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與岳陽樓有關的故事
赤壁大戰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10年,周瑜病死巴丘,孫權命東吳大將魯肅屯萬人於巴丘。
魯肅在這里修建了巴丘城和巴陵城牆,以抵禦駐守在荊州的劉備。公元215年魯肅修建了用於操練水軍的閱軍樓,而這個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岳陽樓真正聞名於天下是在北宋慶歷四年(1046),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後,也就是現在的岳陽,被貶的滕子京並沒有消沉,搖身變成一勵志哥,忍辱負重,勵精圖治,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還幹了四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重修岳陽樓。
(1)岳陽樓里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岳陽樓始建於東漢末年,瞰浩瀚洞庭,望萬里長江,自漢晉就成為文人雅士爭相登臨並在此吟詠抒杯的絕佳處所,歷經1800年仍保持歷史風貌。
孟浩然、 王昌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在此留下了諸多傳世名作,北宋時期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先憂後樂」思想更顯文化價值,成為中華名族炎黃子孫的精神財富。
⑵ 岳陽樓區的歷史沿革
岳陽城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距今6000多年前,洞庭湖兩岸便有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夏、商時,境內所屬區域屬荊州之域,為三苗之地,古越族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時,城陵磯即築有「大彭城」。春秋時,屬楚國。楚滅漢水流域的麋子國後,公元前505年,楚昭王譴王孫由於在梅子市築東麋城,遷其遺民於此。後又在岳陽樓一帶築城,駐軍監視,稱西麋城,為岳陽建城之始。(東)漢獻帝建安15年(公元210年),孫權派魯肅鎮守巴丘邸閣,築巴丘城,岳陽正式建城。(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建巴陵縣,屬巴陵郡管轄,城區始稱巴陵城。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廢郡為州,巴陵郡改為巴州。11年(591年),改巴州為岳州,仍設巴陵縣,巴陵城改稱岳州城。元順帝至正24年(1364年),吳王朱元璋攻佔岳州,定名為岳州路。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岳州路為岳州府。
1913年9月,民國政府廢府存縣,巴陵縣改稱岳陽縣,轄東南西北中五區,縣城設城廂鎮。基層設團,團下設街。1930年4月,全縣劃為9個自治區,區下轄團、街。1932年4月,縣政府以鎮的區域過大,將其它鎮撤銷,僅保留城廂鎮。1933年2月,又將全縣108團改為84個鄉鎮,城廂鎮仍屬一區管轄,同時取消團、街,編組閭、鄰,作為地方自治之基層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將全縣調整為5區16鄉,城廂鎮改為城廂區,下設8個保。總人口2.4萬多人,面積2.2平方公里。1950年6月7日,設立城廂區城市工作委員會後,取消保甲制度,設立居民委員會。1953年10月,城廂區改為城廂鎮。1956年6月,城廂鎮水上居民委員會改為水上鄉,脫離城廂鎮。1957年底,將水上鄉重新劃歸城廂鎮管轄。1958年10月,城廂鎮與城陵磯鎮合並成立岳州人民公社。1960年1月2日,成立岳陽市,屬縣轄市,將城廂鎮、岳州公社。劃分為南、北、城陵磯3個區和郊區、梅溪、洞庭3個分社。1962年10月20日,撤銷岳陽市,恢復岳陽縣城關鎮,全鎮面積1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7平方公里,62532人。1975年12月29日,城關鎮恢復岳陽市並升格(縣級),屬岳陽地區管轄。所轄行政區域除原城關鎮外,劃入岳陽縣的五七漁場、湖濱園藝場、君山茶場、君山蘆葦場及郭鎮、康王2個公社各1個大隊,梅溪公社7個大隊,並將岳陽縣梅溪區的冷水鋪設為冷水鋪區。全市總面積135.7平方公里,總人口167654人。1981年10月12日,撤銷岳陽縣,其行政區域全部劃歸岳陽市。總面積3656平方公里,總人口967848人。1982年1月,岳陽市設立城郊區,轄五里、北港、洞庭、城郊4個公社。1983年7月13日,恢復岳陽縣。岳陽市轄5個城市區,總面積88.3平方公里,總人口385529人。
1984年4月,以原岳陽市南區、北區、東區、城陵磯區、冷水鋪區組成新的岳陽市南區。轄呂仙亭、解放路、洞庭路、東茅嶺、金鶚山、五里牌、城陵磯、冷水鋪8個街道辦事處,下轄57個居民委員會,面積23.5平方公里,人口160571人。以原城郊區的五里、北港、洞庭、及原岳陽縣的郭鎮、梅溪兩鄉和北港園藝場、大灣蘆葦場、蔬菜研究所組成新的岳陽市郊區。1985年7月,君山蘆葦漁業綜合場由岳陽市君山管理處劃歸郊區管轄。1986年7月,蔬菜研究所劃歸市蔬菜辦公室管轄。1995年8月,君山蘆葦漁業綜合場劃歸市建委管轄。
1996年4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岳陽市南區與郊區合並成立岳陽樓區。
⑶ 岳陽樓介紹的內容是什麼
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盛譽的湖南嶽陽樓踞於岳陽古城的西門之上,其氣勢之壯闊,構制之雄偉,堪稱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名冠天下的岳陽樓構制獨特,風格奇異,樓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構,全樓高達25.35米,平面呈長方形,寬17.2米,進深15.6米,佔地251平方米,樓中四柱高聳,樓頂檐牙啄,金碧輝煌,遠遠而瞭,恰似一隻凌空欲飛的鯤鵬,尤顯雄偉壯麗。
