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我國歷史上,「學士」具體是指什麼呢
學士在古代有幾種解釋,隨便不同朝代變更就有不同的解釋。
學士的解釋有幾種含義,第一種就是古代在國學讀書的學生
學士在我國古代,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後來逐漸變成官名,成為有學問的人以及文人學者的泛稱。魏晉南北朝時期,學士成為了文藝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在唐朝初期,學士被稱為十八學士,即18個讀書人,一起討論政事。在開源十三年的時候,又開始聚集招攬學士,讓學士撰寫文章,起草詔書,整理經籍,在明朝的時候,又有集賢院侍講學士與侍讀直學士,他們是專門給皇帝講解經史的讀書人。
第三種解釋就是現在的學位證書
在一些國家,學士三最低的學位證,一般在高等學校畢業時由學校授予。在我國,學士是達到規定的學士學術水平者所授予的學位證書。
❷ 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每個時期如何劃分
3個階段,分為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
1、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和封建社會。
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明、清,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2、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3、中國現代史
中國現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歷史,分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大歷史階段。這一時期也是中國人民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中國,使中國走向富強、民主、自立的一段發展史。
(2)我國歷史上學是指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❸ 中國歷史上的正規學校教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一、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1.學校萌芽的傳說
(1)時間與歷史條件:
我國的學校萌芽於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初期。學校產生的歷史條件是:
由於青銅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勞動生產有了剩餘,貧富差別、腦力勞動分工初步出現,使一部分人得以脫離生產勞動專門辦教育;
社會事務日漸復雜,需要培養專門人員進行管理;---社會需要
文字的產生為日益繁復的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的積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造成了產生學校的現實需要。
(二)原始學校的形態
1.舜、虞時期:--萌芽--序;序是我國學校教育最初的形態,標志著我國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雛形--序、校
3.商朝--發展時期,較為完備---庫、序、學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學在官府」
學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徵。主要體現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緣接觸到。民間無學術,也就無學校教育可言,只有廣義上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教育,而此類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產和生活中進行的。西周的政治體制是領主貴族制度,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襲領地,政府的官職也多是世襲的,史稱「世卿世祿」。在這種體制下,培養統治階級治國人才的學校教育,其對象必然以貴族子弟為主,即所謂「國子」,他們的教育自然由官方來安排。
學在官府具體表現為官師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負行政職責,也有教學的任務。比如西周時國學的主持者稱大司樂,負責祭祀和國家典禮,是國家最高禮樂官,同時兼管國學教育事務。大司樂屬下的一些官員,如師氏、保氏、大胥、小胥、樂師等就是國學的教師。此時的教育機構與行政機構尚未分離,教育與政事合一。國學既是施教的場所,又是國家舉行重大禮儀活動的地方,如祭祀、鄉射、獻俘等活動都在國學進行。各級鄉學也是地方舉行鄉飲酒禮、鄉射禮、士人議政、養老尊賢活動的場所。政事活動本身也就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在參與政事的過程中接受各種教育。
在「學在官府」體制下,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較為完善的學校教育體制以及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主體的教育內容。
(2)大學與小學
按學生的年齡與程度可分大學與小學。天子所設的大學,規模較大,有「五學」之稱,即辟雍、成均、上庠、東序、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環水。諸侯所設的大學,規模比較簡單,僅有一學,半面臨水,稱「泮宮」。
(3)國學與鄉學
西周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從設置上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國學設於王城及諸侯國都。國學之外,又有鄉學。鄉學是地方學校,按地方行政區劃設立。由於地方區域的大小不等,設學也有不同名稱,如閭塾、黨庠、州序、鄉校等。
(4)家庭教育
父母就是幼兒最初的教師。當時重男輕女的現象非常嚴重。女子在社會上和家庭里都沒有地位,也沒有受學校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3.「六藝」教育
六藝:夏、商、西周時期教育的基本內容。「禮」,後世稱之為周禮,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銻為核心的道德規范以及各種禮儀。「樂」包括歌詠、舞蹈和演奏樂器等。「禮」和「樂」密切配合,「禮」是外在的政治原則、道德行為規范,是其思想行為准則,具有強制性。「樂」則陶冶人的感情,使強制性的禮轉化為人們內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術。「御」即駕馭戰車的技能。「書」是讀書、寫字。「數」是計數。「六藝」體現了文武兼備、諸育兼顧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文明發展早期的輝煌。
