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牟平區的歷史沿革
漢初(公元前206年),於今縣境設東牟縣,為青州東萊郡隸。
王莽代漢,建「新」朝,自天鳳元年(公元14年)起,大舉更易郡縣名稱。東牟縣改名弘德縣。
三國時魏仍設東牟縣,青州東萊郡隸。
隋統一後,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惟文登縣改隸萊州,後又更為隸東萊郡。
唐初,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
五代至宋,均沿設牟平縣及登州。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寧海軍為寧海州,治所仍在牟平縣,轄牟乎、文登二縣,山東東路隸。
元沿設寧海州,仍治於牟平縣城,轄牟平、文登二縣。初隸於益都路,繼隸於淄萊路,至元九年(1279年)直隸於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牟平縣省人寧海州,僅轄文登縣,州治不變,但改隸於萊州府。洪武九年復登州府,寧海州隸。萊州、登州初屬山東行中書省,繼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清時(1644-1911年),沿襲明建置。
民國時期(1912-1949.9),民國二年(1913年),改寧海州為寧海縣;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浙江省寧海縣重名,改名牟平縣。屬膠東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東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屬山東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改屬山東省第七行政區。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四年(1938一1945年),先後屬魯東道、登州道。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牟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分為牟平、牟東二縣;次年6月,二縣又合並為牟平縣,屬膠東區行政公署東海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10-1985.12),1950年5月,牟平縣屬山東省文登專區,1956年3月,改屬萊陽專區。1958年11月,牟平縣撤銷,並入煙台市。次年11月,恢復牟平縣,屬煙台地區。1983年11月,地區改市,牟平縣屬煙台市。
② 煙台市牟平區的歷史,急用,快快快!!
漢朝
因地處牟山之陽平緩地而得名。 牟平區漢初(公元前206年),於今縣境設東牟縣,為青州東萊郡隸。唐《元和郡縣圖志》載:「東牟故城在文登縣西北一百一十里」。依方位與距離核查,則今縣城近是東牟縣治。惟尚未發現漢城遺跡,有詩考古證實。時同郡另有牟平縣,東牟縣之名,當因其在牟平縣東而來。宋初《太平寰宇記》謂此漢牟平縣治所,在今蓬萊縣「東南九十里故城」。其地屬今福山區境,一般認為即今該區古現村,此牟平縣與當時的東牟縣僅系鄰縣。與今牟平縣境並無關系,但今牟平縣名卻淵源於該縣。後世文獻,如《元和郡縣圖志》而下的諸地誌,相傳以為漢牟平縣的得名,系因縣治「在牟山之陽,其地夷坦,故曰牟平」,據此,漢時的牟平,當在今福山區境。但今牟平縣城西北亦有牟山,《大明一統志》有記載。這可能是因後世牟平縣治移此,山名隨之遷指的緣故。 牟平區王莽代漢,建「新」朝,自天鳳元年(公元14)起,大舉更易郡縣名稱。東牟縣改名弘德縣。
東漢
東漢建武五年(29)平齊地後,廢弘德縣,復名東牟縣。永平二年(59),割東萊郡東牟等縣入琅琊國,見《後漢書·光武十王傳》。《續漢書·郡國志》記東牟迄屬東萊郡,疑屬失載。又該《志》謂東牟非縣,而系侯國。考《後漢書》,失記此東牟侯,疑其為琅琊王劉京後裔,始封於東牟縣並入琅琊國之後。
東牟侯國之復為東牟縣,還屬東萊郡,史失年月。疑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琅琊國除之時,亦或更早。
三國—隋朝
三國時魏仍設東牟縣,青州東萊郡隸。
晉初(265)撤東牟縣,以其地並入治所在今福山區的牟平縣。 牟平區「永嘉」之亂,晉室渡江。青州地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政權或短時的地方割據勢力所有。東晉未至南朝劉宋初年,一度為甫朝政權收復,旋又淪為北魏。在此期間,今牟平縣地先屬治在今福山區的牟平縣,繼屬治在今黃縣境的牟平縣(《太平寰宇記》謂在黃縣東七十三里,馬嶺山南)。北齊天統四年(568)分牟平縣地置文登縣後,今縣地改屬光州文登縣。
隋統一後,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惟文登縣改隸萊州,後又更為隸東萊郡。
唐朝—元朝
唐初,今 牟平區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武德四年(621)於文登縣置登州,貞觀元年(627)州廢縣存。貞觀二年,省設治於今黃縣境的牟平縣。麟德二年(665)分文登縣地復置牟平縣,治漢東牟縣城,即今縣治,是為漢牟平縣名,移至漢東牟縣,即今縣之始,亦為今縣地定設牟平縣治之始。如意元年(692)重設登州於黃縣境,後移治蓬萊縣,牟平縣隸屬不變。天寶元年(742)登州改名東牟郡。乾元元年(758)復稱登州。
五代至宋,均沿設牟平縣及登州。宋時登州又別稱東牟郡,屬京東路。
「靖康之變」後,金扶立劉豫偽齊傀儡政權,京東路地為齊所轄。齊阜昌二年(1131),於登州牟平縣治,別置寧海軍。阜昌八年(1137),金廢齊,寧海軍為金直接統治。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寧海軍為寧海州,治所仍在牟平縣,轄牟乎、文登二縣,山東東路隸。
元沿設寧海州,仍治於牟平縣城,轄牟平、文登二縣。初隸於益都路,繼隸於淄萊路,至元九年直隸於中書省。
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以牟平縣省人寧海州,僅轄文登縣,州治不變,但改隸於萊州府。洪武九年復登州府,寧海州隸。萊州、登州初屬山東行中書省,繼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1998年
