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正確看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
唯心史觀從意識決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發,極力否認社會物質生產的作用,從而也就否認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人民群眾在歷史創造過程中的作用。唯物史觀主張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一切物質資料,都是勞動人民群眾創造的,人類要生存,就要有吃、喝、穿、住、用等物質生活資料,而這一切都是勞動群眾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伏羲氏鑽木取火、神農氏遍嘗百草,是他們不斷積累生產經驗,改進生產工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引起生產關系和全部社會關系的變革,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精神財富創造的源泉,所謂精神財富,主要就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成果,人民群眾是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的第一線的主要實踐者,任何科學的總結,首先必須有群眾的生產和社會實踐作基礎,依據這一源泉,才能把人民群眾的知識總結、提煉、升華,創造出有價值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果。
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有一種說法認為,人民群眾只創造歷史發展的基礎,不能推動歷史發展,認為物質生產勞動僅僅是簡單動作的重復,不可能推動歷史的發展,這種說法貌似有理,實際上都是錯誤的。
如果孤立地從任何一個特定時刻的勞動生產過程來看,勞動人民從事的物質生產勞動似乎是簡單動作的重復,說不上創造和發展。但從整個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的過程來看,卻是推動社會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歷史過程發展和演變的最基本的動力源泉。
正是普通勞動群眾成年累月的物質生產勞動,積累著生產的經驗和技術,積累著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從而為新的生產工具的發明創造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源泉,在漫長的上古、中古時代,許多新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是能乾的農民和能工巧匠直接創造出來的。近代以後,隨著生產技術的日趨專門化和腦體分工的發展,機械化的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主要是由科學技術專家發明和創造的,但專家的發明創造也是在普通勞動大眾千百年間直接生產勞動過程積累起來的經驗、技術和知識的基礎上提煉升華而成的,而且有不少技術專家本身就是從具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的普通勞動者當中成長起來的。從整個歷史過程看,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發展史,以及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史,是普通勞動的大眾和科技知識分子對人類歷史發展共同作出貢獻的結果,而普通勞動大眾在其中作出了基礎和源泉性的奉獻。恩格斯指出:「當居於統治地位的封建貴族的瘋狂爭斗的喧叫充塞著中世紀的時候,被壓迫階級的靜悄悄地勞動卻在破壞著整個西歐的封建制度,創造著使封建主的地位日益消弱的條件。」毛澤東對勞動群眾推動生產力、生產關系和整個社會關系的發展演變的作用,也作過言簡意賅的精闢論述,他指出:「生產力有兩項,一項是人,一項是工具,工具是人創造的,工具要革命,它會通過人來講話,通過勞動者來講話,破壞舊的生產關系。」這些論述對於理解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是極富有指導意義的。
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更替,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引起的,這種矛盾達到再也不可能在原有基礎上調整的對抗性程度時,就引起社會變革,而生產力突破生產關系的社會變革,是由人民群眾做為基本的決定性的力量來實現的。當已經陳舊的生產關系嚴重束縛生產力發展時,從事物質生產的廣大勞動群眾首先成為直接的受害者,因而也正是他們首先發起破壞舊生產關系的各種形式的斗爭,直到匯合成大規模的反抗斗爭,如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推翻秦的殘暴統治;元末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推翻了元朝野蠻落後的生產關系;明末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等等,都使新制度代替舊制度,這也是被壓迫階級不懈斗爭的結果。
人民群眾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中都是大多數,這就決定了其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聯合人民群眾的力量就會失敗。如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國民黨害怕人民在戰爭中壯大力量,採取了一條不發動群眾的片面抗戰路線,結果導致不斷地喪師失地,一潰千里;而中國共產黨採取發動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全民皆兵,使日本侵略者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最後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充分顯示出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中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其經驗之一就是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也就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全部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黨和人民群眾同甘苦,共命運,保持密切的聯系。半個世紀以來,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贏得了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偉大勝利。
二
總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是有充分的理論和歷史依據的,是不容懷疑和否定的。
首先,傑出人物只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不能改變歷史的根本方向,人民群眾最終決定著歷史前進的根本方向。
創造歷史的最終決定性力量歸於人民群眾,是由歷史發展必然規律決定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是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過程中展現的,人民群眾通過物質生產勞動,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改變生產關系。在這一歷史規律面前,任何傑出人物的作用是不可能根本改變這一方向的。
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發揮的影響力,是在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力基礎上產生的「力」,真正偉大的傑出人物,其偉大和傑出之處,正是在於能充分地激發和調動人民群眾的力量,投入到偉大的歷史創造活動中去。
