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姓氏"姜"的由來是是什麼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
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布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姜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有蜀漢的姜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姜才;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
姜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3090.html
㈡ 姜在中國有著多少年的歷史
生薑原產於亞洲東南部熱帶多雨的山林地區。公元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生薑很快從亞洲傳到了墨西哥,進而輸入到西印度群島。一五八五年聖多明各島已能向外出口。現在牙買加已是生薑的著名產地,其質和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傳入西非的姜也來源於亞洲地區。
在我國,生薑的栽培歷史悠久,栽培地區也很廣泛。從泰山腳下的萊蕪市,到金沙江北岸的沫川、鍵為等縣,從廣西的西林縣,到東北鴨綠江畔的丹東市,都有生薑的分布。歷史上我國形成了許多生薑的名產區。例如山東省的萊蕪、泰安等地的片姜,遼寧省的丹東白姜,陝西省漢中的覺姜,浙江省臨平的紅爪姜和黃爪姜,湖北省的來鳳、棗陽生薑,安徽省的臨泉、阜陽姜,湖南省的茶陵生薑、新邵的「北路生薑」、隆回生薑,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的馬蚌姜,四川省鍵為白姜、沫川的白姜、黃姜、金堂生薑。河南省的清化姜、魯山氦南陽姜、方城姜、南召姜、淺川姜、上蔡姜等。
㈢ 歷史上姓姜的名人有哪些
最早的是西周時的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姜子牙(本名呂尚,姜姓呂氏)。後裔姜小白(齊桓公,姜姓呂氏)為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南征北戰,樹立霸主威望。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彭城廣戚人、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有天水郡冀縣人、蜀漢著名軍事家、軍事統帥姜維;
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肅蘭州的左相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
南宋有饒州鄱陽人、著名詞人兼音樂家姜夔;
南宋還有濠州人、抗元名將姜才;
明代有瑞安人、書畫家姜立綱;
清代有江蘇揚州人、書畫家姜彭,浙江慈溪人、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
如皋人、女書畫家姜宜,善墨蘭及竹石,工詩;錢塘人、畫家姜思周,擅長牡丹,鉤勒、設色俱絕。嗜酒,醉後逞筆;象山人、乾隆進士姜炳璋,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稱;
安徽亳縣人、清軍將領薑桂題;
近現代及當代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原主任、外交部原副部長姜恩柱。
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
畫家、「江山行」畫家組主持畫家、國畫家姜東;
國學大師、楚辭學、敦煌學、語言音韻學、歷史文獻學家、教育家姜亮夫;
數學教育家、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姜立夫;
浙江蒼南人、數學家、拓撲學家姜伯駒;
祖籍山東煙台的國家特一級演員,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
祖籍河南郟縣的易學家、中國國學文化研究會會長姜智元;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生態學家姜春雲;
沈陽市政府副市長,民進遼寧省副主委姜軍
第二十三屆全國學聯副主席姜風鳴
中國大陸演員、導演、編劇姜文
綿陽微電影協會榮譽主席姜聯
商務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姜增偉。
姜宏波,曾用名姜鴻波,中國內地女演員。
姜妍,中國內地女演員。
姜梓新,中國內地女演員。
姜逸磊,也叫papi醬,中國內地女演員。
姜佩瑤,中國內地女演員。
㈣ 姓氏"姜"的由來是什麼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
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㈤ 生薑起源何處了解起源對栽培有何作用
姜學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e.,古名A,別名生薑、黃姜,為姜科(Zingiberaceae)姜屬能形成地下肉質根莖的栽培種,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蔬菜栽培。染色體數:2n=2x=22,其食用器官為地下形成的肉質根莖。
生薑起源何處,目前尚未定論,但比較公認的起源地是亞洲南部。中國南部及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可能是生薑的起源中心。目前,這些地區仍然是世界上生薑種植面積最多的。
由於生薑的起源地多為熱帶雨林區,氣候溫暖、潮濕,光照相對較弱,這就使生薑形成了喜溫暖,不耐寒冷,適應性較強等特點,現在已廣泛栽培於全世界各熱帶、亞熱帶地區,且都安排在溫暖季節生產。
但由於至今尚未發現姜的野生種,因此,對姜的確切起源地仍存有異議。從姜的分布和生物學特性來看,一般多傾向於姜原產於亞洲較溫暖的山區。根據目前有關生薑起源問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種推論:
