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日本歷史上黑田家族結局如何

日本歷史上黑田家族結局如何

發布時間:2022-06-13 17:16:26

㈠ 黑田官兵衛和石田三成為什麼在關原之戰中分屬東西兩軍

文祿二年,朝鮮戰場戰況開始惡化。如水受命再度北赴朝鮮。但在這次渡朝之後,如水和秀吉所信賴的三奉行(石田三成、増田長盛、宇喜多秀家)產生了對立。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三奉行聽說如水抵達朝鮮,馬上前往如水所在的東萊城討論以後的作戰計劃。但這個時候如水正在內室和淺野長政下棋,聞報三奉行來了以後,他只說了一句「等一會兒。」繼續與淺野長政下棋。三奉行一開始在別室里等著,但是後來聽出裡面傳來下棋的聲音,又不見如水出來。盛怒之下就一言不發地離開了。等到如水下完了棋想要見三奉行的時候,卻一個人也見不到了。
石田三成對這件事耿耿於懷,立刻向秀吉進讒言。如水聽說這件事後,拋下在朝鮮的軍隊回國解釋,沒想到這么做卻更加觸怒了秀吉,拒絕接見回國的如水。如水感到大禍將至,採取了他最後的手段。
為了使狂怒的秀吉原諒自己,如水決定出家。文祿二年(1593年)七月,黑田官兵衛剃發,法號如水園清,開始了他隱居的生活。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來源於「水乃方圓之器」「人在毀譽褒貶之間,心如水般清澈。」這兩句古語。本來官兵衛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被迫切腹)。文祿三年(一五九四年)八月九日,他寫下了對嫡子長政的五條教訓之書。隨後命令弟弟黑田利高和家老粟山善助將這篇教訓狀送到了在朝鮮的長政手裡。
最終,秀吉念及如水過去的顯赫戰功,取消了切腹的命令,決定不再問罪。同時,秀吉向長政傳話,讓他免除後顧之憂。
但這時候的如水與秀吉已經貌合神離了,他開始私下與德川家康接觸。慶長三年(一五九八年)八月十八日,豐臣秀吉病死,享年六十三歲。正如如水所料想的那樣。秀吉死後,家康的野心已經暴露無遺了。
後來的慶長五年(一六零零年)七月,家康舉兵討伐上杉家,秀吉的遺臣石田三成認為打倒家康的好機會來到了,於是在居城佐和山舉兵,關原之戰揭開帷幕。
聽到家康出兵的消息,如水立刻命令兒子長政參加家康軍,自己則和一部分家臣一起在豐前中津城留守。這時候,如水受到了三成寄來的密信:「請叫回您的兒子甲斐守(長政),加入我這一邊來吧。」如水在回信中說,「如果你把九州七國賞賜給我的話,我就加入。」
結果,還沒等三成的密使把他的話帶回大阪,官兵衛已經舉兵了,他將平時所積蓄的金銀和米糧全部分發給各地的浪人,軍隊的數量很快飈升至九千人。得知官兵衛招募了這么多士兵的家康和三成一時間都無法判斷他這么做的目的。
與此同時,因在朝鮮戰場怯陣逃跑而被改易的大友義統得到石田三成資金上的支持和豐後國一國安堵的保證後,從海路殺回母國豐後。慶長五年九月九日,大友軍在別府灣上陸後布陣於速見郡立石。原大友家臣吉弘統辛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放棄了築後柳川立花家兩千石的優厚俸祿趕至豐後,竹田中川家的重臣田原紹忍也帶著中川家的旗印前來加勢。再加上四周聞訊而來的舊臣,兵力很快擴張至數千人。
九月十日,吉弘統辛率百餘人夜襲木付(杵築)城,遭到東軍松井康之部(細川家臣)的頑強抵抗。大友軍在苦戰攻入二之丸後,得到黑田援軍即將趕到的消息。不得不從海路退回立石。
在與大友軍交戰前,如水向義統發去書信,言及:「請與我站在一起,為東軍盡忠。」如水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兵力上的消耗,此時的他的心中已經謀劃出天下三分的藍圖,即先定九州,再攻中國,進而與中原大戰的勝者爭奪天下。
在沒有得到大友義統明確答復的情況下,黑田隊與細川隊於十三日早朝從木付城出發,黑田布陣於角殿山、細川隊則在實相寺山遙相呼應。聯軍的位置距離石垣原的大友軍直線距離僅三千米。不久,細川軍中的時枝平太夫隊在出擊時遭遇了大友軍的先頭部隊,雙方在五町(約五百五十米)的距離對峙。行至正午,兩軍逐漸接近並引發戰端。大友軍前部用鐵炮不斷向時枝隊射擊,後在松田有吉隊的攻擊下敗退,但時枝隊在反攻中被大友軍的密集鐵炮重創。不久,吉弘統辛在與松井有吉隊的激戰中陣亡。至下午六時,大友軍損失了吉弘統幸與宗像鎮續兩員大將,敗局已定。如水隨即率本隊趕到實相寺山勸說義統投降。十五日,義統通過母里太兵衛向東軍投降。(後義統以死罪減一等判流放常陸國)
在擊敗了大友軍之後,如水繼續以破竹之勢攻克了三成方在九州的諸城。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完全平定了豐前豐後兩國。此時,各地的守城軍隊都已經被派到關原戰場。九州已經沒有可以與之對抗的勢力了。
但如水的野心卻在九月十三日那天早早地結束了,這是因為在關原合戰中以德川為首的東軍僅用一天時間就擊敗了石田為首的西軍。由於如水此前一路攻打的均是西軍的城池,因此在戰後被免於處罰。
如水的嫡子長政憑借著在關原戰場上獲得的軍功得到了築前(福岡縣)五十二萬三千石的大封,如水則從豐前的中津城搬到了築前的名島城。但是三面臨海一面環山的名島城無法滿足官兵衛的需求。於是,他就在古時候就以商業繁榮著稱的博多以西,福崎的丘陵地帶建造了一座新城。如水以黑田家最初發展之地備前福岡為這座城命名。也就是今天的福岡市。隨後,如水選擇了這座城的三之丸作為自己的隱居之所,靜靜的渡過了自己的餘生。
慶長九年(一六零四年)三月二十日,住在伏見藩邸的官兵衛誦讀了早已准備好的辭世句,在短冊上親自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交給長政。不久在辰時(上午八點)靜靜的停止了呼吸。
「おもひをく ,言の葉なくて つひに行く。
道はまよはじ, なるにまかせて。 」
法號龍光院如水園清。葬於博多崇福寺。享年五十九歲。
[編輯本段]對黑田如水的評價
如果要用兩個字來形容如水一生的話,我也許會說是「悲劇」。畢竟,一個跟隨秀吉數十年的重臣,到攻打九州的時候卻僅擁有三萬知行,全國統一後也不過得到十二萬石,勉強算是中等大名。最後,還是靠了自己的兒子才掙得了這五十二萬石的封賞。觀其一生,雖謀略不凡,卻因為鋒芒過露而被其主秀吉嚴防。想來的確是很可悲的。
但我們又不能就此說如水是失敗者。因為照武家的標准來說,個人是否成功看「名」,家族是否成功看「利」。這兩點如水和他的黑田家都做到了。退而言之,即便是被稱為不成功的九州攻也並非一無所獲。在以暴力手段摧毀了豐州的舊勢力後,黑田家在後來的整個江戶時代都擁有對整個九州東北部(築前、豐前、豐後)的絕對領導權

