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建水歷史有過什麼戰爭

建水歷史有過什麼戰爭

發布時間:2022-06-13 08:01:08

① 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的歷史由來有哪些

歷史:建水,歷史悠久,曾稱步頭。也就是中國的最南邊了,走到這這就再往南走就是別的國家了 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約在公元810年前後築惠歷城,明、清兩朝為臨安府所在地,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建水自元代以來,就是滇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 百里滇山,十里壩子,三里古城。三箭之地一寺,五箭之隔一廟,七里之遙一橋,八里之遠一塔……。這些寺寺塔塔有如章章節節歌歌曲曲,記述和頌揚著建水悠久光輝的歷程。建水文物古跡百餘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0處之多,最古老的寺是元朝的指林寺,最宏大的廟宇是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的建水文廟,最壯觀的樓是朝陽樓,有滇南大觀園之稱的朱家花園……

由來:建水古稱臨安,自元代以來就是滇南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文化發達,人才輩出。 這里有保存完好、規模宏大的文廟,以及朝陽樓、雙龍橋、指林寺、朱家花園等一大批古建築。 全縣有古寺廟近百所,僅城區就有40多所,還有許多保存完好的古式民居,堪稱是「古建築博 物館」。 古井建水曾有惠歷的舊稱,那是大海的意思。現在大海已經了無蹤跡,但是建水祖先在這里開挖了許多水井。有一副對聯就是描述建水 名井「紅井龍井諸葛井,澧泉淵泉浦薄泉。」建水人最鍾情的莫過於「澧泉 也就是西門大板井。位於西城外梨園街西頭,水清味甘,供全城之飲,民 間有大板井「水味之美,甲於全滇「之說,被列為建水甜水井之首,有「滇 南,第一井」譽稱。 朱家花園位於建水縣城建新街,佔地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分為住宅和祠堂兩部分,為「縱三橫四」的「三間、六耳、三間廳附後山耳、一大天井四小天井」的建水典型民居建築,庭院廳、堂布置精美,古色古香,共計有大小天井42個。 建水小巷 在建水古城,最喜歡徘徊在一條條曲曲折折的小巷裡,青石悠悠的小路上,留下淺淺深深的足印,遠古歷史的繁星夢影,於幽幽小巷深處紛沓而來。 建水的水源遠留長,早在在遠古唐朝,建水因「建於水邊之城」而得名。一口口保留完整,繩印深深的古井,古池旁,現代的人們依然用最古老的方法從古井或古池中汲取生活用水。雙手輕輕撫過古井一道道深深的繩子印痕,真實地觸摸一段歷史,這是千百年來勤勞的建水人民生活留下的印跡,也可以說是建水文化源遠流長、風生水起的源泉之一。

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雲南有幾個革命根據地最佳答案

摘要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雲南地方組織領導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武裝斗爭,建立了一支有5萬多人的正規部隊、10萬人的護鄉團、基幹隊和民兵的人民武裝,活動范圍達90多個縣,創建了10塊根據地,為解放雲南作出了重要貢獻。

③ 歷史專家請進,知道明初歷史的請進……

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初從劉聚為盜,察聚終無 成,歸太祖於和陽。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每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回族, 安徽懷遠人。。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原來當過土匪,在和陽地方後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常遇春 率訓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

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

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

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

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每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常遇春鏖戰衢州

常遇春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員驍將。他身為軍中前鋒,作戰勇猛,席捲幽燕,直搗元上都。由於他曾攻克了開平府(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被封為開平王鄂國公。洪武二年(1369),年僅39歲的常遇春因得「卸甲風」,而暴死於柳河川軍中。朱元璋痛失愛將,以詩悼之:「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並將其作為陪葬明孝陵的勛臣,擇墓於南京太平門外,賜給祭田。後又在南京雞籠山下建的功臣廟中,將其居於首位以祀之,甚見尊禮。

元至正十九年(1359)七月,朱元璋攻取金華後,派遣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殺將而來,首先攻取了龍游城。他在戎馬倥傯間,還吟賦《龍游道中》一詩以紀行:「策蹇龍游道,西風妒旅袍。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須搔。」字里行間,流露出英雄豪氣。

當常遇春率領馬、步、水三軍到達衢州城下時,但見城垣壁壘森嚴,固若金湯。守城的元將伯顏不花的斤,是維吾爾族人,荊南王朵爾的斤之子。1356年授衢州路達魯花赤,因功升浙東都元帥,擢江東道廉防副使,分守衢州。伯顏還擅長詩歌,通曉音律,工於書畫,他的《古壑雲松圖》至今仍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城中當時還有位漢名馬浩的高官,即衢州路總管薛超吾兒,出身貴族,也是維吾爾族人,曾兩度治衢,政績顯著。他與薩都刺、鮮於樞等交誼甚篤,也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常遇春率部在城下樹柵欄,建奉天旗,從陸上、水上將衢州6座城門團團圍住。常遇春

又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城軍械,「擁至城下,高與雲齊,欲階以登城」,他又在大西門城下「穴地道攻之」。伯顏不花的斤面對常遇春部的猛烈進攻,憑借堅固的城垣,「以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築夾城防穴道」,雙方交戰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後來,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毀其所架之炮,攻圍甚急。元軍支持不住,遣使密約投降,衢州路院判張斌夜出小西門,迎常遇春大軍入城。這樣,元軍甲士萬人,才迅速崩潰。

