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藏紙的歷史有多久

藏紙的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6-13 18:55:18

Ⅰ 為什麼布達拉宮的經書可以保存幾百年

藏紙為西藏所獨有,過去,西藏有五大藏紙,生產曾遍布西藏。如今,還在生產的,唯有雪拉藏紙。雪拉藏紙為純手工製作,以有毒性的狼毒草根部做原料,質地堅韌、耐折疊、耐磨損、不遭蟲蛀,很多用其製作的文史經典,已保存千餘年至今仍完好無損。

高超的藏紙技藝、悠久的藏紙歷史、豐富的藏紙生產經驗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藏紙文化。2006年5日,藏紙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Ⅱ 藏族印刷術來源

梵文、烏都爾文、藏文三文合壁的《般若波羅密多經八千頌》,是印經院里最珍貴的經版。明年就要封版保護,不再印刷了。遺產項目: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調查時間:2006年10月調查地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主要人物:德格印經院雕版工人,造紙女工,印刷工人等木與紙的朝聖 雕版印刷起源於南北朝後期,後來被活字印刷代替。一千多年過去了,印刷術已經發展到了電腦照排和高速彩印的時代。而在我國藏區的德格印經院,現存著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藝,幾十位工匠在幾十道工序的勞作中,用純粹的手工技藝製作出一本本經書。 傳說,一個叫拉絨的人,用氂牛馱著自己精心刻好的經書木板,去奉送給德格土司登巴澤仁,在經過現印經院的地址時,氂牛受驚,經板散落在地上。因為這個暗示,登巴澤仁土司於公元1729年,在此動工修建了印經院,剛開始僅僅用來收集和儲存大藏經《甘珠爾》書板。 三百年過去了,經過歷代德格土司的擴建,德格印經院中庫藏的木刻印版,數量已達到32萬塊,包括典籍830餘部,文獻總字數5億之巨,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廣博、門類最齊全而成為整個藏區最大的印經院。 今天的德格印經院,不但是收藏古老印版的圖書館。還因完備地保留著從刻版、造紙到印刷的全部生產工藝,而成為活態的藏族文化遺產。 這些珍貴的古老雕版,很多已經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是這座印經院的鎮院之寶,也是信徒們朝拜的聖物。它們在印刷的過程中被不斷地磨損,有些已經字跡不清,於是需要補刻新的印版。同時,從印經院恢復以來,搜尋失散的佛教及藏文化典著的工作一直在進行。當這些著作被找到後,印經院就組織刻版工匠雕刻新的印版。一座古老的圖書館就是這樣被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版藏量還在不斷增長。 德格印經院的經書一直以工藝考究、印刷精美而著稱。對於雕刻印版的管理非常嚴格。據說在土司制時代,每個工人每天只能雕刻一寸,經過十二次的校對以後,上交給土司,土司撒一把金粉在上面,再撫平,陷入文字縫隙的金粉就是刻版工人的工資。對於其中的精品,土司會下令在經版的扶手處蓋上一枚德格家族的印章 —— 一隻活靈活現的蠍子。 德格土司時代,經書製作各階段的工藝都是立足於當地自然環境,完全自給自足,紙張都使用當地傳統工藝製作的藏紙。現在的印經院印製經書所使用的紙張,都是從外地購買的機器紙。但是,印經院仍然保留著藏紙的生產,延續著這項傳統技藝。 傳統藏紙的原料是這種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根。「瑞香狼毒」含有輕微毒性,用它造出的紙張能夠防蟲蛀、防鼠咬,年深日久而不壞,非常適合用於文獻保存。女工們將內層的纖維撕下來刮成細條,放在沸水中煮兩三個小時,然後用木槌在石臼里把煮好的草根打成漿狀,再擱到酥油茶桶里搗成紙漿。 這種藏紙的顏色微黃,質地較粗厚,但纖維柔軟,韌性好,吸水性強,非常適合用墨來印刷。而現在印經院印經所使用的紙張,必須提前用水浸泡後,才利於吃墨。 每天傍晚,印刷工人都將紙張用水浸泡。浸泡後的紙張,被壓上四五十斤重的大石頭,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將水慢慢擠出。在第二天使用的時候,紙張就變得潮濕柔軟,墨跡印上去才不會散開。 印刷可以說是兩個人的絕活。坐在高凳上的人在經版上拓墨、擱紙、定位,坐矮凳的人先遞紙,再用布卷滾筒迅速從下到上滾過紙面,如此循環操作。他們前仰後合的動作,形成非常鮮明的節律。 德格印經院副所長鄧毛告訴我們,現在經書供不應求。從保護木刻雕版的角度來講,應該減少經書的印量,但是印量越來越少,也會影響整個經書製作工藝的保存。 學者對木刻印版的保存有著深深的憂慮,而印經院作為一個活態的圖書館又有著它自己的生命節律。人們日復一日地勞作,日復一日地朝拜,德格印經院就這樣靜靜地佇立於刺目的高原陽光下,迎接著一輪又一輪的拜謁和觀賞。