清時(1644-l911),沿襲明建置。
1914年,改稱牟平縣,隸屬膠東道、東海道、山東省和第七行政區。1941年1月,牟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先後屬膠東行政區東海專區、文登專區、萊陽專區。1958年10月,並入煙台市。1959年11月,恢復建制,屬煙台專區。1983年11月,改屬煙台市。
1994 牟平區年7月2日,撤銷牟平縣,設立牟平區和萊山區。將原牟平縣的萊山、解甲庄兩鎮成建制劃出後設立牟平區,區人民政府駐寧海鎮。
1992年4月25日,撤銷牟平縣武寧鄉、大窯鄉、龍泉鄉、莒格庄鄉,分別設立武寧鎮、大窯鎮、龍泉鎮、莒格庄鎮。1992年12月26日,撤銷牟平縣玉林店鄉、院格庄鄉、埠西頭鄉,分別設立玉林店鎮、院格庄鎮、埠西頭鎮。
1996年5月24日,撤銷牟平區王格庄鄉、劉家夼鄉,設立王格庄鎮、劉家夼鎮(魯政函民字[1996]24號)。1998年底,全區轄15鎮,即埠西頭鎮、觀水鎮、院格庄鎮、寧海鎮、養馬島鎮、大窯鎮、姜格庄鎮、玉林店鎮、莒格庄鎮、龍泉鎮、水道鎮、劉家夼鎮、王格庄鎮、高陵鎮、武寧鎮,共608個行政村。
2000年以後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牟平區總人口 498999人;轄15個鎮,各鄉鎮人口: 寧海鎮 145139、埠西頭鎮 24983、觀水鎮 32061、院格庄鎮 19336、武寧鎮 31600、養馬島鎮 7755、大窯鎮 34502、姜格庄鎮 44848、龍泉鎮 28443、玉林店鎮 19391、水道鎮 20043、莒格庄鎮 19951、高蘞鎮 37877、王格庄鎮 19858、劉家夼鎮 13212。2000年,全區總面積1588平方千米。轄15個鎮,608個行政村。
2000年12月19日,撤銷院格庄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高陵鎮;撤銷劉家夼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水道鎮;撤銷埠西頭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觀水鎮;撤銷養馬島鎮,以原養馬島鎮的行政區域設立養馬島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養馬島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寧海鎮,設立文化街道辦事處和寧海街道辦事處,將原寧海鎮的西關村等28個村劃歸文化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原寧海鎮人民政府駐地;將原寧海鎮的曲家埠等37個村劃歸寧海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通海路(魯政函民字[2000]78號)。
2001年,全區總面積1588平方千米。轄13個鎮、街道辦事處,608個行政村。年底全區總人口48.3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08萬人。
2002年,全區總面積1588.45平方千米。轄13個鎮、辦事處,608個行政村。年底全區總人口47.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22萬人。
2003年,全區總面積1588.45平方千米。轄寧海、文化、養馬島3個街道辦事處及高陵、水道、觀水、姜格庄、龍泉、玉林店、王格庄、莒格庄、武寧、大窯10個鎮,608個行政村。年底全區總人口47.5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33萬人。
③ 山東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跨地區
大澤山 :在膠東半島西部,主峰在平度、萊州間。
磨箕山 :在莒南縣、莒縣交界處。
龜蒙頂 :在蒙陰、平邑兩縣交界處。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沂南兩縣交界的沂蒙山區。
昆嵛山 :橫亘於文登、牟平兩縣市交界處。
德州市
蘇祿王墓* :在德州市北郊北營村中。
樂陵市
文廟 :在樂陵市區內。
五里冢 :在樂陵市城關鎮。
惠王冢龍山文化遺址; 在樂陵市楊安鎮。
「魏王城」遺址: 在樂陵市大顧家村北。
「萃賢亭」遺址:在樂陵市舊樂陵村。
理元寺遺址 :在樂陵市奎台鄉。
漢三女冢: 在樂陵市。
禹城市
雙槐冢 :在禹城市禹城鎮。
元孫郁墓 :在禹城市梁家鄉。
邢寨汪龍山文化遺址; 在禹城市梁家鄉。古高唐城遺址 :在禹城市袁營鄉。
禹王亭遺址: 在禹城市。
八棱經幢: 在禹城市。
金代鐵鍾:在禹城市。
陵縣
東方朔墓: 在陵縣神頭鎮西南。
東方朔畫贊碑: 在陵縣城文化館內。
漢神頭墓群: 在陵縣神頭鎮。
侯家古墓: 在陵縣邊臨鎮。
秦厭次古城遺址: 在陵縣神頭鎮。
寧津縣
明建清真寺: 在寧津縣長官鎮東街回民區。
齊河縣
尹屯龍山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商周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
晏嬰冢 :在齊河縣。
武城縣
竇建德點將台: 在武城縣。
慶雲縣
唐棗 :在慶雲縣周尹村東北。
無棣故城遺址: 在慶雲縣。
大丁廟古墓群:在慶雲縣。
平原縣
千佛塔: 在平原縣崔家廟。
龍門: 在平原縣平原鎮。
明建文昌閣: 在平原縣恩城。
夏津縣
大成殿: 在夏津縣。
明植古棗樹: 在夏津縣三十里鋪村東。
臨邑縣
龍泉寺: 在臨邑縣。
明監宗御史邢侗「來禽館」遺址: 在臨邑縣臨邑鎮。
漢白玉丈八佛: 在臨邑縣德平鎮。
漢末文人彌衡故里遺址: 在臨邑縣德平鎮。
彌衡井: 在臨邑縣德平鎮。
清涼禪院遺址: 在臨邑縣清涼店村北角。
東營市
南宋大殿: 在東營市。
營子遺址: 在東營市。
冢頭墓群: 在東營市。
孤島溫泉: 在東營市河口區。
墾利縣
勝利引黃閘: 在墾利縣勝利鄉。
廣饒縣
孫武園: 在廣饒縣城。
南宋大殿: 在廣饒縣城內西北隅。
冢頭墓群: 在廣饒縣。
傅家遺址: 在廣饒縣廣饒鎮。
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廣饒縣傅家。
馬鳴寺碑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呂古墓: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水磨遺址: 在廣饒縣稻庄鎮。
