池常用國家標准有鎳鎘電池的標准為GB/T11013_1996GB/T18289_2000;鎳氫電池的標准為GB/T15100_1994GB/T18288_2000;鋰電池的標准為GB/T10077_1998YD/T998_1999,GB/T18287_2000。

另外電池常用標准也有日本工業標准JIS C關於電池的標准及SANYOPANASONIC公司制定的關於電池企業標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電池 (將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裝置)

⑶ 鋰離子電池的發展過程

1970年,埃克森的M.S.Whittingham採用硫化鈦作為正極材料,金屬鋰作為負極材料,製成首個鋰電池。鋰電池的正極材料是二氧化錳或亞硫醯氯,負極是鋰。電池組裝完成後電池即有電壓,不需充電。鋰離子電池(Li-ion Batteries)是鋰電池發展而來。舉例來講,以前照相機里用的扣式電池就屬於鋰電池。這種電池也可以充電,但循環性能不好,在充放電循環過程中容易形成鋰結晶,造成電池內部短路,所以一般情況下這種電池是禁止充電的。
1982年伊利諾伊理工大學(the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R.R.Agarwal和J.R.Selman發現鋰離子具有嵌入石墨的特性,此過程是快速的,並且可逆。與此同時,採用金屬鋰製成的鋰電池,其安全隱患備受關注,因此人們嘗試利用鋰離子嵌入石墨的特性製作充電電池。首個可用的鋰離子石墨電極由貝爾實驗室試製成功。
1983年M.Thackeray、J.Goodenough等人發現錳尖晶石是優良的正極材料,具有低價、穩定和優良的導電、導鋰性能。其分解溫度高,且氧化性遠低於鈷酸鋰,即使出現短路、過充電,也能夠避免了燃燒、爆炸的危險。
1989年,A.Manthiram和J.Goodenough發現採用聚合陰離子的正極將產生更高的電壓。
1992年日本索尼公司發明了以炭材料為負極,以含鋰的化合物作正極的鋰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沒有金屬鋰存在,只有鋰離子,這就是鋰離子電池。隨後,鋰離子電池革新了消費電子產品的面貌。此類以鈷酸鋰作為正極材料的電池,至今仍是便攜電子器件的主要電源。
1996年Padhi和Goodenough發現具有橄欖石結構的磷酸鹽,如磷酸鐵鋰(LiFePO4),比傳統的正極材料更具安全性,尤其耐高溫,耐過充電性能遠超過傳統鋰離子電池材料。因此已成為當前主流的大電流放電的動力鋰電池的正極材料。
縱觀電池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當前世界電池工業發展的三個特點,一是綠色環保電池迅猛發展,包括鋰離子蓄電池、氫鎳電池等;二是一次電池向蓄電池轉化,這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三是電池進一步向小、輕、薄方向發展。在商品化的可充電池中,鋰離子電池的比能量最高,特別是聚合物鋰離子電池,可以實現可充電池的薄形化。正因為鋰離子電池的體積比能量和質量比能量高,可充且無污染,具備當前電池工業發展的三大特點,因此在發達國家中有較快的增長。電信、信息市場的發展,特別是行動電話和筆記本電腦的大量使用,給鋰離子電池帶來了市場機遇。而鋰離子電池中的聚合物鋰離子電池以其在安全性的獨特優勢,將逐步取代液體電解質鋰離子電池,而成為鋰離子電池的主流。聚合物鋰離子電池被譽為 「21世紀的電池」,將開辟蓄電池的新時代,發展前景十分樂觀。
2015年3月,日本夏普與京都大學的田中功教授聯手成功研發出了使用壽命可達70年之久的鋰離子電池。此次試制出的長壽鋰離子電池,體積為8立方厘米,充放電次數可達2.5萬次。並且夏普方面表示,此長壽鋰離子電池實際充放電1萬次之後,其性能依舊穩定。