㈡ 如何評價黑田官兵衛與竹中半兵衛在日本歷史當中的地位

官方文獻里黑田孝高的功勞是杠杠的,至於竹中重治么,不知道是死早了,還是兒子不行,他的事跡很多都是他後人吹噓的,未必是什麼今孔明,竹中的歷史地位不如黑田。
看二家後人的石數就知道了,黑田長政是五十多萬石,轉封前也有十幾萬石,而竹中重門才六千石,就算竹中死的早,但他倆兒子在關原都是屬東軍的,沒道理以竹中前期對秀吉的貢獻,他兒子的石數會這么低,幾千石也就是個土豪城主,幾乎算不上大名,黑田家則是位列正經諸侯。

㈢ 誰懂日本戰國史的

當今的日本天皇明仁號稱「萬世一系」的第125代天皇,也就是說,日本的歷代天皇都出自同一家族,這在人類文明史上即使不是獨一無二也是寥寥無幾。不過自第一代神武至第十四代仲哀這14位天皇雖然在日本《古事記》中出現過,在歷史上卻無法確認,因此有著比較真實的存在依據的第十五代應神天皇(公元270~310年)可能才是真正的祖先。孝德天皇(公元645~654年)統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為首的改革派發動了日本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又經過天武、持統跟文武三代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加以完成。之後,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年,以遷都至平安京即今天的京都為標志)中期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1]手中,天皇家族從此被旁人所操縱,而武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2]。

1068年,與藤原家無血緣關系的後三條天皇即位,他正值壯年,個性強,任命有能力者擔任重要官職,並著手查辦沒收非法庄園,逐步加強皇室的政治和經濟力量。為了抵制藤原氏的勢力,1072年後三條天皇讓位給其子白河天皇,設立院廳,草創了院政時代(天皇讓位後稱上皇,上皇執政稱院政,因而又稱某某院。上皇出家後稱法皇,仍可發號施令),但他不久之後便去世。1086年,白河天皇讓位堀河天皇後再開院廳,掌握實權,並利用平家武士集團與掌握源家武士集團的藤原氏對抗。院政前後長達百餘年,雖然這項措施在加強皇權方面有一定積極作用,但也造成了統治階層內部的混亂。最終導致了鳥羽上皇、崇德上皇和後白河天皇之間爭權奪利,釀成保元(1156年)和賓士治亂[3],武家從此由幕後走向了前台。

擊敗源氏一族後,平清盛先是晉升參議正三位,開創武士列席公卿之高位的先河。後於仁安二年(1167)出任太政大臣(常設的最高官職)。治承三年(1179),因領地問題與攝關、院政兩大勢力發生沖突,於是發動政變,迫當時的關白引退,威脅後白河上皇停止院政,並解除了近四十位公卿的職務,以本族成員充任。次年二月,高倉天皇讓位給平清盛的外孫安德天皇,平清盛以第三勢力的身份正式登上權力頂峰,由於他的官邸位於京都的六波羅,故稱六波羅政權。不過,由於平時生活腐化,引起權貴的不滿,再者,被平氏擊敗的攝關與院政兩大勢力亦因被平氏擊敗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以後白河法皇為中心的反平氏勢力。面對這一形勢,後白河天皇的二子以仁王於1180年下達令旨,號召各地的源氏族人起兵討伐平氏,源義朝之子源賴朝積極響應,源平合戰由此爆發,結果平氏一敗塗地,幾乎被滅門[4]。獲勝的源賴朝吸取平氏失敗的教訓,沒有留在京都擔任公卿。1192年,他出任征夷大將軍,在根據地鐮倉創設了幕府,建立了一套武家的職官制度,開始了對日本的實際統治[5]。從鐮倉幕府建立到江戶幕府滅亡這六百多年便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公武政制時期。

