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懷遠縣肥河古道有多少年歷史

懷遠縣肥河古道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12 23:42:41

㈠ 蚌埠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地理概況

地貌質地

蚌埠市北與濉溪縣、宿州市、靈璧縣、泗縣接壤,南與淮南市、鳳陽縣相連,東與明光市和江蘇省泗洪縣毗鄰,西與蒙城縣、鳳台縣搭界。京滬鐵路從境區中部縱貫南北,淮河自西向東流過境南,轄區大部分處於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市區北部與固鎮縣、五河縣交界,東部與鳳陽縣毗鄰,南部與鳳陽縣接壤,西部與懷遠縣相連。蚌埠地區位於中朝准地台南緣的淮河台坳中部,次級構造單元為蚌埠台拱。該區構造輪廓是以太古代變質岩所構成近東西向的復背斜為基礎,背斜北翼為新生代斷陷盆地,全區東西向和北東向斷裂發育,並有北西向線性構造。地層屬華北地層區,淮河地層分區。區內地層發育不全,基岩露頭零星,地表為大面積沉積物覆蓋。岩石地層除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外,主要為侵入岩和變質岩。地貌區劃以淮河為界,分為兩部分,淮河以北為淮北平原區,淮河以南為江淮丘陵區,呈現北部開闊平坦,南部崗丘起伏之涇渭分明的地貌景觀。淮北平原區區域上宏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水系呈北西—南東流向,平行展布,地貌上處於淮北平原的南緣;江淮丘陵區區域上宏觀地勢相對高起,丘陵主要分布在沿淮以南市郊,表現為北東向崗丘起伏,溝谷縱列之手掌狀的地貌景觀。
蚌埠地區地勢最高處為塗山主峰,海拔高度為338.20米,最低處為淮河河漫灘,海拔高度為15.30米。丘陵地帶最大切割深度為280米,一般為30~80米。

水文

蚌埠地區地區最大的自然地表水是淮河,自懷遠縣南湖村東1公里處入境,流經懷遠縣南端、蚌埠市區北端和五河縣南端,在五河縣東卡村以東出境,境內全長150.7公里。其中,在蚌埠市區北岸長16.8公里,南岸長28公里,河床寬600~800米,年平均徑流量263億立方米。
淮河以北較大的自然地表水有沱河、澮河、北淝河、澥河、渦河、芡河等;淮河以南較大的自然地表水僅有天河、龍子河等。人工河道有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均位於淮河以北。蚌埠市區較大的自然地表水有北淝河、龍子河和天河。北淝河是淮河支流,境內長10公里;龍子河位於市區東南,河道長10公里,寬300~500米,正常水位時,水深約2米,水面面積6平方公里,已開發成為天然養殖水域,兼為蓄水灌溉的湖窪水庫;天河位於市區西南,市區境內長16公里,寬600~1000米,其中湖窪長9公里,形成自然天河湖,水面面積14平方公里,蓄水量2000萬立方米。
較大的湖泊有位於五河縣的香澗湖、沱湖、天井湖和位於懷遠縣的四方湖等,其中,沱湖是水產養殖的重點湖泊。
蚌埠地區地下水資源豐富,埋藏淺、水質好、儲量大,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三個縣區。

氣候

蚌埠市氣候屬於溫帶,位於南端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
[編輯本段]蚌埠交通
蚌埠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蚌埠交通便捷,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四通八達。
蚌埠港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為全國28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新港年吞吐量達百餘萬噸,擁有數個千噸級泊位。蚌埠港可四季通航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還可以藉助已開放港口通達海外。京滬鐵路淮河橋
蚌埠是華東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原上海鐵路局蚌埠鐵路分局、現上海鐵路局蚌埠鐵路辦事處仍駐蚌埠,管轄安徽省長江以北的鐵路。蚌埠是京滬線和水蚌線的交匯點。蚌埠火車站是縱貫我國東部地區南北大動脈——京滬鐵路的一等客站,並經水蚌線、淮南線與京九鐵路相連。蚌埠站現日接發圖定列車146列、其中動車組列車18列,且是安徽省唯一有進藏列車的車站。從蚌埠乘火車可直達國內20個省會城市、3個直轄市和10多個沿海城市。
蚌埠東站現為一等貨運站,擁有華東地區大型的貨運列車編組站及大型的集裝箱貨場。
蚌埠公路四通八達,高標準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與國道、省道相聯結。京福高速公路(合肥——徐州)、寧洛高速公路(界首——阜陽——蚌埠、蚌埠——南京)已建成。蚌淮高速公路(蚌埠——淮南)、徐明高速公路(徐州——明光},蚌連高速公路(蚌埠——連雲港),蚌埠繞城高速公路等正在建設中。
4C級標准新機場已建成投入使用。
現代化的交通區位優勢,營造了蚌埠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

未來前景

國家建設中的京滬高速鐵路,京福高速鐵路,將設蚌埠南站。蚌埠高鐵客站是京滬高速鐵路的沿線七大客運站之一,站房規模20000平方米,道場共24股線路,設7處500米的長站台,可同時停靠13對列車。正在籌備待建的京福高速鐵路也將從蚌埠南站引出。作為未來京滬高鐵與京福高鐵的聯結站和安徽省境內規模最大的高鐵樞紐,蚌埠高鐵客站定位為全國一流的標志性建築。預計2015年停靠列車40對(其中4對始發),2020年停靠列車73對(其中8對始發),2030年停靠列車92對(其中11對始發)。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業城市,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蚌埠市經濟實力有了較大增強。現有工業企業1258家,其中大中型企業66家。已形成以加工業為主,擁有機械、紡織、輕工、化工、醫葯、電子、建材等行業的工業體系,能生產400多大類、上萬種產品。近年來,蚌埠市全面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資產重組步伐,著力實施「創牌造艦」戰略,工業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新的優勢產業逐步形成,涌現出一批骨幹企業和優勢產品。安徽豐原集團、八一化工集團、華光玻璃集團、蚌埠卷煙廠等企業,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的重點骨幹企業。平板玻璃、壓鑄機、濾清器、燈芯絨、啤酒、玻璃製品、卷煙等產品產量、質量在國內名列前茅,檸檬酸和對(鄰)硝基氯化苯產量、質量在全球位居前列。
蚌埠夜景
2009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GDP)600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32.90億元,增長24.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9.81億元,增長22.8%。二是固定資產投資超全年目標。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5.71億元(超額完成全年350億元目標),增長40.5%。三是消費市場平穩運行。全市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226.98億元,增長18.5%。批發零售業實現銷售額183.49億元,增長18.9%,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3.48億元,增長16.9%。四是出口下降。全市實現外貿進出額38470萬美元,下降2.4%。其中,出口完成33385萬美元,下降6.7%,進口5085萬美元,增長38.8%。五是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全市完成財政收入76.79億元,增長16.7%,完成年初預算105.2%。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1.72億元,增長15.3%,完成年初預算103.4%。中央財政收入42.69億元,增長19.6%。市本級財政收入44.66億元,增長14.8%。六是存貸雙增,引進內資提速。全市各金融機構存款余額577.78億元,增長19.8%;各項貸款余額335.63億元,增長13.0%。全市實際引進內資249.0億元,其中省外資金203.9億元,分別增長38.3%和41.6%。實現引進外資26794萬美元,增長15.5%,外商直接投資24069萬美元,增長14.5%。七是縣域經濟呈較快增長。三縣規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94億元,增長49.4%,高於全市25.1個百分點。
蚌埠是安徽省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經過多年培育,在裝備製造及汽車零部件、光伏、生物質、精細化工、電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紡織服裝、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都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擁有上市公司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培育的檸檬酸、燃料乙醇、乳酸、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濾清器、天然氣壓縮機、消防車、起重機、太陽能電池及設備、導電膜玻璃等30多個龍頭產品在全國乃至國際具有技術和規模競爭優勢。同時,蚌埠還是國家甲級開放城市,口岸、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機構齊全。現已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400多家,並已與1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蚌埠市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糧、油、蔬菜、肉類和水產品等。其中固鎮花生產量居全國前列,懷遠石榴在國內享有盛譽,五河螃蟹蜚聲海內外。