Ⅲ 藏族有幾千年悠久的歷史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氂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6] 。
吐蕃第一代贊普——聶赤贊普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7] 。
公元6世紀,山南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領袖,號稱「贊普」(王),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7]
吐蕃時期
公元7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結束了中原地區300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兼並10餘個部落和部族,統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一寫邏些,即今拉薩)。松贊干布在位期間,銳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成果。於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今西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關系。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晉封為「賓王」。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與唐朝200餘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6] 」。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攜帶綉花錦緞數萬匹,工技書箱多種和一應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入蕃後曾資助於田(今新疆境內)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譯經,並向唐朝求得《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熱巴巾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次年,唐朝派劉元鼎等人到吐蕃尋盟,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和大相尚綺心兒等人結盟於拉薩東郊。此次會盟時在唐長慶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商議今後「社稷如一」。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石刻「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也叫「長慶會盟碑」、「甥舅會盟碑」,就是第八次會盟後所立),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此後的三、四百年間,藏族與北宋、南宋、西夏、遼、金等政權都有著密切聯系[6] 。
唐蕃會盟碑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內訌和部族之間、邊將之間的混戰而分裂瓦解,出現眾多互不統屬的地方勢力。它們各佔一方,互相征伐,爭戰不已,竟持續了400來年。與此同時,從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藏傳佛教為藏區各階層所接受,並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個領域。佛教上層人物往往和當地首領緊密結合,互為利用,在藏族歷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體制[6] 。
宋元時期
從9世紀末開始,藏族內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區陷入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並形成「阿里王系」及(後藏)「亞澤」王系、(山南)「雅隆覺阿」王系和(前藏)「拉薩王系」等。它們各自為政,不相統屬,有時還常常為各自利益互相侵襲劫掠,大小戰爭頻繁。
「涼州會盟」唐卡
這一時期,佛教為藏區各階層所接受,並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個領域,藏傳佛教上層人物往往和當地首領緊密結合,互為利用,在藏族歷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體制。在宋金時代,藏族各地方政權又加強與中央政權的聯系,有些地方首領受到中央政權的冊封。「茶馬互換」等藏、漢貿易有了較大發展。
1244年秋蒙古宗王闊端代表蒙古汗廷與西藏薩加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這塊土地上成功舉行了「涼州會盟」。[8]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元初,首次設置中央機構總制院(1288年改稱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及西藏等地的軍政事務。宣政院使(主管官員)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師舉薦的僧人擔任

Ⅳ 「藏紙」千年不腐,它與傳造紙工藝有何不同

「藏紙」千年不腐爛,歸根到底還是使用了狼毒草為主要的材料,因為獨特的毒性而營造了不怕蟲,不怕老鼠的情況,加上長期處於乾燥的西藏,讓它很好地保存下來。尼木藏紙,跟我們常見的材料不用,因此成為了比較獨特的造紙技術,合理運動毒性避開了老鼠和蟲的困擾。

