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劇應該如何平衡真實性與戲劇性歷史正劇的未來將會如何
浩瀚的歷史積淀使得我們觀眾對歷史劇有天生的興趣和觀看角度,而正式由於這個特點,歷史劇創作更應該做到有史有據、張弛有度。未來的歷史劇一定是基於歷史、尊重歷史,並能以小見大,適度娛樂。
首先歷史劇應該要尊重基本的歷史故事框架。我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使得國人對歷史有一種自豪感,所以歷史正劇的創作就需要基於這種框架來進行思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尊重歷史的發生。同時,歷史劇區別於其他電視劇類型的最大特點就是有足夠的依據和出處,這就要求它不能僅僅是為了體現出娛樂性質、戲劇性質就對基本的歷史進行憑空的編造和置換,會讓觀眾收到迷惑,與此無益。所以從歷史出發,貼合歷史的發展把整個故事娓娓道來,盡可能還原事情的真相,這就是歷史劇的基本要求。
『貳』 如何創作歷史劇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因此歷史劇是以某一時期歷史事件和人物為藍本,其所表現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以及環境、風俗等都要行使歷史真實。
多看看有關歷史方面的書,對歷史要十分的了解,不光是要正史,野史最好也能涉及。多看看名家名篇,先模仿,再自己創作。
歷史劇(History Drama)如郭沫若的《屈原》、《蔡文姬》,田漢的《文成公主》,曹禺的《膽劍篇》等都是著名的歷史劇。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叄』 如何認識歷史題材影視劇中的「歷史」
關於歷史題材影視劇中的歷史
高二(7)班 陳悉兒
指導老師:鄭妙娟
一、前言
如今,有很多同學抱怨歷史課太呆板枯燥,想要通過看歷史影視劇來多方面增加歷史知識,以提高自己的歷史人文素養。可是,看歷史影視劇真的能夠學習到真實的歷史嗎?哪些歷史影視劇才是值得一看的呢?如今越來越多的穿越劇、古裝劇會不會對同學們產生一定的影響呢?伴隨著這些疑問,我展開了研究。本課題以歷史影視劇中的歷史為研究內容,通過互聯網、報刊、書籍收集相關資料。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各種歷史影視劇也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一些為了商業利益,不惜扭曲歷史事實以迎合大眾口味的古裝劇,對同學們的歷史認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想通過通過這次研究,分析各種歷史影視劇中的歷史,了解真偽,探究歷史正劇與古裝劇之間的區別,同時也能增強自己的對歷史影視劇中的歷史的分辨能力,豐富歷史知識。希望通過這次研究,能夠使同學們正視歷史影視劇中的歷史,不要因過度迷戀劇中的情節而喪失分辨能力,同時我也希望一些歷史正劇能夠受到更多人關注,使更多人願意投身於創作更多更好的、能讓同學們在欣賞中學習的歷史正劇。
二、正文
溫州市第十五中學曾做過一個關於「電視劇類型」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最喜歡港台或大陸所拍的歷史題材影視劇」的佔50%;「您最喜歡的歷史題材影視劇類型」中「戲說歷史題材影視劇」與「符合歷史的嚴肅歷史電視劇」的分別佔48%和38%。這些數據表明,大中學生最喜歡觀看的是戲說歷史題材影視劇,但基本符合歷史的嚴肅的電視劇在大中學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場。
對於歷史影視劇中歷史的真偽對大眾歷史認知的影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們主要分為兩種。
一些人認為戲說歷史題材影視劇的泛濫會給同學們學習歷史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因為當下的歷史小說和影視劇創作根本不考慮歷史是否真實,大部分都是在導演和編劇主觀意圖的實現中塑造人物的「應有面目」。現在的歷史電視劇基本都歪曲歷史,如《還珠格格》、《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等都是胡編亂造。
