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比較好的歷史學習網站嗎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怎樣學好歷史
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本站轉摘 點擊數:381 更新時間:2005-7-2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背,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想要把歷史學好,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想要把歷史學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呢,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
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
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要訣就是背,錯了。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其實這也很簡單。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對於這個話題,我暫時只能想到這么多了,希望大家在歷史學習的道路上走好。
http://www..com/s?tn=site&word=%D4%F5%D1%F9%D1%A7%BA%C3%C0%FA%CA%B7%A3%BF+&submit=%B0%D9%B6%C8%CB%D1%CB%F7
歷史書籍http://www.guoxue.com/wenxian/wxshi/wxshi.htm
蒙古學典籍室http://www.qingis.com/books.htm
專業站點
上海歷史研究所的網站http://www.historyshanghai.com/flash/index.swf
中央研究所的網站 http://www.sinica.e.tw/ftms-bin/ftmsw3
故宮博物館的網站(很多圖片)http://www.dpm.org.cn/
長城全接觸http://www.meet-greatwall.org/index.htm
介紹:關於長城的歷史、發展、和現狀的專著、研討等等的非常權威的專業站點
有關北洋水師的官方網站http://www.beiyang.org/
世界古代史研究網http://www.cawhi.com
英文網站
印度歷史http://www.hinnet.org/hin_history/
B. 哪裡有最全面的免費歷史學術論文網站
你上各高校的圖書館網站,都有免費的論文閱讀下載服務和國外大圖書館的鏈接。有的需要在學校內部才能登陸,那就帶筆記本電腦去附近的高校下載
C.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學術交流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有廣泛的學術聯系,多次舉辦有重要影響的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如2004年舉辦了「中國三至九世紀歷史發展暨唐宋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舉辦了「新世紀世界史學術前沿問題研討會」;2006年舉辦了「14世紀以來長江中游地區環境、經濟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2006-2009年舉辦了「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8年舉辦了「荊楚歷史地理與長江中游開發—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舉辦了「『1939-1949佔領歷史研究』國際學術會議」;2009年舉辦了「第三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2009年舉辦「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英國政治和文化變革國際學術研討會」等。
D. 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
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前身為1984年6月成立的吉林師范學院古籍研究室;1985年6月改建為吉林師范學院古籍研究所,是全國高等學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委員會在吉林省設立的古籍整理與研究協作體;1999年9月北華大學組建後,於12月成立北華大學古籍研究所;2004年5月,改建為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2007年1月,被評為吉林省第一批省屬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鄭毅,男,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現任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省級重點學科歷史學學科帶頭人。主攻學術領域為中日關系史、日本外交政策史,在多年的學術研究過程中主持承擔並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吉田茂的帝國意識與對華外交政策」(08BSS004)一項,項目成果被同行專家評定為優秀等級;主持承擔並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05JA810001),在該學術領域出版學術專著兩部,填補了從中國人視角考察研究日本戰後對華外交政策形成的關鍵節點和關鍵性人物,對豐富中國日本史學界具有引導性的學術地位與價值,對於國人了解日本社會,了解日本戰後對華外交政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發表論文50餘篇,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20餘項。鄭毅教授現為吉林省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歷史學科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日本史學會副會長、吉林省歷史學會副會長、中華日本學會理事、中國東北地區中日關系史學會副會長、吉林省教育廳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吉林省社科院客座教授、吉林省社科聯委員。2011年1月被評為吉林省第11批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2012年12月被評為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創新人才第二層次人選。
