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蘇徐州的歷史
1.徐州歷史: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保留徐州市,初為山東省轄市,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駐徐州市,轄11縣市。此後,徐州市和徐州專區並存,不同時期轄屬有所變化。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專區,將所轄6縣劃歸徐州市。徐州市現轄5區6縣(市)。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6000年燦爛文化。帝堯時建大彭氏國。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兩漢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其中的漢墓、漢俑、漢畫像石並稱「漢代三絕」。兩漢彩繪兵馬俑,是繼咸陽和西安兵馬俑之後的第三批重要發現。為開發利用漢文化資源,組織成立徐州市兩漢文化研究會,籌建修復了北洞山漢墓、龜山漢墓、白集漢墓、獅子山楚王陵、漢兵馬俑博物館、漢畫像石藝術館等一系列重要文物景點。
徐州還是南北朝宋武帝劉裕的故鄉,唐代白居易,宋代蘇東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儒、潘季馴,當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和著名音樂家馬可都曾在徐州任職或生活過。
徐州交通發達,基礎設施較完備,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境內公路四通八達,有國道5條,省道20條,正在建設中的京滬、霍連高速公路通過徐州。京杭運河穿境而過,沿岸建有四個內河大港。
徐州市位於華北平原的東南部,域內除中部和東部存在少數丘崗外,大部皆為平原。丘陵海撥一般在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積約佔全市9.4%。丘陵山地分兩大群,一群分布於市域中部,山體高低不一,其中賈汪區中部的大洞山為全市最高峰 ,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於市域東部,最高點為新沂市北部的馬陵山,海拔122.9米。平原總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約占土地總面積的90%,海撥一般在30-50米之間。
徐州市地處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諸水的下游,以黃河故道為分水嶺,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水庫星羅棋布,廢黃河斜穿東西,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東有沂、沭諸水及駱馬湖,西有夏興、大沙河及微山湖。
擁有大型水庫兩座,中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84座,總庫容3.31億立方米,以及眾多的橋、函、渠、閘等水利設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運、水產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庫相連的水網系統。
徐州市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由於東西狹長,受海洋影響程度有差異,東部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西部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受東南季風影響較大。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2.與徐州有關的歷史名人
"徐州十大歷史名人"評選揭曉 (附名單)
徐州日前評選出了十位歷史名人。他們(以時代先後為序)是:彭祖(堯舜
)、徐偃王(西周)、項羽(秦末)、劉邦(西漢)、解憂公主(西漢)、張道
陵(東漢)、劉裕(南朝)、李煜(南唐)、李蟠(清)、李可染(現代)。
由中共徐州市委宣傳部、徐州報業傳媒集團主辦,中國電信徐州分公司全程冠名
,銅山縣張集鎮政府、徐州迅達車輛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電信天翼3G杯「徐州十
大歷史名人」評選活動,自8月3日啟動以來,經過媒體宣傳、讀者推選、專家學
者的反復論證,適當考慮到入選名人朝代和角色的分布、歷史成就與貢獻等因素
,最終確定了徐州十大歷史名人。
相關鏈接
1【彭祖】
彭祖,姓篯名鏗。顓頊玄孫,生於夏代,至殷末時已767歲(一說800餘歲)。事
見《神仙傳》及《列仙傳》。舊時因以彭祖為長壽的象徵。又據《楚辭·天問》
:「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王逸注謂彭祖善調雉羹以事帝堯,
得到帝堯賞識,受封於大彭(今銅山縣境內)建國,始稱彭祖。彭祖的主要業績
是:一建立大彭氏國,由大彭氏國擴展延續繼而開始譜寫徐州(彭城)的建城歷
史(公元前586年);二是開創了華夏飲食文化,親烹「雉羹」;三為教民以「術
」養身。彭祖功業遺產,成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2【徐偃王】
徐偃王,名誕。西周時徐戎的首領。統轄今淮、泗一帶。《後漢書·東夷傳》稱
:「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貢的「三十有六國」。曾聯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勢
大,承認其為東方霸主。後為楚所敗。在戰爭與和平之間選擇了仁義避戰。其事
載《竹書紀年》、《後漢書》、《屍子》、《博物志》、《路史》諸書。《博物
志》謂:「徐君宮人有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孤獨母有犬鵠蒼,獵於
