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安是何許人也
「華安」是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唐伯虎在華府中的名字,在真實的歷史中是沒有關系的
2. 華安保險這個公司的實力怎樣
每一個公司都有其主要的性質和特徵,特別是保險公司他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和劣勢,但總的來講一家比較有名氣的保險公司,基本上優勢肯定會大於劣勢的,畢竟他們一直都在查漏補缺,華安保險就是一家比較靠譜的保險股份制有限公司。
一、華安保險
華安保險的總稱是還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它成立於1996年,是一家專業性保險公司,總部設立於深圳,一般主要經營著各種財產險,責任險,信用保證險,農業型意外傷害性和短期健康險等等相應的業務在整個保險發展中,公司償付的能力已經比較充足了,也能夠帶動相應的行業發展水平,還是比較的高,高保險目前已經成為國內比較知名和受到人們尊敬的保險公司。
3. 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干什麼的
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基金設立、基金業務管理及中國證監會批準的其他業務。
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企業,是一家成立於1998年6月4日的公募基金,注冊資本人民幣15000萬元,公司總部設在上海市浦東新區世紀大道8號上海國金中心,共有五家股東。
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中國基金業扮演著重要的先行者角色。從封閉式基金到開放式基金,從主動型投資到被動型投資,從股票市場跨越到貨幣市場,從境內投資走向全球投資,華安實現了中國基金業的多次歷史性突破,備受業界矚目。
業務范圍
1、該公司所管理的已開通電子直銷交易方式的開放式基金。
2、該公司今後發行和管理的開放式基金(以該基金相關公告為准)。
適用業務為基金開戶、賬戶資料變更、認購、申購、贖回、轉換、定投、預約交易、分紅方式變更等業務。投資者通過電子直銷交易辦理上述業務時,應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及相關公告的規定。
4. 華安縣的社會
華安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些文人,如宋代楊汝南、楊承祖等,明代陳天定、方進、趙德懋等,清代唐朝彝、鄭亦鄒、王履亨等。其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列舉如下:楊汝南《夜宿龍頭》;楊承祖《福壽林塘》;陳天定《<秋吟>一首》、《北溪記勝》;方進《花山石碑碑文》;唐朝彝《陳北溪故里詩》;鄭亦鄒《洪石秋子傳》;王履亨《冬日舟行北溪晚眺》、《行不得哥哥》等。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第32屆聯合國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永定、南靖、華安)土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華安大地土樓群是福建土樓的一部分,由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組成,其中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福建土樓中綜合價值最高的單體建築,也是最早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土樓。高山族拉手舞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溪窯遺址:高安歷史文化積淀較深,有明清名揚一時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溪窯遺址,現已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漳州史跡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高安鎮生態良好,各項工作成效顯著,是省級生態優美鄉鎮,被縣委縣政府評為2013年度工業工作先進單位和財稅工作先進單位。 漳州對外友好交往日益頻繁,國際友人來訪日益增多。澳大利亞總理霍克、菲律賓總統科拉松、阿基諾曾先後來訪。美國夏威夷水仙花皇後旅遊團、12國駐滬外交官和夫人考察團也來尋根、考察。1991年與日本諫早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5. 華安茶有多久的歷史啊
華安產茶歷史回顧華安茶葉栽培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據《華安縣志》記載:「唐朝開始,仙都、華豐已有產茶,縣城華豐稱為『茶烘」』。華安縣宋卿(今送坑)張睿軒於朝中侍俸茶道,張氏族譜中的《張睿軒制茶歌》:「茶宜子午山,赤土化石,陽風霧繞,二葉開蕊日中采,曬軟陰回陽,竹撬輕覺手勤快,半炷香,停一炷,復三遍,梗紅三分二葉紅絲邊,架上竹編涼,天變天,雨霧蓋,不消水,火爐增溫濕氣排,炎夏青干洞中藏,初黃半炷香,順走麻澀苦甘……」、「斤茶可換斤金」記載華安悠久的制茶史和當時華安人制茶精益求精。
6. 福建兩個世界文化遺產,是什麼,在哪裡
1、 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北部,屬中亞熱帶地區。境內東、西、北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中南部較平坦,為山地丘陵區。市區海拔210米。地貌層次分明,呈梯狀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處黃崗山海拔2158米,在我國大陸稱為「華東屋脊」,最低處興田鎮,海拔165米(河床標高海拔160米)。最高與最低點高差1993米,地勢高低相差之大,為全省之最。聞名中外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及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主要部分位於境內,使武夷山市自然條件具備諸多特異性。 2、 福建土樓 2008.7.7 文化遺產
福建土樓位於福建閩南、閩西的漳州、龍岩地區,由永定、南靖、華安的「六群四樓」共四十六座土樓組成,包括永定縣的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其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土樓文化根植於東方血緣倫理關系,是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體現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築的建築藝術成就,具有「普遍而傑出的價值」。
7. 華安保險的華安發展史
2004年7月,華安保險推出全國首個「利率聯動」的保險產品──華安金龍收益聯動型家庭財產保險,在全國率先對利率上調做出回應,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2005年2月,華安保險在全國各地同時推出為餐飲業主度身定做的一攬子綜合保險產品──食客安心餐飲業綜合保險,該產品為政府分攤責任,為餐飲業主轉嫁風險、為食客提供安全保障,彌補了市場上餐飲業綜合保險的空白,一經推出就引起了政府、監管機構、衛生部門、餐飲業主和廣大食客的高度贊賞和肯定。
2005年11月,針對禽流感疫情,華安保險又在全國范圍內推出「禽流感無憂」疾病保險,旨在以保險的方式幫助人們抵禦禽流感疫情可能產生的對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的風險,險種推出後,即受廣大客戶好評。
2006年6月,針對目前國家助學貸款和新設計的華安就學貸款,華安保險分別推出國家助學貸款信用保險和就學貸款保證保險(統稱學貸保險),以保險形式合理轉嫁及控制風險,圓千萬學子的上學夢,充分體現華安保險「關注弱勢群體,勇擔社會責任」。
面對中國保險業大發展的機遇和挑戰,華安保險將以為國家、為社會提供保險保障為已任,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戰略目標規劃為指針,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堅持結構調整下的協調發展,堅持風險可控下的業務規模擴張,在管理平台、網路布局、業務結構、產品創新、資產管理、盈利水平和保費規模上爭取更顯著進展,實現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客戶利益、員工利益和企業利益的全面豐收,為民族保險業的振興而努力!