源賴朝死後,鐮倉幕府的實權落入他的岳父——北條時政手中。此後的兩代將軍先後被刺殺,正統源氏至此絕嗣,不久之後鐮倉源氏血脈徹底斷絕。北條氏大權在握,先後擁立公卿藤原氏和皇族親王擔任傀儡將軍。後鳥羽上皇在一次輕率的討伐北條氏的戰斗中大敗,本人被流放,皇族威信掃地,權力進一步被剝奪。盡管如此,在最初幾代北條氏執權當政時國家還比較安定,但幕府很快便衰落下去。之後又面臨蒙古大舉入侵的威脅,雖然「神風」毀滅了侵略軍,但焦頭爛額的幕府卻連在這場衛國戰爭中立功的武士應得的封賞都拿不出來了。十四世紀初期,北條高時倦於政務,幕府混亂,中下級武士不滿情緒日增,御家人紛紛離叛。1333年,流亡中的後醍醐天皇發詔討伐幕府,北條氏戰敗,在內憂外困中集體自殺,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重新入主京都,取年號建武(仿漢光武帝劉秀)[6]。

然而好景不長,後醍醐天皇所標榜的建武中興因為得罪了武士階級而在短短兩年後便宣告結束。推翻鐮倉幕府的功臣足利尊氏帶頭發難,雙方圍繞京都幾進幾出,最終後醍醐天皇退位後逃奔吉野建立南朝,與足利尊氏擁立的光明天皇一南一北對峙,形成了日本歷史上的南北朝局面。不久之後足利尊氏就任征夷大將軍並在京都室町建立了新的幕府,史稱室町幕府。至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日本重獲統一,室町幕府的統治達到了鼎盛[7]。但很快幕府便在連年的戰亂中衰落下去。1467年(應仁元年),圍繞下一任將軍的繼承人選問題爆發了不僅是幕府重臣的各家,就連以大內氏為首的各國有勢力守護大名也都捲入了的大規模戰亂----應仁、文明之亂[8]。戰爭最終結束了,但一個以下克上、諸侯紛爭的戰國時代卻剛剛開始……

註解

[1]藤原氏即日本四大望族——源平藤橘中的「藤」,他們是大化革新中的名臣中臣鐮足的後人,屬於典型的公卿貴族(官階六位以上者稱殿上人,五位以上者稱大夫,三位以上者稱公卿)。藤原氏雖然位極人臣,卻從未像王莽、曹操、司馬懿等人那樣以下犯上,而是不斷將本家的女子送進皇宮當皇後,通過保持外戚的身份來維護統治。這個家族壟斷了攝政關白這一總攬朝政的最高職位(非常設),並在日本歷史上形成了只有該家族的成員(更確切地說是該家族南北式京四支系中的北家一系)才能擔任關白(幾百年後豐臣秀吉欲謀此職位似便遇到了這個問題,這是後話)的傳統,這便是歷史上的攝關政治。雖然藤原氏牢牢控制了朝中的權力,但他們的影響逐漸減弱,統治基本局限在京畿地區,此時地方上的另外一股勢力也在逐漸發展。

[2]顯然天皇的兒子不可能都成為下一任天皇,於是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便被賜姓,降格成為朝臣(比如《源氏物語》中的源氏)。由於藤原氏把持朝政,一部分皇室後裔離開京畿前往封地就任。公元九世紀,桓武平氏與清河源氏相繼從皇室中分離出來,成了最初的武家。由於天皇權威的下降,以及長期居住在京城公卿官僚階級與鄉土領主的分離,日本的王朝體制趨於崩潰,地方政治陷入混亂。地方領主們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而建立起庄園的制度,採用自己的武裝維護領地的治安。這些庄園主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豪族,進而形成了武士階級,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就連朝廷委任的當地國司,也不得不依靠他們的力量。盡管如此,此時的武家在政治上還沒有什麼影響,源氏通過依附於藤原氏而暫時壓倒了平氏。

[3]事情的起因是鳥羽天皇讓位給長子崇德天皇,改稱鳥羽院上皇。此事導致了支持鳥羽天皇的法性寺關白藤原忠通與其侄子,支持崇德天皇的左大臣藤原賴長的對立。權臣之間的斗爭的同時,天皇的朝政與上皇的院政之間也沖突不斷——鳥羽上皇仍然手握實權,崇德天皇不過是傀儡而已。時隔不久,鳥羽上皇所寵愛的妃子美福門院產下了皇子。於是,偏愛幼子的鳥羽上皇便強迫崇德天皇退位,將帝位讓給了當時只有三歲大的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近衛天皇。近衛天皇年僅十七歲即駕崩,且並未留下皇子。這一情況使得崇德上皇再度燃起了重登帝位的希望,「哪怕由我的兒子即位也好」,當時的崇德上皇也做了這樣的打算。然而事與願違,鳥羽上皇與關白忠通一黨再次施展政治手段,擁立了近衛天皇之兄雅仁親王即位,便是後白河天皇。這樣出人意料的結局,使得崇德上皇與藤原賴長等人憤恨不已,並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皇位奪回。 1156年(後白河天皇保元元年),崇德上皇與後白河天皇兩派勢力發生了正面沖突,其本身是皇族與藤原氏之間爭權奪勢的斗爭,而源平兩家作為武士勢力首次介入朝廷中央的政治斗爭,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當時,後白河天皇一方依靠的是平氏嫡流繼承人平清盛和源氏嫡流繼承人源為義之子源義朝、源賴政。而崇德上皇一方依靠的是源為義及其另外一個兒子源為朝,以及平清盛的叔父平忠正。這場斗爭最後以崇德上皇戰敗被流放告終,然而,與精通權謀之術的平清盛相比,源義朝不過是個有勇無謀的武夫。在平清盛的政治手段之下,原本在保元之亂中立下頭功的源義朝卻不得不俯首稱臣。對於這樣的安排,源義朝當然無法接受,賓士元年他又與權臣藤原信西的對手藤原信賴發動了賓士之亂試圖奪取政權,結果二人雙雙敗死。 經此變亂,源氏一族被斬首的斬首,被流放的流放,從此一蹶不振。