水濱,得所棄卵,銜以來歸。孤獨母以為異,覆暖之,遂孵成兒。生時正偃,故
以為名。」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稱「王」之後,實質上即是與周王(天子)分
庭抗禮。作為「徐文化」的代表人物,徐偃王當之無愧是徐州文明史的奠基人、
開拓者和領袖人物。
3【項羽】
項羽 (前232—前202)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名籍,字羽。祖籍下相(今江蘇宿
遷)。楚將項燕之後。少時有大志。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從叔父項梁在
吳(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戰死後,秦將章邯圍趙,楚懷王任宋義為上將軍,
羽為次將,率軍往救。宋義到安陽(今屬河南)逗留不進,他殺死宋義,親率兵
渡漳水救趙,在巨鹿之戰中摧毀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大封諸侯
王,定都彭城,為家鄉添上一筆濃墨重彩。楚漢戰爭中,為劉邦擊敗。最後從垓
下(今安徽靈璧南)突圍到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於烏江自刎。人稱項羽是
一位「失敗」的英雄。
4【劉邦】
漢高祖劉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字季,沛縣(
今屬江蘇)人。曾任泗水亭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他起兵稱沛公,初屬項梁
。乘項羽與秦軍主力在巨鹿決戰,率軍入關。前206年,攻佔咸陽,推翻秦朝統治
,約法三章,廢除嚴刑苛法,得到秦人擁護。同年,項羽入關,大封諸侯王,他
被封為漢王,佔有巴蜀、漢中之地。不久,即與項羽展開長達五年的戰爭。前202
年,戰勝項羽,即皇帝位,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在位期間,繼承秦制,實行中
央集權制度。先後滅異姓諸侯王,遷六國舊貴族和地方豪強到關中,以加強控制
;實行重本抑末政策;制定《漢律》九章。這些措施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中
央集權的鞏固。
5【解憂】
解憂(前120—前49),即劉解憂,西漢楚王戊之孫女。建元三年(前138年),
為對付匈奴,武帝決定聯絡西域大月氏和烏孫。烏孫位於匈奴右側,有騎兵18萬
。太初中(前104-前101)漢「復以楚王戊孫解憂為公主」嫁烏孫王。王死,從烏
孫俗,嫁肥王,後又嫁狂王。匈奴發兵討烏孫。解憂請漢支援。漢發兵15萬,五
道並出,與烏孫兵兩面夾擊,大獲全勝。烏孫有倒向匈奴跡象,解憂一面要漢出
兵1.5萬至敦煌,呈准備出擊之勢;另一方面派侍者馮嫽持漢節作其使,行賞賜於
西域各地,說動新烏孫王願意降漢。後,解憂所生之子繼烏孫王位,「眾心皆附
」。解憂70歲時,攜烏孫3人返回京師,後二年死。
6【張道陵】
張道陵(34—156),原名張陵,字輔漢,因其創立的「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
」,故又被人稱為「張天師」。漢代沛國豐邑(今徐州豐縣)人,傳為漢初功臣
張良後裔。張道陵少年熟讀《老子》及河圖洛書,後入太學,研讀儒家五經,舉
為「賢良方正極諫科」,東漢明帝時出任巴郡江州令。因悟沉浮仕途無益年命之
理,便辭官隱居洛陽北邙山,修長生之道。朝廷數次徵召,皆不從。順帝時(125
—144)攜弟子入蜀,居鶴鳴山修道。精研煉丹術,造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三
天法師正一真人」,創立「五斗米教」,此即道教正源。張道陵「白日飛升」後
,其子孫世代相傳,道教教主皆以「天師」相稱。豐縣阿房村為張道陵故里,有
古碑記其事。
7【劉裕】
劉裕(363—422),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公元420—422年在位。字德輿
,小字寄奴,彭城人,遷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幼年貧窮,後為東晉北府兵將
領。元興三年(公元404年),擊敗桓玄,掌握東晉大權。官至相國,封宋王。元
熙二年(420年),代晉稱帝,國號宋。手握東晉軍事大權後,劉裕先後進行了兩
次北伐,以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積功,劉裕被封晉相國、宋王。420年,禪晉建
宋,為宋武帝。
8【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人。為南唐烈祖李升之孫、中主李璟之子。李
氏一族出唐憲宗李純第六子建王李恪一脈。李煜高祖李志為徐州判官,故定居徐
州。李煜作為皇子,自幼長於深宮,不知創業之艱、守成之難,唯喜書畫詩文。
961年繼位為國君時,南唐已處在宋太祖趙匡胤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975年宋滅
南唐,李煜與其小周皇後被俘解於汴京,開始了囚徒生活。三年後的「七夕」之
夜,李煜被宋太宗趙光義以「牽機葯」毒殺。就在這段囚徒生活中,李煜經歷了
從「人上人」到「階下囚」的巨變。發而為詩,這便成全了李煜詞俯視唐宋的巔
峰性成就。李煜詞風,影響深廣,悲憂纏綿,難以超越。
9【李蟠】
李蟠(1656—1728),字仙李,又字根庵,號萊溪。是科舉考試取士歷史上徐州僅
有的一名狀元。幼承家訓,年少聰穎,天賦過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舉人
,三十六年(1679年)中進士。殿試卷《廷對制策》,文筆雄勁,氣勢磅礴。內容
涉及軍政、吏治、河防、靖務等治國要略,見解獨到。康熙皇帝欽點為一甲一名(
狀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入國史館,撰修《大清一統志》,有「天朝第一人物」
之美譽。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李蟠為順天府鄉試主考官。受鄉試中舞弊案影
響流放沈陽,3年後蒙賜故里,吟詩作賦。此後終生未仕。李蟠的文章和墨跡非常