❹ 中國歷史上科學最輝煌的時代是什麼時候,當時有什麼發明
宋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歷史時期。10至13世紀的兩宋時期是中國古代科技史的黃金時代,當時的科學水平是西方所望塵莫及。對於兩宋的科學成就,我們可以用兩個數字來說:
1個科學巨人,3大改變世界的發明。
所以說,宋代詩中國歷史上科學成就最輝煌的時代,不僅如此,宋代科學成就遍及科技領域的各個分支,從
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生物、醫葯、農學等學科,到機械、造船、航海、印刷、陶瓷、建築、紡織、冶金
等技術工程,無不有著舉世矚目的成就。宋代在幾乎所有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都留下新的紀錄。
宋代,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時代。
❺ 中國歷史上當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當代大體界定時間應該是20世紀40-50年代以後的時期。
從全球來看,當代應該是指以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為標志以後的時期延續至今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在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海洋科學技術等領域中,科學和技術各自所具有的特定含義往往是難以區分的,表現出科學和技術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同時本身又有區別和相對獨立性。
(5)我國歷史上學是指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當代」和「現代」的區別:
現代從五四時期到建國時期,建國時期到現在為當代,是兩個不同的世代。
1、時間劃分不同。
現代:1919年五四運動-1949新中國成立為現代,中國無產階級作為中國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當代: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為當代,人民當家做主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2、背景不同。
現代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歷史學上通常指無產階級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時代,稱「現代」,也就是說赤色革命,用鮮血換回的年代,應該是鮮血和汗水凝結的時代,為「現代」。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當代是一個漢語詞語,是指目前所處的時代。出自《後漢書·耿弇傳》:「﹝父﹞ 況 疾病…… 弇 兄弟六人皆垂青紫,省侍醫葯,當代以為榮。」、唐·劉知幾 《史通·六家》:「故其書受嗤當代,良有以焉。」
❻ 近代,現代,近現代各指什麼時候
以中國歷史階段劃分:
1、近代指的是資本主義出現開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中國的是鴉片戰爭開始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時間上是指1840年-1949年;
2、現代指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世界現代史主要是十月革命後,中國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後)時間上是指1949年以後;
3、近現代,指的是與現代社會較近的歷史,包含近代和現代,時間上是指1840年至今。
(6)我國歷史上學是指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我國年代劃分的標志性事件
1、五四運動標志著我國近代的開端
1840-1919年五四運動前被稱為舊民主主義社會,也被稱為中國近代史,是由非無產階級領導推翻舊民主舊封建制度,開創了新民主社會。
2、新中國成立是我國現代的開端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
❼ 歷史上學士,碩士,博士這些是什麼時候確立的
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最初始於歐洲中世紀,現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實行了學位制。我國直到1935年,才由當時的國民政府頒布了《學位授予法》。這是我國實行學位制的開始,但並沒有完全施行。1980年2月,人大常委會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國際上一般通行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制授予學位。據此,許多人便以為學士、碩士、博士的名稱是舶來品。其實非也!最早發明與使用這些名稱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賢達的祖先。 學士、碩士、博士的稱呼,在中國古已有之。但這並不是說我國古代就有學位制度。 博士,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官銜,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史記·循吏列傳》載:「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第為魯相。」秦始皇時代,博士作為朝廷顧問,掌管古今史事待問及書籍典守。漢代以後,博士開始任學官,擔任教學工作。博士作為一種職位,除授予學官外,還授予一些有特殊技藝、專門學問的職官。諸如魏晉以後的醫學博士、天文博士、歷博士、卜博士、律博士等,要求擔任這個職務的人「掌通古今」,有淵博的知識,以便充當皇帝的顧問、從事編纂著作或教授學生、培養人才的工作。不過,它的官階品位並不高。 碩士這一名稱始於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傳》中雲:「前後左右者益親,則忠臣碩士益疏。」當時,不過是對德高望重、博學多聞之人的一種尊稱,既非官銜,更非學位。 學士稱謂,最早出現在周朝,是指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同時,也是對文人學者、飽學之士的一種泛稱。《周禮·春官》中就有「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的記載,當時專指讀書的文學之士。魏晉南北朝以後,學士逐漸變成了一種官職,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學、技藝而授予學士職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唐宋分別設置了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其職責是為皇帝侍講、侍讀。