投資環境

蚌埠擁有非常寬廣的投資領域,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在加工製造業領域,有壓縮機、消防車、起重機、船舶、環保設備等機械裝備製造類項目;有浮法玻璃、電阻式觸摸屏等玻璃深加工類項目;有檸檬酸、生物乙烯、生物醫葯等精細化工項目;有光伏產業、太陽能發電、新興電子等新材料、新能源項目;有煙草、食品、釀造、紡織等輕工業項目。在現代農業開發領域,有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農產品深加工、農業科技園、畜禽標准化養殖小區等一批合作項目。在現代服務業領域,有以大禹、雙墩、楚漢文化為突破口的旅遊開發項目;有古玩玉器市場、玻璃製品市場、農機大市場、生豬交易市場等項目;有金融、保險等服務類項目等等。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良好。
蚌埠有良好的政策環境。蚌埠市是國務院批準的促進中部崛起、享受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城市之一。安徽省委、省政府關於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順利實施,為蚌埠在內的3市設立了每年5億元的項目扶持資金和每年10億元的創業風險投資引導資金。我市也制定了20多項支持性、鼓勵性的優惠政策,涉及投資項目資金補助、高新技術項目資助、投資上規模現金獎勵、投資主導產業資金補貼等方面。蚌埠有良好的承載環境。現有省級開發區6個,特色產業園6個。圍繞產業基礎和產業特色,重點推進光伏產業園、汽車工業園、船舶工業園、電子工業園、糧食加工園、精細化工產業園等專業園建設,為企業集聚、產業集群提供載體支撐。蚌埠有良好的政務環境。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大力優化投資軟環境,相繼建立了市行政服務中心和外商投訴受理中心,完善了外來投資「一站式」審批服務,先後出台了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實行「綠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實行全程代理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行政問責制,努力把蚌埠打造成中部審批環節最少、服務意識最強、辦事效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今年我們在全市開展了「企業服務年」活動,努力為外來投資商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
讓蚌埠走向世界,是我們奮斗的目標;讓世界了解蚌埠,是我們美好的願望。作為安徽一個經濟快速發展、文化不斷繁榮、社會全面進步的城市,蚌埠將以開放的姿態竭誠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探討政務、考察商務、觀光旅遊、投資置業。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一)割據
史前時期,今蚌埠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懷遠縣境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 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 今一市三縣地域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的邑地。
(二)曲陽縣 鍾離縣 泗水郡
秦王朝 建立後統一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懷遠、蚌埠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鍾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
(三)懷遠縣 鍾離縣 泗州
後迭經變更,歷經西漢、東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南宋寶佑五年( 1257年),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 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
南宋 、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後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鍾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靈璧、五河、懷遠縣分領,五河縣屬泗州。
(四)鳳陽府
明 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宿州及懷遠、靈璧、五河、鳳陽縣。
清 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五)鳳陽縣 懷遠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後屬安徽省淮泗道。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五河、懷遠等縣分領。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
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蚌埠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偽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六)蚌埠市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脫離鳳陽縣,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 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
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
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
1983年7月,懷遠縣、 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改劃屬蚌埠市至今。
2003年蚌埠市東市區更名為龍子湖區,中市區更名為蚌山區,西市區更名為禹會區,郊區更名為淮上區