常遇春攻取衢州城後,立「金斗翼元帥府」,設元帥和樞密分院判官,元朝在衢統治勢力遂盪然無存。

常遇春南下立功,升任元帥

勇猛敢戰,這是常遇春戎馬生涯的最大特點,並貫穿於歷次重大戰役。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軍渡江南下,在著名的採石(在今馬鞍山市之南、長江東岸)戰役中,面對著元朝水軍元帥康茂才的嚴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著亂箭揮戈勇進,縱身登岸,沖入敵陣,左右沖突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緣江堡壘紛紛歸附。朱元璋乘勝率軍攻佔太平。次年三月,又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集慶及其周圍地區的佔領,使朱元璋獲得一塊財富之區,為在江南的繼續開拓和壯大奠定了基礎。這一階段的戰斗,常遇春鋒芒初露,立了頭功,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用,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

西征陳友諒,戰功卓著

西征陳友諒,常遇春再立大功。陳友諒占據上游,精兵大艦,雄心勃勃,是朱元璋開拓事業的主要威脅。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與朱元璋軍展開一場惡戰。朱元璋以弱御強,便設計用伏,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伏,為全軍主力。經過一場鏖戰,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兵,遭到常遇春、馮國勝伏兵的沖殺,死傷慘重,潰不成軍。正值江水落潮,龍灣水淺,陳友諒一百多艘巨艦全部擱淺,朱元璋揮水陸軍並進,陳友諒大敗而逃。龍灣大捷,朱元璋轉危為安,並壯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參知政事。

龍灣戰後的第三年,1363年,陳友諒以號稱六十萬大軍傾巢來攻,在鄱陽湖與朱元璋軍進行了一場持續三十六天的決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決戰。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鎖敵人的歸路,交戰中,陳友諒軍船大、堅固,但速度慢,朱元璋軍船小、速度快,操作靈活,兩軍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率船隊來圍攻,情況危急。常遇春奮勇當先,射傷張定邊,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戰斗中常遇春奉命積極組織火攻,發揮小船優勢,乘風縱火,陳友諒的艦隊被燒得烈焰沖天,兵將損失過半,湖水盡赤。陳友諒率殘艦撤往湖口,又受到朱元璋諸將的追擊和常遇春的迎頭堵截。陳友諒在混戰中被流矢射中死去。這場決戰扭轉了雙方力量的對比,陳友諒覆滅,使朱元璋成為群雄中之強者。常遇春因功受賞,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為平章政事。

東征北伐,攻取元大都

至正二十四年(1364)七月,常遇春先是隨徐達率軍攻佔廬州。接著,又與鄧愈會合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贛州、南安等郡縣,嶺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風降附。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與鄧愈率軍攻取湖北的安陸、襄陽;十一月與徐達率軍攻佔了泰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二十萬東征張士誠。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達、常遇春的軍隊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張士誠的羽翼,平江(今蘇州)孤立無援,經過長達十個月的圍攻,平江城破,張士誠敗死。常遇春以功進封為鄂國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出師北伐。當時北方元朝軍事力量已經大大削弱,所以,徐達、常遇春出師三個多月,即平定山東。洪武元年四月,明軍在洛陽的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麾下壯士從之,勇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這一仗,佔領了河南和潼關,奪取了陝西的門檻,為攻取元大都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

洪武元年閏七月,徐達、常遇春率馬步舟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元順帝攜後妃、太子等逃奔上都開平(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八月二日,徐達、常遇春一舉攻佔大都,改為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揮軍西進,攻取山西。與精銳的擴廓帖木兒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軍進攻陝西,元將李思齊由鳳翔奔臨洮,力竭投降。元順帝乘明軍主力長驅秦晉之機,命丞相也速率軍向北平反撲,兵鋒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與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馳救北平,元軍聞訊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奔千里,大獲全勝。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

洪武二年(1369)七月,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得暴病卒於軍中,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鍾山之下,並親自出奠。書報大將軍徐達回京參加會葬。為表彰常遇春的功績,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又封子常茂為鄭國公,歲祿二千石。常茂隸宋國公馮勝北征納哈出,不奉約束,被削爵,安置在廣西龍州;又別封次子常升為開國公,建文末,以抗靖難師安置雲南臨安(今雲南建水),憂死。

「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常遇春自從1355年追隨朱元璋,參加採石磯渡江戰役,到1369年奪取元上都開平,暴卒於柳河川為止,十四年戎馬生涯,轉戰南北,可以說無役不從,戰無不勝。常遇春「為人沉鷙果敢」①,被譽為當時的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常十萬」。他不僅有勇,而且也有智謀,常常以智取勝。或者設伏,使用疑兵;或者聲東擊西,出敵不備。在歷次戰役中都不乏其例。比如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將宋伯顏不花悉力守備,常遇春使用各種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乃以奇兵出其不意,挖穴道進入南門瓮城,毀敵所架炮,又策動元將張斌約降,內外夾擊,乃奪得衢州。再比如,1360年五月,常遇春與徐達一起攻破了陳友諒的樅陽水寨,陳友諒率大軍前來報復,四處揚言要攻取安慶。常遇春經過分析,認為其中有詐,這是陳友諒要奪取安慶附近的池州,是聲東擊西之計。同徐達商議後,決定將計就計,設伏誘敵,陳友諒果然中計,腹背受敵之下大敗而逃。這都是常遇春以智謀取勝的典型戰例。所以史書上說,常遇春「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克敵制勝之方皆中節度」①。