⑷ 電池選項中,發展歷史最久的是

最久的是鉛酸電池

⑸ 電池發展史誰有啊

電池的誕生
電池的誕生,基於人們對於獲取持續而穩定的電流的需要。不過,電池的發明,是來源於一次青蛙的解剖實驗所產生的靈感,多少有些偶然。
1780年的一天,義大利解剖學家伽伐尼(Luigi Galvani)在做青蛙解剖時,兩手分別拿著不同的金屬器械,無意中同時碰在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彷彿受到電流的刺激,而如果只用一種金屬器械去觸動青蛙,就無此種反應。伽伐尼認為,出現這種現像是因為動物軀體內部產生的一種電,他稱之為「生物電」。
伽伐尼的發現引起了物理學家們的極大興趣,他們競相重復伽伐尼的實驗,企圖找到一種產生電流的方法。而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Alessandro Volta)在多次實驗後則認為:青蛙的肌肉之所以能產生電流,大概是肌肉中某種液體在起作用。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伏特把兩種不同的金屬片浸在各種溶液中進行試驗。結果發現,這兩種金屬片中,只要有一種與溶液發生了化學反應,金屬片之間就能夠產生電流。1799年,伏特成功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池「伏特電堆」。這個「伏特電堆」實際上就是串聯的電池組。
1836年,英國的丹尼爾對「伏特電堆」進行了改良,又陸續有效果更好的「本生電池」和「格羅夫電池」等問世。然而在當時,無論哪種電池都需在兩個金屬板之間灌裝液體,搬運很不方便,特別是蓄電池所用液體是硫酸,在挪動時很危險。
干電池的誕生
干電池的鼻祖在19世紀中期誕生。1860年,法國的雷克蘭士(George Leclanche)發明了碳鋅電池,這種電池更容易製造,且最初潮濕水性的電解液,逐漸被黏濁狀類似糨糊的方式取代,於是裝在容器內時,「干」性的電池出現了。
1887年,英國人赫勒森(Wilhelm Hellesen)發明了最早的干電池。相對於液體電池而言,干電池的電解液為糊狀,不會溢漏,便於攜帶,因此獲得了廣泛應用。
如今,干電池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種類達100多種。常見的有普通鋅-錳干電池、鹼性鋅-錳干電池、鎂-錳干電池等。不過,最早發明的碳鋅電池依然是現代干電池中產量最大的電池。在干電池技術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人們發現,干電池盡管使用方便、價格低廉,但用完即廢,無法重新利用。另外,由於以金屬為原料容易造成原材料浪費,廢棄電池還會造成環境污染。於是,能夠經過多次充電放電循環,反復使用的蓄電池成為新的方向。
事實上,蓄電池的最早發明同樣可以追溯到1860年。當年,法國人普朗泰(Gaston Plante)發明出用鉛做電極的電池。這種電池的獨特之處是,當電池使用一段時間電壓下降時,可以給它通以反向電流,使電池電壓回升。因為這種電池能充電,並可反復使用,所以稱它為「蓄電池」。
1890年,愛迪生發明可充電的鐵鎳電池,1910年可充電的鐵鎳電池商業化生產。如今,充電電池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從最早的鉛蓄電池,鉛晶蓄電池,到鐵鎳蓄電池以及銀鋅蓄電池,發展到鉛酸蓄電池、太陽能電池以及鋰電池等等。與此同時,蓄電池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電容越來越大,性能越來越穩定,充電越來越便捷。
鋰電池的產生
在電池這個領域,鋰離子電池和燃料電池成為最令人矚目的明星。
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整個電池的發展史也可以說是一個「試試各種金屬能不能造電池」的歷史。現在電池界最紅的金屬是「鋰」。鋰是所有金屬里最輕的,比水還輕,而且特別活潑,需要保存在石蠟里。實際上,當初愛迪生就曾經發明過鋰電池,但是由於鋰金屬的化學特性非常活潑,使得鋰金屬的加工、保存、使用,對環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鋰電池長期沒有得到應用。現在,人們對電池「求賢若渴」,這些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恰好鋰電池具有能量重量比高、電壓高、自放電小、可長時間存放等優點,所以它在近30年中取得了巨大發展。我們用的計算機、計算器、照相機、手錶中的電池都是鋰電池。
鋰電池組裝完成後電池即有電壓,不需充電。這種電池也可以充電,但循環性能不好,在充放電循環過程中,容易形成鋰枝晶,造成電池內部短路,所以一般情況下這種電池是禁止充電的。後來,索尼公司發明了以炭材料為負極,以含鋰的化合物做正極,在充放電過程中,沒有金屬鋰存在,只有鋰離子,這就是鋰離子電池。
鋰離子電池的優勢十分明顯:工作電壓高、體積小、質量輕、能量高、無記憶效應、無污染、自放電小、循環壽命長。鋰離子電池通過鋰離子在正負極之間跑來跑去來充電和放電。這個領域最牛的技術是「層迭電池結構」,也就是把好多個電池做成很薄的層然後迭在一起,這樣可以用很小的體積達到很高的效率。所以,鋰離子電池被廣泛應用於汽車、筆記本、手機等行業。
後來河南鴻賓電池公司對鋰電池進行研發,引入了冷注塑工藝技術,產生了冷注塑電電池---鴻賓電池,也就出現了高容量商務鋰離子電池。現在高容量商務電池已進入人們的視線,被更多的人所關注。
燃料電池的發展
除了鋰離子電池,還有一種電池很有前途,就是「燃料電池」,它是一種將存在於燃料與氧化劑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發電裝置。燃料和空氣分別送進燃料電池,電就被奇妙地生產出來。其中最實用的是使用氫或含富氫的氣體燃料的燃料電池。
電池已經誕生了200多年,現在仍然在前進。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電池的目標都沒有改變:隨時隨地讓人類享受電能的巨大恩惠。

⑹ 最原始的電池是誰發明的

1800年3月的一天,英國皇家學會收到了一封來信,打開一看,是宣布一項發明的信函,發明人是巴費爾大學的教授伏打,發明項目就是今天的化學電源——伏打電池。

在這之前,要獲得電能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從靜電機上通過摩擦收集電荷,另一種是從電容器的老祖先——萊頓瓶中收集電荷。

為此,許多科學家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新的電源。義大利博洛納大學的教授伽伐尼,就是熱心為此奮斗的一員。經過多年的研究,他發現:當用兩片不同的金屬片接觸到青蛙大腿時,青蛙大腿就會驟然一抽,這是由電流造成的肌肉組織的收縮。於是教授宣布:動物體本身也蓄有電流,只要用金屬片將電流引導出來就行。

當時,許多學者都相信這位教授關於「動物電」的理論,可是巴費爾大學的伏打教授就偏偏不相信。他堅信「動物電」是一種誤解,它的正確答案應該是:當兩種潮濕而不同的金屬放在一起,就會產生電流。

他曾做過有趣而簡單的實驗:把自己的舌頭夾在一張錫箔和一塊銀幣中間,當用手指按緊銀幣和錫箔時,他感到有一種特殊的酸味。他又做了無數次類似的實驗,最後確信:當兩種不同的金屬導體之間放進一個潮濕的導體時,這兩種金屬導體的端處會產生出電流。他當眾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用一塊銀幣和一塊與它一般大小的鋅板,中間夾著一張潮濕的紙板,做成一組最原始的電池。伏打用20組、30組、60組這樣的電池連接在一起,流出來的電流就相當多了。這時如果用手指去觸及這一大串電池的兩端,就會明顯地感到麻酥酥的。如果用一根導線連著一端去觸及另一端,就會看到閃閃的電火花。