湖南嶽陽樓是以三國「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6年),堪稱「燕汗大手筆」的張說貶官岳陽後,寄情山水,常與文人遷客登樓賦詩,以後,還有李白、杜甫、李商隱、李群玉等大詩人接踵而來,寫下了成百上千語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給岳陽樓蒙上了一層濃厚的文化意蘊。
湖南嶽陽樓真正聞名於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以後,滕子京無愧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名臣,他認為「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於是,他便請當時的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斯文一出,廣為傳誦,雖只有寥寥369字,但其內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氣勢之磅礴,語言之鏗鏘,真可謂匠心獨遠,堪稱絕筆,其中尤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成為千古名言。自此,岳陽樓更是名揚中外,以後歷朝歷代的詩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文,如虞集、楊維楨,楊荃、李東陽、何景明、袁枚、姚鼐等都曾來引把酒臨風,登樓吟詠。
湖南嶽陽樓一千餘年的歷史中,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餘次,每次重修後,「則層檐冰閣,岌頌於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沖擊於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破舊不堪,「雄雞一唱天下白」,岳陽樓迎來了第一縷曙光,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岳陽樓極為珍視,對其進行了徹底的重修,重修後的岳陽樓,保持了原有的規模和結構,保留了原有的建築藝術和歷史風貌,樓底花崗石台基增高了30厘米,使岳陽樓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顯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樓地面改鋪古代青,廳中的四根楠木大柱,為舊樓原物;宋代的四個大石墩,仍然蹲立在大柱下,民國二十一年年砌的原三面磚牆,改用了仿明清式樣的雕花貼金門窗,二樓為使登臨者視野更加開闊,加大了游廊空間,樓堂正面懸掛著清著名書法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由12塊紫檀木組成,三樓陳列著一代偉人毛澤東手書杜甫的《登岳陽樓》詩,各樓懸掛著原有的木刻匾對,並增刻了古今名家吟詠岳陽樓的楹聯,其中一樓有一幅長達102字的對聯,上聯為「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滄然涕下!」下聯為「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而三樓一副短聯,僅僅八個字:「水天一色;風月無邊,」落款為「長庚李白。」湖南嶽陽樓旅遊風景區不僅擁有純木、盔頂、飛檐翹角的千古名樓,而且也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時代修建的三醉亭、仙梅亭,配套建造了懷甫亭、詩書碑廊、歷代名人蠟像館、岳陽樓文化藝術中心等人文景觀,復原了宋、元、明、清各代的岳陽樓模型。景區內綠蔭修竹,環境幽雅,文化氣氛濃郁,商業網點規范,整個景區渾然天成。
湖南嶽陽樓旅遊風景區所在城市--岳陽是湖南省唯一的臨江口岸。長江、洞庭湖、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和107國道在這里交匯,是長江中游僅次於湖北武漢的又一個「金十字架」。便利的交通為旅遊景區帶來了如潮的旅遊客源,自1984年落架大修重新開放以來,年平均接待來湖南嶽陽樓旅遊風景區的海內外遊客60萬人次,最高峰時年接待來岳陽樓旅遊130萬人次。岳陽樓旅遊景區始終以「安全、文明、衛生、有序」為目標,內強管理,外樹形象,努力為中外遊客營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旅遊環境,讓人人都能「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⑷ 岳陽樓簡介(100字左右)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
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因北宋名臣滕宗諒重修岳陽樓,邀好友范仲淹作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才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⑸ 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盛譽的岳陽樓踞於岳陽古城的西門之上,其氣勢之壯闊,構制之雄偉,堪稱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名冠天下的岳陽樓構制獨特,風格奇異,樓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構,全樓高達25.35米,平面呈長方形,寬17.2米,進深15.6米,佔地251平方米,樓中四柱高聳,樓頂檐牙啄,金碧輝煌,遠遠而瞭,恰似一隻凌空欲飛的鯤鵬,尤顯雄偉壯麗。