營子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寨村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馬跑泉 :在廣饒縣丁庄鎮。
唐頭營遺址: 在廣饒縣丁庄鎮。
永寧寺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百冊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西辛張遺址 :在廣饒縣李鵲鄉。
張郭遺址: 在廣饒縣小張鄉。
小張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南趙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草橋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柏寢台: 在廣饒縣花官鄉。
南口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利津縣
鐵門關遺址: 在利津縣前關村。
望參戰國遺址: 在利津縣。
元王升墓: 在利津縣。
荷澤市
牡丹區
菏澤牡丹之鄉: 在牡丹區。
曹州牡丹園: 在牡丹區。
鄄城縣
堯王墓: 在鄄城縣。
萬全庄石獅: 在鄄城縣。
杏花崗陳王台: 在鄄城縣。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忠墓: 在鄄城縣劉垓村。
單縣
百獅坊-百壽坊: 在單縣城內。
鄆城縣
肖堌堆商代文化遺址: 在鄆城縣。
五代唐塔: 在鄆城縣。
萬人堌堆: 在鄆城縣武安鎮。
明柏林寺: 在鄆城縣漢石橋鄉。
曹縣
安陵堌堌堆: 在曹縣韓集鎮。
郗堌堆: 在曹縣。
梁堌堆: 在曹縣。
郜堌堆:在曹縣。
商、漢古遺址: 在曹縣普連集鎮。
定陶縣
官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定陶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仿山: 在定陶縣。
戚姬寺: 在定陶縣杜堂鄉。
梁王台: 在定陶縣。
項梁墓: 在定陶縣。
巨野縣
五代唐永豐塔: 在巨野縣巨野鎮。
明建文廟 :在巨野縣巨野鎮。
西漢御史大夫卜式石碑: 在巨野縣營里鄉。
「巨野教案」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鄉。
麒麟台古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
東明縣
竇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荊台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
唐單雄信墓: 在東明縣城關鎮。
清大成殿: 在東明縣城關鎮。
黃河渡口: 在東明縣高村集北。
成武縣
大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成武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唐開元石塔: 在成武縣。
壽峰: 在成武縣。
文亭山: 在成武縣成武鎮城西。
春秋防城遺址: 在成武縣孫廟鄉。
濟南市
七十二泉 多分布於濟南市舊城區。
趵突泉: 在濟南市西門橋南。
李清照紀念堂: 在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北。
珍珠泉: 在濟南市泉城路北。
黑虎泉: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 。
五龍潭: 在濟南市舊城西門外,南距趵突泉約0.5公里。
大明湖: 在濟南市舊城北部。
小滄浪: 在大明湖西北岸亭園。
厲下亭: 在大明湖中小島上。
北極閣: 在大明湖東北岸。
遐園: 在大明湖南岸、南門西側。
辛稼軒紀念祠: 在大明湖南岸原李公 (鴻章) 祠內。
解放閣: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
萬竹園: 在濟南市西青龍街與花牆子街的轉角處。
廣智院舊址: 在濟南市廣智院街 (今文化西路103號)。
濟南道院: 在濟南市上新街南首。
南大寺: 在濟南市禮拜寺街。
千佛山: 在濟南市南郊。
興國禪寺:* 在千佛山之陰半山坳中。
黃石崖造像: 在濟南市東南螺絲頂山主峰西側黃石崖。
大佛頭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佛慧山北。
大佛寺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南青銅山南壁懸崖上。
玉函山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玉函山上。
龍洞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東南。
四門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
龍虎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四門塔西北白虎山下。
千佛崖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龍虎塔西白虎山崖壁上。
九頂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靈鷲山九塔寺內。
華不注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部。
張養浩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園張庄村東。
房彥謙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採石村東北。
章丘市
城子崖遺址:* 在章丘市龍山鎮東北。
李開先墓: 在章丘市埠村鎮東稻庄村南。
百脈泉: 在章丘市明水鎮。
舊軍: 在章丘市明水北19公里刁鎮。
赫胥氏陵: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代酈食其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終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馬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平陵王墓: 在章丘市山後寨。
