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雲岡石窟有怎樣的歷史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53年,共有大小石窟53個,佛雕51000多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干佛洞,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石窟所在地大同市在山西省北部,是中國北方的歷史名城和軍事重鎮。它擁有眾多的燦爛古跡,其中雲岡石窟最著名。山西北部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動舞台,位於內、外長城之間的大同武州塞,自古以來更是中國與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間的交通要道。大約在1世紀末期,匈奴內部分裂,原來居住在額爾古納河與大興安嶺北段的鮮卑族拓跋部乘勢崛起,逐步控制黃河流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北魏王朝。天興元年,道武帝拓跋宏將國都自盛樂(今蒙古和林格爾境內)遷至平城(今大同市),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再次遷都洛陽,將平城定為北都,成為北方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幾近百年。
2. 雲岡石窟分為哪幾個時期呢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的武周山南麓,距離大同市16公里。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現存的主要洞窟有45個,大小佛龕252個,造像5萬余尊,氣勢恢宏。雲岡石窟反映了北魏早期佛教的文化藝術,也是是中國早期石雕藝術的代表,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成為中國四大石窟。
雲岡石窟的建造時間及其特點
雲岡石窟的開鑿時間,從文成帝和平初(公元460年)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5年(公元524)年,差不多60年的時間,距現在大約1500多年的歷史。石窟建設主要經歷了早、中、晚三個不同的時期,其中早中時期都是在北魏沒有遷都到洛陽時候建造。
晚期階段造像
1952年,國家專門設置機構對石窟進行保護,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3. 雲岡石窟中有石雕造像51000餘軀,完成這么多的造像用了多長時間
雲岡石窟距大同市僅16公里的梧州山南麓,是中國最大的古代石窟之一,整個雲岡石窟都是沿著山挖掘的。光是石像就有5.1萬多尊,數量非常龐大。早在20世紀60年代,雲岡石窟就被列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07年,它進入了中國5A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音樂洞、微笑的釋迦牟尼等,精緻而神奇。由於雲岡石窟的歷史很短,中途被廢棄,雲岡石窟中有許多“奇觀”,一個是奇怪的,另一個是奇怪的,第三個是奇怪的。由於雲岡石窟中的文物和文獻很少,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只能推測,這給它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早期王室建造的大型宗教場所是洞穴寺廟。在中國洞穴發展史上,最早由王室主持挖掘的石窟是雲岡石窟。我們現在看到雲岡石窟的第3號窟的前庭和前室未完成的工程遺跡,就是歷史的最好見證。
4. 雲岡石窟是什麼樣的
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厘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餘尊。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范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
雲岡石窟帶來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
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以上內容參考雲岡石窟官網-雲岡石窟概況
5. 雲岡石窟的歷史由來
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一千五百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也遭到人為破環,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維修工程,使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遺產價值: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雲岡大佛
6. 大同雲岡石窟是什麼時期什麼人建造的
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同人,我會在這里盡我所能。關於這個問題,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建造者:
據文成帝即位後,請回曇矅和尚負責管理全國的宗教事務。史料記載,平城城外陸羽文成帝有一個曇曜和尚在車隊中,他的袈裟被皇帝的馬咬了。因為有“馬知好人”的說法,文成帝把曇曜當成了佛教徒。
此後,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和平,曇曜的僧人給文成帝寫了一封信,在北京西郊的五洲山腳下,召集了全國各地一萬多名熟練的工匠來挖掘石窟。雲岡石窟的發掘是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來,第一座大規模建造的皇家石窟寺廟。歷史上,窯洞建築掀起了一股熱潮,在中原、河北、河西、西部地區影響深遠。
石窟的演變與經驗
進入初唐後,平城各方面都不景氣,雲岡石窟的修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沒有重大工程。
遼金、廖興宗、道宗時期,梧州山的窯洞大規模修繕達十年之久。
廖寶大二第二年(1122年),金兵攻陷大同,寺廟被燒被搶,靈岩樓被徹底捲走。—— 《金碑》
元朝以後,梧州山石窟中有寺廟。
到了明代,大同雲岡石窟又被廢棄了。所謂雲岡,始於明朝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起義軍經過大同,留下張天霖駐守。後清軍入關攻佔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
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雲岡寺。現在保存下來的5號洞和6號洞的木檐和寺院,就是在這個時候重建的。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回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庄嚴法相"。的雲岡石窟也在乾隆年間得到修復。