岳陽樓是以三國「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6年),堪稱「燕汗大手筆」的張說貶官岳陽後,寄情山水,常與文人遷客登樓賦詩,以後,還有李白、杜甫、李商隱、李群玉等大詩人接踵而來,寫下了成百上千語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給岳陽樓蒙上了一層濃厚的文化意蘊。
岳陽樓真正聞名於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以後,滕子京無愧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名臣,他認為「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於是,他便請當時的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斯文一出,廣為傳誦,雖只有寥寥369字,但其內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氣勢之磅礴,語言之鏗鏘,真可謂匠心獨遠,堪稱絕筆,其中尤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成為千古名言。自此,岳陽樓更是名揚中外,以後歷朝歷代的詩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文,如虞集、楊維楨,楊荃、李東陽、何景明、袁枚、姚鼐等都曾來引把酒臨風,登樓吟詠。
在岳陽樓一千餘年的歷史中,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餘次,每次重修後,「則層檐冰閣,岌頌於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沖擊於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破舊不堪,「雄雞一唱天下白」,岳陽樓迎來了第一縷曙光,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岳陽樓極為珍視,對共進行了徹底的重修,重修後的岳陽樓,保持了原有的規模和結構,保留了原有的建築藝術和歷史風貌,樓底花崗石台基增高了30厘米,使岳陽樓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顯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樓地面改鋪古代青,廳中的四根楠木大柱,為舊樓原物;宋代的四個大石墩,仍然蹲立在大柱下,民國二十一年年砌的原三面磚牆,改用了仿明清式樣的雕花貼金門窗,二樓為使登臨者視野更加開闊,加大了游廊空間,樓堂正面懸掛著清著名書清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由12塊紫檀木組成,三樓陳列著一代偉人毛澤東手書杜甫的《登岳陽樓》詩,各樓懸掛著原有的木刻匾對,並增刻了古今名家吟詠岳陽樓的楹聯,其中一樓有一幅長達102字的對聯,上聯為「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淪然涕下!」下聯為「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水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而三樓一副短聯,僅僅八個字:「水天一色;風月無邊,」落款為「長庚李白。」岳陽門如果站在岳陽樓臨湖西門向岳陽樓望去,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由巨型花崗岩石砌成的拱形門洞,那三個刻在青石匾上的金色大字--「岳陽門」看似筆力清瘦而不失端莊凝重,它是岳陽知府黃凝道於乾隆於卯年(1747年)嘉平月題寫的,現在已成為極其珍貴的文物了。
岳陽門就是岳陽的古城西門,古時候,岳陽有五座城門,叫湘春門的是東門,叫迎薰門是南門,叫楚望門的是北門,西門就是岳陽門,還有一座小西門,除岳陽門保存至今外,其它各門均已傾廢,岳陽門,高約4米,寬2米余,長近42米,加之建在崗丘上,上跨雄偉的岳陽樓,下臨浩淼的洞庭湖水,顯得格外的壯觀,怪不得唐朝杜牧有「城高倚峭,地勝是樓台」的感嘆。
要講岳陽門的歷史,還得從三國時算起,那時修築巴丘城,城垣跨崗越嶺,西臨洞庭,地勢十分險要,以後各代均在此設城池,再沒有遷移過,唐朝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杜甫的「江國逾千里,山城僅百層,」就是描寫的這里,後來逐年廢毀,到民國手裡就剩岳陽樓下這一段近百米的古城牆了,據記載,這段城牆還是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時重修的。
三醉亭位於岳陽樓北側,與岳陽樓南側的仙梅亭遙相呼應。據光緒《巴陵縣志》載:三醉亭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初名望仙閣。由巴陵知縣熊懋獎承,不久就塌毀了。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岳州知府翟聲浩重修岳陽樓後,在望仙閣的舊址上,重建了這座小樓閣,並改名為斗姆閣。咸豐年間,岳陽樓和斗姆閣都已頹壞;直到同治六年,才由總督曾國荃撥岳卡厘稅,對岳陽樓和斗姆閣進行全面重修,並根據呂洞賓三醉岳陽婁的故事,改斗姆閣為三醉亭。然其後再度圮毀。光緒六年,又由岳州知府張德容撥茶厘及捐項,隨同岳陽樓一起重建。解放後,三醉亭經過幾次維修,但因基礎不牢,遂於1977年落架重修。三醉亭,因傳說中呂洞濱三醉岳陽樓而得此名,在民間流傳著他許多故事。