董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章丘市。(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齊長城遺址: 在章丘市。
東平陵故城遺址: 在章丘市。
趙八洞石刻造像: 在章丘市。
長清區
五峰山: 在長清區城東南,為泰山支脈。
洞真觀: 在五峰山東側志仙峰下。
蓮花洞石刻造像: 在五峰山西峭壁上。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長清區孝堂山上。
靈岩寺*: 在長清區東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
千佛殿 :在靈岩寺內。
辟支塔 :在靈岩寺內。
墓塔林: 在靈岩寺西。
積翠證明龕 在長清區靈岩寺後方山之巔。
濟陽縣
商周時期鄺 冢遺址: 在濟陽縣。
小李遺址: 在濟陽縣。
劉台遺址: 在濟陽縣。
玉皇冢遺址: 在濟陽縣。
龍山文化遺址: 在濟陽縣鄺家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平陰縣
洪範池: 在平陰縣洪範池鄉。
多寶佛塔: 在平陰縣翠屏山 (水山) 頂的玉皇閣院內。
書院泉: 在平陰縣。
石門邑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斗祭台商周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
項王墓 :在平陰縣。
明文學家於慎行墓: 在平陰縣。
北安故城遺址: 在平陰縣安城。
商河縣
商蘆坊遺址: 在商河縣。
漢小宮庄墓群: 在商河縣。
濟寧市
太白樓: 在濟寧市南部舊城牆之上。
浣筆泉: 在濟寧市浣筆泉路西。
崇覺寺鐵塔*: 在濟寧市鐵塔寺內。
漢碑群: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市教育局院內東北隅。
聲遠樓: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
東大寺: 在濟寧市小閘口古運河西岸。
曲阜市
魯國故城:* 在曲阜市舊城區。
仰聖門: 即曲阜市舊城正南門,正對孔廟。
闕里坊: 在曲阜市孔廟東牆外闕里街。
孔廟*: 在曲阜市舊城內。
欞星門 :即孔廟大門。
奎文閣: 在孔廟同文門與十三御碑亭之間。
十三御碑亭: 在孔廟大成門前。
杏壇: 在孔廟大成殿前甬道正中。
大城殿: 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
寢殿: 在大成殿之後,為孔廟三大殿之一。
聖跡殿: 在孔廟寢殿之後。
漢魏六朝碑刻陳列館: 在孔廟東廡。
玉虹樓法帖石刻: 嵌於孔廟東西廡北端。
孔子故宅: 在孔廟東路承聖門內。
詩禮堂: 在孔廟故宅井前。
魯壁: 在孔廟故宅井之後。
孔府*: 在曲阜市城內,西與孔廟毗鄰。
孔府大門: 在曲阜孔府。
重光門: 在孔府大堂前。
六廳: 在孔府大堂東西兩廂。
大堂: 在孔府二門內。
二堂: 在孔府大堂之後。
三堂: 在孔府二堂之後。
內宅門: 在孔府三堂之後。
前上房: 孔府內宅第一進院落的正廳。
堂樓: 在孔府前上房之後。
鐵山園: 即孔府後花園。
孔府西學院: 在孔府西路。
慕恩堂: 在孔府東路。
孔林*: 在曲阜市城北1.5公里。
享殿: 在孔林洙水橋北。
萬古長春坊: 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
孔子墓: 在孔林內東享殿後。
孔尚任墓: 在孔林東北隅、環林路外側。
孔令貽墓: 在孔林東偏北、環林公路東側。
尼山孔子廟: 在曲阜市東南30公里尼山東麓。
洙泗書院: 在山東曲阜市舊城東北4公里,面洙 (水) 背泗 (水)。
顏廟: 在曲阜市舊城北部陋巷街。
梁公林: 在曲阜市舊城東13公里防山之北。
孟母林: 在曲阜市小雪鄉鳧村東、馬鞍山麓。
周公廟: 在曲阜市舊城東北1公里周、漢宮殿舊址上。
少昊陵: 在曲阜市區東4公里舊縣村東北。
石門山: 在曲阜市區東北25公里處。
九龍山崖墓: 在曲阜市九龍山南坡。
兗州市
興隆塔: 在兗州市城東北隅原興隆寺中。
西吳寺新石器遺址:在兗州市小孟鄉。
北辛文化遺址: 在兗州市小孟村北。
屯頭大汶口-龍山遺址: 在兗州市。
新嶧商周文化遺址:在兗州市。
春秋瑕邱故城址: 在兗州市。
春秋、秦漢遺址 :在兗州市二十里鋪。
古乘丘城遺址 :在兗州市故縣村北。
舊石器人類墓葬群: 在兗州市王因。
漢樊城遺址: 在兗州市黃屯。
元高唐州判薛瑞墓碑: 在兗州市薛家廟村東南。
鄒城市
孟廟*: 在鄒城市區南關。
孟府*: 在鄒城市區南關,東與孟廟毗鄰。
孟林: 在鄒城市區東北四基山西麓。
朱檀墓: 在鄒城市區北九龍山南麓。
鐵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西北鐵山之陽。
崗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北崗山北麓,分布在名叫「狼溝」的山谷中。
葛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東北葛爐山西麓花崗岩石坪上。
嶧山 :在鄒城市東南。
魚台縣
武景亭遺址 :在魚台縣。
孔廟大殿: 在魚台縣。
魚台舊城遺址: 在魚台縣。
棲霞堌堆新石器遺址: 在魚台縣李閣鄉。
武棠序遺址: 在魚台縣武台鄉。
金鄉縣
文峰塔: 在金鄉縣。
魚山堌堆商文化: 在金鄉縣。
白垞集: 在金鄉縣。
嘉祥縣
青山寺: 在嘉祥縣城西南7.5公里。
武氏祠: 在嘉祥縣武翟山 (一作武宅山)下。
武氏墓群石刻 :在武氏祠內。
劉賀廢壙: 在嘉祥縣金山之陽山腰處。
曾廟: 在嘉祥縣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
微山縣
微山島: 在微山縣南、微山湖中。
仲子廟: 在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
伏羲廟: 在微山縣兩城鄉劉庄西。
汶上縣
寶相寺塔: 在汶上縣城西北隅。
分水龍王廟: 在汶上縣南旺鎮北。
關帝廟: 在汶上縣汶上鎮。
唐故城遺址: 在汶上縣汶上鎮。
古闞城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魯桓公墓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白英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古桃城遺址 :在汶上縣軍屯鄉南桃村。