[4]父親源義朝死的時候,源賴朝還年幼,經人說情保住性命,但被流放到伊豆。他在那裡長大成人,與當地的平氏豪族北條時政的女兒結婚,在岳父的扶植下逐漸恢復勢力,並與源氏家族本國武士們保持著聯系。他早就准備復仇,故在以仁王下令旨後便積極行動。盡管平清盛預見到危機並著手整頓平氏一族,但為時已晚,不久他便去世。已經腐化了的平氏一門戰鬥力遠不如從前,在與源賴朝的胞弟源義經統帥的源氏集團的較量中屢戰屢敗,1185年在根據地爆發的壇浦大海戰中平氏全軍覆沒,平家武士背負安德天皇及三件神器跳海自盡。戰後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搜捕平氏一族余黨的活動,按照《平家物語》的說法,平清盛的最後一名後人在十幾年後被殺,平家嫡流遂絕嗣。然而戰爭並沒有結束,源賴朝生前聽信讒言,逼死了源平合戰中立下頭功的胞弟源義經,至此戰亂才最終平息。

[5]古代日本的行政區劃為五畿七道六十六國,由朝廷派往地方的一國最高行政長官稱為國司。國司的職務,主要是管理、分配土地給農民耕作,並負責地方的軍事、財政、政治和裁判工作等。但是由於遠離中央,管控不易,國司逐漸由中央派遣的官僚轉變為具有自治權的官差(僅需上繳稅金便可完全管理地方)。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後,形成了幕府與朝廷並存的「二元政治」。幕府建立了新的制度,奪走朝廷的實權;其中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地方稅金的管理。幕府於是在全國各「國」,派遣武士階級出身的守護,攫取了原本屬於國司的大部分權力。

[6]後醍醐天皇也許可以算是自攝關時代到江戶幕府奉還大政期間近千年裡最具才乾和堅強意志的天皇了。即位四年後的1321年,他得到後宇多法皇的同意,廢除了院政,實現了他主張的政出天皇的願望。他親自視理政務,設立記錄所,裁決訴訟,他身邊不但有一般重臣,而且破格錄用了有才有識,且出身不高的中下級貴族,使朝政煥然一新,頗得皇室貴族們的稱贊。然而後醍醐天皇在向幕府討還權力的過程中卻並不順利,屢屢失敗後在敗亡路上被擒獲並遭流放。不過他並未氣餒,1333年3月,他逃離了流放地,再次發詔各國,討伐幕府。詔書一發表,日本西部的豪族和武士立即響應,隨後倒幕勤王之士從四面八方興起,尤為重要的是,幕府家臣足利高氏(後改名尊氏)和新田義貞相繼背叛幕府,給幕府以致命的打擊。足利氏與新田氏都出自於清河源氏,因為分別住在下野國的足利庄和上野國的新田莊而改姓。足利尊氏一直不滿於北條氏(平氏)專權,伺機恢復源氏的權力。5月7日,足利尊氏破京都,消滅北條氏在京都建立的六波羅兩探題。5月22日,新田義貞陷鐮倉,北條氏一族聚集在東勝寺集體自殺。6月初,後醍醐天皇返回京都。

[7]熟悉一休故事的人對於這一時期應該不陌生,那個處處刁難一休小師傅,卻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足利將軍便是著名的足利義滿。一休歷史上確有其人,正如故事中所流傳的那樣,他是北朝天皇與南朝公卿之女所生的皇子,母親因為讒言被驅逐出皇宮,他也出家當了和尚。

[8]足利尊氏本想效仿源賴朝,在京都以外的地方建立幕府,但卻因為南北朝的對立不得不留守京都。此後將軍義滿時期全國雖然統一,但幕府已在京都統治了六十年,於是遷移一事便不了了之。不過當初幕府為了管理地方事務,曾派本族的重臣擔任關東管領,鎮守關東地區。但時過境遷,隨著國內矛盾激化,幕府威信下降,關東管領多次發動叛亂,雖然最終被鎮壓下去,但也開了下克上的先河。此後的應仁之亂延續了十一年之久,戰爭主要在京都進行,雙方都僱傭了棄村逃亡的百姓,把城市的下層人民組成武裝隊伍,編為足輕,讓他們任意放火,搶奪居民財物作為兵餉,致使大半個京都變為廢墟。戰爭雙方首領真心作戰只是最初的二、三年,此後則是欲罷不能地對峙著,後來,引人注目的值得搶奪的財物已經沒有了,武士們便對這種毫無意義的戰爭感覺厭煩,都紛紛返回了家鄉。其中也有聯合士一揆舉行叛亂的。這樣,在京都己沒有戰斗的武士,公元1477年 (文明九年),戰爭就結束了。

