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歷史事件評價從那幾個角度考慮呢
1、從國家、民族利益來考慮;2、從個人、家庭角度來考慮;3、橫向比較;4、豎向比較。如果能做到這幾點,就能得出一個比較客觀的看法。
比如隋煬帝,比如漢武帝,如果站在當時老百姓的角度來看,一個勞民過度,一個窮兵黷武,這無疑是一種加在老百姓身上的災難。但如果從國家、民族的利益來看,他們又都是偉人:隋煬帝開鑿南北大運河,開科舉;漢武帝驅匈奴於漠北~~
B. 歷史評價的差異性
由於人的主體意識結構諸因素的影響,對歷史人物、事件等一切歷史現象所做評價有可能出現差異,封建史家可能視某些帝王為絕代明君,但人民大眾卻有可能視其為剝削者、壓榨者的總頭目、總代表。
在不涉及政治態度、階級觀點等等,都從科學、客觀的立場出發的情況下,也會出現不同的歷史評價,如有人認為明中後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如同西方文藝復興以及啟蒙思想,是資本主義萌芽的伴生物;有人則堅決反對「啟蒙說」。再如有人認為岳飛是民族英雄,有人則不認為是,即持前說者中亦有分歧意見。但這並不是說歷史評價就沒有較為一致的標准和原則,但這種較為一致的准則一般比較概括和抽象。比如劉知幾評價史學家及史學作品的准則是史才、史識、史德三者的統一,這一點我們至今仍可接受。不過史德究竟何指、史識究竟何謂,在不同的時代是有差別的。
C. 說明影響人們對歷史人物評說的相關因素
1 受人們傳統觀念(儒家)和和受教教育程度 2 受記述者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 3 受地理背景地域等的不同影響 4 人們固有心理影響
D. 如何客觀全面地了解分析評價歷史事件
第一,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
(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歷史人物生活的時間、國家、時代特點以及他的活動所處的歷史環境等.)
第二,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系.)
第三,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
E. 外國史學界對宋朝的評價很高,這裡面有哪些因素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這是宋。
"三萬里河東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這也是宋。
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宋朝繁華又衰落,但於史書上留下的影蹤仍讓後人追念,咀嚼。
可為什麼外國對宋朝評價高,而國人對宋朝的評價相對低呢?
綜上觀之,外國對宋朝評價高,而國人對宋朝的評價相對低也不是那麼奇怪了。
站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生活閱歷不同,所處時代不同等各種因素作用下,自然結果就會有差異。但唯一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的就是,宋朝作為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既有它的卓越之處,也有它的缺憾,我們既不能過分抬高,也不宜過分貶低。評價歷史唯有客觀多元,才能褒貶得當
F. 影響歷史人物q評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評價者的政治立場,生活經驗,知識基礎,主觀情緒,個人好惡。實現政治的需要,新材料的發現和解密,新的史學研究方法等。
G. 評價歷史現象和人物我們應注意哪些因素
一 評價歷史人物必須首先明確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目的和意圖,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唐太宗的名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便是強調了歷史對現實的指導作用。我們評判一個歷史人物,不能僅僅孤立的停留在敘述評價他一生的功過是非上,為評價而評價,而是要著重於發掘他或她的現實意義,對後世、對後人有哪些借鑒指導作用,從中可以吸取哪些優良的品質特徵,剔除腐朽錯誤的思想流毒,是今人更好的看待我們的社會,看待他人與自己的關系,看待事業的成敗得失,從而升華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精神力量,如同一位歷史工作者說的:「努力使讀者通過了解一個人物,進而了解一個時代。」(1)這才是我們開展對歷史人物科學評價的初衷和出發點,也是我們的最終的落腳點。不難設想,如果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對後世的人們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在其中,那麼這種研究工作必然是徒然無力,或是收效甚微的。
在明確目的和意圖的基礎上,就要牢固樹立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兩大認識論的有力武器來進行研究和評判。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工作者,更應該自覺的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立場、方法去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問題,這樣從中得出的結論才能說是正確和科學的,才能真正發揮它對現實的指導作用。否則,指導思想一旦發生錯誤,從而陷入各種形式的唯心主義的泥潭,不但不能客觀公正的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判,得出甚至是謬誤的結論,進而還會對今天的工作造成損害。明確目的,端正思想永遠是歷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二 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決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這需要一方面對歷史事實進行負責任的考證和修訂,只有事實首先正確,才可能使結論正確,否則,基本史實不明,張冠李戴甚至存在「莫須有」的史實,則從中得出的結論一定是錯誤的。我們所要評價的歷史人物,一般都會有眾多的歷史事件貫穿其一生,所以必須首先廣泛的了解、佔有這些基本的事實材料。毛澤東同志說:「詳細的佔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於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理論來。」通過佔有豐富的材料,對不同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對正確的史實進行研究,才是有意義的。譬如當年國民黨反動派造謠污衊周恩來同志的所謂「伍豪啟示」,如果不對此材料進行分析鑒別,輕易相信,則必然會落入敵人的圈套,就此而展開的對周恩來同志的評價,怎能說是客觀公正呢?又如當前中央電視台正在熱播的清政府派遣幼童留學美國的5集電視記錄片,之所以受到廣大觀眾的廣泛關注和喜愛,恐怕與這部電視片詳盡的佔有和搜集文獻資料,密切的深入研究調查分不開的。再聯想到最近幾年風靡一時的歷史電視劇,其中史實不清,漏洞百出,以及胡亂用典的事例,經常可以遇到,貽笑大方卻又層出不窮,也是由於基本的事實不過關。
另一方面,我們在對史實的選擇上,要少口述,多筆錄。口述的史實大多由於敘述者的階級特性、立場、觀點、文化水平等的差異,也會與真正事實有所出入。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的回憶,也會不盡相同,而且,因為大都是回憶過去的事件,回憶者因年代久遠或者記憶不清,或者添枝加葉,難免出現偏差,相對而言,文獻等筆錄文字材料更令人信服。但這並不等於說,口述的材料無用。口述的材料也很珍貴,但應以文獻為主,口述為輔,若使用口述材料,最好也要有文字材料相印證。
