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要了解歷史呢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我以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從歷史的功能來看,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鑒,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先說以史為鑒,指導未來。先揀最功利的來說,MBA教學應該當之無愧,MBA的學生學習為的就是將來掙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最務實的了,那麼他們學的是什麼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爾這些或遠或近的人物們的發家史,不就是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的經典案例么?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煉,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人,那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當然,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歷史研究的人為性。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個人使用歷史的層面來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主觀的東西更要注重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說曾國藩,你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麼意義么?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剃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為什麼說好,為什麼說壞?這其中有什麼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再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是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幹。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從國家使用歷史作為工具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麼指導意義,我們仍要保護和發掘它們的原因,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的根基。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鄰居,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⑵ 歷史很重要嗎為什麼要學這個
1、讀史可以明鑒、指導國家未來
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加以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會受益無窮。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聞目睹、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整理、提煉和保存,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其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通過了解歷史,我們常常會發現身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祖先的事跡那裡找到答案,這有助於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歷史能為當代人的生活提供借鑒,有助於我們對國家關系,社會習俗,民族發展等各個方面的理解。如對民族史政治史等方面的研究,會對我們當代的社會生活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對經濟史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對經濟發展的模式、規律等諸多因素加強了解,從而對經濟問題做出更准確的判斷。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在閱讀和研究了我國史志、方誌、古詩、游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線索之後,才寫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著名論文。因此,歷史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不了解歷史就難以很好的把握現在,科學地展望未來;不了解歷史的人,其人格也難以准確定位;忘記歷史的民族是不會有什麼希望的。
歷史不能重來,我們從歷史長河中,總結國內反思世界歷史中的中國從輝煌到衰敗、再到重新崛起的歷史經驗教訓,對國家和我們自己都是一種思考。有些歷史已經讓我們的前輩付出過沉重的代價,重復這種歷史只會讓我們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品讀歷史朝代的興衰和更替,吸收其他國家和各民族的歷史教訓和經驗,堅持「改革開放」、「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才能使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更好更快的發展。