出名,在當時備受推崇,留有《偶然集》和《根庭文集》。
10【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原名李永順。室名師牛堂,徐州市人。美術教育家,中
國山水畫一代宗師。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畫,後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杭州國
立藝術院學習,參加「一八藝社」。抗戰時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師從齊白石
、黃賓虹,曾在徐州藝專、徐州民眾教育館、重慶國立藝專、國立北平藝專任教
。長期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等
職。有《李可染畫集》等。擅山水、重寫生,借鑒西畫的明暗處理,創山水畫黑
、滿、重、亮的新畫風,促進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② 徐州歷史上屬於山東嗎
徐州在歷史上並不屬於山東,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始稱徐州。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廢徐州府,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抗日戰爭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汪偽國民政府淮海省省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淮北抗日根據地。中華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1953年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專署駐徐州市。
③ 徐州的歷史沿革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時屬楚國,東漢屬彭城國。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屬歸德府。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屬鳳陽府,直隸京師,後屬南直隸。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徐州府廢,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汪偽中華民國淮海省省會。
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
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
1983年,江蘇撤銷地區專員公署,實行市管縣的建制。
(更多歷史內容詳見政府官網 )
④ 徐州有多少年的歷史了現在人口達到多少了,
徐州具有六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六千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現在人口總數大約在900萬。
⑤ 徐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獅子山楚王陵是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四千餘件兵馬俑是楚王陵的重要陪葬品,它發現於1984年,時隔十年後,發掘了主人墓——楚王陵。楚王陵位於徐州東郊獅子山南麓,鑿石為室,穿山為藏,墓室嵌入山腹內深達百餘米。其龐大的規模、恢宏的氣勢、奇特的建築結構,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墓中出土各類珍貴文物二千餘件(套),有金、銀、銅、鐵、玉、石、陶等質地,其中不乏傾城傾國的藝術珍品,如雕龍玉璜、弦紋玉環、雕花玉厄、螭虎紋玉飾、鑲玉漆棺、銅扁壺等,均是國內考古的首次發現,尤其珍貴的是科學工作者根據王陵中殘留的楚王遺骨,首次成功地復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
在中國的漢代,盛行靈魂不滅,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思想,普遍認為「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由此產生了「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在墓室的形制和結構上也極力摹仿現實生活中的地面住宅,而且在隨葬品方面盡量做到應有盡有,幾乎包括了生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一應物品與器具。
戲馬台,位於徐州古城南門之外的南山之巔。史載,公元前206年,如火如荼的倒秦戰爭功成之後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項羽自立西楚霸王,曾經建都彭城,籠山絡谷營台,以觀將士戲馬,雖然項羽後來在楚漢相爭中一敗塗地,但戲馬台卻成為西楚霸業千古雄風的遺跡。
關於戲馬台及其戰略地位,北宋文學家蘇軾曾有這樣一段宏論:「城三面阻水,樓堞之下以汴泗為池,獨其南可通車馬,而戲馬台在焉,其高十仞,廣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壘木炮石凡戰守之具,以與城相表裡,而積三年糧於城中,雖用十萬人不易取也。」可見作為軍事家的項羽築戲馬台,並不限於有閑取樂,更重要的是出於戰略考慮。
然而,「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畢竟不是一位政治家。他沒有倒在秦兵斧鉞之下,卻碎身於同舉義旗的漢軍之手。從這點上說,項羽勝在軍事,敗在政治。自古「成者王侯敗者賊」,而對項羽,人們卻不已成敗論英雄。這正是千古以來人們接踵憑吊戲馬台的主要原因。公元416年,東晉大將劉裕北伐奏捷,班師路經彭城,恰逢重陽佳節,便在戲馬台大宴群僚,以壯軍威;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燾舉兵南下,曾立氈帳於戲馬台上,運籌帷幄,虎視城中,歷朝歷代,文臣武將和詩人騷客紛至沓來,或登臨高台扼腕痛惜,或觸發思古之幽情,謝靈運、張籍、蘇軾、陳師道、文天祥、薩都剌、袁枚、閻爾梅等,在此都留下傳世之佳篇。