總之,審慎而又廣泛的佔有史實材料,是進行人物評價的首要一環。如果說明確目的和指導思想是在為評價蓄勢待發做准備的話,那麼佔有搜集材料則是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列寧在評價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時說:「這是現代社會主義主要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話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話都不是憑空說出,而都是根據大量的歷史和政治材料寫成的。」(2)這正是因為恩格斯在寫作此文時廣泛而翔實的佔有材料的結果。
三 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始終堅持階級分析的觀點和方法,這同時也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歷史的最起碼要求。處在階級社會中的人們,他們所從事的一切活動,他們所持有的立場、觀點都必然代表著一定階級的利益。馬克思說:「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3)從這個角度而言,沒有階級屬性的人是不存在的。階級分析是對各個階級及其代表人物的歷史作用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比如對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分析和評價,就應該牢牢把握住其出身農民階級的階級屬性,正式因為小生產者固有的局限性,才為他日後革命的失敗埋下了隱患。將歷史人物還原於他所代表的整個階級之中,則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聯系的,由此而得出的結論,也必然是全面而有說服力的。階級分析的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把利器,是馬克思主義者所必須掌握好的一把工具。
H. 哪些因素影響史學家對古人的評價
你好,
對社會、對歷史有重大作用、重大影響的事情會影響史學家對古人的評價,
如滿意請採納
I. 歷史教學評價有哪些原則
1、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針對評價與目標之間的關系提出的。它的基本要求是:課程與教學評價要著眼於或有利於課程與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在中學歷史教學的實踐中有兩種對立的現象:一是教學評價左右著教學活動並取代了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的要求成了現實的教學目標。另一種現象是教學評價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制約著教學評價的實施。
發展性原則就是基於課程與教學評價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各種不同關系而提出的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准則,它要求克服教學評價左右教學活動的現象,使教學評價為教學目標服務,發揮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教育性功能。
為了貫徹發展性原則,需要樹立新的教學評價觀念。首先,應確立評價是促進的觀念,即把促進課程與教學質量提高和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最高追求。其次,應確立評價是服務的觀念。再次,應確立評價是課程與教學的觀念,使課程與教學評價自覺遵循課程與教學規律、符合課程與教學本性。此外,發展性原則的貫徹還要求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評價的結論,反對用僵化的靜止的觀點來看待和評價學生。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教學評價的標准和方法,都應科學地設計和安排,應努力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化水平。它主要是針對課程與教學評價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經驗主義、科學水準不高等問題提出的。
長期以來,人們在如何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無論是評價標準的確立還是程序安排和結果處理,都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科學的方法。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教學評價常常出現各種各樣的科學性失誤,比如:評價標准不具體、不明確、不合理,評價程序不嚴密,評價結果不符合實際,等等。出現這些偏差,既與人們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理論與技術掌握得不夠有關,也與某些人缺乏科學精神,習慣於憑經驗辦事有關。
落實科學性原則,需要從多方面努力:首先,要整體提高教學評價理論與技術的科學性。如課程與教學評價論、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等學科自身要加強建設。其次,應加強理論與技術的傳播與普及工作,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了解教育測量、統計、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廣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學評價能力。此外,也要轉變教育工作者的觀念,弘揚科學精神,為教學評價的科學化營造良好的精神氛圍。
3、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的要求是: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應准確、全面地收集評價對象的信息,並按照事實進行公正的價值判定。它關注如何在教學評價中減少評價者個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問題。
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評價主體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念、情感傾向和人際交往等主觀因素影響著評價的結論,往往導致評價結論的失實、失真。客觀性原則強調的是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應努力消除這些主觀因素的干擾,其中特別反對評價者依據個人好惡和需要而故意褒揚或貶低某些評價對象這類不公正的丑惡現象。客觀性原則追求的是評價結論與客觀事實的一致性。
為了保證課程與教學評價具有客觀性,應該做到:一、確立明確具體的評價標准,並保持評價標準的基本穩定性。二、應規定嚴密合理的評價程序,並在評價過程中切實遵循程序公正原則。三、要提高評價主體的職業道德修養,弘揚公正評價觀念。
J. 在研究,評價歷史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是歷史題目嗎?建議你還是學會獨立自主思考,這才是考試的真正目的。
下面答案僅供參考:
相對於內在效度的影響因素而言,被試在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特定的歷史機遇,而且歷史無法重演因而此類因素難以重證,比如在發展心理學的追蹤研究中,由於被試可能經歷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因素(比如同類型的20世紀40年代的追蹤研究與60年代的追蹤研究結論可能不同,但40年代有二戰這個歷史因素,被試的成長環境受到歷史時代干擾因此難以比較結論)而導致結論不一定可信。此外,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被試常常間歇幾天進行一次測定,間歇期間被試遭遇的「歷史」不盡相同因此也屬於歷史因素影響內在效度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