一是,東南亞起源說。現在的蔬菜植物都是由野生種類演化而來的,是經過人類長期的栽培與選擇,才成為現在的栽培狀態和優良品種。100多年來,對於栽培植物的起源問題有過不少論述,其中前蘇聯著名農學家和遺傳學家N.I.Vavilov曾於1923—1931年組織考察隊進行一次全球性考察,按照Vavilov提出的「基因中心學說」認為世界的栽培植物有8個起源中心,並將姜的起源歸入印度—馬來亞中心,該中心包括印度、緬甸、馬來半島、爪哇、婆羅洲(現稱加里曼丹)及菲律賓等整個東南亞地區,但在印度與馬來半島等地很少看到姜能夠開花,而在東爪哇很容易野生化,東爪哇的氣候頗適合生薑的生長發育,或許可以認為這里就是生薑的原產地(Burkill,1935)。
二是,中國雲貴及西部高原地區起源說。在《中國栽培植物發展史》一書中,李璠指出:地理上的原因對於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並認為中國的自然環境是「得天獨厚」的,在西部高原生長的栽培植物,可以達到世界高度的極限,在其東南和東北的廣大平原和丘陵地帶,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因而設想,原來青藏高原、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和黃土高原連成一片,形成了在地勢上由青藏高原向東逐漸降低的階梯式高原地形,不同海拔高度的氣候也不相同,到了平川河谷地帶,有的氣候竟接近甚至超過亞熱帶。在古時候,那裡有茂盛的原始森林和廣闊的草原,所以可以相信中國西部廣大高原才是我國栽培植物的故鄉。同時,在植物學論據方面李璠提出在我國南方山區分布有一種所謂球姜,在西藏亞熱帶(東部)林區也分布有姜科的野生植物,似姜而辛辣味較淡,全株可以食用。由此推論,它很可能就是栽培姜的野生原始種。因此認為,姜的原產地應在雲貴高原和我國西部廣大高原地區。
三是,中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起源說。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吳德A研究認為:姜的栽培起源地可能是中國古代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之間的地區,其主要論據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歷史資料考證,中國種姜歷史悠久,早在古書《論語·鄉黨篇》中就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記載,表明在春秋時代姜就常供食用了,這是見諸文字的記載。實際上種姜的歷史,還要比文字記載早得多。姜作為葯用,也有悠久的歷史。《管子·地員篇》是戰國時代的作品,其中有「群葯安生,姜與桔梗、小辛、大蒙」的記載,戰國以後有關姜的記載就更多了。文獻史料表明,姜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而春秋戰國以前,我國與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均無交往,不可能由這些國家輸入,因此認為姜應為中國原產。
第二,從文物考證,在考古遺存中有姜,如湖北江陵楚墓曾出土過外形完整的姜;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亦出土有姜,其文物的歷史都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也在我國與印度交往之前,因此,該文物可作為中國自古栽培生薑的佐證。
第三,語源學考證,Tackholm曾主張Zingiber這個字是從漢字譯音而成,而非源於印度的梵文「Sringavera」,Zingiber這個詞極有可能是波斯商人將中國話「姜」(居音切)加上本民族的土話「bil」而成的。如果希臘語「Zingiberi」以及後來的拉丁語「Zingiber」是直接源自漢語,這對研究姜的起源是很有意義的語源學證據。
此外,從古時氣候條件的變遷情況分析,古代黃河流域森林茂密,氣候溫暖濕潤。3000年前,黃河流域和今日的長江流域一樣,有十分豐富的亞熱帶動物和植物種類,可能有野生薑的分布,只是後來由於氣候變冷,森林遭受破壞,才使得這種喜溫暖濕潤並需蔭蔽生長的林下植物失去了自然生存的條件,因而便逐漸消失,所以直到現在找不到野生薑,留下來的只是人們栽培條件下的姜了。
關於姜的確切原產地,雖然至今尚無定論,但廣義地說,姜的起源范圍是在亞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似乎已為大家所認可。
㈥ 生薑最早起源什麼朝代
生薑最早起源春秋時期。
在我國,食用姜的歷史相當悠久,流傳著很多名人和姜的故事。
《神農本草經》記載,「乾薑,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下氣,通神明。生山谷。」
神農嘗百草,以辨葯性,誤食毒蘑菇昏迷,蘇醒後發現躺卧之處有一叢青草。神農順手一拔,把它的塊根放在嘴裡嚼。過了不久,肚子里咕嚕咕嚕地響,泄瀉過後, 身體全好了。神農姓姜,他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薑」。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讓自己起死回生。
《論語》記載孔子說過:「不撤姜食,不 多食。」每次吃飯,他都要吃薑,但是每頓都不多吃。
(6)姜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作用:
一、抗氧化,抑制腫瘤
生薑中所含的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的結構均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抑制腫瘤作用;吃薑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生薑可除「老人斑」。
二、開胃健脾,促進食慾
在炎熱的夏天,因為人體唾液、胃液分泌會減少,因而影響食慾,如果飯前吃幾片生薑,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增進食慾。
三、防暑、降溫、提神