建制沿革

史前時期,蚌埠[3]地域上居住的淮夷氏族,已過著農耕漁獵的生活。相傳原始社會末期,今蚌埠地域東部曾建立鍾離古國,西部曾建立塗山古國。至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繼屬吳,再屬越,後屬楚地。後經歷代演變,至民國36年(1947年)1月設市,直屬安徽省所轄。
一、秦至南北朝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實行郡縣制後,今蚌埠地域分屬九江、泗水兩郡。其東部(今鳳陽縣境內)設鍾離縣。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今蚌埠淮河北歸屬沛郡,淮河南歸屬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國復改為九江郡,並在蚌埠西部(今懷遠縣境內)設置當塗縣。
王莽新政時期(公元8~23年。以下省略「公元」二字),今蚌埠地域淮河北更屬吾符郡,淮河以南更屬延平郡,並將鍾離縣改為蠶富縣,當塗縣改為山聚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今蚌埠地域淮河以北為沛國所轄,淮河以南為九江郡所轄;東、西部各復改為鍾離縣、當塗縣。
三國時期,今蚌埠屬魏地。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淮河以北隸於譙郡;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年),廢鍾離、當塗二縣,淮河以南隸於淮南郡。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制,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揚州,為淮南郡所領,並復立鍾離縣;淮河以北屬豫州,為沛國所領。
東晉百餘年,戰亂不止,蚌埠地域建置更迭頻繁。淮河成為東晉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角逐的界河。淮河北於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為羯族石氏所建立的後趙所控制;晉穆帝昇平三年(359年),又為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佔據,後於晉廢帝太和五年(370年),再為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所統轄。今蚌埠西部屬當塗縣,於東晉成帝年間僑置於江南;今蚌埠東部於東晉安帝年間設鍾離郡,治燕縣;西南設馬頭郡,治虞縣。
南北朝劉宋後廢帝元徽元年(473年),淮河南岸鍾離、馬頭兩郡皆歸徐州。南齊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改徐州為北徐州,轄蚌埠東部鍾離郡,治燕縣;轄西部馬頭郡,治己吾縣。南梁初期承南齊制,後期江淮州郡先後為東魏、北齊所取。東魏武定六年(548年),蚌埠北部設連城縣,為睢州所轄。武定七年(549年),今蚌埠地域置楚州,治鍾離城。北齊控制江淮時,將楚州更名為西楚州,州、郡同治鍾離縣;並在西部設荊山郡,治荊山城,領馬頭縣。南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將西楚州改為北徐州,郡、縣未變。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今蚌埠又為北周所佔,北徐州復改西楚州。
二、隋至兩宋時期
隋開皇二年(582年),西楚州改為濠州;廢荊山郡,馬頭縣改為塗山縣。大業三年(607年),又將濠州改為鍾離郡,領鍾離、塗山縣。今蚌埠北郊則屬彭城郡谷陽縣域。
唐武德三年(620年),鍾離郡復改濠州。武德七年(624年),塗山縣並入鍾離縣,為濠州所領。至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後,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淮南道監察,淮河以北屬河南道監察。天寶元年(742年),濠州再改為鍾離郡。乾元元年(758年),鍾離郡又改為濠州。貞元四年(788年),濠州隸屬河南道監察。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領今蚌埠淮河以北地區。
五代十國時期,今蚌埠淮河以北為宿州轄地,先後為後梁(907~923年)、後唐(923~936年)、後晉(936~946年)、後漢(947~950年)所統治;淮河以南為濠州轄地,先後為吳(907~937年)、南唐(937~958年)所佔據。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奪取今蚌埠整個地區,淮河以北由徐州轄,淮河以南由濠州轄。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今蚌埠淮河北隸於新置靈璧縣,為淮南東路宿州所轄;淮河以南只存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為山東西路領,至金大定六年(1166年)改屬南京路。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金兵渡淮攻取濠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軍收復濠州,宋、金仍以淮河為界。今蚌埠淮河以南置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寶佑五年(1257年),蚌埠西部重置荊山縣,為淮南西路懷遠軍所轄。咸淳七年(1271年),今蚌埠東北置五河縣,為淮南東路淮安軍所轄。
三、元至民國時期
元,今蚌埠屬河南行省政區。至元四年(1267年),淮河北靈璧縣改隸於泗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河縣改隸於臨濠府,今蚌埠淮河以南地區盡屬臨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縣劃歸泗州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臨濠府改為濠州;廢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淮河以南皆屬濠州鍾離、懷遠縣境。
明洪武二年(1369年),鳳陽建中都,鍾離縣更名中立縣,翌年再改名為臨淮縣。洪武六年(1373年),撤中都設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遷新城改名鳳陽府,臨淮縣亦改名鳳陽縣;蚌埠西部仍為懷遠縣,東北為五河縣。三個縣明初均為中書省鳳陽府所領。永樂元年(1403年),鳳陽府為南京直隸。
清初,鳳陽府為江南省領。順治十八年(1661年),今蚌埠全境皆為江南左布政使鳳陽府所轄。康熙六年(1667年),鳳陽府改隸於安徽布政使鳳潁六泗道。雍正二年(1724年),今蚌埠淮河以北從鳳陽府劃入泗州直隸州。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一塊屬蚌埠,並首設獨立行政機構三縣司,脫離鳳陽、懷遠、靈璧三縣,直屬鳳陽府。
民國元年(1912年),蚌埠三縣司廢,河南岸改屬鳳陽縣,置二區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屬靈璧縣,一直到民國35年。民國3年,恢復道制,蚌埠河南岸屬安徽省淮泗道鳳陽縣轄。民國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籌備處,但翌年即撤銷,仍屬鳳陽縣所轄。民國21年,鳳陽縣辦自治區,蚌埠系其第七區。民國24年,蚌埠與三鋪合為鳳陽第二區。翌年,鳳陽縣被安徽省第四督察區所領,蚌埠受其轄。民國27年,鳳陽縣名義上為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區所轄,因日軍侵佔,九區各縣淪陷,鳳陽由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區兼管。
民國27年10月,日偽在蚌埠組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鳳陽縣直屬偽省維新政府管轄,偽縣維新政府設於蚌埠。民國29年3月,偽安徽省維新政府更名偽安徽省政府,偽府仍設於蚌埠。民國33年,偽安徽省政府設8個行政督察區,蚌埠為鳳陽縣轄,隸屬第一行政區,並為區治地。
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國民黨軍隊李品仙部到蚌埠接防。11月,成立蚌埠市政籌備處,翌年接管市區行政。民國36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為安徽省直轄市。
民國38年1月蚌埠解放,先屬江淮解放區轄,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蚌埠遂隸屬皖北行署。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銷皖北行署,蚌埠市為安徽省直轄。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專區,專員公署駐蚌。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隸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1961年3月撤銷蚌埠專區,此後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屬安徽省直轄。
[編輯本段]氣候環境
蚌埠市地處淮河流域,四季分明,氣候濕潤,處於秦嶺——淮河天然氣候分界線上。蚌埠作為非省會城市擁有獨立的省級氣象中心——淮河流域氣象中心。目前城市治安環境也為省內最好,蚌埠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是國內唯一入選2005年度公安部先進基層單位的110指揮台。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糧、油、蔬菜、肉類和水產品等。其中固鎮花生產量居龍子湖廣場全國前列,懷遠石榴在國內享有盛譽,五河螃蟹蜚聲海內外。
蚌埠市風景秀麗,名勝薈萃。市東龍子湖風景區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近有湯和墓、水上樂園、淮河風情園、龍子湖雙龍橋公園(龍子湖橋頭公園),東鄰明皇陵、中都城、龍興寺、白石山森林公園;西郊荊塗二山隔河相對,相傳大禹曾會諸侯於塗山,還在此娶塗山氏為妻。現存有禹王宮、啟母石以及荊山上的白乳泉、卞和洞(相傳和氏璧的出處)等諸多名勝散落在青山綠水間。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市轄區:
蚌山區 面積 83平方千米,人口 22萬。郵政編碼233000。區人民政府駐南山路。
(轄 天橋街道、青年街道、緯二路街道、勝利街道、黃庄街道、宏業村街道、龍湖新村街道、雪華鄉、燕山鄉)
龍子湖區 面積 162平方千米,人口 23萬。郵政編碼233000。區人民政府駐解放路。
(轄 東風街道、治淮街道、東升街道、解放街道、曹山街道、延安街道、長淮衛鎮、李樓鄉)
禹會區 面積 125平方千米,人口 22萬。郵政編碼233010。區人民政府駐紅旗一路。
(轄 大慶街道、張公山街道、緯四街道、朝陽街道、釣魚台街道、秦集鎮、長青鄉)
淮上區 面積 232平方千米,人口 20萬。郵政編碼233002。區人民政府駐淮上大道。
(轄 淮濱街道、小蚌埠鎮、吳小街鎮、曹老集鎮、梅橋鄉)
縣:
懷遠縣 面積2400平方千米,人口130萬。郵政編碼233400。縣人民政府駐新城區。
(轄 城關鎮、新城區、五岔鎮、雙橋鎮、魏庄鎮、萬福鎮、包集鎮、蘇集鎮、龍亢鎮、河溜鎮、唐集鎮、常墳鎮、馬城鎮、孝義鄉、褚城鄉、古城鄉、徐圩鄉、蘭橋鄉、陳集鄉、淝河鄉、淝南鄉、找郢鄉、荊芡鄉)
五河縣 面積1580平方千米,人口 73萬。郵政編碼233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轄 城關鎮、新集鎮、沫河口鎮、小溪鎮、雙忠廟鎮、小圩鎮、東劉集鎮、大新鎮、頭鋪鎮、武橋鎮、澮南鎮、申集鎮、朱頂鎮、沱湖鄉、臨北回族鄉)
固鎮縣 面積1363平方千米,人口 61萬。郵政編碼2337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轄 城關鎮、王莊鎮、連城鎮、濠城鎮、新馬橋鎮、劉集鎮、湖溝鎮、任橋鎮、石湖鄉、楊廟鄉、仲興鄉)
開發區:
蚌埠新城綜合開發區、蚌埠高新技術開發區 蚌埠高鐵新城開發區

㈡ 北淝河的現狀

現北淝河自曹家畈攔河壩下開始,基本東流,經蘇集、南劉橋與北劉村南北之間至徐家崗穿過津浦鐵路橋,又過黃家渡節制閘,經八大集、汪家廟、小街子,於沫河口注入淮河,河口有沫河口防洪閘一座。全長40公里,流域面積613平方公里。地面高程上游尹口為17.5米,沫河口為14.5米,平均坡降1/13700,懷遠境內河段平緩,為1/16000。河槽斷面,上口寬24~40米,底寬10~20米,深3~3.5米。河底高程,沫河口12.0米,黃家渡閘13.0米,津浦鐵路橋13.33米,樊檯子13.73米。排澇能力30~66立方米每秒,排洪能力120立方米每秒。水面比降基本同地面坡降,汛期受淮河水位頂托,關閘時間較長,內澇仍有發生。
流經蒙城縣板橋鎮的一條河流.流經北劉村南部,北劉村村民劉博文實地查看。
為淮河支流.北淝河流經渦陽、蒙城、濉溪、懷遠4縣,全長111.1公里,流域面積1473平方公里,懷遠縣佔820平方公里。
北淝河沿河風景秀美,板橋鎮政府在它的沿岸興建了一個秀麗的雪楓公園。