2、讀史可以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從國家歷史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本國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自豪感、榮譽感、歸屬感和整體的凝聚力。我們應該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如蜚譽世界的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等直到今天還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稱贊。我們應該為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要保護和發掘歷史遺產,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根基。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站在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講,我們學習世界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國家,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通過與發達國家經濟騰飛相比較,進一步了解國情、增強使命感,還可以通過吸取東歐、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失敗的教訓,深刻理解新時期黨中央制定的各項政策方針,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偉大抱負。
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能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進國家發展,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條件,民族凝聚力的喪失會使國家陷入動盪和內亂。「欲滅一國,必先去其史」,可見學習和了解民族歷史的意義十分重大。
3、讀史可以激發個人的聰明才智
「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講得非常正確和精闢。歷史上各朝代的興衰、存亡和更替,一場場你死我活的較量,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中國歷史好比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心手相連,血脈相通。一部盛唐史,是多少中華兒女的美麗夢境;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華兒女的血和淚。讀中國史,猶如欣賞一個人的生命,每當讀到一些歷史人物的點點滴滴,我們的心也會隨之跳動。讀「三國」,看到諸葛亮將一切國家大事都運籌帷幄,一片忠心幫助劉備成就大業。讀「漢史」,看到韓信在劉邦和項羽兩人的歷史爭斗中,立下赫赫戰功,而最後自己卻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讀「唐史」,看到李世民發動的宣武門之變,為了爭權奪利,和兄弟及父親反目,自相殘殺、血肉模糊的中國宮廷內部皇族成員之間的殘酷斗爭。
外國歷史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生活軌跡,又會深深的影響了世界的歷史和足跡。居里夫人為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於獻身精神,哥倫布、麥哲倫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品質等,都給人們以強烈的感染力。讀世界史,尤其要讀歐洲史,因為歐洲的歷史悠久。讀英國作家利頓·斯特萊切的《女王不出嫁》,看到給英國帶來強盛的英國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的才華與成就。讀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在革命的斷頭台上:瑪麗王後的最後歲月》,看到一個普通的女子,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悲慘命運。讀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的故事,看到他是如此的好學,並給俄羅斯帶來繁榮和強盛。
讀歷史,欣賞歷史上一個個留下足跡的歷史人物的生命,品讀歷史人物的生活點滴,了解他們所有的對和錯,那些歷史教訓,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欣賞歷史人物,品讀歷史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會激發我們的聰明才智,使我們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有利於我們在未來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健康順利的發展。
4、讀史可以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
⑶ 大學生為什麼要去了解自己祖國的歷史和文化
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斗,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正是由於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祖國的領土寸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佔;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