另一些人卻認為對歷史影視劇中歷史的批評看起來理直氣壯,其實十分無聊。例如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湯哲聲就提出:「歷史與文學聯姻,成為了歷史小說或者歷史劇,也就是『胡編亂造'了。文學的美學特徵之一就是虛構,追求的不是歷史的真實而是歷史的道理,判斷的不是歷史的趨向而是人性的善惡,探究的不是歷史生成的原因而是人性變化中的文化社會因素。如果去掉了虛構,文學也就不成文學。也許有些人說,文學的虛構是可以的,但是要有一個底線。那麼什麼是文學虛構的底線呢?這是一個無窮盡地彼此循環的問題。如果硬要在文學的虛構中強加其它價值標准,文學同樣也就不成為文學了。」
兩種觀點都很有道理,在我看來,歷史影視劇中歷史情節的真偽對大眾歷史認知的影響,和影視劇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情節需要有關。
有些影視劇真正要表達的只是一種思想情緒。例如前些日子席捲各個電視台的大型宮廷古裝劇《甄嬛傳》,它要表達的就是一種思想情緒:怎樣生存、怎樣奮斗。與之前熱播的中國影視劇《杜拉拉升職記》和韓國電視劇《大長今》一樣,《甄嬛傳》被稱作為「職場生存奮斗指南」,只不過電視劇將職場安排在後宮而已。它的超高收視率說明了當今眾多的人們在工作中不順利以及如何改變現狀、取得上位的心理需求。還有穿越劇《步步驚心》的情節設計映襯出的現實社會中的實際和令人心酸的自我總結,這就是當下那些流行的歷史小說和影視劇之所以盛行的社會心態。雖然《甄嬛傳》和《步步驚心》中的情節根本是違背歷史史實的胡編亂造,但它要表達的主題還是表現了當代精神和當代心態的。我們可以把它們當作一般影視劇看,但對其中的歷史描述還是得注意多加甄別。
還有一些影視劇中歷史扭曲嚴重的就需要多加註意了。如《美人心計》中的歷史和真相間就有很大的出入。歷史上劉恆的確有個慎夫人,而且相當受寵,慎夫人衣不曳地,十分節儉,慎兒在性格上也比較恬淡。而且梁王是竇太後的兒子不是慎兒的,電視劇中完全扭曲了這一事實,可能會給同學們一些誤導。
再往前推的話,也有很多不符合史實的影視劇,如一些清戲《康熙大帝》、《康熙王朝》等,還有如《貞觀長歌》、《漢武大帝》。
為了推廣歷史正劇,鼓勵同學們觀看歷史正劇,我整理出了一些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歷史影視劇:
《孔子》、《屈原》、《東周列國》、《秦始皇》(亞視1986版)、《漢劉邦》、《司馬遷》、《王昭君》(1987版)、《漢宮飛燕》、《三國演義》、《隋唐演義》(1996版)、《貞觀之治》、《武則天》、《唐明皇》、《趙匡胤》、《楊家將》(1991版)、《包公》(1986版)、《賀蘭雪》、《蘇東坡》(1995版)、《成吉思汗》、《魂斷釣魚城》、《馬可波羅》、《海瑞》、《戚繼光》、《大明王朝1566》、《明宮三大案》、《袁崇煥》、《努爾哈赤》、《鄭成功》、《走向共和》
希望能給同學們學習歷史提供一些幫助。
三、結語
通過此次研究,我知道了許多歷史影視劇中的歷史錯誤,也發現了許多值得一看的歷史正劇。此次研究我也探究了影視劇中情節修改與它所要傳達主題之間的關系,明白了我們應該辯證地批判某一些歷史影視劇。
以歷史的真實的角度觀之,當下中國這些歷史小說和影視劇確實有歷史的誤導和方向跑偏的危險。如何改變這種傾向,打壓創作者是最笨拙的方法,關鍵是如何引導。安徽電視台一方面放映《甄嬛傳》,一方面開設講座,講明什麼是真實的清史和真實的清宮,這就是一個好辦法。文學的表現有文學的思路,歷史的引導有歷史的程式,符合學理的科學管理要比那些無聊的評論和權力的打壓平和得多,也有效得多。
『肆』 歷史劇與歷史的關系是什麼
歷史劇是以歷史人物和與人物相關的傳說為背景,進行的一種藝術上的表現。
但是:歷史劇中的事件並非一定就是歷史。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伍』 歷史劇是什麼
歷史劇取材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劇目。作為戲劇藝術的一個種類,並不要求拘泥於歷史事件的自然進程,而重心置於對歷史人物的把握、表現和解釋上。
『陸』 歷史劇的年代感要如何表現通過哪些手段
呵呵,主要是年代久的影視所傳達的一切,與我們今天的世界觀根本上就完全不同,而我們今天的世界觀受後幾百年的影響比較大!!還有一點就是,久遠的朝代,你知道的事情太少了,因為傳下來的文獻太少了,一切都只是後世在少量資料上加上主觀猜測的!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影視劇,感覺很新鮮,能夠吸引你!再一點就是,近代的影視劇拍得太多了,故事變來變去就那麼幾個,都能知道劇情發展!!而久遠的朝代則完全不同,因為你不了解,所以很想去了解,去觀注劇發展!!