戲馬古台歷經滄桑。自楚霸王項羽在亂石荊棘中營辟高台,後人出於對英雄的景慕和瞻仰所需,陸續在台上進行建築。其中風雲閣最為著名,可作為戲馬台古跡的標志。風雲閣又稱戲馬台碑亭,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雙層飛檐,六角啄空,丹柱釉瓦, 高聳三丈有餘,翹然立於台中,頗具風采。其南檐下嵌有四字篆額:「從此風雲」。亭內石碑鐫有「戲馬台」三字,古樸莊重,氣勢恢弘,為戲馬台增色不少,遺憾的是,由於徐州迭遭水患兵災之苦,其它建築大多傾圮,到了近代,寬闊的抬面,只剩下風雲閣的立身之地了。
龜山漢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江蘇徐州市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於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該墓為兩座並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漢墓分為南北二個甬道,長度分別為56米,二甬道長度差僅為11.90厘米,二甬道之間的距離19米,共有15個墓室,墓道和墓室總面積達到700多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米。
一走進南甬道,一束紅色的激光從裡面射出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保安措施,其實這束激光是為了讓大家看清楚甬道的直度,整整56米長的甬道,精度居然達到了1/16000。南北二條的甬道平行向里開鑿,二甬道距中軸線的偏差僅有5毫米,精度達1/10000。二甬道的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通道地平面內高外低,內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1000的坡度。現在還不知道當時是如何打出精度這么高的甬通,也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通道,二甬通中的墓室有洞口相通。
南甬道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甬道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於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由兩條墓道兩條甬道以及十五間墓室組成,由人工開鑿而成。墓室十五間,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總面積達700餘平方米, 容積達到2600多立方全靠手工開鑿。此墓工程浩大,氣勢雄偉,實為世界罕見,中華一絕
⑥ 徐州市的歷史
原始社會末期,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3] ,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一直是淮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6] 。徐州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7-8] 。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因其擁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跡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被稱作「東方雅典」。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勞
清代徐州繁華圖
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時屬楚國,東漢屬彭城國。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屬歸德府。隸屬和轄領變化
華燈初上故黃河
較頻。
明初徐州曾屬鳳陽府,直隸京師,後屬南直隸。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徐州府廢,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汪偽中華民國淮海省省會。
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1]
徐州城建(54張)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3]
1955年4月14日,國務院為加強洪澤湖管理,將蕭縣、碭山劃給安徽宿州地區管轄。
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
1983年,江蘇撤銷地區專員公署,實行市管縣的建制
⑦ 徐州市有什麼名勝古跡
徐州十大代表旅遊景點。
雲龍湖旅遊景區
雲龍湖風景區位於徐州市區南部,是以雲龍山水自然景觀為特色,以兩漢文化、名士文化、宗教文化、軍事文化為主要內容,具有科普、觀光、游覽、休閑、生態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城市型風景名勝區。
雲龍山
雲龍山(國家4A級風景區)位於徐州市城南,又名石佛山 ,海拔142米,長3公里。由九節山頭組成,蜿蜒起伏、狀似神龍,昂首向東北,曳尾於西南,因山上常有雲霧繚繞故此得名。雲龍 山既有秀美的自然風光,又有悠久的歷史人文景觀,蘊藏著豐厚歷史文化。是徐州自然風景區重要風景山林之一。
徐州博物館