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少年興則國興,小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⑷ 為什麼要研究學習中國近代史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簡答:
1、了解國情,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國民文化素質;
2、借鑒歷史經驗,為振興中華,建設現代化的中國獻計獻策。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學習中國近代史,所學何用?當然要祭奠那些無辜喪命於外敵槍炮下的萬千同胞,要追憶三元里人民的拚死抗爭、「致遠號」二百五十名將士以艦殉國的英勇悲壯,要緬懷「戊戌六君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以及無數革命先驅捨生取義的愛國之舉。然而,最重要的意義是從這段苦痛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勵精圖治,振奮自強,做好今天的事,寫好中國的未來史。
中國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發端,意義不尋常。如果說此前的中國仍沉湎於「威加四方、萬邦懾服」的天朝大國的幻境之中,那麼此後的中國則被列強的鐵甲艦拖進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與世隔絕的安寧,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除被迫一戰,別無選擇。此後,世界經歷了兩次大戰,壓迫與反壓迫、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綿延不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世界范圍內的較量直到今天仍在延續;盡管政治格局、力量對比、較量方式與以前有很大的變化,但是看得分明:哪個國家和民族都希望在生存和發展的競爭中居於比較主動和有利的地位。即使和平與發展主導當今世界大勢的今天,挑戰和較量仍然貫穿其中。
今天是過去的延伸,也是未來的起點。為了把握今天,掌握未來,需從史鏡之中獲得寶貴的借鑒,才不失為智慧和聰明的民族。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講,其興也有因,其衰也有故,所以學習中國近代史,溫故而知新,對於我們抓住機遇,推進改革,實現「三步走」的宏偉戰略目標,是極有助益的。
中國近代史包涵著很豐富的內容,但有三條用苦難換來的教訓,可以說最為刻骨銘心。
無實力無以言尊嚴。近代中國是與外國列強簽署不平等條約最多的時期。所謂談判,實則是不談只判,除了割地賠款外,別的免開尊口。為什麼是這樣?因為談判桌後面是一字擺開的兵艦和大炮。朝廷的腐敗,國力的空虛,助長了列強的專橫。應該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人高呼「公理戰勝強權」、要求從德國人手裡收復青島時的情景。然而,列強們完全無視中國人的要求,竟拿著中國領土做起了交易。事實教育了中國人:公理是存在的,但是面對列強,沒有實力做後盾的公理是多麼的不堪一擊。今天我們仍能看到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的余風,但和一百年前相比,當年列強的耀武揚威不復存在。因為今日的中國已不是昨天的中國,從各方面實力來看,我們不再無足輕重。正如有的運動員所說,尊嚴不是乞求來的,是用拚搏換來的。結論是:貧窮落後不是社會主義,甚至連國之尊嚴都不會有。
不自強無以論實力。人們很難理解,以中國幅員之大,人口之眾,文化之燦爛,怎麼會淪到虎落平原被犬欺的悲慘境地。是因為朝廷腐敗,軍閥混戰,國家分裂,民不聊生,軀體雖大卻弱不禁風。古人雲:「政亡,則國家從之。」一個無法團結起來、凝聚起來的民族,一個處於分裂和動盪之中的國家,雖地廣人眾、高城深池,卻不足以為強為固。中國近代史告訴我們,要使中國強大起來,首先要靠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倘十二億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們這個民族的中興誰也擋不住。
不變革無以圖自強。中國向何處去?這是一百多年來無數志士仁人苦苦思索的問題,因而變法圖強構成了近代史最為動人的一章。至今我們在閱讀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等諸先賢的變革篇章時,仍感到虎虎有生氣。然而把這種變革由理論變成現實,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歷史的,是毛澤東等成千上萬中國共產黨人。而鄧小平同志所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則把這種偉大變革推向最為輝煌的時期。至少我們已經看到,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五十多年間,中國人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足以自豪的實力和充分的自信。一百多年來所進行的持續不斷的社會變革,已經使中國和中國人具有了嶄新的面貌,並將在開拓和創新中成為真正的巨人。(引用)
⑸ 為什麼說要了解中國的文化必須先了解中國的歷史
文,史,政,不分家的。文字的最大的最要緊的功用,一般可以理解,就是拿來記錄歷史。很多有名的民族,很晚才有文字,比如蒙古,滿族,日本,韓國,這說明口頭語言雖然要緊,文字的功用卻遠非必要,往往等到發達起來,人們要求長期的准確集體記憶,才會創制文字,而這種集體記憶,很明顯留下歷史書籍的需要,是最要緊的。
文字的功用是如此,那麼文化又怎能脫離開歷史,單獨理解?
⑹ 我們為什麼需要了解歷史
其實,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歷史這個詞語並不陌生,因為在九年級義務教育當中它經常會出現,那到底什麼是歷史呢?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也有對歷史的自我認識,我個人認為歷史它就是古人所留下的經典寶藏,這里的寶藏並不是指財富,但是它比財富更加可貴,它可以供人們用來學習和研究,對啟迪後人有著重要的作用,雖然說大家都學習了很多年的歷史,但是有的人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了解歷史?下面我就為大家來講解一下了解歷史的作用。