其次,某個英雄人物的出現及其歷史作用的發揮,是一種偶然性因素。時勢造英雄,馬克思主義對把英雄人物的個人作用納入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過程中,並通過對英雄人物的個人作用的確定、補充,豐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內涵,使肯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更加完善,更具科學性。
最後,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如革命階級領袖、進步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等,他們站在時代前列,對歷史進程起著重大推進作用,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發揮的積極作用與該時代廣大人民群眾達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總的發展水平保持著一定的吻合程度。
總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的人心向背,體現著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預示著社會前進的總趨勢,所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⑵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1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認為人類社會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歸根結底,都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特徵,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們,把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結合起來,闡明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事業,從而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把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領導群眾奪取勝利。《共產黨宣言》這部馬克思主義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總是不懈地為人民利益而奮斗。它為無產階級的階級目標服務,就是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絲毫沒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2 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現實意義
工人階級是中國最先進的現代化生產力的主力軍和最先進的生產關系的代表。在舊中國,工人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處於社會的最底層,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比中國其他任何階級都要沉重,並且同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眾保持著天然的聯系。這種階級地位決定了中國工人階級必須將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勞動群眾的解放緊密聯系在一起,必須把解放一切受剝削、受壓迫的階級作為解放自己的前提條件。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理所當然地要反映和代表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每一個黨員和幹部也理所當然地要把實現和維護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其次,這是由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的,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於群眾之上。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大力支持,黨就不可能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項任務,創造出輝煌的業績。
⑶ 如何結合現實問題看待人民群眾對歷史的創造作用
現在比較公認的理念是:歷史是英雄與人民共同創造歷史。道理很簡單,英雄是指在歷史進程中的領袖人物,而其它追隨行動的人只是屬於民眾的范疇。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領袖人物是相對的。他可以是某個全局性歷史進程的領袖,也可以是某個局部事件的領袖人物。
沒有領袖去教育去組織民眾,民眾就不會擺脫散沙狀態而聚合起來形成對歷史的推動;沒有民眾跟隨則領袖的主張和政治策略也就沒有立足的根基,也就無法推動歷史的進程。
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國民政府來講,它在建立之時是代表了民眾利益的,得到了民眾的支持和擁護,於是在推翻北洋政權的過程中所向披靡,在統一中國的進程中代表了最大多數人的意願而得到支持,於是在統一政令達到軍閥的征途中也是摧枯拉朽,尤其在抗日戰爭時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而在空前的艱難困苦中,全國民眾緊密團結在國民政權的周圍以3500萬人的前赴後繼,一寸山河一寸血地保衛了國家的主權。然而在接下來的歷史進程中,國民政府為了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而脫離了最廣大民眾的利益,領袖還是原來的領袖,班底還是原來的班底,就因為民眾不再跟隨,歷史進程就走向了非國民政府原來設想的方向,最終導致了政權的覆滅。
⑷ 如何看待人民群眾及其在歷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是社會成員的大多數。從事物質財富生產的體力勞動者和從事精神財富生產的腦力勞動者是人民群眾的主體。
人民群眾的作用:
第一,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
第二,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社會精神財富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1、人們的活動要受到經濟條件,即既有的生產力水平和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的制約。
2、人們的活動經受政治條件的制約。
3、人們的活動還要受精神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人物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歷史人物按其對歷史發展作用的性質,又可以區分為傑出的歷史人物和反動的歷史人物。
傑出人物:對社會生活起顯著促進作用的代表人物,如愛因斯坦。
反動人物: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的代表人物,如希特勒。
傑出人物,特別是傑出的政治家,由於他們在知識、才能、品質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素質,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能夠比較深刻地認識社會的發展趨勢,順應時代潮流,集中群眾智慧,提出新的理論,並組織和領導廣大群眾為實現特定的歷史任務而斗爭,因而對歷史的發展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首先,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發起人
其次,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
第三,歷史人物能加速或延緩某個歷史任務的解決.