㈢ 懷遠縣淝河兩邊受災區什麼時候拆遷

3-5年。
懷遠縣淝南鎮新建村在懷洪新河灌區工程范圍內,該工程目前正處在可行性研究階段,省水利廳已通過可研初審,並行文上報省發改委。當前市水利局正在組織涉及可研階段的征遷、環保、水資源及洪評等相關前置報告的編制和報審(報批)。
待省發改委對可研審查批准後,按照年度計劃和資金到位情況分年度實施,預計「十四五」期間有望開工建設。

㈣ 淮楚區有那些好玩的地方

市名主要景點合肥包公園、包公祠、徽園、明教寺、逍遙津、渡江戰役前委遺址、龍城遺址、紫蓬山、三河古鎮蕪湖方特歡樂世界、鏡湖、渡江紀念塔、黃蓋墓、神仙洞蚌埠禹王廟、湯和墓、塗山白乳泉、龍子湖淮南八公山、上窯山、舜耕山、古壽州窯遺址、淝水之戰遺址、焦崗湖、茅仙洞、大通萬人坑馬鞍山採石磯、太白樓、太白墓、雨山湖公園、朱然幕淮北相山風景區、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黃里風景區,化家湖,龍脊山風景區,乾隆湖風景區,淮海戰役總前委遺址。銅陵天井湖、西山安慶天柱山、迎江寺、浮山、妙道山、花亭湖、石蓮洞、大龍山黃山黃山、太平湖、齊雲山、西遞、宏村、南屏、關麓、翡翠谷、唐模、呈坎、棠樾牌坊群、新安江山水畫廊、花山謎窟-漸江、牯牛降、清涼峰、徽州古城、屯溪老街阜陽八里河、管鮑祠、潁州西湖、阜陽生態園、文峰塔、文廟、迪溝生態樂園、竹音寺、劉琦祠宿州皇藏峪、虞姬墓、垓下古戰場遺址、大澤鄉涉故台、天門寺、燕喜台滁州琅琊山、皇甫山、醉翁亭、神山、皖東烈士陵園、白鷺島、韭山、明皇陵、明中都城遺址六安壽縣古城牆、萬佛山、天堂寨、南嶽廟、西古城遺址、千佛庵、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大別山宣城敬亭山、太極洞、恩龍世界木屋村、江村古民居、皖南事變遺址、新四軍軍部舊址、龍泉洞、龍川胡氏宗祠巢湖巢湖、雞籠山、太湖山、褒禪山、陋室、天井山、周瑜墓、米公祠、仙人洞、姥山、霸王祠、金孔雀溫泉旅遊度假村池州齊山秋浦仙境、九華山、升金湖、東流古街、石台溶洞群、大王洞亳州花戲樓、華佗庵、曹操家族墓群、曹操公園、古井酒文化博物館、曹操地下運兵道、湯陵公園、中國中葯材交易中心、白鷺洲風景區、天靜宮、石佛寺、莊周故里黃山風景區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全國十大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山是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世界游覽勝地,黃山風景區(Huangshan Mountain)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7m。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黃山五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盪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 徐霞客兩游黃山,贊嘆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 不松,無松不奇,並以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黃山四絕著稱於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有植物近1500種,動物500多種。黃山氣候宜人,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 九華山風景區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地藏菩薩道場、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九華山風景區 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它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南境,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遊區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風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范圍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華街地理坐標為東經117°,北緯30°。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天柱山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天柱山風景區位於安慶市潛山縣,天柱山自古即為中華歷史文化名山,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登臨天柱山封號「南嶽」。道家將其列為第14洞天、57福地;三祖寺是佛教禪宗的發祥地之一,傳說中佛家三祖僧璨大師曾在此弘揚佛法,寺院有一座覺寂塔,可惜年久失修,如今已經不為遊人所開放。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對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敘。天柱山屬花崗岩峰叢地貌,地質遺跡豐富,是全球矚目的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的重要地段,面積135.12平方公里。 齊雲山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古稱白岳。位於徽州(今黃山市)休寧縣城西十五公里處。海拔585 米,方圓一百平方公里。境內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間以幽洞、曲澗、碧池、青泉,匯成勝境。齊雲山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鶴鳴山並稱中國四大道教聖地.歷史上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稱,1981年列為省重點保護單位,1994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西遞宏村 畫里水鄉—徽州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文化遺產。宏村位於安徽省黟縣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縣縣城 11公里。該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獨出機抒開"仿生學"之先河,規劃並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統看全村,就象一隻昂首奮蹄的大水牛,成為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造型獨特並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 西遞村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坐落於黃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距黟縣縣城8公里。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 ,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徽州古城 國家AAAA級景區,徽州古城——坐落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縣城。徽州,位於新安江上游,古稱新安,自秦朝置郡縣以來,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歷元、明、清三代,統「一府六縣」(徽州府: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行政版屬相對穩定。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3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地區是歷史上中國經濟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來。 古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3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以徽商、徽劇、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構成的徽學,更是博大精深。 太平湖 太平湖是皖南旅遊區的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合肥至黃山黃金旅遊線上,距屯溪143公里,介於黃山、九華山之間,北距佛教聖地九華山南大門30公里,南距國之瑰寶黃山北大門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 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豐富,湖光山色得天獨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連綿,水風姿綽約,島嶼散落如珠,被譽為「黃山情侶」、「中華翡翠」、「世界明珠」、「東方日內瓦湖」。 巢湖 巢湖景緻巢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在諸多名勝中,最具吸引力的是山水風光名勝。滾滾東去的大江,煙波浩渺的巢湖,巍峨起伏的群山,熱氣蒸騰的溫泉,從宏觀上構成了巢湖山水的壯麗氣勢。她集長江天險、湖光山色於一體,匯名泉名洞、奇石奇花於一身,湖光、江濤、溫泉、奇花,堪稱「巢湖四絕」,曾使歷史上多少文人墨客嘆為觀止! 明皇陵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皇陵位於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陵墓中安葬著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兒的遺骨。