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商丘的歷史名人及名勝古跡
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亞歐大陸橋——隴海鐵路,與中國最長的南北大動脈——京九鐵路,北京至珠海的105國道與連雲港至霍爾果斯的310國道,連雲港至霍爾果斯的高速公路與東營至香港的高速公路均在這里交會,形成鐵路、國道、高速公路密集相交的黃金交通樞紐。亞歐通訊光纜和京九通訊光纜在此垂直交會,西安至連雲港1800路中同軸光纜也從這里通過,使商丘成為重要的通訊調度中心。獨特的區位,便利的交通、通訊使商丘成為東西南北人流和物流的紐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區域性商貿中心。
商丘市迷人夜色民族與宗教: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另有回、滿、苗、黎、壯、彝、白、瑤、朝鮮等32個少數民族。
商丘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她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燦爛,博大精深。商丘是火的發源地。早在1萬年前,燧人氏在這里發明了人工取火,開創了人類文明歷史的新紀元,燧人被人們譽為火祖。燧皇陵至今還矗立在商丘大地上。商丘自古以來乃兵家必爭之地。無數英雄逐鹿商丘,在商丘留下了千古佳話。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曾遷都商丘,五帝之一的帝嚳(kù)高辛氏都亳,夏王相都商丘,商湯都南亳,微子封宋國,劉武徙梁國,趙構都南京.數千年來,在商丘建國、立都、設郡、置州、為神州重鎮、曾稱亳、商丘、難陽、宋國、梁國、宋州、宋城、歸德府、應天府和南京.商丘是先商和商業的發祥地。
早在4千年前,帝嚳次妃簡狄,因吃玄鳥而生閼伯,故《詩經 商頌》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闊伯便是商的始祖。闊伯之孫相土首先發明了馬車,六世孫王亥又發明了牛車。這便是史書上「立皂牢,服馬牛,以為民利」的記載。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於是王亥便用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一直沿襲至今。
商丘文化燦爛,軼聞趣事豐富多彩。這里有"相思樹"的悲劇,有"月下老人"的喜劇;有"鬧龍街"的幽默,有"葫蘆詩"的戲謔;有"桃花扇"的傳奇故事;有"高祖斬蛇"的神話傳說;有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有鮮為人知的兩橋趣話;有對邪惡勢力的辛辣諷刺,有對善良行為的美好贊歌.可謂包羅萬象,枚不勝收。商丘是中華民族的祖居地之一。帝嚳高辛氏之後裔數千年來繁衍生息,多達千餘姓,遍布海內漢民族人口最多的100個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52個;台灣10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6個。千餘個姓氏的"根"在商丘。
商丘地理優越,交通十分便利。京九鐵路和隴海鐵路,310和105國道均在商丘交匯,形成了起東連西,起南貫北的黃金交通樞鈕。連霍高速公路.濟廣高速公路從商丘穿越而過,圍繞商丘古城的九條公路干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商丘資源豐富,物華天寶。商丘地處黃淮平原,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芝麻、油菜、煙葉、蘋果、梨、葡萄等。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優質棉基地、優質種籽基地、優質紅富士蘋果基地、無籽西瓜基地、酥梨和辣椒生產基地。是全國著名的「泡桐之鄉」,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畜牧業也很發達,是全國重要的山羊板皮生產基地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這里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儲量達100億噸的永夏煤田為全國六大無煙煤基地之一。商丘電力資源充足,投資134.3億元的裕東、鑫源等電廠在建裝機規模達360.5萬千瓦,2004年發電總容量達133.5萬千瓦。商丘勞動力資源豐富,每年可向社會輸送大量剩餘勞動力。
⑵ 商丘的名勝古跡都是有哪些
商丘古城又稱歸德府城,即明、清時期河南省商丘縣城,歸德府府治所在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
木蘭祠
應天書院
芒碭山
袁家山
倉頡墓
孔子還鄉祠
白雲寺
彭雪楓將軍紀念館
崇法寺塔
火神台
⑶ 商丘市有什麼名勝古跡
商丘古城又稱歸德府城,即明、清時期河南省商丘縣城。建於明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建於明正德六年( 1511 年 )。城牆、城廓、城湖三位一體,使古城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獨特。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品、商業、商文化發祥地之隱喻。古城南門外東側,便是著名的河南應天書院,它與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並稱北宋四大書院。
⑷ 商丘的文明古跡有哪些
