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什麼時候分七國

歷史什麼時候分七國

發布時間:2022-06-13 11:47:50

❶ 歷史上七國指哪七國皇帝分別是誰

秦國 秦孝公

齊國 齊威王

魏國 魏惠王

燕國 燕昭王

趙國 趙武靈王

韓國 韓恆惠王

楚國 楚惠王

戰國七雄其實是戰國的時候最後剩下來的七個諸侯國的總稱。在春秋時期經過無數次的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使諸侯國數量慢慢減少,一直到最後,只剩下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也就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也就是後來被稱為「戰國七雄」。

春秋末年的時候,經過了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斗爭和兼並,篩選下來的大的諸侯國主要是在西方的秦國,和中原地區北部的晉國,還有在東方的齊國、燕國,處於南方地區的楚國、吳國、越國。在剛開始的時候秦國和燕國的實力相對來說是比較弱的。

七國之中比較強大國家是的是晉國、齊國、楚國、和越國這四個國家。但是戰國初期的時候,齊國的實力是暫時弱於其他的三晉。楚國雖然向東方進行了擴展,但是它北上和三晉去爭奪小國鄭國卻遭受到了失敗。至於越國,它滅了吳國之後曾經興盛一段時間,但是進入戰國時期後,因為國家內部長時間的發生內亂,最後導致實力逐漸衰退。

❷ 七國的所有歷史

春秋末年,列國兼並,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
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 、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陳成子陳恆(亦稱田恆)殺齊簡公,專擅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勢衰。公元前333年,為楚所敗。
戰國中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三晉聯盟中由於趙國不滿魏國的壓制,三晉同盟瓦解,兵戎相見,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魏國,魏四面受敵,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韓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因有趙國作為屏障,亦得以保全。由於國內變法的成功,齊、秦成為東、西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於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新興諸侯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東西兩大對峙集團的斗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並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齊雖挾韓、魏與秦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對韓、魏的蠶食進攻。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次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將白起慘敗趙軍(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秦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編輯本段]【階段】戰國時期的254年,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魏國獨佔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沖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於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這就是以「圍魏救趙」的戰法著名於世的「桂陵之戰」。

❸ 古代七國有哪些

古代七國指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即是戰國七雄。

1、齊國前(前11世紀—前221年)

本為姜姓,呂氏。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田氏。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2、楚國(前11世紀—前223年)

姓:羋 ; 氏:熊。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

3、燕國(前11世紀—前222年)

姬姓。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4、韓國(前403年—前230年)

姓:姬 ;氏:韓。韓國先祖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於韓原,立韓氏。後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

後韓起執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韓國。

5、趙國(前403年—前227年)

姓:嬴;氏:趙。趙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

趙氏大宗的宗主後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

6、魏國(前403年—前225年)

姓:姬 || 氏:魏(畢)。魏國先祖為畢公高,後畢國亡,公族稱畢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為車右,因軍功封於魏城,立魏氏。

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魏氏發家較晚,較之其餘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駒夥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史稱魏文侯。

7、秦國(前770年—前206年)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傳說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

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3)歷史什麼時候分七國擴展閱讀

春秋末年的時候,經過了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和兼並,篩選下來大的諸侯國主要是在西方的秦國,和中原地區北部的晉國,還有在東方的齊國、燕國,處於南方地區的楚國、吳國、越國。在剛開始的時候秦國和燕國的實力相對來說是比較弱的。

七國之中比較強大國家是的是晉國、齊國、楚國、和越國這四個國家。但是戰國初期的時候,齊國的實力是暫時弱於其他的三晉。

楚國雖然向東方進行了擴展,但是它北上和三晉去爭奪小國鄭國卻遭受到了失敗。至於越國,它滅了吳國之後曾經興盛一段時間,但是進入戰國時期後,因為國家內部長時間的發生內亂,最後導致實力逐漸衰退。

❹ 七國歷史經歷了多少年 創始人是誰又敗在誰的手裡原因是為什麼越詳細越好

齊 開國君主:呂尚(姜子牙)這個也找不到建國時間 11世紀左右建國 國家都城:營丘 滅亡時間:前379年(田氏代齊) 前221年(田氏為秦所滅)
楚 開國君主應該是 熊繹(周國初期的人物了找不到建國時間) 公元前223年滅亡 被秦國滅
燕 開國君主是召公 同樣是周武王時代的人物 公元前222 被秦國滅亡
韓 開國君主是韓虔 至前230年,秦王政首滅韓國。173年
趙 前403年建國 至前403年被秦國滅 175年
魏 開國君主魏斯 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滅 178年
韓趙魏過去都是晉國的國民後來三家分晉 各自封侯
秦 開國君主是非子 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公元前207年 秦國滅亡於農民起義 因為從公園325年才正式成為一個大國 所以就算118年的歷史吧 實際比這長