常遇春「愛撫士卒」,「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退則殿後,未嘗敗北,士卒樂為之用」②。這是自古名將幾乎所共有的一個優點。與此相應就是兵有紀律,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不擾民。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這同他出身農家有關,也是朱元璋在開拓事業中一貫嚴格要求的。常遇春與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議,免收百姓給軍隊交納的糧草——寨糧,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注重發展屯田事業,以解決軍隊的糧餉,從而減輕了佔領地區百姓的沉重負擔。

在和同僚之間的關繫上,常遇春處理得也比較好,在作戰中能夠節制諸將又能虛心與諸將研究對策,集思廣益。他身為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一起征戰,非常尊重小他兩歲的徐達,謙遜地「奉節制,進止赴期不敢爽毫發,大將軍雅敬愛之」①,始終無小間。當時,徐達、常遇春兩員大將並稱,「一時名將稱徐、常」。一個以謀略持重著稱;一個以勇猛果敢聞名。朱元璋很會用將,以徐達為正,常遇春為副,用其所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也特別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勛「雖古名將,未有過之」②。常遇春也善於處理同主子的關系。1365年二月,當常遇春率軍征服江西上流未附郡縣班師之後,朱元璋對常遇春「頒賞賜勞」,特意表彰他「勤勞於外,南平諸郡,兵不失律,民無所擾」的功勞。常遇春對答頗為得體,他說,這是「皇上成算,所至輒克,非臣所能」③。貌似寬厚心實險狠的朱元璋自然最愛聽這樣的話了。

常遇春忠於朱元璋,大有功於朱元璋。四十歲暴卒於軍中,功成名就,是朱元璋開國功臣中少有的善終者。

常遇春,字伯仁,回族, 安徽懷遠人。。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原來當過土匪,在和陽地方後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常遇春 率訓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

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

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

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

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每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參考資料: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16615.htm

④ 中國近代的侵略與反抗有什麼

中國近代的侵略與反抗有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4)建水歷史有過什麼戰爭擴展閱讀:

歷史學科中,抗日戰爭史是最受社會廣泛關注的領域之一。近日,教育部要求各級各類教材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並視情修改相關內容。

這表明,長期以來認識不盡一致的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終於通過進入教材的形式加以解決,對此絕大多數人舉手贊成。但有些人也許並不完全清楚,確立「十四年抗戰」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重要意義呢?

一是有利於完整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十四年抗戰」是指,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結束於1945年日本簽訂投降書,經過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歷程。

其中,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戰時期,後8年是全國抗戰時期。

局部抗戰時期,就全國范圍而言,雖然軍事行動主要發生在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區,抗戰的規模、范圍、投入都比較有限,它卻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相互推動、共同發展。

並為全國抗戰准備著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特別是人心、人力等方面的條件,對於喚起民族覺醒,發動全國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國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空前覺醒,舉國團結抗戰的局面業已形成,與日本侵略者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更加激烈的軍事較量,同時也在其他各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抗爭。全國抗戰的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投入之多、影響之深,都是空前的。

⑤ 雲南建水古城,有著怎樣的悠久歷史

雲南建水古城歷史悠久,有保存完好的大規模古建築,古時稱之為步頭,也叫做巴甸,唐南詔時築惠歷城,隸屬於通海都督府。到了宋朝大理國時屬秀山郡阿白部,元朝設建水州,明代稱臨安府,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