日本的戰國時代

1551年,距揭開戰國時代序幕的應仁之亂已過了八十餘年的歲月。習於兵馬倥傯的諸大名們為了鞏固自身的實力而繼續在各地展開激戰。在這前一年,葡萄牙船首次在平戶登陸。這也是南蠻文化訪日的開初。八年前從種子島傳到日本本土的鐵炮也在這時期漸漸被用於實戰上。究竟誰能掌握天下霸權?這時根本還沒有任何人能知道這個答案……(視頻一)

1560年,身處亂世的諸大名想盡辦法力求生存之道。才眼見結盟交好,一回頭便毀約發兵攻之。為人臣者動輒以下克上。即便是血親手足,也絲毫無法信任。這時代就是籠罩在這么一個生存競爭的氛圍下。雖說如此,戰亂的不安反而促使人們觀感敏銳,進而孕育出多樣的藝術。武家的茶道、連歌、能樂,以及民間的歌舞伎等都在此時大放異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各方群雄藉以天下霸也為目標,虎視眈眈伺機揮軍上京。(視頻二)

五月十日,控制三河、駿河和遠江三國,有「東海道第一弓取」之稱的強力大名今川義元傾全國之兵約二萬五千人向尾張國進發,意圖打通前往京都的道路,參與京畿爭霸。今川軍先鋒為井伊直盛,松平元康(德川家康)也隨軍出征,而此時控制尾張國的織田家卻只有三千兵力,雙方實力相差懸殊。至五月十八日傍晚,今川軍進攻在即,此時織田家似乎一籌莫展。五月十九日黎明至上午十時,織田軍的堡壘迭遭攻破,損失慘重。與此同時,織田信長孤注一擲出陣。正午,今川義元到達桶狹間,布陣休息。下午一時,暴雨突如其來,織田軍由山上突襲今川軍,這就是日本戰國時期里程碑式的事件——桶狹間會戰。 (視頻三)

桶狹間會戰的結局除了直接導致今川家的衰落之外,還產生了兩個更加深遠的影響。首先是信長擊敗了勁敵,德川家康也從今川氏獨立出來,雙方簽訂盟約,一西一東放手征服天下;其次是武田、今川和北條的同盟破裂,武田氏趁人之危向今川氏宣戰,繼而北條氏改善了與上杉氏的關系,雙方聯手夾擊武田氏,關東形勢由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570年,織田信長出乎世人意料的破竹之勢造成整體局勢的變化。信長擁立足利義昭完成上京,朝天下霸業邁進了一大步。擔心信長就此一統天下的諸大名們群起一致布下了信長包圍網。基督教的廣為流傳、一向宗的一揆四起、樂市樂座的繁榮等等,象徵著時代的景象變幻多端。而人民們也深深感受到這時代的洪流。究竟是信長會掌握天下大權呢?還是將有新的英雄崛起來改寫這一切呢?(視頻四)

1582年,在織田信長將完成天下霸業之時,明智光秀突襲本能寺而迫使信長自裁了(視頻五)。才稍見恢復秩序的混沌時代再度降臨於世,諸大名個個摩拳擦掌欲圖霸業。信長的家臣也各自宣告獨立,加入爭奪天下的行列。而在人文方面,文化成熟開花結果,南蠻的風俗思想也著實的浸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無視於武家的互相爭斗,民眾們依然堅強的活過這亂世。到底誰能完成統一大業並創造嶄新的時代呢?(視頻六)

1584年, 羽柴秀吉漸漸地掌握天下。這位從信長的基層一路爬上來的武將在信長死後,於賤岳一役擊敗了織田家老——柴田勝家,使其地位穩如泰山。對此,信長的次男——織田信雄開始展開反擊。與人稱東海第一弓取的德川家康結盟,凝聚了反秀吉的意志。在毛利、 伊達、上杉等諸大名的屏息注視中,其一決雌雄的氣氛不斷升高。而現在幾乎已達到了一觸即發的態勢……(視頻七)

羽柴秀吉與德川家康在小牧長久手合戰中未分勝負,德川家康有感於羽柴秀吉勢力強大,遂表示臣服。1590年,雙方聯手征服了不順從的北條氏,最終將全國置於羽柴秀吉的掌握之下。長達百餘年的戰亂至此暫告一段落,日本迎來了久違的和平。羽柴秀吉作了近衛氏(藤原氏的一支,有資格擔任關白)的養子,從而出任關白這一最高官職,不久天皇又賜姓「豐臣」,從此豐臣氏成為除藤原氏之外又一支可以擔任關白的家族。

然而好景不長,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等人悍然發動了侵朝戰爭,但在朝中兩軍的聯合打擊下以失敗告終,不久豐臣秀吉便一命嗚呼。 這場侵略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是德川家康,他不僅因為領地距離朝鮮較遠而保全了實力,更籠絡了不滿於豐臣秀吉政策的人心。
1599年,由於豐臣秀吉的死亡,社會看似安平再臨,但卻暗潮洶涌。實因德川家康已悄悄地朝天下霸業邁進。而守護秀吉遺子——豐臣秀賴的石田三成對此展開反擊。但是,曾受豐臣恩顧的武將中,也不乏憎惡三成而轉向支持家康的人。兩雄是否會演變成相爭的局面呢?此時有人極為擔憂此局勢的發展。該人物即秀吉的盟友——前田利家。利家便拖著生病的身體而四處奔走……(視頻八)