尼木藏紙,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刻地讓我們感受到國家文化的意義,合理運用植物的毒性就可以換來千年不壞的藏紙。

Ⅳ 關於紙的歷史的一些問題

紙是東漢時期蔡倫所發明的,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東漢時期蔡倫所發明的,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鍾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造紙的主要源料多為植物纖維,以竹與木為主,木之纖維柔韌,製成之紙,吸墨較強;竹之纖維脆硬,所制之紙,吸墨性較弱,故以此分為兩大類:弱吸墨紙類:多系竹纖維製成,紙面較光滑,墨浮於表面,不易慢開,所以色彩鮮艷。以牋紙類為主,如澄心堂紙、泥金牋,還有今之洋紙也屬之。澄心堂紙:為南唐李後主所使用之名紙,與廷圭墨齊名。特性平滑緊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璽」之稱,為弱吸墨紙之上品,差一點的稱玉水紙,次差的稱冷金牋。「輕脆」,即其特性。蜀牋:據說西蜀傳蔡倫造紙古法,所產蜀牋,自唐以來頗富盛名,如薛濤牋、謝公牋等。據說其地水質精純,故其紙特優。「謝公牋」以師厚創牋樣得名,因有十色,又稱十色牋。「薛濤牋」則因濤得名,但此種彩色牋紙,雖系遵古法製成,染色易敗,不能傳久,為應酬把玩罷了。藏經紙:藏經紙乃佛寺用以書寫或印製佛經者,又名金粟牋,有黃白兩種。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蠟牋,今天已很少見,冷光牋雖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見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鳥子紙,但價格昂貴,又不能持久,實在也並不實用。強吸墨紙類:多系木質纖維所制,吸墨性強,表面生澀,墨一落紙,極易漫開,書寫常加漿或塗蠟,光彩不若牋紙鮮明,較為含蓄,以宣紙類為主。雖然較晚出現,但今已取代牋紙,成為最名貴的書寫用紙。宣紙與彷宣:今日最名貴之書寫用紙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節木頭、稻桿與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製成,吸墨性最強,質地最優。宣紙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實不產紙,而是周圍諸地產紙,皆以宣為散集地的原因。繼續來講名貴的玉板宣。這種紙可不是人人有辦法用的,因為它非常吸墨,所以運筆過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筆稍停,墨就會滲出來,形成一個大大的墨團!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寫出別有風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書,齊白石的大筆寫意畫等。因為宣紙過於吸墨難寫,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膠礬,還有加漿而成的。經過改良之後的宣紙吸墨性略減,比較容易書寫。
質地柔韌厚密:選擇紙張的時候質地是最重要的,質地不佳的紙既容易損筆,又不易保存,古今名紙,莫不以品質見稱,如澄心堂紙「密如璽」,玉板宣「柔韌、耐久」。紙質堅韌緊密是最好的,選擇時以目測就可以知曉。色彩潔白:紙如果不白,就是原料不好、或水質欠佳,都算不上是好的紙。潔白無比的玉板宣便以檀木為原料,蜀牋則「以浣花潭水造紙」,都是實例。若是染色的,也要精純潔白,才是本性佳之紙,但染色之紙不易傳久,若希望作品百年後能放在故宮博物院,還是避免使用的好。潔白不潔白用眼睛看就能明白,這也不需要我多言吧。表面光澀適中:紙之表面有光滑和粗澀之分;光滑固易行筆,但若過滑而筆輕拂而過,便無筆力可言,若粗澀則與之相反,易得筆力,但過澀則難於施筆,易損筆鋒,所謂「細而不澀」也。