⑥ 建水朱家花園的興衰歷史

園林,是時代的微縮,園林的命運,總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建於清末的建水朱家花園悲喜交集的命運,生動地記錄了戰火硝煙的動亂年代中,一個家庭的盛衰命運。
朱家祖上是湖廣麻陽縣(今湖南省麻陽縣)人,於明代洪武年間流徙到雲南建水,寓居西庄壩西高伍。明末清初,其五房遷居白家營村,生子卿(真名不詳),卿又生子永祜。一直都是普通平民,數代人經營茶葉、絲綢等等。
據朱永祜的墓誌銘載: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朱永祜出生才四個月,其父就死於「流寇之難」,在逃難中,其母曾經將其遺棄,幸好其啼哭之聲被鄰人發現、抱回,母子方得團聚,「亂離後公鮮至戚,惟依寡母,煢煢無助,遂棄詩書,力農為資生計,然公得天最厚,孝悌由誠,事寡母朝夕唯謹,又且誠實練達,謙和退讓,凡一切少年不羈之習,毫不敢近,有為詩書中所不及者」、「公以勤儉自主,次第經營」。朱永祜這一支就這樣一代代傳下來。
清朝同治年間,到了朱廣福這一代,把家遷到了建水老馬坊村,置田買地,建蓋瓦舍,開設碾坊酒坊,人丁興旺,家產漸豐。從此朱家走上了中興之路。當時建水東南部的個舊,錫礦產業日漸興旺,個舊和建水間的「臨安大道」是滇中、滇南通往省城雲南府(今昆明)的交通要道,農閑時節,朱家開始趕馬經商,日積月累,獲利非常可觀。 因為常年趕馬經商熟悉了個舊的礦業,朱廣福大膽籌集資金成立了「朱恆泰」商號到個舊開采錫礦,緊接著,朱廣福又購買下多處礦址,還在個舊興建了一座冶煉廠,成為了集錫礦的開采,選取,冶煉為一體的大東家。
朱廣福死後32年,其孫朱朝琛中了舉人,授貴州桐梓等縣知縣,並贈朱廣福文林郎官階;當時,朱朝瑛(字渭卿,清光緒丁酉科鄉副進士,朱成藻之子)也中了進士,得受廣東補用道,遂成為朱家的核心人物。自此朱家家業更豐,並於同治十年開始向外投資。除營銷土產百貨外、還大宗販售雲土(鴉片)、錫錠,到清朝光緒時朱家已經成為滇南富紳。
此後,朱家繼續擴大了商貿的規模,搞起了進出口貿易,把個舊出產的成品錫錠,經過蒙自運到廣西百色再轉運香港,由香港運回棉紗,百貨等洋產品。清朝光緒15年(公元1889年)根據條約,清政府在法國政府的要求下在蒙自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海關,錫錠的運輸改由陸路經過個舊——蒙自至蠻耗裝船沿紅河順流而下通過越南東京(今河內)抵達海防再由海防上遠洋輪船運送到香港和西歐。因為進出口貿易的蓬勃發展,朱恆泰在蒙自設立了總公司,同時在香港,昆明,建水,河內設立了分公司。 當時,雲南的商幫中來自建水的「臨安幫」與「昆明幫」「騰越幫」齊名,而朱家名下的企業「朱恆泰」就是「臨安幫」的首富。
按照傳統,「先富起來」的朱家,當然是廣勘宅基、大興土木。光緒初年,朱成章、朱成藻兄弟(朱廣福之子)及子侄朱朝琛、朱朝瑛、朱朝瓊、朱朝瑾等兩代人的生意如日中天,士、農、工、商,一樣不差。朱氏家族已經發展到叱吒於整個滇南黑白兩道的巨大家族。其威力足以影響到滇南甚至全省的政治和經濟。這時,朱家在建水城內泥塘購地30餘畝,延請能工巧匠,建蓋家宅宗祠。 由於設計規模大,工期便長。第一次,園子修了一半,個舊出了事。
那是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滇南爆發了以周雲祥為首的「反清仇洋」礦工起義,這是中國工人階級初期革命斗爭的一次悲壯預演。大約與朱家利益相關,也可能就是朱家煽動的。因為朱朝瑛鼓動鬧事,並出錢資助周雲祥。事情鬧大了,牽扯到官府利益,清廷派兵鎮壓,朱朝瑛知道脫不了干係,聽到消息,被迫逃亡,投靠時任安徽、吉林巡撫的華寧(今雲南玉溪市華寧縣)人朱家寶,被舉薦赴日本考察政治(實為逃亡),在日本躲了五年後,於宣統年間返回建水後,接著修園子。
然而歷史如哲學一樣深沉,衰敗跟興旺連體共生,問題當然是因為人才之故,而一個家族的命運自然與核心人物息息相關。
朱朝瑛在日本受到明治維新思想的影響,深感清王朝氣數已盡,回建水後就聯絡反清志士,密謀反正。宣統三年(1911年),許多有識者尋求救國之道,同盟會的影響遍布中國。朱朝瑛當然也想有所為,於是受廣東陸軍提督龍濟光所託回鄉募兵到粵聽用。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10月30日,蔡鍔、李根源、唐繼堯等於昆明發動重九起義。駐建水南校場新軍七十標(團)中的同盟會員教官趙又新在下級軍官的支持下,於11月1日晚率兵發難,朱朝瑛等開城接應,佔領了臨安府署和標本部。次日,召開臨安各界人士會議,成立南防軍政府,公推朱朝瑛為都統,趙又新為副都統,臨安起義遂告成功。並光復滇南各府、州、縣,雲南都督蔡鍔一看,這朱朝瑛在滇南還真有人緣,加上滇南起義,立了功,賜予中將軍銜,任命他正式當了臨安澄江總兵,成了滇南王。花園修好了,大門上大大掛上「中將第」的大匾。 政治人物的命運有時候就像下賭注一般,朱朝瑛辭職去廣東專做錫錠生意,繼而又去龍濟光手下任職,還被選為國民政府參議,這無疑是光輝的一筆。 可是,朱朝瑛——這個朱家精英人物隨後卻書寫了慘重的政治敗筆。
1915年12月,袁世凱在北京自稱「洪憲」皇帝,蔡鍔、唐繼堯在雲南首發護國起義,出兵四川、廣西討袁。當時依附於袁世凱的廣西軍閥龍濟光之兄龍覲光被任命為「雲南查辦使」,率粵軍第一部企圖借道廣西進攻滇南夾擊護國軍。朱朝瑛為屬下第三路軍司令,帶領士兵1700餘名在廣西百色以西被護國軍縱隊長楊傑率軍擊敗,龍覲光余部也被護國軍和桂軍殲滅。與此同時,朱朝瑛之子朱映桂聯絡土司和土匪武裝進攻建水城,亦為護國軍打敗,朱映桂戰死。戰後,朱氏家產再被抄沒。直到1922年,唐繼堯感念朱家辛亥革命有功,始發還家產。 朱家的中興之夢還沒有開頭,幾年後,又出事了。
1927年,唐繼堯死後,龍雲執掌雲南軍政大權,他所招撫的綠林武裝南防游擊軍指揮李紹宗部進入個舊。此時,朱朝瑛任個舊、蒙自守備軍司令官,命其侄朱映椿等嚴加防範,後雙方火拚七晝夜,燒毀店鋪上千間,死數百人,釀成慘禍。事後,省府指令解送朱朝瑛和朱映椿到昆囚禁。後朱映椿被處決。
時代決定命運,朱朝瑛個人乃至整個朱氏家庭的命運,隨同中國幾次國內革命戰爭,幾沉幾浮。榮華富貴,如煙雲而來,又如煙雲而去!朱朝瑛本人被保出獄後,朱氏家庭巨額家產被國民政府抄為公有,諾大的家族作鳥獸散,朱朝瑛也於1930年在窮困不堪和失意潦倒中客死他鄉。
朱家的花園自然也就不在屬於朱家,空空留下那位連名字都被抹去的富家小姐逃難時的悲愴詩文。因為核心人物的政治敗筆,朱氏家族終於在一個新舊世界交替的亂世灰飛煙滅了。所幸的是花園留了下來。
朱氏家族從康熙年間的10戶佃戶,到清末民國初期的名揚滇南的望族,朱氏十代人走過了整整一個大清朝。在清末民國初期,他們走向了家族最為輝煌的終點。朱氏家族三起三落,抄家與榮光並存。他們以幾代人百餘口的悲歡離合,完成了一簾紅樓幽夢。而生逢亂世,他們註定只能留下一所最為燦爛的房子,裡面是他們內心的那一片於家於國的「花園」。那一個時代已經凝結為朱家花園里的一個核,這個核就是歷史。