電視劇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連續劇的大量涌現,數量雖有減少,但在藝術創作領域卻日臻成熟。許多作品發揮出了短篇電視劇獨具的優勢:藝術的整體性和藝術的探索性。別具一格的風格化作品的出現使中國短篇電視劇達到了一個崇高的審美境界。中國短篇電視劇在中國電視劇的發展中起了不可小視的作用。
中國觀眾真正認識電視劇,是從短篇電視劇開始的。在中國,電視連續劇起步只有10多年的歷史,然而,這一藝術品種以其自身的審美優勢,藉助於中國社會改革與商品經濟發展的進程,迅速騰飛,從無到有,一躍成為電視劇的主力軍。
『柒』 怎麼辨別歷史劇是否符合歷史
首先,你根本不需要去做這樣的辨別因為歷史書和歷史劇是兩回事,歷史劇是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劇。他可以誇張,可以虛構可以渲染可以再創造它是以歷史為前提為基礎,在改編再加工再創作的活動。你只是以欣賞娛樂的態度去欣賞就可以了,不必去較真,因為。他不是歷史啊!其次,我們要以娛樂的精神去看待影視劇。想要辨別它的真假也不難多一點歷史知識,多看歷史類的書籍,注意不是演一累的歷史書,因為演繹也有小說創造的虛構成分在里邊。看歷朝歷代的正史。看歷朝歷代的文化。你自然而然就有了辨別的能力了,所以有了知識是不怕被蒙蔽的。最後。不要對歷史劇那麼較真,只要不出大錯,我們就沒有必要跟他辯個是是非非辨個高低。
『捌』 歷史劇的具體格式怎麼寫
創作歷史劇,首先要有相關歷史作為載體,那麼首先要打開自己腦海中的歷史知識盒,即回憶自己印象較深的歷史。這個過程中,不妨把思維分為「點」和「面」兩種。「點」指的是回想某個歷史片段或某個知識點;「面」指的是回想或思考某段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
從「點」的思維去想的話,可以有如下流程:
1、 回憶以往學過的歷史知識,確定某個歷史片段或某個知識點為歷史劇演出的主題。
2、 了解該歷史相關的歷史事實,確定本歷史劇要表達的思想
3、 圍繞中心思想展開聯想
4、 寫成劇本
例子:
《分封制的故事》知識點:分封制的內容和特點
組織模擬西周分封情景,或模擬貴族、平民與奴隸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的生產、生活情況,通過組織歷史短劇演出的方法,增強自己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
《為了嫡長子》知識點:嫡長子繼承製的內容和特點
在嫡長子繼承製下,為了繼承王位,周朝的後宮生活是怎樣的呢?假如周天子的正室沒有兒子,當時又是怎樣的一個局面呢?
從「面」的思維去做的話,可以有如下流程:
1、 利用網路、課外書或圖書館等等,了解某一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比如孫中山提倡剪辮子,當時不同的家庭有什麼不同的反映;比如經濟全球化下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現象;比如三次科技革命下人們不同的生活水平具體是怎樣表現出來的;比如北宋時期,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並存,當時印刷坊是如何經營的,當時的文人又是如何選擇的。
2、 把某個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確定為本歷史劇的劇情背景。
3、 確立主題,確立本歷史劇要表達的思想
4、 圍繞中心思想展開聯想
5、 寫成劇本
另外,在歷史劇創作中,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即尊重史實
將歷史改編為歷史劇,在史實的基礎上,可以允許做一些想像和虛構,但不允許違背歷史的本質真實。
2、恰當處理虛實關系
注意:一、著名歷史事件的大綱節目一般不能虛構;二、歷史上實際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虛構,當他們成為劇中主角時更應慎重;三、歷史的順序不能顛倒,特定的時代面目、歷史氣氛、社會環境須力求真實;四、劇中純屬虛構部分的內容,即所謂「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歷史可能性;五、「真人假事」,其事除了要符合歷史可能性外,還應符合「真人」的性格發展邏輯;六、「假人真事」,即虛構一個人物來承擔歷史上真有過的事件,必須要讓這個「假人」的性格與這件事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七、對於劇中非虛構的部分,即「真人真事」的處所,不要對其中有歷史價值的關節任意更動。
3、體現時代新意
示例:
時間:公元前210年(秦統一中原第12年,秦始皇死前一年)至公元前179年
地點:嶺南番禺、長安漢朝皇宮
人物:
趙佗30歲至106歲
俞勉48歲至78歲,後為南越丞相
陸賈40歲至70歲,漢朝太中大夫
吳任軻19歲至59歲,後為南越大將軍
荔女13歲至53歲,南越少女
三示公公55歲至85歲,秦太監
水妹15歲,俞勉的女兒
俞廣駟20歲,俞勉的兒子,後任中尉
趙母趙佗母親
劉邦
馬夫、官員、兵士、侍女等
開幕前旁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平齊、楚、 燕、趙、魏、韓六國,統一中原,定都咸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五十萬大軍進駐南越,設南海郡,郡府為番禺。從此,嶺南百越諸地正式納入中國的政治版圖。第一幕