這個可憑視覺與觸覺分辨,就不多談了。吸墨適度:紙須能入墨,否則墨浮紙表,易於脫落,不能久存。一般而言,宣紙類吸墨較強,牋紙則反之。吸墨太強,若運筆稍慢,則點畫俱成墨團。但若吸墨性太弱,墨不易入紙,亦非所宜。故擇紙時要考慮到書體及個人運筆速度,要以墨汁能入紙但不成「團」為佳,選購時若店家允許,僅管用墨去試,一試便知。據碑帖擇紙:臨摹碑帖,若要求形似神肖,不僅要注意到筆,紙也是條件之一。擇紙先辨其吸墨性,視真跡的入紙程度而定,入紙多則選用強吸墨紙,反之便選較弱者。若無法窺知入墨實況,如石板所印者,亦可就其風俗辨之,鋒芒顯露,神彩奕奕者,多用牋紙類;溫潤含蓄,風華內斂者,則可選用宣紙類。依個性擇紙:
宜平:書寫時必需平放,才易於書寫;若紙皺,便不易書寫了。惟有人寫古篆隸時,故意將紙揉皺,以求斑駁之致與古意。潔凈:紙上污穢,會影響觀瞻運筆與墨色,灰塵也會影響運筆,若與墨汁相雜,墨既不堅,亦乏光彩。這雖然只是小事,但也是很重要的哦!分格:書法書法,寫字最重法度,故「書」、「法」並稱,尤重間架與章法,布置章法有縱行橫列之分,立定間架則有九宮、田字、米字諸式。線條亦有明暗之別,凡篆隸行草楷諸體都是如此,尤其是楷書更是重要;據說唐人重「法」,絲毫不苟,看留下來的名家諸法,其法度之謹嚴,空前絕後,故有九宮創於唐人之說。分格也需隨書體而定,法度最嚴的楷書和篆隸,縱橫需整齊,行列皆可畫分,而行草惟有直行,不宜加橫列,以免縛手縛腳,不得縱放。明線宜細,以免妨害觀膽,暗線用書宜輕,不必塗抹,以免損毀紙張。若摺紙易起皺折,妨礙運筆,亦須避免。固定:書寫時紙需固定,若紙隨筆動,字便不能隨心應手。方法除了以左手按紙,也可以用鎮尺壓在適當位置,使紙固定。墊吸水布:硯為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硯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始以粗見雛形。剛開始時以筆直接蘸石墨寫字,後來因為不方便,無法寫大字,人類便想到了可先在堅硬東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磚、銅、鐵等。殷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遂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現在經歷多代考驗仍以石質為最佳。硯,是磨墨用的。要求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無渣。硯也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最負盛名的是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不過,作畫用硯,也不一定那麼講究,一般選擇那種石質好,硯池深、稍大有蓋的,研磨時發墨快、水份不易揮發的就可以了。以筆飽蘸濃墨寫字時於頓挫重按處,力透紙背,墨滲紙外,不但會沾污桌面,且筆畫染開,也會破壞畫面。所以需要以吸水紙或布墊在紙下,可以將滲出的墨吸乾凈,保持畫面整齊。待乾收紙:墨汁未乾時收紙的下場大家都很明白吧!好好的一個字平白多了個「鏡像」,有時實在令人哭笑不得。還有,不要自作聰明的將作品「盼乾」,或是想用衛生紙吸乾,這樣不但會使墨易脫落,且會使墨色受損。收拾時,不要任意摺疊,以免損紙,有礙觀膽。藏諸乾涼處:紙受潮易腐朽,過度乾燥又會破裂,因此若想使貴大作能長長久久,就保存在乾燥陰涼的地方。其他如蟲蛀也需注意。
當然,個人的喜好也是該考慮的,否則若買回不愛用的紙,只怕用都不想用了。另運筆急者,宜選強吸墨紙,其墨方能入紙,行筆遲緩者,則可選弱吸墨紙,不然墨團躍然紙上,可不大妙啊。
毛邊紙、元書紙與棉紙:宣紙昂貴,一般習字時多用毛邊紙。這種紙本來是用於印書的,但因為紙質好,有人買了書之後裁來練字,所以稱為「毛邊紙」。此紙所用原料,以竹為主,色呈牙黃,質地精良,和我們今天中小學生習字簿所用的機器制毛邊紙有很大的差距。元書紙和毛邊紙近似,但今已無聞。本省所制的棉紙也可以算是這一類,質地漸佳,頗具韌性,價格亦不甚貴,可以做為習字用。