未幾,前天利家也隨豐臣秀吉到地下去了,於是一場大決戰已經不可避免。戰爭的一方以豐臣秀吉手下的兩大派之一——文吏派首領石田三成為首,包括他的盟友大谷吉繼、基督教大名小西行長以及以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和小早川秀秋等大部分日本西部的大名,因而稱作西軍;另一方則以德川家康為首,包括伊達政宗等大部分東部大名,以及豐臣秀吉手下的另一派——武鬥派的福島正則、加藤清正等大名,因而稱作東軍。由於東西部各有少數大名參加了對方的陣營,因而戰爭實際上在日本全國展開,但與那些零星的小戰役相比,關原會戰是決定性的。

1600年九月十五日,在東軍前往豐臣氏的統治中心——大阪的必經之路上,東西兩軍的主力在位於近江的關原展開了決戰。雙方投入兵力大致相當,各約八萬人。戰局起初呈膠著狀態,隨著小早川秀秋等人相繼倒戈,西軍全線崩潰,兵敗如山倒。西軍主要首領大谷吉繼自裁,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長被俘後處決,戰後其餘大名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分。

關於關原會戰,還有這樣一段佳話。1600年,戰爭陰雲籠罩日本。真田昌幸父子分道而行,曾在德川家作人質並娶本多忠勝之女稻姬的長子信幸改名為真田信之,以表示和父親一刀兩斷,並且加入東軍陣營帶兵和德川家康走了,昌幸則與曾在上杉家當人質的次子幸村參加西軍陣營帶兵返回領地。途經本家的沼田城(此前已被封給長子信幸)時,昌幸想要進城休息,這個時候沼田城的兵馬已經全被信幸帶走,城內只有女眷和一些老弱殘兵。但是信幸的妻子稻姬緊閉城門不讓昌幸入內。 稻姬問到:聽說丈夫和大將軍(指德川家康)去討伐叛逆了,公公如何在此?昌幸實言以告,稻姬說:那我們如今已是敵人,怎能放敵人入城呢?昌幸道,我沒有別的意思,只想看一下自己的孫子。 稻姬說:這座城本是公公的,但如今的城主是我丈夫,丈夫不在,怎能擅自開門。公公可派人去問丈夫,如丈夫同意,媳婦一定讓公公進來看孫子。昌幸無奈,只好回兵戶石上田。

1603年,德川家康宣布自己為源氏後人,因此有資格出任征夷大將軍,並建立了江戶幕府。隨後的十餘年中,許多參加了東軍的非德川家嫡系大名也被以各種借口剝奪了封地。至此,德川家康已經牢牢掌握了天下的霸權。又經1614~1615年大阪冬、夏兩役,滅豐臣氏,從此開創了日本歷史上兩百餘年的和平時代——江戶時代。

㈣ 眷戀你的溫柔漫畫結局是什麼 主要是黑田和月島的結局 月島自刎了嗎 最好詳細些 因為

(黑田:被過去束縛住的人,是瀨谷才對。歲月的流逝是很可怕的。現在的我連月島長什麼樣子,以前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都無法回想起來。這樣的我,才不會做出他的替代品,傻里傻氣的。)
黑田:啊~~今年的櫻花也很美啊~你知道嗎?櫻花在滿開前的花蕾之夜,才是賞花的好時機哦~看起來就像粉紅色的霞霧。。。喂,不要跑開啊,唉算了,小鬼就是愛玩。。
(HC跑過來)
黑田:嗯?什麼?這枝櫻花要給我嗎?
HC:呃。。呃。。。
黑田:(恩?難道?他學會「語言」了?)
HC:呃。。呃。。啊。。
黑田:很好,慢慢來。。。
HC:田。。。
黑田:對對,慢慢地。。
HC:早上。。看見。。我。。我。。拔。。可以。。回去。。種。。嗯。。你。。花。。喜歡。。所、以。。
——「給你」
黑田:(哭泣)
(月島:你,喜歡花對吧?所以。。給你。)
黑田:為什麼、為什麼?這就是他第一次說的話嗎?
Hybrid Child是主人的鏡子。你到底映出了什麼樣的我呢?我。。到底給予了你什麼?
(回想少年的笑聲)
黑田:又小、又白、又冷的手,即使不停不停的跑,月島的手還是那麼冰冷。所以我心裡很著急,想快點溫暖他的手。不讓他跌到,不會放開他的手,跟他一起。。。
——我猜,我會一輩子繼續下去,即使知道這么做是沒用的,只因為喜歡,不比那多,也不比那少,我只是真的,打從心底,無葯可救的喜歡他。剩下來的,只有後悔和懷念,還有現在依舊滿溢出來的戀慕之情。
夏草的香氣,白雲之風,不管過了多少年,只有我一個人。。。
(少年笑聲)
黑田:喂~別跑遠了
月島:嗯,也是啊

這是結局。。。。

㈤ 1600年-日本九州地方,黑田官兵衛為什麼要征服九州、他個人統一九州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他想偷雞啊。豐臣系和德川系,東西軍大戰。而豐臣系出身的黑田以豐臣家名義統一九州,實際上很可能是等東西軍打的兩敗俱傷。他作為第三方出擊,一統天下。
然而關原之戰雙方損失很小,就沒戲了。