[公元前210年。
[幕啟。熱帶樹林中的祭壇。祭壇上方掛著虎頭圖騰,供奉著豬、羊、牛、狗頭。
俞廣駟請出俞氏部族祖傳虎頭寶刀。
[二人托著虎頭刀遞給俞廣駟。俞廣駟跪在俞勉面前。幾個男子將面蒙黑紗的荔女綁在木樁上。荔女拚命掙扎。
俞勉上酒。(水妹端給俞廣駟一碗酒。俞廣駟一飲而盡)蒼天在上!(眾越人跪)懇請開恩降福,賜我南越俞氏部族風調雨順,除災祛病,子孫綿延,百畜興旺。廣駟,接刀!
[將刀將給兒子。一陣馬嘶,眾人向內張望。
[俞廣駟舉起刀欲砍荔女,趙佗躍上祭壇,用劍架住虎頭刀。吳任軻、馬夫等秦兵急上。趙佗把手中馬鞭扔給馬夫。
俞廣駟你是什麼人?如此大膽,不怕上天嗎?
[趙佗大笑。三示公公氣喘吁吁上。
公公此乃秦國始皇帝所封南海尉趙佗趙大將軍,為整肅民風,巡視此地。還不快跪!
俞勉我俞勉跪神跪天不跪人!
『玖』 想了解中國近代史,請推薦幾部表現近代歷史的電視劇。
表現近代歷史的電視劇:
1、《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是一部由中央電視台、北京同道影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長沙電視台等聯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該劇由張黎執導,盛和煜、張建偉編劇,王冰、呂中、孫淳、馬少驊、李光潔等主演 。
該劇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劇情簡介:
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後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近代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張勛復辟等史事。
慈禧太後要修頤和園風光地過她六十歲生日,李鴻章擔心日本擴充海軍漸成威脅,想加強北洋水師的實力,設"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錢,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習。
中國與日本進行了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受命簽定《馬關條約》,在日本遇刺大難不死,雖然為國力爭,但從此背著漢奸惡名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中國在與日本的「甲午戰爭」兵敗之後,朝廷決定訓練新兵,袁世凱由於有勇有謀而取得朝廷重臣榮祿的信任,開始在天津郊外小站練兵,經營政治資本。
簽訂《馬關條約》的國恥激起全國義憤,康有為、梁啟超等舉子聯名「」公車上書「」朝廷,要求維新變法,光緒雖然也想維新自強,慈禧開始也積極給予支持,但後來發覺激進派圖謀起兵,便將維新血腥鎮壓了。
逃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二人在檀香山宣傳君主立憲制,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駁斥康、梁二人,宣傳中國的出路只有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民國才有希望。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慈禧西逃,為了慈禧回鑾的議和,清廷不僅賠款,還不得不將一大批被侵略者列為戰犯的王公大臣處死。為慈禧安全回鑾,袁世凱學西方組建警察,正缺兵少將無人可用的慈禧於是很器重袁世凱。
屢敗於洋人丟盡顏面的慈禧太後聽說立憲共和可以強國,也派五大臣出國考察,袁世凱和權臣慶王爺通過交易結成聯盟,借機推行"新官制",獲得更大的權力,軍機大臣瞿鴻璣為遏制其權力,發動丁未政潮。慶、袁反擊成功,終使首輔被罷,從此獨斷朝綱。
慈禧太後死後,載灃擔任攝政王,罷免袁世凱,親貴專權,遏壓民意。革命黨乘機起事,辛亥革命爆發。
朝廷只好又任用袁世凱鎮壓革命軍,袁世凱利用朝廷向革命軍討價還價,又用革命軍要挾朝廷,逼隆裕皇太後退位,孫中山為了實現共和理想的大局,將大總統之職讓給了袁世凱。
宋教仁遇刺充分暴露了袁世凱的軍閥面目,引發二次革命。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國會中佔多數的國民黨議員選舉中要罷免袁世凱,袁世凱採用武力威脅手段演出了一場滑稽的鬧劇,並且解散國會,清除國民黨議員。
對歷史有所貢獻,但頭腦發熱的袁世凱被忽悠復辟當皇帝,蔡鍔起兵討袁護法,袁世凱不得人心,眾叛親離,惶惶而死。但隨即軍閥混戰,張勛借機復辟。劇情在孫中山慷慨激昂地為討伐張勛,反思過去,激勵世人的演講中結束。
2、《恰同學少年》
《恰同學少年》是由龔若飛執導,谷智鑫、錢楓、練束梅、錢芳、趙冉主演的人物傳記電視劇。
該劇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的讀書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以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青年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和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
