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姜子牙,歷史上確有其人
歷史上有姜子牙,他是商末周初軍事家,齊國開國君主。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內說。《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晉代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後輔佐了西周王,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紂兵大敗,紂王登台自焚而死,從此商亡周立。
㈡ 姜小白和姜子牙是不是同一個人
不是,姜子牙是輔佐武王伐紂的軍師,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小白是姜子牙的十二世孫,也就是齊桓公。
㈢ 齊桓公為什麼叫姜小白
因為姜是姓,呂是氏。姓氏最早是分開的,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周朝時齊國的第一任國君。姜太公自然姓姜,但由於其先祖曾被封在呂,所以他又以呂為氏,被稱之呂尚。因此齊桓公姓姜,呂氏 ,通常又被稱為呂小白。
在先秦時期,姓、氏卻是互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姓是氏族組織的名稱,氏是氏族內部家族組織的名號。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
姓與氏作為不同級別血緣組織的名號,兩者在先秦時代的區分很明顯,古人有所謂「三代之上,姓氏有別」之說,就是由此得出的結論。
在對始祖的追溯上,姓由於所代表的氏族組織歷史悠遠,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實的始祖已無法明確地追溯,每個姓只能出自想像的祖先——往往是半人半神的人物;而氏由於所代表的家族組織歷史晚近,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數可以確切地知曉。
例如春秋時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孟孫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慶父,叔孫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孫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領有的「姬」姓的始祖,卻只能想像為傳說中的人物黃帝。
(3)歷史上的姜小白是個什麼人擴展閱讀:
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時期已有了姓,而且,子女最初都隨母親姓。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媯、姒、嬴等,都是女字旁。顯然,姓所標志的血緣關系最早是由女性來確定的。母系氏族社會中,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便是姓產生時的社會背景。
周代,姓氏制度已相當嚴密,成為宗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姓與氏都是貴族才有權使用的稱號,沒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們統一以其職業稱呼,如庖丁是對姓丁的廚子的稱呼、優孟是指姓孟的俳優等。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
秦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並漸漸合二為一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更將姓氏混同成一個概念。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史記甚至出現了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實孔子原本姓子,孔是他的「氏」。
㈣ 齊桓公到底叫姜小白,呂小白還是齊小白
因為齊桓公名:小白,所以有小白一稱。齊桓公的別稱還有:齊桓公、公子小白、齊侯。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呂氏 ,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齊桓公在位時致力於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
他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
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師。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4)歷史上的姜小白是個什麼人擴展閱讀:
推動齊桓公千秋霸業的"幕後英雄":
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就讓管仲做長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次公子小白的老師。齊襄公12年的時候,齊國發生了內亂,管仲於是就跟隨糾逃往魯國,鮑叔牙隨小白逃往莒國(今山東諸城、莒縣、日照一帶)。
後來齊襄公被刺殺,齊國大亂,糾和小白為了繼承侯位分別快馬加鞭地趕回齊國。管仲為了阻擋次公子小白回國即位,特借魯國軍隊埋伏在途中進行攔截。
雙方激戰時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箭頭正巧擊中腰帶銅鉤上,鮑叔牙讓小白立刻仰面躺下佯裝已死,駕車帶小白飛馳到齊國。等到了臨淄城下,鮑叔牙先進城說服諸大夫,然後迎次公子小白進城即位,成為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管仲以為小白已經被自己射死,與長公子糾從容前行,六天後回到齊國時才發現已經晚了。隨後魯國就率領軍隊擁護糾來爭奪王位,齊桓公連忙問鮑叔牙應該怎麼辦,鮑叔牙說:「以兵迎之。」
鮑叔牙於是率領軍隊布陣,派兩個將領各帶兵丁在兩邊埋伏,另派一隊人馬與魯國軍隊正面交戰,假裝戰敗,誘敵深入。等魯國軍隊深入埋伏圈後,鮑叔牙親自率軍隊迎戰,並號令三面夾擊魯軍,魯軍大敗,魯國國君魯庄公偷偷換了衣服才得以逃脫回國。鮑叔牙取得了勝利,齊桓公也鞏固了王位。
㈤ 有人認識江小白嗎,歷史人物,不是酒的名字
是姜小白吧.