㈥ 黑田官兵衛和竹中半兵衛哪個更出色他們都有哪些著名的事件

竹中半兵衛更出色一點,不過兩人功績相差不大黑田官兵衛 水淹高松 與成功減小出征朝鮮與中國的損失 如果要用兩個字來形容如水一生的話,我也許會說是「悲劇」。畢竟,一個跟隨秀吉數十年的重臣,到攻打九州的時候卻僅擁有三萬知行,全國統一後也不過得到十二萬石,勉強算是中等大名。最後,還是靠了自己的兒子才掙得了這五十二萬石的封賞。觀其一生,雖謀略不凡,卻因為鋒芒過露而被其主秀吉嚴防。想來的確是很可悲的。 但我們又不能就此說如水是失敗者。因為照武家的標准來說,個人是否成功看「名」,家族是否成功看「利」。這兩點如水和他的黑田家都做到了。退而言之,即便是被稱為不成功的九州攻也並非一無所獲。在以暴力手段摧毀了豐州的舊勢力後,黑田家在後來的整個江戶時代都擁有對整個九州東北部(築前、豐前、豐後)的絕對領導權。 日本著名的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曾經在其作品中,對黑田如水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一個足智多謀,甚至能奪取天下的人。 竹中半兵衛竹中重治(1544年——1579年),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美濃菩提山城城主竹中重元之子。日本戰國時代的代表軍師,與幕末大村益次郎並稱的天才軍師。又名重虎、半兵衛。為勸戒主家齋藤龍興,以十六人智取主家居城稻葉山城,又將城還於齋藤龍興,此舉震動了天下。齋藤家滅亡後,竹中重治接受豐臣秀吉的三顧之禮,成為織田信長家臣,與另一軍師黑田孝高並稱。臣秀吉被任命為進攻中國地方毛利輝元的總大將後,竹中重治作為參謀從軍,後留下「戰死沙場是身為武士的本色」的遺言後辭世。

㈦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被推翻後其家族結局如何

因此德川慶喜痛定思痛,避免了一場民族戰爭,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日本。當然了,他這么做也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德川慶喜是主動交權的,因此明治天皇對他的態度是十分友好的。從幕府將軍的位置上離職以後,德川慶喜不願意再插手政治上的事務,也不願再見那些家臣。