麻酥酥的觸電感覺和瞬間的火花給了伏打極大的鼓舞,他知道,人們要尋找的新電源已經來到了他的實驗室里。他又日夜埋頭實驗,努力使這種新電源得到完善。他發覺潮濕紙板里的水容易被擠出來,影響電流的產生,就改用類似杯子的容器。以後又發現用食鹽水代替普通水,會產生更多的電火花。這里的伏打電池已經達到實用的地步了。

當伏打宣布這一發明的一個月後,伏打電池就已被人們用來把水分解為氧氣和氫氣了。

⑺ 電池的發明及發展過程

電池

不管製造這個粘土瓶的祖先是否知道有關靜電的事情,但可以確定的是古希臘人絕對知道。他們曉得如果磨擦一塊琥珀,就能吸引輕的物體。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也知道有磁石這種東西,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磁力能吸引鐵和金屬的礦石。

1780年的一天,義大利解剖學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時,兩手分別拿著不同的金屬器械,無意中同時碰在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彷彿受到電流的刺激,而只用一種金屬器械去觸動青蛙,卻並無此種反就。伽伐尼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動物軀體內部產生的一種電,他稱之為 「生物電」。伽伐尼於1791年將此實驗結果寫成論文,公布於學術界。

伽伐尼的發現引起了物理學家們極大興趣,他們競相重復枷伐尼的實驗,企圖找到一種產生電流的方法,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在多次實驗後認為:伽伐尼的 「生物電」之說並不正確,青蛙的肌肉之所以能產生電流,大概是肌肉中某種液體在起作用。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伏特把兩種不同的金屬片浸在各種溶液中進行試驗。結果發現,這兩種金屬片中,只要有一種與溶液發生了化學反應,金屬片之間就能夠產生電流。

1799年,伏特把一塊鋅板和一塊銀板浸在鹽水裡,發現連接兩塊金屬的導線中有電流通過。於是,他就把許多鋅片與銀片之間墊上浸透鹽水的絨布或紙片,平疊起來。用手觸摸兩端時,會感到強烈的電流刺激。伏特用這種方法成功的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池—— 「伏特電堆」。這個「伏特電堆」實際上就是串聯的電池組。它成為早期電學實驗,電報機的電力來源。

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就多次重復了伽伐尼的實驗。作為物理學家,他的注意點主要集中在那兩根金屬上,而不在青蛙的神經上。對於伽伐尼發現的蛙腿抽搐的現象,他想這可能與電有關,但是他認為青蛙的肌肉和神經中是不存在電的,他推想電的流動可能是由兩種不同的金屬相互接觸產生的,與金屬是否接觸活動的或死的動物無關。實驗證明,只要在兩種金屬片中間隔以用鹽水或鹼水浸過的(甚至只要是濕和)硬紙、麻布、皮革或其它海綿狀的東西(他認為這是使實驗成功所必須的),並用金屬線把兩個金屬片連接起來,不管有沒有青蛙的肌肉,都會有電流通過。這就說明電並不是從蛙的組織中產生的,蛙腿的作用只不過相當於一個非常靈敏的驗電器而已。

1836年,英國的丹尼爾對 「伏打電堆」進行了改良。他使用稀硫酸作電解液,解決了電池極化問題,製造出第一個不極化,能保持平衡電流的鋅—銅電池,又稱「丹尼爾電池」。此後,又陸續有去極化效果更好的 「本生電池」和 「格羅夫電池」等問世。但是,這些電池都存在電壓隨使用時間延長而下降的問題。

1860年,法國的普朗泰發明出用鉛做電極的電池。這種電池的獨特之處是,當電池使用一段使電壓下降時,可以給它通以反向電流,使電池電壓回升。因為這種電池能充電,可以反復使用,所以稱它為「 蓄電池」。

然而,無論哪種電池都需在兩個金屬板之間灌裝液體,因此搬運很不方便,特別是蓄電池所用液體是硫酸,在挪動時很危險。

1887年,英國人赫勒森發明了最早的干電池。干電池的電解液為糊狀,不會溢漏,便於攜帶,因此獲得了廣泛應用。

將化學能、光能、熱能、核能等直接轉換為電能的裝置。有化學電池、太陽電池、溫差電池、核電池等。通常所說的電池指化學電池。

電池的性能參數主要有電動勢 、容量、比能量和電阻。電動勢等於單位正電荷由負極通過電池內部移到正極時,電池非靜電力(化學力)所做的功。電動勢取決於電極材料的化學性質,與電池的大小無關。電池所能輸出的總電荷量為電池的容量 ,通常用安培小時作單位。在電池反應中,1千克反應物質所產生的電能稱為電池的理論比能量。電池的實際比能量要比理論比能量小。因為電池中的反應物並不全按電池反應進行,同時電池內阻也要引起電動勢降,因此常把比能量高的電池稱做高能電池。電池的面積越大,其內阻越小 。

電池的種類很多,常用電池主要是干電池、蓄電池,以及體積小的微型電池 。此外,還有金屬-空氣電池、燃料電池以及其他能量轉換電池如太陽電池、溫差電池、核電池等。

干電池 一種使用最廣泛的化學電池。1865年法國人勒克朗謝在伏打電池的基礎上研製了一種碳/二氧化錳/氯化銨溶液/鋅體系的濕電池。經發展,干電池有100餘種。除了鋅 - 錳干電池外,還有鎂 -錳干電池、鋅 - 氧化汞干電池、鋅-氧化銀干電池等 。由於干電池的氧化和還原反應的可逆性很差,用完後一般不能用充電方法使正、負極活性物質恢復到原來狀態,因此干電池又稱為一次電池。最常用的干電池是鋅-錳干電池,有糊式、紙板式、鹼式和疊層式幾種。