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 又稱歸德府城,即明、清時期河南省商丘縣城。建於明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建於明正德六年( 1511 年)。商丘古城城牆、城廓、城湖三位一體,使古城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獨特。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品、商業、商文化發祥地之隱喻。城牆周長 3.6 公里,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地勢為龜背形。城內建築多為四合院建築。根據五行相生相剋之說,為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成為中國古城中的唯一。 木蘭祠 該景區位於虞城縣營廓鎮大周庄村,距虞城縣城35公里,距京九鐵路木蘭站2.5公里。該景區興建最早的景點花木蘭祠,始建於唐於唐代,後金太和年間(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城鎮酒都監烏答撒忽刺重修大殿、獻殿各3間,並塑木蘭木蘭祠像。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2500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該祠僧人堅科、堅讓等,再次募資修祠、立碑、至20世紀四十年代,木蘭祠佔地萬余平方米,各類建築120餘間,另有祠地400畝,住持僧10餘人。祠圍牆內外,植有柏樹、槐樹。大門過道兩側,各有一泥塑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木蘭閨裝像,獻殿內塑有木蘭戎裝像,後樓塑有木蘭全家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府、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60餘通香火碑。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木蘭生日),周邊的官府帶領鄉民前來致祭,後發飛展成連續五日的香火古會,每日接待客人10多萬人。可惜,這座恢宏壯觀的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存有元代、清代祠碑兩通,碑文詳細記載了木蘭身世、英跡和歷代修祠情況。 芒碭山 永城市芒碭山文物旅遊區位於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是豫東邊陲一座新興的漢文化旅遊勝地。它西依京九,東傍京滬,北枕隴海。有歐亞大芒碭山陸橋之稱的連霍高速公路縱貫其間。與西安、洛陽、鄭州、開封、徐州、連雲港、六大旅遊城市一脈相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2002年被納入河南省「三點一線」的黃金旅遊帶。 文物旅遊區佔地十二平方公里,內括四大景區,三十個旅遊景點,是中原「一線五點」旅遊開發的重點。 倉頡墓 倉頡墓位於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 史稱,倉頡為黃帝的史官,漢字是由他創造的。傳說倉頡在造字之初捉了許多甲殼類昆蟲,並將昆蟲沾了黑水讓其在草葉上爬行,以昆蟲爬行時所留下的印記來造字。由於初期造字並不多,不夠使用,倉頡焦急至極,竟然又急出了一雙眼睛 —— 一張面孔上長了四隻眼。後倉頡又依象形、會意、形聲等方法創造出了漢字。倉頡墓前,枝葉繁茂的古柏掩映著一座大殿,殿內有一尊長有四隻眼睛的倉頡塑像,殿門兩旁的門柱上刻有 " 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師 " 的對聯。 倉頡墓 位於虞城西北12公里 堆坡村西北隅。相傳,黃帝史官、文字鼻祖倉頡卒後即葬於此。現存墓冢呈圓丘形,高3米余,周長45米。墓前有祠,大殿3間,為倉頡墓清康熙四年916659虞城知縣程本節所建。殿,人曾塑有倉頡像,後廢。殿前有康熙四十一年新立石碑一通,陰刻「古倉頡墓」四字。東西側有參天古柏兩株。祠院呈「凸」字形,現為倉頡小學佔用。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孔子還鄉祠 史籍記載,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西周初年,微子啟封於宋。死後,其弟微仲繼位。微仲死後,子宋公稽立。宋公稽死後,子丁公申立。丁公申死後,子泯(min)公共立。泯公共死後,弟煬公熙立。泯公共次子鮒祀殺煬公,欲立太子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鮒祀自立為厲公。弗父何則為宋國上卿,受采邑於栗(即現在的商丘市夏邑縣)。 弗父何在栗定居後,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勝,世子勝生正考父,王考父生孔父嘉。 孔父嘉為宋國大司馬。它殤公十年(公元前710年)被太宰華督所殺。又三十年,宋國又爆發了一次內亂。孔父嘉之曾孫孔防叔避亂奔魯。防叔生伯夏。孔子還鄉祠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孔子。 因為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孔子的先祖弗父何及以下六代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皋易均葬於此。 自1994年始,國際性的孔子祖籍文化學術研討會已在夏邑召開三次,並成立了孔子祖籍文化學會。 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有孔子的祖墳。孔子常回來祭祖省墓。後人為紀念孔子還鄉,在此大興土木,建起了還鄉祠。 據考,還鄉祠始建於唐初,多次被毀。