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的名詞解釋怎麼寫

歷史的名詞解釋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6-12 22:11:17

1. 歷史名詞解釋大全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中文名
歷史
外文名
History
簡 稱

類 別
文化 軌跡

2. 初中歷史名詞解釋

1、圓桌會議來源於傳說中的亞瑟王 騎士頭銜來源於歐洲的騎兵 2、英語在其發展過程中從5世紀左右的古英語到中古英語再到近代英語 3、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4、美國是大熔爐」的思想源於塞繆爾.亨廷頓,美國是個移民國家,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在這里交匯,碰撞,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一種文化。 熔爐在此是指不同文化與種族的人移居到美國,共同生活,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我們今天稱作美國文化的奇妙文化. 5、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 6、起因是林肯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由於他出身寒微,同情貧苦勞動者,所以,他所統治的北方諸州(主要依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南方諸州(主要依靠黑人蓄奴業)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南方盛產棉花,導火線就是南方幾個州宣布脫離聯邦獨立,成立美利堅諸州同盟,公然分裂國家。
為了國家統一,林肯為首的政府和南方叛亂政府開始了戰爭,本來北方從工業產值到人口到各種資源佔有絕對優勢,但是戰爭初期南方卻節節勝利,因為北方軍隊將領不懂指揮,而南軍總司令是西點軍校校長羅伯特。李將軍,你北方和他打仗你不是

3. 歷史名詞解釋

三省六部制: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尚書、中書、門下。尚書省掌管行政,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書省和門下省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和審批。這就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源於魏晉時的行台,當時為中央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台尚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行尚書省統轄一個大區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元世祖中 統年間,尚書省並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 所不領。行省轄區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 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 事控制局面。因這一措施有助於防止地方割據,故為明、清所繼承。元行省所轄路府州縣無固定統屬關系,隨意性很大。有些行省與路之間還設道,屬監察性質。為加強控制,元在路府州縣均設蒙古事務官「達魯花赤」,監 督各級官吏,執掌最高權力。縣以下設村社和里甲,常由蒙軍駐村社實行軍事統治。里長通常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應,成為當地的最高主宰。由此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更加激化,導致元末農民大起義。

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康乾盛世:所謂的「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有些中國歷史學家們將「康乾盛世」稱為輝煌,是因為他們覺得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跡。他們認為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學術文化的集大成趨勢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徵。 清朝初年,由於經過數十年的戰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 。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集權統治,緩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不得不實行一些恢復經濟的措施 。

科舉制: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文字獄:1、名詞,專指一類迫害文人,以排除異見的事件。

2、動詞,指利用特權對異己進行構陷。

3、形容詞,形容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實行的無情專制。

古代以滿清的文字獄最為慘烈。近代以文革時期為極端。最近的例子有周遠志被捕事件。

滿清南侵以來,對中原民族不但在軍事上予以殘酷殺戮,而且在經濟上大肆掠奪破壞,尤有遠見的是大量炮製文字獄,大搞文化壓迫。早在清軍入關不久,清廷就開始了對中華文化的壓迫摧殘。順治四年(1647年),廣東和尚釋函可身攜一本紀錄抗清志士悲壯事跡的史稿《變記》,被南京城門的清兵查獲,在嚴刑折磨一年後,以私撰逆書的罪名流放沈陽。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藝序案,毛重倬為坊刻制藝所寫的序文不書「順治」年號,被大學士剛林認為是「目無本朝」,是目無「正統」的「不赦之條」。由此清廷規定:「自今闈中墨牘必經詞臣造訂,禮臣校閱,方許刊行,其餘房社雜稿概行禁止」,這就是最早的言論審查專制。
清代禁書真是五花八門,令人有望洋興嘆,嘆為觀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歷史,政治,以及民族問題的書籍被禁被毀,當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純粹的科學,技術,經濟方面的書籍也赫然在目,實在不知道統治者打的究竟是什麼算盤了。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詩集,明代的歷史,明代人物傳記,被禁毀也不算出奇,但是許多為滿清歌功頌德拍馬奉承的書比如什麼《大清典禮》《大清天定運數》,還有乾隆的爹雍正的作品《大義覺迷錄》以及曾祖父順治的作品也在禁毀之列。更離奇的還是甚至連明人選編或者寫過評注的一些唐詩選集都在禁毀之列,比如《杜工部集筏注》《杜工部詩集》《杜工部詩集輯注》《杜詩詳注》都在名單上。