糊式鋅-錳干電池 由鋅筒 、電糊層、二氧化錳正極 、炭棒、銅帽等組成。最外面的一層是鋅筒,它既是電池的負極又兼作容器,在放電過程中它要被逐漸溶解;中央是一根起集流作用的碳棒;緊緊環繞著這根碳棒的是一種由深褐色的或黑色的二氧化錳粉與一種導電材料(石墨或乙炔黑)所構成的混合物,它與碳棒一起構成了電池的正極體,也叫炭包。為避免水分的蒸發,干電池的上部用石蠟或瀝青密封 。鋅-錳干電池工作時的電極反應為鋅極:Zn→Zn2++2e

碳極:

紙板式鋅-錳干電池 在糊式鋅-錳干電池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它以厚度為 70~100微米的不含金屬雜質的優質牛皮紙為基,用調好的糊狀物塗敷其表面,再經過烘乾製成紙板,以代替糊式鋅-錳干電池中的糊狀電解質層。紙板式鋅-錳干電池的實際放電容量比普通的糊式鋅 -錳干電池要高出2~3倍。標有「高性能」字樣的干電池絕大部分為紙板式。

鹼性鋅 -錳干電池 其電解質由汞齊化的鋅粉、35%的氫氧化鉀溶液再加上一些鈉羧甲基纖維素經糊化而成 。由於氫氧化鉀溶液的凝固點較低、內阻小 ,因此鹼性鋅 -錳干電池能在-20℃溫度下工作,並能大電流放電。鹼性鋅 - 錳干電池可充放電循環40多次,但充電前不能進行深度放電(保留60%~70%的容量),並需嚴格控制充電電流和充電期終的電壓。

疊層式鋅-錳干電池 由幾個結構緊湊的扁平形單體電池疊在一起構成。每一個單體電池均由塑料外殼、鋅皮、導電膜以及隔膜紙、炭餅(正極)組成。隔膜紙是一種吸有電解液的表面有澱粉層的漿層紙,它貼在鋅皮的上面;隔膜紙上面是炭餅。隔膜紙如同糊式干電池的電糊層,起隔離鋅皮負極和炭餅正極的作用。疊層式鋅 - 錳干電池減去了圓筒形糊式干電池串聯組合的麻煩,其結構緊湊、體積小、體積比容量大,但貯存壽命短且內阻較大,因而放電電流不宜過大。

蓄電池 通過充電將電能轉變為化學能貯存起來,使用時再將化學能轉變為電能釋放出來的一種化學電池。其轉變的過程是可逆的。當蓄電池已完全放電或部分放電後,兩電極板表面形成新的化合物,這時若用適當的反向電流通入蓄電池,就可以使在放電過程中形成的化合物還原為原先的活性物質,供下次放電再用,此過程叫充電,即將電能以化學能的形式貯存在蓄電池中。電池接通負載供給外電路電流的過程叫放電 。 蓄電池的充電和放電過程可以重復循環多次,故蓄電池又稱為二次電池 。 按所使用的電解質溶液的不同,蓄電池分為酸性和鹼性兩大類。按正負極板所使用的活性物質材料又有鉛蓄電池、鎘鎳、鐵鎳、銀鋅、鎘銀蓄電池等幾種。鉛蓄電池為酸性電池,後四種為鹼性電池。

鉛蓄電池 由正極板群、負極板群、電解液和容器等組成。充電後的正極板是棕褐色的二氧化鉛(PbO2),負極板是灰色的絨狀鉛(Pb),當兩極板放置在濃度為27%~37%的硫酸( H2SO4 )水溶液中時 ,極板的鉛和硫酸發生化學反應,二價的鉛正離子( Pb2+)轉移到電解液中,在負極板上留下兩個電子( 2e- )。由於正負電荷的引力,鉛正離子聚集在負極板的周圍,而正極板在電解液中水分子作用下有少量的二氧化鉛( PbO2 )滲入電解液,其中兩價的氧離子和水化合,使二氧化鉛分子變成可離解的一種不穩定的物質——氫氧化鉛〔Pb(OH4〕)。氫氧化鉛由4價的鉛正離子(Pb4+)和4個氫氧根〔4(OH)-〕組成。4價的鉛正離子(Pb4+)留在正極板上,使正極板帶正電。由於負極板帶負電,因而兩極板間就產生了一定的電位差,這就是電池的電動勢。當接通外電路,電流即由正極流向負極。在放電過程中,負極板上的電子不斷經外電路流向正極板,這時在電解液內部因硫酸分子電離成氫正離子(H+)和硫酸根負離子(SO42-),在離子電場力作用下,兩種離子分別向正負極移動,硫酸根負離子到達負極板後與鉛正離子結合成硫酸鉛( PbSO2 )。在正極板上,由於電子自外電路流入,而與4價的鉛正離子(Pb4+)化合成 2價的鉛正離子( Pb2+),並立即與正極板附近的硫酸根負離子結合成硫酸鉛附著在正極上。鉛蓄電池正、負極板在放電過程中的化學反應為

隨著蓄電池的放電,正負極板都受到硫化,同時電解液中的硫酸逐漸減少,而水分增多,從而導致電解液的比重下降在實際使用中,可以通過測定電解液的比重來確定蓄電池的放電程度。在正常使用情況下,鉛蓄電池不宜放電過度,否則將使和活性物質混在一起的細小硫酸鉛晶體結成較大的體,這不僅增加了極板的電阻,而且在充電時很難使它再還原,直接影響蓄池的容量和壽命。鉛蓄電池充電是放電的逆過程。充電時總的化學反應為

