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鑿壁借光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是誰
鑿壁偷光,是一個成語。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原文: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翻譯: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想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並不要報酬。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含義: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⑵ 鑿壁偷光是出自誰的故事
鑿壁偷光出自由漢代人劉歆的東晉葛洪輯抄古代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鑿壁偷光,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學習的事情。
原文
鑿壁偷光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⑶ 鑿壁偷光的歷史人物是誰
鑿壁偷光主人公:
匡衡
匡衡,字稚圭,西漢後期人,生卒年不詳,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曾以「鑿壁偷光」的苦讀事跡名世,祖籍東海郡丞邑(今棗庄市嶧城區),「至衡始遷居鄒邑(今鄒城市)羊下村」(據朱承命修《鄒縣志》)。
其「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西京雜記》)。這就是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兩千年來盛傳不衰。匡衡青少年時期除了「庸作以供資用」,把得到的報酬買書買筆等學慣用具外,史籍還記載,他還經常到書簡收藏者那裡去勞作而不取報酬,只是將借書作為交換條件。正因匡衡孜孜以讀,因而成為一代經學大師。
⑷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誰啊
主人公是西漢大文學家匡衡。
西漢時期,有個人叫匡衡,他特別喜歡讀書,可家裡卻沒有書。村裡有一戶人家,家裡有很多藏書。於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後來,這家主人了解到匡衡是為了想借書來讀才這樣做的。主人非常感動,就把書借給匡衡了。
但是匡衡白天要幹活,到了晚上,家裡又沒有蠟燭,根本看不了書。於是,他就借著牆壁上的裂縫處,從鄰居家透光來的光來看書,就這樣一直堅持下去了。
(4)鑿壁借光是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鑿壁偷光語出:《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鑿壁偷光的寓意:曾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後用來比喻不怕艱難學習的恆心與毅力。
⑸ 鑿壁借光的人物是誰
鑿壁借光這個典故說的是匡衡
匡衡少家貧,好讀書,夜無油。鄰舍秉燭,衡鑿壁引光讀書。
[白話]西漢人匡衡,小時家裡很窮,非常喜歡讀書,但晚上家裡沒有油點燈。鄰居房裡點著燈,匡衡就把牆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里透過來照著讀書
⑹ 鑿壁借光的主人公指的是誰
鑿壁借光的主人公指的是匡衡。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人,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曾以「鑿壁偷光」的苦讀事跡名世。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經過刻苦研讀,匡衡終成一代的大學問家。
(6)鑿壁借光是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鄰居家的豐富的藏書,加上匡衡勤奮努力,終於使他成了一位知識學問淵博的學者。漢元帝在位時,相繼發生了日蝕和地震,漢元帝怕是上天降下的災殃警兆,就向大臣們咨詢政治的得失。
匡衡上奏,列舉歷史事實說明天象只是一種大自然的陰陽變化,禍福全在於人的作為,社會的風氣,更在於朝廷的教化倡導和影響。因而皇上應當裁減宮廷的費用等等。漢遠帝很贊賞匡衡的見識,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贊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
⑺ 中國歷史上鑿壁借光的人是誰
鑿壁偷光,是一個成語。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⑻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誰
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棗庄市嶧城區)人,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費用,他「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廣為稱頌。
典故:匡衡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
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個故事也就是人們傳頌的鑿壁偷光,又做鑿壁借光。
(8)鑿壁借光是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匡衡兒時鑿壁偷光的故事十分勵志,鼓舞了許多人,可成年後的匡衡卻沒能堅持本心,最終為了自己的貪婪付出了代價。
因著年輕時的積累,長大後的匡衡才華橫溢,雖沒能通過考試脫穎而出,卻依舊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被漢元帝提拔,一路陞官,竟做了宰相。走上人生巔峰後的匡衡很快攀附權勢,並仗著自己位高權重收受賄賂。
可很快他的好運就走到盡頭了,元帝封他為侯時原本只有三千頃封地,可他卻利用郡圖出錯,非法佔地四百頃。最終這事被皇帝發現,將他貶為庶民。而被貶官後的匡衡回到家鄉,沒過多久便病死了。
⑼ "成語鑿壁偷光"是出自哪位古代人物的苦學故事
西漢大文學家匡衡。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人,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廣為稱頌。
(9)鑿壁借光是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成語啟示:
由於匡衡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我們要學習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匡衡不怕艱難學習的恆心與毅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鑿壁偷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匡衡
⑽ 鑿壁偷光出自哪位人物
鑿壁偷光出自歷史人物是匡衡。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個故事也就是人們傳頌的鑿壁偷光,又做鑿壁借光。
人物介紹:
匡衡東海郡承縣人。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費用,他「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廣為稱頌。
漢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
「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贊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