鑒真東渡:鑒真是我國唐代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的高僧。該劇講述了鑒真大師歷經磨難、矢志不渝、東渡扶桑的故事。六次東渡,五次失敗,歷盡坎坷,終於在第六次東渡成功,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該劇通過鑒真大師與日本弟子榮睿、普照的生死友情,頌揚了中日兩國人民一衣帶水的傳統友誼,謳歌了鑒真大師傳播交流中華文明的功績,為人類和平、文明和進步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戚家軍:戚家軍成軍於治世(相對明末),所面對的敵人戰鬥力遠不如滿洲八旗,比較強的也就只有倭寇中的薩摩隼人和兀良哈蒙古的騎兵.論彪悍,論以寡擊眾,戚家軍比不上袁督師的關寧鐵騎,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澶淵之盟: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改土歸流:"......廣西地區的「改土歸流」,自明代中葉以後便逐步開始。它是在土官與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銳的情況下產生的。這個矛盾,唐、宋以來就長期存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土官制度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廣大人民不斷的反抗斗爭又動搖了土官制度的統治。與此同時,土官又日益與封建王朝鬧對立,反對封建王朝對它的管轄。這種有損於封建王朝國家統一的行為,明王朝自然是不能容忍的。於是「改土歸流」是勢在必行的了。
開始改流時,一般採取兩種辦法:一是從上而下,先改土府,後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進行,如有的土官絕嗣,後繼無人,或宗族爭襲,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間互相仇殺,被平定後,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鎮壓後,"以罪革職「,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請「改土歸流」時,王朝以所謂從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襲,改為流官。總之,封建王朝遇有機會,立刻抓緊改流......。"(摘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

4. 歷史概念名詞解釋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其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1][2]

中文名
歷史
外文名
History
定義
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
類別
文化 軌跡
快速
導航
引證解釋

探源

相關

學科
廣義狹義
歷史學: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人類史、鳥類歷史等等。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
共11張
歷史文物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2]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著人的情感的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引證解釋
1.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歷史了。」
清 黃人《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3.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菡子《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4.指歷史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1]
探源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我國的第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是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綱舉則目張,時索則事敘。紀年術語採用一套古老的「閼逄攝提格之歲」時間術語,「閼逄」相當於「甲」,「攝提格」相當於「寅」。至於為何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干支體系,司馬光沒有交代。在《史記》的《歷書》裡面也用到了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司馬遷也沒有交代其來源。經史學家考證,司馬遷和司馬光所使用的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是我國最早的官方時間術語,屬於「皇綱」性質

5. 歷史的名詞解釋

【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凡爾登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近100萬人。由於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

【五國海軍協定】
華盛頓會議上美國迫使英日法意共同簽訂的限制海軍軍備的協定。《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
五國條約全稱《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由美、英、法、意、日五國於1922年2月6日簽署。美國在一戰期間大發戰爭橫財,企圖爭奪世界霸權,巴黎和會未能如願,遂舉辦了華盛頓會議。戰後美英日為了爭奪海上霸權,正在進行激烈的造艦競爭。會上美國憑借巨大經濟優勢,向他國施壓,迫使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噸位比例為:5:5:3:1.75:1.75。
華盛頓會議使英國正式承認了美英海軍力量的對等原則,標志著英國海上優勢就此終結。美國取得了與英國對等的制海權。使日本的擴軍計劃受到限制,潛伏著巨大的危險。
這是世界現代史上大國之間的第一個裁軍協議,但條約本身並沒有消除競爭,且在以後重新激化。

《田中奏摺》通指在1929年曝光,據稱由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給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題為《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但實際上他是由參謀本部鈴木貞一少佐應外務省次官森恪寫的一個關於對中國問題的備忘錄。雖然鈴木貞一是昭和軍閥的核心領袖,日後貴為企劃院總裁,28個甲級戰犯之一。但當時他還不為中國人所知,在中國發表的時候就了田中義一的名字,以達到宣傳效果。這份文件的發表對揭露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打消了一部分人對日本的幻想。是一份宣傳戰的傑作。

【啤酒館暴動】
1923年11月A.希特勒和E.魯登道夫等人在慕尼黑發動的法西斯未遂政變。又稱希特勒暴動。1923年,巴伐利亞邦長官G.von卡爾 、駐巴伐利亞德國國防軍司令O.von洛索和邦警察局長H.von賽塞爾為首的分離主義者企圖維護君主制度,對抗共和國政府。他們同希特勒及其他民族主義團體聯系甚密。希特勒試圖利用魏瑪共和國的危機發動政變,建立民族主義的獨裁統治。