鉛蓄電池的工作電壓平穩、使用溫度及使用電流范圍寬、能充放電數百個循環 、貯存性能好 ( 尤其適於乾式荷電貯存)、造價較低,因而應用廣泛。採用新型鉛合金,可改進鉛蓄電池的性能。如用鉛鈣合金作板柵,能保證鉛蓄電池最小的浮充電流、減少添水量和延長其使用壽命;採用鉛鋰合金鑄造正板柵 ,則可減少自放電和滿足密封的需要 。此外,開口式鉛蓄電池要逐步改為密封式,並發展防酸、防爆式和消氫式鉛蓄電池。

鹼性蓄電池 與同容量的鉛蓄電池相比,其體積小,壽命長,能大電流放電,但成本較高。鹼性蓄電池按極板活性材料分為鐵鎳、鎘鎳、鋅銀蓄電池等系列。以鎘鎳蓄電池為例,鹼性蓄電池的工作原理是:蓄電池極板的活性物質在充電後,正極板為氫氧化鎳〔 Ni(OH)3 〕,負極板為金屬鎘( Cd );而 放 電 終 止時,正極 板轉 變為 氫 氧化 亞鎳〔 Ni(OH2)〕, 負極板轉 變 為氫 氧 化鎘〔Cd (OH) 2〕,電解液多選用氫氧化鉀( KOH)溶液。在充放電過程中總的化

由充放電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可知,電解液僅作為電流的載體而濃度並不發生變化,因而只能根據電壓的變化來判斷

充放電的程度。鎘鎳密封蓄電池在充電過程中,正極析出氧氣,負極析出氫氣。由於鎘鎳密封蓄電池在製造時負極物質是過的,這就避免了氫氣的發生;而在正極上產生的氧氣,由於電化學作用被負極吸收,因此防止了氣體在蓄電池內部集聚,從而保證了蓄電池在密封條件下正常工作。鎘鎳蓄電池已有了幾十年的歷史,最初用作牽引、起動、照明及信號電源,現代用作內燃機車、飛機的起動及點火電源。60年代製成的密封式電池則用作人造衛星、攜帶式電動工具、應急裝備的電源。鎘鎳蓄電池改進的方向之一是採用雙極性結構,這種結構的內阻很小,適用於脈沖大電流放電,能滿足大功率設備的供電需要;此外,電極採用壓成式、燒結式和箔式。

金屬-空氣電池 以空氣中的氧氣作為正極活性物質,金屬作為負極活性物質的一種高能電池。使用的金屬一般是鎂、鋁、鋅、鎘、鐵等;電解質為水溶液。其中鋅空氣電池已成為成熟的產品。

金屬 -空氣電池具有較高的比能量,這是因為空氣不計算在電池的重量之內。鋅空氣電池的比能量是現生產的電池中最高的,已達 400瓦·小時/千克(Wh/kg),是一種高性能中功率電池,並正向高功率電池的方向發展。目前生產的金屬-空氣電池主要是一次電池;研製中的二次金屬-空氣 電 池 為 采 用 更 換 金 屬 電 極的 機 械 再 充 電電池 。 由於金屬 - 空 氣電池工作時要不斷地供應空氣,因此它不能在密封狀態或缺少空氣的環境中工作。此外,電池中的電解質溶液易受空氣濕度的影響而使電池性能下降;空氣中的氧會透過空氣電極並擴散到金屬電極上,形成腐蝕電池引起自放電 。

燃料電池 只要連續供應化學原料就能發生化學反應 ,而將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電解質電池。這些化學原料在電池內部(一種原料在正極而另一種在負極)發生反應時,必須防止它們直接反應,否則將產生化學短路,不能從反應中獲得電能。適用於燃料電池的化學反應主要是燃燒反應,進入實用階段的只有氫氧燃料電池。由於氫氧燃料電池要使用貴重金屬鉑作電極材料,成本過高,因此這種電池現在僅用作宇宙飛船的電源。燃料電池的轉換效率高、比能高,工作時無雜訊無污染,結構簡單。

其他能量轉換電池 主要有:①太陽電池。將太陽光的能量轉換為光能的裝置,由半導體製成。當太陽光照射電池表面時,半導體PN結的兩側形成電位差。其效率在10%以上。②溫差電池。將兩種金屬接成閉合迴路,並在兩接頭處保持不同溫度時,迴路中就會產生溫差電動勢,這種裝置稱作溫差電偶 。將溫差電偶串聯成溫差電堆時 ,即 構成 溫 差電池。也可用半導體材料製成溫差電池,其溫差效應較強。③核電池。將核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稱做核電池。通常由輻射β射線(高速電子流)的放射性源、收集這些電子的集電器以及絕緣體 3 部分組成。放射性源一端因失去負電而成為正極,集電器一端得到負電成為負極,兩電極間形成電位差。這種核電池電壓高,但電流小

⑻ 誰發明了電池

今天,電池已經廣泛地使用於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手電筒、收音機、電信儀表等,都離不開電池。不過,這種電池是經過多次改進而製成的,稱為干電池。最初的電池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從電池的「池」字可以看到,它最初是與液體聯系在一起的。最初的電池,是把金屬片放在裝滿鹽水或稀硫酸的瓶子里,通過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變成電能的裝置。發明這種裝置的人,就是亞歷山德羅·伏打。

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南麓,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名叫科莫。科莫屬於倫巴地區,經濟比較繁榮。1745年2月18日,伏打就出生在這里。他的父親是一位伯爵。伏打兄弟姐妹共8人,除他以外,都是神職人員。他的哥哥路易喬是個大主教。這個貴族家庭雖已趨於破落,但卻為青少年時代的伏打提供了優越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