❺ 歷史上的七國爭霸都是那些國家每個國家的皇帝叫什麼

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盪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接連不斷,社會呈現天下大亂的形勢。這期間,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先後出現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這七個大國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一面在本國實行變法改革以圖強,一面相互混戰,侵伐小國,互相兼並,戰爭愈演愈烈,歷史上稱這七個大國為「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的254年,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魏國獨佔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沖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於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這就是以「圍魏救趙」的戰法著名於世的「桂陵之戰」。 事隔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臏採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 後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並周圍弱國、擴大勢力范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斗爭。「合縱」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阻止強國進行兼並。「連橫」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並。實際上「合縱」和「連橫」都是爭取暫時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進一步兼並土地,擴張領土。 齊、秦斗爭的焦點在於爭取楚國。楚國的國力開始很弱。 戰國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為令尹,實行變法,國勢富強,一舉打敗了魏國並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吳起的新法被廢除,楚國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懷王在位時,秦國派張儀入楚鼓吹「連橫」,勸楚絕齊從秦,並口頭許願,以歸還楚國商於(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600里地方為代價。楚懷王信以為真,就和齊國斷交。當楚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秦相張儀狡猾地說:「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沒聽說是六百里。」楚懷王十分惱火,發兵攻秦。結果吃了敗仗,楚兵被殺800人,楚將屈匄被俘,漢中地方被案國佔去。楚懷王又調動所有兵力與秦軍戰於藍田。魏國乘楚國空虛,襲擊楚國。齊國卻不支援楚國。楚國吃了大虧,從此一蹶不振。 這時,秦齊斗爭趨於白熱化。公元前298年,齊、韓、魏、趙、中山等五國聯軍攻入函谷關。秦國被迫退還奪去韓、魏的一些地方,五國才退了兵。齊國成為關東各國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拉攏齊國,破壞了關東的「合縱」聯盟。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宋國,一時威勢很盛,引起各國的不安。秦國聯合了燕、楚、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於公元前284年,在濟西(今山東聊城南)大敗齊軍。燕國自昭王即位後,招納賢能,任用樂毅為將,決心報齊國入侵之仇。這時,趁勢攻下齊的國都臨淄,連下七十餘城,並入燕國版圖。後來,齊將田單利用燕國內部矛盾,驅逐燕軍,收復了失地。然而,齊國已經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秦國在「合縱」斗爭中削弱了齊國,開始向東方大發展。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遷國都於陳(河南淮陽),秦國奪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遷都到壽春。楚國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將白起率軍進攻韓國的上黨郡,郡守投降趙國。趙國派著名大將廉頗率大軍鎮守長平(山西高平),築壘堅守,以逸待勞,與秦軍相持三年,不分勝負。秦國丞相范雎派人到趙國行施「反間計」,散布廉頗壞話。趙王信以為真,就派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的趙括替換廉頗。趙括驕傲輕敵,一到前線,下令傾巢出擊。秦將白起採取了誘敵深入、迂迴包抄的戰術,迫使趙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作戰。在一次突圍中,趙括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40萬大軍被俘,白起把他們全部活埋。 秦軍乘勝前進,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向魏求救,魏派晉鄙率兵救趙。因怕秦軍,半路上逗留觀望。公元前257年,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盜出魏王的虎符,假傳軍令,挑選八萬精兵援救趙國。同時,楚國援軍趕到,聯合打敗秦軍,解除邯鄲之圍。這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事件。 秦國雖然暫受挫敗,但實力雄厚,六國沒有一個能單獨抗秦。秦國統一六國的形勢完全成熟了。 從公元前231年開始,秦國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至公元前221年,消滅了其他六國,統一了中國。從此,中國由一個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轉變為一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求採納

❻ 歷史上的「七國分秦」,究竟是怎麼回事

七國分秦是指崤山以東的七個國家聯合出兵,意圖瓜分秦國疆土。不過七個國家的聯盟不牢固,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打算,最終聯盟自行瓦解。

❼ 歷史七國是哪七國

歷史上的戰國七雄是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國,希望能能幫到你

❽ 七國分爭之前的歷史

七國分爭是戰國時期,之前是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遵循的是東周王室為共主,諸侯國「尊王攘夷」的時代。基本上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進行活動

❾ 春秋戰國的劃分起於何時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❿ 三國時期、七國、漢朝,它們的時間順序是分別是在什麼時候

這一段歷史是比較亂.樓主不清楚很正常!
先說周,我們知道周朝取代了商朝,周制定禮樂,將天下分成很多的諸侯聯盟-----這些聯盟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同姓王,而是一些宗族聯盟而已.周朝要比那些所分封的諸侯要強大的多,強大到隨時都可以對任諸侯國訴諸武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禮崩樂壞,周朝越來越弱,而其他的各諸侯國越來越強大,此時各諸侯國就各自為政,相互擴大自己的勢力,這是歷史所稱的春秋時期了,春秋時期是中華多彩的一章,百家爭鳴,並且是由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時期.由於各國不斷已戰爭的方式來擴大自己的地盤,本由很多的小國逐漸合並變成七國--------這就是史學稱的戰國時期.這就是樓主所問的七國即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的始年,目前史學界有兩種說法:一是公元前476年,一是公元前453年,結束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
由於秦的暴政,爆發了很多的起義軍,我們所熟知的楚漢之爭就是在這一時期.後來劉邦戰勝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這也是中華歷史中最為光彩的一章之一.(在漢朝的中間既西漢和東漢的中王莽竄權,後由中興之帝劉綉建立了恢復了劉家天下建立了東漢)(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東漢)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後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魏,吳,蜀.三國公元220年--280年.

閱讀全文

與歷史什麼時候分七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