擔任主編的大型地方文化叢書《長白叢書》,2014年已出版了108部,5000餘萬字,在國內外學術界都有極高的學術影響力,在整理以及傳承地方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1)《長白叢書》
從1985年開始對東北文獻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系統發掘和整理研究,編訂出版了大型地方文獻《長白叢書》,現已出版108部,5000餘萬字。以其鮮明的地方性、多姿的民族性、濃郁的邊疆性和強烈的國際性,斐聲海內外。被專家譽為「東陲文獻,重放光華」、「東北文獻薈萃、關東文化精華」,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中心主任厲聲研究員評價:《長白叢書》的研究成果與西北整體研究同居全國地方史研究首位,在國內外史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長白叢書》全套曾獲省社科二等獎。
《長白叢書》的整理與研究已由東北地區擴展到東亞區域,出版了《同文匯考中朝史料》、《東北亞經濟圈譯叢》、《霍爾瓦特與中東鐵路》等一批成果,使《長白叢書》的成果更加具有國際化視野。
(2)學術論文
2008年至今,發表學術論文133篇,其中在CSSCI索引源期刊發表論文31篇。共出版學術專著14部。
(3)獲獎
《東北農業經濟史料集成》獲全國古籍出版一等獎1項,《同文匯考中朝史料》獲全國古籍圖書一等獎,《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權利利益平衡吉田茂政治思想體系研究》獲吉林省教育廳一等獎、獲省社科三等獎2項、獲得省市社科成果獎15項。
(4)科研項目
中心成員先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分別為鄭毅教授的「吉田茂的帝國意識與對華政策觀研究」,已於2011年底結項,項目成果被評為優秀;劉國石教授結項的「中朝疆界與民族關系研究」,結項成果被中央政治局所采閱。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3項:鄭毅教授的「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李善洪副教授的「清朝和朝鮮朝貢關系文書研究——以《同文匯考》為中心」、趙文鐸副研究員的「民國時期東北基層權力結構研究(1911—1931)」。國家古籍整理項目2項、中外合作項目3項、省級科研項目20項,項目經費115萬元。 加強與國內外高校學術機構的合作,是活躍學術氛圍的重要方式。中心先後與韓國慶南大學、嶺南大學中國研究中心、韓國建國大學亞洲移民研究所、韓國漢城教育大學韓國學教育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韓國文化研究所、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等建立友好合作關系。中心多次邀請美、日、韓等國和港台地區學者來訪。中心成員均參加過國際或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會議,在交流的頻度和密度方面,都是非常突出和有實效的。
2007年以來本學科主辦或合辦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10次。(截止於2012年12月)其中國際學術會議4次,2007年8月召開的東北歷史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召開的近代東亞的接觸空間——以中國東北地域為中心;2010年召開的東北民俗——以火炕文化為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召開的中韓近代東亞地區人口流動及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國內學術會議6次,2007年7月召開的吉林省歷史學會第十三屆年會;2010年大陸、台灣「孫中山和諧思想」學術研討會;2011年東北地區中日關系史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暨學術研討會;2012年1月召開的吉林省省級高校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專委會第一屆理事會;2012年7月召開的吉林省省級高校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專委會第一屆年會;2012年10月合辦的人本思想與公正社會的構建學術研討會。10次學術會議與會國內學者515人,國外學者47人。通過這些學術活動,對提升東亞中心的學術地位,擴大學術影響,提高研究素質,引領研究方向都有重要意義。 北華大學高度關注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專撥南校區院系辦公樓二層1000餘平方米作為中心的研究室和資料室,投資20餘萬元進行改善,使中心成員都有獨立的研究室和校園網路。為擴大影響,資料室現有國內外圖書近5萬冊,長期訂閱期刊60餘種。中心還建立了獨立的域名的網站能便捷地與國內外學術界進行交流合作。