據說,伏打4歲時才會說話。家裡的人都以為他很遲鈍,智力不高。可是,7歲以後,他在學習上很快就趕上並超過了其他的孩子。上學時,他特別喜愛自然科學,而且喜歡同別人爭論。伏打14歲時,就曾表示要當一個物理學家。他閱讀了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電學著作後,對電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4歲時發表了第一篇論文,題為《關於電火的引力及其有關的現象》。這篇論文,在當時的科學界引起廣泛注意,產生了很大影響。

1774年,29歲的伏打成為科莫皇家學校的一名物理教師。第二年,他發明了一種靠靜電感應原理提供電源的裝置。這個裝置的製作方法是,將松香、松節油和蠟混合熔化,裝在一個金屬圓盆內,冷卻之後,成為表面平滑的圓餅。再用錫做一個圓板,板面比圓餅面略小,板上安個玻璃柄,將錫板蓋在圓餅上。做成後,只要用貓皮或毛布摩擦圓餅面,再把錫板放在圓餅之上,用手指按一下,再握著玻璃柄把錫板提起來,這時錫板上便會產生電。重復以上動作,便能繼續得到電荷。伏打把這個裝置叫做「起電盆」(也叫「起電盤」)。此外,他還發現並分離了甲烷氣體,進行過各種氣體的爆炸試驗。

早年,伏打除了在故鄉科莫從事科研活動外,還在帕維亞進行過科學研究和實驗,並且發明和製作了許多儀器。其中有一種重要儀器,叫做「驗電器」。這個儀器可以檢驗很小的電量。帕維亞離科莫不遠,是米蘭南面的一座城市,歷史悠久,文化發達。1779年,伏打被聘任為帕維亞大學物理學教授。

為了了解自然科學研究方面的進展情況和最新信息,伏打還到歐洲一些國家去進行參觀訪問,廣泛接觸許多成就卓著的專家學者。他同法國的著名化學家拉瓦錫有過交往。拉瓦錫曾將自己的一幅畫像贈送給他,以資留念,並在題詞中稱伏打為「我的學生和朋友」。1782年,他曾到過斯洛伐克,訪問了著名的班斯卡希提亞夫尼察礦業學院。也就在這一年,他成為法國科學院的院士。後來,伏打又到了英國,並於1791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由於他在電學和化學上的科學貢獻,曾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

義大利波倫亞大學有位教授,名叫伽瓦尼。他提出了動物身上帶電的說法。早在1780年,伽瓦尼偶然觀察到,在放電火花附近,,或者在雷雨來臨時,青蛙腿與金屬環相接觸,就會發生顫動。幾年之後,他又發現只要用兩種不同金屬組成的環與蛙腿接觸,蛙腿也會顫動起來。這個現象表明,伽瓦尼事實上已經發現了電流,可是他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認為,這可能是青蛙的肌肉中含有一種「動物電」。1791年,伽瓦尼發表了關於青蛙神經和肌肉切片試驗的論文,宣稱青蛙體內存在著電。於是,便產生了所謂「動物電」的學說。

伽瓦尼是伏打的朋友。當伏打得知伽瓦尼有關「青蛙試驗」的消息時,最初是贊成「動物電」學說的。可是,在進行過多次實驗之後,便否定了伽瓦尼的說法。他認為,青蛙腿之所以發生顫動,是因為有兩種不同的金屬相接觸,因而產生了電流的緣故,並不是青蛙體內存在著電。1794年,伏打單獨用金屬進行實驗,發現不需要通過動物組織,也能產生電流。於是,他認為電流的產生與動物的肌肉組織無關,從而提出了金屬生電的看法。

伏打和伽瓦尼的爭論,引起了動物生電派與金屬生電派之間的很多爭論。論戰的一方以伽瓦尼為首,並得到德國科學家洪堡的支持;另一方以伏打為首,得到法國科學家庫倫的支持。這場爭論發生在18世紀末,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為當耐尚處在電學研究的初期,人們對電的本質和來源並不十分了解。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電還是一種神秘的東西啊。

伽瓦尼為了證明動物電的存在,在實驗中用兩只青蛙,使它們的腿筋互相接觸,發現也能得到電流。這是什麼緣故呢?難道不是說明青蛙身上確實有電嗎?伏打雖然一時還解釋不了其中的原因,但是堅信動物生電的說法不對。他繼續進行實驗,以便找到推翻動物生電說的理由。伽瓦尼則堅持自己的觀點。直到1798年伽瓦尼去世後,兩派的爭論還在繼續。

伏打為了證實沒有所謂的「動物電」,進行了一系列的觀察和實驗。有一天他在自己身上做了一次奇特的實驗。他把一小塊銀板放在自己的舌頭上面,將一小塊鉛板放在舌頭下面。當這兩塊金屬板的邊緣接觸時,他的舌頭便覺得有點奇怪的滋味。如果兩塊板的邊緣不接觸,就沒有那種滋味了。他把銀板和鉛板的位置互相調換一下,它們的邊緣接觸時又能得到另一種滋味。他還發現,如果兩塊板為同一種金屬,便不會產生任何影響。伏打根據這個實驗進行推論,認為他自己的舌頭並沒有電,它只不過是兩種金屬板接觸後所產生的電的傳導體而已。由此,伏打得出結論,伽瓦尼進行實驗時,青蛙腿之所以發生顫動,並不是青蛙本身有電,而是因為兩種金屬接觸後所產生的電,通過青蛙這個導電體時所產生的一種現象。

伽瓦尼的動物生電說和伏打的金屬生電說之間的爭論,最後以伏打的勝利而告終。伏打在這場爭論中,為了使金屬生電說更有說服力,他使用了許多種金屬進行實驗。通過這些實驗,他又獲得了一些新的發現。其中有些發現,在電學研究的初期非常重要,值得提出來說一說。