⑦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雲南有多少個革命根據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在雲南境內建立了兩塊根據地。轄雲南省的威信、鎮雄、彝良、富寧、廣南5縣,面積21052平方公里,人口288萬人。 兩塊根據地的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斗爭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雲南的革命老區。

雲南:

雲南省,簡稱雲或滇,中國23個省之一,位於西南地區,省會昆明。介於北緯21°8′~29°15′,東經97°31′~106°11′之間,東部與貴州、廣西為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雲南省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居全國第8位。

⑧ 雲南發生過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⑨ 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的歷史和由來有哪些介紹

建水以古文化著稱滇南。建水從前是臨安府所在地,其古文化和古建築,不僅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建水城,還分布在轄區內各處。單在縣城西邊13公里處的團山村,就全是百年古建築,外地人到此參觀,無不瞠目驚嘆。
團山(彝語:有金有銀的地方)村,建在一個半坡上,共有百餘戶人家,全是磚木建築的深宅大院,古色古香,一戶挨一戶,櫛次連毗,像是一個博大豐富的古建築博物館。歷史的風雲變幻都隱藏在其中。到此觀光,使人引發一種懷舊的心思,給人覺得時序的遞移在這里似乎是遲緩下來了。
概覽這百餘戶的深宅大院,我不禁產生一種懷想:按解放初的土地改革運動,這百餘戶無疑全都是大地主。但按各戶佔有的耕地面積來劃分,卻構不成地富。百餘年前,這些古建築的建造者全都是窮人,他們全靠到個舊開錫礦發家,大致到抗日戰爭初期都已沒落。他們的後代,除了祖輩遺留下這豪華的房產,並無什麼財富。而今所見,人們的生活與普通的山民一樣清貧。
張家花園
建水城有座「朱家花園」遐邇聞名,但團山有座「張家花園」卻鮮為人知。
張家花園位於村寨東北邊,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佔地面積3495平方米,建築面積2950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圍牆朝門屋外大門、一進院、中院、三進院、祠堂花園和外圍碉堡組成,共有房屋119間,大小天井21個,組成一座城堡式的私人住宅庄園,是團山村古建築群中最大而又輝煌的私人宅院,也是建水僅次於朱家花園的第二大庄園。
張家花園的建造者並無朱家花園那樣具有官吏的雄厚背景,而是個一貧如洗的窮漢,能夠建造起這樣規模宏大的華麗花園居宅,真有如「天方夜譚」般的奇跡。
房主叫張家林,生養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張國義,一個叫張國民,因家境貧窮難以維計,兩個兒子長大後就出門跑江湖去幫工,後做小生意,賺到一點錢後,就回鄉來買了幾匹馬,牽到個舊錫礦給老闆馱土荒,獲得一點報酬用來維持家庭生活。逐漸熟悉了礦山環境,弟兄倆發現給人馱土荒不如采礦賺錢,於是就棄馱土荒去挖礦。那時寬大的礦山並未歸屬哪家所有,誰有力氣去開采,礦石就歸誰。錫礦價值高,可賣給冶煉廠家。張氏弟兄在蓮花洞揮鎬舉鋤開采,不辭辛勞苦幹,一天下來累得精疲力竭,採得的礦石日復一日堆累,不久就積得百餘石。那時以石為計量礦石,批售給冶煉廠家,然後又進洞繼續采礦來批售。積得一筆資金後,就在下河溝建起了自己的冶煉爐,收購礦砂冶煉大錫出售,收入大增。生意興旺,逐年發展,冶煉爐由一個增至三個,僱用工人終年冶煉。錫錠積多了,就雇馬幫馱運至紅河邊的蠻耗口岸上船,由水運從河口出境取道越南轉運到香港。那時個舊人在香港開設了貿易棧專售大錫,銷到歐洲各國,獲利頗豐。張氏弟兄有了錢,就擴大貿易,把生意做到昆明、上海等大城市,財源滾滾而來。發了財就回老家團山購地建房,先是修建起五間耳房,後又蓋起三進院居宅和花園祠堂。正當張氏弟兄的礦業生意蒸蒸日上越做越紅火之時,哥哥張國義猝然暴病死亡。弟弟張國民在悲痛中掩埋了哥哥的屍體,撐起了整個企業,並把生意做得更大,先後購下長澇塘、高澇塘等幾個礦洞,成為個舊錫礦業富商之一。張國民在家鄉原建宅院的基礎上,又擴建了一進院房屋,並在花園後面築假山培植花卉草木美化環境,同時又築起了防禦門樓和炮台,成為團山村一座獨立的私人建築群庄園,像個土皇帝蟄居之所。想必當年張氏家人是雇養有家丁保衛安全的。
張國民兩弟兄曾跑江湖見過世面,對居宅的構造與裝飾自然要趕時尚,建房購買好木料,磚木結構,木房為逗榫二層樓,裝潢花哨高檔,不惜用高價聘請手藝高明的工匠雕梁畫棟。正廳檐枋刻鏤花鳥魚蟲、野獸和人物形象;門楣繪有彩畫,窗戶鑲著各種圖案透雕,並請當地書法家在屋壁外部題寫唐詩、宋詞,請畫家繪竹、菊、梅和山水人物國畫作品。真是錦上添花。斑斕高雅的書畫藝術作品,裝點著屋壁,蓬蓽增輝,顯出氣派豪華的氛圍,像個有學問的富豪書香門第。我們漫遊領略各處房屋的雕刻工藝和書畫作品,雖已陳舊或破損,但均屬上乘之作。