三、啟迪智慧
在很多的歷史故事當中都包涵了豐富的知識,它是前人所留下的自己會結晶,當我們在閱讀這些歷史故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中啟迪智慧開發大腦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僅要學習中國的歷史,而且要學習其他國家的歷史,因為中國是同其他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當我們熟悉了他國的歷史文化,這樣才能夠了解這個國家的實力。
⑺ 為什麼要學習中國近代史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簡答:
1、了解國情,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國民文化素質;
2、借鑒歷史經驗,為振興中華,建設現代化的中國獻計獻策。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學習中國近代史,所學何用?當然要祭奠那些無辜喪命於外敵槍炮下的萬千同胞,要追憶三元里人民的拚死抗爭、「致遠號」二百五十名將士以艦殉國的英勇悲壯,要緬懷「戊戌六君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以及無數革命先驅捨生取義的愛國之舉。然而,最重要的意義是從這段苦痛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勵精圖治,振奮自強,做好今天的事,寫好中國的未來史。
中國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發端,意義不尋常。如果說此前的中國仍沉湎於「威加四方、萬邦懾服」的天朝大國的幻境之中,那麼此後的中國則被列強的鐵甲艦拖進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與世隔絕的安寧,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除被迫一戰,別無選擇。此後,世界經歷了兩次大戰,壓迫與反壓迫、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綿延不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世界范圍內的較量直到今天仍在延續;盡管政治格局、力量對比、較量方式與以前有很大的變化,但是看得分明:哪個國家和民族都希望在生存和發展的競爭中居於比較主動和有利的地位。即使和平與發展主導當今世界大勢的今天,挑戰和較量仍然貫穿其中。
今天是過去的延伸,也是未來的起點。為了把握今天,掌握未來,需從史鏡之中獲得寶貴的借鑒,才不失為智慧和聰明的民族。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講,其興也有因,其衰也有故,所以學習中國近代史,溫故而知新,對於我們抓住機遇,推進改革,實現「三步走」的宏偉戰略目標,是極有助益的。
中國近代史包涵著很豐富的內容,但有三條用苦難換來的教訓,可以說最為刻骨銘心。
無實力無以言尊嚴。近代中國是與外國列強簽署不平等條約最多的時期。所謂談判,實則是不談只判,除了割地賠款外,別的免開尊口。為什麼是這樣?因為談判桌後面是一字擺開的兵艦和大炮。朝廷的腐敗,國力的空虛,助長了列強的專橫。應該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人高呼「公理戰勝強權」、要求從德國人手裡收復青島時的情景。然而,列強們完全無視中國人的要求,竟拿著中國領土做起了交易。事實教育了中國人:公理是存在的,但是面對列強,沒有實力做後盾的公理是多麼的不堪一擊。今天我們仍能看到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的余風,但和一百年前相比,當年列強的耀武揚威不復存在。因為今日的中國已不是昨天的中國,從各方面實力來看,我們不再無足輕重。正如有的運動員所說,尊嚴不是乞求來的,是用拚搏換來的。結論是:貧窮落後不是社會主義,甚至連國之尊嚴都不會有。
不自強無以論實力。人們很難理解,以中國幅員之大,人口之眾,文化之燦爛,怎麼會淪到虎落平原被犬欺的悲慘境地。是因為朝廷腐敗,軍閥混戰,國家分裂,民不聊生,軀體雖大卻弱不禁風。古人雲:「政亡,則國家從之。」一個無法團結起來、凝聚起來的民族,一個處於分裂和動盪之中的國家,雖地廣人眾、高城深池,卻不足以為強為固。中國近代史告訴我們,要使中國強大起來,首先要靠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倘十二億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們這個民族的中興誰也擋不住。
不變革無以圖自強。中國向何處去?這是一百多年來無數志士仁人苦苦思索的問題,因而變法圖強構成了近代史最為動人的一章。至今我們在閱讀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等諸先賢的變革篇章時,仍感到虎虎有生氣。然而把這種變革由理論變成現實,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歷史的,是毛澤東等成千上萬中國共產黨人。而鄧小平同志所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則把這種偉大變革推向最為輝煌的時期。至少我們已經看到,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五十多年間,中國人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足以自豪的實力和充分的自信。一百多年來所進行的持續不斷的社會變革,已經使中國和中國人具有了嶄新的面貌,並將在開拓和創新中成為真正的巨人。(引用)
⑻ 為什麼要了解歷史