唐太宗時設置文學館,以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學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並開始參與朝政。其中,翰林學士為學士之首,均為皇帝信任的顧問和秘書官,負責為皇帝草擬詔誥,參與軍國機密,故有「內相」之稱。還有集賢殿學士,為文學著作之官。由於「伴君」的緣故,自宋朝開始,一經授予翰林學士,即有當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學士充任皇帝顧問,後來還把資望特高的學士冠以大學士。明成祖永樂年間,凡入閣參與機務的,皆由學士升為大學士。明朝中葉以後,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實際執行宰相之職。清朝未設宰相,仍然沿襲明制,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殿、閣大學士即為宰相,地位顯赫,官階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間,從西方引進學位制度時,借用漢語中的博士、碩士、學士這些詞彙,來翻譯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這些學位稱呼。到清末民初,中國人又從日本把這種譯法搬了過來。這樣,源自中國的博士、碩士、學士的稱呼,才第一次在它的發源地中國,與現代學位制度掛上了鉤。 由此可見,學位制始於西方,而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名稱則源於中國,只是我國古代的學士、碩士、博士,與現代的學位名稱含義不同而已
❽ 中國歷史上的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分別指什麼時間段
1,古代
在我國歷史分期上泛指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時代。在中國史學上,中國古代也包括封建社會。現代人把清朝以前的時期都統稱為古代。
2,近代
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3,現代
現代,指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期。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世界現代歷史的開端(後現代)。
4,當代
當代大體界定時間應該是20世紀40-50年代以後的時期。通常意義上所指的當代,是對人類發展歷史時間段的一個定性界定。從全球來看,當代應該是指以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為標志以後的時期延續至今後。
(8)我國歷史上學是指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近年來,由於以往習以為常的觀點與現在新的認識發生了矛盾,使得近現代史的分期問題變得復雜起來,以至在這個問題上出現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局面。有論者主張,維持原先的近現代史的分期不變,仍把1919年的「五四」運動作為劃分近現代史的分界線。
有的論者則提出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作為現代史的界標,把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現代史與當代史的分界線。從國史學界的認識看,則有將現代史、當代史、國史三者等同使用的趨勢。
例如,歷史學者田居儉在1997年就提出,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歷史,稱為「中國現代史」或者「中國當代史」均可。這種對中國現代史的新定義,與當代史的定義完全重合,指的都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
因此,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叫作「現代史」或者「當代史」都可以。目前,這種觀點正在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並得到了主流學術界的認可。
❾ 中國歷史幾年級開始學
小學四年級。
學習歷史十分重要:
1、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學習歷史能使我們更好了解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馬克思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歷史學。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創造歷史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認識當今中國,要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
2、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包含著許多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認真學習總結中國歷史,才能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累的偉大智慧來化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3、學習歷史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人有骨氣、有底氣。作為世界上唯一歷史記載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精神源泉。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內生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通過學習了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傳承祖先的成就與光榮,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使我們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❿ 中國歷史上的正規學校教育是從什麼時候開
位於英國東南部的坎特布,建立於公元前597年的國王學校,,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學校之一;而中國最早的學校,據估計是在周朝。漢代後逐漸出現太學之類官方辦的學校。學校教育的目的隨著時代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在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學校是統治階級培養下一代品格、禮樂、讀寫和軍事技巧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