徐州博物館是在清朝乾隆行宮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坐落在雲龍山北麓,由陳列主樓、土山東漢彭城王墓、漢代採石場遺址、乾隆行宮及碑園四個展區組成,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徐州博物館陳列主樓為主展區,常年陳列有「漢室遺珍」,「金戈鐵馬」,「天工漢玉」,「俑偶華彩」等。
徐州漢文化景區
徐州漢文化景區由原獅子山楚王陵和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整合擴建而成,位於徐州市區東部,總佔地面積1400餘畝,集歷史博覽、園林景觀、旅遊休閑於一體。這座以漢文化為特色的主題公園,囊括了被稱為「漢代三絕」的漢墓、漢俑和漢畫像,是兩漢遺風濃郁的文化保護基地。
淮海戰役紀念館
淮海戰役紀念館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東南郊的鳳凰山東麓,建在淮海戰役紀念塔的東南,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館頂是琉璃瓦,中間是廡殿重檐門廊,建築面積2800多平方米。淮海戰役紀念館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時期三個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1948.11.6~1949.1.10)而建立的紀念館。
窯灣古鎮
窯灣古鎮(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江蘇省新沂市西南邊緣,京杭大運河及駱馬湖交匯處;與宿遷、睢寧、邳州三市縣相連,三面環水,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聞名全國的水鄉古鎮。素有「東望於海,西顧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說,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及「蘇北小上海」之稱,古鎮歷史積淀深厚,人文景觀較多。
獅子山楚王陵
獅子山楚王陵氣勢恢宏卻又十分神秘,種種蛛絲馬跡顯示出該墓尚未完工,墓主人的身份也尚存爭議。考古學家和醫學專家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復原了這位兩千多年前的楚王形象,這在國內尚數首次,在國內外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如果你是漢文化迷或「盜墓」迷,不妨來此一探究竟吧。
戲馬台
戲馬台位於徐州市中心區戶部山最高處,是徐州現存最早的古跡之一,公元前206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於城南里許的南山上,構築崇台,以觀戲馬,故名戲馬台。
戲馬台山門,青石台階31個,寓意霸王項羽31年短暫而壯烈的一生。
戶部山
「窮北關,富南關,有錢都住戶部山」,是徐州流傳很久的一首民謠,而這民謠的由來還和黃河水患有關。為避黃河水患,一些官紳富賈不惜重金在戶部山周圍擇地建宅,中等富戶競相效仿。從明末至民國初年的幾百年間,戶部山周圍高宅大院密布,居民鱗次櫛比。其中既有甲第官宦之家,也行富商之宅、書香門第。這些古建築依山就勢,參差錯落,構思巧妙。
⑧ 徐州的歷史介紹有哪些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堯時建大彭氏國。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當時「徐州」只是作為一個自然經濟區域的名稱,彭城邑成為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
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時期,大彭氏國很強盛,曾為五霸之一。傳說大彭氏國的創始人彭祖活了800歲,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飲食養生之道,對以後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彭城為宋邑,徐國國都、楚國國都。秦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彭城還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三朝封國的國都,長達500多年。從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則一統天下,開創了歷史上輝煌的漢王朝。西漢時期,彭城為劉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國——楚國和彭城國。東漢末年,曹操遷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稱徐州。
歷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開國皇帝,故徐州又有「千年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譽。
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
東漢時,州名。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都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
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劃歸江蘇省直轄。
⑨ 徐州市有多大,多少年歷史了
徐州市面積 :11258平方公里。有6000年歷史了。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時屬楚國,東漢屬彭城國。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屬歸德府。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屬鳳陽府,直隸京師,後屬南直隸。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徐州府廢,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汪偽中華民國淮海省省會。