在炎熱的氣溫下吃一些生薑能起到興奮、排汗、降溫,提神的作用。對於有一般暑熱表現,如頭昏、心悸、胸悶、惡心等情況的病人,適當喝點姜湯是大有裨益的。
四、殺菌解毒,消腫止痛
科學研究發現,生薑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是對沙門氏菌效果更好。在炎熱的氣溫下,食品容易受到細菌的污染,而且生長繁殖快,容易引起急性胃腸炎,適量吃些生薑可起到防治作用。
㈦ 姜的姓氏故事是什麼。
先秦時期,姜姓活動的地區主要是甘肅和山東,炎帝生於姜水,以水命姓為姜,《說文》記載: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水經注》記載: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
傳說後稷的母親叫姜原,《史記·周本紀》: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么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
㈧ 姜姓歷史淵源是什麼 姜姓的遠古復姓是什麼
姜佳氏
姜姓起源有三:
1、炎帝神農氏。《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
編輯本段炎帝神農氏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為姜氏。」唐代上元時有桓姓者改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據《宋書·吐谷渾傳》所載,宋時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滿八旗姜佳氏改為姜姓;除此以外,今滿族、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㈨ 百家姓中"姜"姓的由來與歷史
姜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個古老的姓氏之一,有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位。姜姓源自炎帝神農氏,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姓。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另外,姜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例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當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目錄
姜氏起源
遷徙分布
姜姓名人姜子牙
姜小白
姜維
姜夔
姜才
姜立綱
姜肱
姜彭
姜宸英
姜宜
姜思周
姜炳璋
薑桂題
姜鏡堂
姜東
姜亮夫
姜姓郡望
姜姓堂號
姜姓輩分
姜姓諸氏姜氏起源
遷徙分布
姜姓名人 姜子牙
姜小白
姜維
姜夔
姜才
姜立綱
姜肱
姜彭
姜宸英
姜宜
姜思周
姜炳璋
薑桂題
姜鏡堂
姜東
姜亮夫
姜姓郡望
姜姓堂號
姜姓輩分
姜姓諸氏
展開 編輯本段姜氏起源
姜姓起源有三: 1、炎帝神農氏。《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 炎帝神農氏
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為姜氏。」唐代上元時有桓姓者改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據《宋書·吐谷渾傳》所載,宋時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滿八旗姜佳氏改為姜姓;除此以外,今滿族、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1)、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輔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續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孫,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易為其他姓氏,姑且不論。夏商以來,姜姓,分為齊、許、申、甫四國,世顯諸侯,居戎狄者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為 姜姓
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發源地,姜姓得姓則是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姜尚建立的齊國,表明姜姓又發源於山東淄博一帶,田和滅齊後,姜子牙的後代子孫散居各地。金學孟曰:「其中一支西遷甘,史誤為姜戎,其實為中原炎帝部落後裔」。 (2)、「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潘承祥語)」。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和封底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呂為姓。也有姜姓《左傳-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為《左傳》中第十五項用「通」記載之事):「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這些婚外戀活動,《春秋》載作「純客觀報告」狀。如「夏,夫人姜氏如齊師」。 (3)、戰國時期(據史書記載),田和滅齊姜子牙後代西遷移西戎---姜戎一支,東漸入陝,公元前368年,為秦所迫,遷至晉南。