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前身為成立於1985年的北華大學古籍研究所。根據原古籍研究所研究領域的拓展和研究工作的實際需要,經北華大學校長辦公會通過,於2004年5月成立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 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學術隊伍建設合理得當,階梯結構合理,且每人都有自己相應穩定的研究方向,可完全適應當前中心學科隊伍建設的需要。
根據研究領域和學科建設的需要,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下轄四個研究室。分別為東北文獻研究室、東北經濟研究室、東北民族研究室、東亞區域史研究室。研究室主任分別由教授、副教授擔任,設有辦公室和資料室。研究中心研究領域特點鮮明、成果突出,在省內和國內較有影響。
中心的研究成果比較突出。 自1985年以來,一直以開發鄉邦文獻、宏揚地方文化為宗旨,面向東亞,依據深厚的文化積存, 在全方位、深層次的挖掘和研究的基礎上,編訂《長白叢書》文獻整理與東亞文化研究兩大系列, 現已出書108部,總計5000餘萬字,內容包括史料、方誌、檔案、人物、詩詞、滿學、農學、 邊疆、民俗、金石、地理、東北亞、專題論集等13個子系列,以其宏大的規模、豐富的內涵, 向世人展示了一方文化寶庫。
在編訂《長白叢書》的同時,中心的學者還獨立或與學術界相關學者合作,獨立撰著學術著作近30部, 擔任主編、副主編或參編學術專著30餘部,成果可謂豐厚。
學術論文是中心科研成果表現的重要方式之一。據不完全統計,中心學者先後發表國家級文章200餘篇,省級文章400餘篇,市級文章200餘篇。很多文章被《中國人大報刊資料中心》、《高校文科期刊文摘》等全文轉載、部分轉載或收入目錄,在學界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科研立項是中心科研能力的突出表現。中心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日合作項目、 國家教育部青年項目、省社科項目等在全省同類高校中處於領先地位。中心曾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也是北華大學唯一的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承擔中日合作交流項目3項,211工程項目子項目1項,全國古籍出版項目1項,全國古籍整理項目1項,國家教育部青年項目2項,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中心項目2項,吉林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5項,吉林省教育廳項目近20項,學校校管項目50項。且《長白叢書》為全國高校古委會的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間重點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滿語言文化)研究所組織機構
顧 問: 劉乃中 劉厚生 張璇如 曹保明 富育光(滿族)
所 長: 鄭 毅
副所長:劉國石(離休),劉厚生(接任)
成 員:(以姓氏筆劃為序)
孔艷波(滿族) 劉軍臣 張 志
李德山 趙文鐸(滿族) 趙興元(滿族)
侯立紅 費 馳 宮健澤
胡黎霞(滿族) 崔子科 戴克良
推動對滿語言文化的研究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在北華大學成立 本報2007年10月26日訊(記者龔保華)由北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與東北師大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中心聯合成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滿語言文化)研究所在北華大學剪綵。成立儀式上,北華大學領導向劉乃中、張璇如、富育光、曹保明、劉厚生等專家和學者頒發了客座教授、學術顧問證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組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在會上做了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主題發言。據東北師大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劉厚生介紹,滿語文在清代通行300餘年,其自身發展水平很高,具有豐富而生動的詞彙和准確嚴格的表達手段,可以說有相當程度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堪稱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著名的漢文典籍如《四書》、《五經》、《左傳》、《三國演義》等均曾被翻譯成滿文。然而,作為我國第3大民族的滿族,人口已超1000萬,但會說滿語的卻為數寥寥。滿學界專家痛心地說:「一種語言的消亡,絕不亞於一個物種的消亡。如果再不對其進行搶救挖掘,滿語口語就有可能從歷史上消失。」劉厚生教授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在東北師大開設滿語文課程,並出版了《滿語文教程》、《簡明滿漢辭典》和《漢滿詞典》等學術專著,培養了多名從事滿學研究的研究生,形成了一個特色鮮明的研究團隊,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據悉,研究所成立後,將建立圖書信息資料中心;編輯出版東三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概覽;並進行科技立項,申報省社科項目。在滿語文科研教育方面,將編寫《滿語文教程》;為滿足社會各界要求學習和了解滿語言文化的願望,在2007年面向社會開辦滿文進修班(初級班),2008年辦高級班還將在北華大學研究生和青年教師中開設滿語文課,並在吉林地區做一次滿語言文化的普查。來源:中國吉林網-吉林日報2007年10月27日(責任編輯:賈國湘) 本學科設有東亞國際關系史、中日關系史、中朝(韓)關系史、東北地方史、東北邊疆史、中國近現代政治和社會史六個研究方向。現有教師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人,在讀博士5人。