軍屯漢墓葬群:在汶上縣軍屯鄉。
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縣軍屯鄉。
古陽城遺址: 在汶上縣郭樓鄉。
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縣白石。
唐鄭王城遺址: 在汶上縣白石鄉鄭城村。
北齊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縣白石。
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縣白石。
界牌周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苑庄。
唐陽城故址: 在汶上縣義橋。
周馬神廟遺址: 在汶上縣義橋。
大徐龍山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徐海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中店漢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東周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泗水縣
卞橋: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卞橋村東,橫跨泗河上游支流上。
泗水泉林: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陪尾山下。
小黃溝大汶口遺址: 在泗水縣。
下蘆城遺址: 在泗水縣。
古卞城遺址: 在泗水縣。
仲廟遺址: 在泗水縣泗水鎮。
北魏漢陽縣故城遺址: 在泗水縣故縣村北0.5公里。
安山寺: 在泗水縣泗張鄉。
梁山縣
馬刨泉: 在梁山縣北崑山上。
梁山: 在梁山縣南,北瀕東平湖。
梁孝王墓: 在梁山縣。
十里杏花村: 在梁山縣。
聊城市
光岳樓: 在聊城市舊城中心。
傅家塋: 在聊城市舊城城南1.5公里。
山陝會館:* 在聊城市東關古運河西岸。
隆興寺鐵塔: 在聊城市東關原隆興寺內。
臨清市
舍利寶塔; 在臨清市西北運河東岸。
清真寺: 在臨清市西、衛運河東岸先鋒橋畔。
螯頭磯: 在臨清市汶河分汊處。
高唐縣
梁村塔: 在高唐縣城北梁村。
戰國齊盼子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東漢華歆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高唐文廟: 在高唐縣高唐鎮。
大觀八行碑: 在高唐縣高唐鎮。
唐代大覺寺遺址: 在高唐縣梁村鎮。
清平縣迎旭門遺址: 在高唐縣清平鎮。
金代信武將軍虞寅墓: 在高唐縣谷官屯村。
陽谷縣
古阿井: 在陽谷縣東北阿城鎮。
景陽崗: 在陽谷縣城東南17.5公里。
茬平縣
三十里鋪龍山-戰國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孟嘗君練兵場遺址: 在茬平縣。
魯連仲祠堂: 在茬平縣王老鄉。
尚庄遺址: 在茬平縣。
檯子高遺址: 在茬平縣孫橋鄉。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莘縣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 在莘縣西南大張村附近。
東魯店遺址: 在莘縣。
齊桓公會盟台遺址: 在莘縣朝城鎮。
鄭板橋縣衙舊址: 在莘縣古城鎮。
韓國昌墓: 在莘縣董杜庄鄉。
東阿縣
曹子建墓碑: 在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曹植墓北側。
青冢子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阿縣楊柳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冠縣
黑旗軍起義紀念地: 在冠縣。
蕭城遺址: 在冠縣北館陶鎮。
武訓大殿: 在冠縣。
臨沂市
羅炳輝墓: 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
洗硯池: 在臨沂市區考棚路西側北段。
銀雀山金雀山漢墓群 :在臨沂市區東南部,東臨沂水河。
漢竹簡墓: 在臨沂市內。
王羲之故居: 在臨沂市內蘭山區洗硯池街。
寶泉寺遺址: 在臨沂市羅庄區。
湯頭溫泉: 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
東周-漢代墓葬群: 在臨沂市黑墩鄉鳳凰嶺一帶有墓葬88座。
沂南縣
漢畫像石墓: 在沂南縣城西北寨村。
陽都故城遺址: 在沂南縣磚埠鎮沂河西岸。
郯城縣
郯國故城: 在郯城縣郯城鎮北。
觀竹寺遺址: 在郯城縣新村北。
黑龍潭遺址: 在郯城縣。
郯子林: 在郯城縣。
沂水縣
穆陵關齊長城遺址: 在沂水縣城北50公里。
漢東安故城: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南。
西漢皇冢子漢墓群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北。
北代莊周、漢遺址: 在沂水縣北代庄村東。
崮子頂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
薛王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高庄鄉馬蘭村。(
蒼山縣
荀子墓 :在蒼山縣蘭陵東南1.5公里。
蘭陵古墓: 在蒼山縣。
南朝梁詩人何遜墓 :在蒼山縣長城村內。
費縣
費縣故城遺址: 在費縣。
玉環山仙人洞: 在費縣。
上冶玉泉觀: 在費縣上冶村。
西蔣龍山文化遺址: 在費縣新橋鄉石橋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玉泉書院 :在費縣上冶村
戰國防城遺址: 在費縣方城村。
苑上商代遺址: 在費縣朱田鄉。
漢墓群: 在費縣朱田鄉。
唐銀杏樹: 在費縣朱田鄉。
春秋古台遺址: 在費縣劉庄鄉。
魯郎城故址: 在費縣劉庄鄉。
平邑縣
功曹闕 :在平邑縣城。
天寶山: 在平邑縣天寶鄉境內。
左寶貴衣冠冢 :在平邑縣地方鎮地方村西,北依紅石嶺。
曾點基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澹臺滅明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康成石室」: 在平邑縣南武城山。