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西漢以前,姜姓,其後代繼續東歸河南等地,不斷繁衍發展,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西漢初,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西漢為充實關中人口,時劉邦採納婁敬建議,遷六國貴族後裔的關東豪族於關中,關東大族遷至關中,姜氏望族被迫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遂世居天水(今屬甘肅),又返回西戎故地,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 (4)東漢末、三國---姜維盛於甘肅天水。後姜氏已有徙居到今四川者,姜詩盛於廣漢(今四川謝洪南)。姜維降蜀後,其後裔居川。漢代到唐代,天水一直是「姜氏發展繁衍中心(姜方語)」。兩晉南北朝時期---為避戰亂,姜族紛紛從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四川姜族遠隔中原,故歷千餘年長盛不衰,代有顯官(張友茂語)」。 (5)、唐代,四川姜族一支,出蜀北,轉漢中,入天水,繼續融入姜姓發展繁衍中心地。便是蜀國北出漢中,西遷甘肅天水的那支,姜方為三國名將名臣----姜維後裔。其中天水姜維後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的先人。姜神翊嫡孫姜公輔在唐德宗時任宰相,後貶為泉州刺史,當是姜姓最早入閩者。神翊後裔,為保血脈,繼續遠遷蠻荒之地,發展成中派天水分支---九真姜姓,因其族人仕途而南移福建,後沿海岸線西遷廣西。 (6)、南宋末期---姜氏河南。姜方的先人,因忽必烈軍團,遠征大理國,姜族一部自廣西北還中原故里---河南,融進當地姜族土著居民之中。明洪武年間---此支系繼續在豫繁衍生息,復成望族。清---其一脈,就是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其一脈,遷往海岸城市青島等地,暫居齊魯境內。 (7)、其族人居小青島,以捕魚為生。德國侵佔青島後,將小青島改名為「阿克那島」。1898年夏,改名為「青島百合」,或「百合綠島」。姜先人退出該島,去海岸內定居。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侵佔了青島,地名全換成日文名稱。姜方曾祖父,因抗拒日本黑暗的殖民統治,而投身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活動---參加了中國同盟會,犧牲。其祖父,於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一律將日文的名稱改為中國的名稱)前夕,「西返中土河南故地,形成現代姜方的河洛近祖(日不落語)」。當代,全國已形成四川西部、山東東部、東北、河南四大塊姜姓聚集區。 姜姓圖騰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布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編輯本段姜姓名人
姜子牙雕像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姜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 姜子牙
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有蜀漢的姜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姜才;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
姜子牙
本名呂尚,姜姓呂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姜小白
即齊桓公,姜子牙的後裔,姜姓呂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幟 姜小白
下,南征北戰,樹立霸主威望。
姜維
(202年—264年)字伯約, 漢族,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東南)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軍事家、軍事統帥。
姜夔
(jiāng kuí 1155?-1221),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又號石帚。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南宋詞人。
姜才
(?-1276)南宋末抗元將領。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位蚌埠市東南))人。宋德?元年(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集中全國兵力,以伯顏為統帥,大舉南侵,姜才率部迎戰,因寡不敵眾,退守揚州。元軍尾隨而至,姜才以攻為守,主動出擊,先戰三里溝,戰敗元軍,再戰揚子橋,又獲勝。激戰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揮刀,所向披靡。
姜立綱
(1444-1499),字廷憲,號東溪,瑞安梅頭鎮東溪村人。他是中國明朝一位書法家,曾以「善書」聞名海內,並遠播日本,被譽為「一代書宗」。
姜肱
字伯淮,東漢彭城廣戚人也。家世名族。肱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其友愛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戀,不能別寢,以系嗣當立,乃遞往就室。肱博通《五經》,兼明星緯,士之遠來就學者三千餘人。諸公爭加辟命,皆不就。二弟名聲相次,亦不應徵聘,時人慕之。肱嘗與季江謁郡,夜於道遇盜,欲殺之。肱兄弟更相爭死,賊遂兩釋焉,但掠奪衣資而已。既至郡中,見肱無衣服,怪問其故,肱托以它辭,終不言盜。盜聞而感悔,後乃就精廬,求見征君。肱與相見,皆叩頭謝罪,而還所略物。肱不受,勞以酒食而遣之。後與徐稺俱征,不至。桓帝乃下彭城使畫工圖其形狀。肱卧於幽暗,以被韜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風。工竟不得見之。中常侍曹節等專執朝事,新誅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欲借寵賢德,以釋眾望,乃白征肱為太守。肱得詔,乃私告其友曰:「吾以虛獲實,遂藉身價。明明在上,猶當固其本志,況今政在閹豎,夫何為哉!」乃隱身遁命,遠浮海濱。再以玄纁聘,不就。即拜太中大夫,詔書至門。肱使家人對雲「久病就醫」。遂羸服間行,竄伏青州界中,賣卜給食。召命得斷,家亦不知其處,歷年乃還。年七十七,熹平二年終於家。弟子陳留劉操追慕肱德,共刊石頌之。