本學科一直以開發鄉邦文獻、弘揚地方文化為宗旨,編訂大型文獻叢書《長白叢書》。截止2014年5月,《長白叢書》已經出版108冊,總計5千多萬字,為專門史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研究生培養體系完備,研究成果豐碩,學科成員先後承擔國家級項目7項,省級項目26項。發表國家、省級論文260餘篇,部分論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人大復印資料》等轉摘或轉載。
以專門史研究為平台,東亞中心先後與韓國嶺南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韓國文化研究所等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教學人員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加強了學術交流與合作。
東亞中心擁有獨立資料室,藏書近4萬冊,期刊70餘種,為專門史教學、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資料保障。2007年至今,招收碩士研究生50餘人,就業率達100%。 本學科是北華大學重點扶持學科,現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人,在讀博士3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近現代史、近現代國際關系史。
本學科教師研究方向穩定,學術成果豐厚,世界史方向的教師2008年來先後承擔國家級項目4項,省級項目18項,出版專著、譯著、整理類著作、教材20餘部,在《光明日報》、《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歷史教學問題》、《社會科學戰線》、《東北師大學報》等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多篇論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人大復印資料》等轉摘或轉載。 專業代碼名稱研究方向人數考試科目復試科目加試科目備注0602L3專門史01東亞國際關系史10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3、313歷史學專業基礎或628世界近現代史 國際關系史中國現代史、世界現代史02中日關系史03中朝(韓)關系史04東北地方史05東北邊疆史06中國近現代政治和社會史060300世界史01世界近現代史6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3、313歷史學專業基礎或628世界近現代史 現當代國際關系史中國現代史、世界現代史02近現代國際關系史03東亞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04東亞政治與文化史研究北華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東亞中心 (學制三年) 咨詢方式:(0432)64602765 聯系人:鄭春輝 專門史與世界史公用必備參考書目:
《中國近代史》王文泉、劉天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國現代史》王檜林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世界史·近代史編》(上、下)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世界史·現代史編》(上、下)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專門史:
《國際關系史簡編》劉陵、洪育沂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年。世界史:
《國際關系史》劉德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以上資料截止於2013年8月)
E. 有哪些適合學術交流的網站數學,歷史,社會,民生,政治,醫療,生物,動漫,游戲,網路交易等等....
這類網站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你自己在網路或者搜狐上搜索一下便知結果了。
F. 大家有什麼好的歷史方面的網站!!
一、中學教育教學類:
1.新思考網:http://www.cersp.com/,中國教育資源服務平台:是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指導,具有權威性,學術性和前衛性,實力強大,主要有語文、數學等學科、課堂教學、教師閱讀、學業成績評價、學校教育科研、校本研修、教育敘事研究及《基礎教育課程研究》雜志等欄目,且定期組織全國新課程教育培訓。
2.教育在線:http//www.eol..com.cn,由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主辦,朱永新倡導」新教育」的主要平台,有熱點新聞、教育書坊、資源中心、課件下載、教育博客、教育論壇(包括教育在線周刊、新教育實驗、班主任論壇、文學與讀書、心靈港灣、新教師教育、新公民教育等)及教育名家、教育時評、成長日記等,集中了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李鎮西、盧志文等人的教育教學論文,觀點前衛、內容豐富。
3.中學教研網:http://www.jyw.cn/,由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與人力資源研究部主辦,主要有新聞廣角、課題研究、教學研究、課改沙龍、精品教案、精品課件、精品課堂、被資料、觀點爭鳴、教育網路、教育論壇等欄目;
4.中國教育資源網:http://www.learnningchina.com,有教育新聞、學科教育、圖書館、交流中心、個性教師等;
5.中國基礎教育網:http://www.cbe21.com.cn,歷史教師可以瀏覽「課程改革」、「交流討論(BBS)」,「歷史」等欄目內容;相關的鏈接有:www.sxj21.com,以介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及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為主要特色的教育網站,並設有歷史論壇。