朱元璋出身貧寒,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繼去世。朱元璋年僅10餘歲,無力大辦喪事,僅以「被體惡裳,浮掩三尺」之禮,安厝親人。20多年後,朱元璋受封吳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繕父母陵寢。洪武二年,他下詔在家鄉興建中都城,同時詔諭因舊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罷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營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總體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內有護所、祭祀設施;又在陵前豎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雙成對的石像生。 太極洞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極洞風景區位於宣城市廣德縣東北35公里處,正當蘇浙皖三省交界地。太極洞古名頗多,或稱太極真境,或稱廣德埋藏,或稱長樂太極洞樂洞。遠在兩漢時即已成為旅遊勝地。宋明時聲名益著,被視為人間奇景太極洞水洞亦為一奇,其水面開闊,可容小舟倘徉其間,任意東西。如乘小舟游水洞,只見洞壁上的奇石,在五色光的照耀下,燦若群星,使人有置身銀河之感。水洞中最著名景觀有「擎天玉柱」、「蝙蝠神蠶」、「懸關隘口」等,它們或以「單象」命名,或以「群象」命名,皆睹名可知其形。 相山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相山風景區坐落在淮北市相山南麓,是淮北市唯一的大型綜合性風景名勝公園,以「相山十景」而聞名。相山山脈自徐州蜿蜒而來,主峰為皖北地區至高點,方圓諸山之宗;有奇峰、雲洞、林海、蒼柏、古寺、漢碑。人文景點有乾隆皇帝題詞「惠我南黎」、水牛墓、奏鳴台、飲馬池和藏經洞等數十處。山頂雲洞吞吐雲樹、頃刻萬端;香爐峰形勢惟峭;疊翠峰翠色誘人。顯通寺(習稱相山廟)建於晉朝。新建兒童樂園、相山天池集古今中外文化於一體,是人們游樂休息的好地方。 皇藏峪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皇藏峪風景區位於宿州市蕭縣縣城東南21公里,總面積31平方公里,景區內有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好完好的落葉闊葉林帶,動植物種類繁多,山、水、泉、澗等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小氣候明顯,素有「幽谷聖地」、「淮海佳境」之稱。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有漢高祖劉邦稱帝前為躲避秦追兵藏身皇藏洞,以及美人洞、果老洞、仙人床、拔劍泉、蘇軾祈雪處、閔子祠等,山中瑞雲寺為安徽省佛教重點寺院。 琅琊山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琅琊山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城山相接。山由晉元帝司馬睿以其王封號而得名。風景區面積115平方公里,森 林覆蓋率達90%。風景區內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古關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湲,森林茂密。其高可眺、邃可隱、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麗可詠的自然景觀,逐漸形成了中外遊人嚮往的琅琊山「八名」文化勝境。琅琊山最為出名的是醉翁亭,宋歐陽修曾撰文《醉翁亭記》來描繪琅琊山的美景。此外,讓泉、琅琊寺也都是琅琊山風景區的著名景點。 方特歡樂世界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方特歡樂世界坐落於蕪湖市蕪湖長江大橋開發區,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題公園,總面積約125萬平方米,其中陸地面積約53萬平方米,水面面積約72萬平方米,由深圳華強集團投資興建,總投資超過15億元人民幣,屬於蕪湖華強旅遊城的一部分。方特歡樂世界採用當今最先進的理念和技術精心打造,堪稱「國際一流」。 包公園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包公園位於合肥市秀麗的包河之畔。園區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庄等景點組成。全園以最權威、最翔實的歷史資料陳列、文物展示和蠟像向世人展現這位生於斯、長於斯、坐鎮開封府的宋代重臣包拯的愛民如子、清正廉明、不畏權貴、執法不阿、鐵面無私的人格魅力。 龍子湖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龍子湖風景區位於蚌埠市東郊曹山和雪華山之間,龍子湖風景區青山碧水相連,湖岸曲折多變,水面縱深開闊,絕壁怪岩裸露,既有風景怡人的自然風光,又有韻味無窮的人文景觀;既有城市交通幹道環繞,又以現代化的城市為依託,景區內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古銀杏(唐代)、石屋(唐代)、棲岩寺遺址(明代)、玲瓏塔遺址(東漢)等古跡或遺址。近幾年,景區建設跨步發展,已獨具特色。2010年榮獲「2010年度ULI亞太區卓越獎」。 採石磯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採石磯風景區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採石公園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天井湖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天井湖風景區位於銅陵市區的西北側,總面積約190公頃,景區距市中心3公里,湖中有井,名曰天井。公園建設者們借山水之勝境,精心設計,已先後建成兒童樂園、遊船碼頭、天井茶室、溢沁園及長廊水榭、九曲橋、通天閣、牡丹園、銅文化園、江南文化園等30多處遊憩場所和風景點,誠可謂名山與勝水況秀,新景與古跡爭輝。是一座具有濃郁時代氣息和銅都地方傳統的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復合型多功能旅遊風景區。 八里河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省級自然保護區。八里河風景區位於阜陽市潁上縣南部的八里河鎮,南臨淮河,東瀕潁河,西迄阜陽60公里,東南距合肥170多公里。該風景區是在多年建設的基礎上,1991年特大洪水後充分利用低湖沼澤窪地,綜合治理而成的,1996年對外開放,主園區「世界風光」、「錦綉中華」、「鳥語林」、「碧波游覽區」,佔地3600畝,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交通便捷,設施齊全。 天堂寨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堂寨位於六安市金寨縣西南部,雄偉博大的天堂寨不僅集結了「奇峰、飛瀑、林海、峽谷、雲霧、幽潭、秀水」等眾多自然景觀,還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純樸厚重的民俗民風更與生態景觀交相輝映。天堂寨由此被譽為生態名山、資源名山、文化名山和歷史名山。天堂寨古稱「多雲山」,景區內常年雲霧繚繞、俊峰林立、群瀑飄逸。最高峰海拔1729.13米,為大別山最高峰之一,古稱「吳楚東南第一關」;森林覆蓋率高達96.5%,位居全國森林公園之首,被譽為「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 金孔雀溫泉旅遊度假村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四星級旅遊飯店。金孔雀溫泉旅遊度假村坐落於溫泉汩汩的巢湖市廬江古鎮湯池,被譽為「人間瑤池」。佔地5400多畝,度假村全力打造健康養生新概念,溫泉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園區共有大小溫泉保健池48個,另有彩虹滑道、大型海浪池、動感漂流河、溫泉石板、SPA水療館、中心酒吧等是您調養身心的唯美境地,帶給您全新的溫泉文化與理念。它以園林式露天溫泉為最大特色,目前為我省乃至華東地區的首創。 古井酒文化博覽園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古井酒文化博物館座落在曹操與華佗故里、葯材之鄉的安徽省亳州市,被譽為「華夏第一白酒博物館」。為仿明清宮廷建築,是安徽「十大」行業館之一,也是海內最早的酒文化博物館之一。博物館建於一九九四年,佔地三二00平方米,建築面積二二00平方米,總投資近二000萬元,由首都故宮博物院專家陳列布展,分為中國酒文化、古井酒文化、古井發展史、名酒薈萃、古井畫廊五大展區,一大批諸如儲秀宮慈禧太後專用酒器等國寶在館內展出,充分展示了中國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八公山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八公山風景區位於淮南市八公山區與壽縣交界地帶。206國道可達。距淮南市區約15公里。是集游覽、觀光、休閑、人文歷史和地質地貌為一體的綜合型風景旅遊區。1998年8月開發建設景區,2001年9月15日對外開放。景區整體規劃面積120餘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為18.85平方公里。大小40餘座山峰起伏疊障,蒼松迭翠,雄奇靈秀,淮河流經群山之北,曲折環繞而東下。淝河沿山南麓注入淮河。八公山神秀,自古諸多騷人墨客爭趨而至,劉安、李白、蘇軾、歐陽修、劉禹錫、吳均、韋應物的足跡均踏遍過八公山,並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篇章。自2001年起淮南每年都與壽縣聯合舉辦「八公山旅遊節」,藉此希望能更好的宣傳八公山,構建大八公山旅遊區。