姜彭
江蘇揚州人,清初著名書畫家,畫翎毛當時盛稱第一,於山水則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姜宸英
浙江慈溪人,清初書畫家、文學家,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能詩文,工古文,善畫墨,精書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進士,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有《湛園文稿》、《葦間詩集》等,後人輯有《姜先生全集》。
姜宜
如皋(今屬江蘇)人,清代女書畫家,善墨蘭及竹石,工詩。
姜思周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畫家,擅長牡丹,鉤勒、設色俱絕。嗜酒,醉後逞筆。
姜炳璋
象山(今屬浙江)人,乾隆進士,石泉縣知縣,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稱,又署江浦、重視農田水利建設,修建「姜公堰」。
薑桂題
安徽亳縣人,清軍將領,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後投左宗棠,歷任直隸提督、熱河都統、兼毅軍軍統,袁世凱稱帝後,封一等爵,袁死後,歸附皖系。
姜鏡堂
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等。
姜東
當代著名畫家、「江山行」畫家組主持畫家、國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姜亮夫
國學大師、著名的楚辭學、敦煌學、語言音韻學、歷史文獻學家、教育家。
編輯本段姜姓郡望
姜姓在長期的發展繁衍過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漢置郡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移治上圭阝(今甘肅省天水市); 2.廣漢郡:西漢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東),東漢移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 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堂號:姜姓以「天水」、「龍泰」、「稼穡」、「渭濱」、「敬睦」、「雲磬」、「森陽」等為其堂號。 4.渭川郡:姜子牙的後裔,分布未詳。江蘇連雲港贛榆縣志裡面記載,姜姓,石橋鎮居住,乃是姜子牙的後裔。
編輯本段姜姓堂號
中華姜氏堂號大匯集 這是本人多年來收集的姜氏堂號:(目前已知堂號有56個,以下未盡錄入) 堂 號 分布地 天水堂:湘陰姜氏【始祖:[後周]姜松年; 先祖:姜應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後裔、廣東、香港、台灣等地姜姓 稼檣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蘇沭陽、福建。山東鹽城姜姓【始遷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詔自姑蘇遷徙】、合肥姜氏【始遷祖永貴,明洪武初自句容遷合肥東鄉浮槎山】。 渭濱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為漢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傳世,大被流芳。 敬義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興祿、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陽新、大冶、武漢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義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為孝友堂分支,為孝友堂分支,湖北華榮郭店姜姓 表海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漢黃陂姜家灣2500人,江蘇贛榆縣石橋鎮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獅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戶,男丁300餘人。 敬睦堂: 敬勝堂:浙江餘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蔭堂:湖南寧鄉 森陽堂: 龍泰堂: 雲磬堂:湖南長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寧鄉【始遷祖:[後唐]姜德厚】 瀚靜堂: 河北 始遷祖浩,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慶地區和湖北黃梅地區 寶璜堂:湖北湖北漢陽、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縣姚江姜氏、鄞東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東青林姜氏 經草堂:東禪來經草堂,浙江黃岩,黃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餘慶堂:(余慶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蘇丹陽滕村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東萊陽姜氏 孰樂堂:湖南寧鄉 敦倫堂:湖南邵回 瀚靜堂:始遷祖:[清]姜浩 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致遠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華姜氏 貽安堂:凰林姜氏 聚儀堂:浙江省龍泉市城北鄉,字輩「洪、昌、乾」 東海堂:山東 仁德堂 : 山東煙台福山肖家溝,始遷祖姜苛.... 