普通人的作用:
第一,普通個人也可以做出偉大的事情來。
第二,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是由普通個人發展而來的。
第三,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條件下,普通個人有可能對歷史發展產生「超常性影響」。
傑出人物與人民群眾的一致性:
1、傑出人物是在群眾斗爭的實踐中產生的。
2、傑出人物歷史作用的發揮離不開人民群眾。
無產階級政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黨的群眾路線,它是一條實現黨的政治任務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⑸ 簡述在個人和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問題上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
一種看法認為,傑出的個別人物的主觀意志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否認社會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否認階級斗爭規律,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決定作用。
另一種看法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斤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須的生活資料.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⑹ 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人民群眾及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人民創造歷史,個人屬於人民中的一員,人民是主要的,個人的作用在特定的環境下作用也很重要
⑺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如何從這個角度理解科學高尚的人生追求
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供給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實踐活動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萬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和智慧,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勝計的精神財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經歷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演變,都必須通過人民群眾自覺的革命斗爭,勞動人民是革命斗爭的主力軍。
總之,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⑻ 怎樣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眾的決定作用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這是因為,人民群眾,首先是勞動群眾,是生產力的主要因素,而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生活資料的創造者。
正是勞動人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資料,社會生活,包括政治的、科學的和藝術的生活,才能正常進行。所以,以不同形式從事和促進生產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必然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這是最簡單、最明顯的事實,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事實。
⑼ 怎樣評價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
要把自然資源轉化為社會財富,勞動者必須掌握適當的工具,並從事艱苦的勞動。勞動群眾不斷積累經驗,改進工具,提高生產力水平,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在社會財富的創造中,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物質財富歸根到底都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產物。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腦力勞動在物質成果創造中的作用將越來越突出,從而使知識分子的作用越來越大。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勞動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任何人要從事科學、文化、藝術等精神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和一定的物質手段,這些都是勞動人民通過生產實踐創造的;
人民的實際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的源泉。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構成了人類精神財富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總結總結,整理加工,或從中產生靈感,形成精神財富。
勞動人民還直接創造精神財富。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成就中總是包含著人的某種智慧,所以這種物質成就也是一種精神財富。在實踐中,勞動人民還創作了許多雕塑和繪畫作品,成為人類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3、群眾是社會制度改革的決定性力量。
在社會變革中起主要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一切社會矛盾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人的活動才能解決。歷史上一切社會矛盾的解決,本質上就是群眾推翻舊社會制度的斗爭。
在社會變革時期,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是明顯的。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後,群眾作為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通過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發揮作用。
(9)怎麼看待人民群眾和個人歷史擴展閱讀:
工人階級是近代中國最先進生產力的主力,是中國最先進生產關系的代表。的三重壓迫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rat-capitalism,工人階級是社會在舊中國的底部,並在中國比其他類,剝削和壓迫,和維護自然和農民群眾的關系,佔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
中國工人階級的這種階級地位,決定了中國工人階級必須把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工人階級的解放緊密聯系起來,必須把解放一切被剝削和被壓迫階級作為中國工人階級解放的先決條件。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反映和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利益是理所當然的,實現和維護全中國人民的利益也是每一個黨員、每一個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第二,是由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決定的。
中國共產黨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除了工人階級和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休戚與共,始終保持最密切的聯系,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群眾之上。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真誠和強大支持,
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部任務,也不可能取得輝煌的成就。
⑽ 怎樣理解人民群眾和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一、群眾、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物質生產資料生產者本身的歷史,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廣大的勞動人民群眾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
1.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
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在內的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決定作用主要體現在:(1)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4)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
2.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同時又承認和肯定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兩者是辯證的統一.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1)先進階級的政治代表人物提出的進步思想、主張能夠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他們能夠成為實現某種歷史任務的發起者.(2)先進階級的政治代表人物往往是廣大人民群眾和先進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有力領導者和組織者.(3)某些剝削階級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採取的某些措施,順應了歷史發展要求,對歷史的發展起著某種推動作用.(4)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的創造性活動,促進了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推動了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任何傑出人物,包括先進階級的政治代表人物都只能給予歷史進程以重大影響,但都不能決定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
二、人的本質和價值
1.人的本質
人是歷史過程的主體,歷史過程是人的實踐過程.正是在人的歷史實踐過程中,人作為現實的具體的人而存在.人的本質存在於具體的人性之中.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句話,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社會性.這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屬性.
2.人的價值
(1)與人的社會性緊密相關,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兩個方面.人的社會價值是指個人對滿足社會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作的貢獻.人的個人價值是指社會對個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方面的滿足程度.(2)在階級社會中,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往往存在著對立;在社會主義社會,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應該是統一的,這種統一具體表現為權利與義務、享受與奉獻、消費與創造等關系的統一.
三、社會進步和人類解放
社會進步和人類解放是歷史的必然.這種必然性根源於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社會基本矛盾.正是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人類社會由野蠻進入文明,在階級社會中,又通過基本矛盾的階級表現——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的杠桿,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最終,將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實現生產力的社會性質,使生產力獲得極大的解放和空前的發展,在這個偉大的社會變革實踐中,人自身也獲得改造、發展與進步,從而克服各種異己力量,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人不但成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成為自己的主人,人類社會進入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