Ⅵ 歷史上誰發明了紙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起源於何時,我國學術界長期存在著「東漢蔡倫發明紙說」與「蔡倫前發明紙說」兩種觀點,它們之間的爭論已有40多年。目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似乎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紙,蔡倫並不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倫是最早的造紙人嗎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存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傳統說法,直至今天,中國的教科書也這樣告訴學生。這種觀點的主要根據,來源於重要史書《後漢書》。《後漢書》中明確記錄了造紙術的發明人、發明原由和過程:「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後來,這段記述又由保存在較晚著作中的其它記述或引文所證實。基於《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和地位,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由於新的考古發現,「蔡倫造紙」的傳統說法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亞洲許多的紙張史專家中都引起了爭論。

1957年,陝西出土了灞橋紙,1974年,甘肅居延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關紙,1978年,陝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窯藏出土了中顏紙,經過考古專家的考證和斷代,證實這些紙是西漢初期到晚期的,年代都比東漢早,因此一派學者開始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觀點提出異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指出: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紙,蔡倫不應是造紙術的發明人,中國造紙的歷史起碼要向前推進兩三個世紀。

然而,另一派專家則對這些紙出土的古墓或遺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的紙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雖然在西漢時期中國已造出了植物纖維紙,但紙質地較粗糙,結構也比較鬆散,不能算做真正意義上的紙。而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紙的質量和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為今天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紙。因此,部分專家指出,蔡倫對紙向中國、向世界的推廣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即使不是最早造出紙的人,卻可以算做「造紙術」的發明人。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放馬灘紙。與以往考古發現不同的是,這次出土的古紙質量較好,紙面平整光滑,質地薄而軟,上面還有用細墨線繪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經專家考證,這張古紙的「生日」是西漢早期,比東漢蔡倫造紙的歷史早了300多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日本高知紙業實驗場的技術鑒定和化驗結果也都表明,該紙是以麻類植物製造而成,且纖維分布均勻,質量明顯優於陝西灞橋紙,完全可以用於書寫。所以,這張目前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馬灘紙,當時成為中國在西漢早期就有優秀紙張的唯一物證,「蔡倫之前的紙不是紙」的觀點受到了沖擊。

近日,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發現,甘肅省考古所研究員何雙全驚喜地告訴記者,這個遺址出土了460餘件麻類植物造成的古紙,成為目前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簡牘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到西晉都有,其中大多數是西漢時期的,有10件還寫有文字,質量較好。古紙的顏色和質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黃色厚等8種。從殘留在紙面上的殘渣看,這些古紙主要用麻織物和很細的絲織物製作,用於書寫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何雙全說,這些古紙的發現不但為中國研究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證,也有力地印證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人這一觀點。出土的紙是東漢以前的紙嗎敦煌懸泉置出土了成百件的古紙似乎

使「蔡倫前就有紙」成為不爭的事實,但關於造紙術起源的問題卻仍沒有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據敦煌懸泉置遺址的發掘工作者何雙全介紹,多年來,持「蔡倫造紙」觀點的學者對考古發現的紙的年代表示懷疑。他們指出,1957年以來出土的「灞橋紙」、「金關紙」、「中顏紙」、「放馬灘紙」等被認為是「西漢紙」,是發掘報告按照墓制或同時出土的西漢文物或竹木簡上最後年代記述而定下來的。但造紙術起源的問題不是考古界的研究專利,對此,考古界外的史學、造紙學專家都有質疑和發言權。

Ⅶ 西藏「尼木三絕」之一的雪拉藏紙,有著怎樣的歷史

西藏拉薩有大名鼎鼎的「尼木三絕」,是指尼木縣的雪拉藏紙、吞巴藏香和普松雕刻。在尼木縣雪拉村,有一家人祖祖輩輩從事藏紙製作,他們就是藏紙工藝的非遺傳承人次仁多傑,和他的兩個兒子格桑丹增和羅瓊。這個家族是藏紙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千年藏紙在新時代重煥新生的創新者。

把紙漿倒在網框中勻速抖動,紙漿變得又勻又薄。網框上的紙漿經過晾曬變干,揭下來就是藏紙成品。.