新中國成立後,石窟前的主要洞穴和木結構保存完好。1952年,成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到了妥善保護,並向公眾開放。
雲岡石窟的發展階段
早期的五窟被稱為的曇曜五窟。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繼承和發展了漢代雕刻技藝的優秀傳統,吸收和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期是雲岡石窟雕刻的全盛時期。這個時期是北魏遷都洛陽之前的孝道時期,也是最穩定繁榮的時期。其雕刻藝術特點已不同於早期石窟,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
後期,北魏遷都洛陽(494年)後,石窟大規模發掘停止。在原有石窟的基礎上,出現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和雕刻工藝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
雲岡格羅特的雕像
7. 雲岡石窯已經有多少年歷史
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8. 雲岡石窟是怎樣的
雲岡石窟,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的時代,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大多數石窟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歷時40年,參加開鑿人數多達4萬餘人。就連當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偉大藝術創作,至今,仍留有中外文化交流的足跡。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錄了當年雲岡石窟的壯景:「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
雲岡石窟,現存洞窟45個,石雕造像達5.1萬多軀,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在武周山南崖,東西伸展1000米,雲岡石窟的佛龕,如蜂窩密布,大、中、小石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雲岡半腰。這里石佛聚會,石人、石馬、石刻浮雕群集,真可謂是藝術家的樂園。
雲岡兩道山麓,把石窟分成東區、中區和西區。一、二窟位於石窟群東端,這里風化比較嚴重,只有第一窟東壁後下部浮雕仍保存較完整,兩窟同期開鑿,窟內布局大致相同。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有12個長方形石孔。這里分為前後兩室,後室內有一佛二菩薩雕像。這些雕像體態自然,衣紋流暢,面容豐滿,此窟從雕刻手法判斷,應為隋唐時期作品,反映了隋唐時期的衣冠服飾和造像風格。
第四窟,平面呈矩形,中央雕方形立柱,窟前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有4層木構,頂飾琉璃,頗為華麗。窟內中央端坐佛像一座,高達17米,是雲岡石窟中最大、保存較完整的雕像。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
第六窟,中央是連接窟頂的兩層高達15米的塔柱。每層四面雕有塑像,周壁雕滿佛、菩薩、羅漢、飛天的造像。窟頂刻有33天神像和各種騎乘。壁上和塔柱四面,雕刻有釋迦牟尼從誕生到傳教的故事,雕工精細、嫻熟,是雲岡諸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為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中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6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
第八窟,與第七窟相似,窟內西側刻有五頭六臂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石窟中極為罕見。
第九窟,有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型生動,飛天、樂舞伎動作優美,造型別致。
第十窟,與九窟同時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
第十一窟,窟中央雕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柱四面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其他壁上滿刻佛龕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樂伎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這些古典樂器形狀十分奇特,是研究中國音樂史的珍貴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坐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右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
雲岡石窟,氣魄宏大,外觀庄嚴。在這1000米的石雕群中,雕像大的幾十米,小的幾厘米,形態、神采都很動人。這些佛像、飛天、供養人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這是中國古代人民與其他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雲岡石窟用藝術形式記載了佛教,贊美了佛教。這無疑是當時歷史時期石刻文化的大檢閱、大展示、大發展,由此推動了石刻藝術向著更高層次發展和升華,完成了石刻藝術與佛教文化的完美結合。
9. 雲岡石窟據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1500多年了!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個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所,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從石窟所保存的紀年銘刻和藝術風格上看,這處宏偉的藝術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萬 1千餘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 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為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雲岡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雲岡幾十個洞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宏偉。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 富麗瑰奇,是雲岡藝術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