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
1955年4月14日,國務院為加強洪澤湖管理,將蕭縣、碭山劃給安徽宿州地區管轄。
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
1983年,江蘇撤銷地區專員公署,實行市管縣的建制。
⑩ 徐州的歷史由來有哪些
徐州
①古九州之一。《尚書· 禹貢》: 「海、岱及淮惟徐州。」 《爾雅·釋地》: 「濟東曰徐州。」 海指今黃海,岱即泰山,淮即淮水,濟東即古濟水以東。
②邑名。(1) 一作平舒。戰國齊地,即今河北大城縣。《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二十四年 (前333),「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2) 又作舒州。春秋、戰國齊地,在今山東滕州市東南。《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句踐「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即此。
③戰國時魯地。在今山東滕州市南。《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 又 《魯周公世家》: 頃公十九年(前254),「楚伐我,取徐州」。《集解》: 「徐廣曰:徐州在魯東,今薛縣。」 《續漢書 ·郡國志》: 魯國薛「本國,六國時曰徐州」。《水經·泗水注》 引 《竹書紀年》: 「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於薛,改名徐州。」
④西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山東東南部和江蘇長江以北地區。東漢時治所在郯縣(今山東郯城縣)。三國魏移治彭城縣 (今江蘇徐州市)。東晉時移治京口 (今江蘇鎮江市)。南朝宋永初二年 (421) 改為南徐州。
⑤十六國後秦置,治所在項城 (今河南沈丘縣)。後廢。
⑥後燕初置於黃巾固 (今山東章丘市西北水寨)。後徙黎陽 (今河南浚縣東北)。又徙治鄄城 (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鎮)。《十六國疆域志》 卷12: 「 《後燕錄》: 建興二年,垂以翟遼為徐州刺史。」 《資治通鑒》: 東晉太元十三年 (388),「燕青州刺史陳留王紹為平原太守辟閭渾所逼,退屯黃巾固。燕主垂更以紹為徐州刺史」。
⑦南燕置,治莒城 (今山東莒縣)。《晉書·地理志》: 南燕慕容德以 「徐州刺史鎮莒城」。《寰宇記》卷24: 「 《南燕錄》: 慕容德以尚書潘聰為徐州刺史,鎮莒城。又以桓遵為徐州刺史,亦理此。」
⑧南朝宋永初二年 (421) 改北徐州置,治所在彭城縣 (今江蘇徐州市)。隋大業初改為彭城郡,唐武德四年 (621) 復為徐州。天寶元年 (742)又改彭城郡,乾元元年 (758) 復為徐州。元至元二年 (1336) 省彭城縣入州,屬歸德府。至正八年 (1348) 升為徐州路,十二年 (1352) 降為武安州。明洪武初復名徐州,屬鳳陽府。十四年 (1381)直隸南京。清屬江蘇省,雍正十一年 (1733) 升為徐州府。
⑨南朝宋僑置,治所在燕縣 (今安徽鳳陽縣東北臨淮關東)。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南蚌埠、鳳陽、明光、定遠、來安、滁州、全椒等市縣地。南齊改為北徐州。
⑩北魏延和二年 (433) 置,治所在濟陽縣 (今河南蘭考縣東北)。皇興初廢。
(11)金天會七年 (1129) 改安肅軍置,治所在安肅縣 (今河北徐水縣)。天德三年 (1151) 改名安肅州。
(1)古九州之一。《尚書·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爾雅·釋地》:「濟東曰徐州。」海指今黃海,岱是泰山,淮是淮水,濟東即濟水以東。(2)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江蘇省長江以北和山東省東南部地區。東漢治郯縣(今山東郯城縣),三國魏移治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東晉初失淮北地,治所南遷。義熙七年(411年)治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為南徐州,以北徐州為徐州。東晉、北朝以後轄境縮小。元至正時升為徐州路。明洪武初復改為徐州。清雍正時升為府。(3)十六國後燕置,治黃巾固(今山東章丘市),後移治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又移治鄄城(今山東鄄城縣北)。後廢。(4)十六國南燕置,治莒城(今山東莒縣)。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沂山東南迄濱海一帶。(5)春秋戰國齊邑。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南。《古本竹書紀年》:「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年),下邳遷於薛,改名徐州。」《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皆即此。參見「薛(1)」。(6)又作平舒。戰國齊邑。即今河北省大城縣。《戰國策》:齊威王二十四年(前333年),謂魏王曰:「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即此。(7)十六國後秦置,治項縣(今河南沈丘縣南)。轄境相當今河南省商丘市、太康縣、商水縣以東地區和安徽省亳州、渦陽、蒙城等市縣。後廢。(8)北魏延和二年(433年)置,治濟陽縣(今河南蘭考縣東北)。皇興初廢。(9)金天會時改安肅軍置,治安肅縣(今河北徐水縣)。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徐水縣東部。天德三年(1151年)改為安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