據辭海中記載:「(呂洞賓)他的神話傳說,大概最早起於北宋岳州一帶。」現在的「三醉亭」,是一座仿宋建築的方亭,為岳陽樓主樓輔亭之一。佔地面積為135.7平方米,高9米,為二層二檐。頂為歇山式,紅柱碧瓦,門窗雕花精細,藻井彩繪鮮艷,外形裝飾華麗、莊重。三醉亭也和岳陽樓一樣屬純木結構。門上雕有回紋窗欞,並飾有各種帶有傳奇故事的刻花。一樓樓屏上是由岳陽樓管理處殷本祟繪制的呂洞賓卧像。作者把呂仙飄逸的神態,瀟灑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畫上並有呂洞庭所作的一首七絕:「朝游北越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畫屏兩邊掛著由清代方功浚撰書的一幅對聯:「對月臨風,有聲有色;吟詩把酒,無我無人。」樓上,呂洞賓的木雕像端坐在一個神盒龕里。他一手舉杯,一手持書,神態十分端莊。龕額上題有「詩酒神仙」的字樣。
仙梅亭位於岳陽樓南側,為岳陽樓主樓輔亭之一,與三醉亭相對應。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角形,二層三檐,檐角高翹,純木結構,玲瓏雅緻的小亭。亭子佔地面積44平方米,高7米。上蓋綠色琉璃筒瓦,狀如出水碧荷。
仙梅亭初建於明朝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當時,推官陶宗孔重建岳陽樓時,同建此亭,並命名為仙梅堂。到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岳州知縣熊懋獎重建岳陽樓時,在遺址上復建其亭,同時改仙梅堂為仙梅亭。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總督曾國荃撥岳卡厘稅對岳陽樓全面重修時,仙梅亭也得了一次上大的修葺,並將仙梅亭改為留仙亭。時隔不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知府張德容在重建岳陽樓時,又將留仙亭復改為梅亭。解放後,此亭又經過多次修繕,一直保持了原來的面貌。
有關仙梅亭的傳說很多,且說法不一,真正以文詳細記載的還是現在仙梅亭中豎立的那場合青石板。一面是知縣熊懋獎維修岳陽樓時,請畫工臨摹的一幅梅花圖,另一面是他親自著文記載其事的刻碑。
小喬墓小喬墓,又名二喬墓,在岳陽樓北面,據光緒《巴陵縣志》引明《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後卒葬於此,」又引《戊申志》載「墓在今廣豐倉內,或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蔫,大喬不應此,」《巴陵縣志》又載「瑜所鎮巴陵在廬陵郡,非今巴丘,」又裴註解《三國志》稱:「瑜留鎮之巴丘,為廬陵郡巴丘縣(今江西省境內),瑜病卒之巴陵,為晉荊州長沙郡巴陵縣,(即今岳陽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證。
小喬墓地一帶,傳為三國周瑜軍府,墓府為當時軍府花園,墓地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墓頂植女貞二株,墳前墓碑高約一米,上書「小喬之墓」,清嘉慶前,墓內修葺情況沒有記載,《巴陵縣志》載:「嘉慶二年(公園1797年),知府沈延瑛重修」,以後又無記載,傳聞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督學陸保宗重新修建,並在冢上重植女貞二株,1993年又於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照壁,正面刻有宋蘇東城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墓冢圓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並增加石欄護圍,園內建築,為磚木結構,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園林風格。又名二喬墓,在岳陽樓北面,據光緒《巴陵縣志》引明《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後卒葬於此,」又引《戊申志》載「墓在今廣豐倉內,或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蔫,大喬不應此,」《巴陵縣志》又載「瑜所鎮巴陵在廬陵郡,非今巴丘,」又裴註解《三國志》稱:「瑜留鎮之巴丘,為廬陵郡巴丘縣(今江西省境內),瑜病卒之巴陵,為晉荊州長沙郡巴陵縣,(即今岳陽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證。
小喬墓地一帶,傳為三國周瑜軍府,墓府為當時軍府花園,墓地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墓頂植女貞二株,墳前墓碑高約一米,上書「小喬之墓」,清嘉慶前,墓內修葺情況沒有記載,《巴陵縣志》載:「嘉慶二年(公園1797年),知府沈延瑛重修」,以後又無記載,傳聞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督學陸保宗重新修建,並在冢上重植女貞二株,1993年又於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照壁,正面刻有宋蘇東城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墓冢圓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並增加石欄護圍,園內建築,為磚木結構,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園林風格。
懷甫亭座落在岳陽樓院內臨湖五坪台,經「岳陽門」沿石級而下,至點將台往南100米處。
懷甫亭建於1962年,也是我國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誕辰1250周年之際。當時世界有關組織將杜甫定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為了懷念這位憂國憂民的「詩聖」,岳陽市人民便在杜甫晚年活動過的地方建了這座小亭,命名為「懷甫亭」。