他是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請採納。
㈥ 姜小白是古代哪個名人的真名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呂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
㈦ 齊桓公為什麼叫姜小白,他姓姜嗎歷史上好像姜姓很少啊
姓為大宗,氏為小宗,你可以理解為氏是姓下面的一個分支,姜姓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例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齊桓公是姜姓,呂氏,所以叫呂小白,也有稱姜小白的,但是叫姜小白的話就不知道你的氏了,所以叫呂小白更好的能讓別人知道你的血脈繼承關系。結論就是無論姓姜姓呂,齊桓公逃不脫一輩子被人叫小白的命運,杯具的人生無需解釋。。。
㈧ 歷史上公子小白是什麼人物
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齊厘公子,齊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 齊襄公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國內怨聲載道,人人憤恨。小白進宮勸諫,襄公不聽。他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出奔到莒國。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以孫無知與大臣連稱、管至父串通發動政變,殺了襄公,篡奪了王位。一個多月後,雍廩、高傒諸大夫又殺了公孫無知等,准備迎接出奔在魯國的小白哥公子糾回國即位。而國內高氏、國氏等貴族支持小白繼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齊都臨淄,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他重用鮑叔牙,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把國家大家事委託於管仲,讓其一展才華。 管仲確實是一個匡世濟時的良才。他認為君主要創建霸業,首先要能識賢、用賢,要防止小人的滲入。他建議齊桓公起用隰朋,寧越等五個人,同時懸榜國門,號召國人獻計獻策,招納四方誌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後稱霸尊奠定了基礎。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佔領了魯國的遂邑。後又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願和他同盟,使他的聲譽鵲起。齊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了周天子的歡心。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後又在幽地與宋、魚、衛曹等八國歃血為盟,齊國稱霸的局面終於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稱霸後,他進一步治理好齊國,還幫助救周圍弱小的諸倔敵國。他驅戎趕狄,平魯伐楚,救衛助邢等功績,極大地提高了威望。當時周王室想裁決一件大事,也要請齊桓公召集各會盟諸侯共同商議。 管仲、鮑叔牙去世後,齊桓公重用了易牙、豎刁等小人,讓他們掌握了國政。在位43年後,齊桓公於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個兒子因爭位而忙於內戰,屍體於死後67天才下葬。這時的齊國,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他創下的霸業也就衰落了。
㈨ 【姜小白個人資料】
稱謂:齊桓公
姓名:姓姜,名小白
生卒:公元前685—前643年
描述:春秋時齊國第十六代國君
相關歷史事件:管仲拜相、葵丘會盟
齊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僖公次子,襄公之弟,齊國第十六代君主。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為君,率軍擊敗助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魯軍於乾時(今山東桓台南),穩固了統治地位。納大夫鮑叔牙之諫,釋怨於政敵管仲,以其賢能重用為主政大夫。次年,不聽管仲之勸,過高估計齊國軍事實力,發兵攻魯,被魯軍擊敗於長勺(今曲阜北,一說今萊蕪東北)。繼又聯合宋國攻魯,亦無**而還。遂採納管仲提出的先內後外,富國強兵,以實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經濟、政治、軍事改革,增強戰爭潛力。同時,出兵攻滅近鄰小國,多次與諸侯會盟,用「輕其幣而重其禮」(《國語·齊語》)的外交手段控制諸侯,至周僖王三年(前679),霸業始成。鑒於「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僖公四年》)的形勢,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於周惠王十四年(前663)率軍大破山戎,解燕國之危,進擊令支、孤竹,獲勝而還。此後出兵擊敗狄人,救邢於危難,助衛復國。
二十一年,率八國之師擊破蔡軍,進而伐楚,因見楚抵抗決心甚堅
[齊桓公]
齊桓公
,乃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東)之會中,按兵修禮,假周王之命責楚,與楚妥協。後與諸侯平定王室內亂,多次抗擊戎人擾周。周襄王二年(前651),與周王卿士及諸侯會盟於葵丘,將霸業推向鼎盛。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糾合諸侯凡二十六次。晚年信任豎貂、易牙、開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時,曾警告桓公,說他死後一定要驅逐豎貂等3人出宮,不然3人必然為亂。管仲死後,齊桓公聽從管仲之言逐3人出宮。但離開小人,桓公食不甘味,於是桓公復召3人回宮。其時,齊桓公年事已高,已面臨立儲之事。豎貂、易牙、開方極力主張立長子。後來齊桓公生病,豎貂、易牙他們為了矯托王命把王宮用高牆圍起,只留一個小洞,桓公飲食,全靠小太監從洞里送入。並很快連飯也不送了,桓公在飢渴中悲慘死去。桓公死後,眾公子忙於爭奪王位,直到67日後才在老臣的建議下發喪,其時,桓公之屍已腐爛不堪,蟲蛆爬出戶外,惡臭難聞。齊國霸業隨之衰落。
附一張圖片:
㈩ 令人非常不解,為什麼齊桓公姓姜,但又是呂氏,又叫呂小白而不是姜小白啊
這和氏族制度有關系。姜是氏的姓,呂是族的姓。氏的姓一般用在比較重大的場合,而姓是在比較小的場合用的。小白是私人用的名字,所以加族姓比較合適。
西周初年,大功臣姜尚被封到齊地,這以後齊國就是他與他後代的屬地了,所以春秋時齊國的君主都姓姜,但姜子牙的族姓是呂,只是史書上是重大場合所以稱氏姓姜。
(10)歷史上的姜小白是個什麼人擴展閱讀:
齊桓公在位時致力於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
他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師。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
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