中院廊廈甬道環繞,居住房屋為兩層木樓,頂蓋筒瓦。圍牆腳鑲嵌雕花磚塊。房屋門窗施有精緻的花鳥透雕圖案。天井築有花台、石缸。後院是「走馬轉角樓」,即橫直兩排木樓相連接,形成直角。走廊甬道直通的房廈內供有祖宗牌位。大門左側的花園,上為約兩米高的台基,兩邊修有吊腳樓,下邊築有一方形大池塘,池塘邊的石板圍欄間隔等距豎立若干方形石柱鑲接拉固。石柱上端鑿刻成工字形或圓形寶頂;有的雕成獅、虎動物造型。面對台基上正中的一塊石板圍欄的正反面刻有「活潑潑地」、「活潑天機」斗大題詞。據說,各庭院內原來布滿了各種名貴花木,房屋門窗甚多,有「百種花卉,百扇雕花門窗」之說。其房屋構造的典雅、恢宏與裝飾華麗奢侈,僅次於朱家花園。可以想見,這樣大的宅院庄園,不知要雇多少傭人來搞環境衛生與培植花木。
解放戰爭時期,張家花園後裔張有武因憎恨國民黨腐敗統治,參加了中共建水縣委地下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組織「九人團」,現存的左側吊腳樓便是當時「九人團」活動的場所。張家花園現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參觀時已人去屋空。建築群因年久失修,一副衰敗凄涼的景象,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煊赫;房屋的雕刻、繪畫已蒙上了經年的痕跡,有的已枋損脫落,當年的奇葩異草,百卉爭妍的美景已不存在。由於無人管理,處處臟亂不堪。漫遊其間所見,許多雕刻精緻的動物造型,在「文革」時期破「四舊」已被敲擊得殘缺不全,呈現出歷盡滄桑的劫難。池塘上邊軒敞的屋宇變成了團山村小學的教室。大池塘被人扔下許多塑料袋、飲料瓶及各種雜物垃圾,污黑的池水表面泛綠苔。其人文景緻已黯然失色。
張家花園因缺乏維護和管理有的牆垣已傾圯,部分房屋損毀,失去了原有的完美與靈光。但透過這些古建築群,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美質,看到前輩工匠造屋的智慧工藝,也可以想到張氏家人由貧窮變富豪輝煌時的風光。可以這樣說,這座富麗豪華的庄園是從個舊錫礦山「馱運」回來的——百年前,張氏弟兄白手起家,篳路藍縷,憑雙手艱苦勞動開采、經營錫礦業發跡,營造出這樣龐大而又富麗堂皇的城堡庄園,這聽起來似令人難以置信,但張家花園便是歷史的寫真。
將軍府
我們在團山村串游,看見有一戶懸掛著「將軍府」匾牌的人家,十分引人注目,便進去參觀。
「將軍府」並非將軍的官邸,而是一名下級軍官的府宅。房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佔地面積880平方米,共有房屋38間,大小天井7個。房屋裝飾有雕粱畫棟、花鳥魚蟲、人物浮雕,以及書畫、匾額,色彩斑斕,富麗堂皇。能夠修建起這樣寬大的居宅,想必有一番非凡的來歷。房主後代的家長不在家,其家屬也說不清個來龍去脈,只曉得建造房屋的祖輩叫張和。
據知情人介紹,張和自幼喪父,全靠母親撫養。6歲時看到家境實在貧窮,就隨堂兄張愷到個舊礦山謀生。在錫礦山做童工鑽洞背土荒度過苦難童年成長起來的張和,性格開朗,膽識過人,喜交朋友,誠懇待人,重信譽,講交情,朋友甚多,簡陋的居宅經常門庭若市。朋友有事都來找他出主意商量對策,逐漸在礦工中豎立起了威信。當時,到個舊挖礦的民工來自四面八方,大多以地域為集群合夥,各佔領一個地盤。凡礦山發生爭奪富礦而吵架斗毆,都由張和出面調解糾紛,他站在正義立場評判誰是誰非,並果斷定奪。官府見他是個人物,就命他為維護礦山的保警隊長。張和不負重任,名正言順地擔當起了職責,這自然大大有利於建水籍的礦工,大家不再擔心受外人欺凌而放心開采、冶煉大錫,獲利頗豐,財源不斷。人們相繼回家蓋起了豪華居宅。張和一面維持礦山秩序,一面與本寨人合夥經營大錫,自然也發了財,在團山蓋起了自己的居宅。
1911年,爆發辛亥****起義,個舊廠礦發生了滇南匪首李紹宗打劫事件。已被委任為管帶營長的張和率眾平息匪患,擒獲土匪數百名,就地正法,保護了礦產。雲南都督蔡鍔獲悉匪患已平息處理,便即時召見張和了解事件經過。得知此事處理得當,蔡鍔就任命張和擔任個舊國民軍第四營管帶兼稽查員,並授予「將軍第」匾額懸掛其居宅。故村裡人稱張和府宅為「將軍府」。
民國元年1911年,張和與張運桂發生爭執,不久就在個舊遇害。噩耗傳來,其母胡氏痛不欲生,並在《滇聲日報》發表聲明,堅決要求官府懲辦兇手。張和屍體埋葬於村後山腳。蔡鍔聞訊很痛惜,親自提筆為張和寫墓碑,碑文為:個舊國民軍第四營管帶張和之墓,雲南光復使陸軍上將全統滇軍都督愚弟蔡鍔拜書,民國歲次祭丑臘月初三吉旦。
張和自幼艱苦勞動長大成人創下家業,苦盡甜來走到他人生的輝煌。但人有旦夕禍福,就在他風華正茂仕途向上之時遭到不測而喪了命,知曉他的人無不唏噓惋嘆
張和死後,其母胡氏克勤克儉,撫養獨孫子遺孤,並挑起了管理個舊廠務與團山田產的重任。同時,為教育好下一代,還將二進院廂房辟為「讀書樓」,聘請先生教育後代,直到她人老去世。