其形制仿文廟,坐北向南。曾有一壁、四門、一壇、兩廡、兩殿、一廳和碑林。宋真宗時,孔子四十五代孫孔良鋪、孔彥輔由由曲阜來此定居,對還鄉祠修復擴建。金代,又立杏壇碑於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四代祠(崇聖祠)。 還鄉祠由於年久失修,逐漸毀壞。現政府正按舊制逐步修復。 彭雪楓將軍紀念館 彭雪楓將軍紀念館位於夏邑縣城東北17公里八里庄村,為紀念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彭雪楓1944年9月11日壯烈殉國於此所建。1982年始建,1985年10月15日落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軍委常務副主席楊尚昆,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震及省、地、縣部分領導人參加了落成典禮。 紀念館佔地面積3150平方米,建築面積430平方米。館內松柏青翠,迎門是一座醒目的卧碑,正面刻「鼓雪楓將軍壯烈殉國處」,碑陰刻有彭雪楓生平事跡。中央坐落彭雪楓將軍半身塑像,底座正面鐫刻有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的「彭雪楓將軍」5個大字。另有「彭雪楓同志事跡展覽堂」、「新四軍第四師指揮部舊址」及「彭將軍遺體停放處「等建築。展覽室陳列有彭雪楓將軍一生戰斗經歷介紹和240幅畫片,並有毛澤東、朱德、彭雪懷、陳毅、賀龍、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館內文物保存完好,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始建於隋,宋元佑八年(1093年),歷時6年建成。因建於寺內,故名崇法寺塔。「寶塔盤雲」古為永城八景之一。 崇法寺塔為八角樓閣式9層磚塔,高34.6米,底層直徑7.7米。塔體為椎柱形,每層檐下均有仰蓮相托。仰望塔身,如九朵蓮花開放。塔每層均有東南西北四門。八角皆有石龍頭,龍頭系鐵鈴,隨風而鏗鏘齊鳴,悅耳動聽。 塔底層有地宮。內有棺床,石匣。塔底北門有青石走道直至塔頂。內壁鑲有深綠色琉璃佛像磚651塊,構圖為一佛兩菩薩。
⑸ 河南商丘有什麼名勝古跡
歷史:商丘位於亞歐大陸東岸,中國中原東部,簡稱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擁有五千餘年的建城史.
名勝古跡:商丘古城、應天書院、燧皇陵、黃河故道旅遊度假區、芒碭山
⑹ 商丘名勝古跡
商丘古城,永城芒碭山,梁孝王墓,孔子還鄉祠、莊周陵園,燧皇陵,紀念巾幗英雄的木蘭詞,顏真卿手書的神品入關齋,中原四大名剎之一的白雲寺,有范仲淹讀書的應天書院,有明清黃河大堤「水上長城」,有天下奇觀「八卦城」,有侯方域故居壯悔堂,這里還有舉世聞名的梁園遺址,有木瓜園奇觀,有西陂別墅,有南園風光,有申甘林帶,有風景迷人的黃河故道;這里有兩千餘年的梁園古木,有張飛、趙匡胤的拴馬樹……
希望我說的能讓你對商丘有所了解!!
⑺ 商丘的景點有哪些
一、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又稱歸德府城,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是明、清時期的商丘縣城。建於明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城牆、城廓、城湖三位一體,使古城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獨特。城牆周長 3.6 公里,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地勢為龜背形。城內建築多為四合院建築。根據五行相生相剋之說,為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成為中國古城中的唯一。今商丘古城內街道仍保持著古代的建築風貌。
二、芒碭山
芒碭山位於河南商丘永城市境內,古稱碭山,又稱「仙女峰」,是中原「一線五點」旅遊開發的重點景區。芒碭山是千里豫東平原上唯一的山群,歷史悠久,遺跡彼豐。尤其是秦漢文化遺存,被譽為漢文化博物館。古老、秀美、神奇的芒碭十三峰,峰峰有歷史,洞洞有傳奇。夫子廟、陳勝園、漢梁王陵、劉邦斬蛇碑等名勝古跡散落其間, 「四神壁畫」、「金縷玉衣」等中華瑰寶交相生輝。
三、應天府書院
應天府書院位於商丘市睢陽區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應天府書院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應天書院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 北宋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立於繁華鬧市之中,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府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書院內主要景點有:崇聖殿、大成殿、前講堂、書院大門、御書樓、狀元橋、教官宅、明倫堂、廊房等。
四、閼伯台
閼伯台位於商丘古城西南,是帝嚳之子閼伯於4500多年前所建造的觀星台 ,它比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洛陽建的靈台,還早上2200多年,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觀星台。商族始祖閼伯一生不辭勞苦造福於黎民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此台又叫「火神台」。 閼伯死後,人們就按他的遺願,將他葬於台下,因其封號為「商」,此台又被稱為「商丘」。閼伯台建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顯得高大突兀。此台為古代商丘都城一帶的最高點,再加之古人認為閼伯台的精氣上應商星,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把閼伯台看作是商丘的象徵。