㈤ 蚌埠懷遠的簡介

懷遠縣地處皖北、淮河中游,始建於1291年。全縣轄19個鄉鎮、365個行政村,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2396平方公里,總人口127.7萬人。懷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唐虞時代,懷遠就是塗山氏國的聚居地,為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塗山—白乳泉風景區現為安徽省重點旅遊風景區,擁有禹王宮、白乳泉、啟母石、卞和洞等名勝古跡。民間藝術花鼓燈蜚聲海內外,素有「東方芭蕾」之稱。懷遠區位優勢明顯,水陸交通發達。縣城坐落於荊山、塗山腳下,渦河、淮河匯合處,距蚌埠機場僅10餘公里。津浦鐵路從東側經過,206國道、307與225省道和合徐、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淮河、渦河等九條河流並列其間,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懷遠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該縣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4℃,降雨量900mm左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氣候宜人。花崗岩、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優質石灰石儲量6.3億噸、鐵礦儲量500萬噸。這里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安徽省雜交稻制種基地、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水產品生產基地,盛產優質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淡水魚、螃蟹、畜禽等。懷遠石榴、白蓮坡貢米、純王雜交稻種、許橋西芹、芡河螃蟹、五岔燒全雞等名牌農產品享譽全國,倍受市場青睞。

區位交通

地處「長三角」經濟圈腹地,陸路、水路縱貫東西、連接南北 。

歷史人文

懷遠人傑地靈,漢代經學大師桓榮、曹魏四代輔臣蔣濟、東晉大司馬桓溫、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花雲等都出自懷遠。清朝咸豐年間御史、同治年間陝西總督林之望及光緒年間內閣中書林介弼,詩文聞名江淮,有「江左二林」之美譽。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宋玉琳、程良也是懷遠籍人士。近年來,懷遠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懷遠是安徽省第一個通過國家「兩基」驗收的百萬人口大縣,1997年、1998年連續獲得「全國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省衛生先進縣」等稱號。懷遠花鼓燈是安徽兩花之一,被周總理譽為「東方芭蕾」,多次榮獲全國大獎,曾應邀到葡萄牙、摩洛哥等國演出,97年懷遠縣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花鼓燈藝術鄉」。
源遠流長的懷遠縣建置沿革
懷遠縣地處安徽省北部,位於淮河中游,在淮北平原的南端。
懷遠縣境內有荊、塗兩山夾淮對峙,又當渦、淮兩河匯流之處,形勢險要,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我國出現南北分裂對峙的局面時,這里經常成為爭奪角逐的戰場,因而這片地方的名稱,歷代迭經變更,歸屬亦有所不同。
懷遠歷史悠久,上可追溯到距今四千二百多年前。當我國還是原始社會的唐、虞時代,這里就設有塗山氏國。夏禹王娶塗山氏女為妻,他治水鑿山的遺跡至今猶在。禹五年(公元前2030年)在塗山南麓的一個村落大會天下諸侯,以後稱為「禹會村」。
夏、商兩代,全國分為九州(注1),這里屬徐州地(注2)。西周時徐州並入青州(注3),這里分屬青、揚(注3)二州地。春秋、戰國時,東周王朝名存實亡,諸侯各自為政,互相兼並,天下大亂,連年戰爭,這里歸屬無定,先後屬吳、楚之境。
秦代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以淮水為界,淮北為泗水郡(注5),淮南為九江郡(注6)。
西漢時,仍以淮水為界,這里設四個侯國(注7),兩個縣。在淮水南設當塗、曲陽兩侯國,屬九江郡;在淮水北設平阿、義成兩侯國和龍亢、向縣兩縣屬沛郡(注8)。王莽新朝時,當塗曾改名山聚,曲陽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寧。東漢時,當塗國復改為縣,沛郡改為沛國(注9),原設之縣未動,僅平阿、義成縣改屬九江郡。
三國時,地屬魏境,龍亢改屬汝陰郡(注10),義成、平阿、曲陽三縣屬淮南郡(注11)。當塗、向縣撤廢。
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龍亢改屬譙國(注12),復設當塗,與義成、曲陽、平阿三縣,同屬淮南郡。東晉南遷,將當塗僑置於江南(即今之當塗縣境)。後改置馬頭郡。
南北朝時,爭奪劇烈,先屬南朝宋地,郡治未變,新設零縣。龍亢並人蘄縣。齊時,淮北地區盡失,屬北朝魏地,設已吾縣,屬馬頭郡(注一三)。以後南朝梁又佔領,除龍亢屬下蔡郡,已吾屬沛郡,義成屬臨淮郡(注14)外,又設葛山縣。其後復被北朝北齊占據,設荊山郡(注15)改原當塗為馬頭縣。已吾、義成並為臨淮縣,曲陽並人定遠。
隋朝將荊山郡撤廢,改設塗山縣屬鍾離郡(注16)。
唐代把塗山縣並入鍾離縣(注17),屬鍾離郡。五代十國時屬南唐,仍為鍾離縣。其後周世宗據有淮北時,在這里設「鎮淮軍」。
北宋仍因唐舊制。南宋時,淮北一度淪人金國之地,在這里改設荊山鎮。金亡後,南宋收復,復設荊山縣。寶佑五年(公元1257年)於此設「懷遠軍」(注18),轄荊山縣,地跨淮河兩岸。「懷遠」名稱亦自此開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2月懷遠軍投降元軍。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正月撤廢懷遠軍,與荊山縣合並,改稱懷遠縣,屬濠州(注19),隸於安豐路(注20)。從此懷遠縣名沿用至今。
明代初屬應天府(注21),後改屬鳳陽府。
清朝初屬江南省鳳陽府(注22),後改為安徽省鳳陽府。
辛亥革命後成立民國,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4年——1928年),屬安徽省壽縣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安徽省阜陽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懷遠屬壽縣第十行政專區轄縣,直到懷遠縣解放。
抗日戰爭時期,懷遠縣部分淪入敵手。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宿(縣)懷(遠)縣抗日民主政府。同時國民黨懷遠縣政府逃避到龍亢區的褚韓湖,懷遠縣城內則有偽懷遠縣政府盤踞。
解放戰爭期間,在縣境內渦河南北建立懷遠、宿懷兩縣人民民主政權。1949年1月17日懷遠全境解放,3月懷遠縣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全縣共轄城關、胡疃、河溜、包集、雙橋五個區,57個鄉。建國後行政區劃曾幾次作了局部調整。1952年5月,宮集區從鳳陽劃歸懷遠,改名為馬城區。1955年7月梅橋區桃園鄉的五個選區劃歸蚌埠市。同年9月西泉街劃歸鳳陽。1959年12月秦集公社劃歸蚌埠郊區,朱疃、耿集兩公社劃歸淮南市,1964年復劃歸懷遠。曹老集區於1950年由靈璧劃歸懷遠,更名新馬橋區,於1965年7月歸並固鎮縣。
懷遠縣1949年屬宿縣專署轄縣,1956年屬蚌埠專署轄縣,1961年恢復宿縣專署,仍為屬縣,1983年7月改屬蚌埠市轄縣。

㈥ 安徽的四大淝河個發源於哪

淝河,有東西南北四條,都在安徽境內。東西北淝河都注入淮河,其中西、北淝河在淮河以北,分別在鳳台和五河縣的沫河口注入淮河。東、南淝河在淮河以南,東淝河經瓦埠湖在淮南八公山境內入淮;南淝河是合肥的母親河,在肥東的施口注入巢湖。

  1. 東淝河古稱肥水。源出江、淮分水嶺北側,東與池河、窯河流域為界,西鄰淠河流域,北抵淮河。董鋪以上為雙干河道,東干稱天溝河;西干為主源,稱東淝河。流域面積4200平方公里,河道全長152公里。

    東淝河西干出六安縣龍穴山,北流經下石鋪入肥西縣境,經金橋過淠河總乾渠金橋涵;折西北流,至六安縣太平集,左納青龍堰來水;經李家圩左納桃園河;又北左納大堰來水,於東橋集入壽縣境;折東北至董鋪,與東干天溝河會合。天溝河出肥西縣大潛山,北流經青楓嶺,過淠河總乾渠天河渡槽;經石步橋折北流,至唐老圩右納一小支;入壽縣境折西北流,至董鋪與西干會合。東西兩干會合後北流,經石埠、船漲埠,至白洋淀注入瓦埠湖。瓦埠湖從白洋淀至錢家灘,南北向長52公里,平均寬僅5公里,湖底高程15.8米;東納瓦埠河(亦名沿河,古閻澗水),西納陡澗河,南承東淝河,湖的下口在東津渡稍上。湖水出錢家灘,經東津渡、壽縣城北五里廟,過東淝河閘後,北流3公里注入淮河。錢家灘以下為東淝河的尾閭,河長15公里,有兩股水道,一是老河;二是新河(1951年開挖)。瓦埠湖是淮河中游蓄洪區之一,1954年決口,7月26日最高蓄洪水位達到25.9米,相應水面面積856平方公里。