張和所建的房屋在團山並非是最大最豪華的,但由於他和他母親兩代人不同凡響的經歷,頗有聲望而受人尊敬,「將軍府」的裝潢也別具一格。那「三段式」大門的門楣和牆體鑲嵌的花磚上凸印著「三級連升」圖案,顯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一進院落是三坊一照壁,庭院築有大石缸和花台。石缸裝水,備作消防,亦可養魚。缸壁正面題有「靜觀魚躍」四個行書大字,兩邊題有詩詞。我們參觀時缸內無水。正廳屋檐下的六扇屏門分別刻有「封侯掛印」、「鹿鶴同春」、「象呈昇平」、「鯉魚躍龍門」、「獅戲綉球」、「麟鶴托印」等透雕或浮雕圖案,每幅圖案都有一個典故,無不凝聚著我國傳統的歷史文化。那些巧奪天工的組合藝術,把人引向一重又一重美的境界。仔細欣賞,耐人尋味,一切都富於幻想,富於色彩正廳兩側是耳房,房屋兩邊板壁上端正方形的窗欞刻有枇杷、柿子、石榴、荔枝、核桃等鏤空透雕圖案,彷彿是果實累累的林園裝點著居宅,表達出主人對環境自然美的欣賞情致。
還有正廳檐板四周的裝飾,更具高雅的藝術品位,有地方名人題寫的幾十幅格言警句書法和國畫作品,堪稱藝術瑰寶。
進入二院內,有臨安建水原名知府賀章宗為胡氏題寫的「永享遐齡」匾額,有本宗族人祝賀胡氏六七十大壽的「金萱永蔭」、「松心鶴算」、「錫爾純嘏」、「百鳥朝王」、「德庇福廣」等紅底金字匾額,表達了張氏家族對這位母親在逆境中養育後代的敬佩和尊重。
概覽這些雕刻、書法、繪畫和匾額題字都具有很高的水平,把「將軍府」點綴得琳琅滿目,充滿氣派與奢侈,具有很濃厚的文化氛圍。
隨著歲月流逝,這些木質結構逗榫建築與雕刻工藝已顯陳舊,有的書法、繪畫已破損脫落。房主的後代已無力修葺,環境衛生也不那麼潔凈,表明現在的房主已沒有他們先輩的財力與文化素質了。然而,古建築留給後人包括房主以外的人的是一種中國傳統房屋建造文化,一頁歷史,一種藝術,一種智慧,一種精神,供後人鑒賞、學習。
參觀罷「將軍府」走出來,我們想到了府宅的建造者張和。領引我們參觀的建水縣文聯副主席謝恆知道張和的墳墓在何處,便帶我們去參觀。我們走出寨子上端,沿著田塍上了一個小坡,岔進一墒菜地,在菜地一隅,看見幾座墳塋龜縮在山麓。我們逐一尋覓,找到了張和的墳墓,那墓碑不大,蔡鍔題寫的碑文是正楷,書法功底很深,字體工整清秀。但小小的墓碑要裝下全部文字,就壓縮鐫刻得小而擠,好在字跡鑿刻得很精細,保留原作的筆鋒,每個字都清晰可見。可是整座墳被山體泥土擠壓得很局促,被山草覆蓋,彷彿已不負重荷。我感觸地說:「蔡鍔生前留下的字跡不多,我是在此第一次看見,這塊墓碑應作文物保護。」謝恆自然作不了主,但希望引起縣里有關部門的重視。
皇恩府
我們走到寨子中間,遠遠就看見一戶宅院大門掛著一塊書有「皇恩府」三個大字的金底匾牌,便拐道去探訪。
何謂「皇恩府」﹖據介紹,房屋建蓋者叫張樹元,出生不久就喪父。年輕的母親朱氏遭受沉重打擊;精神支柱倒了,失去了生活依靠,她痛苦萬分。封建社會婦女受「三從四德」禮教枷鎖制約,不可改嫁。要活命,要撫養嬰兒,只有下地勞動。一個十分年輕的寡婦,作為家庭的主要勞力要維持包括公婆在內四口人的生活實在夠辛苦。但賢慧的朱氏卻任勞任怨,起早貪黑到地里幹活。辛苦一天,夜裡還紡紗織布給全家人做衣服。她積年累月含辛茹苦支撐著家庭,以美德孝敬公婆、撫育後代,平時與鄰里和睦相處,頗受眾人的同情與尊敬。
年幼的張樹元長到懂事時,看到母親太苦了,就隨寨里人到個舊礦山背土荒,換取一點微薄酬金幫補家庭。就這樣年復一年,張樹元從幼年干到成年,以礦為家,勤儉度日,一直干到40多歲,終於積攢了大筆錢,回家來建蓋房屋,報答母親。
張樹元和其他人一樣,蓋起了三坊一照壁與四合院五天井組合的宅院。後院為三間六耳房;三間廳附後山轉角樓。房屋建於清光緒末年,佔地面積1885平方米,建築面積863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兩大天井、六小天井、六個過道和二進院落組成,主體建築計有37個房間,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前院花廳是接待客人的地方,請工匠雕刻圖案裝飾,精緻高雅;廊檐上的「八仙供壽」圖案創意新穎;窄長的枋板上有9個近6寸的人物浮雕,八仙分列兩側向壽星祝壽。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身份特徵分明,腳踏祥雲瑞霧翩翩而來,顯出神奇夢幻的境界。
朱氏沒有想到兒子如此爭氣,人到中年還能蓋起這樣闊綽的宅院。她年已花甲,深知兒子一生的勞苦也不亞於自己,疼愛與幸福交融的感情注滿心窩。寨里人看到張樹元一家苦盡甜來,豐衣足食,都很欽佩和敬重。因朱氏畢生勤勞,扶孤立業,到老來人丁興旺,兒孫滿堂,人人贊不絕口,名揚四方。縣官知道後,也深受感動。為表彰朱氏為人美德,臨安知縣呈文稟報上一級官府,稟文一直轉呈至朝廷,被清朝廷授予「皇恩旌表」匾額,以表彰朱氏恪守當時奉行的封建禮教,並准許在大道上建立「節孝坊」,以昭彰其美德。
張氏家族為此已備好料,選好地址並請工匠下了石腳。詎料寨里人認為牌坊建在兩寨交界處,於風水不利而加以反對。此事雖有朝廷昭示允許,但張氏家族為了顧全大局,遵循祖先「百忍」家訓,放棄了這一光宗耀祖工程。備好的石料和請工匠精工雕鑿的一對石獅子,一直存放了80多年,到1986年,建水縣修城東門花園時,張樹元的後代就把這對保存完好的石獅子捐獻給了政府。