「懷甫亭」是一座玲瓏典雅,坐南朝北的方形小亭。它佔地40平方米,高7米,四根水泥鑄構的大柱,四周環以欄桿。小亭上部為純木結構,翅首脊飾精美,藻井彩繪鮮艷。亭中豎有石碑一方,正面刻著杜甫的畫像和《登岳陽樓》詩,北面刻著他的生平事跡。北面檐下縣掛著一塊樟木匾額,「懷甫亭」三個蒼勁古樸、金光閃閃的大字,出自於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之手。匾額西亭柱上掛著我國著名詩人和書法家吳丈蜀於1979年撰書的一幅對聯:「舟系洞庭,世上瘡痍空有淚;魂歸洛水,人間改換已無詩。」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杜甫一生的遭遇十分的惋惜和無限的懷念之情。
據史料記載:杜甫晚年曾由四川乘舟入洞庭,流寓岳州。當時,他已究悉潦倒,家貧如洗,唯有一葉孤舟,子然一身飄流江湖。他來到岳陽,登上岳陽樓,百感交集寫下了多首感人的詩篇。特別是《登岳陽樓》一詩,寥寥四十個字,既寫出了洞庭湖、岳陽樓的雄偉壯觀,也道也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和國事的多。那憂國憂民之心。感人肺腑,憾人心魄,成為千古絕唱點將台年,孫權派魯肅率一萬多名將士來到岳陽,准備與劉備爭奪荊州。魯肅來後認真實施孫權的政令,修築巴丘城(今岳陽城),加緊操練水軍,在城西依山臨水的地方建起了一些軍事設施,做好戰爭准備,點將台就是其中之一。
點將台位於城門外的湖邊,由麻石砌成,南北各有台階下湖,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古城樓,檐牙高啄,兩頭雕刻著龍頭,頂上蓋著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⑹ 岳陽樓到至今已有多少年歷史。
1700多年。
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因城為樓,修築了用以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閱軍樓樓高數丈,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方始稱岳陽樓。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擴建閱軍樓,取名為南樓,後改為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歷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樓台落成,滕子京寫下求記書,又委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一並寄給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請他為樓作記。當時范仲淹正被貶到河南鄧州戍邊,見書信後,欣然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岳陽樓記》全文 368個字,字字珠璣,文章情景交融,內容博大,氣勢磅礴,語氣鏗鏘,文中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等句,哲理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為人們廣為傳誦。從此《岳陽樓記》流傳千古,岳陽樓也名滿四方,絕冠天下。
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是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岳州知府張德容主持修建的,保留至今。
49年以後,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修復後的岳陽樓保存了清朝的原址、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
岳陽樓與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歷史上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 是座集歷史、文化、藝術、旅遊、建築諸價值於一身的古建築精品。它於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產。
http://www.yueyanglou.com/about1.asp
⑺ 岳陽樓的介紹、歷史、文獻和特色有哪些
一、岳陽樓的介紹: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現在的岳陽樓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岳陽樓-君山島 於2011年9月6號正式授牌為5A景點。
二、岳陽樓歷史:
東漢末年,孫權的手下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築了閱軍樓,用以 訓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時期方始稱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歷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 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4月)毀於戰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樓址內遷6丈有餘。 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餘次.每次重修後,「則層檐冰閣,岌頌於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沖擊於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 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破舊不堪。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岳陽樓極為珍視,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