德川慶喜整天以打獵、聽歌、攝影等愛好打發自己的時間,尤其是在攝影界,德川慶喜還真的佔有一席之地。

㈧ 黑田清隆的人物生平

黑田清隆1840年生於鹿兒島,其父是一個僅有四石俸祿的貧窮武士。1863年,黑田清隆參加了薩英戰爭,1868年參加鳥羽·伏見之戰,擔任手槍隊長,之後擔任北越征討軍參謀,1869年五棱郭之戰時擔任主任參謀。此後,他的仕途一路風順。
黑田在征討北越、五陵郭之戰以及之後開拓北海道中表現出他人性中優秀的一面。征討北越時,黑田想方設法要救出敵方名將河井繼之助,但河井自陷絕境,負傷而亡。河井是一個非常可惜的人材。在後來的箱館戰爭中,黑田成功挽救了敵將榎本武揚。當時政府軍內有人認為榎本是不忠之臣,要求定其死罪的呼聲很高。黑田四處奔走,救了他一命。後來黑田從事開拓北海道事業時,榎本不惜一切為之效命。
1869年,日本政府設置北海道開拓使,一方面負責開發北海道,另一方面負責防備俄國。首任開拓使是佐賀藩主鍋島直正,一個月後就由皇族東久世通禧取而代之。1870年,黑田擔任專門負責開發樺太(薩哈林島)的開拓使次官,1871年升任開拓長官代理。值得一提的是,武將出身的黑田反對日本出兵樺太,並在1874反對出兵攻打台灣。黑田與時代風潮背道而馳,主張放棄樺太,致力於對俄友好工作。在榎本等人的努力下,1876年日俄締結了樺太·千島交換條約。1874年,黑田晉升為陸軍中將、參議、北海道開拓使。1876年1月,他代表日本政府締結《江華條約》,迫使朝鮮打開國門。同年他創辦札幌農業學校,為開發北海道培養人材。1877年,西南戰爭爆發,他擔任西南戰爭征討參軍並立下戰功,被授與勛一等旭日大綬章。由於西南戰爭討伐的對象是素有「薩摩英雄」之稱的西鄉隆盛,所以黑田和大久保利通一樣再也不敢回故鄉薩摩了。黑田最為尊敬的西鄉南州亦死於西南戰爭之中,這使本來酒量很大的黑田添了借酒撒瘋的毛病。有傳聞說他在1878年曾向病中的妻子進行懺悔。
另一個為黑田所敬重的人是上文提到的大久保利通。大久保在西南戰爭爆發的第二年,即1878年在東京紀尾井町被暗殺。暗殺者是石川縣士族島田一郎,他在留下的「斬奸狀」中稱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岩倉具視是「奸魁」,大隈重信、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川路利良為不可饒恕的「巨魁」。當時報道這個事件的《東京日日新聞》有這樣的評論:「且看維新功臣今尚存幾人,江藤、前原、西鄉(隆盛)三公反叛身死;大村、廣澤二公遇刺身亡;木戶公因病而逝;板垣、後藤、副島諸公名成身退;現閣中復古之元勛除三條、岩倉之外唯余大久保公及黑田、山縣二公。如今(大久保)公遭刺客暗殺,僅十一年間,當初(指明治維新時期)之功臣損失大半矣」。能夠作為薩摩藩代表的人中就只剩下黑田和松方正義了。雖然還有寺島宗則、西鄉從道、大山岩、川村純義等人,但在不知不覺之中黑田已經成為第一元老了。
與在中央政府任職時所發揮的作用相比,黑田對開拓北海道事業更加盡心盡力。1881年發生了開拓使出售官產事件。黑田為了開拓北海道招聘僱用了一些外國人,對農業、畜牧、漁業、工業、通訊等方面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另外,他還為貧困士族設立屯兵制。開發北海道需要大量資金,這對政府是一個莫大的負擔。1881年,政府十年開拓計劃到期,至此政府已在北海道投入了1400多萬日元。北海道地方政府乘機把政府官產作價39萬日元,並以30年無息償還的優厚條件出售給五代友厚、中野梧一、安田定則等人開辦的關西貿易商會,從而引發社會各界對藩閥與政商相互勾結的強烈批判。批判者中不僅有民權派,就連曾在立憲和設立國會問題上與伊藤博文意見相左的大隈重信也表示反對。中止出售官產問題和趕大隈下台糾纏在一起,引發了明治14年政變。黑田認為委託民間企業開發北海道是件好事,所以是出售官產的推進派。最終因為這個問題他被從開拓長官的位子上拉下來,可他仍為實現士族授產而繼續努力。
1885年,第一次伊藤博文內閣成立。1886年至1887年,黑田周遊世界,回國時正值外相井上馨因與列強交涉修改不平等條約不利受到政府內外尖銳批判而辭職,首相為強化內閣權力暫時兼任外相。之後大隈重信出任外相,原農商相土方久元擔任宮內大臣,黑田擔任了副首相級的農商相。憲法草案在這屆伊藤內閣任期內完成,為使該草案在樞密院能順利審議通過,伊藤於1888年辭去首相職務轉任樞密院議長,把首相位子讓給黑田。
1888年4月30日黑田內閣成立,內閣成員包括出身於薩摩藩的松方正義藏相、大山嚴陸軍相、西鄉從道海軍相、森有禮文相;長州藩出身的山縣有朋內務相、山田顯義法務相、井上馨農商相;肥前藩出身的大隈重信外相;舊幕府家臣出身的榎本武揚郵遞相。1889年3月,一直和政府對抗的大同團結運動領導人後藤象二郎表示願意與政府合作,被任命為郵遞相,榎本則接替遇刺身亡的森有禮擔任文相。這屆內閣中幾乎包括了當時所有的元勛,所以又被人們稱為「網羅元勛內閣」。由於黑田在地方官會議上發表了「超然主義」的主張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惡名。關於這一點黑田是這樣論述的:「憲法不得不包容所有臣民的意見。但對於如何施政,人們主張各異,有相同主張的人結成所謂的政黨也是社會現狀不能避免的。作為政府,則應超然於政黨之外,堅持至公至正之道。各位閣員應以此為意,持不偏不黨之心以對國民,奉行上命,為國家繁榮昌盛而努力。」
評論家大津淳一郎對黑田的「超然主義」進行了尖刻地批判:「在黑田內閣中,雖然沒有出現任何政黨的名字,但事實上不過是以薩(摩)長(州)藩為中心的藩閥黨而已。由於他以舊藩閥為堡壘,無一定主義和政綱,只好用超然主義來粉飾罷了。」這種評價非常准確。西鄉、大久保死後,黑田被推上元老的位置,這才是他能夠成為首相的真正原因。
短命的黑田內閣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是大隈外相主持下進行的修改不平等條約。關於修改安政不平等條約,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廢除治外法權和實現關稅自主這兩點上。前外相井上馨經過8年努力,甚至不惜營造「鹿鳴館時代」以期實現修改條約,但以失敗告終。大隈外相沒有繼承井上路線,而是推翻了井上與列強在共同會議上制定的方案,改為與各國進行個別談判。大隈外相提出的修改方案內容主要包括:上調協議進口關稅(部分由日本自由課稅);條約實施5年後完全廢除外國人居留地的治外法權;最惠國待遇應附加條件;條約有效期12年,之後締結新條約;日本承諾開放內地;以12年為期,大審院判士(法官)中保留4名歐美人士,遇有外國人被告時由外國人判事佔多數進行合議審判;修改刑法、治罪法、民法、商法、訴訟法。1889年,日本分別與美國、德國、俄國簽署新條約。但新條約內容經《倫敦時報》披露後立刻招來反對,日本的報紙對此的評論也是毀譽參半。黑田首相決心與大隈外相一起實現修改條約。但大隈遭到玄洋社成員來島恆喜的炸彈襲而失去一條腿,修改條約的談判被迫中斷。黑田內閣隨即總辭職 。
大隈提出的修改不平等條約方案的確有屈辱的一面,但案文中包含了條約實施5年後廢除外國人居留地治外法權、12年後恢復關稅自主的內容。如果按此案實施,前者可以在1894年實現,後者可在1901年實現。由於反對派要求簽署完全平等條約,結果直到1899年才廢除了治外法權,1911年才最終實現關稅自主。是應該先暫時忍耐還是應該從一開始就要求實現完全平等條約呢?很難評價這兩種選擇哪個正確。
黑田內閣在毫無建樹的情況下落下帷幕。1900年黑田去世,開拓北海道的夢想也隨他而去。

閱讀全文

與日本歷史上黑田家族結局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