忠儀堂:山東 貴三堂:清朝年間,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帶領姜貴春、姜貴林、姜貴芝,在遼寧庄河縣鼓山溝,開辦的以抬錢生意為主。後因槍支官司和經營不善而關閉。 善慶堂(善慶堂) 開陽姜氏 獲勝堂(獲勝堂) 養拙堂 山東嶧縣姜氏 始祖姜壘於清乾隆年間由滕縣遷入 700人 (現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西集鎮,堂號系清咸豐帝所賜) 璜瑛堂 湖北棗陽,明代從江西遷移到棗陽 峝支堂:山東海陽,始遷祖:[元]姜朝陽,字桐臣,元時自海陽豬灣村遷居同邑槐樹底。 壽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遷祖:[宋]姜嶼;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飛熊堂:先祖:姜東道; 先祖:姜東述; 先祖:姜東遐 敘倫堂:浙江蘭溪澤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樂顏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時,其子真九[明]、先三[明],遷居當塗洪山,真九之子後歸南昌,先三子孫落籍當塗,清初,其後裔再徙泰興】 追遠堂:江蘇武進西林姜氏【始遷祖宗揚,譜稱明永樂初自瀨水(或雲雲陽)遷武進西林】 魯文盛堂:湖南嶽陽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遷祖十三世孫時升,宋嘉定間由江西分寧縣陂山遷巴陵一都梅田】。
編輯本段姜姓輩分
姜姓字行輩分嚴謹有序: 《唐.姜公輔主修姜氏統總譜合大成派系50世》 世運承先澤 光華繼後如 家國文明遠 廷賢任爾思 一邦登政仕 永紹吉人圖 三伯從公久 天壁可為謨 子能輝前志 兆泰俊良儲 井泉庄姜氏為接「儲」字輩下延 儲文茂勝永 大守志興啟 賢能道仲時 金常必正家(之) 遷至北京的姜姓氏族字輩,接「家」字輩下延: 書文仲永嚴 才豐志訓賢 侯武德秀昌 丁書相信唐 英雙喬如坦 祖士育卞恆 義全工畫熾 海言東慧嬋 姜姓合大成統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傳衍慶 勛烈降昌 肇基建業 丹書訓詳 英才左漢 忠信相唐 封侯賜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輩: 1.循環用字字輩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為偏旁部首的字派來進行循環 贛榆石橋鎮姜家輩分:(……開知銀 守先啟厚 同月效賢 天倫紅日…………)始於元時端祖,我輩厚字,祖父講從姜太公算起,我是117代。
編輯本段姜姓諸氏
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經考證,從姜尚起到現在,歷史上共有102個氏都是從姜姓繁衍而來,有的姓氏還有別的起源,但是姜姓卻是他們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呂姓、許姓、謝姓、齊姓、高姓、國姓、雷姓、易姓、章姓、方姓、文姓、申姓、盧姓、柴姓、慶姓、賀姓、紀姓、丘姓、薄姓、賴姓、蓋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盧姓、駱姓、左姓、充姓、酈姓、逄姓、連姓、向姓、谷姓、聶姓、尚姓、焦姓、柯姓、饒姓、景姓、浦姓、厲姓、強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個單字姓氏和淳於、東郭、高堂、子雅、雍門、申屠、公牛姓等38個復姓。[1]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話,姜姓的分支姓氏則達到247個。[2]
㈩ 姜姓歷史有什麼名人
1、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2、姜埰
姜埰(1607—1673)明末清初學者。字如農,號敬亭山人、宣州老兵,山東萊陽人。與弟姜垓明亡後居吳下以遺民終。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初除密雲縣令,改知儀真縣,有政績,入為禮部主事,選授禮科給事中。以彈劾權貴,受廷杖入獄,謫戍宣城衛。
北都先後為李自成軍、清軍所破,乃移家江南。南明弘光朝以原官用,魯王又授以兵部右侍郎,皆不就。它的詩文皆直寫胸臆,自能落落不凡,然縱筆所如,不暇鍛煉,故粗獷之語,亦時時錯雜其間」。著有《敬亭集》。
3、姜公輔
姜公輔(730年-805年),字德文,愛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唐朝宰相。建中四年十月,朱泚率叛軍進攻奉天,姜護駕,獻策有功,升為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因言忤德宗,罷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再貶泉州別駕。
姜公輔為相僅半年即遭罷斥,時間短促,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華抱負。但此時恰逢唐王朝迭發重大事變,藩鎮叛亂,危及京師。他是在皇帝逃奔途中被任命為宰相的,是奉職於國家多事之秋,受命於危難之際。而且他盡心輔弼德宗,一腔忠悃,嫉惡如仇,料事如神,政績可述,不愧「名相」稱號。
4、姜晟
姜晟(1730-1810),字光宇,號杜薌,江蘇元和人,清朝大臣。乾隆三十一年進士。歷官刑部主事、湖南巡撫、總督,直隸總督、刑部尚書、工部尚書。
乾隆三十一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擢光祿寺少卿,轉太僕寺,仍兼刑部行走。四十四年,出為江西按察使。逾年,超擢刑部侍郎,屢命赴各省按事讞獄。五十二年,授湖北巡撫。時大軍征台灣,晟運米十萬石濟餉需,上嘉之,予議敘。
5、姜實節
姜實節(1647~1709)字學在,號鶴澗,山東萊陽人,居吳中(今江蘇蘇州),姜埰子。有孝行,篤友誼。明禮科給事中,入清隱遁,不入城市,布衣終老。晚歲於虎邱築諫草樓,吳人謚之曰孝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