【慕尼黑陰謀】
是指二戰之前,英法為避免戰爭爆發,簽署慕尼黑協定,犧牲捷克的蘇台德區的一項綏靖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勝國的英法等國一手炮製了對德國極為嚴厲的《凡爾賽條約》,納粹黨也是通過煽動對該條約的仇視才上台的,故納粹剛上台就制定了針對英法兩國的報復措施。對此,英國和法國當局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安撫瘋狂的德國,對德國一系列的侵略擴張行為採取了對德國懷柔的綏靖政策。德國屢屢沖撞《凡爾賽條約》的束縛,英法都未採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懲罰。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吞並奧地利,一步步的緊逼,英法非但沒有採取任何阻止的行為,更默許了德國的做法,西班牙內戰時的英法則嚴守中立政策,在義大利和德國支持的叛軍和蘇聯支持的政府軍之間採取騎牆的態度。到了德國要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英法則發展到了遂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會議,在捷方未與會的情況下,強行將捷克的領土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如此明目張膽的姑息被史學家譏諷為「慕尼黑陰謀」,並企圖將此禍水引向東邊的蘇聯。英法這種犧牲他國利益而求得苟安的綏靖政策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德國不久就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在伴以訛詐、恫嚇等手段相繼在歐洲獲得了巨大利益後,德國開始入侵波蘭,挑起了世界大戰,從而宣告了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薩拉熱窩事件】
薩拉熱窩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ke Franz Ferdinand)夫婦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這次事件使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威斯敏斯特法案】
1931年12月11日,英國議會正式通過《巴爾福宣言》,成為威斯敏斯特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力量削弱,自治領的離心力加強,英國與各自治領關系的法律已不適應現實的需要。1925年6月鮑爾溫政府修改了自治領和英國之間的聯系方法,即聯系不再通過殖民地部,而是通過專設的自治領部。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倫敦帝國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決議,被稱為《巴爾福宣言》,宣稱英國和各自治領都是英帝國內的自治共同體,地位平等,在它們的內政和外交事務各方面互不從屬,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聯邦中它們是自願聯合的成員。
《巴爾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獲得議會通過,成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確立英國和各自治領的關系。英國的自治領——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愛爾蘭均為英聯邦內自由和平等的國家,它們與聯合王國一起組成英聯邦,共奉英王為國家元首;各自治領議會與帝國議會平等,英國議會的任何一項法律,未經自治領承認對自治領均不適用。自治領可以修改和廢除過去帝國議會通過的任何法案,自治領頒布的任何法律無須經英國議會批准;各自治領內政外交自主。威斯敏斯特法案規定英聯邦是一個自由、平等國家的鬆散聯合,肯定了各自治領的獨立地位和與宗主國的平等立法權,成為現代英聯邦的法律基礎,被稱為《英聯邦的大憲章》。

【魯爾危機】
1923年1月11日,法國聯合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借口,出動10萬軍隊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釀成「魯爾危機」。對此,德國實行「消極抵抗」的政策。德國出現了企業停工,工業生產下降,資金大量外流,失業工人激增,通貨膨脹達到天文數字;柏林工人罷工,德國政局動盪不安。這就是魯爾危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是慘重的。英美兩國害怕德國經濟陷於崩潰導致社會危機甚至引起革命,要求盡快結束魯爾危機。此時,德、法雙方也都難以堅持原來的政策。魯爾冒險的失敗導致法國「得不償失」,在德國賠款問題上喪失優勢,最終導致德國的賠款問題的領導權轉向英美手中,開始受英美的擺布。

【東方會議】
東方會議是1927年日本田中內閣為制定侵略中國的總方針而召開的重要會議。 在日本侵華史上,東方會議是一次決定「國策」的重要會議。《對華政策綱領》勾畫出田中內閣企圖攫取「滿蒙」和武力侵華的「積極政策」的基本輪廓,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決定攫取整個東北,加快實現大陸政策。「滿蒙特殊論」則成為後來日本侵略中國和亞洲的理論根據。東方會議預示著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華行動即將展開。

【國會縱火案】
國會縱火案(英文:Reichstag fire;德文:Der Reichstagsbrand)是德國納粹黨策劃的焚燒柏林國會大廈,藉以陷害德國共產黨和其他進步力量的陰謀事件。希特勒通過此次事件成功解散德國共*產*黨。

