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鴻章簡介(按時間順序)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日李鴻章生於安徽省合肥縣東鄉(今瑤海區)磨店鄉。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秀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入京會試,以年家子身份受業曾國藩門下。最令李鴻章慶幸的是,他在初次會試落榜後的「乙丙之際」(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和思想的基礎。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進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後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道光三十年(1850年)翰林院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編修。
咸豐三年(1853年),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佔領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李鴻章先後隨周天爵、李嘉端、呂賢基、福濟等清廷大員在皖中與太平軍、捻軍作戰。
李鴻章以書生帶兵,既有「專以浪戰為能」的記錄,也有「翰林變作綠林」的惡名。數年的團練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不在一時勝敗,不逞匹夫之勇。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夏,西鄉團練頭目得知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安徽人李鴻章在幕中主持機要時,就公推曾任李文安幕僚的張樹聲向李鴻章、曾國藩上了一道稟帖,洞陳安徽形勢,並表示了願意投效的決心。
曾閱後大為賞識,親筆批示「獨立江北,真祖生也」。由於廬州團練的這些基礎和李鴻章在當地的各種關系,淮軍的組建、招募比較順利。
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十八日,常熟太平軍守將駱國忠投降。李鴻章乘機率淮軍發起收復甦、常的戰役。
1863年~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統帥僧格林沁全軍覆沒於山東菏澤。清廷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率部剿滅捻軍。
捻軍覆滅後,清廷開復李鴻章迭次降革處分,並賞加太子太保銜,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
19世紀70年代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鴻章在海防大籌議中上奏,系統提出以定購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並輔以沿海陸防,形成了中國近代海防戰略。
六月二十三日(公歷7月25日),日本軍艦在豐島發動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甲午戰爭爆發。最終,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水師覆滅。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 ——「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而後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謚文忠。
(1)歷史上的李鴻章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李鴻章生平大事介紹:
1、組建淮軍
「淮軍」是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漢人軍隊,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國防力量。
因為兵員及將領主要來自安徽江淮一帶,故稱「淮軍」。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總督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湘軍駐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
曾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劃,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主動請命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2、鎮壓捻軍
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
捻軍起義從1853年至1868年,長達十五年,其歷史分為兩個階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捻軍,此後為後期捻軍。
捻軍興起後,首領為沃王張洛行(張樂行)、孫葵心等。至捻軍時代首領為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勇王龔得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衛王李蘊泰等人,與太平軍互有聯絡,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
捻軍騎兵縱橫馳騁於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十餘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
1865年,清朝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殲之後,清朝傾全力對付捻軍,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省兵力,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後分為東、西二捻,西捻為左宗棠所平定,東捻乃李鴻章所滅。
3、創建水師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北洋水師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鴻章
『貳』 清朝李鴻章是哪裡人
安徽合肥東鄉(今瑤海區)磨店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
『叄』 李鴻章是哪裡人
晚清重臣-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中文名:李鴻章別名:李中堂、李二先生或李合肥國籍:清朝民族:漢族出生地:安徽合肥東鄉(今瑤海區)磨店出生日期:1823年2月15日逝世日期:1901年11月7日職業: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代表作品:《李文忠公全集》主要事跡: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洋務運動歷史貢獻:積極倡建近代海軍、建立北洋水師身後哀榮: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謚文忠目錄李氏家族 入仕之前 結交恩師 湘軍幕僚 組建淮軍 鎮壓起義 洋務運動 外交事件 洋務重臣 建設海軍 甲午戰爭 不履日地 李氏故居 東南互保 最後謝幕 身後哀榮 李公趣事 後世評價李氏家族入仕之前結交恩師湘軍幕僚組建淮軍鎮壓起義洋務運動外交事件洋務重臣建設海軍甲午戰爭不履日地李氏故居東南互保最後謝幕身後哀榮李公趣事後世評價展開
『肆』 清末歷史人物李鴻章的原姓是什麼
李鴻章:安徽合肥市肥東人,老家在今合肥市肥東磨店鄉群治行政村調堂部。其祖上本姓許,系明代由江西湖口瓦礫壩遷來合肥,至清初因同邑李心庄無後,將許光照(迎溪)之四子許慎所過繼為子名李慎所。
『伍』 李鴻章是合肥人嗎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東鄉磨店鄉。父親李文安,母親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鴻章排行老二,譜名章銅。
『陸』 李鴻章的祖籍是哪裡有遺跡嗎故鄉人怎麼評價他
我贊成下面說的,我從下面的回答中拷上的,不過我還想補充2條:
李鴻章祖籍合肥,
祖居在合肥東郊的撮鎮-與孔子有關的那什麼撮土為城的典故,
故鄉有知識的人是這樣評價他的:
他為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開創了基礎,使中國的工業至少少走了100年的路程!
他勤於治軍,組建了北洋水師,和江南軍械局!
他簽條約,也是無奈之舉,國運衰退,皇族腐敗,國家無力再戰,戰,正符合當時列強的心意,借機侵入我國,那時,我民不聊生,資源被無止境的 掠奪!沒有休養生息的環境,民族將至於危難境地!
何況,他不簽,還會有人來簽的,
他赴日本簽條約時,日本侵華勢力的激進分子,就妄圖刺殺李鴻章,阻止簽約,好借口進兵中國!
李鴻章被子彈射中面頰,血染蟒袍,
他心中的郁悶無處傾訴,簽字時,不敢給祖先再添恥,只在條約上簽了"肅"
簽約後回國,13日後,在郁悶和受刺傷的影響雙重刺激下,含怨含冤而去!
補充:1、李鴻章向國外派遣了大量的留學生,這些人帶動了我國後來的個方面的發展和民主思想的進步,
2、在國運衰退的情況下,開展了積極的外交,贏得了部分國家的對中國某些方面的支持!
3、積極聲援我在外的華僑。
謝謝!就這些了!
『柒』 李鴻章真是合肥人嗎不是北京的
李鴻章是合肥人,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生於安徽合肥一世宦書香門第。
『捌』 李鴻章是哪族人
漢族人
李鴻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名字出自《周易·漸卦》「鴻漸於陸」,號少荃(泉),漢族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李傅相,亦稱李合肥,被西方人稱呼為「東方的俾斯麥」。
『玖』 清末大臣洋務派首領李鴻章是哪裡人
合肥
李鴻章(1823一1901),清末大臣、洋務派和淮軍首領。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