劇情簡介:
風起雲涌的20世紀初,一切都是未知,但時代已無法阻止新思潮的來臨。時任湖南第一師范校長的孔昭綬要請到了楊昌濟來校任教。一批學貫中西的老師的來臨,讓湖南師范成為了許多有志青年嚮往的地方。前來就讀的包括了蔡和森、蕭子升和年少的毛澤東等人。
在這里,他們開始了五年的校園生活。
讀書期間,毛澤東逐漸成為了一個教育救國論的信仰者。有想法不拘束的他成為了學校格外關照的「特殊學生」。在這當中,毛澤東加深了和蔡和森、蕭子升及周南女子中學的陶斯詠、楊開慧等人的友誼。而處於動盪時代的中國,學校也無法獨善其身。
一系列的事件讓這群少年們對人生、對社會、對祖國都有了新的認識和想法,而他們則是未來祖國的建設者。
3、《井岡山》
《井岡山》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由金韜導演,邵鈞林編劇,王霙、潘雨晨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1927年時,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革命遭到失敗。面臨嚴峻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挽救危局,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的故事。
劇情簡介: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革命遭到失敗。為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毛澤東當機立斷,放棄攻打長沙退守文家市,率部轉向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井岡山尋求立足。
途經三灣時,毛澤東在與余灑度等人的斗爭中,將隊伍進行了改編,創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 推行「三大民主」和成立士兵委員會等重要的建軍原則,使部隊面貌煥然一新。
在賀子珍等人的幫助下,毛澤東得到了井岡山「綠林」首領袁文才、王佐的支持,使起義部隊在井岡山立住了腳。
在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毛澤東倡導實踐調查研究,先後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大紀律和六項注意」、「三大任務」等人民軍隊等建軍原則;在通過「水口建黨」等措施加強軍隊內部黨的建設的同時,抓緊恢復和發展地方黨組織;建立了遂川等三個縣的紅色政權,實行土地革命。
正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取得蓬勃發展之時,陳浩的叛變使毛澤東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湖南省委特派員周魯貫徹中央「左」傾盲動政策,把毛澤東開除出黨,使之迫走湘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由此遭受巨大損失,史稱「三月失敗」。
南昌起義部隊在三河壩一戰中傷亡慘重,朱德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拔起殘破的軍旗,發誓一定要把這面軍旗扛下去。他的決心得到了陳毅的支持,兩人率領起義部隊余部始終堅持艱苦卓絕地斗爭,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湘南暴動,歷經周折和磨難,與毛澤東在井岡山礱市勝利會師。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立後,在朱毛的領導下,採取靈活的「十六字訣」作戰方針,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打擊敵人,粉碎了敵人的數次「會剿」,接連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和龍源口大捷,使根據地的建設擴大到了六個縣的區域,成立了湘贛邊界人民政府。
正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生機勃勃地進入全盛時期時,湖南省委巡視員杜修經貫徹分兵向湘南進軍的盲動政策,使紅29團全軍覆沒,加之袁崇全的叛變,隊伍幾乎瀕臨絕境,根據地再次慘遭浩劫,史稱「八月失敗」。
毛澤東臨危不亂、立持異議,日夜兼程,親自迎接朱德等上山。留守井岡山的何挺穎、朱雲卿等帶領軍民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彭德懷等率領在平江起義中創建的紅五軍也來到井岡山,使井岡山的武裝斗爭力量得以進一步加強。
對「朱毛紅軍」起初不以為然的蔣介石終於親自披掛上陣,接連不斷地調動重兵從「進剿」到「會剿」。面對強敵,朱毛決定留彭德懷守山,自領主力轉戰贛南,以求「圍魏救趙」。但終因敵強我寡,井岡山失守。
在轉戰贛南閩西的過程中,部隊中對有些問題的認識出現了分歧,加之留蘇歸來的劉安恭大肆推行「城市中心論」,攻擊毛澤東,致使毛澤東在「七大」上落選,被迫離開紅四軍。