伏打在實驗中發現,各種金屬產生電荷的情況很不相同。有些金屬能產生很多的電,而有些金屬則只能夠產生很少的電。不僅如此,不同金屬所產生的電,還具有不同的性質。例如,鋅與銅接觸後,產生了電。但是,鋅產生的電,與玻璃和絲綢相摩擦後所產生的電相似。而銅產生的電,則與火漆或松香被羊毛或貓皮摩擦後所產生的電相似。那時候,把前一種電叫做「玻璃質的電」,後一種則稱為「松香質的電」。這兩種電是互相吸引的。後來,有人將這兩種不同性質的電,分別稱為「陽電」(也叫「正電」)和「陰電」(也叫「負電」)。所謂「玻璃質的電」就是陽電,而所謂「松香質的電」則是陰電。

經過多次實驗之後,伏打將幾種主要金屬,按它們電位差的大小,排列出一個序列。這就是:鋅、鉛、錫、鐵、銅、銀、金。在這個序列中,任何兩種金屬相接觸,總是位於序列前面的帶陽電(正電),位於序列後面的帶陰電(負電)。他還發現,在這個序列中,相距愈遠的兩種金屬接觸時,能夠收到更強的生電效果;最強的效果,發生在序列中處於首位的金屬(鋅)與處於末位的金屬(金)相接觸的時候。

伏打的這些發現,不僅進一步為金屬生電的觀點找到了更多的根據,而且為他發明電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伏打雖然不同意伽瓦尼的動物電學說,但是卻從多次重復伽瓦尼的「青蛙試驗」中受到啟發,並進一步進行金屬接觸生電的實驗和研究。正如他自己說過的,假如沒有伽瓦尼的工作基礎,他就不會產生搞自己這種電池的念頭。由此可見,同伽瓦尼的爭論,對於伏打來說,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伏打發明電池,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和改進的過程。

1799年,他在進行兩種不同金屬接觸生電的實驗中,設計製造了一種裝置,稱為「電堆」。起初他想,既然兩種不同的金屬相接觸,就能生電,那麼,如果把這兩種金屬一對對地重疊起來,不是就可以得到更強的電流嗎?於是,他選擇鋅和銅兩種金屬,進行實驗。

他將一塊圓形銅板放在桌面上,銅板上面放一塊在硫酸和水裡浸濕的布,布的上面再放一塊圓形鋅板。這樣就構成了一組。接著,又按同樣方式將銅板、濕布、鋅板疊起來,構成另一組。這樣,依次一組組地加上去,最後積成一個大堆。這堆東西的頂端為鋅板,底端是銅板。鋅板和銅板各系一根金屬線。當這兩根金屬線接觸或分開時,線端上便出現了電火花。這表明,電堆中已經有電流產生了。這種利用化學作用來產生電流的裝置,便叫做「伏打電堆」。

可是,這種電堆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能持久。因為在硫酸和水裡浸濕的布,很快就幹了,幹了就不能發揮作用,所以電流也就產生不出來了。於是,伏打繼續研究改良電堆的方法,使它能夠長久地產生電流。

經過多次實驗,他終於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他取一個玻璃瓶,裡面盛滿鹽水(或者稀硫酸)。再將一個鋅片和一個銅片對著豎立在瓶內的鹽水裡面,互不接觸。然後,用一根金屬線將鋅片和銅片的上端連接起來。於是,電流就不斷地產生出來了。在鹽水裡面,有電由鋅片流到銅片上去;在鹽水外面,則有電由銅片流向鋅片。這種產生電流的玻璃容器,稱為「伏打電瓶」。接著,伏打又將許多這種電瓶連接起來,使之組成一個環形。這樣,電流便由一對鋅片與銅片依次傳到另一對鋅片與銅片上去。由於電瓶增多,電流的強度便加大了。這種裝置,被稱為「伏打連環電瓶」。

「伏打電瓶」是1800年發明的。後來,人們把它叫做「伏打電池」。這年3月,伏打寫信給當時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班克斯勛爵,宣布了他的這項發明。雖然在「伏打電池」問世以前,大約1745年,荷蘭萊頓大學教授馬森布洛克曾經發明一種「萊頓瓶」,可以生電,供科學實驗之用,但是「萊頓瓶」放電很快,不能提供恆穩的電流。由於伏打電池可以提供經久不衰的電流,因此它傳到英國後,很快便在科學實驗中得到普遍的應用。

伏打電池的發明,對電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科學家們利用伏打電池提供的持續電源,進行各種實驗,獲得了許多重要發現。其中,電化學和電磁學的研究進展,就與伏打電池的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一切,都與伏打的貢獻分不開。

⑼ 蓄電池的發展歷史。

在古代,人類有可能已經不斷地在研究和測試「電」這種東西了。一個被認為有數千年歷史的粘土瓶在1932年於伊拉克的巴格達附近被發現。它有一根插在銅制圓筒里的鐵條-可能是用來儲存靜電用的,然而瓶子的秘密可能永遠無法被揭曉。
不管製造這個粘土瓶的祖先是否知道有關靜電的事情,但可以確定的是古希臘人絕對知道。他們曉得如果摩擦一塊琥珀,就能吸引輕的物體。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也知道有磁石這種東西,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磁力能吸引鐵和金屬的礦石。

1780年,義大利解剖學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時,兩手分別拿著不同的金屬器械,無意中同時碰在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彷彿受到電流的刺激,而只用一種金屬器械去觸動青蛙,卻並無此種反就。伽伐尼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動物軀體內部產生的一種電,他稱之為「生物電」。伽伐尼於1791年將此實驗結果寫成論文,公布於學術界。