三、文獻和特色: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6年),堪稱"燕汗大手筆"的張說貶官岳陽後,寄情山水,常與文人遷客登樓賦詩,以後,還有李白、杜甫、李商隱、李群玉等大詩人接踵而來,寫下了成百上千語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給岳陽樓蒙上了一層濃厚的文化意蘊。 岳陽樓不只建築精巧,而且還是一個集對聯、詩文及民間故事為一體的藝術世界。12塊檀木板組成的木雕屏篆刻著《岳陽樓記》全文,各種對聯懸於四壁,長的達100餘字,短的只有8個字。 岳陽樓保存的歷代文物,當推詩仙李白對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最為著名,其次要數清書法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雕屏。雕屏由12塊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書法、刻工、木料全屬珍品,人稱「四絕」。此外,人們把范仲淹作記,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大書法家蘇舜欽書寫了《岳陽樓記》和邵竦篆刻並稱為「天下四絕」,並樹立了「四絕碑」至今保存完好。 附近有二醇亭,相傳八仙之一呂洞賓曾三度醉卧此間;仙梅亭,因挖出有枯梅花紋的石板相傳為他跡而得名。在岳陽樓下的沙灘上,有三具枷鎖形狀的鐵制物品,重達1500斤,也吸引不少遊人觀看。其用途為何,至今說法不一。 三樓陳列著一代偉人毛澤東手書杜甫的《登岳陽樓》詩。各樓懸掛著原有的木刻匾對,並增刻了古今名家吟詠岳陽樓的楹聯。其中一樓有一副長達102字的對聯,上聯為"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下聯為"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而三樓一副短聯,僅僅八個字:「水天一色,風月無邊。」落款為「長庚李白」。 滕子京無愧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名臣,他認為「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當他重修岳陽樓後委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和一封求記書寄給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請他為樓作記。當時范仲淹正被貶到河南鄧州戍邊,見其書信後,欣然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
⑻ 岳陽樓歷史
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現在的岳陽樓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修復後的岳陽樓保存了清朝的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岳陽樓高21.35米,三層四角,佔地251平方米。樓體為純木結構,中部以四根直徑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岳陽樓的樓頂為層疊相襯的「如意斗拱」托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陽旅遊業的龍頭。
⑼ 岳陽樓歷史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東漢末年,孫權的手下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築了閱軍樓,用以 訓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時期方始稱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歷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
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4月)毀於戰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樓址內遷6丈有餘。
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餘次.每次重修後,「則層檐冰閣,岌頌於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沖擊於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
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破舊不堪。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
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構件按原件復制更新。
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修復後的岳陽樓保存了清朝的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