莒南縣
向國故城遺址: 在營南縣。
舊石器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龍山文化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蒙陰縣
蒙山三關:白馬關、九女關、紫荊關 在蒙陰縣。
「中山晚照」 在蒙陰縣坦埠鎮中山之陽。
西漢盧縣故城遺址 :在蒙陰縣故縣村。
「堂阜遺址」: 在蒙陰縣常路村北。
岱崮保衛戰遺址: 在蒙陰縣岱崮鎮。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縣垛庄鎮泉橋村東。
清建清真寺大殿: 在蒙陰縣南芙蓉村。
臨沭縣
郭家山遺址: 在臨沭縣。
北構頭古墓群: 在臨沭縣鄭山鄉。
新石器龍山、岳石山遺址: 在臨沭縣北溝頭村東北50米。
徐賀城古遺址: 在臨沭縣醋庄鄉。
卡麻科古遺址: 在臨沭縣店頭鄉。
案子古遺址: 在臨沭縣周庄鄉。
冠山仙人洞: 在臨沭縣山裡村。
長春寺銀杏樹: 在臨沭縣山裡村。
後利城遺址: 在臨沭縣蛟龍鎮。
馬庄古遺址: 在臨沭縣曹庄鎮。
西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曹庄鎮。
明建清真寺; 在臨沭縣張賀城村北。
陳官莊古墓群遺址: 在臨沭縣石門鎮。
青雲山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坊口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黃家屯古槐: 在臨沭縣青雲鄉。
青島市
前海棧橋: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
八大關: 在青島市東部。
匯泉: 在青島市東南。
小青島: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與前海棧橋隔海相望。
湛山寺: 在青島市東部湛山西南、太平山東麓。
康有為墓: 在青島市浮山南麓,大麥島村北山。
小魚山: 在青島市市南區福山支路西端。
觀象台: 在青島市市南區觀象二路15號。
嶗山: 在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區東部。
太清宮: 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
上清宮: 在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
華嚴寺: 在嶗山東部那羅延山 (亦稱華嚴山) 麓。
太平宮: 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
明霞洞:在嶗山南部昆侖山 (亦稱玄武峰) 腰。
華樓宮: 在嶗山北部華樓山。
九水: 在嶗山白沙河上游。
龍潭瀑: 在嶗山南部八水河上游,北距上清宮約1公里。
膠南市
琅琊台 在膠南市夏河城東南5公里。
東皂戶遺址 在膠南市。
向陽村遺址 在膠南市寶山鄉。
齊長城遺址 在膠南市市美鄉徐家前夼。
龍山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西南部。(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西漢祝茲城遺址 在膠南市膠河鄉柏鄉。
膠州市
三里河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
西庵遺址 在膠南市張家屯鎮。
秦柏欄將軍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元武義將軍盧琮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牧馬城 在膠南市。
漢祓國古城 在膠南市。
三官廟 在膠州市雙京村。
④ 煙台有哪些名勝古跡
煙台旅遊資源豐富。這里依山傍海,自然資源獨特,有多處國家級森林公園及國家級候鳥自然保護區等。這里歷史悠久,人文歷史資源豐富,新石器時代的白石村遺址,有近代開埠最早的煙台山領事館基地遺址、人間仙境——蓬萊閣、海上仙山長島、萊州雲峰山魏碑刻石等名勝古跡。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1998年煙台成為首批54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
⑤ 牟平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 啊
牟平臨近煙台,您可以去:位於棲霞的牟氏庄園和蓬萊閣去看看。距離牟平、煙台都不是太遠。乳山位於牟平以南約60公里。您可以去田橫島去看看。田橫在漢初,是個鼎鼎有名的大英雄。
牟氏庄園
牟氏庄園坐落於山東省棲霞市城北古鎮都村(霞光三路北首)的牟氏庄園,是北方頭號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幾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整個庄園建築結構嚴謹,緊固墩實,雄偉莊重,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全國保存最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園。牟氏庄園以其恢宏的規模、深沉的內涵,被諸多專家學者評價為「百年庄園之活化石」,「傳統建築之瑰寶」,「六百年旺氣之所在」,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吸取了中國北方民族建築藝術風格的優秀建築成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有「中國民間小故宮」之稱的牟氏庄園系統地展現了封建地主階級產生、發展及其滅亡過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階級生活的「實物網路全書」。
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的牟氏庄園,到1935年才形成至今規模。整個庄園面南背北,共分三組,包括六個院,佔地2萬平方米,建有萬堂樓廂480多間。