伽伐尼的發現引起了物理學家們極大興趣,他們競相重復枷伐尼的實驗,企圖找到一種產生電流的方法,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在多次實驗後認為:伽伐尼的「生物電」之說並不正確,青蛙的肌肉之所以能產生電流,大概是肌肉中某種液體在起作用。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伏特把兩種不同的金屬片浸在各種溶液中進行試驗。結果發現,這兩種金屬片中,只要有一種與溶液發生了化學反應,金屬片之間就能夠產生電流。

1799年,伏特把一塊鋅板和一塊銀板浸在鹽水裡,發現連接兩塊金屬的導線中有電流通過。於是,他就把許多鋅片與銀片之間墊上浸透鹽水的絨布或紙片,平疊起來。用手觸摸兩端時,會感到強烈的電流刺激。伏特用這種方法成功的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池──「伏特電堆」。這個「伏特電堆」實際上就是串聯的電池組。它成為早期電學實驗,電報機的電力來源。

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就多次重復了伽伐尼的實驗。作為物理學家,他的注意點主要集中在那兩根金屬上,而不在青蛙的神經上。對於伽伐尼發現的蛙腿抽搐的現象,他想這可能與電有關,但是他認為青蛙的肌肉和神經中是不存在電的,他推想電的流動可能是由兩種不同的金屬相互接觸產生的,與金屬是否接觸活動的或死的動物無關。實驗證明,只要在兩種金屬片中間隔以用鹽水或鹼水浸過的(甚至只要是濕和)硬紙、麻布、皮革或其它海綿狀的東西(他認為這是使實驗成功所必須的),並用金屬線把兩個金屬片連接起來,不管有沒有青蛙的肌肉,都會有電流通過。這就說明電並不是從蛙的組織中產生的,蛙腿的作用只不過相當於一個非常靈敏的驗電器而已。

1836年,英國的丹尼爾對「伏特電堆」進行了改良。他使用稀硫酸作電解液,解決了電池極化問題,製造出第一個不極化,能保持平衡電流的鋅─銅電池,又稱「丹尼爾電池」。此後,又陸續有去極化效果更好的「本生電池」和「格羅夫電池」等問世。但是,這些電池都存在電壓隨使用時間延長而下降的問題。

1860年,法國的普朗泰發明出用鉛做電極的電池。這種電池的獨特之處是,當電池使用一段使電壓下降時,可以給它通以反向電流,使電池電壓回升。因為這種電池能充電,可以反復使用,所以稱它為「蓄電池」。

然而,無論哪種電池都需在兩個金屬板之間灌裝液體,因此搬運很不方便,特別是蓄電池所用液體是硫酸,在挪動時很危險。

也是在1860年,法國的雷克蘭士(GeorgeLeclanche)還發明了世界廣受使用的電池(碳鋅電池)的前身。它的負極是鋅和汞的合金棒(鋅-伏特原型電池的負極,經證明是作為負極材料的最佳金屬之一),而它的正極是以一個多孔的杯子盛裝著碾碎的二氧化錳和碳的混合物。在此混合物中插有一根碳棒作為電流收集器。負極棒和正極杯都被浸在作為電解液的氯化銨溶液中。此系統被稱為「濕電池」。雷克蘭士製造的電池雖然簡陋但卻便宜,所以一直到1880年才被改進的「干電池」取代。負極被改進成鋅罐(即電池的外殼),電解液變為糊狀而非液體,基本上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碳鋅電池。

1887年,英國人赫勒森發明了最早的干電池。干電池的電解液為糊狀,不會溢漏,便於攜帶,因此獲得了廣泛應用。

1890年Thomas Edison 發明可充電的鐵鎳電池

1896年在美國批量生產干電池

1896年發明D型電池.

1899年Waldmar Jungner 發明鎳鎘電池.

1910年可充電的鐵鎳電池商業化生產

1911年我國建廠生產干電池和鉛酸蓄電池(上海交通部電池廠)

1914年Thomas Edison 發明鹼性電池.

1934年Schlecht and Akermann 發明鎳鎘電池燒結極板.

1947年Neumann 開發出密封鎳鎘電池.

1949年Lew Urry (Energizer) 開發出小型鹼性電池.

1954年Gerald Pearson, Calvin Fuller and Daryl Chapin 開發出太陽能電池.

1956年Energizer.製造第一個9伏電池

1956年我國建設第一個鎳鎘電池工廠(風雲器材廠(755廠))

1960前後Union Carbide.商業化生產鹼性電池,我國開始研究鹼性電池(西安慶華廠等三 家合作研發)

1970前後出現免維護鉛酸電池.

1970前後一次鋰電池實用化.

1976年Philips Research的科學家發明鎳氫電池.

1980前後開發出穩定的用於鎳氫電池的合金.

1983年我國開始研究鎳氫電池(南開大學)

1987年我國改進鎳鎘電池工藝,採用發泡鎳,電池容量提升40%

1987前我國商業化生產一次鋰電池

1989年我國鎳氫電池研究列入國家計劃

1990前出現角型(口香糖型)電池,

1990前後鎳氫電池商業化生產.

1991年Sony.可充電鋰離子電池商業化生產

1992年Karl Kordesch, Josef Gsellmann and Klaus Tomantschger 取得鹼性充電電池 專利

1992年Battery Technologies, Inc.生產鹼性充電電池

1995年我國鎳氫電池商業化生產初具規模

1999年可充電鋰聚合物電池商業化生產

2000年我國鋰離子電池商業化生產

2000後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成為全世界矚目的新能源發展問題的焦點.

閱讀全文

與電池發展歷史最久的是什麼電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