6.人教社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辦,http://www.pep.com.cn,特色欄目為「歷史天地」(包括教學園地、教材與大綱、學生之友、學術動態、萬花筒、圖說歷史)、「歷史論壇」、「課程研究」;最值得關注的是其「課程研究」欄目,該欄目貼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布了大量國內外課程改革的有價值論文,值得一讀;
7.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http://www.cfe21.com,由陝西師范大學雜志社主辦,包括與個中學主要學科的教學參考雜志,該網站有「教育論壇」,供網友交流,近年來刊發的「史學研究」以及「歷史教學」論文和文章;
8.中國教師資源網:http://www.jszyw.cn/Index.html,主要有教案下載、課件下載、試題下載、名師講座、高考試題、課件素材、教師論文、教師培訓等;
9.K12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http://www.k12.com,歷史學科資源精選、歷史教師個人專輯、個人主頁等欄目;
10.中華讀書網:http://www.booktide.com,主要攔目有:資訊播報、書評天下、讀書時間、圖像事業、出版社區等;
11.中學教研網:http://www.jyw.cn/,主要有新聞廣角、課題研究、教學研究、觀點爭鳴、課改沙龍等欄目。
二、史學專業類網站:
1、中國史學網:http://www.chinahis.com,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主辦,http://www.chinahis.com,有歷史教學(含歷史教學法研究、名師名課);歷史研究(包括史學論著與教材評介、史學思潮與流派、史學理論與方法、歷史學信息、考古學信息);歷史素材(分為學科素材庫、史學參考論著目錄);
2.學術批評網:http://critieism.tongtu.net,由北師大歷史系楊玉聖副教授創辦,http://criticism.tongtu.net。主要欄目有:學術批評、史學評論、讀書時空、學術信息、學友論壇;
3.學術交流網:http://www.annian.net,由北師大歷史系黃安年教授創辦,主要欄目有:美國問題研究、世界歷史研究、學術評論、中學歷史教材等;
4..史學評論網:http://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m由《史學月刊》周祥森副編審創辦,欄目有「史學評論」、「學術批評」、「史學爭鳴」、「史學信息」等,值得關注;
5.史學研究網:http://sw08133.chinaw3.com/,介紹史學理論、史學史、海外中國學史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的前沿學術成果和最新學術信息的專題網站,還有專家網頁、機構與刊物、網路資源等,並特設資料搜索擎。
6.近代中國研究網:http://www.modernchina.org.cn/,由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史所創辦,主要欄目有:最新資訊、專業研究、學人之窗、專業期刊、文獻資源等。還有國內相關鏈接等。
7.中國學術聯盟網:http://www.chinaau.com,主要欄目有學術信息、學術評述、敘述檔案、敘述書架等。
8.近代中國網:http://www.china1840-1949.com,由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馬曉泉教授創辦,發布與相關的學術論文和學術信息,同時介紹相關學術機構、學術期刊和專業學者的新近信息。包括「學術研究」、「學術評論」、「學術動態」、「學科資訊」等;
9.血鑄中華網:http://cyc6.cycnet.com:8090/xuezhu,由團中央和中國社科院主辦。欄目有民族英烈、歷史資料、歷史照片、歷史遺跡、歷史研究,侵華戰事、海外評述等;
10.國學網:http://www.guoxue.com,「國學論壇」、「國學新聞」、「學術論文」等內容;
11.學說連線網:http://www.xslx.com,主要有時政熱評、思想趕潮、國際戰略、學術視野、連線學術、史海鉤沉(史學縱橫、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文史資料)等,此外還有作者專集欄目。
12.故鄉網:www.guxiang.com,其中的「歷史」(包括史界動態、歷史之謎、風雲人物、文物寶庫、千秋史話等)和「學術」欄目內容非常豐富,值得瀏覽和參考;
13.中國文化信息網:http://www.chc.net.cn/,主要攔目有:中國歷史文化論壇、中國歷史文化名人、中國歷史文化名地、中國歷史文化名作、中外文化交流、外國文化鑒賞等;
14.中華一家人網:http://www.prc.net.cn,有中華姓氏、中華人物、尋根問`祖等
15.國史探微網:http://xianyata.net;其中設有動態綜述、書評書訊、專題研究等欄目。
另外,還如高中教育網:http://www.cn369.info/,學科教育資源網:http://www.topcai.com/home/down/index.asp;中國教育交流網:http://www.910cn.com/main.asp;中國高中網:http://www.gzs.cn/;文科綜合資源網:http://www.ra5ms.net/ywl/main.asp;綜合教育資源網:http://www.hnfms.com.cn/hxzj/zhxk/,高中試卷網:http://gzsj.fjsm.net/;高校招生網:http://www.baokao.net/;高考168網:http://www.gaokao168.net/;時事中國:http://www.sszg.com/等。
三、中學歷史教學專業類網站:
1.中學歷史在線:由湖北宜昌歷史教師方明等人主辦,每天都有新內容 。設有高考頻道、中考頻道、歷史教研、中央博客等。
2.中學歷史教學園地:/index.html,設有圖說歷史、教研論文、、名題精解、歷史呀等欄目。該網站中學歷史教學資料豐富,是中學歷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教研網站。
3.銅雀台夕照網:http://syswxx.com,有中國通史、歷代帝王、各朝疆域、歷代名人、歷史長河社區,尤其是民族邊疆史內容最佳,界面精美,資源相對比較豐富;