⑩ 雲南建水傳說故事

建水古城位於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稱步頭,亦名巴甸。漢時屬益州郡母掇縣地,西晉屬寧州興古郡,唐為南寧州都督府東爨烏蠻地。南詔政權於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後)在此築惠歷城,屬通海都督。惠歷為古彝語,就是大海的意思。因為當時每逢夏秋之季,壩子里溪水漲溢如海,漢語譯為建水。元時設建水州,屬臨安路(路治在通海),並在建水置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統轄臨安、廣西(今瀘西縣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稱建水州,改路為府,臨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民國元年改建水縣為臨安縣,次年復稱建水縣。
建水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城周六里三、城牆高二丈五尺,四門有城樓,樓為三層,各高四丈,雄偉壯觀。清順治初年,李定國攻佔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座城樓毀於戰火,康熙四年又復修,後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但已破損不堪。解放後政府又撥款修葺,才煥然一新。
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年間又建建水州儒學。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行院,境內人才輩出,明代有文進士30人,武進士23人,文舉人288人,武舉人29人。清代有文進士33人,武進士15人,文舉人412人,武舉人355人。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佔了半數左右,堪稱雲南之冠,在全國亦不多見,加上建水文廟規模宏大,建築精緻,故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美譽。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建水城內外留下了許多充滿深厚文化意韻的建築物,古代寺廟、祠庵和樓台亭閣達50餘處。有建於元代的文廟,清代的雙龍橋,還有燃燈寺、東林寺、玉皇閣等文物古跡。這些歷盡滄桑,古跡斑駁的瑰寶、閃爍著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燦爛光輝。

閱讀全文

與建水歷史有過什麼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