6. 名詞解釋,歷史

歷史,泛指對過去事實或經歷的記載。歷史泛指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但實際上,歷史既包括經過官方編修比較權威可信的正史,也包括帶有傳說性質的野史。
歷史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7. 幾個有關歷史的名詞解釋

  1.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這場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卻為中國近代化的起步開辟了道路,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2.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由民族主義(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權主義(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義(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構成,簡稱「三民主義」。是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它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遺產。

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
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3.革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革命指推動事物發生根本變革,引起事物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從狹義上講,革命主要是指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另有人名、電影名以及肖邦樂曲名亦為「革命」。


4.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1]生於廣東省香山縣(即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2]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3]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開拓者,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5.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國民黨稱南昌暴動、南昌兵變。它指的是1927年8月1日,中國江西南昌,由中國共產黨勢力的軍隊針對中國國民黨的反共政策而發起的武裝反抗事件。

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由周恩來、譚平山、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賀龍領導。賀龍在事件後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當中還有第20軍的蘇聯軍事顧問庫馬寧。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6.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7.第三條道路不只單單是走在中間,或只是一種妥協或混合出來的東西,第三條道路的提倡者看到了雙方主義互有不足之處,所以偏向某一極端也不是一件好事,第三條道路正正是揉合了雙方主義的優點,互補不足而成的政治哲學。

第三條道路主要內容為:在社會民主主義的基礎上,肯定自由市場的價值,強調解除管制、地方分權(非核心化)和低稅賦等政策。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德國總理格哈特·施羅德以及西班牙總理薩帕特羅等人的政策就體現了「第三種道路」的核心理念。

在比爾·柯林頓領導下的美國參議院中間黨派,強調政府在財政上的保守、用一系列所謂「工作福利」的政策來代替舊有的「高福利」政策以及對於自由市場的維護功能。但是同時,這些政治家避免將自身與純粹的「自由放任主義」經濟學和其他自由主義相混同。

一般認為,第三條道路不是一種意識形態,因為其不涉及到政治運動。試圖將第三條道路政治化的努力被稱為激進中間派(英語:radical centrism)。


8.重慶談判(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政府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國共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從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重慶談判及達成的《雙十協定》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雖然在1946年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願,悍然撕毀《雙十協定》,但其歷史意義和啟示仍是非常重大的。

(1)談判目的

蔣介石目的

重慶談判之前,蔣介石軍隊由於抗戰大多退回西北、西南地區,當時共產黨還沒有做好打內戰的各方面准備,談判可以拖延時間,調撥軍隊。如果共產黨不去,蔣介石就可以說共產黨拒絕和平談判,從而發起內戰,責任都在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目的

當時毛澤東去重慶談判,共產黨還是對國民黨抱有幻想,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希望可以實現和平、民主的建國目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穿蔣介石的假和平的陰謀。

(2)談判代表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兩黨舉行的重慶談判是一次決定著中國前途和命運的重要談判,國共兩黨都用很大的精力來組織這次談判,雙方都派出得力人員織成談判代先團。

中共代表團以毛澤東為首,輔以了解全局、富有談判經驗、機智靈活、剛柔相濟的周恩來、王若飛。

國民黨代表團由蔣介石操縱,指派政治上老練通達,能嚴格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針辦事,且主張用政治方法解決中共問題的資深官員組成。

外國代表

毛澤東陪同:赫爾利;蔣介石顧問:端納;蘇聯大使:彼得羅夫。

8. 歷史 名詞解釋

中國歷來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大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民的土地問題是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如何,關系歷代政權的興亡治亂和社會經濟的繁榮衰替。唐代均田,故有貞觀、開元之治;明初裁抑豪強地主,因而國富民殷。反之,如土地集中於巨富官紳,農民失所流離,則生產力遭到破壞,莫不釀成大規模農民起義。在封建社會中,農民是主要的生產者,土地是他們進行生產的命脈。農民要求獲得土地,以平均地產為核心的平均主義思想,是他們階級意識形態的主要反映。宋代鍾相等人提出「等貴賤、均貧富」;明代李自成以「均田免糧」號召農民起義;降至清咸豐初,洪秀全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將農民平均主義思想制度化,從而發展到了最高峰。平均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想,有著它的演變過程、不同的歷史作用和利弊。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時期,它是落後的、倒退的和反動的。但是,在反對封建地主所有制,打破封建大地產對農民的桎梏中,它不僅是一面鮮明的旗幟,而且是進步的和革命的,因為它起著推動生產力發展,解放生產力的歷史作用。