藏紙工藝復雜,所有的工序幾乎全部需要手工製作。藏紙不腐不蠹,因為它使用的原材料是尼木當地植物——「狼毒草」的根。這種植物遍布在西藏高海拔的山坡上,牛羊從來不吃,因為它的根具有輕微毒性。即便是它的花,也有一絲難聞的氣息,人聞久了就會頭暈。

在西藏,很多古老的經書都使用這種藏紙書寫,蟲不蛀、鼠不咬、不腐爛、不變色、不易撕破、入水不爛、疊後不留折紋,可保存數百年乃至上千年。

藏紙的原材料取自狼毒草根莖表皮下薄薄的一層內膜,需要人手工撕下來。剝皮是藏紙最繁瑣的一道工序,並且因為皮有毒性,人手長期接觸也會被腐蝕,以至於發腫變白。

剝下來的植物皮用開水煮爛,然後用石頭砸碎,加水和成均勻的紙漿;之後把紙漿均勻倒在造紙的網框里,在水池中抖勻,成為一層薄薄的膜;晾曬乾燥之後,揭下來就是藏紙。

這些工藝說起來簡單,其實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熟能生巧。次仁多傑14歲就跟著父親做藏紙,堅守50多年,不遺餘力地保護和傳承這一工藝。2006年藏紙生產工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他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Ⅷ 中國古代發現的最早的紙是什麼紙

天水放馬灘紙地圖,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5號漢墓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是迄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用於書寫的紙張實物,對研究造紙起源、造紙用料、造紙技術等具有重大價值。

經對比研究,放馬灘漢墓時代當在秦晚期至西漢初年,故該紙圖的產生年代,其下限最遲在西漢初年。紙面平整、光滑、結構緊密,表面有細纖維渣,可見造紙技術比較原始。其原料為大麻,是西漢早期麻紙。紙上用墨線繪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紙繪地圖。

(8)藏紙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蔡倫造紙的爭議

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古墓中出土的「灞橋紙」。其後,1973年在甘肅居延漢代金關遺址發現的「居延紙」;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顏村漢代窖藏中,分別出土的西漢時的「扶風紙」;1979年敦煌出土的「馬圈灣紙」。

這些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現,使考古界、造紙界和歷史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一些人對新材料不予承認,而另一些人認為早在西漢初期,我國已發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文字和繪圖,這比蔡倫早了兩三百年。

由此推斷:蔡倫是造紙術的改造者,而不是發明者。蔡倫只是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Ⅸ 尼木縣位於哪個城市有哪些比較好玩的景點嗎

從拉薩向西100多公里,離開雅魯藏布江往北,就是傳說中西藏民族手工業的工坊---尼木縣。

尼木是西藏拉薩市一個有名的文化縣。它是藏文字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鄉,又以“尼木三絕”藏香、藏紙、普松雕刻遠近聞名。

一切就像是祖先留下的小小標記,無時不在向你彰顯著一個民族的傳承力量,告訴你所眼見的與千年之前並無大異。

西藏,被稱為一生必定要去一次的地方,這里的人們非常古樸,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格外淳樸的風土民情,所以不妨趁著空閑的時間放空一下自己,去見識一下自己從未見過的美景,去一次人生必定一去一次的地方吧

Ⅹ 紙的歷史發明紙的人是誰

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漁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五代制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

蔡倫

閱讀全文

與藏紙的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