4.歷史風雲網:http://www.lsfyw.com,主要欄目有歷史奧秘、經濟史、文化史、政治史、高考等。
5.歷史的星空:http://www.lishidexingkong .2008red.com/,主要欄目有歷史回憶、鄉土教材、歷史教案、歷史論文等。
6.中學歷史教學在線:http://www.lsll.com\lndex.html,欄目有歷史天地、歷史教研、備課頻道、歷史詞典等。
7.中學歷史教學教研網:http://www.hnedlwd.com,主要欄目有歷史之謎、歷史講壇、課程改革、教學教研、校本教研等。
8.中學歷史教學世界:http://www.lsjxsj.com,,主要有學科信息、教學探索、學史一得、他山之石等欄目。
另外K12網上就有歷史風雲、歷史家園、跨越時空—雲峰歷史在線、史海聆潮、史苑學林、今古論壇、靜苑網、古韻悠悠、野草趣園等中學歷史教學網站。
G. 推薦一些好的歷史學術交流論壇!!
好的大學的歷史系論壇~
來中大歷史系bbs吧
http://202.116.73.111/NEWBBS/upload/index.php
北大的很受歡迎~
http://www.hist.pku.e.cn/club/index.asp
另外:
歷史帝國論壇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
歷史大論壇
http://www.history-club.net/DVSYS/
H. 有誰知道可以在哪裡看各種優秀的學術論文嗎 比如歷史學
免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台
其他:中國知網
讀秀
萬維
大學圖書館有歷年的碩士、博士論文
I.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科研與對外交流
學院積極開展與國內外高校及科研單位的學術交流活動:先後主辦了「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等國際性學術會議,舉辦「道教文化講習班」。學院邀請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多名學者以及港台學者來院訪學並講課。教師到外校作兼職教授有十餘人。舉辦歷史文化講壇50多次,在全校乃至武漢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學院長期開展以教師讀書會活動和研究生讀書會活動,在省內大學和校內有很好的聲譽。
學院的辦公室和教室在2002年作了全面的維修。學院有兩個多媒體教室。學院建立了4個計算機室,擁有電腦100台以上。在1201教室和1204教室裝備了多媒體教學平台。院文物室展出文物4000餘件。
資料中心有四個資料室,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中文專業圖書15萬余冊、外文圖書0.3萬冊,中外文報刊350 多種。其中,歷史所的中國近現代史資料較為齊全,吸引了國內外許多學者前來查閱。。
學院重視黨的建設,黨總支多次評為先進單位。胡年珍、聶耀華、寇富安多次被評為學校或省里的優秀工作者。章開沅教授1988年4月12日榮獲全國總工會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章」。1992年3月29日歷史研究所朱瑛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三次高等院校研究類青年教師獎,這是本屆唯一的一項歷史獎獲得者。馬敏、朱英先後評為教育部先進工作者。
在校慶百年之際,我院教師正以飽滿的熱情建設學院。擬在十五期間力爭將來每年招收歷史學本科生150人,文化學50人。招收碩士生100人、博士生50人。爭取辦古典文獻本科或國學實驗班。擬在2005年本科考研率要達到百分之五十。我們要培養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奉獻一批高水平的學術成果,造就5—6名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歷史學家,要辦好兩個「基地」,辦好國家級重點學科,要建設歷史學一級博士點和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要把學院辦成國內一流的、在世界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學院。
J. 歷史學術網站有哪些
書籍
歷史書籍http://www.guoxue.com/wenxian/wxshi/wxshi.htm
蒙古學典籍室http://www.qingis.com/books.htm
專業站點
上海歷史研究所的網站http://www.historyshanghai.com/flash/index.swf
中央研究所的網站 http://www.sinica.e.tw/ftms-bin/ftmsw3
故宮博物館的網站(很多圖片)http://www.dpm.org.cn/
長城全接觸http://www.meet-greatwall.org/index.htm
介紹:關於長城的歷史、發展、和現狀的專著、研討等等的非常權威的專業站點
有關北洋水師的官方網站http://www.beiyang.org/
世界古代史研究網http://www.cawhi.com
英文網站
印度歷史http://www.hinnet.org/hin_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