8. 歷史上華安土樓最多住了多少人
中國的土樓之王,擁有300多年歷史,最多時候一棟樓里住著800人
如今雖然很多人漸漸的從土樓中搬走,住在城裡,但是客家人的文化卻依然在這里生生不息。
9. 華安水電站的建設歷史
1969年,龍溪專區革命委員會計劃建設華安水電站。1970年初組織原專署水電局、九龍江規劃隊、疏浚工程處測量隊的技術人員進行初勘和規劃設計;7月成立華安新圩水電站籌建處,著手籌建工作;年底省革命委員會決定該工程為省重點建設項目,改由省投資籌建,並派省水電建設大隊(今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會同進行工程勘測設計。1971年1月,成立龍溪地區華安水電站工程指揮部,組織6000多個勞力,修建攔河壩、壓力隧洞、廠房和一些附屬建築物。
1973年,調省第五建築公司第三施工隊、交通部四航局四處一隊、省水利水電工程局一工處和閩江水力發電工程局華安工程處負責主體工程的施工,機電設備及金屬結構安裝主要由省水力發電安裝公司第二安裝隊承擔。參加附屬工程建設的還有福州軍區工程兵32114部隊,南昌鐵路局漳平第二工程段、郭坑工務段,龍溪地區水電安裝隊等。地區各縣(市)及晉江、南安、莆田、福清、古田等縣的民工團(隊)參加施工。施工過程中,多次對原設計進行修改。工程於1979年8月29日全線通水;水電站1號和2號機組於9月13日和16日竣工試運行,10月1日並入閩西南電網。1980年2月3號機組投產。4月4日,4號機組並入運行,工程全面竣工。同年5月由省基本建設委員會組成華安水電站工程驗收委員會對工程進行全面驗收,確認具備全面交付生產使用的條件,決定交付華安水電廠生產。 華安城關位於九龍江北溪中游,控制流域面積6880平方公里,佔北溪總流域面積9640平方公里的71.5%,流域內植被良好,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51毫米,徑流量67.51億立方米,平均流量209立方米/秒。城關至新圩紅旗山(嶺兜)22公里河段,坡陡流急,落差53.8米,平均比降2.4‰,且形成一個天然大彎道,水力資源集中,交通便利,開發條件甚佳。
1969年末,龍溪地區革命委員會提出建設華安水力發電工程的意向,並組織本地區工程技術幹部開始規劃初勘。1970年7月,華安水力發電工程籌建處成立,開始初步設計,曾考慮高、中、低三個方案。高方案:壩址設在城關,引水渠道6.8公里,壓力隧洞2.8公里,設計水頭48.2米,裝機容量6.4萬千瓦;中方案:壩址建於羅溪鐵路橋下游700米處,引水渠道2.3公里,壓力隧洞2.8公里,設計水頭30米,裝機容量4.8萬千瓦;低方案:壩址選在排水潭,直接引水入壓力隧洞,設計水頭27米,裝機容量3萬千瓦。因工程急於上馬,上述方案未經充分論證比較,在勘測資料短缺,設計深度不夠的情況下,於同年12月按高方案編制工程概算,次年1月向省上報初設文件。同時,籌建處擴建為華安水力發電工程指揮部,龍溪軍分區副司令員張申任指揮兼黨委書記。
1971年9月18日,福建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批准初步設計方案,決定在城關建閘壩,正常擋水位92米高程,渠道6.8公里,隧洞2.8公里,引水流量160立方米/秒,設計水頭48.2米,裝機容量6.4萬千瓦,總投資4530萬元。此後,在工程施工中7次修改設計,4次追加預算,總投資增加近一倍。1972年6月,將閘壩正常擋水位提高到94米高程,增設了調壓井,提高了設計標准和單價,第二次向省上報初設文件,總投資概算5711萬元。1973年7月,防洪標准改按50年一遇設計,100年一遇校核,設計水頭改為47.2米,發電機組套用密雲型,裝機容量4×15000千瓦,重新編制概算為5958萬元,第三次向省上報初設文件。明渠尾部3+600至6+500段因地質復雜,於1975年改為2353米長的城門型無壓隧洞。1976年,為確保鐵路安全運行,將設計1300米長的明挖現澆鋼筋混凝土圓型暗涵改為城門型沉箱暗涵。1977年8月,省水利電力局確定將全部設計工作交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統一管理。