  2. 南淝河古稱施水,源於江淮分水嶺大潛山余脈長崗(地面高程72米)南麓。東南向流,至夏大郢進入董鋪水庫,於大楊店南出庫後,穿亳州路橋,經合肥市區左納四里河、板橋河來水,穿屯溪路橋至和尚口左納二十埠河來水,至三汊河左納店埠河來水,折西南流,於施口注入巢湖,全長70公里。

    酈道元著名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南淝河,發源於合肥西鄉江淮分水嶺的將軍嶺一帶,經市區注入巢湖,全長70公里。雖談不上源遠流長,卻是合肥人民的「母親河」,可以說沒有南淝河就沒有現在的合肥城。從自然實體講,「蜀山淝水」就是合肥的「形象代表」,老百姓世代擇水而居,淘米洗菜,飲水灌溉。古往今來,南淝河使合肥盡得舟楫之利,多少貨物貿易源於斯,多少家鄉有為青年從淝上走向世界也源於斯。

  3. 西淝河介於潁、渦及芡、泥黑河流域之間。發源於河南太康縣馬廠集,流經安徽亳州、太和、利辛、渦陽、潁上、鳳台六縣,至鳳台峽山口入淮,全長250公里,流域面積4750平方公里,屬平原區。

    西淝河,古稱夏肥水,自西北而東南蜿蜒。現西淝河源自淝河集,東南流,沿太和縣與亳州邊界經龍德西、楊店西,至高公廟後,沿太和縣與渦陽縣邊界,至苗集北進入利辛縣境,續東南流,經四廟、朱集、王市集,於集東穿過濉阜鐵路橋,然後經雙溝、闞疃、展溝,沿潁上縣與鳳台縣邊界,至米窯附近進入鳳台縣境內,於金盧集以下擴為姬溝湖,至毛家集北,又稱毛家湖,到蔣咀子北,折北流,於峽山口下游匯入淮河。

  4. 北淝河源於河南省的商丘縣南境,流經安徽省的西北部,橫穿懷遠縣全境,在五河縣的沫河口注入淮河。北淝河雖不長,卻以她那富饒的資源、豐盛的「乳汁」養育著兩岸的人民。 流經蒙城縣板橋鎮的一條河流,為淮河支流。北淝河流經渦陽、蒙城、濉溪、懷遠4縣,全長111.1公里,流域面積1473平方公里,懷遠縣佔820平方公里。

    北淝河沿河風景秀美,板橋鎮政府在它的沿岸興建了一個秀麗的雪楓公園.

    北淝河發源於渦陽縣的北部,向東南流,至五河縣西南邊境的沫河口注入淮河。北淝河的下遊河床淤淺嚴重,過水斷面很小,在懷遠縣境內擁水形成一個湖泊——四方湖。

㈦ 關於橋的資料,詩句,傳說等等

小橋流水人家
日色才分萬眾囂,黃塵漠漠馬蹄驕.
題詩笑問桑乾水,曾有閑人過此橋.

1.趙州橋的傳說
古時候的趙州,就是現在河北的趙縣。趙州有兩座石橋,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橋,看去象長虹架在河上,壯麗雄偉。民間傳說,這座大石橋是魯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橋,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條小白龍,活靈活現,傳說這座小石橋是魯班的妹妹魯姜修的。這兩座橋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還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里就唱到了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魯班和他的妹妹周遊天下,走到趙州,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拉驢趕會的,鬧鬧攘攘,爭著過河進城。河裡只有兩只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看了,就問:「你們怎麼不在河上修座橋呢?」人們都說:「這河又寬、水又深、浪又急,誰敢修呀,打著燈籠,也找不著這樣的能工巧匠!」魯班聽了心裡一動,和妹妹魯姜商量好,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兩座橋。 魯班對妹妹說:「咱先修大石橋後修小石橋吧!」 魯姜說:「行!」 魯班說;「修橋是苦差事,你可別怕吃苦啊!」 魯姜說:「不怕!」

魯班說:「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煩了。」 這一句話把魯姜惹得不高興了。她不服氣地說:「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個兒,咱倆分開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賽
一賽,看誰修得快,修得好。」 魯班說:「好,賽吧!啥時動工,啥時修完?」 魯姜說:「天黑出星星動工,雞叫天明收工。」一言為定,兄妹分頭准備。 魯班不慌不忙溜溜達達往西向山裡走去了。魯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動手。她一邊修一邊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沒過,就把小石橋修好了。隨後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麼樣子了。來到城南一看,河上連個橋影兒也沒有。魯班也不在河邊。她心想哥哥這回輸定了。可扭頭一看,西邊太行山上,一個人趕著一群綿羊,蹦蹦竄竄地往山下來了。等走近了一看,原來趕羊的是她哥。 哪是趕的羊群呀,分明趕來的是一塊塊象雪花一樣白、象玉石一樣光潤的石頭,這些石頭來到河邊,一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加工好的各種石料。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還有漂亮的欄板。美麗的望柱,凡橋上用的,應有盡有。魯姜一看心裡一驚,這么好的石頭造起橋來該有多結實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重修來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蓋過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動起手來,在欄桿上刻了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什麼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樣。刻得鳥兒展翅能飛,刻得花兒香味撲鼻。她自己瞅著這精美的雕刻滿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魯班。乍一看呀,不驚叫了一聲。天上的長虹,怎麼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細一瞅,原來哥哥把橋造好了,只差安好橋頭上最後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賭贏了,就跟哥哥開了個玩笑。她閃身蹲在柳棵子後面,捏住嗓子伸著脖,「咕咕哏——」學了一聲雞叫。她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裡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魯班聽見雞叫,趕忙把最後一根望柱往橋上一安,橋也算修成了。 這兩座橋,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魯班的大石橋,氣勢雄偉,堅固耐用;魯姜修的小石橋,精巧玲瑰,秀麗喜人。 趙州一夜修起了兩座橋,第二天就轟動了附近的州衙府縣。人人看了,人人贊美。能工巧匠來這里學手藝,巧手姑娘來這里描花樣。每天來參觀的人,象流水一樣。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里。張果老不信,他想魯班哪有這么大的本領!使邀了柴王爺一塊要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正在橋頭上站著,望著過往的行人笑哩!張果老問魯班:「這橋是你修的嗎?」魯班說:「是呀,有什麼不好嗎?」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的獨輪小推車說:「我們過橋,它經得住嗎?」魯班膘了他倆一眼,說:「大騾於大馬,金車銀輦都過得去,你們這小驢破車還過不去嗎?」張果老一聽,覺得他口氣太大了,便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里,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嶽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剛一上橋,眼瞅著大橋一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 兩人過去了,張果老回頭瞅了瞅大橋對柴王爺說:「不怪人稱贊,魯班修的這橋真是天下無雙。」柴王爺連連點頭稱是,並對著才回到橋頭上來的魯班,伸出了大拇指,魯班瞅著他倆的背影,心裡說:「這倆人不簡單啦!」 現在,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著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到趙州石橋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橋下面原來還留有魯班爺托橋的一隻大手印,現在看不清了。
2.扎殺橋的傳說