坐落於山東省棲霞市城北古鎮都村(霞光三路北首)的牟氏庄園,是北方頭號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幾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整個庄園建築結構嚴謹,緊固墩實,雄偉莊重,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全國保存最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園,牟氏庄園以其恢宏的規模、深沉的內涵,被諸多專家學者評價為「百年庄園之活化石」,「傳統建築之瑰寶」,「六百年旺氣之所在」,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吸取了中國北方民族建築藝術風格的優秀建築成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有「中國民間小故宮」之稱的牟氏庄園系統地展現了封建地主階級產生、發展及其滅亡過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階級生活的「實物網路全書」。
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的牟氏庄園,到1935年終於形成至今規模。整個庄園面南背北,共分三組,包括六個院,佔地2萬平方米,建有萬堂樓廂480多間。縱觀重重四合院相疊,橫看條條通道相間,層次清晰,主次分明。院內立體建築多屬二層樓房,房舍多是雕梁畫棟、明柱花窗、浮雕圖案,栩栩如生。庄園建築鱗次櫛比,富有特色,色彩斑斕的「虎皮牆」,用形狀各異、色澤不同的河卵石壘砌而成,「制錢蓮花圖」、「蓮生貴子」等圖案,精美絕倫,嘆為觀止。「三大怪」建築更是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煙囪立在山牆外」便是其中一怪,它看似一個小小樓閣,凌空聳立,別具特色。
坐落於山東省棲霞市城北古鎮都村(霞光三路北首)的牟氏庄園,是北方頭號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幾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整個庄園建築結構嚴謹,緊固墩實,雄偉莊重,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全國保存最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園,牟氏庄園以其恢宏的規模、深沉的內涵,被諸多專家學者評價為「百年庄園之活化石」,「傳統建築之瑰寶」,「六百年旺氣之所在」,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吸取了中國北方民族建築藝術風格的優秀建築成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有「中國民間小故宮」之稱的牟氏庄園系統地展現了封建地主階級產生、發展及其滅亡過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階級生活的「實物網路全書」。
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的牟氏庄園,到1935年終於形成至今規模。整個庄園面南背北,共分三組,包括六個院,佔地2萬平方米,建有萬堂樓廂480多間。縱觀重重四合院相疊,橫看條條通道相間,層次清晰,主次分明。院內立體建築多屬二層樓房,房舍多是雕梁畫棟、明柱花窗、浮雕圖案,栩栩如生。庄園建築鱗次櫛比,富有特色,色彩斑斕的「虎皮牆」,用形狀各異、色澤不同的河卵石壘砌而成,「制錢蓮花圖」、「蓮生貴子」等圖案,精美絕倫,嘆為觀止。「三大怪」建築更是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煙囪立在山牆外」便是其中一怪,它看似一個小小樓閣,凌空聳立,別具特色。
蓬萊閣
蓬萊閣在蓬萊市區西北的丹崖山上,面積有32800平方米。蓬萊閣包括三清殿、呂祖殿、蘇公祠、天後宮、龍王宮、蓬萊閣、彌陀寺等幾組不同的祠廟殿堂、閣樓、亭坊組成的建築群,這一切統稱為蓬萊閣。自宋嘉裕年間起,歷代都進行了擴建重修。秦始皇訪仙救葯的歷史故事和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給蓬萊閣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因而古來即有「仙境」之稱。
蓬萊閣的主體建築建於宋朝嘉裕六年(公元1061年)坐落於丹崖極頂,閣樓高15米,坐北面南,系雙層木結構建築,閣上四周環以明廊,可供遊人登臨遠眺,是觀賞「海市蜃樓」奇異景觀的最佳處所。閣中高懸一塊金字模匾,上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蒼勁大字,東西兩壁掛有名人學者的題詩。位於蓬萊閣下的仙人橋,結構精美,造型奇特,傳說為「八仙」過海的地方。
蓬萊閣自古為名人學士雅集之地,閣內各亭、殿、廊、牆之間,楹聯、碑文、石表、斷碣、琳琅滿目,比比皆是,翰墨流芳,為仙閣增色不少。蓬萊閣前常出現「海市蜃樓」奇觀,蘇東坡的「東方雲海空覆空,群仙出沒空明中。盪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養尊處優藏珠宮」一詩,正是「海市蜃樓」奇景的生動描寫。
蓬萊閣下,有一座蓬萊水城。水城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築起,為我國現存古代海軍基地之一,又名備倭城,原為宋代邊防水寨「刁魚寨」舊址。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依山勢構築城牆,引海水入內,以停泊船艦,操練水師。
蓬萊水城周長約1.8公里,面 積25平方米,整個城池只有南北兩門,北門叫水門,門上建有柵閘,以控制船隻出入;南門為振陽門,與陸地相連,供車馬行人出入。北門設有兩座炮台,分列東西,控制附近海面。水城進可攻,退可守,實為一嚴密的海上防護體系,在我國海港建築史佔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田橫島
田橫島位於即墨市東部海域的橫門灣中,位於即墨市窪里鄉東部海面3.5公里處的東西狹長島嶼,總面積1.4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公里,距青島碼頭僅68公里。田橫島是一座美麗而又神奇的歷史名島,它的得名緣於一樁驚天動地,壯美凄絕的千古傳奇。