10月重新編制修正概算為8262萬元。1979年3月,因沉箱暗涵在沉放過程中陸續發生不同程度的傾斜、位移和斷裂事故,省建設委員會、省水利電力局在現場召開分析會議,決定採取外部削坡減載,內部分別情況加固補強。對其中破壞較為嚴重的20節全長371米暗涵,增加設計鋼筋混凝土三心圓內套。為此,追加投資657萬元,最後核定修止概算為8919萬元。 1971年10月1日,從龍溪地區各縣調來的6000多名民工,利用溫水溪二級電站為施工電源,攔河閘壩、壓力隧洞、發電廠房同時破土動工。因工程倉促上馬,只好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至1973年上半年,攔河閘壩圍堰清基,底堰砌出水面;壓力隧洞兩頭開挖進尺780米,佔全長27.86%;廠房清基開挖以及完成金山大橋、華良公路、城關護岸、施工便道、水電架設等附屬工程。
由於工程復雜艱巨,單靠龍溪地區施工力量適應不了施工發展要求。1973年4月起,省第五建築公司第三施工隊先後擔負了主廠房、副廠房、開關站、溫水溪渡槽以及23節暗涵施工任務;省交通部四航局四處一隊擔負了前池、壓力隧洞、調壓井、豎井、岔管的施工任務。1975年1月,工程劃歸省水利電力局管轄後,省水利水電工程局擔負了攔河閘、進水閘、明渠、三閘以及46節暗涵的施工任務。1976年1月,閩江水電工程局擔負了無壓隧洞的施工。至此,基本形成以專業隊伍為主、民工團為輔的施工格局。但是,由於工程處於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狀態,又時值「文化大革命」動亂期間,應有的管理制度和生產秩序遭到破壞,資金、器材供不應求,施工進度緩慢,至1976年底,只完成工程量的32%。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撥亂反正,省、地委加強對工程建設的領導。1977年1月,省委派福州軍區工程兵32114部隊駕駛排參加。又先後調南昌鐵路局漳平第二工程段擔負暗涵與鐵路交叉段的鐵路橋梁的施工;閩江水力發電安裝公司負責全廠機電設備的安裝。各施工單位振奮精神,加快工程進度。在無壓隧洞施工的閩江局華安工程處,克服了地質復雜、斷層段出現塌方的困難,採用全斷面下台階相續開挖和鋼排架護頂插桿法,確保了安全施工。交通部四航局四處一隊,在壓力隧洞襯砌工程中採用鋼木結構活動模架台車,使模板拆裝一次需144個工日縮短到50個工日左右。省第五建築公司在廠區工程中成功地使用空中索道運輸和吊裝,節省了大量勞力,縮短了工期。至1978年末,明渠、渡槽、無壓隧洞和壓力隧洞已基本完工;進水口樞紐、三閘樞紐和廠區土建的施工接近尾聲;機組安裝進入緊張階段;暗涵混凝土製作全部完成,轉入全面沉放。1979年初,春雨連綿,給沉箱暗涵工程的施工帶來了極大困難,在沉放過程中陸續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傾斜、位移和斷裂事故,工程進度受到阻礙。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工程指揮部精心組織兩次「百日大戰」,一舉攻克了暗涵施工難關,全工地出現了同心協力、密切配合、晝夜奮戰的大好局面。同年8月,工程基本完工,29日全線通水。9月13日、16日,1、2號水輪發電機組完成72小時試運行,10月1日正式投產。次年2月12日和4月4日,3、4號水輪發電機又相繼投產。工程全面竣工,完成土石工程351萬立方米,耗用鋼材8762噸、水泥7.69萬噸、木材3.57萬立方米,投入勞動力868萬工日。總征地996畝,拆遷房屋31962平方米,庫區移民317戶1107人,共賠償148萬元。工程實際總投資8371萬元,發電工程總造價7857萬元,單位造價1309元/千瓦。
1980年5月進行全面驗收,並由有關各方簽訂了《華安水電站工程竣工驗收鑒定書》。鑒定認為:華電工程總的來說,水工建築質量是好的,機組安裝質量是良好的,達到設計要求,具備了全部移交生產使用條件,決定由華安水力發電廠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