盛澤鎮北約二里路的地方,有座青石壘砌,寬不到三步的聚福橋。清咸豐年間(1860年)四月十三日,忠王李秀成率太平軍攻克蘇州城。四月廿五日佔領吳江縣
城。為了打開蘇州與秀州(今嘉興市)間的通道,太平軍先譴隊乘勝南進,勢如破
竹。一日,盛澤鎮內傳聞太平軍已過平望,全鎮清兵與財主膽戰心驚,奪路潰逃。
到了聚福橋,人多橋窄,擁擠不堪,頓時把橋堵塞了。正在這時,恰有出殯的高喊
:「材來哉!材來哉!」意思是棺材抬過來了,請大家讓道。爭相逃跑的清兵與財
主慌亂中不加辨,聽身後「材來哉」的呼聲不絕,誤以為太平軍材來哉(都來了),過橋去。驚恐萬狀,拚命扎(擠的意思)。
頓時,亂作一團,互相踐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數。從此,聚福橋改名扎殺橋。
3.回龍橋 在今合肥城西有處地名,曰「回龍橋」。此橋雖已不存,然地名未廢。有關該橋的傳說,雖歷史久遠,今天仍被很多人樂道不止。其傳說有二:

一說,當年東吳孫權率兵犯肥,曹操突從藏舟浦出。孫權見曹艦突出,又見藏舟浦碧波浩淼,蘆盪叢深,疑曹有詐,便強打笑臉對曹操拱手曰:「別來無恙,想不到汝來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強以禮答曰:「老夫在日,東吳休存妄想,望將軍珍重。」孫權見攻戰無功,遂轉而返回。由此,此處之橋得名「回龍橋」(《廬州府志•回龍橋》文載:「相傳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此回節故雲」)。

二說,相傳清康熙皇帝有一貴妃是合肥龔大司馬的乾女兒。一日,貴妃奏請皇帝到合肥探親,為了讓皇帝可不經城門,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內,於是地方官吏便決定在城西建一橋。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勸阻,說是合肥有「斬龍崗」、「梅龍壩」,沖犯聖諱,行往不吉。故此,皇帝親駕合肥的決定便作罷了。而當年為迎接皇帝所建之橋,後被定名為「回龍橋」,意即皇帝(真龍天子)回去了。該橋舊址在今長江路西段南側。

西泠橋與長橋、斷橋並稱為西湖三大情人橋.

西湖的橋都不太長,造型也說不上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放到沿湖長了有一定年份的法國梧桐中間卻是剛剛好,看起來格外舒服。西冷橋也不例外。

孤山朝北里湖一側,在與北山路交接的地帶,有著很大一塊草坪,冬日的下午,有很多人都坐有在陽光照射得到的草地上打牌喝茶。過了門口樹起一顆大印章的西冷印社,就到了西冷橋。

大約是1500年前,在某個春暖花開的日子,一位坐在油壁車里的曼妙女子,就在這里輕輕撩開了車上的簾上,或者根本就沒有簾子,然後看到了一位騎著青驄馬的翩翩佳公子。愛情就這樣在垂柳依依的西湖邊上發生。

西斜的陽光掠過寬闊的水面,照射到了西冷橋頭的慕才亭里。遠遠就看到一位女導游在亭子邊上比劃著手勢,旁邊是一個十來人的旅遊團隊,不想走近後,講解卻已經結束。我只有坐在亭子里,一個人望著西湖,然後想像著這樣可能的一幕。

蘇小小,南齊錢糖人,聰慧美麗,雖為歌伎,但自知自愛。這是生活在1500多年後,用觀光電車代替了油壁車與青驄馬的人們對她所做的簡短評介,就刻在了亭子邊的石碑上。

依正常看來,對於從小就父母雙亡,沒有兄弟姐妹的女兒家再加上社會地位低微來說,似乎決定了蘇小小不可能過上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更遑論愛情。

然而在西湖的天地里,蘇小小卻是特立獨行,活得那樣熱烈。像她憧憬中的愛情的到來,就是她在西湖邊上坐「自駕車」遊玩時遇上的。

「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泠松柏下。」這首從六朝南陳就開始流傳的《錢塘蘇小小歌》,說的就是蘇小小的第一段愛情。一次偶然的路遇,讓她結識了阮郁,一位前來遊玩的官宦子弟,然後大家就在西泠橋邊蘇小小家裡共賦同居。

然而甜蜜的夢容易醒。這一段愛情在半年後終結,被嚴父招回金陵的阮郁就再也沒有回來。不過蘇小小卻沒有過度的悲傷,西湖的湖山正是她排解心中塊壘的最好所在。

為蘇小小築墳的,是她在西湖邊上遇到的第二個男人,曾經落魄的書生鮑仁,他後來在她贈銀數百兩後得以進京趕考。然而同樣去如黃鶴。而蘇小小依舊乘坐著油壁車,徜徉在西湖的山水間,直到某天偶感風寒,在最青春的22歲辭世。這時候,已經做了滑州刺史的鮑仁,才突然冒了出來,哭了一場,然後在西泠橋邊擇地造墓。

蘇小小的可嘆之處,在於她看破了緣分的起滅,對待逝去的愛情,視之若天上的風月流雲一樣自然,而不是過於介懷傷身。加上她慧眼識英才,救人於貧困的品德,自然受到了1000多年來士子,還有人們的推崇。甚至,在她死後的幾百年,宋代有個叫司馬才仲的人,還在洛陽夢見蘇小小為他唱歌,最後痴情的他還不遠千里,前來尋夢西湖。

後人在西湖邊上,為蘇小小築起了一座「慕才亭」。今天向著西泠橋的這邊,懸掛著一副對聯,「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這湖山金玉,倒是絕佳的配搭,也算是對這位倜儻而善良的佳人的最好紀念。

今天的人們,把死後雙雙化蝶的梁山伯祝英台的紀念,放在了位於西湖東南的萬松嶺上。據說當年梁祝的三年同窗,就是在萬松書院,在可以遠眺西湖的萬松嶺上,今天還專門建起了一處梁祝讀書處。

如果梁祝真的曾經在萬松書院求學,那端的是好。因為你到今天修葺一新的書院去看看,從入山

㈧ 誰能提供南淝河的歷史資料 越詳細越好 越多愈好

酈道元著名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南淝河,發源於合肥西鄉江淮分水嶺的將軍嶺一帶,經市區注入巢湖,全長70公里。雖談不上源遠流長,卻是合肥人民的「母親河」,可以說沒有南淝河就沒有現在的合肥城。從自然實體講,「蜀山淝水」就是合肥的「形象代表」,老百姓世代擇水而居,淘米洗菜,飲水灌溉。

㈨ 安徽有什麼地方

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轄16個地級市,省會合肥市居安徽省中部,其餘15個市從北到南分別是: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轄區最大的是六安市,最小的是淮北市。

1. 合肥: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巢湖市。

2. 蕪湖: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三山區、無為縣、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

3. 蚌埠: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

4. 淮南: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潘集區、鳳台縣、壽縣。

5. 馬鞍山:花山區、雨山區、博望區、含山縣、和縣、當塗縣。

6. 淮北: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濉溪縣。

7. 銅陵:銅官區、郊區、義安區、樅陽縣。

8. 安慶: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桐城市、潛山市、懷寧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

9. 黃山: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

10. 阜陽:潁州區、潁泉區、潁東區、潁上縣、界首市、臨泉縣、阜南縣、太和縣。

11. 宿州:埇橋區、蕭縣、碭山縣、靈璧縣、泗縣。

12. 滁州:琅琊區、南譙區、天長市、明光市、全椒縣、來安縣、鳳陽縣、定遠縣。

13. 六安:金安區、裕安區、葉集區、霍邱縣、霍山縣、金寨縣、舒城縣。

14. 宣城:宣州區、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涇縣、績溪縣、旌德縣。

15. 池州:貴池區、青陽縣、石台縣、東至縣。

16. 亳州:譙城區、蒙城縣、渦陽縣、利辛縣。

閱讀全文

與懷遠縣肥河古道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