五、燧皇陵
燧皇陵又名燧人氏陵園,位於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的商丘火文化景區內,是上古時期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的墓園。據專家考證,燧人氏為天下第一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進入燧皇陵,首先看到的是一條神道,神道兩邊,有排列整齊的龍鳳麒麟石雕,庄嚴肅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於陵區的中心,四周翠柏環抱,綠草如茵。陵墓建築風格借鑒了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的設計理念,尤其在台階的修建上,注重「九、五」數字的運用,體現出了「九五之尊」的寓意。
⑻ 家鄉的歷史遺跡商丘
商丘古城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商丘古城已有四千多年歷史,目前現存地上的歸德府城於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動工,歷時八載,於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也有500餘年的歷史。古城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獨特。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品、商業、商文化發祥地之隱喻。現存歸德府城之下同時疊壓著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元朝時期修建的歸德府城、北宋時期的陪都應天府南京城、隋唐時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漢時期的梁國國都睢陽城、周朝時期的宋國都城等6座古都城。更是歷代先民們智慧累積的創造,更是「象天法地、順天應地、取法自然」思想的應用,其目的就在於創造一個「天人協調、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萬年永固。商丘古城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體的大型古城遺址。
⑼ 商丘名勝古跡有哪些
商丘古城又稱歸德府城,即明、清時期河南省商丘縣城。建於明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建於明正德六年( 1511 年 )。城牆、城廓、城湖三位一體,使古城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獨特。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品、商業、商文化發祥地之隱喻。古城南門外東側,便是著名的河南應天書院,它與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並稱北宋四大書院。
火神台亦稱閼伯台、火星台,位於商丘古城西南 1.5 公里火星台村。 每年春節,商丘最熱鬧的地方數火神台廟會,老商丘人稱「台會」,火神台即閼伯台,又稱火星台,台高11.30米,周長300米,為夯土堆積而成。中國社科院、國家文物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等單位的30多位專家確認,此處是我國最早的觀星台遺址。現有一組完整的古建築,有大殿、拜殿、東西配殿和鍾鼓樓。傳說農歷正月初七是閼伯的生日,屆時,豫、魯、蘇、皖交界處群眾紛紛朝台,形成規模盛大的古廟會,延續一月有餘。 火神台正對著是一座戲樓,古已有之,近年又重新修建。火神台前看大戲也是當地重要的民俗。豫劇不僅老年人愛聽愛看,年輕人甚至娃娃也不例外。娃娃們也許聽不懂看不明白,但他們同樣喜歡這分熱鬧。 廟會時間「華商文化廣場」每天上午各有演出,以雜技為主,包括高車踢碗、大型輕氣功表演、硬氣功表演等。花戲樓前每天上午、下午也有演出,主要以魔術表演為主。「火文化廣場」有吳橋雜技團、飛車團、訓獸團、兒童游樂設施等。廟會期間,還有商丘各特色小吃,傳統名吃、商丘土特產等布置名吃一條街,同時規劃布置的還有旅遊紀念品一條街、攝影畫像一條街等。
芒碭山歷史悠久,文物薈萃。孔夫子避雨處、夫子廟、陳勝墓、張飛寨、漢高祖斬蛇碑等不勝枚舉。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西漢梁國陵墓群,斬山作廓,穿石為藏,結構復雜,氣勢恢宏,宛如龐大的地下宮殿,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其中梁孝王王後墓長2l0米,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大石室陵墓。漢墓中出土的壁畫、金縷玉衣、鎏金車馬器、騎兵桶、精美玉器等眾多文物,實屬稀世珍品,藝術瑰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富有神奇色彩的漢高祖斬蛇起義紀念碑,夜間光照顯現劉邦高大威武幻影,堪稱天下奇觀。目前,芒碭山文物旅遊區建設初具規模,永城人民簞食壺漿以待賓朋,熱誠歡迎國內外遊客 到此觀光,共沐古代文化之露潤,飽覽旅遊景區之名勝。
以上三個景點是商丘最著名的,其他的還有,商丘古城,名符其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