「天京事變」發生於中國清朝後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國領導層的嚴重內訌,地點在首都天京(南京),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及燕王秦日綱在此事件中被殺,另有約二萬人喪生。 「天京事變」被視為導致太平天國失敗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內人心開始渙散,軍事形勢逆轉,清軍陸續在各戰場得勝,太平天國的控制區大為縮小,即使後來太平軍攻下江浙一帶,形勢上一直處於下風。
北王韋昌輝死後,翼王石達開執政,天王洪秀全開始重用其兄弟以牽制石達開,激發石達開在1857年帶領大軍出走,更令太平天國雪上加霜。
太平天國初期由軍師主政的政制,在天京事變及翼王出走後已名存實亡。後期的太平天國,天王雖然掌握了實權,然而當時的政府架構頗為混亂,加速了太平天國的滅亡。

1898年(夏歷戊戌年)中國維新派在清光緒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運動。又稱戊戌維新、戊戌變法。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後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企圖按照西方國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經濟改革,爭取國家富強。維新派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設立學堂,宣傳變法主張,受到少數官僚贊助。光緒接受維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發布國是(不要以為我打錯了,沒錯,是「國是」)詔書,宣布變法維新。在103天里頒布數十條維新詔令。新政主要內容為倡辦新式企業、獎勵發明創造;設鐵路、礦務總局,修築鐵路開采礦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學校,提倡西學;裁汰冗員,削減舊軍,重練海陸軍。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康廣仁、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等「六君子」被殺害。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維新」失敗

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由民族主義(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權主義(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義(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構成,簡稱「三民主義」。是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它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遺產。
三民主義反映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觀歷史進程提出的三大斗爭任務。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這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組織的入會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誓詞同《興中會章程》中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內容,成為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簡要表述。興中會的綱領中第一次劃時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國的要求。次年孫中山在廣州起義流產而逃亡國外期間,認真研讀了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實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於極樂之鄉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余欲為一勞永逸之計,乃採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此三民主義之主張所由完成也」。通過後來的革命實踐,三民主義得到豐富和發展。在同盟會的政綱中,三民主義被完整地表述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四句話。

概念:思想解放運動(革命)
原因:辛亥革命後,國家形勢越來越亂,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救國的新出路。
時間:1915年9月
標志:《新青年》(原稱《青年雜志》)
主要領導人物:李大釗、胡適、魯迅、陳獨秀等。
陣地:《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
旗幟:「民主」與「科學」
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
1915年~1923年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宣戰,攻佔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控制了山東省,奪去德國在山東強占的各種權益。1918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分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備在「和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八七會議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後,在關系黨和革命事業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
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黨在新時期的斗爭方針和任務,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號(現為鄱陽街139號)召開了中央緊急會議(因出席的中央委員不到半數,既不是中央全會,也不是中央政治局會議,故稱為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由於時局緊張,交通不便,只有在武漢的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中央監察委員,共青團中央委員和湖南、湖北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參加會議的中央委員有:李維漢、瞿秋白、張太雷、鄧中夏、任弼時、蘇兆征、顧順章、羅亦農、陳喬年、蔡和森,候補中央委員有:李震瀛、陸沉、毛澤東,中央監察委員有:楊匏安、王荷波,共青團代表有:李子芬、楊善南、陸定一,湖南省委代表彭公達,湖北省委代表鄭超麟,中央軍委代錶王一飛,中央秘書鄧小平等22人。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及另外兩位俄國同志也參加了會議。
由於白色恐怖,形勢緊迫,會議僅開了一天。會議共有3項議程:1.共產國際代表作報告;2.中央常委代表瞿秋白作報告;3.改選臨時中央政治局。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 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這次會議是在紅軍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王明「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挽救紅軍和中國革命的危機而召開的。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當時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當時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的直接軍事監禁事件,扣留了當時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致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獨佔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從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
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市)。

9. 關於「歷史」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
例子:地球的歷史 | 人類的歷史
2、過去的事實
例子: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3、過去事實的記載。
4、指歷史學。

定義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

10. 怎麼寫歷史的名詞解釋

如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這類要先寫兩種社會形態的含義和本質,再敘述其社會構成,最後揭示其對歷史進程的推動作用。單一制與聯邦制這樣的要先介紹此種國家構成形式的含義,各有什麼特點,再列舉代表性國家。一般名詞解釋說明是什麼,即內涵,還要說明特點,結構等,即外延,然後根據情況舉例即可。

閱讀全文

與歷史的名詞解釋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