據史書記載,秦末漢初,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劉邦手下大將韓信帶兵攻打齊國,齊王田廣被殺,齊相田橫率五百將士退踞此島。劉邦稱帝後,遣使詔田橫降,橫不從,於赴洛陽途中自刎。島上五百將士聞此噩耗,集體揮刀殉節。世人驚感田橫五百將士之忠烈,遂命此島為田橫島。
⑥ 牟平王格庄鎮歷史古跡.諸如寺廟、古遺址、歷史名人等等
古跡 編輯
古跡,是指先民在歷史、文化、建築、藝術上的具體遺產或遺址。包含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考古遺址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跡,涵蓋政治、防禦、宗教、祭祀、居住、生活、娛樂、勞動、社會、經濟、教育等多方面領域,彌補文字、歷史等紀錄之不足。
⑦ 牟平紅色遺跡有什麼
龍泉溫泉,位於昆嵛山北麓,龍泉鎮龍泉湯村北,方圓半里,水源充足。古人見泉水常年沸騰涌流,如蛟龍吐水,故取名為「龍泉」。明朝弘治年間有宋姓人氏來到此地建村,按當地習慣取名為宋家莊。後來,許多人家都看好龍泉風水,紛紛遷來定居,宋家莊漸漸擴大,並成為東西來往的交通要道,人們開始利用溫泉水洗浴,龍泉也從此繁華起來。直到詩人王蘋雲游至此,賦詩將「龍泉溫泉」與號稱天下第一湯的華清池相提並論,便有了「龍泉湯」之美名、「華清第二湯」之說。由於龍泉溫泉水溫宜人,能治百病,所以,古人說:沐浴了溫泉水,使醉者變醒,愁者轉樂,乏者提神,病除體壯,欲弱變強,延年益壽。
相傳,龍泉溫泉的美境、神水,使眾多的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和騷人墨客流連忘返。秦始皇、乾隆、叢尚書、鄭板橋,都到過此地戲水凈身。全真教主王重陽路經龍泉,因貪戀龍泉浴,竟不顧與弟子王玉陽的約會和道家體統,入泉與眾人洗澡嬉戲,發出了「龍泉溫泉天下奇,一洗能使百病除」的贊嘆。龍泉溫泉的奇妙,傳到了八仙耳中。他們選派張果老騎著毛驢來溫泉探個究竟。結果,張果老在昆嵛山中迷了路,見到了九龍池,把九龍池當成了龍泉溫泉。至今,在九龍池當年張果老毛驢的遺跡仍依稀可辨。
從萊山區煙台大學,可以在濱海路站點乘坐62路公交車到牟平終點站,再到終點站路南的客運站乘公交到龍泉鎮駐地。車次較多,可視時間選擇。
⑧ 煙台市近代史遺址的相關資料
煙台西炮台:建於清末 光緒二年
煙台西炮台位於芝罘區西北部的通伸崗上。通伸崗,又稱「通伸山」,《福山縣志》載「因其麓有古石臼欹側,泉自中出,不凍不涸,名通神泉,神伸同音,故山名通。
煙台張裕公司酒窖:工業化釀造
1892年,愛國華僑張弼士先生投資300萬兩白銀在山東煙台海濱創辦「張裕釀酒公司」,中國葡萄酒工業化釀造序幕由此拉開。1894至1905年,張裕公司歷時11年,建成...
牟平照格庄遺址:屬岳石文化。
照格庄遺址位於牟平縣城東南雷神廟東側。地處平原,西部有一條小河,東為照格庄村。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220米。1972年發現。1979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專...
白石村遺址:史前海洋文明發源地,根據發掘情況看,白石村遺址所處時代的人們,其居室屬於半地穴式的海草房,他們能夠製作各種石器,如有石斧、石鐮、石球、石箭頭、石磨盤和石磨棒。
煙台山近代建築群:近代建築的寶庫。
煙台山景區是亞洲現存的最大的近代領事館建築群。建築群建築風格各異,時代氣息濃郁,保存完好。有亞洲現存最早的英國在其殖民地 "外廊式"建築,有古典式、中...
長島猴磯島燈塔:屹立百年老燈塔
猴磯島位於國際航道—長山水道北側,歷有導航設置,島上的燈塔、導航炮(後改設霧號)在漁家的心目中不亞於海神賜燈,人們稱其航標島。猴磯島面積只有0.28平...
北庄遺址:舊石器晚期 鳥形圖騰。
長島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從舊石器晚期,人類就一直在這些美麗的島嶼上繁衍生息。建國後陸續發掘的二十四處古遺址,八處古墓群,出土了大批文物...
珍珠門遺址:商周時期遺址。
位於山東省煙台市長島縣北長山島九丈崖公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6年12月7日,授予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遺址,為商周時期遺...
丁氏故宅:清乾隆「丁百萬」家族。
丁氏故宅,是清乾隆年間「丁百萬」家族遺留下來的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位於山東龍口市黃城西大街,佔地3.106公頃,建築面積8042平方米。
歸城城址:西周至春秋時期古國都城。
歸城城址在龍口市城東南6.5公里處,坐落於縣境最高山峰——萊山之間,萊陰河自南向北穿過故城,匯黃水河向西北匯入渤海。城址藩范圍內包括姜家、和平、北山、...
庄頭墓群:西周墓葬群12月19日
西周墓葬群。位於山東省龍口市石良鎮東庄頭村東的高台地上。周圍為低山丘陵,庄頭河流經南端。
還有很多很多,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登錄山東煙台官網上能夠查到許多消息。或者也可以通過書籍紀錄片等來了解。
⑨ 牟平大窯鎮的歷史文化遺產名字的由來
所謂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意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歷史價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牟平大窯鎮的名字由來是:宋初,有初姓在此定居,以燒窯為業,得名「初家窯」。明初,王姓由雲南遷來後,人口不斷增多,成為大村,更名為「大窯」。
除了名字有來歷外,古跡有 蛤堆頂 新石器時期遺址。位於牟平大窯鎮蛤堆後村南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早年,這里因地勢隆起呈頂狀,土中含有大量蛤皮,故稱蛤堆頂。蛤堆頂遺物暴露已久,除大量貝殼外,尚有獸骨、木
炭粒、紅燒土,以及出土的石器斧、鏟、鑿、紡輪、磨棒、礪石等;陶器有鼎、釜、紡輪、網墜、支座等;骨器有錐、針、笄等。文化層的堆積一般為1~3米。該
遺址1962年被發現後,經各級文物考古部門考察鑒定屬於新石器時代,距今約7000年左右。它是研究新石器時期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被列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