歷史學是一門以客觀歷史和歷史研究為對象的一門學科。歷史學相比其他學科來說,更注重整體性和綜合性。就這門學科而言,有一個不得不提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誠如古語所講「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里主要強調歷史的借鑒作用。歷史的借鑒作用可以追溯至晉太史董狐對於「趙盾弒其君」,其後的中國歷朝歷代都注重史書的編撰工作。這不僅僅是一種完成對前代歷史記載的任務,同時統治者更希望歷史可以垂訓後世。但是,古代明君不常出,清關不常有,歷史垂訓後世的作用是如何完成的呢?古代讀書人僅僅是占社會的一小部分,歷史如何發揮它的借鑒作用仍是一個疑問。所以,「」值得深入探討。 在古代可以觸及歷史的階層多為上層和讀書人,下層的民眾基本上不能接觸到歷史,他們更多情況下則是構成歷史的方方面面。但是,歷史終究是要介入平民百姓的生活的。在中國歷史上,大概以清末民初為界限,歷史不再是上層人物和讀書人所獨有的。近代以來的社會發展促使普通民眾可以從多方面接觸到歷史(我這里強調的歷史是指人們對於中國以往歷史的了解和思考)。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近代中國引進西方事物,生產力和文化事業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近代以來,中國一直遭受列強的凌辱,近代有識之士試圖通過宣揚中國悠久的歷史來喚醒國人的民族自尊心,贏得外國人的尊重。這種情況下,歷史逐漸為大多數民眾所知。 如果說古代史書多是起到政治上的借鑒作用以及科舉考試的輔助,那麼自鴉片戰爭以後,歷史則成為一種現實的需要。民眾之所以需要了解歷史,是因為當時的中國面臨著強烈的民族危機,如何增強民族自尊心成為當時的中國人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鴉片戰爭至新中國建立的這一百年間,歷史對於增強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起到了重大作用。近代生產力的提高,為各階層的中國人提供了獲取知識的可能,例如報紙、書籍出版事業對於宣傳中國歷史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底層人民。 在中國傳統歷史時期,歷史更多的只是作為帝王將相的政治銅鏡和讀書人的教育材料,中下層人民很難接觸到歷史,即便就野史而言,那也只能算是當下的一種傳聞。而自鴉片戰爭以後,由於中國人所面臨的民族危機,歷史可以為更多的人所獲取。因此,便成為一個很必要的問題。生產力的進步擴展了人們獲取歷史的途徑(一種歷史的必然)?民族危機喚醒民眾對於歷史的重視(一種歷史的偶然)?就中國近代歷史而言,兩者在推動歷史民間化的進程中各自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恐怕這些問題的研究對於歷史學者而言都是很必要的。 就中國歷史而言,為什麼要學習歷史與歷史是什麼恐怕會是兩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命題。自秦始皇以後,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民國以及新中國的建立很難說擺脫了歷史的包袱。以建國以後的歷史為例,這一段歷史時期恐怕是一斷奶不願為大多數中國人所提起的一段時期,但是歷史不會因為人們的故意忽視而消失。一系列的政治運動以及三年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員、財產及其背後所反映出的政治與人性的關系問題都值得每個中國人去思考。但是從今天的中國來看,政府對於這段歷史的反思似乎沒有多大的進步。敏感問題、禁忌話題的出現反映了歷史在政府那裡則成為一種手段,一種工具以及所造成的言論不自由。歷史是什麼這個問題在現在的中國看來確實有特殊的含義了。另一方面,就現在社會而言,網路的發達促進了信息的傳播,尤其是近年來新浪微博的興起極大地豐富和促進了網路信息的傳播。因此網上很容易出現一些談及建國以後歷史的文章及相關話題。這些行為更多的是帶有民間的色彩,非官方的性質。我想,他們對於這段歷史的了解一方面是出於好奇心,一方面則是對於過往歷史的追溯,探求中國人不願提及的那塊傷疤記憶對於現今中國社會的一些不滿。我認為這種行為可以算作是對於歷史的學習。近年來民國學者及其著作逐漸走紅,我想,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懷念那個時代,恐怕更多的是我們想從中尋找一種歷史的借鑒,從而期盼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能夠有所進步。而網路上的這種行為恐怕也是出於這種目的,即希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在各方面都有實質性的進步。這就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解答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這個問題了。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學習歷史的純學術目的。
⑼ 為什麼要了解本民族的歷史
樓主怎麼想的呢,歷史是先人和先人做過的事情,當然也包括他們給現在留下的各種遺產,而且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人的思想是先人教會我們的,不知不覺中,實際上我們也會成為歷史。歷史一點都不遙遠,我們也在創造著歷史而已。所有的歷史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而已。通過思想,通過實物,了解本民族的歷史其實就是在了解自己民族的故事,進而了解自己,指導自己而已。
⑽ 作為一國之國民我們應當信任自己和自己的國家和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嗎
學習歷史,銘記歷史上事情(尤其是戰爭、屈辱史)是每個中國人的必要,但的確,我們每個人評價歷史的眼光都會有不同的,一千個觀眾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算是澄清了的,不可置否的一件歷史事件,也是如此。
如:就拿南京大屠殺來說,乃至整個抗日戰爭來說,有人從中看到了日本人的殘暴、冷血,有人看到了國共雙方(淞滬會戰則是國軍)的頑強抵抗(當然不包括後來蔣介石的"反攻倒算"),有人更看到了中國軍隊不如日軍的事實(中日雙方戰場上的傷亡比例竟高達30:1,比塔利班比美軍的20:1還大差距)等等,所以,要正視歷史可以,但要把歷史事件給全面看透是一件超難的事,就連歷史學術界的大師不也常圍繞著一個話題爭來爭去的么?中國還是一個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