中央的「九月來信」糾正了紅四軍內部的「非無產階級思想」。陳毅親往閩西請毛澤東回到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上。紅四軍「九大」即古田會議上,毛澤東通過對中國紅軍兩年多來在井岡山斗爭中不斷探索的經驗總結,集中解決了如何建設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這一根本性問題。
會後,針對林彪在新年賀信中提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問題,又洋洋灑灑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至此,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已初現雛形。
4、《長征》
《長征》由王朝柱編劇,金韜、唐國強共同執導的24集紅色革命類電視劇,該劇由唐國強、劉勁、陳道明等主演。
該劇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在逆境中戰略轉移,完成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過程,生動刻畫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挽狂瀾於既倒的雄才大略,弘揚了不怕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劇情簡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從悲壯的失敗中出發,面臨著大批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大自然的艱難險阻、以及內部錯誤思想和軍事路線的干擾。
但就是在這樣的特殊環境和時刻,中國共產黨和她領導的紅軍,卻勇敢地正視並糾正了自身的錯誤,重新選擇、確立了正確的方向和新的領導核心。
以頑強的戰斗和大無畏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個軍事上的奇跡,終於突破重圍,贏得了"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勝利,並由此踏上了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道路。
5、《浴血堅持》
《浴血堅持》以22集的篇幅,講述主力紅軍長征時,留守在蘇區的紅軍在陳毅等指揮員的領導下,堅持三年游擊戰的血與火的歷史。
該劇將通過對陳毅、項英、曾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形象的精心刻畫,藝術的再現三年游擊戰爭這一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歌頌紅軍戰士不怕艱難困苦、永葆旺盛鬥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精神。同時,該劇也將反映紅色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群眾對革命的理解與無私的支持。
劇情簡介:
三年游擊戰爭與紅軍長征一道,被稱為中共歷史上最為艱苦的軍事斗爭,陳毅、項英、曾山、張鼎丞、粟裕、葉飛等老一輩革命家出色的牽制了敵人,有力配合了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更為後來組建新四軍和抗日戰爭保存了南方的革命戰略支點和一批骨幹力量。
這是我黨我軍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段時期,在中國革命歷史和軍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能忘懷的。
『拾』 如何看待歷史劇
古裝歷史劇它首先是一部藝術作品。藝術作品允許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虛構。而且這也是必須的,一部古裝歷史劇在編導人員進行了藝術處理後會更好看。如果把歷史照原樣搬上屏幕,真正愛看的又有幾個人呢?何況真正的歷史早已離我們遠去,我們又怎麼能夠真正地去還原歷史呢? 對於演員的表演就更無須做與歷史對照的挑剔。
在看古裝歷史劇的時候要時刻記住的一點就是:歷史是歷史,電視劇是電視劇。它們是兩個領域里的東西,是有差別的,電視劇不能當做正史去看。我的一位朋友經常和我爭論一些歷史問題。她經常會說,哪部電視劇里是如果何說的,某人在評論某個歷史人物時是有自己的傾向性的……面對歷史,誰說了都不算。電視劇也好,某人的傾向性也好,只能代表一部分人對某一個歷史事件或某一個歷史人物的個人看法,並不說明那就是真正的歷史。 我的那位喜歡唐朝歷史的朋友對唐朝非常嚮往,在她眼裡,貞觀時代是一個繁華富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時代,並且唐代的婦女有無限的自由。她對唐太宗無限欽佩,幾至於崇拜,而她對於唐朝的觀念有一部分是從電視劇里得來的。所以我覺得讓觀眾弄清楚歷史和古裝歷史劇的觀念就更有必要了,否則會有人認為歷史就是那個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